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blog 偶然有Oxford Companion to X 的更新
Oxford Companion to Popular Music 內稍有Jazz 相關題材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Jazz
ISBN13: 9780195183597ISBN10: 0195183592
Paperback,
864 pages
May 2005,
In Stock
Price:
$34.95 (01)
Named one of the Top Ten Jazz History Books by Jazz Times Magazine
Selected by Jazziz as one of the top 20 jazz books published in the last 20 years
Named as Best Book on Jazz of 2001 by the Jazz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Selected by Jazziz as one of the top 20 jazz books published in the last 20 years
Named as Best Book on Jazz of 2001 by the Jazz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Description
Jazz and its colorful, expansive history resonate in this unique collection of 60 essays specially-commissioned from today's top jazz performers, writers, and scholars. Contributors include such jazz insiders as Bill Crow, Samuel A. Floyd Jr., Ted Gioia, Gene Lees, Dan Morgenstern, Gunther Schuller, Richard M. Sudhalter, and Patricia Willard. Both a reference book and an engaging read, the Companion surveys the evolution of jazz from its roots in Africa and Europe until the present. Along the way, each distinctive style and period is profiled by an expert in the field. Whether your preference is ragtime, the blues, bebop, or fusion, you will find the chief characteristics and memorable performances illuminated here with a thoroughness found in no other single-volume jazz reference.The Oxford Companion to Jazz features individual biographies of the most memorable characters of this relatively young art form. Sidney Bechet, King Oliver, Jelly Roll Morton, Louis Armstrong, Bix Beiderbecke, Bessie Smith, Duke Ellington, Coleman Hawkins, Lester Young, Charlie Parker, Miles Davis, Thelonious Monk, Charles Mingus, John Coltrane, and the divas of jazz song--Ella Fitzgerald, Billie Holiday, and Sarah Vaughan--come to life in thoughtful considerations of their influences, often turbulent personal lives, and signature styles. In addition, this book looks at the impact of jazz on American culture-in literature, film, television, and dance-and explores the essential instruments of jazz and their most memorable player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Jazz will provide a quick reference source as well as a dynamic and broad overview for all lovers of jazz, from novices to aficionados.
Reviews
"Despite the wide range, the focus is clear--the unique American sound of jazz and those giants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ts creation and production."--Jeff Waggoner,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This book contains a collection of some of the very best writing available concerning jazz."--Lee Bash, Jazz Educators Journal
"A milestone among publications dedicated to jazz."--Francesco Martinelli, Musica Jazz (Italy)
"More than a treatise on jazz, this book is a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on all phases of the music, contributed by musicians and professional writers who speak for the art firsthand. Highly recommended for everyone interested in jazz."--the late Benny Carter
About the Author(s)
Bill Kirchner
is a composer-arranger, saxophonist, jazz historian, record and radio
producer, educator, and leader of the Bill Kirchner Nonet. He has won
both Grammy and NAIRD Indie awards, and he teaches jazz composition and
jazz history at the New School University, the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and New Jersey City University.
流行音樂史上最金光閃閃的寶藏
報道 2013年02月16日
最近關於唱片業的頭條新聞基本不是什麼好消息:銷量下降,失業率上升。到底有多少人非法下載凱蒂·佩里(Katy Perry)的最新專輯就更別提了。
但是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為慶祝公司成立125周年這個重要的日子,還是決定採取積極戰略,着重宣傳公司及旗下藝人鮑勃·迪倫(Bob Dylan)、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約翰尼·卡什(Johnny Cash)、萊昂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以及艾爾·喬爾森(Al Jolson)等人的深遠影響——哥倫比亞公司還擁有眾多巨星,這些名字只不過是其中的幾個。
公司拋出的王牌是由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西恩·韋倫茲(Sean Wilentz)所著的《全方位聲音: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故事》(360
Sound: The Columbia Records Story),本周(11月初——譯註)將由編年史圖書出版社(Chronicle
Books)發行。相關展覽於11月7日在洛杉磯格萊美博物館(Grammy Museum)舉行。
韋倫茲先生著有《美國民主的崛起:從傑斐遜到林肯》(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和《鮑勃·迪倫在美國》(Bob Dylan in America)等書。兩年前,先是迪倫的經紀人傑夫·羅森(Jeff Rosen)和他接觸,後來他又同哥倫比亞公司的高管們見了面,他們希望由一位行業外的人士為公司撰寫一本嚴肅認真的評定,字數在相對適中的3萬字左右。
“他們希望由一位歷史學家把哥倫比亞公司的故事放在美國社會與文化史的綜合背景下講述,”韋倫茲先生最近說。而他提出的條件是自己對編輯工作有絕對的掌控權,據他自己說,這個條件得到了哥倫比亞的批准。
哥倫比亞公司主席羅伯·斯汀格(Rob Stringer)說,和韋倫茲先生會面後,他就對這本書心中有數了。“他對我們的廠牌滿懷敬意,”斯汀格先生說。
一個3萬字,又是一個3萬字被寫下來了。到最後,《全方位聲音》長達300頁,大約有9萬字,這個篇幅剛好可以生動地寫到哥倫比亞公司歷史上幾乎每 一個重要人物,同時還留出足夠的空間,可以收錄幾百幅有趣的資料照片。韋倫茲先生說這本書是 “最博學的休閑讀物”——也許他真應該再強調一點:書里有至少15張迪倫的照片和13張布魯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照片。
這本書的豪華版還附贈《傳奇與遺產》(Legends and Legacy)——由評論家戴夫·馬什撰寫的一本書,同時配有閃存,裡面收錄了他精選的263首哥倫比亞公司及其附屬廠牌出品的歌曲,從1895年約翰· 菲利普·索薩(John Philip Sousa)的《華盛頓郵報進行曲》(Washington Post March)直到2011年阿黛爾(Adele)的《內心翻滾》(Rolling in the Deep)。
《全方位聲音》這個書名來自於哥倫比亞公司20世紀60年代的一句商業口號,在書中,韋倫茲先生如數家珍地講述了哥倫比亞公司旗下招牌藝術家們的故 事,還寫了那些慧眼識珠的幕後人員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約翰·哈蒙德(John Hammond),長達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擔任星探角色,為公司帶來了哈樂黛、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迪倫、阿瑞莎·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斯普林斯汀,還有20世紀80年代的布魯斯吉他手史蒂夫·瑞·沃恩(Stevie Ray Vaughan)。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聽了很多音樂,” 韋倫茲先生在上西區吃午餐時接受了採訪。他點了一份三明治,結果將近一個鐘頭的時間裡都把它忘在一邊。“我寫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的時候可不會聽那麼多音樂,”接着他又補充說,“啊,書名可能叫《新奧爾良戰役》。”
哥倫比亞公司的歷史同更廣泛的音樂工業史密不可分,這本書對音樂工業早期發展史的追溯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對細節一絲不苟的人認為,哥倫比 亞留聲機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 Company)是於1889年創立的,但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兩年前成立的美國格拉福風留聲機公司(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哥倫比亞公司現在隸屬於索尼音樂娛樂公司(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書中提到的一些20世紀初的藝術家並不為人熟知——伯特·威廉姆( Bert Williams)和喬治·華盛頓·約翰遜(George Washington Johnson)是什麼人?而當年音樂工業興起之初所面臨的技術和法律困境與如今的情況驚人地相似:專利紛爭,無休止的訴訟、廠牌與廣播網絡之間的爭鬥, 乃至新時代新技術的啟動。
當時,哥倫比亞公司在幾項重要技術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比如1948年發明的可長時間播放的33 1/3轉唱片。公司推出完整長度唱片(LP)的傳統至少吸引了這位重要藝人——芭芭拉·史翠珊。她長期以來的經紀人馬蒂·恩里克曼(Marty Erlichman)告訴韋倫茲先生說,1962年,國會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曾向史翠珊提供條件更為優渥的合同,但她還是去了哥倫比亞公司,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堅持採用這種形式的唱片。
“他們並不固守推出一首金曲作為單曲的成規,”書中引用了恩里克曼先生的話,“他們是發行專輯的公司。”
也許不是故意的,但《全方位聲音》也記錄了音樂工業內一些不那麼光榮的特質。比如說,書中選入了“飛鳥”(Byrds)樂隊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 走過美洲大道那張著名的照片,編輯用了修改過的版本,樂隊成員們手中的香煙被去掉了。哥倫比亞125周年慶典的一位發言人說,經過了這麼多年,照片被修改 可能是出於各種原因,選照片的編輯是無心的,不是出於新聞審查的目的。
韋倫茲先生說,自己沒有參與挑選照片的工作。對於他來說,更大的問題是,音樂工業內如今充滿着喧囂混亂,一位歷史學家該怎樣處理這樣一個題材?“我承認自己疑惑過:我究竟是在寫一本書還是在寫一篇訃文?”他說。
哥倫比亞公司如今處在業界的制高點,市場佔有率達到8.6%,位居全球第一。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阿黛爾的專輯《21》所取得的成功,哥倫比亞公 司和阿黛爾所屬的廠牌“英國獨立XL”(British independent XL)達成協議,取得了專輯在美國的發行權。
在這125年的歷史中,哥倫比亞公司有好多次瀕臨倒閉,與技術的鬥爭也一直貫穿在唱片業的歷史中。韋倫茲很清楚。他說,自己很不願意把哥倫比亞公司寫死。
“唱片業本來早就應該死過無數次了,”他說,“它有可能因為收音機的出現而死,它有可能因為自動點唱機的出現而死,可是它始終不死。因為他們一直在技術和商業層面上不斷做出改變。我不願意在書中宣告他們徹底沒希望了。”
不過,如果不是因為哥倫比亞公司最近在音樂排行榜有上佳表現,他可能也不會面臨這個選擇。
“我們覺得公司的業績足夠好,所以這本書也不會慘淡收場的,”斯汀格先生說。
“如果排行榜上沒有我們的唱片,”他補充說,“我可不確定我們還會請人來寫這本書。”
但是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為慶祝公司成立125周年這個重要的日子,還是決定採取積極戰略,着重宣傳公司及旗下藝人鮑勃·迪倫(Bob Dylan)、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約翰尼·卡什(Johnny Cash)、萊昂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以及艾爾·喬爾森(Al Jolson)等人的深遠影響——哥倫比亞公司還擁有眾多巨星,這些名字只不過是其中的幾個。
韋倫茲先生著有《美國民主的崛起:從傑斐遜到林肯》(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和《鮑勃·迪倫在美國》(Bob Dylan in America)等書。兩年前,先是迪倫的經紀人傑夫·羅森(Jeff Rosen)和他接觸,後來他又同哥倫比亞公司的高管們見了面,他們希望由一位行業外的人士為公司撰寫一本嚴肅認真的評定,字數在相對適中的3萬字左右。
“他們希望由一位歷史學家把哥倫比亞公司的故事放在美國社會與文化史的綜合背景下講述,”韋倫茲先生最近說。而他提出的條件是自己對編輯工作有絕對的掌控權,據他自己說,這個條件得到了哥倫比亞的批准。
哥倫比亞公司主席羅伯·斯汀格(Rob Stringer)說,和韋倫茲先生會面後,他就對這本書心中有數了。“他對我們的廠牌滿懷敬意,”斯汀格先生說。
一個3萬字,又是一個3萬字被寫下來了。到最後,《全方位聲音》長達300頁,大約有9萬字,這個篇幅剛好可以生動地寫到哥倫比亞公司歷史上幾乎每 一個重要人物,同時還留出足夠的空間,可以收錄幾百幅有趣的資料照片。韋倫茲先生說這本書是 “最博學的休閑讀物”——也許他真應該再強調一點:書里有至少15張迪倫的照片和13張布魯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照片。
這本書的豪華版還附贈《傳奇與遺產》(Legends and Legacy)——由評論家戴夫·馬什撰寫的一本書,同時配有閃存,裡面收錄了他精選的263首哥倫比亞公司及其附屬廠牌出品的歌曲,從1895年約翰· 菲利普·索薩(John Philip Sousa)的《華盛頓郵報進行曲》(Washington Post March)直到2011年阿黛爾(Adele)的《內心翻滾》(Rolling in the Deep)。
《全方位聲音》這個書名來自於哥倫比亞公司20世紀60年代的一句商業口號,在書中,韋倫茲先生如數家珍地講述了哥倫比亞公司旗下招牌藝術家們的故 事,還寫了那些慧眼識珠的幕後人員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約翰·哈蒙德(John Hammond),長達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擔任星探角色,為公司帶來了哈樂黛、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迪倫、阿瑞莎·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斯普林斯汀,還有20世紀80年代的布魯斯吉他手史蒂夫·瑞·沃恩(Stevie Ray Vaughan)。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聽了很多音樂,” 韋倫茲先生在上西區吃午餐時接受了採訪。他點了一份三明治,結果將近一個鐘頭的時間裡都把它忘在一邊。“我寫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的時候可不會聽那麼多音樂,”接着他又補充說,“啊,書名可能叫《新奧爾良戰役》。”
哥倫比亞公司的歷史同更廣泛的音樂工業史密不可分,這本書對音樂工業早期發展史的追溯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對細節一絲不苟的人認為,哥倫比 亞留聲機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 Company)是於1889年創立的,但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兩年前成立的美國格拉福風留聲機公司(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哥倫比亞公司現在隸屬於索尼音樂娛樂公司(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書中提到的一些20世紀初的藝術家並不為人熟知——伯特·威廉姆( Bert Williams)和喬治·華盛頓·約翰遜(George Washington Johnson)是什麼人?而當年音樂工業興起之初所面臨的技術和法律困境與如今的情況驚人地相似:專利紛爭,無休止的訴訟、廠牌與廣播網絡之間的爭鬥, 乃至新時代新技術的啟動。
當時,哥倫比亞公司在幾項重要技術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比如1948年發明的可長時間播放的33 1/3轉唱片。公司推出完整長度唱片(LP)的傳統至少吸引了這位重要藝人——芭芭拉·史翠珊。她長期以來的經紀人馬蒂·恩里克曼(Marty Erlichman)告訴韋倫茲先生說,1962年,國會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曾向史翠珊提供條件更為優渥的合同,但她還是去了哥倫比亞公司,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堅持採用這種形式的唱片。
“他們並不固守推出一首金曲作為單曲的成規,”書中引用了恩里克曼先生的話,“他們是發行專輯的公司。”
也許不是故意的,但《全方位聲音》也記錄了音樂工業內一些不那麼光榮的特質。比如說,書中選入了“飛鳥”(Byrds)樂隊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 走過美洲大道那張著名的照片,編輯用了修改過的版本,樂隊成員們手中的香煙被去掉了。哥倫比亞125周年慶典的一位發言人說,經過了這麼多年,照片被修改 可能是出於各種原因,選照片的編輯是無心的,不是出於新聞審查的目的。
韋倫茲先生說,自己沒有參與挑選照片的工作。對於他來說,更大的問題是,音樂工業內如今充滿着喧囂混亂,一位歷史學家該怎樣處理這樣一個題材?“我承認自己疑惑過:我究竟是在寫一本書還是在寫一篇訃文?”他說。
哥倫比亞公司如今處在業界的制高點,市場佔有率達到8.6%,位居全球第一。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阿黛爾的專輯《21》所取得的成功,哥倫比亞公 司和阿黛爾所屬的廠牌“英國獨立XL”(British independent XL)達成協議,取得了專輯在美國的發行權。
在這125年的歷史中,哥倫比亞公司有好多次瀕臨倒閉,與技術的鬥爭也一直貫穿在唱片業的歷史中。韋倫茲很清楚。他說,自己很不願意把哥倫比亞公司寫死。
“唱片業本來早就應該死過無數次了,”他說,“它有可能因為收音機的出現而死,它有可能因為自動點唱機的出現而死,可是它始終不死。因為他們一直在技術和商業層面上不斷做出改變。我不願意在書中宣告他們徹底沒希望了。”
不過,如果不是因為哥倫比亞公司最近在音樂排行榜有上佳表現,他可能也不會面臨這個選擇。
“我們覺得公司的業績足夠好,所以這本書也不會慘淡收場的,”斯汀格先生說。
“如果排行榜上沒有我們的唱片,”他補充說,“我可不確定我們還會請人來寫這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