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台灣出使記 (池田維)


台灣出使記—原版序 ◎池田維

------------------------------------
目前,日本與台灣之間儘管沒有外交關係,整體而言關係良好且密切。但是,雙方的關係有些部份也存在著脆弱的一面。
我在2005年5月起到2008年7月之間,有機會擔任駐台灣的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3年2個月在台任職期間,起初的3年是由陳水扁總統領導的民進黨政府時代,最後的2個月是馬英九總統領導的國民黨政府時代。
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是因1972年9月,中日關係正常化(建交)、台日斷絕外交關係,為了維持及促進台日之間的實務關係(人員往來、經濟、貿易、文化、學術交流等)而設的民間機構。交流協會是由日本的外務省、經濟產業省共管、獲許可的團體,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設立以來,台灣政府將此視同替代大使館的實質的日本的代表機關。
2008年夏天,我任期屆滿返國之後,透過演講的機會等,被很多人問到有關台灣的情勢。日本人對台灣的關心程度之高,讓我倍感驚訝。其中,有人問我在國民黨政府施政下台灣是否會「親中反日」,與日本疏遠?也有人擔心,台灣是否有一天會被中國併吞?
我本身殷切期盼今後台日關係不會漸行漸遠,能持續保持良好的關係。因為顯而易見地,台日關係如果疏遠的話,彼此都將蒙受不利。
或許一般人不太清楚,其實台日之間的關係,有地理上、歷史上的因素,在人員的往來、安全保障、經濟、貿易、文化及學術等的各個領域,其實都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近年來,台日之間人員的往來比以往更頻繁了許多。但是,雙方之間因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所以日本人與台灣人之間的互相了解、信賴關係仍有某種的限度,這點也是事實。
另一方面,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兩岸關係」隨著民進黨政府下台、國民黨政府上台,變化之大超乎許多人的想像,兩岸關係朝著急速接近、改善的方向進展。新的兩岸關係的互動究竟會以何種速度、產生何種關係,這對日本人而言,絕非可置之度外的。
本書是以我在台灣任職期間所體驗到的台日之間的明顯互動以及台海兩岸錯綜複雜的關係為主,整理出我個人的見解。在此先聲明,書中涉及意見的部分純屬我個人的看法,與我曾隸屬的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或日本外務省完全無關。
台灣的情勢不斷地在變化,不少地方讓我不太敢斬釘截鐵地做論斷。本書如果能做為讀者在了解台灣現況上提供參考的話,將讓我感到無比的榮幸。也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教。
 

 

 

 

 

 

 

 

 

 

 

 

 

台灣出使記—新版序 ◎池田維

------------------------------------
這次拙作《日本‧台灣‧中國 挑戰建立新關係》一書,能由允晨文化以「台灣出使記」為書名出版中文版,帶給我無上的歡欣。本書出版的目的,原是希望讓日本人對當前的台灣及環繞台灣的國際局勢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但若能同時讓台灣人知道我這位日本人是如何看待台灣局勢的話,更讓我感到榮幸。
本書在日本出版已歷時約一年,在此期間,有關日本、台灣與中國的三角關係,我想提出兩個新的觀察面向。
第一是台灣人對於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侵襲日本東北地方的大災難之反應。在這場浩劫後,台灣人對日本人所表現出的深切關懷及鼓勵的情意,我認為這在瞭解日、台關係上值得一提。
關於這點,我曾在二○一一年八月一日《朝日新聞》的「我的視點」專欄中投書,請容我在此轉載此文:

日、台的連帶感及亞太地區維持平衡

最近,到台北出席一場研討會之際,台灣友人教了我這句話:「患難見真情。」正苦於地震、海嘯、核災事故這三大痛苦的日本,這次獲得來自台灣的賑災款一百八十億日圓,是所有外國的賑災款當中最大的金額。讓日本人重新瞭解到這平時忽略的「鄰居」之情義。
與日本無正式邦交關係的台灣人,為何會對日本的苦境寄予這般的同情,並不斷高喊「日本加油」,盼日本能東山再起呢?
台灣人最喜愛的國家是日本。二○○七年,我在台灣擔任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期間,一項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最喜愛的國家,日本超越美國躍居第一,這讓我感到很驚訝。至今的民調結果仍是如此。往來於日本與台灣之間的觀光客每年平均逾二百萬人,採用日本新幹線技術的台灣高速鐵路,從二○○七年通車以來,目前也一直運作順暢。
日本對台灣長達五十年(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的統治,就如台灣的中學教科書所記載的,在對台灣人不平等的待遇等是有些缺陷,但整體而言,在社會基礎建設、教育、衛生等現代化基礎的建立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受到肯定的。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二○○九年颱風引起的八八水災,最先派遣緊急救援隊到台灣的都是日本,這大幅影響到台灣人民如何看待日本。這種日、台之間的「連帶感」,正是台灣人這次對日本寄予同情、慰問的原因吧。
再深入探討的話,台灣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感,背後因素存在著環繞台灣的冷峻的國際局勢。當前支持台灣的是中國、美國、日本等國之間微妙的力量平衡,如果日本的力量因大震災而弱化的話,台灣人可能會憂心力量失衡。
中國的立場是,如果台灣要從中國獨立出去的話,就會動武對付。另一方面,美、日的立場是,期待中國與台灣能透過對話,進行和平的解決,而不支持台灣的現狀遭到片面的改變。台灣有九成的選民選擇不獨立也不統一的「維持現狀」。對台灣而言,最大的課題是與軍力和經濟力崛起的中國隔著台灣海峽,應保持何種關係與距離?對此,日本不喪失力量這一點顯得很重要。
日本人對於台灣人的善意可以如何回報呢?我認為盡可能在各個領域加強日、台之間的關係,並對期待參與國際社會的台灣給予支持,應是理所當然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日本有個共享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且對日本人懷親近感及善意的鄰居。

另外,日本人如何看待日、台關係呢?這一點我認為有必要稍做說明。位於東京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於二○一一年五月委託尼爾森公司針對一千名日本人實施調查(未包括震災區民眾),並於五月底公佈調查結果。
對於目前的日、台關係,回答「算是良好」的有七十二‧五%;回答「非常良好」的有十八‧七%,這兩者加起來,顯示超過九十%的人認為「日、台關係良好」。此外,問到是否信賴台灣的問題時,回答「基本上是信賴」的有六十四%;回答「非常信賴」的有二十‧二%,兩者相加,可知有超過八十%的日本人是信賴台灣的。
正如這般,當前日、台雙方是本著信賴的基礎上在維持及發展良好的關係。
第二點是,二○一○年九月在尖閣諸島海域發生中國漁船與日本的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相撞事件及其帶來的影響。這事件發生時間幾乎與這本書出版的時間重疊。
二○一○年九月七日,中國漁船在日本的領海內進行違法捕撈,對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做出故意「衝撞」的行動。
之後,就如後來被公佈的部分錄影帶所呈現的,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擦撞、撞船,並非單純的事件。日本政府在九月八日將中國漁船船長以涉嫌妨礙公務為由予以逮捕,但九月二十四日,這名中國漁船船長以保留處分的情況被釋放。從這位中國漁船船長被逮捕到釋放的十六天之間,中國方面表示限制對日本出口稀土,並拘留了四名日本商人,理由是他們未經許可進入軍事警戒區。
這些中國方面所採取的報復式行動,嚴重地傷害日本人對中國的情感,將日本人對中國的不信任感提升到空前的高點。同時,在日本國內,菅直人內閣前後不一的各種舉措備受日本民眾責難,不滿的聲浪急遽升高。
在這事件後不久,《讀賣新聞》(二○一○年十月五日)所作的民調顯示,受訪的日本人當中,回答「中國不可信」的比例為八十四%;回答「中國的報復措施太過分」的比例高達八十九%。此外,尖閣諸島事件及在南海紛爭中,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對立,還有今年八月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下水試航等,都成為中國霸權主義的表徵,使得周邊各國對中國的戒心提高。
此外,針對中國的軍備擴張持續維持不透明性、企圖往海洋發展行動一事,今年八月初日本政府公佈的《防衛白皮書》使用了「高壓式的」這樣的形容詞,並且記載為「今後的方向性讓人不安」。《防衛白皮書》中還指出,中國應體認到自己身為大國的責任,共享國際規範,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中國會對日本這樣的疑慮強烈反彈,認為日本又在煽動「中國威脅論」、並強調中國增強軍備只是為了自衛而已。
今後,日本、台灣、中國這三角關係的走向,還有美國對於亞太地區的參與,這些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言,仍會是重要的因素吧。
藉此機會,我想對熱心協助本書出版中文版的允晨文化公司董事長吳東昇先生、發行人廖志峰先生,及作家邱振瑞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謝。此外,也對負責翻譯的楊明珠女士、黃菁菁女士表示深深的感謝。承蒙這些人士的鼎力協助,本書才得以出版。

二○一一年十一月五日於東京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