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記-年譜第一/二步
《好友交往日誌》
---
Wikipedia 的一些修正: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1],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2] 。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目錄
[隐藏] |
[編輯] 生平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子」。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對徐志摩來說,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林徽音)。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最後,林徽因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 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 痛。」「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 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 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 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 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 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甚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父親,中斷了經濟上的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大,為了貼補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間往返,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餘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一月所獲,至少也有1000多元(當時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月薪約5元),但仍不敷陸小曼的揮霍。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於早八時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志摩罹難,死時34歲。
[編輯] 年表
- 1900年起入家塾讀書。
- 1907年,入硤石開智學堂就讀。
- 1909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歷經沿革為今日之杭州高級中學)。
- 1915年(18歲)夏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
- 10月29日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後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學習。
- 1916年春(19歲),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同年秋,轉入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法科預科。次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 1918年6月,拜梁啟超為師。
- 1918年8月(21歲)赴美留學,入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歷史系。
- 1919年9月(22歲)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
- 1920年10月(23歲),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其間結識英國作家威爾斯,對文學興趣漸濃。
- 1922年3月(25歲),與張幼儀離婚,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同年10月回國。
- 1923年3月(26歲),發起成立「新月社」。同時在北京大學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27歲),泰戈爾訪華,陪同在各地訪問;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訪問。8月,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12月,《現代評論》周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 1925年3月(28歲),辭去北京大學教職。3至5月,與陸小曼赴歐旅遊。
- 1926年(29歲),應任光華大學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教授;主持《晨報副刊.詩》;10月,與陸小曼結婚。
- 1927年春(29歲),參與籌辦新月書店。1927年9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
- ,赴日、美、歐、印等地旅遊。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問世。
- 1929年(32歲),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職,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29年9月,應聘任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文學院英語文學教授。同年,兼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
- 1930年底(33歲),先後辭去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職。
- 1931年1月(34歲),與陳夢家、方瑋德等創辦《詩刊》季刊。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8月,詩集《猛虎集》出版。1931年11月13日,從北平赴上海看望陸小曼,18日離開上海到南京,為趕到北京聽林徽因的一個關於建築的講座,19日上午搭乘從南京到北平的「濟南號」郵機,到達濟南附近時飛機觸山失事,遇難身亡,時年34歲。
華言實編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一歲
一月十五日生於浙江省海寧縣(今海寧市)。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四歲
入家塾讀書。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歲
入硤石鎮開智學堂讀書。
1909年(宣統元年)十三歲
冬,畢業於開智學堂。
1910年(宣統二年)十四歲
春,入杭州府一中。與鬱達夫、沈叔薇等同窗。
1911年(宣統三年)十五歲
辛亥革命爆發,杭州府一中停辦,休學在家。
1913年(民國二年)十七歲
春,杭州府中學復學。返校。七月,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
1914年(民國三年)十八歲
五月,在校刊《友聲》第二期上發表《鐳錠與地球之歷史》。
1915年(民國四年)十九歲
夏,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婚後經張君勱介紹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即滬江大學前身)。
本年,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創刊,第二捲起改名《新青年》。
1916年(民國五年)二十歲
春,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
秋,轉入北洋大學法科預科學習。
1917年(民國六年)二十一歲
因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成了北京大學學生。
本年,《新青年》開始倡導文學革命。
1918年(民國七年)二十二歲
長子出生,學名積鍇。
經張君勱介紹,拜梁啟超為師。
從上海啟程自費赴美留學。途中作《啟行赴美文》,鉛印贈親友,述遊學之志。
九月,入美國克拉克大學歷史系學習。
十二月,在紐約結識梅光迪、趙元任等人。
1919年(民國八年)二十三歲
在克拉克大學畢業,獲該校一等榮譽獎。
九月,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修碩士學位。此間,政治熱情空前高漲。
五月四日,五四運動爆發。
1920年(民國九年)二十四歲
九月,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為《論中國的婦女地位》。
慕羅素大名赴英,羅素卻已被劍橋大學辭退。
十月,入倫敦大學政治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秋,結識陳西瀅,並通過他與英國作家威爾斯(H.G.Wells)相識,從此對文學的興趣日漸濃厚。
秋,結識林長民及其女林徽音。
冬,張幼儀到英國,夫婦住在倫敦郊外的沙士頓。
1921年(民國十年)二十五歲
春,被英國學者狄更生推薦到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當特別生。
夏,與林徽音熱戀。
秋,送夫人張幼儀赴德留學。
經英國語言學家歐格敦介紹,與羅素相識。
本年,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相繼成立。
1922年(民國十一年)二十六歲
二月二十四日,次子德生(彼得)生於柏林。
三月,由吳德生、金岳霖作證,在柏林與張幼儀離婚。
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的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
七月,會見英國女作家曼殊斐爾二十分鐘,此次會面,影響了徐志摩一生。
八月十日,為追隨林徽音,退學啟程回國。在船上作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十月十五日抵達上海。
開始創作《志摩的詩》。
秋,應邀為清華文學社作題為《藝術與人生》(ArtandLife)的英文演講。冬,在文友會作題為《我對威爾斯、嘉本特和曼殊斐爾的印象》(PersonalImpressionsofH.G.Wells,EdwardCarpenterandKatherineMansfield)的英文演講。十二月,寄給林徽音用英文寫成的散文《月照與湖》,以表達自己的思念與愛慕。但此時林徽音已與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訂了口頭婚約。
1923年(民國十二年)二十七歲
一月,梁啟超致書徐志摩,嚴厲批評其離婚行為。徐回信極力為自己辯解。在《努力週報》上發表《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一文,對北大校長蔡元培在羅文幹案中採取的對北洋軍閥政府不合作的立場表示支持。
三月,作詩《哀曼殊斐爾》悼念一月九日在法國逝世的曼殊斐爾。參與組建的“新月社”在北平成立。
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二十六日,在《努力週報》連載詩話《雜記》,文中不點名地諷刺了郭沫若的詩句“淚浪滔滔”,致使郭沫若、成仿吾等人與他交惡。
夏,應梁啟超之邀,在天津南開大學暑期學校講課兩週,教授近代英國文學和未來派的詩。
八月,去北戴河避暑,並作《北戴河海濱的幻想》。接祖母病重電報啟程返家。祖母歿,作《我的祖母之死》。
九月,在《小說月報》的泰戈爾專號上發表《泰山日出》、《泰戈爾來華》、《泰戈爾來華確期》三文和詩《幻想》。中秋節偕堂弟徐永和遊西湖。同胡適、陶行知、陳衡哲、馬君武、汪精衛、任叔永、朱經農等十人到海寧觀潮。
十月二十八日,作《西湖記》。
冬,張君勱組織成立理想會,擬辦月刊《理想》。徐志摩應約作《政治生活與王家三阿嫂》一文。
1924年(民國十三年)二十八歲
年初,在北京籌辦《理想》周刊,最後計劃失敗。
一月,作小說《老李》。
二月,在北京籌備“以魔鬼詩派為中心的拜倫百年紀念會”。詩《自然與人生》在《小說月報》上發表。
四月,泰戈爾抵上海,代表北方學界前往歡迎。泰戈爾訪華期間,任隨從翻譯。陪泰戈爾到北京。梁啟超、蔡元培、胡適等到站歡迎。泰戈爾在北京作了六次公開演講。
五月,為慶祝泰戈爾六十四歲生日,北京學界舉行祝壽會。對林徽音的愛情之火再度燃起。陪泰戈爾會見溥儀,又聯繫與孫中山會面,因孫中山患病未成。
陪泰戈爾赴太原。當晚在車站與林徽音痛苦作別。陪泰戈爾去日本東京。
七月,專程送泰戈爾到香港。離日本前作詩《留別日本》和《沙揚娜拉》。
八月,在與林徽音失戀的痛苦中,開始與凌叔華通信達兩個月,傾吐心中的痛苦。九月,作詩《毒藥》、《白旗》、《嬰兒》等。十一月,作詩《悼沈叔薇》。
秋,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英美文學和外文。去北京師範大學作題為《落葉》的講演。主持新月社事務。在新月社的活動中,與陸小曼相識,不久兩人墜入情網。
十二月一日,在《語絲》第三期發表波德萊爾的譯詩《死屍》,並作序言。十三日,《現代評論》周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1925年(民國十四年)二十九歲
一月,在《京報副刊》發表詩歌《不再是我的乖乖》。
三月,辭去北京大學教授之職,準備去歐洲旅遊,行前要陸小曼盡快與王庚離婚,啟程出國。受聘為《現代評論》特約通訊員。途經蘇聯的赤塔、西伯利亞、莫斯科等。次子彼得(德生)因病於柏林夭折。到達柏林,得知兒子的死訊,非常悲痛。後於六月作悼文《我的彼得》。
四月,在法國漫遊。抵意大利。期間作詩《翡冷翠的一夜》等。
六月中旬,抵法國。
七月上旬,在英國經狄更生介紹,拜會哈代。散文《翡冷翠山居閒話》在《現代評論》發表。散文《莫斯科遊記》在《晨報副刊》連載。接陸小曼生病催他回國的電報,月底到北京。
八月,開始記戀愛日記,至九月十七日止,後被編入《愛眉小札》。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自費出版。
九月,詩歌《呻吟語》發表於《晨報副刊》。作詩《這年頭活著不容易》、《再不見雷峰》等。
十月,編輯的《晨報副刊》開始出版,首期上發表《我為什麼來辦,我想怎麼辦》一文,表明其辦刊方針。 《晨報》社會欄發表陳啟修《帝國主義有白色和赤色之別嗎? 》一文,引起巨大的爭論。發表《讀梁巨川先生的遺書》,談對梁巨川自殺的看法。作《吊劉叔和》一文。
秋,代表段祺瑞執政府邀泰戈爾再度訪華,泰戈爾因故沒有成行。詩歌《決斷》在《晨報副刊》發表。
在《晨報副刊》發表《守舊與“玩”舊》一文,批評章士釗的複古論調。
十二月,散文《巴黎的鱗爪》在《晨報副刊》發表。
林長民死於郭松林、張作霖之戰。徐悲痛不已,於次年二月作《傷雙栝老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三十歲
一月,在《晨報副刊》發表《“閒話”引出來的閒話》,談“語絲”派和“現代評論”派的論爭,“妄想解釋做和事佬”,但雙方都不買賬,結果“兩頭都碰釘子”。在《晨報副刊》發表《列寧忌日——談革命》一文,針對曲秋(陳毅筆名)的《紀念列寧》展開討論。
二月,發表《結束閒話,結束廢話》一文,呼籲陳西瀅與周作人等論爭的雙方結束戰鬥。作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回南方老家度春節,並就與陸小曼的婚事與父親商量。父親原則上同意,但提出了苛刻的條件。
三月,與聞一多、蹇先艾商量編輯《晨報副刊·詩鐫》。為《晨報副刊·詩鐫》作發刊詞《詩刊弁言》。
四月,《詩鐫》第1期問世。徐發表詩作《梅雪爭春——紀念三·一八》。散文《自剖》發表。作散文《再剖》。
六月,詩《大帥》、《人變獸》、《兩地相思》等在《晨報副刊·詩鐫》發表。作《詩刊放假》一文。 《晨報副刊·劇刊》創刊。徐任編輯。創刊號上發表《劇刊始業》一文。散文集《落葉》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八月十四日,與陸小曼在北海公園舉行訂婚儀式。
十月,與陸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園結婚。婚禮由胡適主持,梁啟超證婚並致詞,對其二人進行諷刺與批評。辭去《晨報副刊》主編職務,離京南下。住在家鄉硤石,打算隱居著書。
十二月,為避戰亂,抵上海。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三十一歲
春,與胡適、聞一多、邵洵美等人籌建的新月書店在上海成立。被提議為國民黨上海市委宣傳部副主任,未赴任。
秋,任光華大學教授,兼任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散文集《巴黎的鱗爪》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
十二月二十七日,與陸小曼在上海夏令匹克戲院同演《玉堂春》。
1928年(民國十七年)三十二歲
春,散文集《自剖》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主編的《新月》月刊正式創刊。徐發表《新月的態度》一文,被認為是“新月派”的宣言。同期還發表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哪一個方向吹》。與陸小曼合著的戲劇《卞崑岡》在《新月》連載。
夏,因不滿陸小曼的生活作風而出國旅遊。先到日本,後去美國。離美赴英。在英國參觀了恩厚之創辦的農村建設基地,再次激起他在中國進行農村建設的願望。 《志摩的詩》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
秋,作詩《深夜》。離歐赴印。抵印度,在印度期間參觀了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和山迪尼基頓農村建設實驗基地並在國際大學做演講。十月下旬,啟程回國。作小說《“濃得化不開”(星加坡)》,後發表於《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號。在中國海上作詩《再別康橋》,後發表於《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號。十一月上旬,抵滬。
十二月,在蘇州女中演講,題目為《關於女子——在蘇州女子中學講演稿》,後發表於一九二九年十月十日《新月》月刊第二卷第八號。開始落實中國農村建設的計劃,第一步先做調查工作。
1929年(民國十八年)三十三歲
春,參加南京國民黨政府教育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籌備工作,被推舉為籌備處理事,並與楊清馨合編《美展彙刊》。先後在彙刊上發表《美展弁言》、《想像與輿論》、《我也惑》等文章。梁啟超在北京逝世,徐參加悼念活動,並與胡適、梁思成等積極整理梁啟超的遺稿。舒新城主持中華書局,邀徐主持編輯《新文藝叢書》。組織一些人去江蘇、浙江實地考察,以選定中國農村建設的實驗基地。致恩厚之信,告知因為治安沒有保障建立中國農村建設基地之事無法實現。和楊清馨合編的《美展彙刊》出版。 《新月》月刊改組,聞一多離開編輯部,梁實秋、潘光旦、葉公超、饒孟侃、徐志摩為編輯。
六月,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授之職,繼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七月,離開《新月》月刊編輯部,編務移交梁實秋。九月起,在南京中央大學謀得一職,在南京與上海之間辛苦奔波。秋,在上海暨南大學作題為《秋》的演講。
1930年(民國十九年)三十四歲
一月,和陳夢家、方瑋德等青年詩人共同醞釀籌辦《詩刊》。四月,小說集《輪盤》由中華書局出版。秋,辭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之職,再擬辦《詩刊》。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辦校務。去瀋陽探林徽音病。
冬,光華大學鬧學潮,徐被趕出學校。
1931年(民國二十年)三十五歲
一月,為營救在日被捕的胡也頻四處活動。編輯的《詩刊》創刊號問世。
二月,決定聽從胡適勸說,北上北平。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兼任北京女子大學教授。仍兼上海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在北平、上海之間來回奔波。
二月二十四,抵北平。二月二十六日,在致陸小曼信中談及林徽音患肺病“已深入到危險的地步”,“這豈不是人生到此天道寧論”?得知沈從文為了救胡也頻生活無著的消息後,立即為沈從文落實了兩本書的出版情況。
三月,多次勸陸小曼離開上海到北平。四月,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作演講,批駁胡先驌攻擊新詩的論調。徐志摩南歸奔母喪。因父親不讓陸小曼戴孝而與父親發生爭執。
六月,籌集沈從文送丁玲母子回湖南常德的費用。
七月,在上海與邵洵美、羅隆基商量改進《新月》月刊,徐與邵主張不談政治,最好搞成純文藝的,但羅不同意,新月社內部分歧開始嚴重。
八月,《猛虎集》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
十一月,由北平抵滬。與陸小曼見面即發生爭執。
訪劉海粟、羅隆基。乘早車到南京。
十一月十九日,大霧。林徽音當天晚上要在北平協和小禮堂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想到場,搭乘中國航空公司的郵政班機“濟南號”啟行。飛機失事,遇難身亡。終年三十五歲。
[編輯] 主要作品
- 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 散文集:《我所知道的康橋》《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 小說散文集:《輪盤》。
- 另有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編輯] 評價
****
《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宋炳輝. 台北:業強等 1993
改名再出《徐志摩傳》宋炳輝.復旦大學 2011
錯誤/不理想處仍然非常多 譬如說 陳源與周作人(其實是他老哥魯迅 樹人)論戰
引許多三手資料 A. Waley 會在徐未十歲時寫信感謝徐(1940 不是1904)......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視野 - Google 圖書結果 劉洪濤
... 這是英國知識界「欠中國的一筆債務」。 9 原載《齊魯學刊》2006 年第 3 期 8 Arthur David Waley. “Our Debt to China”. The Asiatic Review. Vol. 36(July 1940). ...)
目錄
第一章英年罹難
第二章父親的悲哀
一、 老父招魂
二、 硤石的歲月
三、 頭大尾巴小的頑皮小孩
四、 終身大事
五、 父親的疑惑與悲哀
六、 遠涉重洋
第三章詩人誕生
一、 精神故鄉
二、 師從羅素
三、 從倫敦到康橋
四、 異國婚變
五、 沉醉自然
六、 永遠的曼殊斐爾
七、 詩人的誕生
八、 淚別康橋
第四章理想的搏擊
一、 傳道者
二、 現實的回應
三、 相隨泰戈爾
四、 浪漫理想的詩意象徵
五、 聚散新月社
第五章浪漫愛情的求索
一、 生命的中心與精華
二、 痛苦與歡樂相伴
三、 人海覓伴
四、 浪漫情熾
五、 傷感之旅
六、 凱旋眉軒
第六章“晨副”,我的喇叭
一、 輝煌的眩暈
二、 “晨副”天地(一)
三、 “晨副”天地(二)
四、 從《詩鐫》到《劇刊》
第七章信仰的掙扎
一、 痛苦的自剖
二、 陰雲籠罩
三、 希望的新月
四、 重溫舊夢
五、 黑夜裡的啼唱
六、 危機四起
第八章浪漫亦逝
一、 解脫與飛升
二、 無限憾恨
附錄徐志摩年表簡編
參考書目
初版序(賈植芳)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