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Jonah, Book of :約納書;The Art of Loving

Jonah, Book of :約納書;約拿書(基):舊約十二小先知書之一,約成於西元前 400 年,主題是上主的救援遍及全人類。 約納 Jonah 詳下文

The Art of Loving 台北: 志文 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E. Fromm 认为:Jonah 情结源自缺乏爱的主动关怀(《爱的艺术》,页38)。这确实是另一个重要的诠释角度。
Jonah Complex 拒絕/害怕成長


Erich Fromm
(born March 23, 1900, Frankfurt am Main, Ger. — died March 18, 1980, Muralto, Switz.) German-born U.S. psychoanalyst and social philosopher. A disciple of Sigmund Freud, Fromm joined the Frankfurt school in the 1920s and left Nazi Germany for the U.S in 1933. Taking issue with Freud, he came to believe in the interaction of psychology and society and argued that psychoanalytic principles could be applied to cure cultural ills. He taught at various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exico (1951 – 67) and New York University (from 1962). His many books, which had popular as well as academic success, included Escape from Freedom (1941), The Sane Society (1955), and The Crisis of Psychoanalysis (1970); The Art of Loving (1956) became a durable best-seller.

Jonah (JOH-nuh)

noun One believed to bring bad luck.

Etymology
After Jonah, a prophet in the Old Testament, whose presence on a ship was believed to bring a storm. He was thrown overboard and swallowed by a fish or a whale and returned three days later. From Latin Jonas, Greek Ionas, from Hebrew yonah (dove). Earliest documented use: 1612.

Usage
"Chairman Ned Sullivan is a Jonah of the corporate world. Ned is a chairman of the currently disastrous McInerney Properties. McInerney shares have collapsed from euro 2.50 twelve months ago to today's price of 57 cents. Shane Ross; Ghosts Haunt Greencore; The Sunday Independent (Dublin, Ireland); Jun 29, 2008.

---

約納

Jona 共 4 章

第一章

約納違命遠逃

  1. 那時,上主的話傳給阿米泰的兒子約納說:
  2. 「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們宣佈:他們的邪惡已達到我前」。
  3. 約納卻起身,想躲開上主的面,逃到塔爾史士去:遂下到約培,找到一隻要開往塔爾史士的船,繳了船費,上了船,同他們往塔爾史士去,好躲開上主的面。
  4. 海上忽起風暴

  5. 但是上主卻使海上起了大風,海中風浪大作,那隻船眼看就要被擊破。
  6. 水手們都驚慌起來,每人呼求自己的神,並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裏,為減輕載重。約納卻下到船艙,躺下沈睡了。
  7. 船長走到他跟前,向他說:「怎麼,你還在睡覺﹖起來!呼求你的神吧!你的神也許會眷念我們,使我們不致喪亡」。
  8. 約納自認為禍因

  9. 他們彼此說:「來,我們抽籤,以便知道,我們遇到這場災禍,是因誰的緣故」。他們便抽籤,約納竟抽中了。
  10. 他們向他說:「請告訴我們:我們遇到這場災禍,是因什麼緣故﹖你是幹什麼的﹖從那裏來﹖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屬於那一個民族﹖」
  11. 他回答他們說:「我是個希伯來人,我敬畏的,是那創造海洋和陸地的上天的上主天主。」
  12. 那些人都很害怕,就對他說:「怎麼你做了這事﹖」人們都知道,他是從天主面前逃跑的,因為他已告訴了他們。
  13. 約納被拋入海風暴平息

  14. 他們又向他說:「我們該怎樣處置你,才能使海為我們而平靜﹖」因為海越來越洶湧了。
  15. 他對他們說:「你們舉起我,將我拋在海裏,海就會為你們平靜下來,因為我知道,這場大風暴,臨到你們身上,只是因了我的緣故。」
  16. 眾人雖然盡力搖櫓,想回到海岸,卻是不能,因為海上風暴,越來越洶湧。
  17. 所以他們便呼求上主說:「上主!求你不要因這一個人的性命,使我們全部喪亡;不要將無辜者的血,歸在我們身上,因為你是上主,就按你的意願作吧!」
  18. 他們於是舉起約納,將他拋在海裏,海遂平靜。
  19. 眾人都極其敬畏上主,遂向上主祭獻,許下誓願。

第二章

大魚吞約納

  1. 上主安排了一條大魚,吞了約納;約納在魚腹裏,三天三夜。
  2. 約納從魚腹裏,祈求上主,他的天主。
  3. 約納的感恩詩

  4. 他說:「我在患難中,呼求上主,衪便應允了我,我從陰府的深處呼求,你便俯聽了我的呼聲。
  5. 你將我拋入海心深處,大水包圍了我;你的波濤和巨浪漫過了我。
  6. 我曾說:我雖從你面前被拋棄,但我仍要瞻仰你的聖殿。
  7. 大水圍困我,危及卜性命;深淵包圍我,海草纏住我的頭。
  8. 我下深直到礁底,大地的門閂永為我關閉。上主,卜天主!你卻從坑裏救出了我的性命。
  9. 當我奄奄一息時,我記起了上主;我的祈禱達於你前,達於你的聖殿中。
  10. 敬奉虛無偶像的人,實在是捨棄了慈愛的根源。
  11. 至於我,我要在頌謝的歌聲中,向你獻祭,償還我許的誓願。救恩屬於上主!」
  12. 約納獲救

  13. 當時,上主命令那魚,那魚便將約納吐在陸地上。

第三章

約納從命前往尼尼微

  1. 上主的話再次傳給約納說:
  2. 「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們宣告我曉諭你的事。」
  3. 約納便依從上主的話,起身去了尼尼微。尼尼微在天主前是一座大城,須要三天的行程。
  4. 約納開始進城,行了一天的路程,宣佈說:「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毀滅了。」
  5. 尼尼微的懺悔與獲救

  6. 尼尼微人便信仰了天主,立刻宣佈禁食,從大到小,都身披苦衣。
  7. 當這傳到尼尼微王那裏,他便起來,離開自己的寶座,脫去長服,披上苦衣,坐在灰土中;
  8. 然後命令以君王的諭令和其大臣的名義,在尼尼微宣佈說:「人、牲畜、牛羊,都可不可吃什麼;不可牧放,也不可喝水。
  9. 人和牲畜都應身披苦衣,人要懇切呼求天主,更要轉離自己的邪路,放棄手中的暴行。
  10. 誰知道天主也許會轉意憐憫,收回自己的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
  11. 天主看到他們所行的事,看到他們離開自己的邪路,遂憐憫他們,不將已宣佈的災禍,降在他們身上。

第四章

約納對天主仁慈表示不滿

  1. 約納因此很不高興,遂發起怒來。
  2. 他懇求天主說:「上主,當我還在故鄉時,我豈不是已想到這事﹖所以我預先要逃往塔爾史士去,因為我知道你是慈悲的,寬仁的天主;是緩於發怒,富於慈愛,憐憫而不願降災禍的天主。
  3. 上主,現在,求你從我身上收去我的性命,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4. 上主說:「你的憤怒合理嗎﹖」
  5. 約納憐惜篦麻

  6. 約納出了城,坐在城東,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個棚坐在棚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要發生什麼事。
  7. 上主天主安排了一株篦麻,使長得高過約納,為他的頭遮蔭,消除自己尸煩惱。約納很喜愛這株篦麻。
  8. 但第二天曙升起時,天主安排了一個蟲咬死了篦麻,篦麻便枯萎了
  9. 當太陽升起時,天主又安排了灸熱的東風,太陽射在約納頭上,使他無法忍受,遂要求死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10. 天主血約納說:「你為這株篦麻發怒合理嗎﹖」他回答說:「我發怒以致於死,是合理的!」
  11. 上主訓戒約納

  12. 上主說:「你為這株篦麻,並沒有勞過力,也沒有使它生長,還憐惜它:它不過是一夜生,出一夜死去的植物;
  13. 對尼尼微這座大城,其中有十二萬不能分辨自己左右手的人,且有許多牲畜,我就不該憐他們麼﹖」

 

[約納完篇]

《妓女與文人》 ((日)齋藤茂)

歐陽修](1007年-1072年)有些豔詞 有些人說這是別人的偽作
胡適《詞選》(選錄唐宋詞351 首. 1927 年版) 說 先前的范仲淹等也一樣
可見是那時風氣

宋代文学史 說當時士大夫都有家妓
應酬難免


作者因讀
《玉谿詩迷正續合編》《李商隱評傳》《鳳尾香羅》
對此主題有興趣

《說文》 無"娼"字 倡字意為"樂"

妓女與文人
作者:(日)齋藤茂
北京: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1年

內容簡介 · · · · · ·
文人與青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現象。青樓女精於世故卻也婉約深情,文人富於詩書卻也繾綣多情。他們交往與酒肆歌樓,以詩歌互遞情誼,其中鼎鼎大名,如薛濤與元稹,魚玄機與溫庭筠,李師師與周邦彥,柳如是與錢謙益,更是留下了諸般傳說。他們寫下眾口傳送的詩句,也成為被傳唱千年的傳奇。 《妓女與文人》從中國的古籍小說及民間傳說中,引用文人和妓女之間特殊精神上的和肉體上的依存關係的事例,對這種奇特的社會關係進行了解析。

作者簡介 · · · · · ·
齋藤茂,1950年生,大阪市立大學教授,著有《韓退之》等,為日本有名的漢學家。

目錄 · · · · · ·


序言
第一章 妓女的起源
一、妓女的含義
遊女和妓女/有關“妓”字
二、妓女的起源
與宗教禮儀的關係/奴隸娼妓/歷史上最初的妓女/妓女的來源
三、妓女的種類及其概觀
宮妓/家妓/營妓/官妓/民妓
四、女道士和女尼
具有娼妓的一面/與文學的關係
五、中國古代之男色
孌童/崇尚美男之風
第二章 妓女的技藝和日常狀況
一、妓女的技藝
宮廷音樂所/梨園和教坊/妓女的歌舞/妓女和戲劇/妓女的酒令、言談技巧/唐代的酒宴/行酒令的方式/酒令的種類/律令/著辭令/機敏的臨機應答
二、妓女的日常狀況
花街柳巷的概貌/明代的舊院/清末的上海
第三章 名妓與文人
一、文人
二、歷代的名妓
綠珠和石崇/薛濤和元白/魚玄機和溫庭筠/李師師和黴宗、周邦彥/陳圓圓和吳三桂/柳如是和錢謙益
第四章 妓女與詩歌
一、描寫妓女的詩歌
詩歌中對妓女的描寫/描寫妓女的詩/饋贈妓女的詩/悼念妓女的詩/描寫妓女的故事詩/轉換期的唐代
二、妓女寫的詩歌
《子夜歌》/《掛枝兒》
三?戀愛詩
中國的男女關係/戀愛詩的創作和妓女/李商隱的戀愛詩
第五章 妓院與小說、戲劇
一、文言小說——選自唐代傳奇
二、短篇白話小鑰——選自“三言二拍”
賣油郎/杜十娘
三、章回小說
《金瓶梅》中的妓女/《海上花列傳》和上海的妓院
四、戲曲
元曲《救風塵》/李香君和《桃​​花扇》
五、色情文學
第六章 新文化與妓女、妓院
一、新文化的享受及其傳播
時代文化和妓女/文化的傳播者
……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科技名人辭典Asimov's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tists

點擊進去 可以找出該書的1510位科技名人 (原書1964 有增訂版)

此書有中國版本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0?

----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tists - Google Books

- [ 翻譯這個網頁 ]
Offers profiles of hundreds of scientists and describ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our knowledge.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tists - Google Books

- [ 翻譯這個網頁 ]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tists. Marshall Cavendish, 1997, 5 volumes. ISBN 0-7614-7064-6, $299.95/set.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tists. ...


北京: 華夏出版社
《科學家傳記百科全書(精)(上下卷)精》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tists)
2000

生命之爱For the Love of Life

生命之爱 For the Love of Life by E. Fromm 林逸仁譯 台北:南方叢書 1988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们社会中的富裕和厌恶 
第一节 被动的人格
 第二节 现代社会中的厌恶
 第三节 人为制造的需要 
 第四节 家长制的危机
 第五节 宗教的惨败
 第六节 开拓人类成长的界限
第二章 论侵犯的起源 
第三章 梦是人类的通用语言 
第四章 非心理学家的心理学 
第五章 以生活的名义:一幅对话的肖像 
第六章 希特勒是什么样的人,构成反对他的力量是什么?
第七章 先知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第八章 人是谁?

生命之爱

作者: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王大鹏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 2007

内容简介 · · · · · ·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 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 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 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 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本系列丛书共18种,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荷妮和弗罗姆的经典之作,分 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状态心理——大至精神病串,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 析态度去研讨这些...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 · · · ·

  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1933年赴美讲学,开设私人诊所。1974年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卒于瑞士洛迦。
   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 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在人格理论、梦的分析、精神治疗以及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 见解。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A THEORY OF ARCHITECTURE by Nikos A. Salingaros

此中文本無索引
書名也標新立異
所以勉強介紹一下


A THEORY OF ARCHITECTURE

by Nikos A. Salingaros.

with contributions by Michael W. Mehaffy, Terry M. Mikiten, Debora M. Tejada, and Hing-Sing Yu.
Preface by HRH Charles, The Prince of Wales.

Paperback: 278 pages
Publisher: Umbau-Verlag, Solingen, Germany (August 2006)
ISBN: 3-937954-07-4
Product Dimensions: 16.5 x 23.5 cm; 6.75 x 9.5 inches

The US distributor is ISI Books, with online retail sales HERE; for wholesale orders please call 800-621-2736. All major US bookstores are now carrying this book, including Barnes & Noble, Buy.com, and Amazon.com.

European readers can buy the english version in a slighly different format (same text) directly from the BoD online bookstore, which ships wholesale and retail orders from Germany.

The Persian version is available in bookstores in Iran,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Center for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Studies and Research, 2008.

This book is already being used for courses in architecture schools.

"In a sane world, Prof. Salingaros would be sitting on architecture-prize and architecture-school boards, and would be fending off all-too-frequent requests from major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for his opinion, insights and judgment." -- Michael Blowhard.


This book presents some ideas I have explored in trying to discover the basis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search has led me to appl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o architecture, which has proved remarkably fruitful in establishing new and useful results. Most architects know of the historical application of ancient mathematics such as proportional ratios -- yet it is not this type of mathematics that actually governs general architectural form. Rather, it is the more recently developed mathematics of fractals,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mplexity. I have presented these results in the most simplified manner possible, to be useful to practicing architects as well as to students with very modest mathematical skills.

Each book chapter consists of one of my published papers in architecture. This collection of research articles can be used as a textbook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or a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Individual chapters have indeed been used in this manner in many schools since their initial publication. Their main message is that architecture should be based on principles that stand scientific scrutiny and experimental test. I present new results, so no similar treatment of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exists at the present time. My own architectural formation is due to my long involvement with Christopher Alexander in helping him to edit The Nature of Order, so, naturally, my work i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his.

"A Theory of Architecture" has its own WIKIPEDIA ARTICLE

REVIEW by Ashraf Salama, Archnet-IJAR, Volume 1, Issue 2, July 2007 [PDF].

REVIEW by John Hill, A Weekly Dose of Architecture, July 2007

REVIEW by Michael Blowhard, November 2006. Reprinted in part in Veritas et Venustas

REVIEW by Kim Sorvig and Jenny Quillien (in french), August 2006.

REVIEW by Vilma Torselli (in italian), August 2006.

Read extracts on Google Books and on Amazon (forthcoming)

A THEORY OF ARCHITECTURE

Preface by His Royal Highness, The Prince of Wales
Foreword by Kenneth G. Masden II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he Laws of Architecture from a Physicist's Perspective

Chapter 2.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reating Architectural Forms

Chapter 3. Hierarchical Cooperation in Architecture: the Mathematical Necessity for Ornament

Chapter 4. The Sensory Value of Ornament

Chapter 5. Life and Complexity in Architecture From a Thermodynamic Analogy

Chapter 6. Architecture, Patterns, and Mathematics

Chapter 7. Pavements as Embodiments of Meaning for a Fractal Mind (co-authored with Terry M. Mikiten and Hing-Sing Yu)

Chapter 8. Modularity and the Number of Design Choices (co-authored with Débora M. Tejada)

Chapter 9. Geometrical Fundamentalism (co-authored with Michael W. Mehaffy)

Chapter 10. Darwinian Processes and Memes in Architecture: A Memetic Theory of Modernism (co-authored with Terry M. Mikiten)

Chapter 11. Two Languages for Architecture

And, just for fun, some comments from the Dark Side: "Pure unsubstantiated, uncompromising, polemic ... This particular book is a nasty bit of hard porn." -- Will (posted on "A Daily Dose of Architecture", 1 July 2007).

Thematic summary of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s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Salingaros Home Page


建筑论语

作者: (美) 萨林加罗斯
译者: 吴秀洁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
页数: 270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科学大师,对建筑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书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 读者娓娓讲述了什么才是建筑真正的精髓所在。本书共分12章,各章之间均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在建筑的科学视角部分,本书从数学和物理科学的角度提出了 建筑生成应遵循的法则。对于建筑中的“装饰”这一古老而经典的话题,则从科学和感官的角度论证了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出全新的研究方法。在建筑的视觉模式部 分,本书将建筑的话题拉回到形式语言上,系统化地阐述了尺度、对比、层级、对称、秩序等建筑的基本问题,总结出了可用于指导建筑实践的规律法则。在对当代 建筑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本书主张建筑设计应当回归人性化,强调人对于空间场所的感悟,强调城市中的建筑生成法则应该与视知觉、神经生物学、实验心理学规范 的人类需求想符合。
经过了十几年的酝酿筹备,这本建筑学教科书终于面世了。无论一年级的学生、还是正在撰写建筑理论论文的博士生,从高级设计工作室的建筑工作人员,到经验丰 富的从业建筑师,对于每个与建筑领域有关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非常实用的。编写这本书的过程可谓精工细作,建筑学初学者们也不妨一读。书中所包含的信息是 对各种设计技巧的集成和荟萃。它可以告诉读者如何独立于任何特定的风格,并根据人类的需求和情感进行设计。本书提供给读者的是一套统一的真正的建筑学知 识,能够让人对这一学科获得全新而清晰的认识。书中针对人们对建筑的本能认识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并第一次把这些知识用简明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尼科 斯·A·萨林加罗斯博士(Nikos A.Salingaros)已经出版了《城市结构原理》(Principles of Urban Structure)(2005)一书。这本书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并被誉为对城市进程的基本综合与理解。他参与过的那些建筑环境的组织工作一般的 从业建筑师都极少经历过。这本新书后面的章节将探讨一些非常敏感的话题:什么原因导致建筑师们制造出他们所建成的形态;为什么建筑师总是使用非常局限的视 觉词汇等等。是由于个人的创造性,还是由于他们自身也不曾意识到的原因?到目前还没有一本书像本书这样触及建筑学的本质。另一位惟一可以把热情(和争论) 激发到这种程度的是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他恰好也是萨林加罗斯博士的朋友和建筑学导师。

作者简介

尼科斯·A·萨林格罗斯是一位执业城市设计师和建筑理论家,同时又有科学家和数学家的背景,在建筑理论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最近世界范围内举办的一次“有 史以来最杰出的城市思想家”的网络投票中名列第11位。在对建筑科学规律的研究中,他成为首位在建筑学领域获得由AHred P.Sloan基金会颂发研究补助金的学者。他目前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数学系教授,并任教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罗马第三大学建筑学院。 他还是传统建筑与城市地区国际组织成员、众多美国新城市主义工程项目和多个国家政府规划部门的顾问。他是建筑理论界著名学者亚历山大的合作伙伴,研究领域 集中在城市与建筑理论、复杂性理论和设计哲学方面。他在世界各地与知名业者合作开展业务,并把其来源于数学、科学和建筑学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论见解应用到建 筑和城市设计中。他的作品包括《建筑论语》“(A Theory 0f Archi.teeture)、《反建筑与解构主义新论》(Anti.Architectureand DeconstrMct:ion)和《城市结构原理》(Principles 0furban structure)等,曾被译成世界多种语言,在学校、建筑同行和政府机构中流传广泛,被认为是锻造了新人文主义和传统建筑永恒真理相结合的创新思想的 科学基础。

目录

序言
前言
绪论
致谢
第1章 物理学家眼中的建筑法则
第2章 创造建筑形态的科学基础
第3章 建筑学中的层级协作:装饰中的数学必要性
第4章 装饰的感官价值
第5章 建筑生命和复杂性与热动力学的类比
第6章 建筑学、模式和数学
第7章 分形心理意义的体现——路面
第8章 模块化和设计选择的数量
第9章 几何原教旨主义
第10章 建筑学中的达尔文过程和模因:现代主义模因理论
第11章 建筑学的两种语言

(中國) 煙草的世界

Cassie Ramsey, a student, at a Providence, R.I., hookah bar. A boom in hookah use has led to new health efforts against them.
Stew Miln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Putting a Crimp in the Hookah

As more college students embrace hookahs nationwide, legislators and health advocates are taking action against what they call the newest front in the war on tobacco.



Hookah

(hʊk'ə) pronunciation
n.
An Eastern smoking pipe designed with a long tube passing through an urn of water that cools the smoke as it is drawn through. Also called hubble-bubble, narghile.

[Urdu, from Arabic ḥuqqa, small box, the hookah's water urn, from ḥaqqa, to be true, be suitable.]


hubble-bubble, Hookah



這本書將台灣當成中國的一部分
對台灣的稱謂也動些手腳
不過從參考資料可見台灣有專家寫日文和英文的論文--陳奇祿的"物質文明"論文等
在80年代 哈佛大學出版社等就出版過中國的大型煙草企業....
此世界很複雜 作者是專家 幫我們理出一些大綱

中國煙草的世界

  • 【作 者】:(日)川床邦夫 著,張靜
  • 【叢編項】:
  • 【裝幀項】:平裝 32開 / 264
  • 【出版項】: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 2011


  • 【圖書簡介】
       “嚼火寒能卻,長吁意似酣。良霄人寂寞,借爾助高談。”于中國人而言,煙草雖是.“舶來貨”,卻深入于每日的尋常生活。烤煙、曬煙、香料煙,其品類豐富 繁多;水煙、鼻煙、莫合煙,其享用花樣百出;南洋、朝鮮、俄羅斯,其傳播迂回漫長。本書將經由“煙草”這一獨特視角,展現中國世俗社會的一個切面,管窺中 國人的生活與精神世界。
  • 【作者簡介】
      川床邦夫,1943年生,農學博士,日本唯一的煙草公司“日本香煙株式會社”主任研究員,有很多海外工作及研究經驗,并有多種著述。
  • 【本書目錄】
    序:煙草概述
     煙草植物的起源/煙草在新大陸的使用/煙的傳播/煙葉與煙制品
    第一章 中國人與煙
     一?中國起源說
    孔明與煙的傳說/從古書中得出的推論/蒙古起源說/臺灣起源說
     二、中國皇帝與煙
    明朝崇禎帝/清太宗(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晚清的宮廷
     三、近代的嗜煙名人
    魯迅/毛澤東/鄧小平/郵票中的吸煙形象
     四、與“煙草”有關的諺語
     五、與“煙草”有關的民間傳說
    王大與白花/乳娘阿秀/東林郎的故事/臺灣地區的民間傳說/煙錢/雙龍煙桿/譚九的故事(亡靈與煙)
     六、與“煙”有關的詩
     七、少數民族與煙
    各民族的煙文化/西雙版納的煙制品/婚俗與煙/內蒙古的壁畫
     八、煙草的別名
     九、吸煙與敬煙禮節
    吸煙要領/內蒙古的吸煙禮節/敬煙
    第二章 中國煙草史
     一、煙草傳入中國的時間及路線
    菲律賓路線/南洋路線/朝鮮路線/俄羅斯路線/最新話題
     二、明末清初的狀況
    禁煙/煙草的普及/煙草種植
     ……
    第三章 豐富多彩的中國煙草
    原書參考文獻
    后記
  • 歐洲中世紀音樂Music in Medieval Europe

    $129.00
    ISBN-13: 9780136081920
    Availability: Usually Ships in 1-5 days
    Published: Prentice Hall, 3/1989

    Description

    Historical survey of music in medieval Europe, from the end of Antiquit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Historical survey of music in medieval Europe, from the the end of Antiquit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from plainchant to late medieval polyphonic song. Clearly presented and explained.




    這是相當複雜而艱難的翻譯 (版權頁原書名錯誤 竟然成為20世紀音樂)
    不過可討論的不少
    譬如說 Speculum 翻譯為反射鏡 (p.21) 可考慮:"知識寶鑒"
    liturgy 相關詞在索引拼寫錯 都翻譯為儀式 台灣的天主教: "禮儀" para-liturgical 翻譯為副儀式 (p.232) 可考慮"輔禮"

    Ordinary of the Mass

    歐洲中世紀音樂(2CD)本人的CD一張故障

    本書以法、德、意、英和伊比利亞半島為主,介紹中世紀歐洲的宗教音樂、世俗音樂、器樂和音樂戲劇。

    這本書包括了相當多的音樂,遠遠多于這套叢書中的其他幾本。中世紀的音樂比其他時期的音樂更不容易得到,因此這樣做似乎是明智的,即包括盡可能的有代表性 的例子,而不是期待讀者(和教師)到難以理解的不同版本和很少的出版物中去尋找。實際上,這里展示的很多音樂都根據準版本進行了再編輯,或者直接根據手搞 進行了重新譯寫。只有極少的一些沿用的以前的版本。

    歌詞遵循了中世紀的拼寫法,保持了原來的不規則和不一致。這包括古法語和其他本地語的重音標記的刪除。一個例外是中世紀高地德語中的寫在右上方的e(變音符號),它出現在手稿中,但是在這里被現代化了。

    所有的歌詞,包括宗教的和世俗的,散文的和韻文的,拉丁語的和本地語的,都是新譯出來的。

    譜例的展示和版面安排,不論是歌詞還是音樂,都設計得盡可能清晰地展出原來作品的形式與結構。大部分作品用了全曲。對少數較長的作品,只能用選段,但對作品的範圍和大小給出了一個清晰的概念,還提供了一個完整現代版的出處。

    詳細資料

    • 規格:平裝 / 697頁 / 32K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作者中文版序
    原序
    第一章 中世紀
    中世紀歐洲的生活
    中世紀的遺產
    400-1000年
    1000-1400年
    音樂的作用
    參考書目注釋
    第二章 古代的理論傳統
    古代世界
    古代的音樂
    波伊提烏
    七藝
    奧古斯丁
    唱片目錄
    參考書目注釋
    第三章 聖詠和宗教儀式
    基督教(天主教)教會的發展
    早期教會的文獻和語言
    宗教儀式的發展
    查理大帝
    教會儀式中的音樂
    素歌
    歌詞和音樂
    形態和旋律風格
    旋律調式
    對記譜法和演唱的評論
    唱片記錄
    參考書目注釋
    第四章 彌撒
    彌撒的結構
    聖神降臨的彌撒
    前彌撒
    感恩祈禱
    唱片目錄
    參考書目注釋
    第五章 日課
    中世紀的修道院制度
    日課的結構
    聖誕節中的申正經
    引子
    ……
    第六章 900-1200年︰拉丁語傳統
    第七章 本地語傳統︰1000-1300年
    第八章 早期的復調音樂
    第九章 巴黎的新音樂
    第十章 1300年以前的器樂
    第十一章 14世紀的法國
    第十二章 14世紀的意大利
    第十三章 “極致之美”
    索引
    本書所附CD目錄
    譯後記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The visitor

    公視禮拜天經典電影院



    Place On Hold

    The visitor

    Groundswell Productions ; Next Wednesday Productions ; Participant Productions ; produced by Michael London, Mary Jane Skalski, Jeff Skoll ; written by Thomas McCarthy ; directed by Thomas McCarthy.

    Publisher: Burbank, CA : Distributed by Anchor Bay Entertainment, [2008]

    Description: 1 videodisc (104 min.) : sd., col. ; 4 3/4 in.

    Subject(s): College teachers New York (State) New York Drama.
    Widowers New York (State) New York Drama.
    Illegal aliens New York (State) New York Dram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ulty New York (State) New York Drama.
    Widowers New York (State) New York Drama.
    Illegal aliens New York (State) New York Drama.
    New York (N.Y.) Drama.
    New York (N.Y.) Drama.
    Melodrama.
    Fiction films.
    Feature films.
    Melodrama Feature. migfg
    Melodrama films. gsafd
    Feature films. gsafd

    Credits: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Oliver Bokelberg ; editor, Tom McArdle ; music, Jan A.P. Kaczmarek ; costume designer, Melissa Toth ; production designer, John Paino.

    Performers: Richard Jenkins, Haaz Sleiman, Danai Gurira, Hiam Abbass.

    Target Audience: MPAA rating: PG-13; for brief strong language.

    Notes: Title from container.
    Originally released as a motion picture in 2007.
    Special features: Playing the Djembe; "The visitor: an inside look" featurette; audio commentary with director Tom McCarthy and actor Richard Jenkins; deleted scenes.

    Summary: Walter Vale is a widower who teaches economics at a Connecticut university. He lives alone and is no longer motivated by his work. In New York to present a paper at a conference, he goes to the apartment that he has not visited in some time, but has kept since his wife was alive, only to discover a young couple living there. Despite their gr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Walter befriends Tarek, a Syrian citizen and drummer, and gradually builds a friendship with Esi, his girlfriend from Senegal. One day, when returning from Central Park with Walter, Tarek is arrested for jumping a stuck subway turnstile,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had paid. The police discover he does not have legal papers and transfer him to an immigrant detention center in Queens. Feeling responsible for and connected to Tarek, Walter decides to stay in New York to help and support him. Not hearing from her son, Tarek's mother arrives from Michigan to find out why, and she and Walter support one another while they attempt to free Tarek.

    《徐志摩傳》?《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是歷史學家郭廷以以日誌形式對中華民國時期大陸的重要事件的記錄,屬於編年史。《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起於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迄於民國38年(1949年12月31日),以政治﹑軍事﹑外交為主,其有關經濟﹑社會﹑文化者,也盡量編入,資料極為完備,與《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構成50年來近代中國最忠實的紀錄。初版於1979年。

    -----

    傳記-年譜第一/二步
    《好友交往日誌》

    ---
    Wikipedia 的一些修正: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1],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2] 。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目錄

    [編輯] 生平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子」。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對徐志摩來說,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林徽音)。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最後,林徽因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與張幼儀

    1923年梁 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 痛。」「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 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 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 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 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 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甚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父親,中斷了經濟上的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大,為了貼補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間往返,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餘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一月所獲,至少也有1000多元(當時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月薪約5元),但仍不敷陸小曼的揮霍。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於早八時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志摩罹難,死時34歲。

    [編輯]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讀書。

    • 1907年,入硤石開智學堂就讀。
    • 1909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歷經沿革為今日之杭州高級中學)。
    • 1915年(18歲)夏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
    • 10月29日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後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學習。
    • 1916年春(19歲),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同年秋,轉入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法科預科。次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 1918年6月,拜梁啟超為師。
    • 1918年8月(21歲)赴美留學,入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歷史系。
    • 1919年9月(22歲)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
    • 1920年10月(23歲),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其間結識英國作家威爾斯,對文學興趣漸濃。
    • 1922年3月(25歲),與張幼儀離婚,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同年10月回國。
    • 1923年3月(26歲),發起成立「新月社」。同時在北京大學英文系任教。
    • 1924年4月至5月(27歲),泰戈爾訪華,陪同在各地訪問;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訪問。8月,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12月,《現代評論》周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 1925年3月(28歲),辭去北京大學教職。3至5月,與陸小曼赴歐旅遊。
    • 1926年(29歲),應任光華大學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教授;主持《晨報副刊.詩》;10月,與陸小曼結婚。
    • 1927年春(29歲),參與籌辦新月書店。1927年9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

    • 1928年2月(31歲),兼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10日,與聞一多、饒孟侃、葉公超等創辦《新月》月刊。1928年6月至10月
    • ,赴日、美、歐、印等地旅遊。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問世。
    • 1929年(32歲),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職,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29年9月,應聘任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文學院英語文學教授。同年,兼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
    • 1930年底(33歲),先後辭去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職。
    • 1931年1月(34歲),與陳夢家、方瑋德等創辦《詩刊》季刊。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8月,詩集《猛虎集》出版。1931年11月13日,從北平赴上海看望陸小曼,18日離開上海到南京,為趕到北京聽林徽因的一個關於建築的講座,19日上午搭乘從南京到北平的「濟南號」郵機,到達濟南附近時飛機觸山失事,遇難身亡,時年34歲。


    華言實編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一歲

    一月十五日生於浙江省海寧縣(今海寧市)。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四歲

      入家塾讀書。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歲

      入硤石鎮開智學堂讀書。  

    1909年(宣統元年)十三歲

      冬,畢業於開智學堂。  

    1910年(宣統二年)十四歲

      春,入杭州府一中。與鬱達夫、沈叔薇等同窗。  

    1911年(宣統三年)十五歲

    辛亥革命爆發,杭州府一中停辦,休學在家。  

    1913年(民國二年)十七歲

      春,杭州府中學復學。返校。七月,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  

    1914年(民國三年)十八歲

    五月,在校刊《友聲》第二期上發表《鐳錠與地球之歷史》。  

    1915年(民國四年)十九歲

    夏,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婚後經張君勱介紹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即滬江大學前身)。  

    本年,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創刊,第二捲起改名《新青年》。  

    1916年(民國五年)二十歲

      春,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  

    秋,轉入北洋大學法科預科學習。  

    1917年(民國六年)​​二十一歲

    因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成了北京大學學生。  

    本年,《新青年》開始倡導文學革命。  

    1918年(民國七年)二十二歲

      長子出生,學名積鍇。  

      經張君勱介紹,拜梁啟超為師。  

      從上海啟程自費赴美留學。途中作《啟行赴美文》,鉛印贈親友,述遊學之志。  

    九月,入美國克拉克大學歷史系學習。  

    十二月,在紐約結識梅光迪、趙元任等人。  

    1919年(民國八年)二十三歲

    在克拉克大學畢業,獲該校一等榮譽獎。  

    九月,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修碩士學位。此間,政治熱情空前高漲。  

      五月四日,五四運動爆發。  

    1920年(民國九年)二十四歲

    九月,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為《論中國的婦女地位》。  

    慕羅素大名赴英,羅素卻已被劍橋大學辭退。  

    十月,入倫敦大學政治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秋,結識陳西瀅,並通過他與英國作家威爾斯(H.G.Wells)相識,從此對文學的興趣日漸濃厚。  

      秋,結識林長民及其女林徽音。  

    冬,張幼儀到英國,夫婦住在倫敦郊外的沙士頓。  

    1921年(民國十年)二十五歲

    春,被英國學者狄更生推薦到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當特別生。  

      夏,與林徽音熱戀。  

      秋,送夫人張幼儀赴德留學。  

    經英國語言學家歐格敦介紹,與羅素相識。  

    本年,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相繼成立。  

    1922年(民國十一年)二十六歲

    二月二十四日,次子德生(彼得)生於柏林。  

    三月,由吳德生、金岳霖作證,在柏林與張幼儀離婚。  

    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的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  

    七月,會見英國女作家曼殊斐爾二十分鐘,此次會面,影響了徐志摩一生。  

    八月十日,為追隨林徽音,退學啟程回國。在船上作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十月十五日抵達上海。  

      開始創作《志摩的詩》。  

    秋,應邀為清華文學社作題為《藝術與人生》(ArtandLife)的英文演講。冬,在文友會作題為《我對威爾斯、嘉本特和曼殊斐爾的印象》(PersonalImpressionsofH.G.Wells,EdwardCarpenterandKatherineMansfield)的英文演講。十二月,寄給林徽音用英文寫成的散文《月照與湖》,以表達自己的思念與愛慕。但此時林徽音已與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訂了口頭婚約。  

    1923年(民國十二年)二十七歲

    一月,梁啟超致書徐志摩,嚴厲批評其離婚行為。徐回信極力為自己辯解。在《努力週報》上發表《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一文,對北大校長蔡元培在羅文幹案中採取的對北洋軍閥政府不合作​​的立場表示支持。  

    三月,作詩《哀曼殊斐爾》悼念一月九日在法國逝世的曼殊斐爾。參與組建的“新月社”在北平成立。  

    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二十六日,在《努力週報》連載詩話《雜記》,文中不點名地諷刺了郭沫若的詩句“淚浪滔滔”,致使郭沫若、成仿吾等人與他交惡。  

    夏,應梁啟超之邀,在天津南開大學暑期學校講課兩週,教授近代英國文學和未來派的詩。  

    八月,去北戴河避暑,並作《北戴河海濱的幻想》。接祖母病重電報啟程返家。祖母歿,作《我的祖母之死》。  

    九月,在《小說月報》的泰戈爾專號上發表《泰山日出》、《泰戈爾來華》、《泰戈爾來華確期》三文和詩《幻想》。中秋節偕堂弟徐永和遊西湖。同胡適、陶行知、陳衡哲、馬君武、汪精衛、任叔永、朱經農等十人到海寧觀潮。  

      十月二十八日,作《西湖記》。  

    冬,張君勱組織成立理想會,擬辦月刊《理想》。徐志摩應約作《政治生活與王家三阿嫂》一文。  

    1924年(民國十三年)二十八歲

    年初,在北京籌辦《理想》周刊,最後計劃失敗。  

      一月,作小說《老李》。  

    二月,在北京籌備“以魔鬼詩派為中心的拜倫百年紀念會”。詩《自然與人生》在《小說月報》上發表。  

    四月,泰戈爾抵上海,代表北方學界前往歡迎。泰戈爾訪華期間,任隨從翻譯。陪泰戈爾到北京。梁啟超、蔡元培、胡適等到站歡迎。泰戈爾在北京作了六次公開演講。  

    五月,為慶祝泰戈爾六十四歲生日,北京學界舉行祝壽會。對林徽音的愛情之火再度燃起。陪泰戈爾會見溥儀,又聯繫與孫中山會面,因孫中山患病未成。  

      陪泰戈爾赴太原。當晚在車站與林徽音痛苦作別。陪泰戈爾去日本東京。  

      七月,專程送泰戈爾到香港。離日本前作詩《留別日本》和《沙揚娜拉》。  

    八月,在與林徽音失戀的痛苦中,開始與凌叔華通信達兩個月,傾吐心中的痛苦。九月,作詩《毒藥》、《白旗》、《嬰兒》等。十一月,作詩《悼沈叔薇》。  

    秋,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英美文學和外文。去北京師範大學作題為《落葉》的講演。主持新月社事務。在新月社的活動中,與陸小曼相識,不久兩人墜入情網。

    十二月一日,在《語絲》第三期發表波德萊爾的譯詩《死屍》,並作序言。十三日,《現代評論》周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1925年(民國十四年)二十九歲

    一月,在《京報副刊》發表詩歌《不再是我的乖乖》。  

    三月,辭去北京大學教授之職,準備去歐洲旅遊,行前要陸小曼盡快與王庚離婚,啟程出國。受聘為《現代評論》特約通訊員​​。途經蘇聯的赤塔、西伯利亞、莫斯科等。次子彼得(德生)因病於柏林夭折。到達柏林,得知兒子的死訊,非常悲痛。後於六月作悼文《我的彼得》。  

      四月,在法國漫遊。抵意大利。期間作詩《翡冷翠的一夜》等。  

      六月中旬,抵法國。  

    七月上旬,在英國經狄更生介紹,拜會哈代。散文《翡冷翠山居閒話》在《現代評論》發表。散文《莫斯科遊記》在《晨報副刊》連載。接陸小曼生病催他回國的電報,月底到北京。  

    八月,開始記戀愛日記,至九月十七日止,後被編入《愛眉小札》。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自費出版。  

    九月,詩歌《呻吟語》發表於《晨報副刊》。作詩《這年頭活著不容易》、《再不見雷峰》等。  

    十月,編輯的《晨報副刊》開始出版,首期上發表《我為什麼來辦,我想怎麼辦》一文,表明其辦刊方針。 《晨報》社會欄發表陳啟修《帝國主義有白色和赤色之別嗎? 》一文,引起巨大的爭論。發表《讀梁巨川先生的遺書》,談對梁巨川自殺的看法。作《吊劉叔和》一文。  

    秋,代表段祺瑞執政府邀泰戈爾再度訪華,泰戈爾因故沒有成行。詩歌《決斷》在《晨報副刊》發表。  

    在《晨報副刊》發表《守舊與“玩”舊》一文,批評章士釗的複古論調。  

    十二月,散文《巴黎的鱗爪》在《晨報副刊》發表。  

    林長民死於郭松林、張作霖之戰。徐悲痛不已,於次年二月作《傷雙栝老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三十歲

    一月,在《晨報副刊》發表《“閒話”引出來的閒話》,談“語絲”派和“現代評論”派的論爭,“妄想解釋做和事佬”,但雙方都不買賬,結果“兩頭都碰釘子”。在《晨報副刊》發表《列寧忌日——談革命》一文,針對曲秋(陳毅筆名)的《紀念列寧》展開討論。  

    二月,發表《結束閒話,結束廢話》一文,呼籲陳西瀅與周作人等論爭的雙方結束戰鬥。作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回南方老家度春節,並就與陸小曼的婚事與父親商量。父親原則上同意,但提出了苛刻的條件。  

    三月,與聞一多、蹇先艾商量編輯《晨報副刊·詩鐫》。為《晨報副刊·詩鐫》作發刊詞《詩刊弁言》。  

      四月,《詩鐫》第1期問世。徐發表詩作《梅雪爭春——紀念三·一八》。散文《自剖》發表。作散文《再剖》。  

    六月,詩《大帥》、《人變獸》、《兩地相思》等在《晨報副刊·詩鐫》發表。作《詩刊放假》一文。 《晨報副刊·劇刊》創刊。徐任編輯。創刊號上發表《劇刊始業》一文。散文集《落葉》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八月十四日,與陸小曼在北海公園舉行訂婚儀式。  

    十月,與陸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園結婚。婚禮由胡適主持,梁啟超證婚並致詞,對其二人進行諷刺與批評。辭去《晨報副刊》主編職務,離京南下。住在家鄉硤石,打算隱居著書。  

      十二月,為避戰亂,抵上海。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三十一歲

    春,與胡適、聞一多、邵洵美等人籌建的新月書店在上海成立。被提議為國民黨上海市委宣傳部副主任,未赴任。  

    秋,任光華大學教授,兼任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散文集《巴黎的鱗爪》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  

    十二月二十七日,與陸小曼在上海夏令匹克戲院同演《玉堂春》。  

    1928年(民國十七年)三十二歲

    春,散文集《自剖》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主編的《新月》月刊正式創刊。徐發表《新月的態度》一文,被認為是“新月派”的宣言。同期還發表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哪一個方向吹》。與陸小曼合著的戲劇《卞崑岡》在《新月》連載。  

    夏,因不滿陸小曼的生活作風而出國旅遊。先到日本,後去美國。離美赴英。在英國參觀了恩厚之創辦的農村建設基地,再次激起他在中國進行農村建設的願望。 《志摩的詩》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  

      秋,作詩《深夜》。離歐赴印。抵印度,在印度期間參觀了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和山迪尼基頓農村建設實驗基地並在國際大學做演講。十月下旬,啟程回國。作小說《“濃得化不開”(星加坡)》,後發表於《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號。在中國海上作詩《再別康橋》,後發表於《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號。十一月上旬,抵滬。  

    十二月,在蘇州女中演講,題目為《關於女子——在蘇州女子中學講演稿》,後發表於一九二九年十月十日《新月》月刊第二卷第八號。開始落實中國農村建設的計劃,第一步先做調查工作。  

    1929年(民國十八年)三十三歲

    春,參加南京國民黨政府教育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籌備工作,被推舉為籌備處理事,並與楊清馨合編《美展彙刊》。先後在彙刊上發表《美展弁言》、《想像與輿論》、《我也惑》等文章。梁啟超在北京逝世,徐參加悼念活動,並與胡適、梁思成等積極整理梁啟超的遺稿。舒新城主持中華書局,邀徐主持編輯《新文藝叢書》。組織一些人去江蘇、浙江實地考察,以選定中國農村建設的實驗基地。致恩厚之信,告知因為治安沒有保障建立中國農村建設基地之事無法實現。和楊清馨合編的《美展彙刊》出版。 《新月》月刊改組,聞一多離開編輯部,梁實秋、潘光旦、葉公超、饒孟​​侃、徐志摩為編輯。  

    六月,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授之職,繼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七月,離開《新月》月刊編輯部,編務移交梁實秋。九月起,在南京中央大學謀得一職,在南京與上海之間辛苦奔波。秋,在上海暨南大學作題為《秋》的演講。  

    1930年(民國十九年)三十四歲

    一月,和陳夢家、方瑋德等青年詩人共同醞釀籌辦《詩刊》。四月,小說集《輪盤》由中華書局出版。秋,辭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之職,再擬辦《詩刊》。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辦校務。去瀋陽探林徽音病。  

    冬,光華大學鬧學潮,徐被趕出學校。  

    1931年(民國二十年)三十五歲

    一月,為營救在日被捕的胡也頻四處活動。編輯的《詩刊》創刊號問世。  

    二月,決定聽從胡適勸說,北上北平。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兼任北京女子大學教授。仍兼上海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在北平、上海之間來回奔波。  

      二月二十四,抵北平。二月二十六日,在致陸小曼信中談及林徽音患肺病“已深入到危險的地步”,“這豈不是人生到此天道寧論”?得知沈從文為了救胡也頻生活無著的消息後,立即為沈從文落實了兩本書的出版情況。  

    三月,多次勸陸小曼離開上海到北平。四月,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作演講,批駁胡先驌攻擊新詩的論調。徐志摩南歸奔母喪。因父親不讓陸小曼戴孝而與父親發生爭執。  

    六月,籌集沈從文送丁玲母子回湖南常德的費用。  

    七月,在上海與邵洵美、羅隆基商量改進《新月》月刊,徐與邵主張不談政治,最好搞成純文藝的,但羅不同意,新月社內部分歧開始嚴重。  

    八月,《猛虎集》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  

      十一月,由北平抵滬。與陸小曼見面即發生爭執。  

      訪劉海粟、羅隆基。乘早車到南京。  

      十一月十九日,大霧。林徽音當天晚上要在北平協和小禮堂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想到場,搭乘中國航空公司的郵政班機“濟南號”啟行。飛機失事,遇難身亡。終年三十五歲。


    [編輯] 主要作品

    [編輯] 評價




    ****

    《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宋炳輝. 台北:業強等 1993
    改名再出《徐志摩傳宋炳輝.復旦大學 2011

    錯誤/不理想處仍然非常多 譬如說 陳源與周作人(其實是他老哥魯迅 樹人)論戰
    引許多三手資料 A. Waley 會在徐未十歲時寫信感謝徐(1940 不是1904)......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視野 - Google 圖書結果 劉洪濤
    ... 這是英國知識界「欠中國的一筆債務」。 9 原載《齊魯學刊》2006 年第 3 期 8 Arthur David Waley. “Our Debt to China”. The Asiatic Review. Vol. 36(July 1940). ...)



    目錄

    第一章英年罹難
    第二章父親的悲哀
    一、 老父招魂
    二、 硤石的歲月
    三、 頭大尾巴小的頑皮小孩
    四、 終身大事
    五、 父親的疑惑與悲哀
    六、 遠涉重洋
    第三章詩人誕生
    一、 精神故鄉
    二、 師從羅素
    三、 從倫敦到康橋
    四、 異國婚變
    五、 沉醉自然
    六、 永遠的曼殊斐爾
    七、 詩人的誕生
    八、 淚別康橋
    第四章理想的搏擊
    一、 傳道者
    二、 現實的回應
    三、 相隨泰戈爾
    四、 浪漫理想的詩意象徵
    五、 聚散新月社
    第五章浪漫愛情的求索
    一、 生命的中心與精華
    二、 痛苦與歡樂相伴
    三、 人海覓伴
    四、 浪漫情熾
    五、 傷感之旅
    六、 凱旋眉軒
    第六章“晨副”,我的喇叭
    一、 輝煌的眩暈
    二、 “晨副”天地(一)
    三、 “晨副”天地(二)
    四、 從《詩鐫》到《劇刊》
    第七章信仰的掙扎
    一、 痛苦的自剖
    二、 陰雲籠罩
    三、 希望的新月
    四、 重溫舊夢
    五、 黑夜裡的啼唱
    六、 危機四起
    第八章浪漫亦逝
    一、 解脫與飛升
    二、 無限憾恨
    附錄徐志摩年表簡編
    參考書目
    初版序(賈植芳)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玉谿詩迷正續合編》《李商隱評傳》《鳳尾香羅》

    蘇雪林,《玉谿詩迷正續合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

    《李商隱評傳》
    李商隐评传(1981年一版一印 江苏人民出版社 台北:木鐸 1985)

    高陽小說《鳳尾香羅》台北:聯經等 198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商隱
    唐朝官員、詩人
    李商隱
    《晩笑堂竹莊畫傳》中的李商隱畫像
    太學博士
    國家
    姓名 李商隱
    義山
    玉谿生、樊南生
    位階 正六品
    氏族 隴西李氏
    祖籍 隴西
    本籍 河內懷州
    出生 812年813年
    唐朝浙江
    婚年 837年娶王晏媄
    逝世 858年
    唐朝河南滎陽
    墓葬 沁陽山王莊鎮廟後村
    滎陽豫龍鎮苜蓿窪村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絃 
      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約812年813年1—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河內懷州(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二首,數量位列第四。

    目錄

    [隐藏]

    [編輯] 名、字、號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男子的從父親那裡繼承,由父親或者其他長輩起,而則多是男子成年後為自己取的。據現有的資料無法判斷誰為李商隱起的,但「玉谿生」3和「樊南生」兩個號都是李商隱自己取的。

    根據黃世中[1]的看法,「商隱」是「商山隱士」的意思,來自「商山四皓」的典故;而「義山」,是指隱居而能行義。

    「玉谿」,是今河南濟源境內王屋山下的一條溪谷。據說李商隱青年時代曾在附近修習道術。

    「樊南」,指長安(今陝西西安)城南的樊川,景色優美,「自韋曲而南,長渠分注,土壤豐腴,菜圃稻畦,罫紛綺錯,田廬雞犬,恍如江南水村圖畫中。」(傅增湘《秦游日錄》)唐代官僚士大夫喜歡在這一帶購置別墅,遊憩宴樂。李商隱在長安生活期間,有可能常來樊川。

    [編輯] 生平

    [編輯] 家世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張采田考證[2],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係已經非常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2不過,很顯然他並沒有因此得到任何的現實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恆(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今河南獲嘉縣)縣令。

    [編輯] 早年生活及教育

    李商隱生於浙江,在李商隱10歲前後,他的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親、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後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成年後,李商隱曾利用為母親守孝的時間,將寄葬在各地的親屬靈柩遷葬到滎陽。陳貽焮認為[3]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還由於從小孤貧,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經歷使他養成猶豫、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徵既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 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 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欣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藉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在寫於這一時期(太和四年,830)的《謝書》中,李商隱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躊躇滿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編輯] 應舉之路

    在唐代,缺乏門第背景的知識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發展,主要的入口有兩個:科舉和幕府。前者被認為是進入官場的資格,是官方對其行政能力的認可;後者 是一些有勢力的官僚自己培養的政治團隊,如果表現出色,也往往可以通過這些官僚的舉薦成為朝廷正式的官員。中晚唐時期,很多官員都既考取科舉的資格,也有 作為幕僚的經歷。

    文宗開成二年(837),李商隱考取了進士資格。在此之前,他已經失敗過多次。李商隱初次應舉的年份難以考證,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李商隱就開始了他漫長而艱苦的應舉之路[4]。與大多數缺乏權勢背景的考生一樣,李商隱並不指望一舉成功。他目前流傳下來的詩文中沒有提及當時的情形,這多少說明他對於初試的失敗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隨著失敗次數的增多,他漸漸開始不滿。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中,他將沒有錄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賈餗)比喻成阻撓他成功的小人:「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

    應舉的失敗不會讓李商隱反省自己學識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經與他一起遊學的令狐綯就考中進士。這顯然不是因為令狐綯的學識才華比李商隱優秀,而是由於他父親令狐楚的影響力。權貴們互相提攜,大量錄取上流社會關係網中的考生,在唐代科舉中是很普遍的現象。許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會在考試之前就去刻意結交關係,或者想出種種辦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4據李商隱自述,他在這方面是比較低調的(《與陶進士書》),但如果說他不曾對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從李商隱在開成元年寫給令狐綯的一封信中「爾來足下仕益達,仆固不動」之類的話,可以看出他的情緒已經相當煩躁了。而他於開成二年的中舉,也正是令狐父子對當值考官施加影響的結果。5

    [編輯] 步入仕途

    李商隱考中進士的當年(開成二年,837)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今甘肅涇縣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甚至將女兒嫁給了他。從李商隱後來的經歷中可以看出,這樁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

    李商隱的尷尬處境在於:王茂元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而令狐楚父子屬於「牛黨」。因此,他的行為就被很輕易地被解讀為對剛剛去世的老師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隱很快就為此付出了代價。在唐代,取得進士資格一般並不會立即授予官職,還需要再通過由吏部舉辦的考試。開成三年(838)春天,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結果在複審中被除名。這件事對李商隱最直接的影響是使得他獲得朝廷正式官職的時間推遲了一年。不過,他並沒有後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王晏媄。他們婚後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隱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麗溫和體貼的妻子。

    開成四年(839),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順利通過,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這是一個低級的官職,但有一定的發展機會。沒過多久,被調任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雖然縣尉與校書郎的品級差不多,但遠離權力的中心,顯然會使以後發展受到影響。李商隱在弘農任職期間很不順利,他因為替死囚減刑(「活獄」)而受到上司陝虢觀察使孫簡的責難。孫簡很可能以某種不留情面的態度對待李商隱,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難以忍受,最終以請長假的方式辭職(《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湊巧的是,在此前後孫簡正好被調走,接任的姚合設法緩和了緊張的局面,在他的勸慰下,李商隱勉強留了下來。但他此刻顯然已經沒有心情繼續工作,不久(開成五年,839)就再次辭職並得到獲准。

    [編輯] 閒居時期

    辭去了弘農縣尉,李商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於武宗會昌二 年(842)設法又回到秘書省任職。這一次,他的職位(「正字」)品階比三年前(「校書郎」)還低。即便如此,李商隱畢竟又有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在唐 代,大家普遍認為在京城裡的任職會比外派的官員有更多的機會升遷,而李商隱所在的秘書省,又比較容易受到高層的關注。對李商隱而言,另一個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獲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這位精幹的政治家幾乎被授予全權處理朝政。李商隱積極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張,他躊躇滿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機會。

    然而,命運似乎與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李商隱重入秘書省不到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他必須遵循慣例,離職回家守孝三年。這意味著年屆而立的李商隱不 得不放棄躋身權力階層的最好的機會。這次變故對李商隱政治生涯的打擊是致命的。他閒居在家的三年(會昌二年末至會昌四年末),是李德裕執政最輝煌的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隨著不久之後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團驟然失勢,李商隱已經難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會昌三年(843),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討伐藩鎮叛亂時病故。王茂元生前沒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李商隱的升遷,但他的去世無疑使李商隱的處境更加困難。

    李商隱在閒居的幾年裡處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務,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將一些親屬的墓葬遷回了故鄉的家族墓園。這種維護家族榮譽的努力多少使他獲 得心理上的滿足。從現存的部分詩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隱盡量調整自己的心態,淡化對政治生涯的興趣和期待。他有時從事農耕,聲稱自己「渴然有農夫望歲之 志」,模仿陶淵明的風格寫作田園詩歌。不過,紛亂的時局始終吸引著李商隱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鮮明的政治傾向,幾乎無法隱藏。

    [編輯] 幕府遊歷

    會昌五年(845)十月,李商隱結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書省。此時,武宗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關係已經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傳言他是由於長期服用道士進獻的長生藥而中毒身亡。經過一系列的宮廷鬥爭,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對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厭惡李德裕。因此,幾乎整個會昌六年(846),都持續新一輪政治清洗,曾經權傾一時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擠出權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為首的牛黨新勢力逐漸佔據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這一年,李商隱在秘書省任正字。35歲的李商隱終於有了兒子(李袞師),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這一年中了進士,這兩個好消息大概只能讓他興奮一時。由於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綱領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綯等人視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黨的勝利。儘管他的職位幾乎低得不值得在權力鬥爭中被排擠,但仍然可以想像他的鬱悶心情。因此,當大中元年(847)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他往赴桂林任職時,他幾乎沒有猶豫。

    太和三年(829)受聘於當時的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開始,李商隱多次進入地方官員的運作機構中擔任幕僚的角色。事實上,他身為幕僚的經歷比正式任職於朝廷的時間更長。不過,在宣宗大中元 年(847)之前,他似乎一直將這樣的經歷作為過渡。對於在政治上頗有抱負的李商隱來說,這種這種經驗非常重要,既是他歷練工作能力的過程,也是積累社會 關係的途徑。不過,畢竟只是為日後的大展宏圖而進行的準備活動。從時間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經驗幾乎都在數月之內,變動頻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為官的機 會,就會立即辭去幕府的工作。而這一次,李商隱作為鄭亞的幕僚前往桂林時,他也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後的10年間,他將在幕府遊歷中逐漸耗盡所有的政治熱情。

    弘一法師手書李商隱詩句,此詩李商隱作於桂州

    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隱告別家人,隨鄭亞出發,經過兩個月左右的行程,來到距京城大約5000里以外的南方。鄭亞的這次南遷,是牛黨清洗計劃的一部分。李商隱願意主動跟從一位被貶斥的官員,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黨。另一方面,也顯示對自己的升遷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鄭亞就再次被貶官為循州刺史,李商隱也隨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長安。據說,他在潦倒之際,寫信給故友令狐綯(他已經進入權力的核心)請求幫助,但遭到拒絕,結果只能通過自己考試得到一個盩厔縣尉的小職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0年前,他正好也是一個相當的職位(弘農縣尉)。

    李商隱擔任盩厔尉時間不長,又被調回京城。此時,與大中元年他在秘書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職,渺茫的前途,落寞之餘,期盼著出現變化。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隱得到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止的邀請,前往徐州任職。盧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員,對李商隱也非常欣賞。如果他的仕途順利,李商隱可能還有最後一次機會。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隱追隨盧弘止僅僅一年多後,後者就於大中五年春天病故。這樣,李商隱不得不再一次另謀生路。

    [編輯] 晚年

    大中五年,李商隱經歷的另一次重大打擊,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間病逝。從李商隱的詩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這位出身於富貴家庭的女性,多年 來一直盡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於李商隱多年在外遊歷,夫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聚少離多。可以想像,李商隱對於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 坷,無疑增強了這份歉疚的感情。家庭的巨大變故並沒有給李商隱很長的時間去體驗痛苦。

    這年秋天,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的柳仲郢向 李商隱發出了邀請,希望他能隨自己去西南邊境的四川任職。李商隱接受了參軍的職位,他在簡單地安排了家裡的事情之後,於十一月入川赴職。他在四川的梓州幕 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時間都鬱鬱寡歡。他曾一度對佛教發生了很大的興趣,與當地的僧人交往,並捐錢刊印佛經,甚至想過出家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隱宦遊生涯 中最平淡穩定的時期,他已經再也無心無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調回京城任職。出於照顧,他給李商隱安排了一個鹽鐵推官的職位,雖然品階低,待遇卻比較豐厚。李商隱在這個職位上工作了兩到三年,罷職後回到故鄉閒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隱在家鄉病故。

    [編輯] 個人生活

    李商隱畫像

    [編輯] 愛情

    李商隱的愛情生活,被許多研究者關注,部分原因在於李商隱以《無題》為代表的詩歌中,表現出一種撲朔迷離而又精緻婉轉的感情,容易被人視為豐富的愛情體驗的表達。

    關於李商隱的愛情,猜測的部分遠遠多於有實際證據的,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此津津樂道,甚至象閱讀偵探小說一樣揣摩分析他的詩文,希冀發現切實的憑據。下面這些女子被認為是與李商隱有過感情糾葛的:

    •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現在李商隱寫於開成元 年(836)年的一組詩(《柳枝五首》)中。他還為在這組詩寫了一個長長的序言,講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個洛陽富商的女兒,活潑可愛,開朗大方,在一個 偶然的機會聽到李商隱的詩(《燕台詩》),心生愛慕,於是主動與他約會。但李商隱失約了。他後來得知,柳枝被一個有權勢的人收為妾。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 如果不是李商隱杜撰,這一段沒有結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戀。
    • 宋華陽。李商隱在青年時期曾經在玉陽山修習道術,因此有人猜想他在這期間與女道士發生過戀情。在《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 劉先生》等詩中,李商隱提到了「宋華陽」的名字,於是宋華陽就被認為是李商隱的戀人。還有一種誇張的說法是:李商隱曾經和宋華陽姐妹二人同時戀愛。蘇雪林 在《玉谿詩謎》中[5]對於這個故事進行了最大限度的想像發揮。
    • 錦瑟。李商隱有一首著名的《錦瑟》詩,劉攽雲在《中山詩話》中提到,有人猜測「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兒,李商隱在令狐家受學期間,曾與她戀愛,但終於沒有結果。
    • 荷花。民間傳說他在與王氏結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戀人,兩人十分恩愛。在他進京趕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隱陪伴荷花度過最後的時光。這段悲劇給他造成很大的打擊,以後的詩中他常以荷花為題也是對舊情的眷戀。
    • 王氏。王氏是李商隱的妻子。但有人從李商隱《祭小姪女寄寄文》中(「況吾別娶已來,胤緒未立」)推斷王氏為李商隱再婚的妻子。如果這種看法成立, 李商隱應該還有一位初婚妻子,但關於這方面的信息幾乎空白。李商隱與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後,他寫下《房中曲》等悼亡詩篇,情感真摯,語意沉痛。 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離家赴蜀地宦遊途中所作《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對於李商隱愛情生活的研究,以蘇雪林的《李義山戀愛事迹考》(1927)最為著名。此書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為《玉谿詩謎》。蘇雪林的研究,繼承了程夢星馮浩等人的成果,拓寬和豐富了這一領域的內容。例如,通過她的考證,多數人接受了李商隱與女道士的戀愛經歷。不過,蘇雪林的猜測和推理幾乎不加節制,從而構畫出幾段離奇的戀情,包括他曾與宮女偷情。

    [編輯] 社會交往

    有人根據李商隱部分詩作的風格,推想他性格內向(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編·第十一章)。這種猜測多少有些武斷。如果從李商隱的另外一些 活潑幽默的作品來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現存的資料(主要是他本人的詩歌和文章)表明李商隱的社交範圍廣泛,他是一個樂於交往而且頗受歡迎的人。

    李商隱交往圈裡的人物分為四類:

    • 禮節性的交遊或親戚之間的來往。包括令狐緒韓瞻以及他在各個階段的同事。

    在李商隱的社交生活中,備受後人關注的,是他與「牛李黨爭」的關係。清代以前的學者普遍認為:李商隱青年時期得到令狐楚的賞識,並有機會跟隨他學習「四六文」(駢體文),應該自然而然成為令狐楚所屬的牛黨。民國以後的學者,雖然對李商隱究竟應該屬於哪個黨派有不同的意見,但也都同意:正是由於李商隱與令狐楚的這一段經歷,使得他一生都被牽累在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6]

    李商隱本人可能原想置身於牛李黨爭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詩文中對兩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評。然而,在政治鬥爭中想要保持中立,顯然只能是一 廂情願。結果是李商隱兩邊不討好,令狐綯尤其厭惡他,認為他忘恩負義。在令狐綯官居高位後,李商隱曾多次嘗試補救,包括寫了一些詩給令狐綯(如《寄令狐郎 中》),希望他顧念舊情,但令狐綯始終不理睬他。

    在這種情況下,李商隱的仕途顯然無法順利,他曾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唐武宗會昌五 年(845)兩入秘書省,但只是短期地擔任過低級官職。李商隱也在基層政府做過小官(開成四年-五年:弘農縣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樣短暫和坎 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些外派官員的幕下供職。事實上,無論是「牛黨」還是「李黨」得勢,李商隱從來沒有機會晉陞。他的政治生涯結束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時他追隨鹽鐵轉運使柳仲郢,擔任鹽鐵推官,當柳被調任兵部尚書時,他也隨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鄉後不久即病故。

    [編輯] 與令狐楚父子的交往

    在父親去世後,幼年的李商隱陪同母親回到河南故鄉,這裡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而且相當艱苦的環境,沒有家庭或家族的影響力幫助他在成長過程中自 然進入一個社交圈。李商隱憑藉才華、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會關係網路。早在十六歲,他就開始與當地的一些知識分子交往,將自己的作品散發給他們閱 讀,獲得了一定的名氣——也許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認識令狐楚是李商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後來的生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令狐楚幫助李商隱進入士大夫的社會階層,同時也使他捲入了黨爭 的旋渦。從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文宗開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們一直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係。李商隱以謙卑誠懇的態度贏 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現這種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際召喚李商隱來到身邊,要求他代為撰寫遺表——這並非普通的遺書,而是要上呈給皇帝的 政治遺言。令狐楚本人就是這種文體的高手,而他寧願讓李商隱幫助完成自己一生的總結。另一方面,他們兩人之間又有非常微妙的距離感。李商隱在一些場合稱呼 令狐楚為「四丈」,顯得相當親近,但他從不會放鬆到忘記時時表達感激之情的地步。當然,與其說李商隱謹小慎微地保持了距離,倒不如說令狐楚的態度給定了雙 方交往的界限。

    在與令狐楚交往的過程中,李商隱學會了如何與既有身份又欣賞自己才華的人融洽相處。這樣的人對他而言具有多重身份:伯樂、老師、長輩、上司、贊助者……簡言之,他們會對其個人仕途和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編輯] 與王茂元家族的交往

    王茂元是李商隱的岳父。身為邊疆大吏,王茂元聲名顯赫,家境富有。在一些資料里,他被認為是當時「牛李黨爭」 中李黨的一員。《舊唐書》和《新唐書》的作者都認為李商隱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王晏媄,是在令狐楚死後背叛了其所屬的牛黨。但是,近代的一些研究顯示:王茂元 的李黨身份並不是那麼確鑿,因為沒有史料證據表明他真正參與了黨爭。另一方面,李商隱除了在王茂元身邊短期擔任過幕僚之外,並沒有因為他的婚姻而獲得更多 的政治資本。李商隱在詩文中也流露出,他在經濟和仕途方面,都沒有仰仗岳父的支持。這樣的辯解看起來是有道理的。會昌三年,王茂元在討伐劉稹的戰爭中病 故,此時李商隱閒居在家,竟然也都沒有及時趕到岳父身邊。可見雙方的關係並不是非常密切。

    [編輯] 與鄭亞、盧弘止、柳仲郢等人的交往

    鄭亞、盧弘止和柳仲郢三人是李商隱幕府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位府主。他們都很欣賞李商隱的才華,並且有限度地幫他爭取利益。

    [編輯] 與劉蕡的交往

    劉蕡是李商隱的政治偶像,他早年在應試的對策文中強烈批評宦官干涉政治的弊端,獲得朝野一致的敬佩,但也因此斷送了仕途。李商隱現存的詩集中,有5首是題名寫給劉蕡的。並很可能於大中二年見過面。[7]

    [編輯] 與溫庭筠、杜牧等人的交往

    [編輯] 政治觀點和宗教信仰

    其晚年的喪偶和官場失意時他篤信起佛教

    [編輯] 傳說

    與李商隱有關的傳說,散見於後世的史料筆記中。

    • 五代孫 光憲《北夢瑣言》中記載:在令狐楚去世後多年的某個重陽節,李商隱拜訪令狐綯,恰好令狐綯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曾經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綯陳訴舊 情,希望得到提攜,都遭到對方的冷遇。感慨之餘,就題了一首詩在令狐綯家的廳里:「曾共山翁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 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委婉地諷刺令狐綯忘記舊日的友情。令狐綯回來看到這首詩,既慚愧又惆悵,於是令人將這 間廳鎖起來,終生不開。後來又有人說,這首詩令狐綯惱羞成怒,很想剷除題詩的牆壁,但由於這首詩里有出現了他父親的名字(「楚」),按照當時的習俗,他無 法毀掉詩作,就只好鎖上門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隱。
    • 姚寬《西溪叢語》中記載唐末流 傳的一個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遊玩,有人提議以木蘭為題作詩。於是眾人一邊飲酒一邊輪流賦詩。這時,突然出現一位貧窮的書生,口佔一絕:「洞庭波 冷曉侵雲,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罷隱身而去。大家都感到驚奇,後來得知,這人就是李商隱的鬼魂。在另一個版本(李頎《古今詩話》)中並沒有鬼魂出現,是一群詩人在長安聚會時,有人朗誦這首詩,大家才發現原來他就是李商隱。
    • 蔡居厚《蔡寬夫詩話》中說:白居易晚年非常喜愛李商隱的詩,曾經開玩笑地說:希望我死後能夠投胎當你的兒子。後來李商隱兒子袞師出生,李商隱為他取小名叫「白老」。
    • 李頎《古今詩話》中記載:北宋 楊億、劉筠等人互相以詩唱和,創立「西昆體」,以學習李商隱的詩歌風格著名。當時有一位職業演員扮演李商隱,穿著破爛的衣服,對別人說:楊億他們生生撕破 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聲。有人用這個故事來諷刺「西昆體」詩派對李商隱的繼承是生吞活剝。

    [編輯] 墓葬

    關於李商隱的墓葬地點,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處位於沁陽市山王莊鎮廟後村,另一處位於滎陽市豫龍鎮苜蓿窪村南。前者是李商隱的原籍所在地,後者是其祖輩遷居所至的家鄉。由於李商隱晚年生活的資料稀少,他死亡和埋葬的地點目前沒有定論。

    沁陽李商隱墓的文獻依據是清代康熙年間的《河內縣誌》的古迹圖和乾隆年間的《河內通志·陵墓》里的相關內容。《河內縣誌》里標示出了「李義山墓」的所在地。《河內通志·陵墓》明確記載:「李商隱墓,在府城東。文集內雲祖塋在懷州東郊,今不可考。」

    當地政府於1987年1月7日宣布李商隱墓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8年、2001年兩次對墓地進行了整修。現在的墓冢區四周砌圍牆,整個 平面呈方形,邊長9米,周圍以青石砌築平台,台上築盝頂形封丘,前樹墓碑,碑首雕作盤龍,碑身正面正中篆書「唐故李商隱之墓」,碑陰上部刻李商隱生平簡 介,下部刻清康熙三十二年《河內縣誌》內的古跡圖。四周鋪設方磚,植松柏。唐代李商隱愛妻《王晏媄墓》埋葬同墓園。

    滎陽的李商隱墓沒有成形的墓園,荒冢距離位於苜蓿灣村南200米左右的農田裡。據滎陽政府網站的介紹,墓冢高約4.2米,東西長約10.4米,南北寬約10.6米。沒有墓碑,荒冢上遍布枯木和野草。目前為鄭州市和滎陽市的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文學成就

    [編輯] 玉谿詩

    李商隱通常被視作唐代後期最傑出的詩人,其詩風受李賀影響頗深,在句法、章法和結構方面則受到杜甫韓愈的影響。[8]許多評論家認為,在唐朝的優秀詩人中,他的重要性僅次於杜甫李白王維等人。就詩歌風格的獨特性而言,他與其他任何詩人相比都不遜色。讚賞李商隱詩歌和批評他的人,所針對的都是他鮮明的個人風格。後世許多詩人模仿李商隱的風格,但沒有一位被認可。

    根據劉學鍇、余恕誠的整理研究[9],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經基本確定了寫作的時間,213首無法歸入具體的年份。此外,還有十來首懷疑是李商隱的詩作,不過證據欠充分。

    [編輯] 題材

    從吟詠的題材來看,李商隱的詩歌主要可以分為幾類:

    • 政治和詠史。作為一個關心政治的知識分子,李商隱寫了大量這方面的詩歌,留存下來的約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韓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韻》、《隨師 東》、《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作品。李商隱早期的政治詩指陳時局,語氣嚴厲悲憤,又含有自我期許的意味,很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態。在關於政治和社 會內容的詩歌中,借用歷史題材反映對當代社會的意見,是李商隱此類詩歌的一個特色。《富平少侯》、《北齊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 抒懷和詠物。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負無法得到實現,於是就通過詩歌來排遣心中的鬱悶和不安。《安定城樓》、《春日寄懷》、《樂游原》、《杜工部蜀中離席》是流傳得較廣的幾首。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內容的作品中許多七言律詩被認為是杜甫詩風的重要繼承者。
    • 感情詩。包括大多數無題詩在內的吟詠內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隱詩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獲得了後世最多的關注。《錦瑟》、《燕台詩》、《碧城三 首》、《重過聖女祠》等,保持了與無題詩類似的風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等,則反映出李商隱感情詩另一種風格的 意境。他本人在《上河東公啟》中稱:「至於南國妖姬,叢台妙妓,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
    • 應酬和交際。在李商隱用於交際的詩作中,寫給令狐綯的幾首(《酬別令狐補闕》、《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見寄》、《寄令狐學士》、《夢令狐學士》、《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玩月因戲贈》)特別引人注意,為解釋他與令狐綯的關係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編輯] 風格

    李商隱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絕也有不少傑出的作品。清朝詩人葉燮在《原詩》中評李商隱的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他的格律詩繼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傳統,也有部分作品風格與杜甫相似。與杜甫相似,李商隱的詩經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難懂,而且常常每句都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獨創,喜用各種象徵比興手法,有時讀了整首詩也不清楚目的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義。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觀認為是詠嫦娥之作,紀昀認為是悼亡之作,有人認為是描寫女道士,甚至認為是詩人自述,眾說紛紜。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風格,形成了他作詩的獨特風格。據宋代黃鑑整理的筆記《楊文公談苑》記載,李商隱每作詩,一定要查閱很多書籍,屋子裡到處亂攤,被人比作「獺祭魚」。明王士楨也以玩笑的口吻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批評意見[10]認為他有時用典太過,犯了晦澀的毛病,使人無法了解他的詩意。魯迅曾說:「玉谿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1934年12月致楊霽雲的信)

    此外,李商隱的詩詞藻華麗,並且善於描寫和表現細微的感情。

    [編輯] 無題詩

    主條目:無題詩

    李商隱以無題詩著名。根據《李商隱詩歌集解》[9]里所收詩歌的統計,基本可以確認詩人寫作時即以《無題》命名的共有15首:

    • 《無題》(八歲初照鏡)
    • 《無題》(照梁初有情)
    • 《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
    • 《無題四首》(來是空言;颯颯東南;含情春畹晚;何處哀箏)
    • 《無題》(相見時難)
    • 《無題》(紫府仙人)
    • 《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帷深下)
    • 《無題》(近知名阿侯)
    • 《無題》(白道縈迴)
    • 《無題》(萬里風波)
    梁啟超手書李商隱無題詩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詩集中經常被標為「無題」的(五律「幽人不倦賞」、七絕「長眉畫了」、「壽陽公主」、「待得郎來」、「戶外重陰」),經馮浩紀昀等人考訂,認為多半是由於版本問題而產生的原題丟失情況,並非真正的無題詩。

    有些研究者(如楊柳[4]) 認為李商隱詩集中部分有題目的詩也應該屬於無題詩一類,理由是這些詩的題目往往是從詩的首句中取前幾字為題(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詩題與內容本 身毫無聯繫(如《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看,李商隱詩集中可以歸入無題詩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說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許多人傾向於將《錦瑟》、《碧城三首》、《玉山》等詩與無題詩相提並論,認為它們在寫法意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通過隱晦的筆觸表現一種微妙複雜的感情。事實上,正是這種一言難盡的情形,使得無題詩吸引了眾多的研究者,都試圖對這些詩的真正含義作出解釋。然而沒有一個人的註解能夠非常令人信服的闡明詩中的涵義。

    馮浩在《玉谿生詩集箋注》總結了前人關於無題詩的箋注工作,從中可以看出諸家觀點之大不同:「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其盡賦本事。各持偏見,互持莫決。余細讀全集,乃至實有寄託者多,直做艷情者少,夾在不分,令人迷亂耳。」[11]

    [編輯] 影響

    施蟄存認為[8],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在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的詩作22首,數量僅次於杜甫(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這個唐詩選本在中國家喻戶曉,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隱在普通民眾中的巨大影響。

    晚唐時期,韓偓吳融唐彥謙已經開始自覺學習李商隱的詩歌風格。到了宋代,學習李商隱的詩人就更多了。據葉燮說:「宋人七絕,大概學杜甫者什六七,學李商隱者什三四。」(《原詩》)北宋初期的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隱,經常互相唱和,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並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稱為西昆體。在當時頗有影響。此外,王安石對李商隱也評價很高,認為他的一些詩作(如:《杜工部蜀中離席》)「雖老杜無以過也」(《蔡寬夫詩話》)。王安石本人的詩歌風格也明顯受到李商隱的影響。

    明朝的詩人從前、後七子到陳子龍錢謙益吳偉業,都受到李商隱的影響。清朝喜歡寫艷情詩的人更是專學李商隱的無題詩,例如王彥泓的《疑雲集》和《疑雨集》。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小說中的香艷詩也是受到他的影響。

    關於李商隱對後世的影響,可以參看吳調公《李商隱對北宋詩壇的影響》、《李商隱在清代的餘波綺麗》、王玉祥《李商隱對蘇曼殊詩的影響》、王兆陽《論李商隱的詩對詞的獨特風格形成的影響》、劉學鍇《李商隱詩與唐宋婉約詞》等論文。

    [編輯] 樊南文

    李商隱的寫作,除詩歌以外的成就被論及得較少。事實上,他是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這種文體注重文辭的對偶,並使用大量典故,廣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隱在令狐楚的培養下,成了一位駢體文的專家,為許多官員代筆起草過奏摺、書信等文書。《舊唐書·文苑傳》說李商隱「尤善為誄奠之辭」。由於當時章奏中使用的駢體文,要求詞藻華麗,又要表述準確,因此對於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長寫作駢體文的李商隱,養成了用典的習慣,因此被認為這是他的詩歌中喜歡用典的原因[3]

    李商隱曾將其駢體文作品編訂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根據《新唐書·藝文志》、《宋史· 藝文志》的記載,李商隱的文集,除了自編兩集,還有另外一些。但前述這些文集,都沒有流傳下來。目前可以看到的李商隱的文章,是朱鶴齡、徐炯、馮浩、錢振 倫、錢振常、張采田、岑仲勉、劉學鍇、余恕誠等人,先後從《全唐文》、《文苑英華》、《唐文粹》等書中搜輯、考證而得到的。最新的彙編文集《李商隱文編年 校注》(劉學鍇、余恕誠,中華書局,2002)中收入了352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駢體文,也有少量被稱為「古文」的散體文。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李商隱的駢體文評價很高,認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駢體文就算全部遺失也不可惜。


    [編輯] 「三十六體」

    主條目:三十六體

    李商隱段成式溫庭筠的詩歌由於風格相近,且都排行十六,並稱三十六體

    「三十六體」的說法,最早見於《新唐書·文藝下·李商隱傳》:「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商隱儷偶長短,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誇,號『三十六體』。」而在《舊唐書·文苑下·李商隱傳》中,卻只有「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的說法,沒有視其為一個文體流派。因此,岑仲勉(《玉谿生年譜會箋平質》)認為「三十六體」的說法,產生於《新唐書》傳記作者宋祁的誤會。不過,對這一觀點很少有人表示贊同。從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開始,後世多將「三十六體」視為一個確定的概念。《漢語大詞典》、《辭源》、《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等辭典均收入「三十六體」的條目。

    對於「三十六體」的內涵,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認為是指一種詩歌的風格流派,有認為是指駢體文的風格流派,也有認為這種風格既包括詩歌也包括駢體文。更多的時候,人們故意以含糊的態度談論這個名詞。陳冠明分析了歷史上對此的各種觀點,認為「三十六體」是宋祁總結和認定的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三人的駢體文流派。(《「三十六體」:宋祁總結、認定的駢文體派》)

    [編輯] 作品整理

    姚培謙分體箋注《李義山詩集》頁面 松桂讀書堂乾隆刊本
    陸崑曾《李義山七律詩解》頁面 雍正刊本

    由於李商隱詩意比較隱晦,因此一些李商隱詩的愛好者嘗試著為這些難懂的詩註解。宋代蔡絛《西清詩話》里提到劉克箋注李商隱詩;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里提到鄭潛庵編《李商隱詩選》;明代唐覲《延州筆記》里提到張文亮注過李商隱詩。但這些注本或選本都沒有流傳下來。事實上,在末之前,李商隱詩的箋注並不算多。金元時期的文學家元好問曾感嘆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明朝末年的道源和尚,也曾為李詩作注,清朝初年,朱鶴齡在道源注本的基礎上,刪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補了很多,完成《李義山詩注》三卷。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李商隱詩歌的完整注本。此後又經過陸昆曾(《李義山詩解》)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屈復(《玉谿生詩意》)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馮浩(《玉谿生詩詳註》)等多人的註解考證,已經能夠對李商隱詩中的典故大致了解,但是對於許多詩的涵義仍然沒有定論。

    在文章整理方面,李商隱曾自編《樊南甲集》、《樊南乙集》,今已不存。清朱鶴齡曾輯錄《文苑英華》等書,編成《李義山文集》,但有明顯的疏漏。清徐樹榖徐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兩人分擔了箋、注的工作,成書《李義山文集箋注》,是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注本。之後,馮浩又對《李義山文集箋注》進行考訂改編,著《樊南文集詳註》。錢振論錢振常兄弟從《全唐文》中找到徐注本、馮注本均未收入的佚文兩百多篇,編成《樊南文集補編》。

    [編輯] 註解說明

    註解1 關於李商隱的生年,一直沒有定論。較具競爭性的觀點有兩種: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說、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說。較早系統研究李商隱的清代馮浩(《玉谿生年譜》)提出元和八年說,岑仲勉支持這一說法,他在《玉谿生年譜會箋平質》中對三種觀點進行了比較後認為:「在未有新佐證提出之前,仍應推馮說為定案,即生元和八年卒大中十二年,享年四十六歲。」後來多種文學史、唐詩選本、及《辭海》修訂本「李商隱」條目都認同此說。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主張元和七年說,得到楊柳(《李商隱評傳》)、黃世中(《李商隱論》)、吳調公(《李商隱研究》)的支持。此外,錢振倫在箋證《樊南文集補編》時,提出元和六年說,主要支持者有董乃斌(《李商隱生年為元和六年說》、《李商隱傳》)。贊同這幾種說法所引用的史料證據,多數來自李商隱自己的詩文敘述,都有互相矛盾的地方,研究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使自己的意見顯得更合理一些。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說法得到壓倒性的公認。

    註解2 如「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孫。」(《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百歲本無業,陰陰仙李枝。」(《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在《請盧尚書撰李氏仲姊河東 裴氏夫人志文狀》一文中,李商隱稱「先君姑臧公以讓弟受封」,自認是北魏時的姑臧侯李承的後代,而李承的曾祖李暠正是唐朝皇族李氏的祖先。在另一首詩中, 李商隱用「龍種」來稱呼自己的兒子。(《楊本勝說於長安見小男阿袞》)

    註解3 「谿」和「溪」是異體字。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之前,出現在絕大多數文獻資料里的李商隱的號都是「玉谿生」;而在此之後,開始有人寫成「玉溪生」。這可能與中國大陸的漢字簡化運動有關。兩種用法都曾經出現在現代人寫作的李商隱傳記中。本文統一使用「玉谿生」。

    註解4 五代王定保的著作《唐摭言》中,對唐代科舉中的各種現象有詳細的描寫。考生經常將自己的作品準備很多份,呈送給有影響力的官員或文壇名流。這被稱為「行卷」。有時考生由於擔心送去的作品不會引起注意,會多次遞送,稱為「溫卷」。

    註解5 李商隱在《與陶進士書》中,承認他的中舉是由於令狐綯的推薦:「夏口主舉人(即當年的考官高鍇)時素重令狐賢明,一日見之於朝,揖曰:『八郎之友,誰最善?』綯直進曰:『李商隱者。』三道而退,亦不為薦托之辭,故夏口與及第。」事實上,當時令狐綯的官職並不高,而令狐楚是朝中的重臣。高鍇的做法,除了與令狐綯的關係之外,可能也有討好令狐楚的意思。

    [編輯] 參考文獻

    1. ^ 黃世中,《〈謁山〉〈玉山〉詩解與千年〈錦瑟〉之謎》,《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
    2. ^ 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1963
    3. ^ 3.0 3.1 陳貽焮,關於李商隱,《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62年第2期
    4. ^ 4.0 4.1 楊柳,《李商隱評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5. ^ 蘇雪林,《玉谿詩迷正續合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
    6. ^ 施蟄存,79 李商隱:七言絕句四首,《唐詩百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 ISBN 7532505081
    7. ^ 余金龍,《有關李商隱贈劉蕡詩的一些問題》
    8. ^ 8.0 8.1 施蟄存,78 李商隱:錦瑟,《唐詩百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 ISBN 7532505081
    9. ^ 9.0 9.1 劉學鍇 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ISBN 7-101-00056-8
    10. ^ 陳貽焮,《談李商隱的詠史詩和詠物詩》,《文學評論》,1962年第6期
    11. ^ 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編輯] 進一步閱讀書目

    [編輯] 傳記/歷史小說

    • 舊唐書卷二○○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
    • 新唐書卷二○三列傳第一百二十八文藝下
    • 唐才子傳卷七,[元]辛文房
    • 《李商隱評傳》,劉維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 《李商隱》,劉學鍇 余恕誠,北京·中華書局,1980
    • 《李商隱評傳》,楊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 《李商隱詩傳》,鍾銘鈞,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
    • 《李商隱傳》,董明鈞,台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85
    • 《李商隱傳》,董乃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 《李商隱全傳》,李慶皋 王桂芝,長春出版社,1995
    • 《李商隱哀傳》,梁錫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 《李商隱傳》,畢寶魁,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 《鳳尾香羅》,高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編輯] 研究專著

    • 《玉谿生年譜會箋(外一種)》,[清]馮浩 譜,張采田 箋,北京·中華書局,1963
    • 《考證新解李商隱愛情詩選》,曾大賓,復文書局,1971
    • 《李義山詩析論》,張淑香,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 《李商隱詩論稿》,藍於,香港·中華書局,1975
    • 《滄海明月珠有淚——李商隱詩賞析》,顏崑陽,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
    • 《李商隱》,劉學鍇 余恕誠,北京·中華書局,1980
    • 《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中山大學中文學會,台北·天工書局,1984
    • 《李商隱研究(增訂本)》,吳調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李義山詩研究》,黃盛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 《玉谿詩迷正續合編》,蘇雪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
    • 《李商隱詩抒情藝術透視》,劉靜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
    • 《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顏崑陽,台北·學生書局,1991
    • 《李商隱艷情詩之謎》,白冠雲,台北·明文書局,1991
    • 《李商隱的心靈世界》,董乃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想像的邊疆:論李商隱詩中的否定詞》,林美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 《李商隱詩歌研究》,劉學鍇,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 《李商隱資料彙編》,劉學鍇 余恕誠,北京·中華書局,2001
    • 《中國詩學研究第2輯·李商隱研究專輯》,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編輯] 作品集

    • 《李義山詩集》,[清]朱鶴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
    • 《李商隱詩選》,安徽師大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 《玉谿生詩集箋注》,[清]馮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 《李商隱詩選譯》,陳永正,成都·巴蜀書社,1979
    • 《李商隱詩選》,陳永正,台北·木鐸出版社,1980
    • 《李商隱詩選注》,陳伯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李商隱詩選譯》,許祖性,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 《李商隱詩選》,周錫馥,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 《李商隱詩集疏注》,葉蔥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 《李商隱選集》,周振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玉谿生詩醇》,王汝弼 聶石樵,濟南·齊魯書社,1987
    • 《李商隱無題詩校注箋評》,黃世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 《李商隱詩歌集解》,劉學鍇 余恕誠,北京·中華書局,1988
    • 《李商隱詩選》,劉學鍇 余恕誠,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 《李商隱詩歌賞析集》,周振甫 等,成都·巴蜀書社,1993
    • 《李商隱詩歌精選》,顧之京 范宏傑 姚守梅,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
    • 《李商隱及其作品》,郁賢皓 朱易安 陳伯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 《李商隱詩譯註》,鄧中龍,長沙·嶽麓書社,2000
    •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劉學鍇 余恕誠,北京·中華書局,2002
    • 《匯評本李商隱詩》,劉學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 《李商隱集》,張強 劉海寧,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