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早期的幾本書讀了,卻沒有留下記錄。
幾年前,我的一位翻譯朋友選他的散文當範本。
立讀的, 幾乎都忘記了。
和苗老漢聊天 (黃大德)
精彩摘錄:黃苗子淡然一笑說:「人的一世清名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學會面對現實。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人出於種種目的而加以扭曲甚至捏造歷史。他們惟恐天 下不亂,江青、姚文元之流的文妖不就是這樣的人嗎?況且,歷史不是一個任人塗抹拿捏的妓女,歷史總會還原它本來的面目。至於那些流言蜚語,歷史自會評說, 只要自己問心無愧,日子就終會過得比那些搞陰謀詭計的人好。」
余秋雨,當代著名作家,在寫《行者無疆》裡的《追尋德國》那篇文章的時候,為了徹底了解德國,他一個人來到德國,深入體驗生活。
他找了一處出租房子,房東是一位德國老人,和藹可親,房子在五樓,余秋雨看了看,感覺還不錯,就想和老人簽長期租房合約。
老人笑了笑說︰“不,年輕人,你還沒有住,不會知道好壞,所以應該先簽試住合約,有了切身體驗,再定下一步是否長住。”
余秋雨一聽有道理,最後和老人簽了5 天合約。一切辦好之後,余秋雨開始住了,房間很溫馨,老人也很信任余秋雨,從不過來檢查東西。
還有,垃圾不用送到下面,放在門口就有清潔工定時取走,樓道都是一塵不染。
第5 天到了,余秋雨想和老人談長租的時候,發生了一點意外,他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
他很緊張,感覺這個玻璃杯價值不菲,怕因為這個玻璃杯,老人不租給他房子。
可是當他打電話告訴老人的時候,老人說︰“不要緊,你又不是故意的,這個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來一個。
”余秋雨更高興了,希望老人過來簽長期合約,老人答應了一聲,掛斷了電話。
余秋雨也沒有閑著,把碎玻璃和其他垃圾掃入垃圾袋裡,放在了外面。
過了不久,老人來了,進屋之後,沒等余秋雨說話,老人問︰“那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趕緊說︰“我打掃完放在門外了。”老人趕緊出去,打開垃圾袋看完之後,臉色陰沈地進了屋,
對余秋雨說︰“明天你可以搬出去了,我不再租給你房子了。”
余秋雨感覺不可思議,就問︰“是不是因為我打碎你最喜愛的玻璃杯,惹你不高興了?”
老人搖了搖手說︰“不是,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別人。”余秋雨被說得一頭霧水,這時候,就看老人拿了一支筆和一個垃圾袋,
同時帶上笤帚和鑷子,來到外面,把余秋雨裝好的垃圾倒出來,重新分類。
老人挑得很仔細,過了好久,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裝入一個垃圾袋裡,在上面用筆寫上︰裡面是玻璃杯碎片,危險。
然後把其他垃圾裝入另一垃圾袋裡,寫上︰安全。
余秋雨在旁邊看著,從頭到尾除了敬佩,他不知道說什麼。此後若干年,余秋雨不斷提起這件往事,每次都是感嘆連連。
立讀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26日
和苗老漢聊天 (黃大德)
精彩摘錄:黃苗子淡然一笑說:「人的一世清名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學會面對現實。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人出於種種目的而加以扭曲甚至捏造歷史。他們惟恐天 下不亂,江青、姚文元之流的文妖不就是這樣的人嗎?況且,歷史不是一個任人塗抹拿捏的妓女,歷史總會還原它本來的面目。至於那些流言蜚語,歷史自會評說, 只要自己問心無愧,日子就終會過得比那些搞陰謀詭計的人好。」
行者無疆
文/博客來編輯
走過中華、回教、佛教文明之後,這次余秋雨到歐洲走了一趟。
猶記得《千年一嘆》出版後因為盜版嚴重,余秋雨公開表示:「這很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本書。」當時讓所有支持他的讀者措手不及。還好,這次大陸出版商華藝出版社很有誠意地解決盜版問題,讓余秋雨有了再次出書的動力。
而更重要的動力,或許是他在序言中所說「上一次考察所面對的艱險恐怖與這一次考察所面對的慵懶自負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使我豁然憬悟亨廷頓教授所預言的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對峙和衝突果然被自己直接領略,這便產生了新的話語衝動」,這種衝動,讓他不得不寫,他接著說911事件後,他了解「文化的使命就是去感知更廣闊時空的冷暖疼痛,我既然已經去感知過,那就什麼也避不開了。」
余秋雨的文字向來是煽情的,也正是煽情,讓讀者深掘壓抑已久的情感,讓情緒在閱讀時如脫韁野馬,自由揮灑。本書挑動讀者情緒的文字仍然俯拾可得,例如他到龐貝城時看見一個蹲著的瓦罐製造工人的「人形模殼」,他描述「他沒有倒地,只想蹲一蹲,憩一會兒就起來。誰知這一蹲就蹲了一千多年。」到劇場遺址,他形容「綠森森地讓人忘記毀滅曾經發生,只以為劇場裡正在演戲,觀眾都進去了。」
他的遣詞用字或許太過煽情,但相較於市面上許多新穎卻冰冷的文學作品而言,余秋雨倒是毫不掩飾他的多愁善感,而作家的使命之一,不也就是開掘讀者未曾企及的感情深度?
余秋雨也透過文學的眼鏡,為讀者做歐洲導覽。例如到布拉格,他首先聯想到米蘭昆德拉和卡夫卡,還有舉世難得的作家總統哈維爾。「讀著他哈維爾總統近幾年發表的論著,恍然覺得那位一直念叨著『生存還是死亡』的哈姆雷特,終於繼承了王位。」姑不論這樣的類比是否精確,總是結結實實地提醒讀者,無論身在何處,永遠不要忘了文學,因為文學家,時常具有洞察千年的魔法。
同樣在寫龐貝城那一章,他說「有一種震撼卻穿過一千九百多年的時間直接抵達我們身上,而且顯然還會震撼下去,那就是人類群體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集體死亡、霎時毀滅。」這種震撼,我們是否也在紐約911事件中感受到?(文 / 博客來)
猶記得《千年一嘆》出版後因為盜版嚴重,余秋雨公開表示:「這很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本書。」當時讓所有支持他的讀者措手不及。還好,這次大陸出版商華藝出版社很有誠意地解決盜版問題,讓余秋雨有了再次出書的動力。
而更重要的動力,或許是他在序言中所說「上一次考察所面對的艱險恐怖與這一次考察所面對的慵懶自負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使我豁然憬悟亨廷頓教授所預言的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對峙和衝突果然被自己直接領略,這便產生了新的話語衝動」,這種衝動,讓他不得不寫,他接著說911事件後,他了解「文化的使命就是去感知更廣闊時空的冷暖疼痛,我既然已經去感知過,那就什麼也避不開了。」
余秋雨的文字向來是煽情的,也正是煽情,讓讀者深掘壓抑已久的情感,讓情緒在閱讀時如脫韁野馬,自由揮灑。本書挑動讀者情緒的文字仍然俯拾可得,例如他到龐貝城時看見一個蹲著的瓦罐製造工人的「人形模殼」,他描述「他沒有倒地,只想蹲一蹲,憩一會兒就起來。誰知這一蹲就蹲了一千多年。」到劇場遺址,他形容「綠森森地讓人忘記毀滅曾經發生,只以為劇場裡正在演戲,觀眾都進去了。」
他的遣詞用字或許太過煽情,但相較於市面上許多新穎卻冰冷的文學作品而言,余秋雨倒是毫不掩飾他的多愁善感,而作家的使命之一,不也就是開掘讀者未曾企及的感情深度?
余秋雨也透過文學的眼鏡,為讀者做歐洲導覽。例如到布拉格,他首先聯想到米蘭昆德拉和卡夫卡,還有舉世難得的作家總統哈維爾。「讀著他哈維爾總統近幾年發表的論著,恍然覺得那位一直念叨著『生存還是死亡』的哈姆雷特,終於繼承了王位。」姑不論這樣的類比是否精確,總是結結實實地提醒讀者,無論身在何處,永遠不要忘了文學,因為文學家,時常具有洞察千年的魔法。
同樣在寫龐貝城那一章,他說「有一種震撼卻穿過一千九百多年的時間直接抵達我們身上,而且顯然還會震撼下去,那就是人類群體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集體死亡、霎時毀滅。」這種震撼,我們是否也在紐約911事件中感受到?(文 / 博客來)
目錄
你心中有沒有別人?
余秋雨,當代著名作家,在寫《行者無疆》裡的《追尋德國》那篇文章的時候,為了徹底了解德國,他一個人來到德國,深入體驗生活。
他找了一處出租房子,房東是一位德國老人,和藹可親,房子在五樓,余秋雨看了看,感覺還不錯,就想和老人簽長期租房合約。
老人笑了笑說︰“不,年輕人,你還沒有住,不會知道好壞,所以應該先簽試住合約,有了切身體驗,再定下一步是否長住。”
余秋雨一聽有道理,最後和老人簽了5 天合約。一切辦好之後,余秋雨開始住了,房間很溫馨,老人也很信任余秋雨,從不過來檢查東西。
還有,垃圾不用送到下面,放在門口就有清潔工定時取走,樓道都是一塵不染。
第5 天到了,余秋雨想和老人談長租的時候,發生了一點意外,他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
他很緊張,感覺這個玻璃杯價值不菲,怕因為這個玻璃杯,老人不租給他房子。
可是當他打電話告訴老人的時候,老人說︰“不要緊,你又不是故意的,這個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來一個。
”余秋雨更高興了,希望老人過來簽長期合約,老人答應了一聲,掛斷了電話。
余秋雨也沒有閑著,把碎玻璃和其他垃圾掃入垃圾袋裡,放在了外面。
過了不久,老人來了,進屋之後,沒等余秋雨說話,老人問︰“那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趕緊說︰“我打掃完放在門外了。”老人趕緊出去,打開垃圾袋看完之後,臉色陰沈地進了屋,
對余秋雨說︰“明天你可以搬出去了,我不再租給你房子了。”
余秋雨感覺不可思議,就問︰“是不是因為我打碎你最喜愛的玻璃杯,惹你不高興了?”
老人搖了搖手說︰“不是,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別人。”余秋雨被說得一頭霧水,這時候,就看老人拿了一支筆和一個垃圾袋,
同時帶上笤帚和鑷子,來到外面,把余秋雨裝好的垃圾倒出來,重新分類。
老人挑得很仔細,過了好久,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裝入一個垃圾袋裡,在上面用筆寫上︰裡面是玻璃杯碎片,危險。
然後把其他垃圾裝入另一垃圾袋裡,寫上︰安全。
余秋雨在旁邊看著,從頭到尾除了敬佩,他不知道說什麼。此後若干年,余秋雨不斷提起這件往事,每次都是感嘆連連。
立讀
我等不到了
類別: 文學小說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2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