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丘彥明《人情之美》(1989),真的對那種長輩之愛所感動,尤其談葉公超的絕望......
丘彥明《人情之美》出版社:允晨文化,1989
人情之美:記十二位作家,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794361,頁數:493
《人情之美》的新版印行,我重新大幅度整理修訂原本篇章內容的錯誤並做增補,並加寫了好幾篇新文章。
人情之美:文學台灣的黃金時代,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508669700,頁數:367,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作者:丘彥明,2017
中國版的封面設計是允晨1989年版的封面之"寶島化"
一部有人情味的台灣文壇八〇年代回憶錄。作者丘彥明回憶在《聯合文學》工作時期,與三毛、張愛玲、白先勇、梁實秋、高陽等12位文學大家的深情厚誼。書中從大量的交往逸事、生活細節中寫出了作家們不同於文學正史的鮮活親切:年邁的梁實秋先生動情回憶老北京糖葫蘆、三十年苦譯莎士比亞全集;在加那利島,三毛帶丘彥明一同種菜,看海,闖沙漠,天冷時三毛細心地為她加上一件披肩;敏感纖細的白先勇,傾訴將《游園驚夢》搬上舞台的幕后甘苦;與丘彥明的45封往來書信中,張愛玲流露出幽默和親切的情緒……往事歷歷,丘彥明通過這些溫暖的回憶,真摯書寫出一位位作家朋友的豐滿人情,也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燦亮的文學黃金時代。
丘彥明,曾任台灣《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總編輯。1987 年獲台灣金鼎獎最佳雜志編輯獎。2000年獲《聯合報》十大好書獎及《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在中國台北、比利時、荷蘭舉辦過個人畫展及參與聯展。著有《浮生悠悠》《荷蘭牧歌——家住聖安哈塔村》《在荷蘭過日子》等書。現居荷蘭,從事寫作、繪畫,養花種菜。
丘彥明,曾任台灣《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總編輯。1987 年獲台灣金鼎獎最佳雜志編輯獎。2000年獲《聯合報》十大好書獎及《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在中國台北、比利時、荷蘭舉辦過個人畫展及參與聯展。著有《浮生悠悠》《荷蘭牧歌——家住聖安哈塔村》《在荷蘭過日子》等書。現居荷蘭,從事寫作、繪畫,養花種菜。
****
一九七九年八月進入聯合報副刊,由於工作需要,頻繁與作家接觸。主編瘂弦先生為了磨煉我,把許多訪問作家的機會交給我。從那時起,在職業的「強迫」之下寫了不少長長短短的訪問稿,發表在副刊上。
一九八八年底,「允晨文化」林伯峰先生找我商量,說白先勇先生有兩本小說要交允晨文化出版,他們決定以此開始建立《允晨文選》系列,出版好的文學類、美術類書籍。他問我有沒有什麼書可出版?為了幫襯,讓先勇的書能熱熱鬧鬧出來,再加上允晨文化的發行人吳東昇先生,是知交吳玥玢的堂弟;於是我嘗試把九年來寫的訪問文字重新做一番檢視,去除掉新聞性太濃的、文章太短有待補充內容的篇數,挑出寫十二位作家的文字;依齒序排列,略做修訂,配加圖片、手跡,覺得有些史料價值,也有些趣味性、可讀性,乃決定合成一集,也算文學編輯生涯的紀念。
回想這十二位作家,與我不是如師便是為友;和他們的交往,讓我深深感受到「人情之美」。
一眨眼已二十多年,如今回頭審視《人情之美》書寫的十二位作家,其中九位已陸續離開人間,他們有的在整個中國文壇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崇高歷史地位,有的則在各別的文學創作領域裡被紀念頌揚。他們大部份寫作的高峰期,正是臺灣報紙副刊最蓬勃的時代,而我正巧在那段黃金時期擔任編輯,與他們展開文學因緣,何其有幸!
《人情之美》的新版印行,我重新大幅度整理修訂原本篇章內容的錯誤並做增補,並加寫了好幾篇新文章。瘂弦先生當年選用我為編輯,給我與作家交往訪問的機會,親自為我改稿;他既是上司又是我的導師,這份恩情是不能忘的。附錄 〈從波麗路到明星——文人與咖啡屋〉 一文,則希望能以另一個方式來窺探,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八○年代初臺灣文人的創作環境和創作熱情,那是一個文藝百花齊放的美好時代。——丘彥明
一九七九年八月進入聯合報副刊,由於工作需要,頻繁與作家接觸。主編瘂弦先生為了磨煉我,把許多訪問作家的機會交給我。從那時起,在職業的「強迫」之下寫了不少長長短短的訪問稿,發表在副刊上。
一九八八年底,「允晨文化」林伯峰先生找我商量,說白先勇先生有兩本小說要交允晨文化出版,他們決定以此開始建立《允晨文選》系列,出版好的文學類、美術類書籍。他問我有沒有什麼書可出版?為了幫襯,讓先勇的書能熱熱鬧鬧出來,再加上允晨文化的發行人吳東昇先生,是知交吳玥玢的堂弟;於是我嘗試把九年來寫的訪問文字重新做一番檢視,去除掉新聞性太濃的、文章太短有待補充內容的篇數,挑出寫十二位作家的文字;依齒序排列,略做修訂,配加圖片、手跡,覺得有些史料價值,也有些趣味性、可讀性,乃決定合成一集,也算文學編輯生涯的紀念。
回想這十二位作家,與我不是如師便是為友;和他們的交往,讓我深深感受到「人情之美」。
一眨眼已二十多年,如今回頭審視《人情之美》書寫的十二位作家,其中九位已陸續離開人間,他們有的在整個中國文壇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崇高歷史地位,有的則在各別的文學創作領域裡被紀念頌揚。他們大部份寫作的高峰期,正是臺灣報紙副刊最蓬勃的時代,而我正巧在那段黃金時期擔任編輯,與他們展開文學因緣,何其有幸!
《人情之美》的新版印行,我重新大幅度整理修訂原本篇章內容的錯誤並做增補,並加寫了好幾篇新文章。瘂弦先生當年選用我為編輯,給我與作家交往訪問的機會,親自為我改稿;他既是上司又是我的導師,這份恩情是不能忘的。附錄 〈從波麗路到明星——文人與咖啡屋〉 一文,則希望能以另一個方式來窺探,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八○年代初臺灣文人的創作環境和創作熱情,那是一個文藝百花齊放的美好時代。——丘彥明
目錄
序 丘彥明《人情之美》 鄭樹森
臺靜農
趁機會要謝謝丘彥明,將此篇在網路分享。
33:02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梁實秋
從「波麗路」到「明星」—台灣光復后三十年文人與咖啡屋窺探
后記
人情之美
臺靜農
荷香·長者—台靜農先生談他的小說寫作
「歇腳庵」二三事
趁機會要謝謝丘彥明,將此篇在網路分享。
33:02215 「人生實難」:談臺靜農先生 2018-02-21 漢清講堂
春華秋實—梁實秋先生生日談文學與人生葉公超
綠楊門巷今在否
一盤等了三十五年的棋
今我往矣,雨雪霏霏—記梁實秋教授最后的醫院生涯
豈有文章驚海內—訪梁實秋教授
「雅舍」不再?
第四十五病房第九室—懷念葉公超先生吳魯芹
「老漢」「好漢」難分,「散坐」「包月」有別張愛玲
仰望晴空—吳魯芹先生的家
失友遂無聞過日—記吳魯芹先生與《台北一月和》
燦爛的夕陽
張愛玲在台灣高 陽
夢見張愛玲
張愛玲給我的信
孤鶴寒潭照影癯孟東籬
懷念高陽先生
海洋的呼吸—記孟東籬的海邊茅屋白先勇
瓦爾登湖畔—從梭羅憶孟東籬
游園—在白先勇家西 西
白先勇的小說世界
是聖巴巴拉,還是墾丁?—白先勇和小說《骨灰》
與白先勇在一起
重逢
像這樣的一個女子王禎和
西西縫熊
把歡笑撒滿人間—訪小說家王禎和三 毛
加那利記事王 拓
從披肩憶三毛
王拓回到文學的天地附錄
從「波麗路」到「明星」—台灣光復后三十年文人與咖啡屋窺探
后記
人情之美
序 2015
一段文學情緣——序丘彥明《人情之美》
丘彥明一九七〇年代後期進入《聯合報‧ 聯合副刊》當編輯的時候,舊民國的一批著名文人東渡臺灣已三十年,都步入暮年歲月,例如二〇年代末就嶄露頭角的魯迅弟子臺靜農教授、三十年代參加《新月》的葉公超大使、多次和魯迅筆戰因此日後名字進入《毛選》的梁實秋教授等。而四十年代末才開始寫作的文藝青年也都邁向花甲,例如散文家吳魯芹教授、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
算是這一群民國文人的弟子輩的作家,這個時候風華正茂、備受文壇矚目;例如大學時代就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的小說家白先勇先生、在《現代文學》發表譯作的綠色生態作家孟東籬先生、在《現代文學》以本名陳平發表少作的旅遊作家三毛女士、在《現代文學》發表第一篇小說的王禎和先生等。 與白先勇和孟東籬不同,臺灣花蓮土生土長的王禎和沒有任何老民國、舊大陸的記憶,但唸花蓮中學的時候,得周作人弟子、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的郭立誠老師介紹,罕有地知道當時鮮為人知的張愛玲,曾自行搜羅張愛玲的小說來研讀;早年未發表的作品,據其生前自述,當刻意模仿張愛玲(這一點亦得王禎和兄花蓮中學同窗、臺北洪範書店主持人葉步榮先生旁證),由是種下日後熱情接待張愛玲的因緣。
也是因緣際會,丘彥明進入《聯合報‧ 聯合副刊》的時候,正值經濟起飛、政治開始寬鬆,副刊銳意革新,力謀擴大版圖,爭取讀者。由於臺灣長期戒嚴,又有不能開辦新報、原有報紙限定張數等箝制,報紙的主要戰場很自然由新聞版轉移至沒有太大掣肘的副刊。留學英國、曾任東北行轅新聞處處長的余紀忠先生創辦的《中國時報》(原《徵信新聞報》),安排青年詩人高信疆(高上秦、高歌)出主《人間副刊》。信疆兄上任後推動新議題、提倡新文類(如報導文學)、發掘新作家、鼓勵新創作(開辦文學獎),令到另一大報《聯合報》力謀反攻,禮聘自美返臺的原《幼獅文藝》月刊主編詩人瘂弦(王慶麟)先生出掌《聯合副刊》。據瘂弦親述,當年飛機抵達臺北松山機場時,信疆兄搶先接機,馬上直奔《中國時報》大本營,連同余先生全力遊說,甘詞厚幣之餘,另加住宅安排,務求瘂弦能「陣前起義」。臺灣兩大報當時戰況之激烈於此可見。
瘂弦重言諾,不願臨時反戈,脫身後還是到《聯合報》 主持副刊,由是丘彥明才會成為他最得力的副手。彥明的主要工作就是和老作家及中生代聯絡。這種聯絡和今天的年輕編輯發個短訊大不相同。書信必定手寫,深入瞭解作家的背景和作品不可或缺(不然拉稿時豈能言之有物),逢年過節定必致意,有時候更免不了代辦一些瑣事(尤其是海外作家);經年累月,老輩作家和彥明的關係自然變成一師半友,不少中生代作家更是一輩子的朋友。
一九八三年《聯合報》全盛時期,王惕吾老董事長頗思回饋社會,瘂弦主張辦一份大型文學刊物。在王老先生支持下,一九八四年秋《聯合文學》月刊創刊,瘂弦出任社長兼首任總編輯,彥明自此又多一重擔;到一九八六年年底,更接任總編輯,至一九八八年年初赴歐休息進修為止。離臺前更獲臺北最高行政當局的年度最佳雜誌主編金鼎獎,替她這段編輯生涯劃下完美句點。
彥明這本書所記載的雖祇是她十多年編輯生涯中特別珍惜的一些情誼,但卻為文壇記下舊民國老文人的晚年風釆,也為當年中生代作家的崢嶸歲月留下寶貴的記錄,因此意義絕對遠超一己人情之美,而是文學史的一手材料。彥明這一段文學情緣,我有幸在港、臺、美三處越洋或在地參與,也就不揣淺陋,略為勾勒當年脈絡,以便今天的讀者。
鄭樹森(美國加州大學榮休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嶺南大學特聘教授)
一段文學情緣——序丘彥明《人情之美》
丘彥明一九七〇年代後期進入《聯合報‧ 聯合副刊》當編輯的時候,舊民國的一批著名文人東渡臺灣已三十年,都步入暮年歲月,例如二〇年代末就嶄露頭角的魯迅弟子臺靜農教授、三十年代參加《新月》的葉公超大使、多次和魯迅筆戰因此日後名字進入《毛選》的梁實秋教授等。而四十年代末才開始寫作的文藝青年也都邁向花甲,例如散文家吳魯芹教授、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
算是這一群民國文人的弟子輩的作家,這個時候風華正茂、備受文壇矚目;例如大學時代就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的小說家白先勇先生、在《現代文學》發表譯作的綠色生態作家孟東籬先生、在《現代文學》以本名陳平發表少作的旅遊作家三毛女士、在《現代文學》發表第一篇小說的王禎和先生等。 與白先勇和孟東籬不同,臺灣花蓮土生土長的王禎和沒有任何老民國、舊大陸的記憶,但唸花蓮中學的時候,得周作人弟子、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的郭立誠老師介紹,罕有地知道當時鮮為人知的張愛玲,曾自行搜羅張愛玲的小說來研讀;早年未發表的作品,據其生前自述,當刻意模仿張愛玲(這一點亦得王禎和兄花蓮中學同窗、臺北洪範書店主持人葉步榮先生旁證),由是種下日後熱情接待張愛玲的因緣。
也是因緣際會,丘彥明進入《聯合報‧ 聯合副刊》的時候,正值經濟起飛、政治開始寬鬆,副刊銳意革新,力謀擴大版圖,爭取讀者。由於臺灣長期戒嚴,又有不能開辦新報、原有報紙限定張數等箝制,報紙的主要戰場很自然由新聞版轉移至沒有太大掣肘的副刊。留學英國、曾任東北行轅新聞處處長的余紀忠先生創辦的《中國時報》(原《徵信新聞報》),安排青年詩人高信疆(高上秦、高歌)出主《人間副刊》。信疆兄上任後推動新議題、提倡新文類(如報導文學)、發掘新作家、鼓勵新創作(開辦文學獎),令到另一大報《聯合報》力謀反攻,禮聘自美返臺的原《幼獅文藝》月刊主編詩人瘂弦(王慶麟)先生出掌《聯合副刊》。據瘂弦親述,當年飛機抵達臺北松山機場時,信疆兄搶先接機,馬上直奔《中國時報》大本營,連同余先生全力遊說,甘詞厚幣之餘,另加住宅安排,務求瘂弦能「陣前起義」。臺灣兩大報當時戰況之激烈於此可見。
瘂弦重言諾,不願臨時反戈,脫身後還是到《聯合報》 主持副刊,由是丘彥明才會成為他最得力的副手。彥明的主要工作就是和老作家及中生代聯絡。這種聯絡和今天的年輕編輯發個短訊大不相同。書信必定手寫,深入瞭解作家的背景和作品不可或缺(不然拉稿時豈能言之有物),逢年過節定必致意,有時候更免不了代辦一些瑣事(尤其是海外作家);經年累月,老輩作家和彥明的關係自然變成一師半友,不少中生代作家更是一輩子的朋友。
一九八三年《聯合報》全盛時期,王惕吾老董事長頗思回饋社會,瘂弦主張辦一份大型文學刊物。在王老先生支持下,一九八四年秋《聯合文學》月刊創刊,瘂弦出任社長兼首任總編輯,彥明自此又多一重擔;到一九八六年年底,更接任總編輯,至一九八八年年初赴歐休息進修為止。離臺前更獲臺北最高行政當局的年度最佳雜誌主編金鼎獎,替她這段編輯生涯劃下完美句點。
彥明這本書所記載的雖祇是她十多年編輯生涯中特別珍惜的一些情誼,但卻為文壇記下舊民國老文人的晚年風釆,也為當年中生代作家的崢嶸歲月留下寶貴的記錄,因此意義絕對遠超一己人情之美,而是文學史的一手材料。彥明這一段文學情緣,我有幸在港、臺、美三處越洋或在地參與,也就不揣淺陋,略為勾勒當年脈絡,以便今天的讀者。
鄭樹森(美國加州大學榮休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嶺南大學特聘教授)
*****
【Echo】
昨晚入睡前,不想讓床頭那本讀一半的推理小說繼續燒腦,於是從書櫃拿出丘彥明的《人情之美》,將她寫三毛的章節複習一遍。
昨晚入睡前,不想讓床頭那本讀一半的推理小說繼續燒腦,於是從書櫃拿出丘彥明的《人情之美》,將她寫三毛的章節複習一遍。
以前讀三毛時,好愛三毛的文字與經歷;後來讀別人寫三毛,更愛三毛的人。
溫馨的故事與人情的感動,是很棒的床伴。
以下節錄書中幾行字,但我最喜歡的篇章,其實是關於作者與三毛的四條披肩,因擷取字句很難完整表達,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找書來讀。
------------------------
------------------------
三毛帶我來這個島上,一路介紹各種景觀,說:「妳回去一定要寫一篇報導,讓政府知道別人究竟是如何做觀光事業的,台灣自然景觀破壞得太厲害了。」
同行有一位患小兒麻痺的年輕人,拄著拐杖,兩條細腿凌空搖擺,但不論大夥兒去什麼地方他一定跟著走、跟著玩。連爬五、六十階樓梯毫不落後,爬樓梯至中途時,淌著汗水笑說:「好多樓梯哦!」繼續邁力往上爬....
* * * * *
今晚飛馬德里。可是白天一聽說對門的瑞典老先生Fritz犯心臟病住院,三毛立刻放下手中正在整理的行李說:「走,我們到醫院去。」
先經過市場買了一大束黃色、紅色的太陽花,再前往醫院。
老先生獨自躺在病床上,沉默無神的凝望窗外海港的點點漁帆;等見到來人,感動得眼淚在眼眶中打轉,聲音也沙啞了。
三毛替他把花整理好插在水杯裡,握緊他的手安慰好好養病:「我去馬德里,盡快回來看你。」老先生眼睛盯著她的臉不放,猛點頭。
Fritz八十四歲了,獨自住在三毛家對門。他每天唯一的事,就是從二樓窗戶望向她家的院子。三毛跟他打招呼的聲音,常常是他一天之中僅有的談話....
* * * * *
回台北,去到她自己佈置的公寓,室內裝潢一如既往,瀰漫她獨特的佈局與格調,每處小細節都能讓人感受到她與眾不同的蘭心蕙質。
我特別注意到懸掛著編織精巧著空鳥籠,晃過一陣心痛,裡面的意思我想我是懂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