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許達然抽樣 ( 2010-2011)

1


Save
許達然集 [許達然著] 葉笛編
許 達然
2009
初版
13,146面 像 21公分




完整記錄

2009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2


Save
許達然散文硏究 陳淑貞著
陳 淑貞
2006

399面 圖,像 21公分




完整記錄

2006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3


Save
 許達然散文集;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2001
初版
209面 21公分




完整記錄

2001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Highly relevant Highly relevant titles 條目 4-13
4


Save
海陸合鳴.詩心交融 2005高雄世界詩歌節詩選 Sea and land in poetic harmony the anthology of world poetry festival, Kaohsiung, Taiwan 2005 李魁賢,許達然譯

2005
初版
231面 像 27公分




完整記錄

2005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5


Save
懷念的風景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1997

294面,彩色圖版[2]葉 21公分




完整記錄

1997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6


Save
同情的理解 許達然著 T'ung ch'ing te li chieh
許 達然
1991

[7],171面 21公分




完整記錄

1991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7


Save
台灣當代散文精選 一九四五-一九八八 許達然主編

1989

2册 21公分




完整記錄

1989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8


Save
吐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1986
再版
145面 21公分
1984 first edition---我的版本 2011/5/11再現/
題:獻給鄉土的父母

還有太多篇精彩的 是我2010年忽視的 譬如說"貨物崇拜 "(1979)
我在2011年還給一位美國的朋友說 他將cargo cult 翻譯成"拜物教" 不好



土は、『文』に「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从土。」、段注に「吐土韵。釋名曰。土、吐也。吐萬物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上各本作下。誤。今依韵會正。地之上、謂平土面者也。土二橫當齊長。士字則上十下一。上橫直之長相等。而下橫可隨意。今俗以下長爲土字。下短爲士字。無理。丨、物出形也。此所謂引而上行讀若?也。合二字象形爲會意。它魯切。廣韵引文字指歸曰。無。按文字指歸葢以無者它魯切。有者徒古切。田地主也。釋氏書國土必讀如杜是也。五部。凡土之屬皆从土。」とある。




一張口說許多話



一塊土養不同人





許多口吐在一塊土地上


感到 趕到 敢到 --散談台灣的散文1977/6/1 ---2年前我原以為是台大文學院的講稿 登在中外文學 許老師說"非也:
試驗難事的可實現性不拘形式 不擇手段


intrinsic/meta-criticism
走入走出
雜文
抒情文 (台灣 走進去 朱自清 徐志摩
小品文
遊記

方言和俗語
討海 頭路 顛倒(反而) 無采(可惜) 濫? (胡為)烏白講
牽手 掠準(以為) 刁工 (故意) 含眠 凍霜 (吝嗇)

(青瞑的若給人相命日子還可罔度....)
老舍例









完整記錄

1986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9


Save
違章建築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1986
第一版
92面 19公分




完整記錄

1986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10


Save
人行道 許達然著
許 達然
台北市 新地出版 錦德總經銷 民74[1985]
初版
[25],177面 19公分




完整記錄

1985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11


Save
水邊 許達然著 Shui pien
許 達然
1984
初版
5,185面 19公分




完整記錄

1984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12


Save
土 許達然撰
許 達然
1979
初版
[3],150面 19公分




很散文 土地撐著豐盈的詩意 恨土的大概是魚......
培養著 掙扎 成長著 奮鬥 很散文的 大地是不願高昇不甘毀滅的鳳凰 因為土





看竹的都算是詩人




完整記錄

1979
{213021}{215442}{21346c}{213361}{215a22}{21425c}
13


Save
遠方 許達然撰
許 達然
1978

141面 19公分

許達然遠方 (台北:遠景1978/1982 141頁分"我我們"四輯末輯注解多為英文).此書可能是忠信等所談的版權.他引的法國史家密什萊40年苦心於法國史或許是他的台灣史三部曲之寫照。  此書前幾篇似乎是在東海時寫的

















本书为作者自选集,收散文六十一篇。包括:探索、人行道、山居者、冬的消息等.

常見字詞


許文雄 Wen-hsiung Hsu (許達然)
講座教授
聯絡地址:407 台中市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人文大樓H427)
聯絡電話:04-23505386, 04-23590121#31309
E-MAIL : wen@thu.edu.tw
講授課程:歷史社會學、台灣社會史、19和20世紀歐洲思想和社會史、西方對中國和台灣文史論著研究、西方文明發展 、當代歐美史學論著 、世界史I(古代世界史)

專長與經歷: 歷史社會學、台灣社會史、中國社會史、十九和二十世紀歐洲社會和思想史、西方史學理論、文學社會學、當代文化理論、台灣文學史
Professor Emeritu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B. A., Tunghai University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h. 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ostdoctoral Study (British History), Balliol College , Oxford University GRANT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aculty Research Grant, 1976-77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Grant, 1977-78
Fulbright Scholar, 1983-84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aculty Research Grant, 1994-95 PROFESSIONAL HONORS
Affiliated Member,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since 1979
Chair,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aiwan Literature, 1982-84
Coordinato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s on Taiw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July 5-6, 1985; July 5-7, 1986
全國大專優秀青年, 1962
編委。聯合文學,自 1984 -
編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984--
評審。國家文藝基金會國家文學獎, 1997 ,2009
東海大學校友講座。歷史研究所,2001 年 5 月 21 日 - 6 月 11 日
評鑑。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年 5 月 28 日 - 29 日
評審。國科會人文組, 2002
吳德耀人文講座, 2002 年 5 月 1 - 2 日
東海大學文史哲中西文化學術講座,2006年11月27日
東海大學第七屆傑出校友, 2006 年 11 月
編委 。新地文學季刊, 2007-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 榮譽會員,2008
評審主委。吳三連文學獎,2008
AWARDS
新新文藝獎, 1956
第一屆青年文藝獎──散文, 1965
金筆獎(文藝期刊聯誼會推薦), 1978
吳濁流文學獎, 1980
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 1998
吳三連文學獎, 2001
台灣新文學貢獻獎, 2005
98學年下學期開課明細:
課程 授課教師 修習系級 必選修別 學分 星期/節次 備 註
★4092 歷史社會學 許文雄 歷史碩1,2 選修 0 - 3 三/2,3,4 大三、大四可選

 
論著
WORKS IN WESTERN LANGUAGES
“Ch'ing Policies toward Taiwan .” 3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Conferenc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October 15-16, 1976.

“The Plaza and Chinese Arcades .” I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1949-74 .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6. Pp. 539-554.

“Wang Tan.” In Sung Biographies . Edited by Herbert Franke. Wiesbaden , W. Germany : Franz Steiner Verlag Gambh, 1976. Pp. 1147-1153.

“George Kerr. Formosa :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81, No. 5 (December, 1976): 1210.

“George William Carrington. Foreigners in Formosa , 1841-1874.”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Vol 83, No. 4 (October, 1978): 1081-1082.
“Chinese Colonization of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Perio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Los Angeles , March 30 - April, 1979.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Iowa , September 15-16, 1979.
“Chinese Poetry and Society in Taiwan , 1660-1895.”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Foreign Languages, Atlanta , November 22-24, 1979.
“From an Unknown Island to a Chinese Frontier: Taiwan before 1683.” In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 Edited by Ronald Knapp. Honolulu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 1980. Pp. 3-29, 258-268.
“Frontier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order.” In China '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 Edited by Ronald Knapp. Honolulu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 1980. Pp. 87-105, 273-275.
“Alie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 1980 Mid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Affairs, The University of Iowa , October 24-25, 1980.
“Abandoned Women as Metaphor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nnual Meeting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Houston , December 27-30, 1980.
“The Triads in South China and Taiwan before 1830.”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Toronto , March 13-15, 1981.
“Road and Matsu .” In Asian Modern Po e try . Tokyo : Modern Poetry Press, 1981. Pp. 60-61.
“The Triads and Their Ideology until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Conference on the Orthodoxy and Heter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Cultural Beliefs and Social Divisions, La Casa de Maria, Montecito , California , August 20-26, 1981.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test in Chinese Poetry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1895-1945).”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aiwan Literature, Conference Room, Office of the Dea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ugust 25, 1984.
“Purism and Alienation in Taiwan Literature.” Conference on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Purism: A Rhetoric Authentication, East-West Center , Hawaii , September 8-14, 1985.
“Communal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Tunghai Journal 29(1988): 149-168.
“Tragic Vision of Lucien Goldmann in the Fiction of Ch'en Ying-chen.” Conference on the Fiction and Non-fiction of Ch'en Ying-ch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August 4-6, 1988.
“ La Plaza et Arcades chinoises.” in 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 Taipei : Institut National de Traduction, 1989. Pp. 233-242.
“Purism and Alienation in Recent Taiwanese Fiction.” In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Purism . Edited by Bjorn H. Jernud and Michael J. Shapiro. Berlin and New York : Mouton, 1989. Pp. 197-210.
“Anti-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 .”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Chicago , April 5-8, 1990.
“Anti-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 , 1907-1916.” I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 Vol. 25, No. 3, Modern China : Reform, Protest, and Revolution. Armonk , New York : M. E. Sharp, 1992. Pp. 72-93.
“Communal Strif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Qing Taiwan .” Mid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Affairs, 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 September 23-25, 1994.
“Ch'ing Policies toward Taiwan , 1683-1895.” In Unbound Taiwan : Close-ups from a Distance . Edited by Marshall Johnson and Fred Chiu. Chicago :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1994. Pp. 117-132, 192-198.
“UnvorschriftsmäBige Gebäude, Neunzeiler, Informationen.” Phönixbaum, Moderne Taiwanesische Lyrik. Bochum , Germany : Ruhr Universitat, 2000. Pp. 232-237.
“Popular Uprisings in Taiwan , 1683-1895.” YAM : A Quarterly Publication of Taiwanese American Foundation of San Diego , Vol. 5, No. 3 (Autumn 2003): 3- 5 .
“Black-Faced Mazu.” Taiwan Literature 14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ta Barbara , 2004). Pp. 109-110.
“The Triads and Their Ideology up to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A Brief History.” In Heterodoxy in Imperial China . Edited by Kwang-ching Liu and Richard Shek.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Pp. 323-364.
ENGLISH TRANSLATION
Sea and Land in Poetic Harmony . Kaohsiung : Bureau of Cultural Affairs, Kaohsiung Municipal Government, 2005. 231 pp.
英文論著被譯成中文
  1. 〈一六八三年以前台灣的開發〉。葛小佳譯。《台灣研究集刊》。 1984 ﹒ 1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頁 141 - 159 。
  2. 〈清代台灣邊疆的社會組織與社會動亂〉。李祖基譯。《台灣研究集刊》。 1988 . 1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頁 94 - 104 。
  3. 〈十八-十九世紀的台灣社區組織〉。李祖基譯。《台灣研究集刊》。1989 ﹒ 2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頁 42 - 50 。
  4. 〈當代台灣小說裡的異化〉。許玲英譯。《新地文學》。2卷3期(1990年4月)。頁169-183。
中文論著
  1. 〈日據時期台灣小說裡的知識分子形象〉。《台灣文化》。第一期( 1987 年 9 月)。頁 59 - 65 。轉載在《四海》(北京)。第 6 期。頁 68 - 73 。
  2. 〈台灣文學和歷史〉。《新地文學》。 1 卷 1 期( 1990 年 4 月 5 日 )。頁 6 - 31 。
  3. 〈一九四九年以前台灣與大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新地文學》。 1 卷 4期( 1990 年 10 月 5 日 )。頁 102 - 126 。
  4. 〈日據時期台灣散文〉。《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1994 年 11 月 25 日 - 27 日。 75  頁。
  5. 〈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23 期( 1996 年 7 月)。頁 1 - 81 。
  6. 〈從諺語看台灣史〉。《鼓聲雜誌》。 1 卷 1 期( 1979 年 9 月 6 日 )。頁 71 - 76 。 轉載在楊青矗編。 《台灣俗語辭典》。台北︰敦理出版社, 1997 。頁 16 - 26 。
  7. 〈清朝台灣民變探討〉。台灣歷史學會編。《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板橋︰稻鄉出版社, 1999 年。頁 41 - 211 。
  8. 〈清朝台灣社會動亂〉。《台灣歷史與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 1999 。頁 27 - 80 。
  9. 〈清朝台灣福佬客家衝突〉。《台灣歷史與文化(三)》。板橋︰稻鄉出 版社, 2000 。頁 47 - 123 。
  10. 〈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台灣文獻》。 51 卷 2 期( 2000 年 6 月)。頁 57 - 133 。
  11. 〈林爽文起事和台灣歷史發展〉。《故宮學術季刊》。 19 卷 1 期( 2001 年秋季)。頁 95 - 150 , 300 。
  12. 〈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社會變遷〉。《吳德耀人文講座》。東海大學。 2002年 5 月 1 日 。
  13. 〈疏離和抗議︰二十世紀台灣文學探討〉。《吳德耀人文講座》。東海大學。 2002 年 5 月 2 日 。
  14. 〈李魁賢詩的通感( Correspondences )〉。《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 。頁 121 - 142 。
  15. 〈「介入文學」( Litt é rature engag é e )︰日治時期台灣短篇小說量化探討〉。《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 2002 。 65 頁。
  16. 〈清朝台灣最後的民變〉。《台灣歷史與文化》(六)。板橋︰稻鄉出版社, 2003 。頁 67 - 102 。
  17. 〈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福佬客家械鬥〉。蔣斌,何翠萍主編。《第三屆國際 漢學會議論文集,人類學組︰國家、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 。頁 151 - 204 。
  18. 〈論葉笛散文〉。《文學台灣》。第 48 期( 2003 )。頁 180 - 202 。轉載在葉笛,《浮世繪》。高雄︰春暉出版社, 2003 。頁, 1 - 32 。《葉笛全集》。台南︰國家文學館, 2007 。卷 3 ,頁 3 - 28 。
  19. 〈相看都討厭︰清朝統治者和台灣人民互相敵對的態度〉。《第七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 4 。 頁 1 - 2 8 。
  20. 〈楊逵小說裡知識分子的疏離〉。《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沙鹿︰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2004 。頁 1 - 25 。
  21. 〈道德經濟( Moral Economy )︰清朝台灣漢族起事一個導因的探討〉。王明蓀主編。《台灣研究國際學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礁溪︰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2004 。頁 37 - 73 。
  22. 〈存在主義和一九六O年代台灣短篇小說〉。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 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5 。頁 315 - 400 。
  23. 〈台灣結拜兄弟, 1600 - 1900 〉。《台灣歷史與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 2005 。頁 49 - 124 。
  24. 〈清朝台灣文治和武治缺失的探討〉。《第八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5 。頁 1 - 39 。
  25. 〈二十世紀台灣短篇小說主體性的探討〉。《第二十七屆鹽分地帶文藝營文學手冊論文集》。 2005 。頁 15 - 73 。
  26. 〈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變遷〉。《第九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原鄉社群、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研究與教學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5 。頁 1 - 58 。
  27. 〈清朝( 1683 - 1895 )台灣民間武備〉。《台灣社會與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 2005 。頁 1 - 42 。
  28. 〈論葉笛的詩義和詩意〉。《文學台灣》。第 59 期( 2006 年 10 月)。頁 90 - 135 。
  29. <存在主義和一九六O年代台灣短篇小說〉。《戰後初期台灣文學和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6 。頁 315 - 400 。
  30. 〈十八和十九世紀台灣人口變遷〉。《台灣歷史和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6 。頁 1 - 25 。
  31. 〈六O、七O年代台灣社會和文學〉。《苦悶與蛻變︰六O、七O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7 。頁 1 - 116 。
  32. 〈七O年代台灣短篇小說裡主體性的尋求〉。《苦悶與蛻變︰六O、七O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7 。頁 411 - 494 。
  33. <總導讀>。《葉笛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200 7 。各卷。頁 5-41 。
  34. <論介入文學>。 《新地文學季刊》。第 1 期( 2007 年 9 月),頁 9--40 。
  35. <相反論述>。《新地文學季刊》。第5期(2008年9月),頁10-36。
  36. <葉笛的文學事業>。《新地文學季刊》。第5期(2008年9月),頁205-232。
  37. <論葉石濤一九六0年代短篇小說>。《新地文學季刊》。第七期(2009年3月),頁10-40。
中文論著被譯成日文
  1. 〈捕虜の島──陳千武著《猟女犯》の主題について〉。下村作次郎譯。《咿啞》特集。台灣文學(その2)24﹒25合併號。大阪。頁66-70。
中文書
  1. 《含淚的微笑》。台北︰野風出版社,1961。高雄︰大業書局,1965;第十一版,1970。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8,1982。162頁。
  2. 《遠方》。高雄︰大業書局,1965;第十版,1970。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8;1982。141頁。
  3. 《土》。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9。多版。150頁。
  4. 《水邊》。台北︰洪範書店,1984。184頁。
  5. 《吐》。台北︰林白出版社,1984,1986。145頁。
  6. 《人行道》。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5。177頁。
  7. 《違章建築》(詩集)。台北︰笠詩社,1986。92頁。
  8. 《防風林》。香港︰三聯書店,1986。143頁。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171頁。
  9. 《芝加哥的畢卡索》。許達然著。王晉民、莫文征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80頁。
  10. 《遠近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8。303頁。
  11. 《藝術家前》。香港、台灣與海外華文文學叢書之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156頁。
  12. 《海外寄來的花束》。百花散文叢書之一。范希文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9。224頁。
  13. 《同情的理解》。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1。171頁。
  14. 《四季內外》。范希文編。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290頁。
  15. 《許達然散文選》。海外華文散文叢書。范希文、紀秀榮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247頁。
  16. 《相思樹》。九十年代海外華文散文名作書系。古繼堂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山版社,1993。194頁。
  17. 《懷念的風景》。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7。294頁。
  18. 《素描許達然》。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208頁。
  19. 《台灣詩人選集:許達然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145頁。
  20. 《二十世紀台灣短篇小說史論》。台北︰遠流出版社。三校中。約700頁。
  21. 《十八和十九世紀台灣社會史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約450頁。
  22. 《台灣人民起事和歷史發展,1683-189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約650-700頁。
  23. 《漢族族群械鬥和台灣社會,1683-189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
  24. (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9。二冊。590頁。
演講
  1. “Comments 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Conference on Taiwan History.     Asilomar.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September 24-29, 1972.
  2. “Chinese Society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Period.” History Symposiu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6.
  3. 〈台灣文學的文學社會學探討〉。台灣大學文學週。台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會議廳。1983年12月。
  4. 〈關於文學社會學〉。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淡江文理學院。1984年春。
  5. 〈中國文學的文學社會學研究〉。東海大學文學院。茂榜廳。1984年5月28日。
  6. 〈西方歷史社會學〉。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及歷史研究所。1984年5月29日。
  7. 〈近代中國文學裡的人文社會〉。國際華文文藝營。星加坡聯合早報、聯合晚報主辦。星加坡。1987年5月29-6月3日。
  8. 〈從歷史看文學〉。聯合副刊主辦。台北聯合報大樓。1988年6月18日。
  9. 〈散文的創作與欣賞〉。第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香港市政總署主辦。 市政局大會堂公共圖書館。1995年8月23日-25日。
  10. 〈西方對近代中國社會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 研究所。1996年8月16日。
  11. 〈從歷史研究到台灣關懷〉。東海大學歷史系。 2001 年 6 月 8 日 。
  12. “Keynote Speech︰Taiwan Studies i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The Eigh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Assembly Hall, International Hous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June 28, 2002.
  13. 〈歷史和文學〉。東海大學文史哲中西文化學術講座。茂榜廳。2006年11月27日。
  14. 〈相反論述(Counter- discourse)裡的台灣文學〉。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會議室。2006年11月28日。
  15. <台灣人民造反(1683-1895)>。講座教授演講。東海大學。2007年12月3日。
  16. <二十世紀前半葉台灣人民的疏離>。講座教授演講。東海大學。2007年12月21日。
  17. <台灣族群衝突(1683-1895)>。講座教授演講。東海大學。2008年4月30日。
  18. <二十世紀台灣人民的相反論述>。講座教授演講。東海大學。2008年5月13日。
  19. <1945年以前台灣文史經典閱讀>。經典閱讀研討會。交通大學。2008年5月25日。
  20. <台灣人民反抗的傳統—林爽文起事(1787-1788)的歷史意義>。台灣史上重要人物系列講座。國立歷史博物館遵彭廳。2009年6月20日。
有關文學作品1.被評論;2.在台灣文學史的書裡被討論;3.被選入台灣、大陸、和海外各種文選,及台灣國中、高中、大學教科書;4.被譯成日、韓、英、 法、德文;以及5.訪談記錄的書目,參見陳淑貞著。《許達然散文研究》。板橋︰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頁258-366。

【第七屆傑出校友】許文雄(許達然) 學長


best_07_1.jpg
【第七屆傑出校友】許文雄(許達然) 學長
許文雄:第四屆歷史系,哈佛大學碩士,芝加哥大學博士, 1969年起任教美國西北大學,現任該校亞非研究,比較文學研究,及歷史系名譽教授。在學術研究方面,發表二十多篇英文論著;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研究 金、美國哲學會研究金、美國傅爾博萊特研究金、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研究金(兩次)等。以許達然為筆名發表十多本散文集(台灣九本、香港一本、大陸七本)、一 本詩集。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日、韓文;先後得新新文藝獎、第一屆青年文藝獎、金筆獎、吳濁流文學獎、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吳三連文學獎、台灣新文學貢 獻獎等。 1982-1984年被選為北美洲台灣文學研究會會長。他的散文被編入台灣、大陸和海外多種文選,以及台灣國中、高中和大學教本。

  許達然(原名許文雄)台灣台南市人,是一位知名的台灣史學家與文學作家。以第一志願進入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在系上做了三年助教。以獎學金 到美國哈佛大學讀書,獲碩士學位,美國芝加哥大學得到博士學位,1969年起在美國西北大學教書,2003年退休。2002年5月曾回母校講吳德耀人文講 座,2005年11月又回東海大學擔任教學卓越計畫駐校專家,2006年獲選為第七屆東海大學傑出校友。
  學長的學術專長是台灣史,尤其是台灣社會史和文化史。他一開始的興趣其實是西洋史,然而藍文徵教授的一番話讓學長轉變了興趣,他說:「以後你要 有一點成就的話,還是要研究中國歷史。」,「對於西洋史,我們只能教,要研究的話是比不過西洋人的。」學長想著,「我是台灣人,就研究台灣史吧。」他著重 社會科學的歷史研究。
  除了對歷史專業的鑽研之外,他一手寫學術論文,一手寫散文,兩方面都有可觀的成就。除學術著作的成就外學長在文學創作上的表現也深獲肯定,公認 他的散文創作翻新了台灣散文的傳統,開創散文紮根在本土的新天地,令人耳目一新。社會評論他「創作結合知性與感性。突破中國散文抒懷為主的個人風格,提倡 散文亦是參與文學,使散文具有社會意識,擁抱時代---他的散文翻新台灣散文的傳統歷史,開創新天地。」曾獲「新新文藝獎」、第一屆「青年文藝獎」、「金 筆獎」、「吳濁流文學獎」、「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吳三連文學獎」與「台灣新文學貢獻獎」等。
  學長創作文字簡潔,受文法嚴謹的英文影響,他說「我寫作用字,嚴謹是不敢說,不過,至少覺得不必說的話就不說。」但卻又意象豐富,「語言是一種象徵,就儘可能讓它的意含多一點」,他的文字把台灣的土地、自然,和庶民生活的細節交錯融合在一起,塑造出極為特殊的風格。
  學長的散文注重個人與群體關係,突破傳統散文抒懷為主的個人風格,他認為寫作散文,抒情是最容易的,難的反而是如何排除空靈與無病呻吟。許文雄 校友認為,散文應該駐紮其根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民眾現實中。透過他的散文,我們可以充分理解到他的社會意識,體悟到他對時代、社會的憂患意識及親近社會的人 道主義關懷。
  他很懷念在東海教過他的師長,尤其感激歷史系楊紹震教授提攜之恩,王德昭教授指導他寫英文學士論文,藍文徵教授和黎烈文教授的教導,Dr. Lund借給他不少的英文書。
  學長對於在東海所得到的一切感謝萬分,美好的人事物點滴在心頭,豐富多元的通識教育、與同學們一起做的勞作教育,1964年聖誕節的溫馨聚餐、 與同窗好友一同創辦的【東海文學】雜誌,一切彷彿仍歷歷在目。許學長曾寫道「沿著含羞草,進入相思林,就擁來清新的香絲,撫我的頭,摸我的臉,還拍拍肩, 豪放起來甚至要抱。我彎下身軀要躲,樹以為我向它們鞠躬,輕柔挽著我,和山交換沉默。」
  許文雄學長慶幸在東海結識了人生的伴侶鄭夙娟女士,「我當助教時她大三,那時我們才開始做朋友,這也是為什麼東海是我最懷念的地方,不只在這邊唸書,而且找到我人生的另一半。」
  對有心從事文學創作或歷史研究的學弟們,學長建議「學歷史的,儘可能也學習其他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因為畢竟它們都是要被解釋的。談到美國大 學生,許教授以美國西北大學的為例,學生大多用功求學,上課前的readings都會預先讀完,以便在上課時討論,有不清楚或有意見時也都會主動提問,許 學長的研究室位在圖書館的書庫中,他總是看到學生們認真閱讀。
  在美國計畫寫的幾本書,有關台灣歷史的,包括台灣社會變遷、人民的起事和械鬥,台灣社會的衝突和組織,以及台灣文學史論等六本。因為「研究台灣並寫作,使我覺得我也在台灣」。
  深刻的人文情懷、東海的風、大度山的綠意,涵養著許達然教授從平凡的學子到卓爾的君子,但是走過的足跡不曾忘記,他仍心懷感恩,回顧過去,他不誇耀成就,只感謝從前,這樣謙虛的胸懷,值得我們學習。
【文/校園記者許馥穠 2007年4月】



Course Description for Fall 1997
COMP_LIT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Program 274-3: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


Please scroll down to see all descriptions for this course.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Program B74-3-20: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structor: Wen-Hsiung Hsu
Office address: Room 348 Kresge Hall, 1880 Campus Dr., Evanston Campus 2209
Phone: 847-491-2768
E-mail: whs960@northwestern.edu
Office Hours: MW 4:00-5:00
Expected Enrollment: 40
COURSE DESCRIPTI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large measure reflects the writers'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society as well as national character. This course will trace the major trends in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in the 1910's. Before 1949 social realism was the prevalent theme in fiction and was perhaps best represented in the works of Lu Hsun, Lao She, and Pa Chin, authors whose writings we shall read dur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quarter. We shall also consider the influences of nationalism, Western romanticism, symbolism, and modernism o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fiction and poetry. Since 1949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largely become the literatur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 of the people, while writers in Taiwan have continued to reflect the changing socie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s. At the end of the quarter we shall assess literature in the PRC and Taiwan to get a balanced view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PREREQUISITES: No prerequisites; no knowledge of Chinese required.
TEACHING METHOD: A syllabus detailing the schedule of lectures and readings will be given to the class at its first meeting. The course will involve lectures and discussion.
EVALUATION METHOD: Participation in class discussion, one mid-term, one take-home exam, and one short term paper (6-8 pages).
READING: Lu Hsun, Diary of a Madman
Lao She, Rickshaw
Pa Chin, Family
Joseph Lau, et. al. eds., 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las
Kai-yu Hsu, ed., 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FERENCES:
RESTRICTIONS: P/N is not allowed.
NOTE:


2011.5.17/2013.4.1



 楊青矗:「台詩三百首」,敦理出版社,2003年出版,呂秀蓮與許達然分別作序,全書,76+934=1010頁。
匯合成四百年台灣群體生活的史詩
    ──序         ◎  許達然
楊青矗花了六年多編選的三四一首台灣古典詩,書名《台詩三百首》,值得欣賞。
這 本書顯著的特色是將所選收的詩翻譯成為台語的「新詩」與原詩一一對照,原詩與譯詩都有台語正確讀法的注音,並注釋與賞析,給大家參考和欣賞。為了欣賞,他 在注釋、賞析和簡介作者時,都下了工夫;不僅摻入他個人的讀法,更收集各家意見。例如:在第九世紀施肩吾《島夷行》詩的分析裡,他提到梁嘉彬教授與眾不同 的考證。
這 本詩選含括的時間不僅較長而且作者籍貫也較廣。在時間上,從第九世紀到現在,主要從十七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末。而作者除了平埔族和漢族外,還有滿族和日本 人。他們有些是當官的。滿族有巡台御史六十七。在漢族中,有明末寧靖王朱術桂;清朝來台的官宦詩人也不少,文官像巡台御史夏之芳、教諭鄭兼才、劉家謀、同 知孫元衡、秋日覲、知縣周鍾瑄、黃家鼎、知府楊廷理、台灣道周凱、姚瑩,武官像參將阮蔡文、黃清泰、總兵劉明燈。也有來台灣旅遊的,如郁永河、梁啟超、尾 崎白水。女詩人林次湘、張寶蓮和陳黃金川都是台灣籍。不管是不是台灣籍,在台灣的時間長還是短,他們都寫出了對台灣的感情和觀察。
無論是五言或七言古體詩、律詩、還是絕句,選收在書裡的詩都與台灣本土有關(宜蘭詩人李望洋的《西行吟》是例外)。內容除了個人情懷、台灣的自然景觀外,還有集體記憶和社會群體生活。
集 體記憶所吟詠的詩有台灣歷史的發展。例如:盧若騰的《東都行》、洪斌的《戰澎湖》、藍鼎元的《偷渡人》、林豪的《招魂曲》。更有台灣籍詩人吳德功的《埔社 漢人村》、賴世觀《誌亂歌》、林疋《詠台灣獨立軍旗》、賴和《施琅墓道碑》、劉淵源《玉井弔古》,沈達夫《曹公圳》、林玉書《劫中餘筆》、楊守愚《遠眺》 等。他們都緬懷歷史的悲壯和人民的苦難。
社會生活包括原住民和漢族的。原住民的社會,除了平埔族自己歌唱敬祖、耕作及捕鹿外,漢族所描述的有沈光文、范咸、阮蔡文等寫出了平埔族婦女的勤勞和遭遇。黃叔璥的《詠半線》、柯培元的《熟番歌》、黃逢昶的《鹿港打鹿》等都述說平埔族的生活和悽慘情形。
所 選之詩寫台灣漢族社會生活的不少。在盧若騰、郁永河、藍鼎元、阮蔡文、劉家謀、林豪的觀察裡,展現社會的現實面貌。在地詩人陳輝、蔡廷蘭、陳肇興、林占 梅、洪繻(棄生)、吳德功等更獻出他們的關懷。其他台灣籍詩人的作品,像鄭用錫的《鳩毒》、李華的《草地人》、陳維英的《建醮偶感》、林朝崧(痴仙)的 《採茶歌》、陳瑚的《棄婦詞》、許廷崙的《羅漢腳》、蔡元亨的《曬鹽》、賴雨若的《丙午地震》、賴惠川的《死無棺木》以及蘇子傑的《養女淚》,也反映台灣 習俗與社會生活和婦女的悲苦。另外,來島上當官的,周鍾瑄的《北行紀》、宋永清的《渡淡水溪》、張湄的《牛車》、鄭兼才的《羅漢門莊》、烏竹芳的《蘭城中 元》、何徵的《台陽雜詠》以及旅居的梁成的詩,寫出了他們對台灣生活的觀感。
本選集以詩「重現」(re-present)台灣的歷史意識和社會內容,使台灣人民思考台灣歷史各種遭遇。德國詩人劇作家卜希特(Bertolt Brecht,1989-1956)認為「所有偉大的詩都有文獻價值」。既偉大又富文獻的詩常是史詩。有文獻價值的詩不一定都偉大,卻還可參考和欣賞。台灣仍然沒有詩人個別寫的史詩,但楊青矗編選的這些有參考和欣賞價值的舊詩,努力匯合傳統詩人的集體創作成為台灣史詩。
本文錄自「台詩三百首」〈台灣古典詩選台華雙語注音讀本〉一書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巴黎人:探尋巴黎歷史的神奇之旅》、《巴黎神話: 從啟蒙運動到超現實主義》


巴黎神話︰從啟蒙運動到超現實主義

 巴黎是各種社會思潮與新思想的發源地,是世界的神話之都,是歷史的偉大見證者。巴黎的每座橋梁、每座廣場都代表著其輝煌的歷史。縱然歷經兩個世紀的風雨,以及歐斯曼雄心勃勃的現代化改造,這座城市也仍然延續著文化的傳承,記憶著巴黎人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

《巴黎神話(從啟蒙運動到超現實主義)》(作者帕特里斯‧伊戈內)用神話學的方法為我們闡述和分析巴黎的社會文化史。它以極具魅力的方式介紹了外國人、法國外省人以及巴黎人想象中關于巴黎的神話與魔幻,刻畫了這座城市的繁榮、發展與衰退。

《巴黎神話(從啟蒙運動到超現實主義)》闡明了無盡變動的城市活力中交叉著的集體想象和個體想象,描述了人們心目中真實的巴黎和想象中的巴黎,為這座永遠迷人的城市貢獻了杰出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 · · · · ·

帕特里斯·伊戈内(Patrice Higonnet),哈佛大学法国历史教授。他的主要研究对象为18世纪至20世纪的法国社会和文化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和法国与美国这对“共和两姐妹”的历史。
译者简介:
喇卫国,外语学院法语专业毕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法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译作有《孤独的维妮》、《幽灵之死》、《雕塑家加米叶•克洛代尔》等,以及一些电影艺术作品。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章 巴黎,第一次现代性的神话之都
第二章 巴黎,革命的神话之都
第三章 巴黎,罪恶的神秘之都
第四章 巴黎女性,反女权主义神话的形成及演变
第五章 巴黎,科学之都
第六章 巴黎:可读的神话,可见的神话
第七章 巴黎-机器:一个现代工业之都的神话
第八章 巴黎以及自我异化的反神话
第九章 歌剧与轻歌剧:巴黎—纽约巴黎—伦敦巴黎—布达佩斯
第十章 巴尔扎克、波德莱尔、左拉:19世纪文学想象中的巴黎
第十一章 巴黎的魔幻:巴黎,娱乐之都
第十二章 美洲的白人与黑人想象中的巴黎
第十三章 巴黎世界博览会:从神话到魔幻
第十四章 超现实主义和老巴黎神话的终结
第十五章 巴黎在欧洲:巴黎,艺术之都
结束语
人名对照表





*****
巴黎人:探尋巴黎歷史的神奇之旅書號: 19357 ISBN: 978-7-301-19357-0作者: (英)格雷厄姆·羅布Graham Robb 版次: 1開本: 16開 裝訂: 平字數: 480 千字頁數:364 定價: ¥45.00出版日期: 2011-09-16 叢書名: 培文書系·人文科學系列

內容簡介:本書以人為線索(既包括政治家拿破崙、瑪麗-安托瓦內特、希特勒、戴高樂、密特朗、薩科齊,作家普魯斯特、左拉,哲學家薩特、波伏娃,藝術家格萊科、戴維斯等知名人物,也包括建築師吉約莫、城市規劃師豪斯曼男爵、警探維多克、攝影師馬維爾、劇作家亨利等在巴黎歷史上有深遠影響但已不太知名的人物,還包括一些小人物),精心選取每個人與巴黎的一段人生故事,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講述了從法國大革命到2010年間的法國歷史。

章節目錄:出發1. 羅亞爾宮一夜2. 巴黎拯救者3. 迷失4. 復歸5. 警局檔案6. 波西米亞的財產7. 馬維爾8. 退化9. 左拉夫人10. 地鐵裡的馬塞爾11. 聖母院的方程式12. 對巴黎的一次微型旅行13. 佔領14. 聖日耳曼德佩區的戀人15. 狡狐之日16. 擴大可行性領域17. 環城大道18. 薩科、布納和扎耶德終點站:北關
作者簡介:羅布(Graham Robb,1958— ),英國當代著名作家,著有《雨果傳》(Victor Hugo,獲1997 Whitehbread Book Award)、《倫勃朗傳》(Rimbaud,獲2001 Samuel Johnson Prize),《發現法國》(The Discovery of France,獲2007 Duff Cooper Prize、2008 Ondaatje Prize)。
書  評:羅布已經證明自己是當今不多見的有吸引力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的書不論在哪兒都很暢銷……他的書兼具挑戰性與優雅性、就像受到激將一樣敢於在迎面而來的歷史大道上隨時停車……讀他的書,就像巴黎人剛剛飲下一杯混合潘諾酒,讓人振奮。——Dwight Garner, The New York Times
羅布施展小說家的技巧,將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思考巴黎的樂趣”。這份樂趣也是讀者的樂趣。——Brenda Wineapple,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羅布關於巴黎這座光明之城雅緻、風格化的故事,讓讀者變成一個觀光客,隨他一起拜訪塵封的過去,揭啟歲月掩埋的刻痕,觀察那里新發生了什麼。這是一次誘人的旅行。跟著羅布走,包你不迷路。—— Newsday
憑藉有關巴黎的淵博知識……羅布揭開了這座城市光明的一面和陰暗的一面,儘管如此,這座迷人的花都依然讓人難以看透,耐人尋味。—— Publishers Weekly
一部頗具創意的蒙太奇之作,將巴黎關鍵歷史時刻、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發生之地交織在一起。—— Library Journal
巧妙精緻富有想像力……奇蹟般的讓人愉快、無窮的活力與原創……這本書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Philip Hensher, Daily Telegraph
一本出眾的閒人巴黎旅遊指南,一本可供閒人細細品味的書。——The Independent
羅布的新書是如此讓人愉悅,以至於你會覺得,你要是把它放入一間黑暗的屋子,它也會散發出溫暖的光芒。這是一本真實的故事集,精選自羅布永不滿足的歷史閱讀,並為他的想像力所照亮。他有博物學家展示滿牆稀有罕見的蝴蝶或是一櫃子奇異迷人的珊瑚的激情,但是他的標本是法國大革命與當下之間某一刻行走在巴黎街道上的歷史人物……一本充滿人性和人情味的大氣之作。——John Carey, The Times [London]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アメリカの心 / 続 · アメリカの心

アメリカの心 リチャード・カー 著 ; 楓セビル 訳 学生社 1990.12

学生社, 1987 - Advertising, Newspaper - 208 pages

続 · アメリカの心:

" アメリカン · マインド " 75のメッセージ





phonograph
[名]((米古風))蓄音機(((英))gramophone).phòno・gráphic[形]

phonography

  音節
pho • nog • ra • phy
発音
founɑ'grəfi | -nɔ'g-
[名][U]
1 表音式つづり方.
2 表音式速記法.
pho・nog・ra・pher
[名]

愛迪生圓筒式留聲機 ca. 1899

湯瑪斯·愛迪生與他所發明的早期留聲機 1878 第2台

留聲機(Phonograph)亦稱唱機,是一種使唱片發出聲音的機器。
其聲音儲存在以聲學方法在唱片(圓盤)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內。
唱機旋轉部分由發條驅動,使水平圓盤和放在它上面的唱片作勻速旋轉,圓盤轉速可以由調速器控制;唱針一端有金屬膜片,膜片中心和唱針相連接;隨著唱 片轉動,唱針發生振動,由槓桿作用把振動放大,推動膜片做相應的振動,於是就可以聽到加強了的和灌片時相同的聲音;為了使唱針上的膜片的振動有效發聲,在 膜片後要接上一隻喇叭。
留聲機於1888年由美國發明家伯利那(E.Berliner,...


 John Kruesi (May 15, 1843 – February 22, 1899) was a Swiss born machinist and close associate of Thomas Edison.


John Kruesi

Replica of a Kruesi/Edison tinfoil phonograph.

Career

John Kruesi had been apprenticed as a clock maker in Switzerland, and 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settled in Newark, New Jersey. There, he met Thomas Edison. Edison employed him for his workshop in 1872.
Kruesi became Edison's head machinist through his Newark and Menlo Park periods, responsible for translating Edison's numerous rough sketches into working devices. Since constructing and testing models was central to Edison's method of inventing, Kruesi's skill in doing this was critical to Edison's success as an inventor. Historians Robert Friedel and Paul Israel summed up Kruesi's remarkable ability of this:
:If the devices that emerged [from Kruesi's workshop] didn't work, 
it was because they were bad ideas, not because they were badly made. 
And when the ideas were good, as in the case of the phonograph, 
the product of Kruesi's shop would prove it. (Friedel and Israel 1987, 35)
Kruesi was also involved in many of Edison's key inventions. Including the quadruplex telegraph, the carbon microphone, phonograph, incandescent light bulb and system of electric ligh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ison's system of electric lighting, Kruesi moved to more management positions. In 1881, Edison put Kruesi in charge of the "Edison Electric Tube Company," making him responsible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underground power distribution cables from the central generating station. Kruesi was also an inventor, while at the "Electric Tube Company," he devised a two wire conduit in which two semicircular conductors were separated by an insulator and covered in insulating material. When the company merged with several others to form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 1892, Kruesi was promoted to General Manager, and then to Chief Mechanical Engineer at the Schenectady site in 1896.

References

  • IEEE Global History Network, John Kruesi
  • Hammond, John Winthrop. Men and Volts, the Story of General Electric, published 1934 by J.B.Lippincott Company. Citations: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Edison Machine Works – 149; came to Schenectady – 149; Consulting engineer – 245, 276; Edison's machine-shop expert – 22; Manager Schenectady Works – 197, 242.
  • Friedel, Robert, and Paul Israel. 1987. Edison's electric light: biography of an invention.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Kruesi, Make This!


Those three words
p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phonograph.
Thomas Edison,  America's
most famous inventor,
like to work
late at night.
He left a rough
sketch on his
assistant's desk,
with the note, " Kruesi,
 make this."
When Edison got
to work about noon
the next day, Kruesi,
working from Edison's
rough sketch, had made
the world's first
phonograph.
Are you one of those
wisenheimer who
believe that to
get a job done
right,
you have to do
it yourself ?
That might be true
in eating a plate
of spaghetti;
but in little else.
In most cases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Especially
if one of
them is
Edison's.

by Richard Kerr. 
アメリカの心
東京:學生社1990


wis·en·heim·er  

/ˈwīzənˌhīmər/
Noun
A person who behaves in an irritatingly smug or arrogant fashion, typically by making clever remarks and displaying their knowledge.




 アマゾンから注文していた本が届きましたぁ~。

『続・アメリカの心』という本です。

Richard Kerr氏が執筆、翻訳を楓セビルさんがなさっています。和英対訳になっているこの本は、75のメッセージが短い文章で書かれています。

どの文章も、読んだとたんにポジティブになれそうなものばかりです。

今日は、Sくんがアンパンマンを見ている間に、さぁ~と一気に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和英対訳なので、翻訳の勉強にもなります。

その中からひとつ…

(一部抜粋)

"Some people ask, 'Why?' I ask 'Why not?'"
ある人は、『なぜ?』と聞くが、私は『なぜしない?』と自答する。

もしフィラデルフィアに集まった愛国者たちが

「なぜしない?」と自答しなかったら

独立宣言は決して私たちのものではなかったであろう。

もしルーズベルトが

「なぜしない?」と問わなかったら

誰もパナマ運河を作りはしなかっただろう

もしライト兄弟が

「なぜしない?」と自答していなかったら

私たちはまだ汽車で旅行をしているだろう

「なぜ?」とばかり聞いていたら

おそらく君は何もしないまま終わってしまう

たった一語を加えるだけで





君は自分のために

これまでとは違う新しい世界を開くことになる

なぜしない?

ͤͤͤͤͤͤͤͤ

どうですかぁ~?なんとなく前向きになれそうでしょ?

私は、75のメッセージをすべて読み終えた後、何か…自分の中で忘れかけてたものを思い出した気分になりました。

久々に出会ったすばらしい本です…

『続編』から読み始めてしまったのですが、初編も読みたいな…と思っています。

Are You Bored
With Your Job?

Are you starting
to search
where you never
itched before?
Yawn at the
morning mails?
Don't return
phone calls?
Lost interest in
becoming # 1?
A Baltimore accountant
threw his
calculator away,
moved to Montana,
built a wide reputation
for his hand-made
fishing lures.
A king of England
chucked his
crown to marry the woman he
loved.
Harry Truman said
about his job
as president,
" I'm glad to be
rid of it."
The student with
the highest academic
record of the history
of Harvard
decided to become
a plumber.
You only live once.
Your best ays
could lie ahead,
if you work at
a job you like.

雖然是美國25年前的單親數據
還是很感人的鼓勵
Why Were
You
Singled Out?

More than
25% of all
U. S. families
with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8 are headed
by a single parents.
And about 50 %
of our nation's
children will
spend some time
in a single parent
family.
If you are
a single parent
there's little joy
in knowing so many
others are in
the same boat.
But there can be
advantage in that
adversity.
Parents are like
football players.
They play differently
in the reality of the
goal line
than in the
comparative calm
of the
forty yard line.
They dig in.
They try harder.
They know their team
is counting on them.
A fired-up defender
in football,
or in a family,
is a key component
of success.
Fight, team, fight!


Allan Bloom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Allan_Bloom - Cached
He studied under David Grene, Leo Strauss, Richard McKeon and Alexandre .... In 1987 Bellow wrote the Preface to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the book ...




 (現在資訊發達此詩中的名人都可找到資料如附錄)
天天都可從名人學習 You Missed A Great Meeting
(by Richard Kerr. 
アメリカの心
東京:學生社1990
41, pp.108-09)

You Missed A
Great Meeting


It was
Celebrity day
Yesterday.
David Ogilvy was
Busy re-writing his
famous headline
(”At Sixty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 Rolls-Royce
Come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 Rolls now has
a digital clock that
is silent.
Helen Gurley Brown
Was giving advice to
Young women.
Ben Franklin was giving
advice to young men.
Hilter was discussing
lies.
Jack Nicklaus was
discussing other
kinds of lies.
Milton Friedman was
discussing dollars.
William Safire was
having trouble with an
immigrant who wanted
to know how to
pronounce “though, bough,
cough and dough.
Fortunately for
you and for all
Americans, it’s
celebrity day every
day…
at your public library.


David Ogilvy (businessma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David_Ogilvy_(businessman)
David Mackenzie Ogilvy, CBE, (23 June 1911 – 21 July 1999), was an advertising executive. He is widely hailed as "The Father of Advertising." In 1962, Time ...

Helen Gurley Brow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Helen_Gurley_Brown
Helen Gurley Brown (February 18, 1922 – August 13, 2012) was an American author, publisher, and businesswoman. She was the editor-in-chief of Cosmopolitan magazine for 32 years....

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jamin_Franklin
Benjamin Franklin (January 17, 1706 [O.S. January 6, 1705] – April 17, 1790)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noted polymath, Franklin ...

Hilter 希特勒


Jack Nicklau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Jack_Nicklaus
Jack William Nicklaus (born January 21, 1940), nicknamed "The Golden Bear", is an American professional golfer. He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most ...


Milton Friedma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Milton_Friedman
Milton Friedman (July 31, 1912 – November 16, 2006) was an American economist, statistician, and writer who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or more than ...

William Safir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1929-2009
William Lewis Safire was an American author, columnist, journalist, and presidential speechwriter. He was perhaps best known as a long-time syndicated political columnis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 Wikipedia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