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閱讀:張愛玲;張愛玲譯



袁瓊瓊──張愛玲與閱讀 2014-10-28




「那腐儒直咽唾沫,眼看著這些東西一到了冬天大都是豐美的菜餚。在他那貪饞的心目中,每一隻可供燒烤的豬跑來跑去,都是肚子裡嵌著一隻布丁,嘴裡銜著一顆蘋果;一隻隻鴿子都被安置在一隻舒適的酥餅裡,睡得伏伏貼貼,蓋著一層酥皮被單;鵝都在他們自己的湯汁裡游泳著;鴨子都安逸地在盤子裡成雙做對,像親熱的夫妻一樣,而且生活無憂,洋蔥醬汁非常富裕。」 --張愛玲譯《伊爾文見聞錄》



---


2014/10/27 【讀‧書‧人 專欄/袁瓊瓊】
張愛玲過世後,她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開了份遺物清單給宋淇,上面除了傢俱,衣服,來往信件,作品手稿,照相之外,最後一項,簡單的只寫:「書籍」。


報導上指張愛玲身無長物,居所非常簡單,沒有家具、沒有床,她睡在活動舖蓋上面。發現她的警察說:「不記得她房子有什麼家具,只知道到處有很多紙張文件。

警察沒有說是書,只說「紙張文件」。判斷應該是「來往信件」「作品手稿」之類。而我很好奇,林式同在張愛玲屋子裡發現的「書籍」是些什麼書。份量不會多,因為跟隨其他的什物一起裝箱,也不過就幾個紙箱而已。

張愛玲是寫書的人,她的讀者分佈全球,五大洋七大洲中,有無數人家的書架上放著她的書,可能還是全套。但是她自己,似乎沒有「書房」或「書架」這種東西。至少她的任何照片或文字裡,沒有提過她自己藏書汗牛充棟。

張愛玲不是不閱讀的人,除了「紅樓夢魘」,專談書的就有「談看書」和「談看書後記」兩篇,這兩篇加起來也有五萬來字。裡頭談的,雖然以「叛艦喋血記」為主,但也旁及其他許多書。從這些文字看來,張愛玲的閱讀是雜食性的,或可說:她之閱讀,好像不在乎有沒有「營養」,隨手抓來,看出興味便讀下去,沒興趣就放手。她晚年若是活在台灣,我猜她一定會看八卦雜誌。因為閱讀於她不是嚴肅的事情,可能隨看隨丟。這所以她的遺物裡「書籍」不多。

我近年來,對於「閱讀」也有相似的看法。總覺得對待讀書,宜用「見大人則藐之」的心態。管他什麼了不起的書,看的時候還是要帶點挑剔,要把書這玩意當作是取悅我們的,看的不高興不歡喜就別看了。閱讀應當是開心的事,是有吸引力的。我們在書裡頭發現別人發現自己,發現另一個世界,如果一本書,不論多麼偉大,讀上去很悶的話,那就不該看,至少是,這本書能夠「取悅」你的時候未到。

張愛玲隨意閱讀,看似不揀擇,其實是非常「有營養」的讀書方式。不管看的是什麼書,她總是會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來「解釋」這本書。這樣的閱讀法,書裡的經驗跟我們自身經驗結合,而作者如果比我們睿智,比我們深刻,某種程度,他就帶著我們更上一層樓,提升了我們自己對生命的認知。這所以我總覺得開書單這檔事意義不大,那些被公認的「有意義的書」,「值得閱讀的書」,如果就是讀不下去呢?如果裡頭就是沒有能夠與我們生命連結的東西呢?

我很感謝自己生於當今時世,從來沒有那個時期,有這樣多豐富的出版物,有這許多有趣的,荒唐的,乖謬的,充滿奇思異想,古怪經驗的書籍。但是有時真是覺得太多了,就算是那些我真正有興趣,渴想一讀的書,也覺得無窮無盡,這輩子肯定是讀不完的。這時候就總是想起張愛玲,想起她的「身無長物」。她在過世前捨棄了許多東西,但是留下了幾本書。是什麼書,其實不重要。她可能已經不閱讀了,而身邊的書籍成為符號,代表她。

Quote:人世的牽連,代表她曾經閱讀別人,因而閱讀了自己。...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