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羅孚《南斗文星高》難得的百歲生日宴;《文壇》《純文學月刊》《園邊葉》《字花》


香港作家簡介


我讀過羅孚先生的一些書,可不知何故沒記下來。他2010就把胡適之先生的年歲弄錯。(見下文)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香港作家羅孚化名「柳蘇」,在《讀書》上發表「你一定要讀董橋」一文。


 羅孚《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香港:天地圖書  1993
《南斗文星高》增訂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羅 孚先生長期在香港文化界服務,與香港大多數知名作家過從甚密並對許多著名作家在香港的行止了解甚多。本書即是作者用獨特流麗的文筆對當代著名作家在香港的 活動情況和他熟悉的香港本土作家們作了精彩描述,他們當中有魯迅、巴金、蕭紅、葉靈鳳、聶紺弩;還有有香港文壇的拓荒者、早年的健筆,如曹聚仁、三蘇、侶 倫、劉以鬯,也有仍為當今讀者熟知的作家金庸、梁羽生、董橋,還有女作家小思、西西、亦舒、林燕妮、鐘曉陽等。作者飽滿而風格化的筆觸,著重展示了與香港 有著密切關系的作家們創作和人生的精彩之處,並將他們的人格文品融合在一起,巧妙地插入他們的趣聞軼事,令人讀來如見其人。


羅孚,原名羅承勛。1921年生于廣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大公報》,先後在桂林、重慶、香港三地《大公報》工作。任香港《新晚報》編輯、總編輯。 編輯過香港《大公報》、《文匯報》的《文藝》周刊。以絲韋、辛文芷、吳令湄、文絲、柳蘇等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散文、隨筆和文論、詩詞等。著有《香港,香 港》、《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燕山詩話》、《西窗小品》等,編有《聶紺弩詩全編》、《 香港的人和事》等。

目錄

 黑體字為1993年文刪一篇
輯一
巴金熱
世紀同齡老畫家
——林風眠在香港
回想《知堂回想錄》
周作人其文
曹聚仁在香港的日子
回憶曹聚仁先生
我所知道的葉靈鳳先生
 鳳兮,鳳兮 ——紀念葉靈鳳逝世十周年
葉靈鳳的後半生
吞旃、坐牢及其他
葉靈鳳二三事
關于《香港方物志》
關于《讀書隨筆》
繁花時節懷紺弩
——《聶紺弩傳》代序
紺弩和香港
紺弩和雜文
懷念秦似
秦似和香港
蕭紅的骨灰
蔡元培的墳
魯迅的演講地
章士釗二三事

輯二
香港有亦舒
金色的金庸
俠影下的梁羽生
三蘇  ——小生姓高
唐人和他的夢
才女強人林燕妮

粱厚甫的寬容和“鬼馬”
象西西這樣的香港女作家
 倡倫  ——香港文壇拓荒人
徐訐也是“三毛之父”
 劉以鬯和香港文學
無人不道小思賢  ——香港新文學史的拓荒人
你一定要看董橋
好一個鍾曉陽 .
《海光文藝》和《文藝世紀》—兼談夏果、張千帆和唐澤霖
雜花生樹的香港小說
東北雪東方珠
香港的文學和消費文學 ——代後記

《南斗文星高》後記


蘋論:2014.05
左派文壇一代宗師的逝去

184

羅孚先生的去世,象徵着一個時代的終結。是甚麼時代呢?是一個左翼文化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時代,這個時代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其後左翼作家聯盟成 立,左翼文人逐漸追隨中國共產黨爭取民族戰爭的勝利,爭取中國的自由、民主的實現,直到建立中共政權,中共由革命者變成統治者,漸漸被權力腐化,終於走向 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標的反面。一些有成就的左翼作家,在中共的統治下或變成依附政權的歌德派,或失去寫作鋒芒而變得寂寂無聲。而羅孚,作為居香港的作家,共 產黨內的文化人,獨享半自由的寫作空間,在依附共產黨權力與自由寫作的邊緣遊走,在以共產黨人身份向香港中間派和右派文化人統戰之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和樹 立自己的寫作風格,是一個相當傑出的人物。他自1982年在中共權力鬥爭中被誣衊為間諜後,漸漸擺脫對中共的依附而成為一個對中共帶批判意識的自由作家。 九十三年的漫長一生,見證中國大半個世紀的變遷,隨着中共的異化而思考,而寫作,是我們值得追憶的人物。
羅孚是抗戰期間加入《大公報》的,那時的 《大公報》網羅一批左派文化人,監察政府,針砭時弊,是極具影響力的報紙。《大公報》的編輯、記者、寫作人,大都是有品有為有才的文化人。羅孚年輕時進入 《大公報》,以他的銳筆被稱作神童。要問他或他們的理想,從一本叫《歷史的先聲──中國共產黨曾經的承諾》的書就可以看到。此書摘選了1941年至 1946年期間在國民政府統治下,中國共產黨在報紙、雜誌、書刊上所發表的要求自由民主憲政的談話、文章和評論。該書於1999年在大陸出版後被查 禁,2013年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再版。書中收集的文章,論點包括民主、思想和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呼籲普選、提倡私人財產不可侵犯、反對一黨獨裁 等。羅孚和他的《大公報》夥伴們,正是在這些民主自由的思想熏陶下,從事新聞工作並跟着中國共產黨走的。
《大公報》在中共建政前南遷香港,成為中 共在香港的言論基地。羅孚也在那時候南來,並在香港開展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他大概是那時候加入共產黨的。長期以來,他擔任《大公報》副總編輯,創辦 《新晚報》並擔任總編輯。另外,他又擔任《文匯報》「文藝週刊」主編。筆者當年就是在「文藝週刊」投稿、被羅孚先生取用而晉身左翼文壇的。他既是筆者的恩 師也是筆者進入文藝界的帶路人。「文藝週刊」雖然可能有統戰香港文藝界的宗旨,但羅孚以文章質素而不是以作家名氣取用稿件的原則,則是筆者終生從事編輯工 作的圭臬。
羅孚既是中共黨員,因此頗受中共信任,這使他能與右派名人接觸而不會被中共黨組織質疑。但在與右派接觸中,他的思想也受到衝擊和影響, 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儒學大師徐復觀先生。徐先生晚年的文章中常提到的L先生就是羅孚。徐先生生前曾對筆者表示,他非常欣賞羅孚的人品、學問、文章,並說如 果共產黨人都像羅孚那樣,中國就有救了。前港澳辦主任廖承志過港時,羅孚曾帶他與徐復觀見過面,也邀請過徐老訪問大陸,但徐老因重病未能成行就過世了。
羅 孚被誣陷為間諜,被判徒刑十年,但他其實沒有真正坐過一天監牢,所有刑期都是在北京以「監視居住」的方式執行的。很可能中共一方面在權爭中必須判他刑期, 另方面也明知他無罪而予以寬待。六四時,羅孚仍在北京。後來他刑滿回港,跟筆者借一些六四時期的新聞錄影帶來看。看後他很有感觸,他當時應該是非黨員了, 他的感受不是自己的澈悟,而是中共對自己早年標舉的民主自由的背叛。羅孚沒有變,正如筆者也沒有變一樣,是中共變了。
羅孚文質彬彬,待人溫和友 善,他在香港和大陸的文化界交遊廣闊,許多名人都是他好友。他是香港左派文壇的一代宗師。他代表有理想的文化人對中共所有宣傳徹底質疑,對中共的幻想全然 破滅。中共的專權統治,把大陸所有具獨立思想的文化人滅聲,也在香港把所有左派旗下的有自由思想的文化人掃地出門。
作為過去是羅孚的追隨者和先後的理想幻滅者,曾經是左派新聞文化界的朋友們,讓我們懷念他和哀悼他的離去。(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2010.9 明報月刊
難得的百歲生日宴 (羅孚)
  五月二十九日,在銅鑼灣廣場第一期的翠園酒家,有一個值得特別注意的百歲生日宴會。百歲生日,自然是喜事,但這位壽星的生日卻是值得特別喜慶的。
  那一天,他實際上是滿了九十九歲的大壽。按照廣東人的習俗,九十九就可以慶祝百齡大壽了。
  此公是誰?香港《文匯報》前社長李子誦先生是也。
  李子誦現雖然已退休多年,但人們卻永遠記得他曾是香港《文匯報》的社長。
  《文匯報》有兩家,上海一家,香港一家,他是香港這一家的社長。他這位社長做了一件名聲遠播的事,這件事卻是他不按常規來做的。那是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那一天的香港《文匯報》沒有社論。用新聞界的術語來說,這叫做「開了天窗」。
  《文匯報》那天沒有社論,但也不全是空白,而是在平日刊登社論的地方,刊出了四個大字﹕「痛心疾首」。疏疏落落,留下了許多空白。
  這是二十一年前的事了。連當事人也記憶模 糊,記不起這四個字的代社論是出於什麼人之手,但人們記得的,那是以李子誦作為《文匯報》社長的名義印行的報紙,儘管上有香港新華社負責,下有一般工作人 員提出過種種處理的意見。但人們記得的只是那一天報紙的版面是應該由李子誦負責的。
  這是人們忘記不了的!在中國新聞史上,人們將永遠記得這奇特的「開天窗」,歷史怎可能不記錄這一天?
  「開天窗」,這樣一句原來人們記憶得很牢的 話,現在似乎被人淡忘了。天窗是什麼?原來我們的房屋不僅牆上有窗,連屋頂的壁上也開設了玻璃的窗子,以爭取光明,人們用天窗取光,口頭上因此有「打開天 窗說亮話」的說法,意思是沒有隱瞞。現在是高樓處處,沒有了天窗,人們因此連這樣一句話也不說了。當年報紙開天窗的說法,似乎是和日本侵略者有關,當時日 本侵略者到處向我們伸出侵略的魔手,還不讓我們據實報道,國民黨當局往往屈從日方之意,用新聞檢查的辦法來事先對我國報紙加以阻止。報紙負責人於是往往不 聽從檢查,將整段新聞報道中這一部分全部取消,不予刊登而留下一塊空白,表示抗議。這就形成了官方順從、民間抵抗的現象。像這樣用「痛心疾首」的憤怒字眼 來表態,是另一種「開天窗,說亮話」的做法。
 李子誦二十多年前這樣「開天窗」的時候,還不到八十歲,現在他是百歲老壽星 了。這當然可喜可賀!一般的百歲宴雖然也很難得,但他這百歲宴卻是更可喜可賀的。打開中國新聞學史或中國報業史,人們首先看到犧牲於軍閥槍彈下的邵飄萍, 死時才不過四十歲。史量才被國民黨軍統所殺,死時也才五十四歲。張季鸞是五十三歲病逝的,胡適是六十歲病逝 (sic 錯),范長江六十一歲時投井自殺,王芸生七十九歲病 逝,八十以上才病逝的有金堯如(八十歲)、趙超構(八十二歲)、徐鑄成(八十四歲)、陸鏗(八十九歲)。
  這樣看來,李子誦的百歲生日宴豈不是值得恭喜再恭喜,乾杯更乾杯!
***

《園邊葉》
作者: 吳其敏 

 作者是香港資深作家與編輯,著有小說、劇本、雜文及文史小品多種。本書收文135篇,以隨筆形式,或品賞古今書人書事,或擷錄讀書心得,或追懷往事,或針砭時弊。文字精煉,筆蘊盛情又不乏理趣。

《文壇》《純文學月刊》

台灣文學家牛津獎

四月,撰文〈安部公房與砂丘之女〉刊於《純文學月刊》第一卷四期。 四月,完成長篇小說《八角塔下》下半部。 五月,《八角塔下》在《文壇月刊第八十三期起分二次刊完 ...
www.au.edu.tw/ox_view/edu/taiwan/.../g3_1_4.htm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



88 年 5 月號
永不凋零的文壇冬青樹-林海音
作者: 汪淑珍/國家圖書館參考組

文壇耆宿林海音先生於1999年5月4日榮獲「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堪稱實至名歸。因為她不僅是蜚聲文壇的名作家,還是位功績卓著的名編輯、優秀的出版家。
聯副與純文學
1954年,林海音先生接掌聯合報副刊主編,將「聯副」領入一新紀元。她拋棄「聯副」以往的綜合性質,改以文藝氣息為主─介紹當代作家的作品、報導國 際文壇新動態、多方引進外國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邀約專人翻譯當代文學名作等,提供了歐風美雨滋潤臺灣讀者的管道,並且刊登一些民俗、諺語蒐集類的雜文, 增添副刊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她在擔任「聯副」主編時(1954-1963)拔擢了相當多的人才,為培養文學新銳傾注心血,滋潤了當時諸多文壇新秀種子, 如林懷民、七等生、黃春明、鄭清文、鍾理和等,使他們日後得以在文學的園地中綻放出璀燦的花朵,並且鼓勵日據時代以後停筆的老作家再出發,例如楊逵、鍾肇 政、廖清秀、文心、陳火泉、施翠峰等。同時,她對為鄉土文學運動鋪路的《臺灣文藝》,也竭盡支持,此可從刊物的初期,幾乎每一期都看得見她的文章看出。
為了負起散播學術文化種子的任務,林海音先生更致力於開拓文學園地,創辦《純文學》月刊、純文學出版社。1967年她創辦的《純文學》月刊,在六○年代曾和《現代文學》、《文學季刊》、鼎足而三,被公認是國內民營刊物中,最好的刊物之一。
《純文學》月刊中有許多專欄的策劃可謂獨樹一幟。如「近代中國作家與作品」專欄,選刊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的作品,同時在作家的作品前後,特別邀請 與作家有深厚交情,或對作品有相當研究的作家撰寫專文,介紹所選刊作家的生平,分析其思想、作品技巧、文體與風格,評論其歷史地位,有時還公開私人珍藏的 原稿、信件、照片,提供給讀者閱讀參考,豐富了讀者對近代中國文學作品及作家的瞭解。何凡譯的「包可華專欄」,譯筆流暢,內容豐富,發人深省。「純文學作 家」專欄,林海音先生以圖文並舉的方式,介紹曾在《純文學》月刊撰稿的作家,以一段作者親筆或親友代書的介紹性短文,並附一張作家個人或與親朋好友的生活 照,使讀者對作家能有所認識。「文思集」專欄的旨趣則是希望由眾人執筆,集合眾人聽到、想到與文壇或文藝相關的活動隨想記載,將編者、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 係緊密聯結,使讀者、作者、編者能相互交流消泯隔闔。「讀者、作者、編者」一欄,則由她報告一些編輯紀要、作家近況、讀者反應、編者回響及文壇新秀的介紹 等,使讀者能充份掌握文壇動態。
1968年她所創辦的「純文學出版社」,多年來出版了許多具知識性、文學性等膾炙人口的好書。在創辦之初她即計劃要出版叢書,最初挑選月刊中之佳文而 成書,後來出版了《改變歷史的書》大銷後,也改寫了出版社不敢出知識性書籍的歷史。另一位第二屆五四獎得獎人齊邦媛教授曾稱許道:「她不僅寫下了多篇必能 傳世的小說和散文;也成功地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提升了文藝副刊的水準與地位;更進而自己創辦『純文學出版社』。發掘、鼓勵了無數的青年作家。對於當 代文學風氣的推展居了關鍵性的地位。」
林海音先生的創作是多方面的,有散文、小說、廣播劇、兒童文學作品、遊記、文人素描、雜文、漫畫圖解及文學評論等。無論從質或量的角度來衡量其文學創 作,皆能十分清楚地看出「小說」是她創作的重心,自1955年至1965年,在這短短十年內,即出版了七本小說,創作量大,質的表現上更是受到大家的讚賞 與肯定。
作品內容與影響
綜觀林海音先生文學的創作歷程約可分為五期:1949年內容主要是與臺灣社會生活、風土民情、鄉土習俗相關的短文,充分反映出家庭生活及夫妻間生活的情趣,由這些作品除可增加讀者對臺灣鄉土風物的認識外,更可藉此略窺政府來臺後十多年間的民眾家庭生活狀況及社會百態。
1951年以後偏重於北平景色與人物描繪的作品。此等憶舊之作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因她由大陸來臺,大陸的家園、親人總是她殷切懷念的對象,此期懷鄉的作品亦能代表當時播遷來臺諸人的心聲。
1961年以後她的創作偏重於對女性問題的探索,藉女性婚姻故事的描寫,表達對女性命運關注的情懷,揭露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戕害與束縛。她更重視社會問題的挖掘,不斷發掘下層人民生活中辛酸的故事,並對小人物寄予悲憫情懷。
1967年以後林海音先生大量創作散文。其散文寫親情童趣、師生之愛及一般所謂的「家庭瑣事」,篇篇充滿真摯親切的情趣美,雖故事中無任何說教意味, 然讀者讀後皆能有所領悟。此期更重要的是兒童文學的創作與翻譯,因為當時臺灣很少有專業兒童文學作家,因此她改變一些創作技巧,創作了許多童話故事,使之 合於兒童的口胃,讓兒童看得懂又覺有趣,且根據兒童求知慾強的特點,在作品中巧妙地穿插一些動物、地理、人文方面的知識。
1981年以後則偏重於文學史料方面的整理工作。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一書中,她以學術的眼光回顧三、四十年代的文壇,邀請國內知名作家或學者對其選錄之作家、作品予以評介。
小說技巧與特色
文藝作品中的藝術風格,是指作家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特點的總和,也是作家本人的風格和創作個性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林海音先生以自然和樸素形成 她小說的風格,把中國女性的溫柔、沉靜揉合在情節、人物、語言裡,具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格調。綜觀她的小說技巧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情節模式深具意義
小說故事情節模式展示了相似的故事所共有的結構特點,並在情節中顯示作者某種的心理因素與特殊的社會背景。「別離的情節模式」代表了她甫離居住二十多年北平的心境。日後因對臺灣日漸熟稔,懷鄉之情稍得疏解,作品中別離情節模式的故事就少見了。
至於「三角婚姻情節模式」的產生則是因為她生於民國七年,她的上一輩是晚清出生的人物,因此她以清末民初、戰時、當代臺灣三個不同時期的婚姻故事,記錄女性這一性別群體在現代史上受婚戀磨難所留下的斑駁痕跡,進而揭示造成婦女不幸命運的原因和背景。
二、人物內心顯然如見
林海音先生小說中的人物,除外在形態面貌清晰可見、舉止生動活潑之外,更重要的是她特別重視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她往往通過敘事手法進行深入的心理分 析和靈魂探索,捕捉小說人物的氣質神韻和性格特色,將人物靈魂深處的隱秘表現給讀者瞭解,為刻劃人物內心世界技巧上的開拓提供很好的啟示。
三、敘事觀點選用合宜
林海音先生根據不同的故事,選用不同的敘事觀點,突破文體規定的人稱界限,改變行文世界的色彩和趣味。透過特定的人物視角,有採用全知敘事、限制敘事 及變換敘事等觀點,描繪人物、事件和情景使作品更具真實感和表現力。但其中她最常使用的是敘事者為故事主人翁的限制敘事觀點,這種觀點易將敘事者與故事中 的「我」融為一體,使故事產生親切感,讀者也更易進入故事情境。
四、敘事時序巧妙多變
林海音先生在作品中常採各種不同的逆時序敘事手法,增添故事的趣味性。有開頭場景是「現在」而敘述的卻是「過去」的故事,主人翁在「現在」的沉思回顧 中,將讀者與小說中的人物聯繫在一起,消除讀者與故事情節之間在時間上的隔閡,彷彿事件就發生在眼前一樣,為小說增加了親切感。甚而引出今昔強烈的對比; 或敘事者以逆時序的手法將讀者帶回過去,在文章的結尾讀者才彷彿穿過夢境回到當下。
五、修辭技巧增添魅力
林海音先生小說中種種修辭技巧的運用使文字的使用有了更靈活、更新奇的效果,並在技巧中表現故事最深刻的意義。她在小說的表現技巧上廣泛採用象徵手 法,有時作為整體構思,有時作為局部性的藝術處理,用人名或事物產生特殊的象徵意味。為作品創造更多的歧義空間,更使小說富於變化。
對比的寫法則把人物放在互相映照、襯托,互為補充的關係中,表現他們不同的生活境遇,思想性格,神采風貌造成對立性格間強烈反差,收到筆墨簡潔而形象鮮明的突出效果。從而使每一個獨特的性格表現得更加強烈。
空白的筆法,則把一些語言省略、一些情節從作品中隱去,把一些事情表現得模糊和朦朧,激發讀者的想像,引導讀者參與作家的創作,用自己的想像去填補,為讀者提供了再創造和想像的廣闊天地。
從小說的情節結構,到人物內心刻劃,乃至修辭技巧的運用,她或採傳統文學之良規,或融合西方文學之新機,或兼而有之,精心創造出風格特異、氣韻生動、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佳作,豐富了藝術對生活的表現力。




《字花》(香港雙月刊文學雜誌)

字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字花亦稱花會,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賭博方法。開賭的方法大致如下:莊家會預先開出一個列表,內有三十六個人名或三十六種物品。每次開賭時,抽出其中一個,把寫上名字的紙或竹牌,覆蓋起來,放在當眼的地方,讓賭徒下注。過一段時間以後,打開謎底然後派彩。派彩一般為「一賠三十」(1:30)左右。
字花自代中葉在民間流傳,在福建兩廣江浙一帶以至天津上海都曾流行一時。不同地方開字花的方式會略有不同。例如所選用來開字花的人名或物品,有用36個古人,也有用36個地名,36種動物,甚至36種職業等等。有些地方的莊家(稱「字花廠」)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提示以提高投注興趣。有規模的字花廠更多會建立網路,透過大小代理,四處收受投注。
開字花作弊的情況非常常見,例如莊家看見買中的投注太多,可以藉詞取消開彩,甚至挾款一走了之。民間沉迷賭博,亦造成大量各樣的社會問題。所以自清朝以來,各地方及各朝政府都有禁止字花,但往往都是屢禁不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中國大陸禁絶字花。但近年在一些地方,字花又再死灰復燃。目前中國大陸有些不法之徒就是用這種字花,作為香港六合彩的外圍黑庄予以詐騙。
香港,政府為打擊字花,在1975年起開辦六合彩奬券開彩,把民間的非法活動加以規範,得到的收益則撥作慈善用途。


***

http://www.fleursdeslettres.com/

或許,如果真有強烈的悲哀,我們不懂得辛波絲卡。懂她的人自會在她墓前莞爾一笑,獻上一枝花,默念她的〈天空〉:
分為天與地——
這並非思索整體的
合宜方式。
只不過讓我繼續生活
在一較明確的地址,
讓找我的人可以
迅速找到我。
我的特徵是
狂喜與絕望。


革新文學雜誌風尚 《字花》誠聘全職主編

Filed under: 字花活動 — Editor at 2:02 pm on Sunday, March 11, 2012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現正招請全職主編,負責《字花》編務工作。
應徵者學歷須在大學或以上(或具豐富相關經驗),對文學及文化事務有熱情及基本認識;具文化視野及領導能力,對文學雜誌發展有獨特看法;具編輯及策 劃能力;能包容不同意見及具挑戰固有觀念的魄力;為人積極、自律及有責任心,能夠自發、有條理地工作;擅於溝通,能與創作者互相配合及保持良好關係;有文 學團體經驗者更佳。
工作時間可有彈性,挑戰性高。即時上任。有興趣的朋友請就文學雜誌的發展方向,撰寫一篇不少於500的文章,連同應徵函及履歷,註明要求待遇,寄 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或新蒲崗大有街2-4號旺景工業大樓13樓D座水煮魚行政部收(請註明申請《字花》主編)。可 透過上述電郵查詢。2012年4月12日截止。
————————————–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 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如與何鴻毅家族基金合辦之「筆可能寫作計劃」等等。成立6年多以來,水煮魚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 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水煮魚目前的收入來源有:藝術發展局資助、私人基金資 助、出版收入、廣告收入、與文化團體合辦活動、慈善捐款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字花》是香港一本雙月刊文學雜誌,於2006年4月創刊,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1]。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首兩年每期以不同的單字作為專題,例如「」、「」、「」等。第三年開始在專題部分注入更多具社會面向的內容,例如「維園」、「水著」及「非我族類」等[2],用文學視角直接介入社會文化議題。專題以外,每期均有文字、視藝和跨媒體創作,以及文學、影視和文化評論。
雜誌自創刊起便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3] 除了出版雜誌,《字花》還不時主辦文學活動及寫作教育培訓工作坊,並與何鴻毅家族基金合辦「筆可能」寫作坊、「在雲上播種」寫作教育培訓工作坊、字在山水「筆可能」文學營。[4]
2011年5月,《字花》踏入第六年,與何鴻毅家族基金合作出版中學寫作教育刊物《筆尖》,隨《字花》雜誌附送。

目錄

編輯群

  • 創刊編輯群:
謝曉虹鄧小樺韓麗珠袁兆昌郭詩詠張歷君
(美術總監:智海江康泉
  • 第二年編輯群:
謝曉虹、鄧小樺、陳志華、袁兆昌、郭詩詠、張歷君、鄧正健
(美術總監:智海、江康泉,項目主任:陳東禹
  • 第三年編輯群:
鄧小樺、陳志華、陳子謙、袁兆昌、郭詩詠、張歷君、鄧正健
(美術總監:智海、江康泉,行政經理:陳東禹)
  • 第四年編輯群:
鄧小樺、陳志華、陳子謙、袁兆昌、郭詩詠、張歷君、鄧正健
(美術總監:江康泉,行政經理:陳東禹,助理編輯:高俊傑
  • 第五年編輯群:
鄧小樺、陳志華、陳子謙、郭詩詠、張歷君、鄧正健、高俊傑
(美術總監:江康泉,行政經理:陳東禹,特約記者:羅樂敏,助理編輯:洪曉嫻譚穎詩
  • 第六年編輯群:
高俊傑、李卓賢、洪曉嫻、張翠瑜陸穎魚盧勁馳
(美術總監:陳家永,行政總監:陳東禹,特約記者:羅樂敏)
(編輯委員會:謝曉虹、鄧小樺、韓麗珠、袁兆昌、張歷君、郭詩詠、智海、江康泉、陳志華、鄧正健、陳子謙)

雜誌主要內容

  • 特集(專題部分)
  • 十字街頭(由不同界別的作者就專題撰寫四格短文)
  • 小專題(如「皇后碼頭書店企劃」、「文學節」、「淫審你慢慢來」等)
  • 植字、植字練習(文字創作)
  • 走著瞧(焦點新作者小輯)
  • 書寫的人(以筆談形式與作家進行訪談)
  • 眉批(書介、短篇評論文章)
  • 喧囂與躁動(文學評論及文化評論)
  • 四方月亮(推介及翻譯西方文學文論)
  • 易服、造字(視藝及跨媒體創作)
  • 作家專欄
  • 其他曾經出現的欄目
包括:字花花、讀一車書、文學花邊、文學星座、漫畫騎劫文學、雙城辭典、玩物喪誌、食買瞓、紅白藍、交叉感染、交換城市等

出版書籍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5]
  • 《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香港六四詩選》[6]

曾策劃/主辦活動

  • 《字花》綻放儀式暨香港閱讀文化討論會
  • 香港文學節交流會:文學閱讀與日常生活
  • 「惡死能登會」閱讀討論會
  • 香港書展:「字花花‧口花花」香港文學青年吹水會
  • 「賣夢的人」徵稿活動
  • 「夢見卡夫卡的65個人」活動
  • 「缺席聆訊卡夫卡」閱讀座談會
  • 牛棚書展馬拉松讀書會:喬治.巴塔耶
  • 「如此時代,怎樣作家?」座談會
  • 「白痴筆記」徵稿活動
  • 台北誠品書店:鏡像與對流──台灣與香港的文學因緣
  • 台北有河book:幹嘛搞文學?還搞成這樣?──香港文學雜誌《字花》
  • 台北小小書房:夢文字.亂開花──《字花》的香港年輕文學
  • 文學月會:新媒體與當代文學
  • 「惡童筆記」徵稿活動
  • 香港文學節:文學撈飯
  • 香港社會發展論壇讀書會:文學公共人
  • 「怪人就是我朋友」徵稿活動
  • 台北書展:香港人讀甚麼,寫甚麼──大國陰影下的手眼協調
  • 台北舊香居:行動的人,異議的歌謠──對談社運參與或者青年寫作
  • 台北有河book:閃吧!親密──葉輝、夏夏相約有河的文藝對談
  • 「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六四二十週年詩歌音樂會
  • 「在雲上播種」寫作教育培訓工作坊
  • 「當愛情衰亡,書寫才剛開始」梁文道、葉輝談愛情書寫
  • 「現實主義的政治」週末系列講座
  • 九龍城書節:香港民俗文化與創作
  • 台北書展:香港民俗文化與創作
  • 「香港滅亡原因」徵稿活動
  • 香港文學節:不文學──不規範中文創作交流會
  • 文學.修辭.政治── 從「起錨」與「超錯」系列的修辭學談起
  • 「我地未死!有排!」──《走著瞧》作者談寫作
  • 青年作者:六神合體還是六神無主?──《走著瞧》新書發佈暨圍讀會
  • 同代小說:《西夏旅館》與《自然史》的對話
  • 第五屆工人文學獎講座、工人文學創作坊[7]
  • 「成語新解」徵稿活動
  • 九龍城書節:字花創意寫作坊、文學館的教育之門
  • 「書寫力量──青年文學的社會實踐」對談會
  • 台北書展:「潛行.夜行──香港漫遊」座談[8]
  • 「詩歌改變核世界」徵稿活動
  • 「影像時代之戰鬥」徵稿活動
  • 字在山水──筆可能文學營2011[9][10][11]

外部連結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