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
作 者: 揚之水
出版單位: | 北京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 | 2008.11 |
借助考古發現而復原的古典記憶,應有它獨特的鮮明,雖然相對原初的豐濃,它只是星星點點。
收 入書中的二十一題,時代從秦漢直到明清,皆是由名物研究人手,而在文獻、實物、圖像三者的碰合處復原起歷史場景中的若干細節。它以考証為底色,而用了敘事 的模式,意在歷史、文物與文學的結合中,使語言成為一種親切的媒介。借助考古發現而復原的古典記憶,應有它獨特的鮮明,雖然相對原初的豐濃,它只是星星點 點。
讀"三清茶與三清茶甌 ", 揚之水,載【終朝採藍】北京:三聯,2008,pp.252-57,引台灣的{故宮文物}。相
查相關的Wikipedia, 資料都是中國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hock_of_the_New
目錄:
序
肩宋時代的床和桌
行障與掛軸
宋代花瓶
工藝品中的人物故事圖
霍峰塔地宮出土光流素月鏡線刻畫考
宋代茶角
筆筒、詩筒與香筒
提匣與行具
名刺、拜帖與拜匣
硯山與硯屏
熏籠與手爐
摺疊扇
十八子
剔牙杖
領邊秀
三清茶與三清茶甌
舂盤
五月故事尋微
紙被、紙衣及紙帳
楊柳岸曉風殘月
一花一世界
后記
……
*****
【終朝采綠--揚之水書話】杭州:浙江人民,1997
2006-12-09 09:54:16 來自: 江適意
終朝採綠的評論 3
揚之水。
這名字無端的清脆,氣息卻舒徐。據說是“揚之水,不流束薪”的意思,和《脂麻通鑑》背後的小典故是一樣的居謙,......
她的書不好買。《棔柿樓讀書記》真少。只印了三百冊,分贈師友。
......《詩經名物新證》一出,便是有價無市。
我閒著每天去孔夫子搜:)一天居然搜到了,剛上書。興高采烈地下訂單。第二天忐忐忑忑地看店主的短消息,已經訂給別人了。
看了一本《終朝採綠》,真心佩服的,是她讀的書多。並且引的話比說的好。:)她引
《集箋》則援周密《齊東野語》:
這名字無端的清脆,氣息卻舒徐。據說是“揚之水,不流束薪”的意思,和《脂麻通鑑》背後的小典故是一樣的居謙,......
她的書不好買。《棔柿樓讀書記》真少。只印了三百冊,分贈師友。
......《詩經名物新證》一出,便是有價無市。
我閒著每天去孔夫子搜:)一天居然搜到了,剛上書。興高采烈地下訂單。第二天忐忐忑忑地看店主的短消息,已經訂給別人了。
看了一本《終朝採綠》,真心佩服的,是她讀的書多。並且引的話比說的好。:)她引
“偏憐嬌鳳,夜深簧暖笙清。”說一個本子解曰:她拿著一支笙吹奏著,氣息溫暖了簧片,發出清亮的樂音。
《集箋》則援周密《齊東野語》:
“趙元父祖母齊安郡夫人徐氏,幼隨其母入吳郡王家,又入平原郡王家,嘗談兩家侈盛之事。……只笙一部,已是二十餘人,自十月旦至二月終,日給焙笙炭五十斤,用錦熏籠藉笙於上,復以四和香熏之。蓋笙簧必用高麗銅為之,(青色)以綠蠟,簧暖則字正而聲清越,故必須焙而後可。……美成樂府,亦有'簧暖笙清'之語,以宋人語道宋人事,自覺可信。”這些流麗的細緻的學問,現在知道的漸漸少了。並且這樣講究的用心,日甚稀矣。
這本書一共分了三編,最初幾篇都是領略詞和詞人的筆記。這些援引的地方最見得出神情,說古人事,餘古人韻,身不涉於其中,有一段無所經意的頑心。....
*****
染黃幽思話舊聞——揚之水與《終朝採綠》
染黃幽思話舊聞——揚之水與《終朝採綠》
徐明祥
徐明祥
最早知道趙麗雅這個名字,大約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那時痴迷《讀書》雜誌 ,而《讀書》有“五朵金花”,趙即其一。還曾向主編沈昌文投稿,得到印製的退稿函,但手工填寫的我的名字不知是誰寫的。後來從報紙上的文章方明白,所謂“五朵金花”其實是四位女編輯和一位男士,男士即主編沈昌文老先生。
真正對趙麗雅有印象,是在讀了張中行《負暄三話.趙麗雅》以後。我崇敬的張老對她頗欣賞,講了她的一些逸事,如,丟了個毛線帽而不知怎麼丟的;如“名為青年婦女,外表卻像個蜷伏街頭的流浪漢”,“看外表,粗粗拉拉,字卻是地道的明清閨秀小楷風格,清勁加秀麗加柔婉”;如“我心中倚老賣老,簡直要喊出來:'你這個小丫頭片子想幹什麼?真太可怕了!'所謂可怕,是鑽入故紙堆,竟讀了這樣多治史專業的書,而且有眼力,能夠抓住要害,擊中要害”等等。當時不曾想到,時至二零零六年,竟有緣函請她為我收藏的《終朝採綠》題字,她用毛筆小楷另頁寫道:
“終朝採綠不盈一匊,明祥先生一哂。揚之水丙戍五月。”
我將這個題字的小紙條認真地貼在書的扉頁上。她還贈送了一頁寫在印有紅、黃楓的葉窄小信箋上的周美成詞《少年遊》: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握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雖然沒有落款,一看就是她那娟秀得令人心靜如水的小楷。
揚之水,即趙麗雅,原名趙永暉,一九五四年生,浙江諸暨人。一九七零年初中畢業後,至北京房山縣山區插隊。回城後在北京王府井果品店上班,曾開卡車,賣西瓜。有文章稱她“文革”後參加高考,因數學太差未考上。她在致筆者信中曾糾正此說法:“'參加高考,因數學太差未考上',當是得自《新京報》的一篇採訪,然而卻不是事實。大學最終沒上成是真的,但我確實考取了,並且總成績超過當年的錄取分數線五十四分,種種陰錯陽差,說來話長,也不必再去重複。這本是一段傷心史,而人們總喜歡把它當傳奇,當然我深知大家都是好意,因此愈覺難以表達心中感慨。我想,我能做到的,惟有努力讀書,努力寫作,以報讀者的厚愛於萬一。插隊、開卡車的經歷是在七十年代,而這是我的同齡人的共同經歷,其實毫無傳奇色彩。唯一不同的是,很多人七十年代末上了大學,人生便重新書寫了,而我考取了,卻最終沒有上成,只好依靠自學完成學業,人生則因此再不能有新的開篇,真教人有一種含淚的笑。”(寫於丙戍閏七、七)
一九七九年去民間文藝研究會負責圖書館工作。一九八六年——一九九六年任《讀書》雜誌 編輯。一九九六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名物研究,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學的成果來研究古代文學作品。著作有:《棔柿樓讀書記》、《脂麻通鑑》、《終朝採綠》、《詩經名物新證》、《詩經別裁》、《先秦詩文史》、《古詩文名物新證》(上下)。
自學成才,獨樹一幟,被稱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另兩位是趙園、夏曉虹),而她本人對此稱號不以為然。“揚之水”這個名字很美。“問這個筆名來自《詩經》的哪一篇(因為不只一篇),她說是《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薪'那一篇。問有何取意,說無何深意,只是念一遍,覺得好玩而已”(張中行《趙麗雅》)。讀了這首詩,還是不明白有何借喻。《詩經》裡有數篇《揚之水》,為何單單說取自這篇,說明還是有“意”的。
偶然在網上讀到一篇趣文,說安徽歙縣城邊有一條河,古稱“揚之水”。《詩經》雲:“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為此感嘆道:“很多人注《詩》的時候將'揚之水'譯作'緩緩流動的河水',那因為他們沒有新安血脈,'懷哉懷哉',這永遠只能是徽人的鄉愁呵,——曷月予歸還哉? ”(《如夢徽州:墜落的繁華》,發表人:人在旅途)不知此說是否有道理,有機會當向揚之水女史請教。生活在日新月異、浮躁喧囂的現代社會,而精神沉溺於遙遠的古典意境,嚮往高士之風。曾讀到她致書友的信:
袁濱君:大札奉悉,謝謝約稿。不過看到專欄題目,先自畏懼幾分,我非“名家”,更不擅長“縱論”,怕是有負雅意了。只是《答客問》實在也不是為“名家”而作,套用一個現成的書名,可以說它是一部“寫給大家看的”文字,它的好,或即在於為去古已遠的現代社會保存了一份觸手可溫的親切的古意,當然所謂“古意”,其實已為這一個“古”字賦予了美麗的追懷與期待。日前翻書查資料,撞見一段文字,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抄在給谷林先生的賀卡上:《宋書》卷九三《隱逸傳》,雲琅邪王弘之“性好釣,上虞江有一處名三石頭,弘之常垂綸於此。經過者不識之,或問:'漁師得魚賣不?'弘之曰:'亦自不得,得亦不賣。'日夕載魚入上虞郭,經親故門,各以一兩頭置門內而去”。——我以為這便是《答客問》的境界,而世間可臻此境者,究竟有幾人呢。有幸做了受魚者,最好以一分會心的微笑悄悄收下,卻輕易不要以“縱論”而打破三石頭處的寧靜。真抱歉,我在煞風景了,就此打住。祝好! 揚之水甲申十一月初吉
說的是《清泉》報大張旗鼓地編髮《名家縱談〈答客問〉》專版一事。該報總第二十四期(署的出報日期是二零零四年三月一日,實脫期一年多,算是“曲終奏雅”終刊號,民辦讀書報刊生存艱難。欣慰的是原總編輯張阿泉正籌辦《清泉部落》報以續之)以兩大整版推出“十五位中國南北讀書名家”評論《答客問》(張阿泉問,谷林答,止庵編)的文字。編者將此信作為其中的一篇,不知是否有違作者本意,但我以為,即使有違,也是有道理的,至少能在傳播中讓她所推崇的久違的“古意”多感染一些讀者。“名家縱談”專版中,鄙人濫竽充數,叨陪末座,頗感榮幸,而再三細讀揚之水手札後,則不免黯然,境界究竟差得太遠。因無本科學歷,多年未能評上高級職稱,月薪才一千五百元,錦繡文章終究抵不過體制內的一紙文憑,近聞此事,很為她抱不平,奈何。但她對此絲毫不在乎,能在家中小樓坐擁書城,專心從事自己喜歡的學術研究,已經感到滿足。如今這樣安之若素的人,應該不多了吧。
寒齋所藏《終朝採綠——揚之水書話》,一九九七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系“今人書話系列”之一。她在《後記》中解釋了書名的由來:《詩.小雅.採綠》中的綠,是一種染草,又稱王芻、黃草、藎草、鴟腳莎。細莖貼地匍匐,莖梢則挺立起來分作數枝,葉似竹而細薄,九月開花,梢尖上秀出一串褐紫色的花穗。綠的莖葉中含有黃色素,用來染黃,色極鮮好——黃原是庶人的服色,杜詩“黃衫少年來宜數,不見堂前東逝波”,可知中唐以前猶如此。“終朝採綠,不盈一匊”,固因伊人意在“所思”,不在藎草,但綠的莖葉纖薄,雖“處處平澤溪澗側皆有”,採滿一掬,也並不是很容易。我既別無所思,乃專意採集,然碌碌半日,仍不免所得無幾,到底不成染功。“予發局曲,薄言歸沐”。幾莖細細的綠草,算是記下風露中曾經有過的一點兒辛勞。細膩、質樸而優美,說的大概就是這類文字罷。其學術領路人孫機《序》稱:“山泉不想影響誰,而使人心曠;清風不想影響誰,而使人心怡。
揚之水的毫端私語,儘管從古說到今,從地球的東頭說到西頭,卻無處不流露自己的幽思,描寫自己的遐想,泠泠琮琮,情真意切;興觀群怨,聽之由之,其可讀之書耶!”信然,真可讀之書也。此後,作者由書話書評的寫作轉向《詩經》考證和古詩文名物研究。她的《終朝採綠》是我愛讀的今人書話之一,閒來翻翻,享受山泉、清風,時有愉悅。潛廬曰:賣瓜手向詩經伸,字麗文雅讀書人。終朝採綠不盈匊,染黃幽思話舊聞。http://www.jiushu.cn /forum/m_show.php?ti d=173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