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立讀 余秋雨《我等不到了》《行者無疆》



余秋雨早期的幾本書讀了,卻沒有留下記錄。

幾年前,我的一位翻譯朋友選他的散文當範本。
立讀的, 幾乎都忘記了。
和苗老漢聊天 (黃大德)

   精彩摘錄:黃苗子淡然一笑說:「人的一世清名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學會面對現實。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人出於種種目的而加以扭曲甚至捏造歷史。他們惟恐天 下不亂,江青、姚文元之流的文妖不就是這樣的人嗎?況且,歷史不是一個任人塗抹拿捏的妓女,歷史總會還原它本來的面目。至於那些流言蜚語,歷史自會評說, 只要自己問心無愧,日子就終會過得比那些搞陰謀詭計的人好。」



行者無疆售價:315
  • 分享 
  • 推到Facebook
  • 推到Plurk
  • 推到Twitter

行者無疆

走過中華、回教、佛教文明之後,這次余秋雨到歐洲走了一趟。

猶記得《千年一嘆》出版後因為盜版嚴重,余秋雨公開表示:「這很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本書。」當時讓所有支持他的讀者措手不及。還好,這次大陸出版商華藝出版社很有誠意地解決盜版問題,讓余秋雨有了再次出書的動力。

而更重要的動力,或許是他在序言中所說「上一次考察所面對的艱險恐怖與這一次考察所面對的慵懶自負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使我豁然憬悟亨廷頓教授所預言的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對峙和衝突果然被自己直接領略,這便產生了新的話語衝動」,這種衝動,讓他不得不寫,他接著說911事件後,他了解「文化的使命就是去感知更廣闊時空的冷暖疼痛,我既然已經去感知過,那就什麼也避不開了。」

余秋雨的文字向來是煽情的,也正是煽情,讓讀者深掘壓抑已久的情感,讓情緒在閱讀時如脫韁野馬,自由揮灑。本書挑動讀者情緒的文字仍然俯拾可得,例如他到龐貝城時看見一個蹲著的瓦罐製造工人的「人形模殼」,他描述「他沒有倒地,只想蹲一蹲,憩一會兒就起來。誰知這一蹲就蹲了一千多年。」到劇場遺址,他形容「綠森森地讓人忘記毀滅曾經發生,只以為劇場裡正在演戲,觀眾都進去了。」

他的遣詞用字或許太過煽情,但相較於市面上許多新穎卻冰冷的文學作品而言,余秋雨倒是毫不掩飾他的多愁善感,而作家的使命之一,不也就是開掘讀者未曾企及的感情深度?

余秋雨也透過文學的眼鏡,為讀者做歐洲導覽。例如到布拉格,他首先聯想到米蘭昆德拉和卡夫卡,還有舉世難得的作家總統哈維爾。「讀著他哈維爾總統近幾年發表的論著,恍然覺得那位一直念叨著『生存還是死亡』的哈姆雷特,終於繼承了王位。」姑不論這樣的類比是否精確,總是結結實實地提醒讀者,無論身在何處,永遠不要忘了文學,因為文學家,時常具有洞察千年的魔法。

同樣在寫龐貝城那一章,他說「有一種震撼卻穿過一千九百多年的時間直接抵達我們身上,而且顯然還會震撼下去,那就是人類群體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集體死亡、霎時毀滅。」這種震撼,我們是否也在紐約911事件中感受到?(文 / 博客來)

目錄

台灣版序
自序
第一卷 南歐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裡出發。
  • 南方的毀滅
  • 羅馬假日
  • 興亡象牙白
  • 點燃亞平寧
  • 尋常威尼斯
  • 稀釋但丁
  • 城市的符咒
  • 大師與小人
  • 團啄的雞群
  • 流浪的本義
  • 只因牠特別忠厚
  • 小巷老門
  • 死前細妝
  • 古老的窄街
  • 貝殼未碎
  • 我的窗下
  • 他們的麻煩
  • 古本江先生
第二卷 中歐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裡隱蔽。
  • 仁者樂山
  • 懸崖上的廢棄
  • 醉意祕藏
  • 布拉格不後悔
  • 黃銅的幽默
  • 追詢德國
  • 墓地荒荒
  • 黑白照片
  • 空空的書架
  • 落伍的瘋狂
  • 致命的象徵
  • 有口難辯
  • 盔甲裡的善良
  • 誰能辨認
  • 龐大的無聊
  • 學生監獄
  • 遠去的教授
  • 盈縮空間
  • 跳蕩聯想
  • 教皇的衛士
  • 鬧市草莽
  • 突破的一年
  • 另一種貧富
  • 希隆的囚徒
  • 手錶的勸告
  • 閒話旅遊
第三卷 西歐
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裡轉折。
  • 河畔聚會
  • 懸念落地
  • 法國胃口
  • 馬賽魚湯
  • 遠年琥珀
  • 諾曼地血緣
  • 扼守秋天
  • 莊園裡的首相和公爵
  • 牛津童話
  • 奇怪的日子
  • 兩方茶語
  • 請回喬伊斯
  • 木石是非
  • 都市邏輯
  • 與平庸一起棲宿
  • 那個巨人
  • 藍旗和孩子
  • 海牙的老人
  • 自己的真相
  • 荷蘭水
  • 玲瓏小國
第四卷 北歐
蒼涼,寂寞,執著,歷史常常在這裡凝凍。
  • 北歐童話
  • 漫漫長夜
  • 典小記
  • 兩難的實驗
  • 砰然關門
  • 歷史的誠實
  • 恬然隱者
  • 生命的理由
  • 拍雪進屋
  • 議會──阿爾庭
  • 尼雅爾薩迦
  • 地球的裂縫
  • 北極印痕
  • 大雪小村
  • 結語
後記
你心中有沒有別人?



余秋雨,當代著名作家,在寫《行者無疆》裡的《追尋德國》那篇文章的時候,為了徹底了解德國,他一個人來到德國,深入體驗生活。

他找了一處出租房子,房東是一位德國老人,和藹可親,房子在五樓,余秋雨看了看,感覺還不錯,就想和老人簽長期租房合約。

老人笑了笑說︰“不,年輕人,你還沒有住,不會知道好壞,所以應該先簽試住合約,有了切身體驗,再定下一步是否長住。”

余秋雨一聽有道理,最後和老人簽了5 天合約。一切辦好之後,余秋雨開始住了,房間很溫馨,老人也很信任余秋雨,從不過來檢查東西。



還有,垃圾不用送到下面,放在門口就有清潔工定時取走,樓道都是一塵不染。

第5 天到了,余秋雨想和老人談長租的時候,發生了一點意外,他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



他很緊張,感覺這個玻璃杯價值不菲,怕因為這個玻璃杯,老人不租給他房子。

可是當他打電話告訴老人的時候,老人說︰“不要緊,你又不是故意的,這個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來一個。



”余秋雨更高興了,希望老人過來簽長期合約,老人答應了一聲,掛斷了電話。

余秋雨也沒有閑著,把碎玻璃和其他垃圾掃入垃圾袋裡,放在了外面。



過了不久,老人來了,進屋之後,沒等余秋雨說話,老人問︰“那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趕緊說︰“我打掃完放在門外了。”老人趕緊出去,打開垃圾袋看完之後,臉色陰沈地進了屋,



對余秋雨說︰“明天你可以搬出去了,我不再租給你房子了。”

余秋雨感覺不可思議,就問︰“是不是因為我打碎你最喜愛的玻璃杯,惹你不高興了?”

老人搖了搖手說︰“不是,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別人。”余秋雨被說得一頭霧水,這時候,就看老人拿了一支筆和一個垃圾袋,



同時帶上笤帚和鑷子,來到外面,把余秋雨裝好的垃圾倒出來,重新分類。

老人挑得很仔細,過了好久,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裝入一個垃圾袋裡,在上面用筆寫上︰裡面是玻璃杯碎片,危險。



然後把其他垃圾裝入另一垃圾袋裡,寫上︰安全。

余秋雨在旁邊看著,從頭到尾除了敬佩,他不知道說什麼。此後若干年,余秋雨不斷提起這件往事,每次都是感嘆連連。

立讀

我等不到了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26日

這是余秋雨睽違六年之後的又一力作。是自傳也是一部記憶文學。 
他以平靜的語調敘述了家族的歷史、家族人物的一生和奮鬥史,也詳述自己文革時遭受迫害的歷程,還以犀利文筆點名批評了在那腥風血雨中給他帶來災難的人,蘊涵著最悲壯的集體掙扎。
二○○四年《借我一生》出版後,許多親友讀後不斷地指出書中需要補充與更正之處,還有讀者批評說他與妻子馬蘭近十多年來經歷的部分顧慮太多,寫得不清不楚。於是,余秋雨重新整理了新增的資料,直面他的家族與其經歷的現代傳奇,創作了這部記憶文學。
他與鳳凰衛視合作探訪中外古文明過程中,寫成的四本書: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受到兩岸三地讀者的歡迎,也許是樹大招風,負面新聞誹謗文章引發爭議;這些紛紛擾擾在余秋雨的筆下,透過與這些過世的老人對話,說出心中想說的話。
這些人在世紀的光影中沉浮,這是寂寞而深沉的心靈對話,一部深入靈魂的世紀讀本。
余秋雨的話:
這很容易被看成是一本回憶錄,其實不是。真實的人生體驗在這本書裡只是一條山路,我踩踏著它走進了寓言。這些寓言籠罩著整個山頂,籠罩著很多生靈,與山腳下的熱鬧完全是另一種風景。只有在這無限的寂寞中,我才發現了中國文化的某種宿命。
我把這樣的寫作,看成是「寓言現實主義」。走上這條路,有一個過程。
多年前,我寫了記憶文學《借我一生》。沒想到,這本書出版後在很多長輩、親友、同學、鄰居間引發了回憶熱潮。他們不斷向我指出需要補充和更正的地方。連一些以前並不認識的讀者,也轉彎抹角地為我提供各種參考資料。
這既使我高興,又把我嚇了一跳。原來一個小小家庭的歷史,也有無限可校正的餘地。那麼,我們經常要面對的那一部部宏觀大歷史,又會怎麼樣?
……
中國文學不應該違避當下的切身磨難,因為這不僅僅是自己的遭遇。寫下來才發現,真實,比文學還文學。從古典,到荒誕,從平靜,到高潮,應有盡有。
但是,「真實」又是什麼?我重複地陷入了從莊子到西方現代哲學家都描述過的苦惱之中,這個世界需要真實嗎?如果需要,又需要到什麼程度?對這些問題,我都不清楚。能夠肯定的真實只有一項:很多與我有關的人,都死去了。我很想與他們說話,不管他們能不能聽到。
於是,就有了眼前這本書。
──余秋雨
作 者 簡 介

余秋雨
是全球華文讀書界都不感到陌生的一位當代作家,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借我一生》所擁有的讀者量,難以計數。
他的人生經歷更是令人驚歎。童年時代與中國農村民俗生態的血肉相融,青年時代在「文革」災難中的生死掙扎,後來又 成為最年輕的教授和高等院校校長,仕途暢達時毅然辭職親自歷險考察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文明遺址,所寫書籍暢銷全球又受到諸多嫉妒和譭謗,卻永遠有無數「余 迷」捍衛著他…… 這些經歷,使他的人生產生了極為特殊的際遇和感悟,作品開創一代散文風尚,在兩岸三地華人社區引發巨大迴響,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跨地域華文作家。
目 錄

第一部

一歷史
二還是歷史
三還債
四墓碑
五朱家小姐
六鄉下
七那天下雨
八叔叔二十歲
第二部
一無產地主
二媽媽下樓了
三夜晚
四姨媽和表哥
五上海的事
六饑荒
第三部
一大民主
二同一個省
三那個冬天
四裸體
五稍稍打開的窗
六老人和老屋
第四部
一樓梯
二齊華
三祖母無名
四在位和退位
五歷險和逃跑
六繼續逃跑
七守護
八我等不到了
九這樣結束
十三件小事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