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Don Delillo: 梁永安 《毛二世 》(Mao II()、《身體藝術家》(The Body Artist)


Don DeLillo 《身體藝術家》(The Body Artist)梁永安譯, 台北:寶瓶,2014
The Body Artist is a novella written in 2001 by Don DeLillo. It explores the highly abnormal grieving process of a young performance artist, Lauren Hartke, following the suicide of her significantly older husband. The novella is sometimes described as a ghost story due to the appearance of an enigmatic figure that Lauren discovers hiding in an upstairs room of the house following her husband's death.


  美國當代文學巨匠 唐.德里羅
  繼《白噪音》之後,最迷惑人心的死亡之書

  原著改編搬上大銀幕,即將上映!
  ★ 南方朔/專文導讀

  他們新婚不久,丈夫六十多歲,是過氣的藝術片導演。她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三十多歲,是身體藝術家。

  某天早晨,兩人邊吃早餐邊聊天,氣氛並不融洽。妻子提到房子裡似乎有怪聲,彷彿有第三者潛伏在不知名的角落。而後來丈夫說要出去晃晃,沒想到,他卻是驅車去了第一任妻子位於曼哈頓的公寓,在那裡舉槍自盡。

  葬禮過後,當妻子獨自回到海邊的住所,卻發現屋裡真的有個「第三者」。這個男人能說出她丈夫說過的話,也能說出她和丈夫生前的對話,字字句句相同,就連抑揚頓挫都一模一樣……他,到底是誰?

  《身體藝術家》是唐.德里羅繼《白噪音》之後,最引爆話題的死亡之書。故事由一場死亡早餐展開,自溺於苦行生活與妄想世界的未亡人,從天而降的神祕男子,以及兩人之間充滿玄機的對話,揭示了生活中由零碎瑣事所構成的脆弱秩序。故事主角讓人聯想到「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其個人與空間、時間的關係,賦予了小說哲學上的興味,《衛報》亦將《身體藝術家》與後現代主義大師貝克特的作品相提並論。此書更被視為唐.德里羅獻給二十一世紀最炫迷前衛之作。

本書特色

  ☆ 南方朔/專文導讀。
  ☆ 改編為電影作品,預定2014年於法國上映。
  ☆ 唐德里羅繼《白噪音》之後,最迷惑人心的死亡之書!
  ☆ 英國《衛報》將《身體藝術家》與《等待果陀》作者、後現代主義大師貝克特的作品並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唐.德里羅(Don DeLillo)


  美國四大名家之一,多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且呼聲極高。他也是「美國藝術與文學科學院」院士,迄今已出版十餘本長篇小說和三本劇作,另著有諸多短篇小說和隨筆。有評論因他對後現代生存境遇的描繪,而稱他是「另一種類型的巴爾扎克」。

   唐.德里羅於1936年出生在紐約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童年時隨父母遷居賓州。大學時期學習神學、哲學和歷史,但他並不喜歡學校生活,倒是從現代派繪 畫、爵士樂、歐洲電影和格林威治村的先鋒藝術獲得樂趣和教益。1958年大學畢業後,唐.德里羅就職於一家廣告代理公司,並在業餘時間從事文學創作。

   他的小說先後獲得「哥根哈姆獎」、「美國藝術與文學科學院文學獎」。1985年出版的《白噪音》,是他奠定文壇地位的重要作品。此書不但摘下該年度的 「美國國家圖書獎」,入選「時代雜誌100大小說」,更被譽為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最具經典性的代表作。學者馬克.奧斯蒂恩稱譽此書為「美國死亡之書」。

   1989年,唐.德里羅突發奇想要寫何梅尼,1992年,他便以這部名為《毛二世》的小說榮獲「國際筆會/福克納獎」。而後在1997年,他出版一部八 百多頁的巨著《地獄》,描繪了二十世紀整整後半個世紀的美國社會,對美國和世界文壇産生了巨大的震撼。這部作品不同於其他議題嚴肅的小說,很意外地,成了 國際第一暢銷書。

  唐.德里羅的作品所造成的影響力是全面性的,不僅大學課堂講授他的《白噪音》,當今許多美國名家以他為師,流行歌手 寫歌稱頌他,保羅.奧斯特更將《巨獸》及《沒落之鄉》獻給他以表崇敬之意,而英國文學大師馬丁.艾米斯則推崇他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他的著作已跨 越了時間與地域的藩籬,在數十年來,始終緊貼著現代人的生活脈動且影響了無數讀者;而唐.德里羅這個名字,亦將會永遠屹立在世界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譯有《毛二世》、《大都會》、《如此燦爛,這個城市》、《此刻──柯慈與保羅.奧斯特書信集》等。
 

找回感情的重量!/南方朔

  著作等身的美國後現代主義大師唐.德里羅(Don DeLillo),每次一出手,全球文學界都必然注意傾聽。他以前著作都卷帙宏大,前幾年出的《陰間冥府》(Underworld)原文即厚達八二七頁。而這次他又出手,卻是部超短的中篇作品。《身體藝術家》(The Body Artist),只有一二四頁,篇幅雖短,受到的注意並沒有減少。

  近代文學從一九七〇到八〇年代起,由於知識理論的改變,而進入了所謂的後現代主義階段。

  文學後現代主義有許多特性,最大的特性之一,乃是由於知識理論改變,人們對事務的辯證正反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並能考掘出隱藏在縫隙間失去的意義。因此,所謂的後現代作品遂著重在大型的反論述上,唐.德里羅就是其中的翹楚。他總是以各種大長篇對既定的事務提出反論,並將它的單一價值推到極限,使它的悖論無所隱藏。正因為他是要對歷史和現實提出大的反論述,所以他對重要課題都必須去做專業學者也未必會有的鑽研。例如他在《白噪音》裡,必須對恐懼問題做出百科全書式哲學和神話人類學研究;在《天秤座》裡,必須對甘迺迪總統遇刺案,去做深入的探討與聯想;在《陰間冥府》裡,必須對當代文明深入反思;在《毛二世》裡,要對權威人格及恐怖主義深入探索。這也是他的每部作品都必須極為龐大的原因。蓋只有如此,始能對歷史和現世的公眾事務做出大型的反論。

  而這本新的中篇作品《身體藝術家》,卻和他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這部作品的特色是:

  (一)他以前的作品都是談論歷史和現世的集體公共事務,這部作品則是在談論純粹的私人事務。

  (二)由於它談的是私人事務,因此整部作品遂相當於是個人的獨白,而沒有公共事務的重量。

  (三)由於全書沒有甚麼情節,只是在談兩人記憶中的對話,悼亡的情愫,對話的斷斷續續,隨意的聯想,以及語言的飄飄浮浮,整個對話時語言和細微動作的不確定性,這些細節遂交織成彷彿有如美文般的敘述,美麗的敘述在跳躍,找不到客觀的參考架構。它可以被領會,但不能被覆述,整部作品我反反覆覆的讀了許多次,但也無法說出它究竟是要傳達甚麼確切的訊息,因此,《身體藝術家》這部中篇作品,不能理解為是人們習慣了的小說,只能看成是感情、聯想、語言的飄移故事。它沒有重量,只有飄移。

  《身體藝術家》雖然沒有清楚的敘事,但這並不妨礙它那朦朧的人物框架。

  雷伊.羅貝爾斯(Rey Robles)是個西班牙裔,在西班牙獨裁統治時,被送至俄國避難,後來輾轉到巴黎,最後落腳紐約,拍攝過得獎的電影,後來風光不再。他一生三娶,第三任妻子是身體藝術家羅蘭.哈特基(Lauren Hartke)。他後來飲彈自殺,得年六十四歲,羅蘭.哈特基則為三十六歲。

  在雷伊.羅貝爾斯死後,整個敘述就從他們最後的早餐開始,人的親密生活中那種瑣碎,任意聯想,語言跳躍不定的本質展現無遺。

  在第一章敘述之後,經過簡單的過場交代,於是進入了本書的核心,它就是當一個人的配偶死了,他如何去面對那有如精神廢墟的日子?他和她生活過的房屋與空間會留下甚麼樣的記憶碎片?當她在舊屋中輾轉雜思時,出現了一個疑似精神病患的「烏貴先生」(Mr. Tuttle),那是個彷彿已死的他所變成的幽靈,那是個甚至連時態都很混淆的虛擬世界。而她是個身體藝術家,身體藝術是個藉著肢體的主觀象徵動作,去做無聲表達的行為模式,它更加迷離難解。於是,《身體藝術家》整部中篇作品,就彷彿是本文詞優美的獨白和與幽靈的對話,它完全處於一種失重的狀態。

  它似乎是企圖去問一個可能難解或無解的形而上困惑:我們的人生經過了千山萬水,當他死後,我還是甚麼?我的記憶又是甚麼?

  我們閱讀世界,閱讀人生,或者閱讀作品,都希望它有一點重量,明顯的重量才會產生意義,使人們不致於惶惑不安,也跟著處於一種失重的狀態下。《身體藝術家》之所以使人覺得它沒有重量,乃是它的敘述飄浮不平,對所有的私人親密行為都不聚焦,只是語言文詞在閃爍,因而她對他雖有懸念,卻使得懸念沉入進了虛空。但隔著敘述的深化,唐.德里羅最後還是逐漸找回了它失去的重量。她驚覺到自己的心不在焉,有了這樣的提問:

  「為什麼不沉下去呢?讓死亡把妳拉倒,讓死亡支配一切吧。

  為什麼不讓妳摯愛親人之死把妳帶進淒慘的崩解呢?妳總是不懂得怎樣去愛妳的摯愛親人,直至眼睜睜看著他們戛然消失。然後妳明白了他們的痛苦離妳其實只有咫尺之遙,明白了妳是多麼吝於付出自我,難得有心靈不設防的時候,總是計較著施與受的平衡。」

  我自己認為,這幾句話可能就是唐.德里羅在想的要點。本書從追憶最後的早餐起,就顯示出兩人對話的飄浮,那是感情上心不在焉的躲躲閃閃。感情的心不在焉,它本身就造成了一個充滿了詭異氣氛的交流世界,當他們計較,就會在瑣碎的事務上飄來飄去,感情的無重量因而形成,語言縫隙間的懸念遂被稀釋,有情也變成了無情。只有透過不斷的思索和質疑,她才離得開那個形而上的虛無境界,重新知道自己是誰!

  唐.德里羅是個喜歡追根究柢的哲學式作家。他以前對各種歷史及現實課題都會問到根本,這次他則是透過悼亡,對主觀的私人感情也作了追究,並解開了感情世界心不在焉所造成的死結問題。這個死結被打開,人們就可以打開窗戶,讓風可以吹進來。或許這就是《身體藝術家》最後的重量! 




毛二世 Mao II


我們因為有夢和信仰而毀滅!
繼《白噪音》之後,美國偉大作家唐.德里羅
  諷喻現今人類瘋狂偶像崇拜之經典力作!
  當我們瘋狂崇拜之時,可曾真正化解心底的徬徨與不安?
  一位在文壇享有盛名多年,地位無可取代的小說大師,突然聲消跡匿,遁世隱居。他一躲便是數十年,沒有人知道他的行蹤,但眾人並沒有因此而忘記他,反而集體陷入追逐的狂熱情緒中——作家越是隱世不出,群眾便越瘋狂探尋他的足跡,甚至把他視為英雄,奉若神明。
   這位作家本來可以不露面的,但有天他收到消息,得知一名瑞士詩人遭挾持至貝魯特,而對方的企圖竟是希望這位大名鼎鼎的小說家能前去「交換」,好讓他們的 行動得到最大的曝光量!對於這荒謬可笑的要求,大師竟然出人意料,決定前往貝魯特換回人質。面對充滿危險的未知,他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自己或眾人再造 一次更偉大的傳奇?
  萬人宗教集體結婚、球場上暴動的球迷、天安門廣場示威的民眾……現代世界是個集體陷入狂熱的時代,也是個集體陷入危 險的時代。正如以《白噪音》寫下了人類的生存恐懼,作品始終緊貼著現代人生活脈動的唐.德里羅,此次以《毛二世》點出了人類瘋狂偶像崇拜、集體狂熱的危 機。他以故事主角,一位越隱匿便越引起熱烈追隨的作家角色為隱喻,寫出追隨者的盲目,以及被追隨者的焦慮與不安。在唐.德里羅獨特的幽默對白與驚人的情節 推動下,一幅幅屬於現今人類的荒誕景象活現眼前,讓人不禁驚覺:當我們隨著心中那至高無上的夢想和信仰而轉動時,會不會突然有一天,夢和信仰會突然變成毫 不留情把我們毀滅的巨獸?
作者簡介
唐.德里羅 Don Delillo
  美國四大名家之一,多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且呼聲極高。他也是「美國藝術與文學科學院」院士,迄今已出版十餘本長篇小說和三本劇作,另著有諸多短篇小說和隨筆。有評論因他對後現代生存境遇的描繪,而稱他是「另一種類型的巴爾扎克」。
   唐.德里羅於1936年出生在紐約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童年時隨父母遷居賓州。大學時期學習神學、哲學和歷史,但他並不喜歡學校生活,倒是從現代派繪 畫、爵士樂、歐洲電影和格林威治村的先鋒藝術獲得樂趣和教益。1958年大學畢業後,唐.德里羅就職於一家廣告代理公司,並在業餘時間從事文學創作。
   他的小說先後獲得「哥根哈姆獎」、「美國藝術與文學科學院文學獎」。1985年出版的《白噪音》,是他奠定文壇地位的重要作品。此書不但摘下該年度的 「美國國家圖書獎」,入選「時代雜誌100大小說」,更被譽為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最具經典性的代表作。學者馬克.奧斯蒂恩稱譽此書為「美國死亡之書」。
   1991年,唐.德里羅以諷喻現代人集體偶像崇拜為主題,出版了《毛二世》;1992年,他便以這部小說榮獲「國際筆會∕福克納獎」。而後在1997 年,他出版一部八百多頁的巨著《地獄》,描繪了二十世紀整整後半個世紀的美國社會,對美國和世界文壇.生了巨大的震撼。這部作品不同於其他議題嚴肅的小 說,很意外地,成了國際第一暢銷書。
  唐.德里羅的作品所造成的影響力是全面性的,不僅大學課堂講授他的《白噪音》,當今許多美國名家以 他為師,流行歌手寫歌稱頌他,保羅.奧斯特更將《巨獸》及《沒落之鄉》獻給他以表崇敬之意,而英國文學大師馬丁.艾米斯則推崇他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作 家」。他的著作已跨越了時間與地域的藩籬,在數十年來,始終緊貼著現代人的生活脈動且影響了無數讀者;而唐.德里羅這個名字,亦將會永遠屹立在世界文學史 的不朽地位。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譯《現代主義》、《老年之書》等。

§內文1

他們來了,齊步走進了美國的陽光中。他們兩兩一組(率皆一男一女),從甬道通過圍籬,進入中左外野。音樂牽引著他們走過草坪,起初是幾十人,然後是幾百 人,很快就數不勝數。他們身影緊湊地漫過外野的巨大弧形,陣容浩大得讓人心驚。這些前後相續的男女儼然形成了一道連綿不斷且愈來愈大的巨浪,以藍、白兩色 漸次覆蓋了整片露天場地。

凱倫老爸從正面看台上看著這一幕,禁不住沉思它的用意何在。這群人所呈現的無分化一體性讓他感到不自在。他用雙筒望遠鏡對準一個年輕女孩,然後換 另一個,再換另一個。他從未看過這樣的場面,也從未想像過會有這種事。他不是為看壯觀場面而來,但已經開始受到震撼。這時場中央已站立了幾千對男女,近乎 一個師的兵力,讓那本來是要催人淚下的伴奏音樂變得有點諷刺。他太太穆琳坐在旁邊,顯得勇敢而明亮:為抵消內心的陰沉感受,她特地挑了色彩鮮豔的衣服穿在 身上。羅傑完全明白她的心情。整件事情來得毫無預警。一接到消息,夫妻倆就跳上一班飛機,到達這城市,找了一間飯店住下,再搭乘地鐵,通過金屬探測器,來 到目前的所在,努力想搞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羅傑不是個沒見過世面的人,不容易大驚小怪。他擁有大學學位,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稅務律師,有自己的心臟 醫師,買有共同基金,而且活了大半輩子,主修醫學。然而,他一向處變不驚的自信此時派得上用場嗎?眼前的情景怪異到了極點,是他見所未見。在這裡,一個歷 史悠久的儀式被倍數化又倍數化,最後變成了世間未之見的全新事物。

第一排左起第二十對男女中的女孩讓他覺得似曾相識。他調整目鏡的操縱杆,把倍數放到最大,希望看得見新娘面紗後面的五官。

繼續有更多對男女從甬道魚貫而出,加入到群眾之中。「群眾」嚴格來說不是個恰當字眼,但羅傑不知道該怎樣稱呼才算恰當。他猜想,他們每天早上都是 同一時間起床,同一時間擠牙膏,同一時間面對著鏡子微笑。這些人全是一個樣子:新郎一律是寶藍色西裝,新娘一律穿鑲蕾絲邊的綢緞禮服。穆琳環顧看台上的其 他人。誰是新人的父母很好辨認,而除他們以外,還零散分布著些好奇的尋覓者和一般的閒人。此外,還有些神情恍惚、祕密在心裡警戒著的人,他們像是把擁有的 衣服全穿上,身上的衣服層層疊疊而脹鼓鼓,每件衣服又總缺去某些部分——這些城市遊民比起西非荒漠的牧民還要讓穆琳覺得陌生,因為後者起碼在電視的記錄片 頻道亮過相。因為不收入場費,有一幫幫男孩在看台的最高處閒晃,不時點起鞭炮,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把下頭的人嚇得半死,紛紛雙手遮頭自保。穆琳細細打量 其他新人的父母和親屬:有些女人的打扮隆重得讓人動容,穿著最好的衣服,別著白色胸花,厚施脂粉的臉上瞪著一雙陰沉眼睛。她告訴羅傑,很多來賓都在左顧右 盼。這顯然是因為沒有人知道該對眼前的情景作何反應,所以想向別人尋求線索。羅傑仍然專注在望遠鏡。球場中央一共是六千五百對男女,而他的女兒身在其中, 即將要嫁給一個兩天前才見過第一次面的男人。對方要不是日本人便是韓國人,懂的英語單字不超過八個。他和凱倫見面時是透過翻譯交談,而這位翻譯教過他說 「哈囉」、「今天是星期二」、「這是我的護照」。兩人在空蕩蕩的房間會面了十五分鐘,然後便要一輩子綁在一起。

羅傑不斷用望遠鏡在場中央的群眾或曰徒眾或曰弟子之間搜索。如果可以找到女兒的所在位置,他起碼心裡會踏實一些。

「你知道這種安排像是什麼用意嗎?」穆琳說。
「別讓我分心。」
「就像是故意要把規模弄到最大,好讓家屬魂不守舍。」
「我們可以等回到飯店再悲歎。」
「我只是陳述事實。」
「我建議過妳留在家裡的。」
「我能不來嗎?我有什麼藉口不來?」
「我看到許多臉孔都不像是美國人。他們是被派來這裡傳教的。他們大概以為美國已經淪為低度發展國家,所以要來給我們指出光明與道路。」
「也是要來大肆投資。這個結束後我們可以去看場舞台劇嗎?」
「我再看看。但讓我先找到她。」
「來都來了,我們應該利用這機會看齣舞台劇。」
「一萬三千人一起結婚。這真不是人腦可以想像的。」
「你找到她又能怎樣?」
「這種鬼主意是哪個傢伙想出來的?他的用意何在?」
「你找到她又能怎樣?向她揮手說再見?」
「我只是想確定她在這裡。」羅傑說,「我想要求證,可以了嗎?」
「事情都到這地步了,我們還是走吧。」
「唉,穆琳!別說了。」
樂隊在本壘演奏著孟德爾頌進行曲,樂聲在球場內發出陣陣回響。到處都飄揚著旗子和旗布。一對對蒙福的新人面對內野,面向著他們的真父親文教主。他站在一個 銀紅兩色的高台上,從一個帶有扶手欄杆的講道壇向下俯視。他身穿一襲白絲袍,頭戴一頂裝飾著風格化鳶尾圖案的高冠。所有的新人都從分子的層次認識他。他就 住在他們裡面,像物質鍊一樣決定了他們是誰。這位體格粗短的教主曾在一處山腰見過耶穌,之後花了九年時間殷切禱告,一面禱告一面哭,因為哭太久和太兇以致 淚水先是在地板積成水坑,再從地板滴到下面的房間,最後從房子的地基滲到大地去。所有新人都知道,教主還有些話沒有說出來:他不能說,因為這些話的全球衝 擊性將是無人可以承受的。這個長相平凡而皮膚因風吹日曬而變褐的人掌握著彌賽亞才會知道的祕密。當年,當共產黨把他關進勞改營的時候,其他囚犯都知道他是 誰,因為他們先前都夢見過他。他把自己一半食物分給其他營友,但體力從來不會衰弱。他每天得在礦坑裡工作十七小時,但仍然找得到時間禱告、保持身體清潔和 不忘把襯衫塞到褲子裡。一對對新人吃的都是小孩食物,用的都是乳名,因為在教主面前,他們自覺只是小孩。這個人曾經住在美軍罐頭的空罐所砌成的小屋,但如 今卻站在這裡,站在美國的豔陽下,行將要帶領他們走向人類歷史的終端。

一對對新人交換指環和盟誓,看台上有許多人在拍照。他們都是新人的家屬,有些站在走道上,有些擠在欄杆前面,焦慮地不停拍照,想以這種辦法抵消眼 前事件的怪異性和能量。文教主用韓語唸誦祝詞。一對對新人魚貫走過平台,接受他的灑水祝福。一看到有新娘掀起面紗,羅傑就會趕緊把望遠鏡的焦距拉近,與此 同時又感覺自己與當前的情景愈來愈疏離,心情一片苦悶。但他繼續搜尋和思索。老上帝離開了世界之後,所有尚未耗盡信仰熱情的信徒要怎麼辦呢?他望向每一張 甜臉、圓臉、長臉、醜臉、黑臉和平凡臉。他想,他們是一個國族,由一些簡單的信條組合而成,是一個以輕信作為燃料的共同體。他們說的是一種殘缺的語言,由 一組現成的詞語和一些空洞的重覆所構成。對他們來說,所有已知事物的總和都可以歸結為幾條簡單的公式,而他們會把這些公式抄錄、記誦和傳遞下去。這是一齣 由活人演出的機械化大戲。一想到成千上萬的人被變成了一件雕塑品,他就不寒而慄。他們就像一件由一萬三千個零件組成的玩具,只會反覆發出一些了無意義的聲 音,既天真無邪又充滿威脅性。他讓望遠鏡繼續保持瞄準,心裡感到一點點絕望。他有需要找到她,有需要提醒自己她是誰。她健康、聰慧、二十一歲,擁有一個自 我和一個豐富的靈魂,而這些特質是任何人都奪不走的——至少羅傑是這樣希望。但他又擔心他們的集體禱告會威力無窮。當老上帝走掉,信徒便會改為對蒼蠅和瓶 蓋禱告。他們會追隨那個人,是因為他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回應他們的渴望,從他們身上卸下自由意志和獨立思考的重擔。看看,他們現在是何等的快樂。

棒球場四周是連綿幾英里的下等住宅區,荒蕪而雜亂。有些男人坐在屋外,椅背斜靠在空洞房子的牆壁上;有些空地上焚燒著沙發。球場中央那一萬人念念 有詞,感到未來正在節節逼近,將要坍塌在他們身上,又感到環繞他們四周的盡是世界末日的殘破地貌和人類苦苦掙扎的情景。在這一列列頭髮平直和彼此緊靠的身 體中,站著凱倫.詹尼,她手捧一束襯托著滿天星的茉莉花,思想著即將來臨的腥風血雨。她等著輪到她走到教主面前,以那隻浮動在群眾之上的單一眼睛看著教主 ——這隻眼睛和她自己的視力器官是分不開的,但要更銳利,能夠看得更深。她感覺自己完整無缺,放射著幸福的光芒。所有新人都是這種感覺,這些來自五十個國 家的男男女女全都對於「自我」的語言起著免疫作用。他們忘記了他們在自己衣服底下是誰,渾忘了各種身體小病痛和生理需要:牙痛、脹氣、香港腳、肩膀抽痛、 尿急,這一切全不見了。他們站直和不斷吟誦著什麼,受到由人數構成的堡壘所保護捍衛。

凱倫瞧了金中朴一眼。這個眼神柔和、在新西裝裡顯得身材微胖和穿著方正皮鞋的人就是她的永恆丈夫。

她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就坐在看台某處。她知道他們正在聊些什麼,看得見他們的手勢和表情。老爸會設法用他從大學學來的老套弄明白這一切,而老媽則是瞪著一 雙失魂落魄的眼睛,顯示出她飽受折磨。他們圍繞在四周,這幾千又幾千個父母,全都為我們的熾烈信仰惶恐害怕。我們死心踏地地信仰,而他們害怕的就是這個。 他們自小要把我們調教成為信徒,但當我們向他們顯示何謂真信仰的時候,他們卻找來心理治療師和警察。我們知道誰是上帝,而這一點讓世人以為我們瘋了。

凱倫的思緒有時會緩慢下來,因為她有時會以殘缺不全的字句思考。這些字句就像扁平鼻一樣可笑,是她從教主一些主要助理所說的蹩腳英語學來。

我們每星期會得到一次上帝。別要弄明。比(必)須集體犧牲。撕(攜)手為上帝在地上造家。

凱倫對金說:「這裡是洋基隊打球的地方。」

他頷首微笑,一臉茫然。他最讓她受震撼的莫過於他的頭髮,這頭頭髮又黑又亮又幼細,就像星期天漫畫裡的人物。正是這一點讓她感覺他真實。
「棒球。」她說,要用這個單字概括一百種抽象的歡樂:觀眾的呼喊聲,滿壘時的緊張氣氛,滑壘時的塵土飛揚。如果你是個美國人,聽到這單字時自會一下子感受到它那不可翻譯的眾多含意,發出會心的微笑。

她想到的另一個單字是「邪教」。人們多麼喜歡用它來反對我們。這個錯誤用語讓他們找到方法定義我們這些眼神奇怪的子女。他們恨我們自願工作和奮 鬥。他想要把我們抓回有花園的房子去。他們恨我們自願生活在路途上、睡地板、擠在廂型車後頭、通宵趕路、義賣籌款和事奉教主。他們恨我們把一個外國人和非 白人看成真父親。他們靜靜地鄙夷著。他們讓我們的房間保持整潔,等我們回去睡。他們把我們的名字掛在嘴上。但我們卻距離他們一輩子遙遠,每天都是一小時又 一小時地搥胸流淚禱告。

世界分析離崩。恐怖的事連二接三。但裡面是有大計的。是要把時間快快帶給全部人。

現在,她睡覺時都只會夢見教主。他們全都會夢見他。他們會在異象中看見他。他會站在他們中間,而三度空間的身體卻遠在幾千英里之外。他們會大聲對 他說話,一面流淚。他們的眼淚從臉頰滾滾而下,在地板上積成水坑再滴到樓下的房間去。教主是他們細胞蛋白質結構的一部分。他把他們從尋常的時間空間中提升 起來,向他們顯示出把人生奉獻於服務普通人、工作、禱告和順服可以有多麼蒙福。

羅傑把望遠鏡遞給穆琳。她堅決搖頭。對她來說,做這種事猶如是颱風過後尋找親人的屍體。

幾千幾千束氣球向上飄起,再飛出上層看台的邊緣。凱倫揭開面紗,走過三面有防彈玻璃保護的講道壇下方。她感受到教主身上迸發出的衝擊波,感受到一 個能力神授的靈魂所具有的太陽威力。她從未站得離他這麼近。他抖動一個聖瓶,向她臉上灑下一些水霧。她看見金中朴翕動嘴唇,跟著教主一字一句念誦。她的位 置離正面看台不算遠,看得見很多人擠在欄杆前面,到處都有人在拍照。她以前能夠想像自己會置身於紐約一個棒球場,四周有幾千人拍照嗎?拍照的人數也許多如 在場的新郎和新娘。他們總有一個人在為我們所有人拍照。卡擦卡擦。這種想法讓所有新人感到飄飄然。他們感到空間是有傳染性的。他們既在此處也在他處,業已 進入了相簿和幻燈片投影機裡,用他們的微宇宙身體填滿了一些相框,變成了他們努力想變成的微型自我。

一對對新人接受過祝福後都會回到外野,重組隊形。兩個球員休息室附近都有民族戲班子隨著鑼鼓聲起舞。凱倫融入了成千上萬、一排排站著的群眾中。她 感受到他們呼吸的拍子。他們現在是一家人了,每個人都透過婚姻而獲得了救贖。教主為每一個人選擇配偶,在靈視中看出誰和誰的背景與個性最是匹配。每個人的 婚配都是出自天國的詔令,每個人都是命中註定被帶到這裡來跟完美的另一半會合。婚禮之後,夫妻雙方得先分隔四十天才容許獨處一室,撫摸彼此和愛彼此。有時 分隔時間還會更久。只要教主覺得有必要,一對夫妻甚至會分隔經年。耐不住的話就淋個冷水澡吧。正是這種嚴格紀律激發出我們的無窮力量。主教有時也會把一對 夫妻分派到不同的國家,進行傳教工作,好把共同身體不斷延伸得更長更寬。撒旦痛恨冷水澡。

(未完)
導讀
唐.德里羅不安的眼神!
  一九八五年,美國當代主要作家唐.德里羅出版了他的第八本小說《白噪音》,該書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入選「時代雜誌一百大小說」,並被評論界譽為是後現代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該書也很快進入了大學的文學研究講堂,其中文譯本也於二○○九年於台灣上市。
   繼《白噪音》之後,一九九一年唐.德里羅出版了他的第十本創作《毛二世》。這部作品一出,同樣驚動了各方,不但為他獲得了「國際筆會福克納獎」,而且隨 著國際社會的演變,極權及恐怖主義蔓延,而這些都是《毛二世》的主題之一。於是使得該書更長期被討論,譽之為對時代心靈有著見微知著的異稟。現在這本著作 的中譯本也開始和大家見面。
  首先,《毛二世》的書名,它乃取材自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 一九二八-一九八七。)的同名絲印畫。安迪.沃荷的藝術,乃是透過攝影複製的風格,將藝術作品以商品複製的形式瓦解其獨特性。將毛澤東、瑪麗蓮.夢露,甚 或可口可樂罐裝圖畫以這種複製的方式呈現,一方面用商業顛覆了藝術,另方面也等於用庸俗顛覆了政治的擬神聖性。唐.德里羅以毛澤東的這幅絲印畫題目為書 名,可以想像得到他是要把毛澤東這種偶像式的人物,透過反諷、嘲謔、複製等方式,將他的偶像性抹除,使它成為歷史過程中的一則笑談。他的《毛二世》從書名 開始,即顯露出他那種「塗抹」的後現代風格。「塗抹」是把從前過度渲染,因而蓋住別的頁面的油彩抹消抹掉,其他被蓋掉的才可重見天日。
   但如果人們讀了《毛二世》,即可發現唐.德里羅做為當今後現代主義的寫作大師,他其實並沒有如此狹窄,而且有關毛澤東這個題材只不過是書中的一部分而已, 甚至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當代美國主要文學理論家之一──杜克大學教授林特濟查(Frank Lentricchia)乃是唐.德里羅權威學者,他即指出,如果讀者只是想在他的作品裡尋找容易辨認的道德中心,那就一定會覺得很受挫折,因為他的作品 實在太易讀太難懂了:
  「他是對這個讓我們快樂不起來的世界做著文化解剖,而同時這個解剖家又對語言中的句子和詞彙深深愛好,當他在描述 不同的聲音時顯露出極大的睿智,並且有真正的蓬勃活力。他的作品除了實況的景象外,還有一種文學的愉悅感。因此作品最後的視野是既可怕又美的。」「他的作 品代表了美國文學上的一種罕有成就。小說家的想像和文化批判有了完美的混合。」
  因此,唐.德里羅的作品乃是當代難懂的典型代表。他的作 品當然有大的主題,但他的主題並非單一的題旨,而是在這個主題下將各種相關的現象揉合在一起,而後將這些現象做出夾敘夾議的發抒。唐.德里羅最特殊之處, 乃是他在夾敘夾議的敘述中,展現出他罕有的文化觀察與文化批判思維能力。他總是能在現象的辯陳間找到可以落斧鑿之處,而嵌入他那種懷疑、嘲諷、深度的憂 慮。由於他的語言之斧從不針對單一的題旨而發,因此讀者就很容易掉進他的情節編織和語言串聯中,彷彿進入了迷宮一樣。就敘述而言,他所營造的效果,彷佛有 如一個封閉的「迴路」(Loop),在兜了一大圈之後,似乎仍找不到清晰的出口。
  就以《毛二世》為例,他的維京出版公司主編,本身也是 作家的格拉罕(Nan Graham)就說過:「在唐.德里羅寫作之前,他就告訴過我,他存了兩個資料卷宗,一個標明是『藝術』,一個標明是『恐怖』。這顯示出藝術家的本質處 境,以及人類的恐怖主義問題早就進入了他的思想之中。」而《毛二世》這部作品中所碰觸到的作家及恐怖性的群眾議題,其實早已進入了他的心靈時間表。由於關 心藝術家(作家)和恐怖群眾的課題,他才會注意到安迪沃荷的絲印畫「毛二世」、伊朗何梅尼對《魔鬼詩篇》作者魯西迪(Salman Rushdie)發布死亡追殺令等問題,並將這些故事轉化成他在《毛二世》書裡的元素。
  《毛二世》這部作品從韓國統一教教主文鮮明在紐 約洋基球場所辦的一場一萬三千人集團結婚開場。統一教乃是以領袖崇拜為動力而形成的宗教團體。他的青少年信眾成員都視文教主為父,沒有自我。這些沒有個 性,只有群性的信徒,甚至由文教主代他們決定配偶。一個美國中產少女凱倫.詹尼,就受命和一個才剛見過面的韓國男子金中樸結為永久配偶,而該男子立刻就要 被派去外國傳教。《毛二世》以統一教的信眾行為開場,其實已將極端權威、極端群眾、甚至極端到沒有自己的面目的小社會景象做了展開。
  而統一教的群眾其實只是《毛二世》的序奏。接著它就開始了本書的正文:
   一個名叫比爾.格雷的隱居作家。唐.德里羅設定這個角色,多少是以前輩作家沙林傑(J. D. Salinger)、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威廉.嘉底士(William Gaddis)等為原型。這些作家早年皆沒沒無名,後來名氣漸盛,盛名後皆長期隱居,自外於讀者群眾。這個比爾.格雷成名後也隱居埋名,只是在拖拖拉拉寫 著他並無意願出版的新著。他把寫作視為非常純粹的自我行為:再度出版新書,又要被推上台前,就會把真正的自我摧毀。比爾.格雷有個崇拜者轉成的祕書助手史 考特,而凱倫.珍妮這個前述的統一教女信徒,則是史考特的夥伴。史考特在她徬徨無措的時候將她救回到人間。她形同史考特的夥伴兼助手。
   而就在這時,比爾接受了一個外國籍報導攝影女記者布麗塔的採訪要求,做為生命中的最後留痕。在攝影時他和布麗塔有過對話,他認為在以前是作家提出改變時代 的見解,但到了現在,這已經陳舊過時,真正改變人們意識的角色反而從作家讓位給了恐怖主義群眾。在採訪結束後,比爾託她傳話給紐約一家大出版公司的主管查 理.埃弗森。查理乃是比爾以前作品的出版人,他也是比爾的舊友。比爾顯然已有意安排他新作的出版事宜。接著他們兩人在紐約聯絡上,而就在這時,一個瑞士調 查黎巴嫩貝魯特難民營健康衛生狀況的瑞士人在貝魯特被恐怖組織綁架,由於查理乃是一個國際支持言論自由的組織之負責人,又由於那個人質曾以法文寫過一些詩 作,查理遂邀比爾一同前往倫敦,準備舉行作家聲援作家的援救記者會。但到了倫敦後,他們的記者會受到恐怖份子的威脅而沒開成,反倒是比爾碰到了一次炸彈 案,被震波掃到受傷。而在倫敦,比爾也被介紹認識了該綁架人質的組織代表喬治.哈達德,於是比爾決定自行前往黎巴嫩。他由倫敦假道塞普勒斯。在塞普勒斯候 船的期間,稍早一班的渡輪遭到不知何方的恐怖攻擊,因此比爾的行程遭到拖延,而他在此時也被一輛車子撞到,雖然表面沒事,但其實卻已肝臟或脾臟受創。最後 他搭上了前往黎巴嫩的渡輪,但在睡著後卻再也沒有醒來,他的護照和身份辨識證件也被別人順手拿走,這意味著比爾的遺體最後一定被視為不明人物而被草草掩埋 處理。一個擁有一點知名度的作家,在這個恐怖主義群眾無所不在的時代,就這樣徹底的從世間蒸發消失。
  比爾的作家之死是個值得深思的課 題。在許多社會,甚至於直到不久前的現在,作家都是種危險的人物。他們的發聲會搖晃甚至顛覆整個社會的基礎,他們是原有秩序統治者恐懼的對象,難免遭到被 視為某種程度的恐怖份子而遭到壓迫。他們也是既有秩序裡漂泊的異鄉人:時時可能遭遇到不可測的命運。作家的命運有如屠格涅夫的《羅亭》,可能滿腔不可能的 壯志並為此而苦,但最後卻被不知從哪裡跑出來的一顆子彈了卻生命。一個有意隱居和隱藏自己的作家,最後真的被蒸發隱藏,這不正是坐實了作家的脆弱。寫作在 個人主義的世界已成了葬送人生的手段。
  現在的時代變了,個人主義的作家時代已經結束,代之而起的乃是集體主義的群眾瘋狂甚至恐怖主義。 在《毛二世》裡,有關這部分的敘述乃是比爾這個作家的。它藉著何梅尼死亡時群眾瘋狂的場景畫面、毛澤東發動群眾的盛大場景,以及黎巴嫩那個綁架人質的毛派 小組織頭目的表現,呈現出另一個宏大歷史的走向:現在的歷史這個鐘擺,已往群眾這邊擺動。群眾不只是人多,群眾是一種意識,恐怖主義的綁架人質,只不過封 閉群眾型國家的一種微型預演而已。唐.德里羅在《毛二世》裡,一方面討論個人主義的沒落及邊緣化,另方面則談到集體主義這邊被操弄的群眾瘋狂開始興起,他 為什麼從早年開始就一直關心「藝術」和「恐怖」這兩個問題,並對這兩個問題保留了兩個檔案夾,他的心情之沉重已不言自明。
  唐.德里羅在 當代作家裡,乃是修辭之斧運用得最細膩周密的翹楚,近代的文學敘述已愈來愈清楚的知道,一個述句由於概念和語法的推論,該句子本身在表達出來之後,它就如 囚籠般限定了作者的意識,因此對於不想被述句限定的作者,他們總會在語言的辯限中,諸如雙關、歧義、內涵及外延的含混處,尋找可以落斧之處,使述句的內容 複雜化,俾能承載更多的意義。唐.德里羅的這種敘述修辭模式,乃是他的作品雖然早已在文學圈內享有盛名,但普通讀者的接受卻較遲的原因。這也就是說他的述 句有如一個個意義的迴路,透過夾敘夾議的筆法而正反相續,拉
  而除了敘述修辭有如意義的迴路外,在《毛二世》裡人們還可注意到在這部作品 裡,它在整個敘事的大結構上也具有這種迴路的特性。《毛二世》的序幕以統一教主文鮮明舉辦萬人集體結婚開場,來見證集權主義已侵入到了群眾最私密的婚姻與 性這個領域。現在這個時代,「自我」對許多人已成了巨大的負擔,寧願將「自我」捨棄,託庇於威權的教主一人:教主所宣稱的「末日審判」其實尚未到來,但 「自我」的「末日」卻早已開始了。而這種「末日」也就是盲目群眾時代的開始。由何梅尼之死的瘋狂,由毛澤東偶像崇拜的瘋狂,由黎巴嫩那個毛派暴力綁架組 織,都印證了群眾時代的到來。但這種群眾時代的終極結果又如何?在這本著作裡,攝影師布麗塔倒是親眼目睹了一場黎巴嫩的荒誕婚禮。婚禮的道具是一輛老舊的 俄製T-三四戰車。戰車後面是二十個大人和此數一半的小孩。這是個婚禮的迎娶隊伍,新郎新娘手持香檳杯子,一些小孩手持火花燦麗的仙女棒,這是個滑稽歡 樂,但也荒誕的場景,隊伍的最後則是駕著無後座力輕機槍的吉普車。這部作品以婚禮始,以婚禮終,第一個統一教婚禮是群眾式集體主義儀式,後一個婚禮則是在 暴力群眾政治當道的地方,它反而產生了個人主義的婚禮歡樂。只是這種歡樂以槍砲戰車為道具,總難免給人一種荒誕悲傷的感覺。這也顯示出,在群眾創造歷史的 這個時代,歷史究將何去何從的令人迷惘不安。唐.德里羅不意圖告訴人們任何簡單的答案,只是用他那還算清明的眼神,不安的看著這個世界而已!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