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橋:珍重
|
13,961
|
|
小慶的父親是我的老學長。今年一月裏我寫〈懂得〉,收尾引了老學長寫給兒子的八個字:「因為懂得,所以無語」。文章刊出兩個月,江西琴劍樓居士來電郵說,
他的老舅舅看了〈懂得〉影印本一再感喟:「這麼熟悉的老文字」。說文字老說的也許是舊民國的舊文字,隱隱透着線裝紙墨的暗香,配上窗紗疏影離離,雨痕斑
斑,盡是舊夢。老舅舅說難怪他想起老宅院裏的舊字畫,想起那股樟木香,想起破門抄家的紅魔鬼,想起冒險接濟的女同學:「女同學成份好,我哪敢接近她。風波
結束,她主動追求我,溫溫吞吞我始終沒答應,也就過去了。幾年前在步行街遇見她,快六十了,發福了,本想請她吃飯,話到嘴邊咽下了。都是命,都是緣。」琴
劍樓居士信上說他們晚輩聽了急急勸老舅舅寫下那段歲月,老舅舅凝望窗外沉默了好久悄聲唸出「因為懂得,所以無語」,釋然一笑。老文字裏浸淫了幾十年委實疲累,我退休的消息一經傳開,相識和不相識的人紛紛囑我珍重,相約再見。珍重二字最珍貴。一九七九年年尾我從倫敦搬回香港的前幾天,桑簡流先生送我一冊吉辛
的《四季零墨》,書裏夾着一張小畫片寫上「握手戀戀,離別珍重」,小字註明摘錄南朝王僧孺〈與何炯書〉。王僧孺南齊年間官治書侍御史,出為錢唐令。梁時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尚書吏部郎。史書上說他詩文麗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見。他的《王左丞集》是明朝人補輯補印,六十年代我剛來香港買到一種,晚清線裝本,七十年代帶去倫敦,蕭老夫子一見拿走了。有一回,蕭家宴席上聊起王僧孺,桑簡流也在,多年過去他竟記得引了王左丞的話和我惜別。八十年代我接林太乙出
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頭幾天林先生跟我一起上班辦交接,臨走的時候我送她一份禮物夾着一張小畫片,我寫的是楊萬里〈送劉覺之皈蜀〉十四個字:「相
逢幾日又相別,珍重兩字不忍說」。日月如梭,職銜如寄,迎來送往的熙攘中,一聲珍重勝似千遍叮嚀。林先生想起她的父親林語堂說,「珍重」兩字英文其實很難翻譯得貼切,含意太細膩了。林太乙說她來回想了好多年越想越有趣。我查過辭書,往淺裏說那是道別之際勸人「保重」:「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
千萬」,元稹《鶯鶯傳》裏說的,裏頭分明還有護惜的心意。白居易〈初與元九別後忽夢見之悵然感懷〉還說「珍重八十字,字字化為金」,那就珍貴了。「珍重」
還指尊重,指慎重,指鄭重告誡:「珍重後來人,慎勿妄題字」,袁宏道這樣勸戒五老峰題石。范成大詞裏說的「珍重西風袪暑,輕衫早怯新涼」倒成了「難得」、
「幸虧」的意思。珍重還是道謝之辭,朱熹一句「珍重南鄰諸酒伴,又尋江路探香來」,說的是老朋友探梅得句垂示,且有領客攜壺之約。中國文字老得很,像青山
那麼老,攀走一大片依然荊棘載途,崎嶇難平,難怪林太乙說中文真難,比英文還難。宋淇先生稱讚林太乙英文好到天上去了,中文沒有英文好不要緊:「搞通一門
語文是一生事業,夠辛苦了!」宋先生是老燕京,聊天愛說中國古書讀得少,讀不深,看看上一輩人的功力不禁汗顏。陳之藩先生跟胡適交情深,常談天,常通信,
常說胡先生古書讀得多,都記得,很奇怪。我讀胡頌平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讀到胡先生隨口議論古人古文章,真好看:
…先生又說:「明朝有前後七子的關係,歸震川是以提倡古文運動而出名的。其實他的文章是很陋的,沒有東西,沒有見識,只是在那麼一個小地方的淺陋的見識。在他同時代的錢謙益、顧亭林、黃宗羲、袁氏三兄弟(袁宏道等),甚至以後的袁枚,都比他寫得好。錢牧齋書又讀得多,比他高明得多。像王陽明,他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文章做得好。崔述、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都有東西,也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文章做得很好。他們都是有東西,有內容的。韓退之提倡做古文,往往也有不通的句子;他的學生皇甫湜、孫樵等,沒有一個是通的。但白香山的文章就寫通了,元微之也寫通了。在唐宋八大家裏,只有歐陽修、蘇東坡兩人是寫通了。」
胡適之終究是胡適之:淵博而執着,溫煦而剛毅,誠摯而挑剔。我在台灣讀書頭幾年胡先生健在,報上常常看到他的消息,偶爾光臨學院講學,風采瀟灑,月明星稀,一笑 一嗔皆文章。那些年老民國的新文士舊鴻儒都在台灣,葉公超梁實秋蔣夢麟董作賓臺靜農莊慕陵俞大綱都在,蘇雪林說起戰前大陸上的舊人舊事悲欣交集,眼神裏山 川風物越飄越遠越牽念。報紙副刊上每每讀到蘇老師的文章覺得很親切。那時候台灣報紙副刊還很像老民國報紙的副刊,都帶點《晨報》裏徐志摩的影子。在限證、 限張、限價、限印、限紙的報禁限制下,五十年代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泛黃了,圖書館裏找得到。孫如陵主編的《中央日報》副刊我大三、大四天天讀。還有尹雪曼主編的《台灣新聞報西子灣》,蔡文甫主編的《中華日報》副刊,王鼎鈞、桑品載主編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到了瘂弦高信疆兩報副刊斯文相爭的年代, 我不光是成了他們的作者,同時做了傳媒,先後進了美國新聞處和英國廣播電台工作,林海音蔡文甫王鼎鈞幾位前輩漸漸成了我的朋友我的師長。真正在母校課室裏教我新聞學的是朱約農老師,《中華日報》南部版總編輯。朱老師指點我寫文章也指導我做媒體。台南時代騎腳踏車上朱老師家討教的情景歷歷在目,朱師母豐盛的 便飯尤其至今不忘。做報紙上夜班,老師中午才起床,他的課都排在午後,找他聊天也在午後,太陽下山了他上報館。人到中年做報紙,我也過着跟朱老師一樣的作息規律。轉眼幾十年了,先是朱老師在美國病逝,如今我也老了退休了。紙上媒體步步進化成網絡天下,英國美國許多跟我同輩的傳媒朋友都說我們是 luddite,反對機械化自動化的辣歹分子。英文裏還有Luddism這個字:「以搗毀機器設備來防止失業的主張」。聽說這個字很老了,典出一七七九年 一個叫Ned Lud的工人在英國累斯特郡搗毀兩台織襪機抗議失業。到了十九世紀初,辣歹分子在英國諾丁漢郊區發起反機械化運動,翌年蔓延各地,黑夜裏戴着面具示威抗 爭。一八一二年有個僱主下令槍殺一個辣歹分子,辣歹派立刻報仇殺掉那個混賬老闆,政府嚴厲鎮壓,公開審判,有的判絞死,有的判流放,拖到一八一六年辣歹暴 動漸漸平息,留下luddite這個字形容反機器的老頑固。老頑固我當不起,電腦最初階的操作我懂得,看書看報倒堅持看紙本,不上網,傳統這份情趣不捨得 放棄。舊派人都說紙本書籍報刊十年八載死不了,銷路少了反倒成了精緻文化了,更稀罕,更金貴:「所以說紙本印刷品出版物包裝要向高檔次的設計邁進,」英國 友人戴立克說,「連書籍報刊的一字一句都不可馬虎,要更考究,更體面,更好看,這樣才滿足得了中年老年文化精英的品味。」論調也許是書生之見。幸虧書生死 不完,一代接一代一大群,書生之見也一大籮,紙本讀物靠這波人傳承。一輩子跟文字交往為媒體工作我邊做邊學,不計毀譽。畢竟是老民國千山萬水鴹過來的人, 新舊媒體交替之際我告老回家,春樹暮雲,不盡依依。記得台南讀完書離開母校前夕,我們幾個同學在校門外的飯館裏喝掉十幾瓶啤酒,蹣跚踏月回校園老榕樹下高 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轉眼五十年,故人故事匆匆零落,老榕樹一向無恙,越發老了,校園改名叫「榕園」。《送別》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填的詞,原曲聽說是美國約翰.奧德威譜的《夢見家和母親》,老電影《早春二月》和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都用做插曲。世味似水,壯懷闌珊,終於連紙上這株蘋果樹也要還給牛頓了。樹下歲月從來靜好,感謝這些年綠蔭裏和我一起喫茶談天的作者和讀者,落英像夢,芳草多情,縱然沒有長劍高樓的豪興,客子光陰都在詩裏字裏消磨掉,偶爾幾陣霏霏細雨,那是蘋果開花結子的消息。和林道群為《蘋果樹下》商量約稿組稿的時候,我常常想起從前在母校宿舍報架旁翻讀台灣報紙副刊的滋味。時代翻新,情懷依舊,那是三十多年前我讀余 英時兄絕句聯想的中國情懷:「卧隱林巖夢久寒,麻姑橋下水湍湍。如今况是煙波盡,不許人間弄釣竿。」寫這篇隨筆是穀雨前夕,窗外遠處兵頭花園隱隱傳來幾聲 鳥語,唐人詩裏說是「鳥弄桐花日,魚翻穀雨萍」。穀雨萍是穀雨時節的浮萍,萍聚萍散沒有定跡,今後只想補讀沒有讀完的舊書,補寫很想細寫的故事,不趕死線,只隨心興。琴劍樓居士的老舅舅說得好:「都是命,都是緣」。想想,曾經牽念也是福份,此去山青水綠,珍重千萬。
…先生又說:「明朝有前後七子的關係,歸震川是以提倡古文運動而出名的。其實他的文章是很陋的,沒有東西,沒有見識,只是在那麼一個小地方的淺陋的見識。在他同時代的錢謙益、顧亭林、黃宗羲、袁氏三兄弟(袁宏道等),甚至以後的袁枚,都比他寫得好。錢牧齋書又讀得多,比他高明得多。像王陽明,他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文章做得好。崔述、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都有東西,也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文章做得很好。他們都是有東西,有內容的。韓退之提倡做古文,往往也有不通的句子;他的學生皇甫湜、孫樵等,沒有一個是通的。但白香山的文章就寫通了,元微之也寫通了。在唐宋八大家裏,只有歐陽修、蘇東坡兩人是寫通了。」
胡適之終究是胡適之:淵博而執着,溫煦而剛毅,誠摯而挑剔。我在台灣讀書頭幾年胡先生健在,報上常常看到他的消息,偶爾光臨學院講學,風采瀟灑,月明星稀,一笑 一嗔皆文章。那些年老民國的新文士舊鴻儒都在台灣,葉公超梁實秋蔣夢麟董作賓臺靜農莊慕陵俞大綱都在,蘇雪林說起戰前大陸上的舊人舊事悲欣交集,眼神裏山 川風物越飄越遠越牽念。報紙副刊上每每讀到蘇老師的文章覺得很親切。那時候台灣報紙副刊還很像老民國報紙的副刊,都帶點《晨報》裏徐志摩的影子。在限證、 限張、限價、限印、限紙的報禁限制下,五十年代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泛黃了,圖書館裏找得到。孫如陵主編的《中央日報》副刊我大三、大四天天讀。還有尹雪曼主編的《台灣新聞報西子灣》,蔡文甫主編的《中華日報》副刊,王鼎鈞、桑品載主編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到了瘂弦高信疆兩報副刊斯文相爭的年代, 我不光是成了他們的作者,同時做了傳媒,先後進了美國新聞處和英國廣播電台工作,林海音蔡文甫王鼎鈞幾位前輩漸漸成了我的朋友我的師長。真正在母校課室裏教我新聞學的是朱約農老師,《中華日報》南部版總編輯。朱老師指點我寫文章也指導我做媒體。台南時代騎腳踏車上朱老師家討教的情景歷歷在目,朱師母豐盛的 便飯尤其至今不忘。做報紙上夜班,老師中午才起床,他的課都排在午後,找他聊天也在午後,太陽下山了他上報館。人到中年做報紙,我也過着跟朱老師一樣的作息規律。轉眼幾十年了,先是朱老師在美國病逝,如今我也老了退休了。紙上媒體步步進化成網絡天下,英國美國許多跟我同輩的傳媒朋友都說我們是 luddite,反對機械化自動化的辣歹分子。英文裏還有Luddism這個字:「以搗毀機器設備來防止失業的主張」。聽說這個字很老了,典出一七七九年 一個叫Ned Lud的工人在英國累斯特郡搗毀兩台織襪機抗議失業。到了十九世紀初,辣歹分子在英國諾丁漢郊區發起反機械化運動,翌年蔓延各地,黑夜裏戴着面具示威抗 爭。一八一二年有個僱主下令槍殺一個辣歹分子,辣歹派立刻報仇殺掉那個混賬老闆,政府嚴厲鎮壓,公開審判,有的判絞死,有的判流放,拖到一八一六年辣歹暴 動漸漸平息,留下luddite這個字形容反機器的老頑固。老頑固我當不起,電腦最初階的操作我懂得,看書看報倒堅持看紙本,不上網,傳統這份情趣不捨得 放棄。舊派人都說紙本書籍報刊十年八載死不了,銷路少了反倒成了精緻文化了,更稀罕,更金貴:「所以說紙本印刷品出版物包裝要向高檔次的設計邁進,」英國 友人戴立克說,「連書籍報刊的一字一句都不可馬虎,要更考究,更體面,更好看,這樣才滿足得了中年老年文化精英的品味。」論調也許是書生之見。幸虧書生死 不完,一代接一代一大群,書生之見也一大籮,紙本讀物靠這波人傳承。一輩子跟文字交往為媒體工作我邊做邊學,不計毀譽。畢竟是老民國千山萬水鴹過來的人, 新舊媒體交替之際我告老回家,春樹暮雲,不盡依依。記得台南讀完書離開母校前夕,我們幾個同學在校門外的飯館裏喝掉十幾瓶啤酒,蹣跚踏月回校園老榕樹下高 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轉眼五十年,故人故事匆匆零落,老榕樹一向無恙,越發老了,校園改名叫「榕園」。《送別》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填的詞,原曲聽說是美國約翰.奧德威譜的《夢見家和母親》,老電影《早春二月》和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都用做插曲。世味似水,壯懷闌珊,終於連紙上這株蘋果樹也要還給牛頓了。樹下歲月從來靜好,感謝這些年綠蔭裏和我一起喫茶談天的作者和讀者,落英像夢,芳草多情,縱然沒有長劍高樓的豪興,客子光陰都在詩裏字裏消磨掉,偶爾幾陣霏霏細雨,那是蘋果開花結子的消息。和林道群為《蘋果樹下》商量約稿組稿的時候,我常常想起從前在母校宿舍報架旁翻讀台灣報紙副刊的滋味。時代翻新,情懷依舊,那是三十多年前我讀余 英時兄絕句聯想的中國情懷:「卧隱林巖夢久寒,麻姑橋下水湍湍。如今况是煙波盡,不許人間弄釣竿。」寫這篇隨筆是穀雨前夕,窗外遠處兵頭花園隱隱傳來幾聲 鳥語,唐人詩裏說是「鳥弄桐花日,魚翻穀雨萍」。穀雨萍是穀雨時節的浮萍,萍聚萍散沒有定跡,今後只想補讀沒有讀完的舊書,補寫很想細寫的故事,不趕死線,只隨心興。琴劍樓居士的老舅舅說得好:「都是命,都是緣」。想想,曾經牽念也是福份,此去山青水綠,珍重千萬。
榮休的董橋,不榮休的文字
章詩依
2014年04月30日 11:24
******
董橋在台灣的第一本書 沈登恩去香港遊說他出書
《另外一種心情》-- 這篇寫於1974 我大四 在東海
還有一篇1977/11/8日寫的藏書....
最晚的一篇1978年 我在 Colchester/ U.K.
這本書有許多70年代在英國寫的藏書和藏書印記等問題
包括藏書家和其目錄 也提到胡適畢竟是文人和考據家 所以藏的脂硯齋紅樓夢很晚才對外印行
***
另外一種心情
找到暸蕭乾的《人生采訪》。還是在老地方找到的;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找到的。
書上一百九十七頁有一段話說法:
我坐在一個積滿聖賢之書、先王之禮的東方圖書
館,用指甲輕彈(芥子國畫傳》、《從古堂款識學》,藍布
套上的積年塵土,劃算排比木板字的年月……
那篇文章叫《倫敦三日記》,是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寫成的,收在《人生采訪》的“寅”部:“英倫(一九三九年秋至一九四○年)”。
到現在,是三十四年。
這本書,是民國三十六年四月出版,藍色燙金字的封面上,也封上“積年塵土”暸;在扉頁上,居然看到蕭乾親筆寫的四行英文字,大意是說:
送給一九四○年代表官方審查這本書裏部分原稿
的阿瑟。衷心致敬。乾。
英文字寫得很流暢,很秀氣。
那天晚上,有朋友賞飲,席間碰到倫敦大學中文系的一位教授,于是談到這本《人生采訪》,談到蕭乾題的那幾行英文字……
所 謂“阿瑟”,應該就是那位寫很多關于中國東西的阿瑟·韋理。二次大戰期間,阿瑟·韋理一度是英國政府公務員,負責檢查所有從英國寄出去的中文信件稿件。當 時,蕭乾既然是記者特派員,他在英國的稿件,郵寄回國之前,照例要讓阿瑟·韋理過一過目。這本《人生采訪》裏的“英倫”部分,文章都是三九到四○年間寫 的,阿瑟替他審稿之余,兩個人也許就這樣成暸朋友。後來,蕭乾出這個單行本,就拿一本精裝本送給這位知名漢學家,同時還簽名題識。
聽說,阿瑟·韋理的一部分藏書,後來贈送給倫大亞非學院圖書館,《人生采訪》就是其中的一本。
那天,除暸借出《人生采訪》之外,還借出一國《十竹齋箋譜初集》,以及王冶秋的《琉璃廠史話》。
那天,在回家的火車上,匆匆先看完暸《人生采訪》裏的“英倫”部分。
倫敦郊區樹影婆娑,燈光明滅。
這已經不是蕭乾筆下的倫敦暸。古老的倫敦,現在不再“挨希特勒的炸彈”暸;“防空壕”不見暸;栗子白薯不是奢侈品。
可 是,愛爾蘭共和軍的計時炸彈,偶然還會“無來源的爆炸”。經濟不好,通貨膨脹,“一長條法蘭西面包,一個蘋果,便解決暸一頓早餐”的人,還是不少。白糖缺 市,一位老太太一早沖到超級市場搶購白糖,讓成百的家庭主婦一擠,摔暸一交,不久就死暸。財政部長快宜布預算案之前,成千市民在各個酒鋪門口大排長龍,搶 購幾瓶酒,恐怕工黨政府會加酒稅。汽油加價,報紙上出現一幅漫畫,畫的是財政部長希利的司機用繩子綁著部長的腰,自己在前面拉著部長走路,畫題是“幸好他 還沒有把司機辭掉”。
可是,就像蕭乾說的,古老倫敦的天氣,還是“一年長秋”,今年的冬天,似乎還來得特別早。冬天一來,礦工又要抗議暸,火車站鐵路局人員又要罷工暸,威爾遜要花全付精神去應酬工會那些大老爺。外長卡拉漢也要疲于奔命,到底是留在“共同體”裏面,還是退出“共同體”?
當 然,“作家蝟集的Bloomsbury”,已經沒有什麽作家集暸。前一輩的作家,老的老暸,死的死暸;年輕一代的作家,始終還沒有幾個是出人頭地的。蕭乾 說,“法國投降那晚上,六月二十三,無線電廣播完這可怕的新聞,由作家J.Priestley作時評。”前些時,普裏斯特利八十大壽,電影戲劇文化界譽他 作壽,衣香鬓影之外,老頭照例說些聰明話,如此而已。
普裏斯特利的確是老暸,像大英帝國那樣;偶然說說幾句俏皮話、聰明話,已經太難得暸……
可是,有的時候,老人家跟古玩骨董古畫一樣,耐人尋味。一天忙忙碌碌,入夜爐邊聽雨,順便翻翻那本《十竹齋箋譜初集》,整個思想心情,果然會有一種幹淨清幽的感覺。
這本線裝書相當大,白宜紙套色印的。第二葉有三行隸書:“明海陽胡曰從編。十竹齋箋譜。版畫叢刊之一。”背葉又是回行字,寫著: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版畫叢刊會假通縣王孝
慈先生藏本翻印編者魯迅西谛畫者王榮麟雕者左萬川
印者崔毓生嶽海亭經理其事者北平榮寶齋也紙墨良好
镌印精工近時少見明鑒者知之矣。
接下去是“箋譜小引”,每葉五行大字,每個字寫得筋骨畢露,最後一行是:“崇祯甲申新秋九龍李于堅撰”。
再下一葉,是一篇“十竹齋箋亦敘”,文長九葉,楷書寫的,“崇祯甲申夏上元李克恭書”。然後是目錄,列明“清供”八種:“華石”八種;“博古”八種;“畫詩”八種;“奇石”十種;“隱逸”十種;“寫生”十種。_
那 些“清供”的瓶壺花紋,都是浮凸,清秀得很。“華石”部分的幾枚石,看來不夠拙,不夠古。“博古”中那些香爐銅爵,著色松談,可是花紋饬圖,纖毛畢現。接 下去的“畫詩”,幅幅白描,還都題上詩句“花遠重重樹。雲輕處處山”;“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入門穿竹徑。留客聽山泉”。雅得一塌糊塗,可是看起 來爽得要命,可見自己的心情,畢竟是“老朽”暸,遠在洋邦一久,偶然見到這種玩意兒,就更是神魂顛倒暸。
“奇石”十種的石頭固然可觀,不過,石頭左右上下那些雜花細草,绺绺的翠玉,點點的墨綠,還有杏紅飄忽其間,實在更耐看。至于“隱逸”十種裏那些人物,最生動的,還是“黃石公”、“陸羽”、“披裘公”。
那幅黃石公的題詩是:“千載傳黃石,嘉名意隱藏”。陸羽身旁不免還有炭爐茶壺蒲扇,詩曰:“味水情何談,居塵意不同”,著久了?,仿佛聞到陣陣茶香……
“披裘公”布衣褴褛,背著一束柴,地上有一枚元寶,“日爲負薪老,甯是取金人”,其情可憫。
最後的十種“寫生”,木刻的味道很濃,其中一幅水仙,最是灑脫。背葉那枝荷花,其實也“拙”得可愛。
這 些都說得上是“逸品”;說是“玩物喪志”,也未嘗不可。不過,這所謂“志”,本來就沒什麽太大的道理,偏要“言志”一番,往往就顯得“頭巾氣”太濃,整個 嘴。很不討人喜歡。再說,一個人寄情山水,隱姓埋名,也是一種“志”。這跟搖旗呐喊、沽名釣譽那種心情,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硬要做到與世無爭,固然大可不必。老老實實出去找飯吃之余,關起門來種種花,看看書,寫寫字,欣賞欣賞《十竹齋箋譜》之類的玩意兒,充其量只能把一個人的“火藥味”沖淡,再要他去搞“革命”大概是不太容易暸,不過,說他會破壞革命事業,似乎就把他擡舉得過高暸。
唐 弢有一個集子叫《燕雛集》,是一九六二年作家出版社出的。這本書內容不說,光是那篇“序言”,就寫得很好,細讀起來,有一種悲涼的感覺。他寫得非常謙虛, 口口聲聲當然要表明自己在這個新的偉大社會裏面,“理論水平不高,知識十分淺薄,正像乳燕一樣,還處在‘嗷嗷待哺’的階段。”云云 ,但是,“也總希望真的 能夠長成羽毛,甚至拍動翅膀”;他最後一句話說得很得體;
古人白首窮經,對于那些目的不是爲暸考狀元的
人,我自惟還能暸解他們的心情。
“目的不是考狀元”,這句話可圈可點。旁的不說。
《十竹齋箋譜》裏的版權頁上提到編者是魯迅西谛。我在鄭振铎《劫中得書記》裏,也看到他當年怎麽得到這套《十竹齋箋譜》的記載。現在手頭沒有這本書,想仔細說說他得書的經過,是不可能暸。
總之,鄭振铎這些“得書”筆記,都是一九四九年以前寫的,全部文言,可是因爲瑣碎落筆,所以情見乎詞。原來老覺得西谛這個人和他的文章都不太討人喜歡,一讀暸《劫中得書記》,突然覺得他可愛極暸。
這當然是偏見。
自 己喜歡書,看他買書讀書那股傻勁,不免有親切感。我常常覺得,一個人三天不讀書,他的尊容的確就有點可憎暸;可是,光讀革命理論思想主義的書,開口閉口都 是教條,那付嘴臉也不太好看,因爲整個人沒暸“人味”。毛潤之有點可取,在于他到底還填詞作詩,書齋裏不挂馬列的玉照,只有一堆堆的書,線裝書。
這一點太重要暸。
一個人能夠“官都二十余載,俸錢之人,盡以買書”,實在可愛。“嘗冬日過慈仁寺,見孔安國《尚書大傳》,朱子《三禮經傳通解》,荀悅、袁宏《漢紀》,欲購之。異日侵晨往索,已爲他人所有。歸來惆怅不可釋,病臥旬日始起。”這是王漁洋。這種“書淫”、“書癖”,也很可愛。
江山可愛,每一代出這麽幾個風流人物,“各苦生靈數十年”也好,“各領風騷五百年”也好,這就夠暸。一般說來,多幾個愛書的人,真正讀書的人,“目的不是考狀元”的人,一定更有意思。
王冶秋《琉璃廠史話》,薄薄六十四葉,談的是書肆,有趣極暸。
《清芬堂集》卷十二,潘際雲有一首《琉璃廠》詩:
細雨無塵駕小車,廠橋東畔晚行徐。
奚童私嚮輿夫語:莫典春衣又買書。
多可愛的弱點!
蕭乾當年在倫敦東方圖書館“用指甲輕彈芥子圖畫傳,從古堂款識學”,一定是他寂寞中的一種慰藉,我自惟還能暸解他的心情……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十八晨·英倫
***
書名:另外一種心情
文類:散文
作者:董橋
裝幀:平裝,繁體字
開本:13.1 cm x 18.5 cm
頁數:199
字數:不詳
印數:不詳
定價:NT$60.00;HK$10.00
國際書號:沒有
出版日期:一九八0年七月初版
出版者: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
中國版畫史圖錄 / Chung-kuo pan hua shih t'u lu | |
出版項 | [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 [1990] |
|
出版時間 | 書名 | 出版地點 | 出版社 |
---|---|---|---|
1977 | 《雙城雜筆》 (《這個那個集》) | 香港 | 文化‧生活 |
1980 | 《另外一種心情》 | 台北 | 遠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