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美術館於2012年成立朱銘研究中心,盼成為國際研究朱銘雕塑藝術的權威單位,期望帶領臺灣與全球雕塑界接軌。為落實此使命與任務,朱銘研究中心和展覽部聯手推出第一檔朱銘研究展-「朱銘故鄉情」特展,此展從朱銘與家鄉土地的關係出發,透過近90件朱銘作品、未曾曝光之影像及珍貴文獻史料來呈現作品所蘊涵之故鄉情懷。為延伸「朱銘故鄉情」特展,美術館將於1月5日舉辦《大師對談--全球化下的臺灣藝術》座談會,邀請3位臺灣藝文界傳奇大師朱銘、林惺嶽、林懷民,透過圓桌對談分享臺灣創作者在邁向國際時,如何正視或回溯東方精神,以淬煉他們自身獨特的風貌。
|
-->
常常有人問我,如何「堅持」走過雲門三十多年的歲月。我沒有堅持。三十多年來,是舞者餵養我。
七○年代,有些創團舞者真的像小說中的人物,餓著肚子跳舞。目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李靜君,八○年代入團的薪水六千,可是房租就去了四千。舞者對專業的愛和奉獻不斷教育我關於執著,關於忠誠,還有奉獻。 -->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今天的雲門舞者每天跳舞七小時。光是長達六七小時的專注常令我肅然。
我半路出家,創了團才學編舞。在排練場,舞者透過他們的舞動,讓我學習到關於身體和動作的奧妙。在我創作撞牆的時候,他們安慰我,鼓舞我,提供大量的動作素材,讓我把舞編下去。
我覺得自己的作品在九○年代才成熟起來。最重要的關鍵是舞者。在兩代人之後,台灣舞蹈教育和雲門的歷練累積出世界級的舞者。我的工作只是找到一個方向,把他們呈現出來。
呈現在台灣鄉野和國際大都市的舞台上。
在謝幕的時間,我往往驚愕地發現,雲門的舞者如此自信,靜定,優雅──我從未想像過台灣人會長出這樣的面貌。
英國詩人葉慈問:「我們如何區分舞與舞者?」
台灣關於舞蹈的報導和評論很少,有限的文字只談編舞的意念,編舞家的成敗,幾乎從不談到舞蹈的關鍵:舞者!
舞者在台上光燦的形象,神乎其技的表達,往往使人忘了他們是凡人。
雲門舞者大半出身市井,憑著熱情和苦行走到前人所未抵達的舞台,以渾身的能量帶給社會美和激勵。
這本台灣第一部描繪敘述舞者生涯的書,讓我更進一步認識長年工作的伙伴,也讓社會認識舞蹈這個行業。
感動地閤上書頁之際,希望社會各界透過這本書,對舞者,以及藝術工作的本質多一番體會。
(本文為晴天出版新書「這些雲門舞者」之序文)
----
1972年,歐洲。
那是林懷民首度的「流浪之旅」,第一站,就飛到了阿姆斯特丹,荷蘭的首都,世界有名的「毒都」。在機場的大看板下,他定住了!那巨幅的 看板提供了各種資訊:「如果你想找住的地方,可以到★★;如果你有性病,可以聯絡★★;如果你有墮胎的問題,可以找★★;如果你吸毒出了問題,可以打★★ 電話。」
他既震撼又感動。「這個城市,它『面對』它的問題,堂皇光明地告訴你,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那是嬉皮的年代,全球的年輕人開始「大串連」。他搭乘的飛機上,就有一個個長髮與鬍鬚飛揚的不羈嬉皮們,要到各地流浪。
今天的雲門舞者每天跳舞七小時。光是長達六七小時的專注常令我肅然。
我半路出家,創了團才學編舞。在排練場,舞者透過他們的舞動,讓我學習到關於身體和動作的奧妙。在我創作撞牆的時候,他們安慰我,鼓舞我,提供大量的動作素材,讓我把舞編下去。
我覺得自己的作品在九○年代才成熟起來。最重要的關鍵是舞者。在兩代人之後,台灣舞蹈教育和雲門的歷練累積出世界級的舞者。我的工作只是找到一個方向,把他們呈現出來。
呈現在台灣鄉野和國際大都市的舞台上。
在謝幕的時間,我往往驚愕地發現,雲門的舞者如此自信,靜定,優雅──我從未想像過台灣人會長出這樣的面貌。
英國詩人葉慈問:「我們如何區分舞與舞者?」
台灣關於舞蹈的報導和評論很少,有限的文字只談編舞的意念,編舞家的成敗,幾乎從不談到舞蹈的關鍵:舞者!
舞者在台上光燦的形象,神乎其技的表達,往往使人忘了他們是凡人。
雲門舞者大半出身市井,憑著熱情和苦行走到前人所未抵達的舞台,以渾身的能量帶給社會美和激勵。
這本台灣第一部描繪敘述舞者生涯的書,讓我更進一步認識長年工作的伙伴,也讓社會認識舞蹈這個行業。
感動地閤上書頁之際,希望社會各界透過這本書,對舞者,以及藝術工作的本質多一番體會。
(本文為晴天出版新書「這些雲門舞者」之序文)
----
阿姆斯特丹,1972: 流浪者計畫, since 2005
1972年,歐洲。
那是林懷民首度的「流浪之旅」,第一站,就飛到了阿姆斯特丹,荷蘭的首都,世界有名的「毒都」。在機場的大看板下,他定住了!那巨幅的 看板提供了各種資訊:「如果你想找住的地方,可以到★★;如果你有性病,可以聯絡★★;如果你有墮胎的問題,可以找★★;如果你吸毒出了問題,可以打★★ 電話。」
他既震撼又感動。「這個城市,它『面對』它的問題,堂皇光明地告訴你,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那是嬉皮的年代,全球的年輕人開始「大串連」。他搭乘的飛機上,就有一個個長髮與鬍鬚飛揚的不羈嬉皮們,要到各地流浪。
-----
這是 1983年,雲門創團十週年,編舞家林懷民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文章。文中林懷民回憶十年來與他擦肩而過的不知名臉孔,有觀演後硬塞錢給他的雜貨店老闆 娘、在《薪傳》(1978)中的〈渡海〉台下淚流滿面的老太太、機場中力爭合理待遇的台灣商人等,這些滿懷自信與生命力的臉孔,成為林懷民洩氣時的力量, 也是修訂《薪傳》時,渴望表達的台灣精神。
每匹馬都在奮蹄 車才能跑得快
書名 | 擦肩而過 | |||||
作者 | 林懷民 | |||||
出版者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9 | |||||
頁數 | 262 頁 2007
「俞大綱百歲冥誕紀念活動」
4月
27日至5
月27日在台北、宜蘭陸續登場,除了
5月
25日至
27日在宜蘭傳藝中心的研討會,
國光由藝術總監王安祈重新修編劇本,「新繡襦記」
曾經追隨俞大綱學習的文建會主委邱坤良指出,
俞大綱對台灣藝文界的影響不只在戲曲,
1960至
1970年代,台灣的學術風氣還沒那麼自由,
邱坤良笑說,他從年輕時就是「壞學生」,
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中學時代就當起追星族,從民國
58年「新繡襦記」首演看起,當時飾演名妓李亞仙的旦角胡陸蕙才
16歲,隔年「王魁負桂英」發表,女主角郭小莊也才
19歲。民國
66年,俞大綱病逝時,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不但連續兩年舉辦「
--- 前一陣子 蘇錦坤兄來訪 看見雲門約20年前的一本書 現在找不到...... 2010 ---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新書發表會上,遠流出版公司王榮文、台灣現代民歌先鋒胡德夫、亞都麗緻集團前總裁嚴長壽也聚首話當年,「那時我們都是小孩子,尋找未來的路」,然而相互碰撞下,竟分別成為各界重要棟梁,激撞出今日大時代。 林懷民透露,雲門創團翌年,發表第二支作品,當時王榮文和沈登恩、鄧維楨等人合開遠景出版社,「自己撞上門來,說要幫雲門賣票,卻撞進票務恐怖陷阱!」原來當時票務複雜,票雖然賣得好,票券流向卻亂了套,最後王榮文默默吸收虧錢,「我到現在還感謝他」。 林懷民當年崇拜的偶像胡德夫,看「高處眼亮」,形容是「活的、動的」,種種記事,讓他想起當年誓言「唱自己的歌」,林懷民對胡德夫早年遭禁唱時,乾脆在卡車上開唱的往事也津津樂道:「我現在仍常問自己,是否還有胡德夫在卡車開唱、準備回不了家的精神?」 嚴長壽指出,「高處眼亮」不僅說明雲門的進程,也呈現台灣每一階段的過程。「看了此書,就明白林懷民和雲門的價值不是憑空而來,那是書中多少人物、文化的累積而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