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台灣島史」。《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自學典範:臺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研究


曹永和先生《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出版

  • 作者:曹永和 先生
  • 校注:陳宗仁 先生
  • 出版資訊:曹永和文教基金會、遠流出版事業,2011年10月,ISBN:978-957-32-6885-7,329頁
  • 曹永和先生辛勤的自學,閱讀臺北帝大圖書館的龐大書籍,五年後寫出戰後臺灣人的第一篇長篇臺灣史學論文〈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這份手稿是曹永和學術生涯的起點,雖因故未能及時發表,但六十年後,他的學生協助重編、補校,以新的面貌出版為這本《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
    書中有曹永和原作手稿復刻(包括黏貼頁、刪補等均以原貌呈現)、珍貴史料圖片與老照片、手稿打字、現代注釋與補充等。這既是一本從鹿皮貿易切入荷蘭時期臺灣史學的論述,也是一本具有典藏意義的手稿復刻本。

2012年12月23日 ·

我的第一個老闆-曹永和先生,是我大學畢業後在台大研究圖書館工作的上司。他只跟我說過兩句話,去的時候,他從書堆裡抬頭靦腆地說:<歡迎>,走的時候,木然地揮手說:<再見>。

他每天不是在書堆裡寫字,就是蹲在書架旁查資料。很少說話,也不參加活動。他學歷只有高中,但卻是台灣第一個直接用荷蘭文和日文研究台灣史的先驅。翻讀他去年出版的<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手稿(1951年),不禁深深折服於他的先見,也為自己當時的無知汗顏。

到今天我才知道台灣對外的重要貿易,始於鹿皮,後為米、茶、糖、樟腦,然後才有輕工業與電子零組件產品。曹先生從鹿皮貿易切入荷蘭時期台灣史學的論述,是一本經典的作品。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584038697510&set=a.1012651173804.1882.1750792576&type=1&theater


2010/10/29

參觀永和先生展 "好酒沉甕底" (70歲賀) 早期台灣即有"科學的台灣"刊物 (日文)

東亞海域與臺灣-慶祝永和院士九十壽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回眸永和」特展



tsao 書名 / 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
出版日期 / 2010-10-01
主編 / 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
類別 / 口述歷史
出版商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初版
ISBN / 9789860248173
16K 平裝 350 元
內文頁數 / 281

曹永和院士出生於1920(大正9)年,是士林大族曹家的後裔。由於受父親曹賜瑩先生的教誨,曹永和院士從孩童時代起,就讀了許多課外讀物,且養成對文史 哲的濃厚興趣。臺北州立第二中學校畢業後,在士林信用組合工作了一段時間,曹永和院士還是因為罹患肺病而終於永久逃離了不符志趣的職場,開始自修、苦學的 生涯。曹永和院士的正業是圖書館員。1947年3月,在楊雲萍、陳紹馨的引薦下,進入臺灣大學圖書館工作。這是他一生的重要轉捩點,臺大圖書館為曹先生開 啟了終生學習的機會與寶庫;一直到1985年10月退休為止,曹先生在圖書館工作了一輩子,也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讀了許多書。由於工作的緣故,曹先生每天必 須接觸歐美日各國的書刊文獻,使他體會到多國語文是歷史學者必備的治學工具;於是,他在工作之餘,投注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習外語。種種努力,使曹先生成為 臺灣史學界稀有的「多語人」,而以精通日文、英文、荷蘭文,略通西班牙文、德文和拉丁文等聞名。曹先生最為人熟知的研究,即是透過對古荷蘭文獻檔案的掌 握,所從事的臺灣早期歷史研究。
曹永和院士是受業於日本恩師巖生成一博士,並在1965年爭取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獎助(Unesco Fellowship),到典藏最富的東洋文庫和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研究一年。1973-1975年間,和香港中文大學東亞大學研究中心和美國南伊利諾大 學越南研究中心合辦「越南史料研究計劃」,曹永河院士獲邀擔任客座研究員,參與越南史中文資料國際研究計劃的研究工作。1978年,曹先生又應荷蘭國立萊 頓大學歐洲發展史研究中心之聘,參加「熱蘭遮城日記」的編校註疏研究計劃。1984年8月,曹永和院士被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今中研院人社中心的前 身)聘為兼任研究員,同時獲聘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對於一個不具大學以上學歷的研究者而言,曹先生能得到最講求學歷的學院予以肯定,可說是臺灣社會對 一個一生忠實於志趣傾注一生之力而不倦的學者最大的鼓勵。對臺灣史學界而言,曹永和院士的學識、研究與影響,早為眾所公認;院士桂冠的加冕,只是使我們更 加替曹永和院士歡喜。對臺灣學術界來說,這真是一個美好的典範。

吳叡人:我們去問歷史與正義的問題 - 側記曹永和院士加入反媒體壟斷連署的過程


 2002

臺大歷史系八十週年系慶講座- 
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研究
本文轉引自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期,2002年2月出版

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自1928年成立、1945年改制為臺大歷史系以來,至今(2008) 恰滿八十年,曹永和老師是目前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中,唯一曾親炙臺北帝大史學科留用教授的學者,亦與當時多位臺北帝大日籍教 授有所聯繫。本系舉辦八十週年系慶講座系列演講,邀請曹老師來介紹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的史學科研究,格外具有傳承之意。
曹老師的演講由自家的故事談起,述及求學經驗,並細數其與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結緣之因由。
曹老師出身於士林的書香世家,曾叔祖曹敬在清朝道光年間到臺灣府城(今臺南市)考中秀才第一名;父親則是日本時代國語學校師範 部畢業的學生,擔任過公學校教師,後來轉至臺灣銀行工作。曹老師的正規學歷僅至日本時代的「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簡稱「北二中」,今成功中學前 身)。當時臺北地區僅有「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中學前身)及北二中兩所中學校,北二中比較多本地人就讀,大概一半一半,考取的機率比現在考大 學還低。日本時代的學制,中學校要讀五年,之後還要考高 等學校才能進大學。曹老師中學校四年級時,因為身體不好,經常請假,無法趕上數學的教學進度,所以沒考上高等學校。
戰後曹老師進入臺灣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由於素來即對文史很有興趣,故利用 職務閒暇之餘,至史學系(原史學科)旁聽當時留用的日本教授桑田六郎先生的「東洋史」課程。桑田教授當時只有三位學生,分別是宋文薰、何廷瑞和張耀錡。宋 文薰當時興趣已經轉向考古學;何廷瑞轉讀人類學,後來移民美國;張耀錡也沒有留在學術界發展,畢業後進入臺灣省文獻會工作,編過「平埔族社名對照表」,後 來回到家族經營的臺中文化書局工作。戰後臺大史學系的三位正式學生,後來都沒有繼續在史學界發 展,最後留下來的僅曹老師一人;曹老師自言是桑田教授戰後留用期間最熱心又最用功的旁聽生。桑田先生研究的是東西交通史,當時法國學界也有學者從事同樣的 研究,但桑田教授的漢文閱讀功力較法國學者深厚,以當時的學術風潮來看,桑田教授的研究非常先進。曹老師還提到桑田教授很愛抽菸的習慣,但光復後由於洋菸 購買不易,所以老師會去買菸來「孝敬」桑田教授(曹老師的用語)。旁聽期間,曹老師曾到桑田教授家中拜訪,得知教授怕太太的小秘辛;桑田教授的太太是自己 老師的女兒(東京帝 國大學中國哲學講座教授宇野哲人)。
桑 田教授返日之前,將部分書籍送給曹老師。不過,曹老師沒走桑田老師的研究路線,改而自修荷蘭文,研究荷蘭時期臺灣歷史,1951 年寫成的〈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與〈明代的臺灣漁業〉等文章,都是參考荷蘭文獻寫成。雖然沒走桑田老師的研究路線,桑田老師的東西交通史和南海研究,對曹 老師日後研究荷蘭時期臺灣史,打下很好的基礎。
  戰前的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採講座制,一個講座置教授、助教授(等同於副教授)、講師及助手各一名。史學科當時有三個講座,分別是「國史」(日本史)、「東 洋史」、「南洋史」。小葉田淳先生當時是「國史」講座的助教授,研究範圍是日本近世史;「南洋史」講座的教授為村上直次郎先生,岩生成一先生當時是助教授,箭內健次先生則是講師。後來又增設「土俗人種學」講座,移川子之藏教授是人類學家李濟先生 在美國的同學。當時一個講座最多收五個學生,但往往只有一到兩個人,常常出現老師比學生多,甚至有收不到學生的情形。
當時臺北帝大的資源和書籍經費豐富, 經費來源是臺灣總督府。然而,曹老師認為臺北帝大是日本帝大系統中「最年輕又最不幸的帝國大學」,成立時期適逢經濟大蕭條。雖然如此,臺北帝國大學的教授 皆為一時之選。例如曾任文政學部部長的藤田豐八先生,是東京帝國大學東洋史的學者,與王國維、羅振玉都有私交,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時,他是東大的教授,又兼 臺北帝國大學的 教職,東京、臺北兩地跑。另外,日本時代 助教授升任教授之前,必須要先出國留學, 桑田教授由助教授升教授時,也曾到國外進 修,其中以留在法國的時間最久,故其研究 受當時法國學風影響甚深。
桑田教授返日後,兩人仍有書信往來, 曹老師還會幫他寄資料到日本。1972 年日本奈良發現高松塚古墳壁畫時,桑田教授還特地告知曹老師。但曹老師關注重點已轉到荷蘭時代的臺灣歷史,承續臺北帝大史學科 南洋史的傳統。岩生成一教授在臺北帝大擔任南洋史講座教授時,雖然有一個臺灣學生 張樑標,但他畢業後就到泰國做生意,沒有 繼續做研究。岩生教授回日本後,一直很遺憾在臺灣沒有人延續南洋史的研究。他看過 曹老師的研究論文〈明代臺灣漁業誌略〉和〈荷蘭與西班牙佔據時期的臺灣〉之後,便想要培養曹老師,作為他在臺灣南洋史研究的「根」。於是岩生成一教授親自 來臺,由陳奇祿先生陪同,拜會當時的臺大校長錢思亮先生與教育部長黃季陸先生,希望藉由UNESCO Fellowshi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獎助)的補助,讓曹老師到東洋文庫和東 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研究一年。
在日本這一年(1965-1966),曹老師除了跟岩生教授做研究之外,因為UNESCO Fellowship 有日本國內旅行參觀的補助,所以也到了東京、京都、奈良和九州等地。藉此機會,曹老師得以與幾位原本在臺北帝大任教的日籍教授有更進一步接觸,例如京都 大學的小葉田淳教授和九州大學的箭內健次教授。箭內健次教授的學生中村質先生, 與曹老師在東洋文庫時便有很多接觸。
在日本期間,岩生成一教授為了保護曹老師不受臺灣職業學生的騷擾,不讓他和臺灣學生接觸;而且每週四下午,岩生教授都 會親自到東京的東洋文庫會議室,一對一和 曹老師看荷蘭檔案,以此,曹老師成為岩生 教授名副其實的「關門弟子」。岩生教授在 臺北帝大和東大的學生,也都視曹老師為同 門師兄弟。曹老師也參加由東大學者所組成 的讀書會,並接受荷蘭大使館文化參事的指導,閱讀日本所收集的荷蘭文日記,開啟了老師與荷蘭漢學界的接觸。
著名的荷蘭歷史學者包樂史(Leonard Blusse)當初來臺大留學時,原是念考古人類學系,和曹老師接觸後,才轉作歷史研究,因此曹老師可說是包樂史的史學啟蒙老 師。之後曹老師介紹包樂史到日本京都留 學,主要著眼於京都的學術資源比較集中。 包樂史回到荷蘭任教後,萊頓大學歐洲擴展 史研究所有整理《熱蘭遮城日記》的國際計畫,所以就找了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曹老師、江樹生,以及M. E. van Opstall(荷蘭檔案館人員),總共六個人,開始編注、校譯《熱蘭遮城日記》,其中岩生成一、中村孝志只是掛名而已。
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活 動消息,大部分發表在《臺北帝國大學文政 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共有七輯,吳密察教授和學生曾做過相關的研究,發表在 《Academia──臺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 中村孝志的父親曾在臺工作,所以中村畢業 於臺北帝大史學科,後來在日本天理大學任教。中村做荷蘭研究,但在戰前沒有到過荷蘭,一直要到戰後因岩生教授的推薦才至荷 蘭。中村曾到臺灣來看以前日本留下來的荷蘭文檔案,亦傳達了岩生教授欲收曹老師為徒的訊息。曹老師特別強調自己的際遇很幸運,得以受到岩生教授青睞,作為其在臺灣 的學術承繼者,並因此與臺北帝國大學時代 的其他日籍教授有所接觸。1998 年臺大舉 辦七十週年校慶,第一次臺北帝大學生聚會 時,有一位後期研究南洋史的畢業生田中則 雄先生有來,曹老師跟他聊天請教,填補了許多《Academia──臺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訊息上的空白。戰後臺灣因國民政府來 臺,以回復中國文化為主要政策,日本時代 留下來的南洋史傳統就沒有了,轉以中國研究為主,漠視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所遺留的學術研究遺產。直到近期,才開始又試著跟 世界接軌。
演講結束後的問答部分,亦有許多精彩的內容,誠如主持人周婉窈老師所言,只要大家不斷提問,曹老師就會不停地講下去, 除了顯示老師的博學多聞外,更令人驚嘆的 是曹老師的記憶力。在問及曹老師與臺大圖 書館閱覽組主任賴永祥的關係時,曹老師為 大家詳盡說明日本時代臺北帝國大學的圖 書館分類法。他表示,日本時代的帝大圖書 館館長是由教授兼任,不負責實際的經營管 理工作;實際工作皆由司書官(位同副館長) 負責。當時留用的日籍員工山根敏子,是臺 北帝大英文系的畢業生,也是當時臺北帝大 理農學部部長山根甚信的女兒。由於日本時 代的圖書是用法文做分類,加上日本人不會特別教,為了工作,曹老師就自學法文。曹老師認為戰後日本人大概都會回日本,如果他不學,以後的分類該怎麼辦?
談及土俗人種學講座的宮本延人先生, 曹老師表示宮本先生人很好,但就是比較懶散,不太寫東西。曹老師與宮本的相識,源於士林協志會舉辦的文化展覽會。宮本先生 對寺廟很有研究,所以就到士林的神農宮, 教導他們做拓本。臺大人類學系有很多日本 時代收集回來的照片、資料和帳簿等寶貴的 資產,但整理得很不完全,曹老師曾經麻煩 宋文薰教授,請他趁宮本先生還在世時好好整理,免得將來這些東西失去價值。演講過程中,曹老師打趣地說道:「日本時代的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常常招不到學生,所以老師比較有閒,可以做學問。」
現場的陳榮聲同學想知道當時日本教授出國買書的狀況,有哪些比較特別的書。曹老師表示,臺北帝大時期的圖書館藏書非常豐富。由 於資金充裕,圖書館會自動採買,講座亦有經費可自行購書;講座教授寒暑假出國時也可以自行採買;助教授升教授出國留學時也可以買。都是先買再報帳,很自 由。而且日本人對書或資料的蒐集,相當積極。例如,美國攻打伊拉克或阿富汗時,東洋文庫就派人去買書,因為害怕戰爭造成資料和書籍流失;每逢歐美有圖書拍 賣,日本也會派人去蒐購,臺北帝大圖書館許多藏書,就是在拍賣會場上買來的。
由於曹老師年歲已高,聽力不佳,現場提問或許不能得到切題的解答,但曹老師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實讓人不得不感佩其記憶力之好。
原定兩小時的演講,在輕鬆幽默的氣氛下,欲罷不能地延長了半個鐘頭。曹老師的演講猶如時光隧道一般,讓我們更清楚日本時代臺北 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發展脈絡;也讓我們得以感受到,曹老師與岩生成一等日籍教授之間真摯的師生情誼。演講結束後,多位學者前來致意,也有不少學生來問問題, 並請求合影留念,氣氛溫馨熱絡。 (臺大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陳昀秀整理,周婉窈教授校訂)
 

~~~~

曹銘宗《自學典範:臺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北:聯經,1999 (3個月3刷)

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 (1980級,22屆),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然而,不管是呈現歷史或報導新聞,總是會有自己的立場。「我一開始就決定要採『台灣島史』的觀點。這是中研院士曹永和先生在1991年提出的概念,我自己很喜歡。」歷史不脫政治,但從政治去切歷史,難免會有爭議。「如果採用中國史觀,一定會從長江、黃河開始,台灣只成為附屬於中國的島嶼;而採台獨史觀,就是漢人觀點,被討論的台灣歷史只剩四百年。可是台灣的歷史絕對不只四百年。」「台灣島史」是由土地入手,從島嶼自海面探出頭來,所有生物族群與這塊土地的互動,都是台灣的歷史。「這是比較中性、比較能夠跳脫政治的角度。」也唯有台灣島史的觀點,方能更客觀地照應到所有族群,不再只是一貫的漢人中心思想。--《台灣史新聞》曹銘宗:我成為歷史上任期最久的總編輯!-人物專訪-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