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Czesław Miłosz: 《歐洲故土》《攻心記》/《被禁錮的心靈》 The Year of the Hunter, / 《詩的見證》/《米沃什詞典》《林以亮論翻譯》/《文學與翻譯》

歐洲故土
作者: (波蘭)切斯瓦夫·米沃什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上海貝貝特
原作名: Rodzinna Europa
譯者: 程一身
出版年: 2023-8-1
頁數:320
定價: CNY78.0
裝幀: 平裝
叢書: 文學紀念碑
ISBN: 9787559863171
內容簡介 · · · · · ·
“我的根在東方,這是肯定的。縱然解釋我是誰非常困難或痛苦,但我必須一試。
諾獎作家米沃什的自傳體散文名作,也是一份生動的東歐研究報告。作者以富於社會學思辨的筆觸,敘述了從童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祖國及歐洲各地的早期生活。身為社會巨變和政治大動盪的見證人,米沃什在二十世紀諸多關鍵事件的背景下審視個人的道德及思想發展史。他也試圖借此書告訴世界“身為東歐人,意味著什麼”。
《歐洲故土》追溯了這位二十世紀偉大文學人物為界定自我、界定他的創作和他的周遭世界所做的獨特努力。這部自傳優雅而雄辯,充滿激動人心的活力,為米沃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評論家瑪麗亞·東布羅夫斯卡稱讚它是堪與《塔杜施先生》媲美的傑作。
可能是平面圖、藍圖和文字的圖形
所有心情:
4


 《林以亮論翻譯》(志文出版社,1974年)到 《文學與翻譯》(皇冠,1984)

續讀林以亮的《文學與翻譯》。
在〈後記〉中,林以亮特別提到本書源於志文出版社在1974年出版的《林以亮論翻譯》,後續經過他重新修訂後,才改由皇冠出版社以《文學與翻譯》出版。惟新舊版本收入的文章已有部分不同。
以下摘要分享的是林以亮在1969年在香港大學的演講辭,暢談翻譯文學作品的條件和態度,雖然迄今已超過50年,我相信本文還是有其參考價值吧。
書名:文學與翻譯
作者:林以亮 (宋淇)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1984/12
【Excerpt】
〈文學作品的翻譯〉



Polish novelist, poet, and Nobel Laureate Czesław Miłosz was born in Szetejnie, Kovno Governorate, Russian Empire on this day in 1911.
“The work of human thought should withstand the test of brutal, naked reality. If it cannot, it is worthless. Probably only those things are worthwhile which can preserve their validity in the eyes of a man threatened with instant death.”
―from THE CAPTIVE MIND




The Year of the Hunter (英譯本)

Czeslaw Milosz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5/10/31 - 294 頁


Like Native Realm, Czeslaw Milosz's autobiography written thirty years earlier, A Year of the Hunter is a "search for self-definition". A diary of one year in the Nobel laureate's life, 1987-88, it concerns itself as much with his experience of remembering - his youth in Wilno and the writers' groups of Warsaw and Paris; his life in Berkeley in the sixties; his time spent with poets and poetry - as with the actual events that shape his days. Throughout, Milosz tries to account for the discontinuity between the man he has become and the youth he remembers himself to have been. Shuttling between observations of the present and reconstructions of the past, he attempts to answer the unstated question: Given his poet's personality and his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has he managed to live his life decently?

77歲 (得諾貝爾文學獎7年)的反思日記 (從1987.8.1到1988.7.31)。 內容極廣泛,必須將他的其他相關作品參閱才行,譬如說幽默地談他的書被書局陳放的情形,早期將他的The Captive Mind 《被禁錮的心靈》放在心理學類。多處談老病痛記憶與遺忘。對於語言和詩歌的討論多充滿慧見。

十幾處的注只提頁碼。 兩處1959年史丹佛大學出版社的蒙田全集,都不知道那一處是引蒙田的。 
 請教:托爾斯泰 說過 uton'chenie 什麼意思?

 謝謝你。原作用得很不清楚。我早上google 竟然轉到精神生活或與神的關係-這在脈絡中更不對。待以後我再清理它。

But as soon as God is invoked as a possibility of belief and a spiritual relationship (otnoshenie), a possibility of communication, 

 Tolstoy had no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Christ” (“intimnoe otnoshenie k ...


Czesław Miłosz的書現在有兩譯本: 攻心記 1981 /被禁錮的心靈 2011
請搜索本blog 找更多相關資料

2004 CZESLAW MILOSZ的『攻心記』 (台北:皇冠 1981)、現在,作者和譯者俱成古人。
讀過林以亮先生的『傲慢與偏見』翻譯評論之後,還敢翻它的人都值得敬禮。(林自己沒翻譯『傲慢與偏見』,翻譯了『攻心記』)。 其實這些qualifications 是香港翻譯學會Fellow之"要求" ,所以他們都這樣....唯"幾"例子,可能是林以亮先生 Austen 專家, 跑去翻譯"攻心記"....
這問題是高層次的人生翻譯問題。 哈哈。



Czesław Miłosz 作品的漢譯清單待清理;台灣除了攻心記之外,兩套諾貝爾文學獎中 也都有 Czesław Miłosz專集。


Nobel Laureate Czesław Miłosz's THE CAPTIVE MIND was first published ‪#‎OTD‬ in 1953.
“The work of human thought should withstand the test of brutal, naked reality. If it cannot, it is worthless. Probably only those things are worthwhile which can preserve their validity in the eyes of a man threatened with instant death.”
―from THE CAPTIVE MIND
The best known prose work by the winner of the 1980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examines the moral and intellectual conflicts faced by men and women living under totalitarianism of the left or right.



--

米沃什百年 Sto lat Miłosza @台北

誰是米沃什?在臺灣又有誰知道米沃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1

1年定為「米沃什年」。傾向出版社出版由波蘭文中譯的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思想體小說《被禁錮的心靈》
及傾向工作室製作《米沃什百年》紀念集。

時間︰2011年11月26日(周六)下午4點~8點
地點︰東吳大學城中校區遊藝廣場(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1段56號
主辦單位︰傾向工作室 指導單位:華沙(波蘭)貿易辦事處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城區部遊藝廣場
活動內容:演奏∕蕭邦的鋼琴夜曲(藤田梓女士)
致辭∕魏馬克代表、黃秀端教授等
主題演講∕追憶米沃什(貝嶺)
米沃什詩文雙語朗誦∕李敏勇、楊小濱、林蔚昀、Pawel Gorecki、陳家帶等
新書發表:關於《被禁錮的心靈》(譯者∕烏蘭教授)
米沃什生平紀錄片與著作展

酒會:

《被禁錮的心靈》定價NT450(附贈160頁《米沃什百年》紀念集及明信片)

小評:《米沃什百年》等的編輯,是利用波蘭政府等的資助和中國的同好專家網路的寫作等編成。
類似紐約時報下則報導 , 小錯可能近10處。


Katherine Bomkamp, now 20, with the Pain Free Socket, which relieves phantom limb pain for amputees. S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while in high school.
Justin Merrim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Don’t Know How? Find Someone Who Does

While inventing the Pain Free Socket, a device to ease phantom limb pain, Katherine Bomkamp, then in high school, found others to help her with the engineering.

The Witness of Poetry
Milosz, Czeslaw
A Nobel laureate reflects upon poetry’s testimony to the events of our tumultuous time.


《詩的見證》原作名: The Witness of Poetry 作者: (波蘭) 切斯瓦夫·米沃什譯者: 黃燦然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1-11頁數: 192定價: 28.00元裝幀: 平裝叢書: 米沃什作品系列
內容簡介 · · · · · ·本書乃米沃什應哈佛大學諾頓講座之約所做的六次講演的結集。米沃什關於詩歌的見證功能的闡釋極其精闢。借助這本小冊子,米沃什論述了詩歌之於時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並非老生常談,他提醒世人關注的恰恰是詩歌的一個古老的傳統,同時對於二十世紀的反省為這一思考維度提供了更為明晰的指向。  米沃什向來直接,甚至簡單。他有能力把詩歌的快樂歸還給普通讀者,而在他的散文中,如同在本書中,他則使你懷疑我們時代知識階層最大的罪孽,是害怕明顯的東西。  ──《名利場》[米沃什]在《詩的見證》中以某種平靜、卓越的才智說話,這使得他所作(關於詩歌​​)的辯護……成為我們時代的一部經典。  ──《星期六評論》米沃什這六個講座的重量和意義怎樣高估都不為過。 《詩的見證》以其濃縮和簡潔闡述的力量,為我們提供一把了解米沃什詩學歷史哲學、哲學和美學的鑰匙。當然,米沃什全部著作提供了對二十世紀困境的最深... (展開全部)   作者簡介 · · · · ·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波蘭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史家。 1911年出生於波蘭第一共和國的立陶宛。 “二戰”期間在華沙從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動。 “二戰”後在波蘭外交部供職,曾在波蘭駐美國及法國使館任文化專員和一等秘書。 1950年護照被吊銷,後選擇了政治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國獲得居留權。 1960年應邀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國。主要作品有詩集《關於凝凍時代的詩篇》(1932)、《第三個冬天》(1936)、《白晝之光》(1953)、《太陽從何方升起,在何方沉落》(1974)、 《在河岸上》(1994)、《路邊的小狗》(1997)、《這》(2000)、《第二空間》(2002)、《俄爾甫斯和歐律狄刻》(2002)等二十餘部;政論集《被禁錮的頭腦》(1953)和散文集《聖弗朗西斯科海灣幻象》(1969)共十餘部;...


 目錄 · · · · · ·一、從我的歐洲開始二、詩人與人類大家庭三、生物學課 四、與古典主義爭吵五、廢墟與詩歌六、論希望    譯後記


---
《米沃什詞典》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