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台灣詩人與文化評論者,多年來李敏勇在詩裡也在評論的視野裡不斷闡釋新國家新文明的重要,右為立委姚文智,左為歷史學家張炎憲。(記者陳奕全攝) |
繼《文化窗景與歷史鏡像》、《尋覓家國願景》之後又一醒世力作,詩人李敏勇出版新書《文明之光,國家之影:一個詩人的台灣守望2011-2012》 一如文明之燈塔,持續透過書寫照見台灣未來的方向。
作 為一個台灣詩人與文化評論者,多年來李敏勇在詩裡也在評論的視野裡不斷闡釋新國家新文明的重要。除了創作,李敏勇也出版詩解說、研究,譯讀當代世界詩,並 著有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集等約70餘冊。新書《文明之光、國家之影》是這兩年在《自由時報》的專欄集結,李敏勇說一方面希望留下見證,「也與 更多讀者對話,為我們台灣尚未真正形塑的新國家描繪激勵的圖像。」
李敏勇觀察,從2008年到2012年這四年,台灣人民在政治欺罔中經歷 了政治倒錯,經濟困頓的年代,在台灣這個社會基盤上,人們支持著自稱「中華民國」的國家,外則面對國際的不承認,內則處於自我欺瞞,這不可能可以形成國家 重建的社會動力。對李敏勇來說,台灣的民主化和獨立化,意味的是自由與人權的追尋,「這樣的追尋遠大於政治權力的追尋。」李敏勇說他之所以在詩之志業,在 社會介入的實踐裡不曾終止,也不會終止的動力,「就是來自追求自由與人權的信念。」
李敏勇說,在台灣這樣的特殊歷史構造中,台灣人的人格是 受到破壞與扭曲的,少數統治之所以能夠繼續,是因為被殖民症候群無法覺醒,「唯有不斷尋覓精神的亮光,才能從歷史的悲情中蛻化,形塑新國家。」李敏勇說, 近代時期就有脫胎換骨的日本、韓國;還有近幾十年來獨立新生的東南亞諸國,「台灣要將日本、國民黨中國的殖民傷痕,化為勳章,才能有動人的建國運動。」
《美麗島詩歌》新書發表暨朗讀會——一個詩人的通行台語詩之路
日 期:5月26日(星期六) 時 間:下午2:30~4:10地 點: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玫瑰展演廳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近捷運雙連站)
電 話:(02)2523-7547•(02)2560-5724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近捷運雙連站)
電 話:(02)2523-7547•(02)2560-5724
詩人李敏勇陸長期關心母語創作,陸續用漢字台文發表了詩與歌,出版通行台語詩集《美麗島詩歌》,
並將於5月26日在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的玫瑰展演廳舉辦「一個詩人的通行台語詩之路:《美麗島詩歌》新書發表暨朗讀會」。
會中我們邀請到促成詩人創作〈流目屎的查某人〉的歌劇家曾道雄先生,
以及多次指揮合唱團演唱蕭泰然與李敏勇合作歌曲的指揮家蘇慶俊先生,分享詩與歌謠、詩與音樂的融合與呈現;
舞蹈家蕭渥廷女士則分享如何受到詩人詩作〈一個春天的童話——1947〉的感動,
因而發想構思成舞步,讓詩的表現,有了視覺的動感,詩與舞的結合揮灑出最曼妙的姿態。
中場詩人與音樂家將教唱詩作〈天佑台灣〉,藉由眾人的歌聲為台灣祈福。之後詩人則將朗誦詩作,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
本活動為免費講座,歡迎大家在初夏的午後,來到寧靜幽美的文化地景玫瑰古蹟,聽詩人讀詩、聽音樂家談詩與歌、聽舞蹈家談舞。
李敏勇 玉山社出版公司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敬邀
--
2011.8.27
詩的信使:李敏勇. 作者:蔡佩君;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 2010年12月
他,凝視著週遭……
溫柔是理解 嚴厲是堅持
傳遞著一首又一首的備忘錄
是心底的歌
也是眼中所望出去的夢
詩人說:「一首詩應該是一個許諾。」
行走過蒼白失語的年代、在炎熱南方的海岸與林野間塗抹著一個又一個的孤獨與發問,青年詩人在荒湮漫漫的土地記憶中尋續前人的軌跡。<遺物>一詩和巴茲謝 克的開啟,詩人探索著那些復活生命的語字,現身於公共場域與私人領域的社會空間,在書寫見證之外,實踐著市民詩人李敏勇關於詩之為詩的理想。
如同詩人於<備忘錄>一詩中所託:「……應許著以樹葉和花繪成旗幟的國度,號角吹出的奏鳴曲代替征戰之歌,因季節的嬗遞憂傷,因歡喜而落淚,愛惜每一個字,為言語剪裁合適的衣裳。」
作者簡介
蔡佩君
1968年生,新竹市人,現為台北市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旅行書寫曾獲第三屆台灣文學獎,第七屆菊島文學獎;藝術評論曾 獲選第三屆「帝門藝評徵文獎」。翻譯作品有《前衛藝術理論》(1998)、《知識的騙局》(2002)、《多瑙河注》(2004)、《劍橋搖滾與流行音樂 讀本》(2005)、《利維坦與空氣泵浦》(2006),及哲學家漢娜.鄂蘭著作《共和危機》(1997)、《責任與判斷》(2008)、《政治的承諾》 (2010)等。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典藏人物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23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序曲為你朗讀
第一章 雲的語言(1947-1967)一、無聲
二、南方
三、紅樓
四、水井
五、遺物
第二章 野生思考(1967-1977)一、笠
二、「你寫下一行一行∕潔白的詩句」
三、招魂祭
四、「有了思想∕便不能不品嚐這份悲痛」
第三章 見證的詩學(1977-1987)一、「我們僅能望著那面潮濕的旗」
秋的詩人
二、「真理∕以相反形式存在」
作家,精神的政府
三、「雪更加凌厲的落著」
窗與鏡
從語言和想像力的廢墟
抵抗與自我批評
第四章 傾斜島嶼(1987-2007)一、「夢的共和國」
公民的違抗
詩人的發言
二、隱藏的風景
三、「種一棵樹」—為二二八
以詩為花
愛與希望
藝術的鎮魂
第五章 詩之為詩(1987-2007)一、為一隻鳥
麵包與花
詩的禮物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手
二、詩是……
「為被壓抑的歷史」
見證與告白
三、奏鳴曲式
第六章 詩人應許的國度(2000-)一、「我的國家∕只隱藏在我心裡」
國家
憲法
二、「也許∕一棵樹可以說∕它是非政治的」
「我的國家尚未形成」
詩要干涉政治
三、「在旅途中∕各種註腳……」
以詩為地圖的旅行
詩的信使
後記跋:願為信使,以詩傳送信息
註釋李敏勇年表
李敏勇編著書目
第一章 雲的語言(1947-1967)一、無聲
二、南方
三、紅樓
四、水井
五、遺物
第二章 野生思考(1967-1977)一、笠
二、「你寫下一行一行∕潔白的詩句」
三、招魂祭
四、「有了思想∕便不能不品嚐這份悲痛」
第三章 見證的詩學(1977-1987)一、「我們僅能望著那面潮濕的旗」
秋的詩人
二、「真理∕以相反形式存在」
作家,精神的政府
三、「雪更加凌厲的落著」
窗與鏡
從語言和想像力的廢墟
抵抗與自我批評
第四章 傾斜島嶼(1987-2007)一、「夢的共和國」
公民的違抗
詩人的發言
二、隱藏的風景
三、「種一棵樹」—為二二八
以詩為花
愛與希望
藝術的鎮魂
第五章 詩之為詩(1987-2007)一、為一隻鳥
麵包與花
詩的禮物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手
二、詩是……
「為被壓抑的歷史」
見證與告白
三、奏鳴曲式
第六章 詩人應許的國度(2000-)一、「我的國家∕只隱藏在我心裡」
國家
憲法
二、「也許∕一棵樹可以說∕它是非政治的」
「我的國家尚未形成」
詩要干涉政治
三、「在旅途中∕各種註腳……」
以詩為地圖的旅行
詩的信使
後記跋:願為信使,以詩傳送信息
註釋李敏勇年表
李敏勇編著書目
內容連載
序曲:為你朗讀
不寫時
詩在心裡
跳動
在血管
流轉
下筆
死去的生命
在紙頁
復活
細心的閱讀人
知道
怎樣在語字裡
探索
(〈詩之為詩〉2006)
「詩人是意義的信使。」李敏勇以這句話道出他四十載詩人志業的內涵。
2010年,詩評散文《遠方的信使》出版,內容譯介世界不同國度五十位詩人各一首詩。每首詩都由詩人之筆傳譯,再以隨筆形式,導引讀者穿過「世界 詩的散步道」。他介紹書中的詩人和創作,有時對照自己當下的情境,而那情境總牽繫著他的關懷:遠方的國度和人,台灣島嶼的國度和人。
詩人們「用語言呈現意識與情感的信息,傳達美的感受、善的意識、真實的信念、明確的生之目的,以及希望。」(《遠》3)選入書中的詩人和詩,以那樣的信息吸引著李敏勇,毋寧也是他對自我的定位。
由冬轉春的時節,李敏勇的身影穿行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等地,以《遠方的信使》進行詩的朗讀會。每個城市都曾在他的生命過程中烙印 不同的記憶和感受。朗讀會上依不同人和狀況,沒有相同的開場白,但都透過詩人徐緩溫暖的語調,在解說和朗讀的過程中,團聚起熟識或不熟識的聆賞者之間一種 連帶感。他引介詩,像在介紹鄰人好友彼此認識,淺酌對飲間,詩人們也變成我們的朋友。
他希望詩不只是作家書房中的東西。「讀詩應該就像平常生活中喝水,喝茶,咖啡,或酒,任何身分、任何職業的人都可以讀,都愛讀。」
從1968年第一本詩集《雲的語言》以來,李敏勇不間斷地寫作,出版了十本左右的詩集、詩選。讀詩和譯詩的隨筆文集也有十多冊,他閱讀和介紹世界 詩人,包括台灣詩人。書寫之外,他現身於介於公共場域和私人領域的社會空間,朗讀分享自己或他人的詩,實踐著某種關於詩之為詩的理想。
他是一個「細心的閱讀人」,探索那些復活生命的語字,和詩人不寫時在心裡跳動的詩。他希望其他人也是。
他幾乎熟記每一首讀過的詩,在其中發現對寫作者自己以及所處社會的啟示。
做為一個詩人,李敏勇其實是懷憂的。不只因為這社會的人們會「因為詩的難懂而失去面對詩的機會」;更因為「台灣有許多詩作的表現常常是語字深澀,意義空洞,或語字簡單意義空洞。這使得詩的讀者卻步,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意義的空洞化,是台灣歷史發展過程的某種病理癥候。
最初無法抹滅的創傷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知識菁英的血腥屠殺,歧視性的文化政策,白色恐怖統治的思想戒嚴和利益收買,以及被消音的歷史。道德人格變 得不受重視,而文化相對於政治和經濟部門無足輕重,遑論其成員會被視為社會楷模。政治力有效阻礙文化部門建立極的影響力和發言權。
影響貫穿三十八年的戒嚴,延伸到解嚴後的時空至今,在台灣具有影響力的是政客和資本家,不是文學家或藝術家。詩人寫著難懂或附和的詩,讓詩的語言更加邊緣化,一般人對於詩的閱讀產生障礙。人們變得不讀詩,或覺得沒有讀詩的必要。
1947年出生,年輕時便立志為作家的李敏勇,對於這樣的過程感受深刻。他將自己視為二二八亡靈的再生,負有重建國家、改造社會、再生文化土壤的使命。
而懷著這樣的歷史意識和政治覺醒,他寫詩,讀詩,介紹詩,翻譯詩,朗讀詩,並從詩人的角度出發,寫評論文章,必要時挺身參與社會,以行動介入。即便三十多年身在商業職場,詩才是他的志業。
對他來說,詩的志業既包含藝術性和社會性,以詩為志業,社會介入就是不得不然。
由於連結到二二八事件所產生對台灣歷史的認識,李敏勇最初從「戰後性」的角度閱讀台灣詩人,從其作品中挖掘被隱埋壓抑的詩史,詮釋日治時代台灣新文學抵抗和自我批判的傳統。
李敏勇認為,長久以來,台灣的詩的教育,如果有的話,偏向修辭技巧,忽視意義,以至於「語言並不呼應現實,就像在畫一張沒有指向任何地點的地 圖」。反映在政治世界,語言欠缺誠摯性和可信性,「獨裁者可以宣稱民主,但又壓制言論自由,而政客可以信口開一堆沒有人相信他們會兌現的支票。人們不相信 說出來的話,統治者覺得不安,而被統治者則是不滿。」語言狀況因而充滿刻意誤導的指控、邪惡的語言和乏缺同情的暗示。一切使得是非更加難辨。
他的閱讀和書寫,是為了重新建立符號和現實、語言和實踐的信任關聯。他說詩人的責任是「拯救語言」。
李敏勇也從其他國家的戰後詩獲得這樣的體驗。
在2007年獲頒國家文藝獎的感言中,詩人說譯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當代詩歌,「帶給我對於詩與歷史,詩與現實,詩與政治,詩與文化的視野。」
二次世界大戰毋寧是改變近代世界文明歷程的最大事件。文明所奠基的主體,人和人性,在科技發展和戰爭思維的雙軌巨輪下變形、輾碎、原子化,或滅 絕。大屠殺的浩劫(Holocaust),極權政體的出現,引發對道德的徹底重新思考。此外,戰後,舊國家有新版圖或新體制,而新國家需要新的正當性,世 界秩序在東西方兩極冷戰對峙的界定掩蓋下,激盪著新舊國家認同建構的風潮,透過民族神話或歷史詮釋,強化集體性、建設國家、發展經濟等的集體作為,糾纏著 個體追求自由和社會正義的課題。
為了探尋這些國度的詩人在各自的歷史脈絡中提出什麼問題,又如何在藝術上給予解答,李敏勇專注譯讀二戰之後的當代詩創作。從亞洲的日本、韓國,橫 跨至東歐捷克、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聯邦國家,往歐洲邊緣的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小國、希臘、愛爾蘭,繞道中東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又千 里迢迢尋覓拉丁美洲國家的聲音。他探索著歐洲浩劫的見證,解讀共產體制謊言國度下的詩語,他讀沒有逃亡的人「為抽屜而寫」的詩,也聆聽放逐到不同國度、不 同語言的流亡者之歌。
兩位外國詩人的詩業,李敏勇自認給予他在藝術與政治課題上深刻的啟發:生於帝俄治下立陶宛小村莊、以波蘭語寫詩的米洛舒(音:米沃許) (Czeslaw Milosz, 1911-2004),以及出生列寧格勒以俄語為母語的猶太裔詩人布洛斯基(Joseph Brodsky, 1940-1996)。對李敏勇來說,米洛舒的波蘭性,和布洛斯基的個人性,是藝術如何回應強迫性集權體制的典範。
米洛舒經歷了德國戰領下的華沙,也經歷過大屠殺,波蘭落入鐵幕之後,社會主義寫實主義成為波蘭作家唯一被允許的寫作模式時,他決定離開,為了不接受共產主義對於智性的壓迫,為了詩的自由。李敏勇翻譯米洛舒的〈咒語〉:
人類的理性是美麗而無可匹敵的。
沒有障礙、沒有鐵蒺藜、沒有低俗書籍,
沒有放逐的句子能勝過它。
它以語言建立宇宙的意理,
並指引我們的手因此我們以大寫字母
書寫真理和正義,以小寫字母書寫謊言和壓迫。
這樣的詩敲打著李敏勇的心,「嚴肅而高尚」的詩句,給代表絕望的敵人施以咒語。米洛舒堅持以母語書寫,即使它被「官方謊言的共謀者」所玷污,或者說正是因 為它被污染了,所以詩人要透過不斷的書寫而拯救它。流亡美國時他透過翻譯為波蘭和世界搭建文學的橋梁。1990年他帶著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返回波蘭古城 克拉考夫並永久定居。米洛舒的愛國主義有著突出的個人性,究其根本那是奠基於他做為詩人的信念和堅持,結合詩和哲理,為良善服務。
布洛斯基帶來另一個角度的啟發。這位詩人宣示:「詩應該干涉政治,直到政治停止干涉詩」。在詩中尋找詩語言可能性的布洛斯基,在俄國被當作「社會寄生蟲」而下獄。如果政治對於詩的干涉意味著國家體制對個人自由的干涉,那他不要國家。
這位以俄語寫詩、以英語寫散文的詩人,充分了解文學藝術強調的是個體性。布洛斯基1987年諾貝爾獎的受獎致辭說道:當「公共利益的捍衛者、大眾的統治者、歷史所需的代言人」要求齊心合力、集體行動的時候,只會在詩和文學裡發現眾聲喧嘩。
他說:「圖書館比國家強大,帝國不是依靠軍隊而是依靠語言來維持的」。他在美國催生了讀詩月,「他夢想詩在便利商店販賣/就像一杯咖啡/生活中隨處可及」(〈流亡的詩人〉2010)。
這也正是台灣詩人的夢想。
書寫和閱讀有熱絡的對話情境,文學便會產生積極的效應。
「詩只是語言條件,詩人以詩發言,如果沒有被閱讀,它只是存在,寫完放在桌上,不會產生效應,這是詩的無力,也是文化上的無力。但如果更多人去讀,體會出意義,就會形成運動性。」
詩人在他所譯介的東歐詩人的詩篇,特別是波蘭和捷克,看到文化藝術展現的現實影響力。這力量讓他們在第一次自由選舉中就淘汰共產黨的統治。「那些 社會裡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在歷史反思的範疇裡探索,那樣的藝術具有感動力,而社會成員吸收了語言中表達的理念,在機會到來的時候起而實踐某種藝術中所傳達的 目標。」
在實際參與方面,李敏勇以「市民詩人」,意即「公民詩人」的角色期待自己。
對他來說,公民意識(citizenship)意味著勇於承擔對國家的權利和義務的雙重責任,也見諸對於個人自由的積極追求,和對民主程序的重視。
公民意識關聯著文學和藝術:人們在文學、藝術中進行意義的探索,善與美的判斷,這過程是與自我的對話,也是與他者的對話,而對話是一個公民為主的共同體形成的倫理條件。在意義辯證和價值選擇過程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文化力便可以抗衡政治力和經濟力設定的遊戲規則。
以詩的力量
我們嘗試某種革命
在意義被喚醒時
誰說不可能
(節自〈夜晚在航機上讀詩〉1997)
對只閱讀李敏勇評論的人來說,嚴格的歷史和道德檢驗者,似乎就是這位數十年來積極以論述和行動介入公共議題和歷史反思的詩人的全部形象了。
但評論家說:「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政治的氛圍使然,他不會那麼劍拔弩張。」
朋友說:「他即使在批評的時候也是溫柔的。」
面對台灣大環境的政治條件,詩人堅持著年輕時就懷抱的理想,走在文學的道路上,像已逝的台灣詩人陳秀喜所期待,「也許一首詩的重量/可以傾倒地球」,那其實是對於任何最終理想之實現的一種溫柔的等待。
詩人並不見得真的想透過詩的力量進行現實的革命,但他多年來從閱讀不同國度的詩人作品中「體會一生思想的課題」;透過分享的朗讀,他希望讓更多人接收到藝術的善美信息,而思索起那信息對於自己的意義。也許,有朝一日,內心意義的呼喚會成為公民行動的基礎。
李敏勇曾經感嘆:「冬日於昏黃燈光下閱讀一首詩而思索生活,獲得生命的勇氣,已經變成很古典的情境而不存在我們的社會。」我卻曾在天光熠耀的街頭,看見銀髮詩人在等待紅燈轉綠的片刻,捧讀手中的新詩集。
或許在每個生命乍醒時,會因為一行詩的感動,而在未來挽回那失落的情境?
--
2007
11月8日 hc與明目之友相約請李先生在
12月6日1530-1700在溫州街64號發表新書
不過他後來發現當天他必須到苗栗向扶輪社演說
看來必須請人代表出席
"本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得主李敏勇今天為他翻譯的日本、韓國新詩─「經由一顆溫柔心」新書舉行發表會;李敏勇認為台灣和日本、韓國在戰後有相同的命運,他以詩來貫穿,延伸到心靈動向。"
"李敏勇以「面對熾熱的光」,喻指日本人身心承受戰爭的罪與罰,以及原爆的陰影,書中收錄了嵯峨信之、宗秋月等日本詩人的作品。 反觀戰後國家因此分裂的韓 國,和台灣一樣曾經歷過強人政治,不過韓國人民也一次次以革命推翻集權。李敏勇以詩人柳致環的《我死時讓我成為岩石》為例點出,「韓國的民族性格強,韓國 詩人常以『岩石』象徵堅定的心智和傲然的靈魂」。"
陳總統頒獎國家文藝獎李敏勇等七位得獎人
中央通訊社 -2007年10月26日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二十六日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今天舉行「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今年獲獎的七位得主為電影導演王童、詩人李敏勇、設計家林磐聳、 建築師姚仁喜、舞者許芳宜、說唱藝術家楊秀卿,及表演藝術家魏海敏。總統陳水扁出席典禮頒獎並肯定得獎人在藝術 ...
藝文界盛會國家文藝獎屆屆相傳中央通訊社 -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二十六日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今天舉行「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今年獲獎的七位得主為電影導演王童、詩人李敏勇、設計家林磐聳、 建築師姚仁喜、舞者許芳宜、說唱藝術家楊秀卿,及表演藝術家魏海敏。總統陳水扁出席典禮頒獎並肯定得獎人在藝術 ...
中央通訊社 -
今年國家文藝獎在文學、電影、美術、音樂、舞蹈、建築、表演藝術等類別中,評選出七位傑出的藝術家,分別為電影導演王童、詩人李敏勇、設計家林磐聳、 建築師姚仁喜、舞者許芳宜、說唱藝術家楊秀卿,以及表演藝術家魏海敏。 主辦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示,今年七位頒獎 ...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李敏勇先生
李敏勇(1947~)台灣屏東恆春人。大學修習歷史,而文學為其重要的志業,寫詩、散文、文學與文化評論。李 敏勇創作逾四十年,主要有詩、散文、評論等,詩作常涉及政治,但並不是只要政治,不要詩的作者。相反的,是一位對於詩之為物持有崇高信念的詩人。一九六○ 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已出版《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雲的語言》、《戒嚴風景》、《青春腐蝕畫》詩集,並 有漢英對照詩選《如果你問起》,漢白對照詩集《思慕與哀愁》、CD詩集《一個台灣詩人的心聲告白》。另有小說、散文、評論、研究集等三十多冊。( Findbook > 關鍵字> 李敏勇 關於李敏勇 大約有76 本書籍,這是第1 至10 項。 Chinese-English Poetry Collection by Lee Min Yung,圓神出版社, 2001-11-02 ...)
曾任笠詩刊主編、台灣文藝社長、台灣筆會會長、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圓神出版事
業機構社長、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現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文學家訪談錄_訪李敏勇_1
了解詩人,最好的方法是讀他的作品,我們再來讀一首李敏勇先生的詩──〈種子〉。 ... 莊紫蓉感謝詩人李敏勇先生和我們談詩,討論詩的閱讀與寫作。 ...
[HI-ON]鯨魚網站李敏勇專攔
詩之志(07/21, 李敏勇); 見證解嚴二十年,糾葛的政治病理(07/15, 李敏勇); 枷鎖斷痕(07/14, 李敏勇); 轉型之不正義(07/07, 李敏勇) ...
十月二十三日
鍾先生
李敏勇兄這次榮獲國家文藝家
想找幾個文友聚會
訂於11月8日中午12:30
先在明目書社集合
他要宴請大家
請你有空通知各位文友......
有關《日本200年》(暫定書名)的撰寫
基本上我有幾個方案
下次碰面時再討論
再敘
邱振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