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 ──袈裟裡的故事 (上 下)
作者:熊琬
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1987年
讀下冊清朝釋澍庵故事 是神話
不如玄奘等篇可見其每下愈況
本編所譯《高僧傳》,是依據梁沙門慧皎的《高憎傳》、唐沙門道宣的《績高僧傳》、及宋沙門贊寧的《宋高僧傳》(即《高僧傳》初、二、三集)等書,而改編 的。改編本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譽之者說它是「創作」,譭之者說它是「抄襲」。不論是譭是譽,改編的工作,在當今確是刻不容緩的。就本編來說,它賦有改 寫與翻譯雙重意義,其中翻譯的比例所佔雖多,但創意與發揮己見之處,亦自不少。茲將改寫之意義臚列數端於後:
一、梁、唐諸《高僧傳》的文字艱深,不易領解。文字本為達意之用,不同時代之文字,其達意方式,自必多所不同。《高僧傳》原典之文字,與佛經類似。其文體 亦特殊,非但與現代語體不同,甚至與一般文言也有區別。若不加以改寫成較適合今人口味之文字,則縱使價值再高,也將被人束諸高閣,永為塵封矣!
二、因佛理深奧,不易理解,專有名詞觸目皆是。縱使素具文言素養之士,亦每多隔閡,何況一般人士呢?凡如此類,自不得不詳予說明。
三、自佛法傳入中國,迄今二千年,其中不免產生許多誤解。其誤解或起於華夷之別,而生入主出奴之見。或基於個人主觀之偏見(如:凡宗教皆迷信之類),或因 平日所接觸者,為帶有迷信色彩的民間神道教,可誤以為即此便是佛法真象。或基於某些人為因素(如見極少部份僧人之不守戒律),而對佛法產生懷疑。總之,無 不是因對佛法的不瞭解,以致發生以偏概全之誤解。對於這些誤解,更不得不隨事予以澄清。
四、有許多高僧事跡,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典寶。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出自道生法師。「西域取經,降伏群魔」,出自玄奘大師。「洞門立雪,斷臂求 法」,出自神光大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六祖慧能。如此之類,不勝枚舉。他們的事蹟或思想,早已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然而其中, 或一鱗半爪,知之未審;或穿鑿附會,全失其真。欲求詳其原委,盡其曲折,存其意而得其實,則可於茲編中一一探索之。
五、改編之目的,固在普及化,趣味化,與現代化。固因時代之需要,應運而生。但絕不意味將貶低原典之價值,原典文字優美雅馴,欲事翻譯,其艱苦固不待言。本編原以取便初學,以一般大眾為主。若欲作進一步之探討,則原典具在。
改寫之意義既如此,其工作,實非「註釋」但以考據為功者可比。茲將本書改寫之體例與原則條列於下,亦可見其艱難之一斑矣:
一、昔者翻譯大師嚴幾道先生,論譯事,有三難;一日「信」、二日「雅」、三日「達」。「信」者,言不失真;「雅」者,語不濫俗;「達」者,文不艱澀。此固 就譯英為漢而言,文言之翻譯為語體,其難亦猶是也。因文言之句法、語氣,用字用詞,悉與語體迥異,況原典與一般文言又迥乎不同。假若譯文全用語體,則原文 韻味全失,形貌亦不類。反之,假若全用文言,則直同未翻,豈非徒勞無補。本來語體、文言二者,各有勝境,今為儘量存其精神計,縱筆所至,有時不得不參用文 言。文、語夾雜之譏,亦不敢辭。
二、本篇排列諸高僧之次第,除依照年代前後外,並依佛學八宗--法牲宗、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為之分門別類。如:法性宗 (即三論宗)以嘉祥大師為代表,法相宗(即慈恩宗)以窺基大師為代表,天臺宗以慧思、智者二大師為代表,華嚴宗(即賢首宗)以清涼大師為代表,禪宗以慧 可、慧能二大師為代表,淨土宗以慧遠、善導、法照、少康等大師為代表,律宗以道宣律師為代表,密宗以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開元三大士)為代表。而並分別 簡介各大宗之學說,所以取理事圓融之意,俾便雅俗共賞、道俗咸宜。其中華嚴與天臺兩宗思想因最具中國佛學特色,故介紹獨詳。(其他或因學理太繁或不適宜正 文者,概未收入。)
此外,有關翻譯大家之代表,則收鳩摩羅什(三論宗導師)、玄奘(法相宗導師)二大師;顯通度化,則收佛圖澄大師;橫渡流沙,則取法顯為代表。貫穿儒佛,則 取憨山大師為代表;釋門真孝,則取蕅益大師為代表。機鋒轉語,則有趙州從諗、大珠和尚;遊戲生死,來去自在,則有洞老禪師;悔過精進,則有悟逢國師。凡如 此類,不暇一一殫舉,其他可以類推也。
三、本編中每篇傳記前,均有大標題,以點出每位高僧之特色,如慧能傳標目如下:「不識一字的--六祖慧能」,其傳中每段又有小標題,如六祖傳中一、二、 三、四段分別標有:(一)「人有南北、佛無南北」(二)「菩提非樹,明鏡非臺」(三)「三更入室,付授法衣」(四)「風動旛動,仁者心動」等等。總冀能令 讀者一目瞭然。其篇幅較短者,則僅標一大標題而已。如:「智鬥婆羅門的--釋道融」。總之,不論大標題、小標題,多以八個字涵括其中內容,以取醒目與劃 一。
四、本編改寫,固在將高僧之生平加以介紹。但」局僧之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其思想、觀念自與一般俗人不同。如何溝通調和其間,亦頗費周章。本編一秉謹嚴之態度執筆,亦冀保存有高僧之精神,以免妄加揣測而有所褻瀆也。
五、讀書本貴自悟,重在弦外之音,言外之義。因此對書中不易理解處,有說明者,有不說明者。凡其事有涉專門,或易滋生誤解處,並可以文字表達者,則予以說明之。其中不可以文字表達之者,則不得不予從略。
六、本編所選歷代高僧,其人數固甚僅,所謂「存十一於千百」。顧其內容或深或淺,或莊或諧,有富趣味性者,亦有富啟發性者。可謂幾於無體不備,適合各種不 同口味。譬如一滴水,已具百川之滋味矣!其中,唐玄奘傳所以特長者,因其事跡,最為膾炙人口,但傳其事者,或多語焉不詳,或流於小說家之臆說。故不惜長篇 累牘以傳述之,裨便讀者得窺其全貌焉。
七、本編傳記中,亦有兩人或兩人以上關係密切,其事跡又難以分割,所謂「合則雙美,離則兩傷」;於是採取合傳之方式。如天臺智者,與慧思,二大師合傳,即是一例。
八、編中有關專有名詞之注釋,悉隨附於原文之下,以括弧方式解說之。就中所注內容,牽扯較廣,文字冗長,為免割裂上下文氣起見,則置於該段後,另加「註」,以詮說之。
本編諸高僧之取材,固以歷代高僧傳為主幹。但也有許多資料,取自其他史實者。如《神僧傳》、《景德傳燈錄》、《歷代佛祖通戴》、《禪林寶訓》等書。茲略舉數例如下:
(一)因原傳敘事過於簡略,而其人又甚為知名,若僅取足於此,殊不足以饜讀者之心。故逕取其個人事傳,以替代之。如:玄奘傳之取慧立所著《三藏法師傅》即是。
(二)除原傳外,另有軼事,頗富機趣者,亦並採錄之。如:道生法師有關頑石點頭之事,不見於本傳,而得之《歷代佛祖通載》。
(三)除原傳外,別有異聞,而篇幅略同,其事跡大有出入。其內容則各擅勝境,故並錄存之。如:知玄(悟達國師)生平,並採《慈悲三昧水懺懺文》緣起一段,有關知玄事跡,附之於後,裨便參證。
(四)取材自其他傳略,或年譜者:如蓮池大師傳,取《僧懺蓮池大師傳略》予以改寫。蕅益大師傳,依據弘一大師之《蕅益大師年譜》而作成。
七、火化焚身舌不焦爛的──鳩摩羅什
一、身處母胎,便多異徵
鳩摩羅什法師,原名叫做鳩摩羅耆婆什。翻譯為中文為「童壽」──即童年而有耆德的意思。他是天竺人。師家世很好,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位居國相,其祖父達多, 個性豪放,在當時很有名望。他的父親名叫鳩摩炎,炎聰明而有美德。在他將要繼承宰相位置的時候,卻辭讓而出家了。炎向東度過蔥嶺,來到龜茲國,龜茲王久仰 他的美德,又聽說他拋棄相位,置榮顯於不顧,知道他必非凡品,所以對他感到特別崇敬。就當他將要入境時,即親自率眾出郊歡迎,恭迎回國後即尊禮他為國師。 龜茲王有一個妹妹,正值雙十年華,才質優異悟性聰敏。讀書一經過目,就能理解;一經聽聞,即能背誦。附近諸國都爭相禮聘,但她都不中意。可是一見到摩炎, 心中便自默許;王知其意,就逼摩炎和他妹妹成親,招為妹婿。婚後不久,王妹就懷了羅什,羅什處在胎中時,就有異徵。他母親的智慧和理解力,竟比原來增加了 數倍,更奇怪的是她忽然自通天竺語言,對於別人所設的種種難問之辭,她都能應答如流,大家對這些異徵驚訝不巳!就有一個羅漢說:「這必定是懷了一位智慧之 子!以前舍利弗在母胎的時候,就能使他母親辯才無礙,這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後來什母因出城遊觀,看見墳墓上的枯骨,縱橫狼藉,深深覺悟到人生的無常, 及身是苦本,因此誓欲落髮出家修行,此後專精佛法不懈,終於證到初果(指聲聞修行所證共有四種果位,初果名須陀洹果,亦名預流果,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 人之流,斷盡三界見惑。)的境界。
二、幼年出家,天資神雋
羅什七歲時,就出家為沙彌,跟從他師父讀經書,每日誦偈千首,(偈,佛經中的詩句),每首偈有三十二個字,總共三萬二千言。其師又教授經中文義,他一經指點便能通達無礙,無復疑滯。什母因是王女,龜茲國人供養很厚,對修道之人頗為不宜,於是什母乃決心攜帶羅什走避他國。
什師九歲的時候,隨他的母親到歲賓國(今印度北部、克什米爾),就遇到名師盤頭達多,他是罽賓主的從弟(同一祖父的兄弟),盤師淵雅醇粹,器量宏深,博學 而有才識,在當時可謂首屈一指,對三藏九部,無不博覽通曉。其名聲早已遠播諸國,遠近學者,都禮他為老師。什師到罽賓國,就以師禮事奉他,跟隨他學了許多 經籍。達多每每稱讚什師的天資神峻,沒有人能比得上。罽賓王聽到什師的名聲,就禮請什師進宮,並招集許多外道有名的論師,與什師相互問難辯論。最初,外道 見什師年幼,不由心存輕視,言辭間毫不禮讓,什師卻神色泰然,從容應答。一俟有破綻,就乘隙痛加反駁,予以重挫,最後那些外道都被駁得啞口無言,不得不為 之心服不已。經過這場激烈的辯論,罽賓主對他就更加佩服,每天賜以最上等的供養。什師所住的寺院也派遣大僧五人,沙彌十人,在師左右像弟子般照拂飲食起 居,並替他擔負灑掃等雜務,其受尊重如此。什師以一稚齡的幼童,竟然能受到如此的禮數,絕非倖致。除因其資性優異,並得名師之益外,尤在其能奮勉自勵,始 克有成。孔子日:「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其言於此,又獲一明證。
Some Blogs of Hanching Chung
網誌存檔
-
▼
2011
(840)
-
▼
9月
(58)
- 日本的作家與作品
- 跟中國的夢賽跑(董橋)
- 《新世紀萬有文庫》
- 《經濟學人》
- The Japanese miracle men / Ralph Hewins/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
- 朝日新聞的 書 專頁
- When a Dictionary Could Outrage By GEOFFREY NUNBERG
- HBO's 'Thrilla in Manila'
- 王世杰 先生論著選集
- Diary of an Art Dealer (René Gimpel)畫商詹泊爾日記
- 《西瀅閒話》陳源(通伯)
- 雅歌Song of songs (Canticum) 第二章
- Four books from HC
- QUOTATION OF THE DAY/ 壹人壹句
- 戴明博士的一些參考書單
- 英國(時代-生活)/ Edwardian Architecture /Victorian Archi...
- 高僧傳通俗本
- E-Books 出版管道群雄起
- Quotation.引號
- Charles Correa /世界名畫之旅--第1-5冊-
- 中國新文學史-司馬長風著
- 胡蘭成
- Books in South sia
- The World of William Clissold (1926)
- Essays in Persuasion by John Maynard Keynes
- 任顯群
-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法國史論集/北京紀事 北京紀游
- 果戈理畫傳
- Amazon 出招
- 一面之詞 自說自話的"歷史"
- 文化學之能學的基礎 (Ostwald, W.)
- Modern artists on art : Robert L. Herbert (Edito...
- 「台灣風物」
- [日]长泽和俊(著1979)《丝绸之路史研究》钟美珠(译1990)
- AMERICAN LION: Andrew Jackson in the White House
- 《双河灣》引發的一次因緣
- The Overflowing Brain: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th...
- 寶樹園文存( 顧頡剛) 顧頡剛年譜
- 薩德 傅立葉 羅猶拉(巴爾特)
-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 日本植民地研究
- 季羡林談師友
- 預告: 追述 朱自清先生 80 年前的《倫敦雜記/日記》
- 當代中國作家風貌= 潘耀明/當代大陸家風貌
- 愛的故事Love Storyr by Erich Segal
- 潮流與點滴: 陶希聖隨筆
- The Paperback, Endangered in E-Book Age
- Arthur Waley (NTU Library)
- 郁達夫文集/ 郁達夫全集
- Temple Grandin
- 邊城散記 (楊文璞)
- 藝術與生活 ( 周作人)
- 一些《東方雜誌》(復刊)
- Common Sense 和"The Tacit Dimension"
- MIT的 Technology Review
- 《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杜國清/《艾略特文學論文集》李賦寧
- 張充和詩書畫選
-
▼
9月
(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