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讀「中國研究」五十年--韋慕庭教授訪問錄 1981
兄弟行
| |
周南山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土木工程博士。曾任中興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環興科技公司董事長,現任中華地工材料協會理事長、台灣大學兼任教授。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土木工程博士。曾任中興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環興科技公司董事長,現任中華地工材料協會理事長、台灣大學兼任教授。
周玉山
輔仁大學法學士,政治大學法學碩士,國家文學博士,國家文藝獎得主。曾任教於政治大學、世新大學,現任考試委員。
輔仁大學法學士,政治大學法學碩士,國家文學博士,國家文藝獎得主。曾任教於政治大學、世新大學,現任考試委員。
周陽山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現任金門大學講座教授。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現任金門大學講座教授。
目次
序--此行不虛 毛治國
代序--隱沒的大樹 張 錯
自序
周南山作品
父親的教導
母親走過大江大海
初臨成大
給北方的--致建中同窗
這一代的理工青年
淺談「白馬非馬」
從大專聯考作文命題談起
西出丹佛
再別丹佛
鮭魚溯溪之旅--成大土木六十級系友畢業三十週年返校行
馭夫術三招--參加好友女兒婚禮致辭
工程師治國是好棋
年輕人低薪 政府能改善嗎?
開放外籍留學生移民 降低老年化衝擊
臺灣地工發展的隱憂與省思
大地工程與環境、生態、景觀的融合
當大巨蛋遇到大地震
四千億軌道建設 別忘防災
棄新用舊 何不重啟核四?
告別環興
我的土木之路
周玉山作品
父親的書桌
父親的回憶錄
父親的著作
父親的哲學史
母親的淚
永遠的劉振強先生
我們的劉振強先生
我們國父
我們遺忘的國父
國父一直在臺灣
晚晴園裏的國父
中華民國的顏色
想起林覺民
來到黃花岡
來到蘆溝橋
蔣介石日記裏的早期臺灣
忠烈祠見他
秦孝儀先生不滅的詩魂
郝柏村先生在臺灣的意義
鄭貞銘先生大愛無疆
尋找裴多菲
看見程懋筠
馬關與廣島之間
漢江畔的凝思
西安會議記
夢迴輔仁
家在政大
人在世新
世新大學一甲子
再一次叮嚀--給畢業的您
四十年後說《梁祝》
周陽山作品
父親的啟示
父親的畫像
懷念母親 無負此生
煙山一日談
野草莓的聯想
現代文明的隱者
晏陽初先生和他的時代
梁漱溟先生和他的時代
交河故城
文革後的詠嘆調
《亞歷山大‧那夫斯基》與《黃河大合唱》
巴碧亞
薩拉耶佛的悲歌
保加利亞的反思
普丁與薩卡希維利:權力與夢幻
華校的智慧與臺灣的考驗
「中國研究」五十年--韋慕庭教授訪問錄
哥倫比亞大學的學潮事件
自 序
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父親辭世,至今三十年了。民國一百年一月二十二日,母親辭世,至今七年了。
三十年來,我們一直沒有解除心喪,年歲愈長,孺慕愈深。雙親大去,都在一日之間,我們平日奉養不周,臨時搶救不及,罪孽深重,愧為人子。本書收文七十篇,其中十篇為祝福與追思之作,實不足以表達萬般的懷念。
本書以抒情的散文為主,兼及專業的論述,力求親切可讀。我們三兄弟,分別在少年十五二十時,發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已逾四十載,深感人壽有限,往後當獻力於文字。拿破崙強調,三份報紙比十萬把刺刀更可怕,因為筆勝於劍,無遠弗屆。我們無意與任何人比武,但求增進精神的力量,像父親一樣。文字,就是一條延長線。
南山主修工程,玉山主修社會科學,兼顧文學歷史,陽山主修政治,術業各自不同,寫作的興趣則一,人生的理念亦然,凡此皆拜父親之賜。父親身為教育家,其實很少說教,但總在關鍵的時刻,以深厚的學養,豐富的閱歷,拉我們一把,使之轉危為安,才有今天。
父親不言之教,影響我們尤深。從小到大,他對國家的忠愛,對學問的崇敬,對親友的照顧,對學生的提攜,都在我們的眼中,成為最佳的榜樣,永不能及者,則為他的勞苦。白天,極度耗神寫書;半夜,在逃難的惡夢中,被我們搖醒,如釋重負時,可曾留意到人子的熱淚?
父親是思想者,也是人格者,走後三十年,我們仍然遇到許多門生和讀者,表達對他的謝意。劉向的«說苑»指出:「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父親一生好學,用語言和文字,照亮他們的前路,與我們同行時,一如久別重逢的朋友,回憶他講學的神采,著作的特色,在人文的風景線上,分享人性的光輝。
南山在本書的第一篇文字,是〈父親的教導〉。在父親的鼓勵下,順應時代潮流,往科技之路發展,成為造橋鋪路的實踐者,並且不放棄博士學位。〈母親走過大江大海〉,則為含淚之作,緬懷養育之恩,追思無限。成大四年,是「右手拉計算尺,左手寫文章」的另類,現選刊三篇留念。
南山赴美攻讀碩士時,在«中央副刊»發表〈淺談白馬非馬〉,利用數學的集合概念,指陳公孫龍的謬誤,並提出中文科學化的一些看法,算是將理工應用於哲學的創見。博士論文的題目為「加勁擋土牆研究」,是一種以植生為牆面的擋土工法,返國後以此為重點,發表評介文字,現收錄本書中。近年就四千億前瞻計畫、核四與燃煤的比較、大巨蛋的安全、從源頭救低薪等議題,提出具體的建言,盼有助於國計民生。
玉山在本書的第一篇文字,是〈父親的書桌〉。父親在家沒有專用書桌,卻寫出千萬文字,可謂堅苦卓絕,«聯合副刊»披露後,幸獲不少回響。〈母親的淚〉亦為含悲之作,年逾九十的蕭滬音老師,為此親筆賜函慰勉,我們感念至今。
〈我們國父〉一文,打散〈國父紀念歌〉,加以詮釋與申論,瘂弦先生時為«聯合副刊»主任,接到稿件後鼓勵有加,長者風範,令人深感。這首歌的作詞者,近年有不同之說,此處維持原狀,以待定論。〈想起林覺民〉一文,根據執筆時大陸的資訊,提及覺民的後代,此處也維持原狀。
〈夢迴輔仁〉、〈家在政大〉、〈人在世新〉、〈世新大學一甲子〉等文,說明玉山的大學情懷。大學(university)與宇宙(universe)同源,大學生本應有宇宙的精神,但此時此地,談何容易?身為人師,欲培養眼界寬廣的子弟,首先就要自勉自勵,這是我們的家教,不敢或忘,但也不勝慚惶,如何趕上父親的辛勤?
陽山在本書的第一篇文字,是〈父親的啟示〉。父親一貫教導我們,在剛毅的人生歷練之餘,泰然面對自然的安排,培育德行的修養,這樣的啟示,來自他的身體力行。〈懷念母親,無負此生〉,則以晚子的心情,述說童年起所受的呵護,永久感恩。
陽山就讀台大時,即在台灣鄉下實地調查,多年後到新疆荒野,探訪交河故城,那是承載無盡歷史傷痕的地方。出國留學時,在紐約哥大的校園,目睹澎湃激揚的學運,後來轉向東歐和俄羅斯,二十多次的親訪,深入探討動盪大地的巨變。這些不同民族與地域的經驗,化為文字,留下人世的無常,悲劇的沉痛,堪稱特殊的履痕。
陽山大學時的主要興趣,在研究近代中國的政治與思想。出國後因環境的變化,世界觀大幅度調整,移向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以及中國大陸等領域,從此開展不同的學術人生。如今回顧軌跡,深感不虛此行,本書所收文字,正是心境的寫照。
本書誕生之際,最要感謝賜序的毛治國院長、代序的張錯教授,以及三民書局的主人劉仲傑兄。毛院長服膺孔子主張的「君子不器」,學生時代即以運籌帷幄,聞名於師友之間,同時兼修運輸、工程、管理、決策與文史,後來果然一展所長,以工程師實幹的精神,發揮行政的才能。他的序言文采斑斕,對父親的推崇,對我們的鼓勵,皆無以回報,只有銘記在心。
張錯教授讀政大時,就以詩文吸引我們的目光。三十年前父親辭世,他在美國寫下這篇「隱沒的大樹」,至情至性,觀點獨到,是人子意外之大作。今年接到他的回信:「我們平輩論交,不必客氣。世輔先生是我在政大最景仰前輩之一,當年世道維艱,幸有世輔先生高風亮節,以為我等追隨仿效的模範,至今難忘。起用拙文代序,是我的榮幸,在此謝了。」張教授的文學底蘊深厚,是一部中外合璧的大書,我們將會重溫新讀。
二十年來,劉仲傑兄追隨尊翁振強先生,治理三民書局,成為台灣之最。去年一月二十三日,振強先生辭世,他開始獨當一面,經營這家大書局,照顧五百多位同仁,著實不易。他一如尊翁,一口答應出版本書,使我們再度感受,編輯部的百般認真,以致滿溢幸福。
衷心期待大家的指教。
***
活動日期: 2015/05/06
地點:迪化街一段259號
講題: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
講師:藍博洲(作家)
1949的青春魂魄 藍博洲
高一入學才兩個月,少年藍博洲就辦了休學,一個人從台中搭車返回苗栗。 他下了車,進到家門前先路經熟悉的市場。那是個中秋節的早晨, 市場格外活絡,他望著眼前準備過節的熱鬧景象,一股憂傷頓時襲來, 生平第一次感到從未有過的挫敗,而才正要開啟的青春歲月該何去何從?
【撰文/藍漢傑;攝影/何經泰;設計/江宜珎】
小說除了人名和時間是假的,其他的都比歷史還真實。
「我從小好玩,發生再難過的事,睡個覺醒來玩一玩就沒事了,這是我的性格,」白千層樹下的藍博洲,面對著師大禮堂吸了一口菸,「可是那個中秋節的早晨,卻再也不是這樣了。」
哥哥看藍博洲的國中成績不錯,要他上台北考高中,他入住杭州飯店,可以望見對面的國民黨軍營。那時的他並不知道自己將來有一天會寫出《台北戀人》,小說中,1949年「四六事件」遭到逮捕的大學生,就是關在這個軍營裡;他也還不知道,這地方將會夷為平地,為三個月前過世的蔣介石興建紀念堂。他只是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地在飯店裡打橋牌,如今回首,「同一個場景經過時間變換,什麼事都不一樣了。」
在飯店打橋牌,睡眠不足而陰錯陽差誤了考試時間,高中放榜結果,他沒考上前三志願。父親不同意他去念板中,哥哥則鼓勵他報考高職。這一次,他考上第一志願台中高工建築製圖科,身為泥水師傅的父親很開心,想著兒子將來可以當建築師。「可是我不會畫圖,一個禮拜卻有好幾堂素描課,更挫折的是製圖課,丁字尺、鴨嘴筆弄得我毛毛躁躁搞不定作業,加上第一次離家寄宿外地,種種挫折的糾結,於是才念兩個月就辦了休學。」
看著兒子休學回來,同樣感到挫折的父親對他說:「你要念書我就做工給你念,你不念書就去做工吧!」藍博洲到建築工地扛鋼筋,吃不了苦,第三天便不肯再去。父親上工前看兒子還賴在床上,「你今天不去做工?」「太累了不想做。」父親當下賞他一個耳光,打完轉身就走,「他走了我也走了,從此我和我爸大概有七、八年不說話。」
無所事事的藍博洲,成天在街頭和彈子房裡混,感到自己隨時可能墮入社會的陰暗底層,「就像侯孝賢的電影中那些少年一樣,遲早會出事。」幸好出事之前,他意外發現了文學,「偶然看到了一本書,無名氏的《北極風情畫》,一個失戀的人拎了兩瓶酒到華山閉關,然後開始講起失戀的故事。看完這本小說,我就被啟蒙了。」啟蒙的並非是故事中的人生哲理,而是見識了什麼是小說。之後,他又讀了《徬徨少年時》、《鄉愁》,「作者赫曼赫塞也是升學體制的受挫者,他筆下的人物差不多是我當時的年紀,讀了特別有感覺,就這樣一本又一本地讀了下去。」
藍博洲重省自己人生路上初嘗的挫敗,質疑著:人為什麼而活?怎麼活才有意義?為了找到答案,他從此埋首圖書館,以文學解決人生問題,並決定終生志業致力於文學寫作。重考後,高中三年讀遍館藏各類文、史、哲書籍,還接觸到關照工人與農民議題的黨外雜誌《夏潮》,「身為工人兒子的我因此受到啟發,日後走上關懷社會弱勢、追求社會正義的道路,這本雜誌挖掘出曾被湮滅的日據時期歷史與文學,也啟發了我對台灣文學與歷史的關注。」
1979年的世局如此動盪,中美斷交,越南占領柬埔寨,義大利一千四百萬人罷工,伊朗人權危機。夏秋之交,藍博洲考上輔大法文系,台灣隨即發生美麗島事件,促動本土派興起。「念哪個科系不重要了,我都是自己讀書,大量閱讀存在主義、法國新小說以及台灣鄉土文學。」他並擔任文學社社長,有系統地邀請楊逵、陳映真等作家蒞校講演,更透過這兩位不同世代政治犯與其作品,初探長久的政治禁忌,進入迷霧重重的台灣近代史。
藍博洲因陳映真之故而任職《人間》雜誌,參與228專輯製作,進而接觸白色恐怖受害人郭琇琮的遺孀,「把我的屍身用火燒了,將骨灰撒在我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上,也許可以對人們種空心菜有些幫助呢!」這是郭琇琮臨刑前遺書給妻子的一段話,如此之人格感動了藍博洲,「讓我真正看到了一個理想主義者,我之前參與多次黨外選舉,看到的那些人從來都不是理想主義者,而是政客。」
掀開白色恐怖痂瘡的《幌馬車之歌》出版,政壇和文壇為之譁然。「我看清楚了白色恐怖的真相,那是個背景、過程,一個歷史構造,而非省籍問題,絕對不是台獨口中的外省人迫害台灣人,而是統治階級對待被統治階級的歷史悲劇。白色恐怖時期的外省人更危險,因為他們是大陸來的,有通匪嫌疑,殺掉一個隻身來台的人,就像開車在路上撞死一條狗,不會引起社會負面效應,但殺掉一個本省人,就必須顧忌到那人背後還有個家族。」
裹在重重迷霧中的白色歷史,在藍博洲長期奔走採訪中逐漸清晰,無論報導文學、論述或是以小說來面對歷史,他都走在一條極為孤獨的路上,甚至為此窮困拮据,威脅到基本的家庭責任,而支撐他的是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主義。20多年來,多少白色恐怖的受害者或家屬與他接觸,把畢生噤口的傷痕在他面前攤開來,「白色恐怖的題材是早該結束了,就創作者來說,我是不應該一直寫同一個主題,可是我沒辦法,一想到他們的面容和淚水,就覺得有責任寫出來。」
政治無情,抹滅了歷史上有理想的人,「他們應該被記憶,」藍博洲在今年出版的《台北戀人》,引領讀者隨著女主角的口述穿梭在當下與1949年的台北時空,跟著一群胸懷理想的大學生走上街頭,與他們一同高歌,遊走政治迫害的生死之間,為理想壓抑兒女私情,將炙熱青春化為生離死別的血淚。然而,往事並不如煙,青春的魂魄終會在晚年徘徊,女主角回到台灣追索青春戀人的音訊,是死是活都好,總要有個交代。
「歷史除了人名、時間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時間是假的,卻比歷史還真實。」首次以女性第一人稱寫作的藍博洲說:「諾貝爾為什麼要給文學獎,不給歷史獎?所以啊,資訊時代再怎麼輝煌,文學不會被消滅,人類還是需要文學。」
沒有一場革命可以失去青春的參與,流亡作家米蘭昆德拉因此寫出《生活在他方》,書名借用法國詩人韓波詩句「真實的生活總是在他方」(La vraie vie est ailleurs),究竟那真實的他方是空間的,還是時間的?30萬字的《台北戀人》令人欲罷不能,歷史場景歷歷在目,1949那一年,為理想走上街頭的青春依然,民主走廊仍在,師大的禮堂依舊,然而,又是藍博洲的那句話,「同一個場景經過時間變換,什麼事都不一樣了。」
藍博洲
1960年生於苗栗西湖,客家人,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報導文學作家暨小說家。1985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曾任職《南方》、《人間》、自由時報、時報出版「台灣民眾史」叢書特約主編、TVBS《台灣思想起》節目製作人。主要著作《旅行者》、《幌馬車之歌》、《白色恐怖》、《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麥浪歌詠隊》、《藤纏樹》、《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二二八野百合》、《老紅帽》、《台北戀人》等。
---
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旅行者》。
蔣勳序藍博洲《旅行者》19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