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再次遇到他父女 (我笑他女兒到底台中鄉下一周卻沒給豔陽洗禮......) 。吳老師說,第二期要出版了......有沒興趣為第四期的「環保」主題寫文章......他跟我說,環保文學,其實是由來已久....又回答我問的,淡江宜蘭分部6系的校園和經營特色.....
期待世界文學
吳錫德 / 中國時報 2012.03.01
吳錫德 / 中國時報 2012.03.01
淡
江大學外語學院與聯經出版社合作發行的《世界文學》季刊於本月正式問世。該刊物力求兼顧學術與通俗,追求廣度也要求深度,期望為台灣文學及文化界帶來新氣
象,成為國內文學界所期待的新聲。該刊歡迎各界投稿,相關資訊請見淡江大學外語學院網站。本文即為該刊總編輯特別撰寫的發刊詞部分摘要。
美國華裔作家哈金日前在台北國際書展發言指出:「文學應該超越語言!」以讀者的立場,我們當然舉雙手認同。文學貴在它的藝術表現及普世價值,本就不該有任
何疆界(不管是語言的或地理區域的)。如此文學才能暢行無阻,播種到世界每個角落,也讓各地的讀者都能輕易地讀到五湖四海每個方圓的文學發聲。但這樣的期
待我們可就等上了100多年!
引介當代思潮作品
「世界文學」的說法,一般認定係由德國文豪歌德於1827年提出。他在與友人愛克曼談話中提到:「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隨時隨地由成百上千的人創造出來。」又說:「民族文學在現代算不了什麼,『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
「世界文學」有二意,一是指在「文學無祖國」的前提下,本國的民族文學也能邁向世界,為外國不同語系的讀者所接受,進而欣賞。譬如李治華夫婦合譯的《紅樓夢》法譯本於1981年出版,至今已狂賣數十萬本。二是指文學發展到了成熟階段,超越民族文學,出現一種結合各民族特色,並受到世界各地讀者認同、接受、參與及創作的文學。譬如《伊索寓言》、《仙履奇緣》,各民族的讀者皆可以從它們身上找到共鳴,並摻入各自元素,或改寫,或重新創作。
早期台灣所印行的世界文學作品,幾乎全都是大陸時期的舊譯作。部份因受政治箝制,還需改頭換面(抹去「投匪」譯者姓名)出版,數量及質量自是有限。直到1960年
代,台灣才延續並展開這項走向世界文學的活動。彼時爭取言論自由的刊物,如《文星》、《現代文學》扮演起相當關鍵的角色。它們貢獻不少篇幅引介西方當代思
潮及現代文學作品,譬如存在主義。這種「借文論事」的風格是當時文藝知青的重要思辨場域,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直到這些刊物被查禁或停刊才帶動另一股譯
介高潮,許多出版社主動找人迻譯當代西方名著,如《麥田捕手》、《異鄉人》等。事實上,早期的非英語文學作品皆屬間接翻譯本(泰半由英文或日文譯本轉
譯)。直到1980年代,第二外語人才逐漸成了氣候,才真正開始自原文翻譯出版。1990年代起,譯自非英語的文學作品便大量湧現,其中以日語和法語為最,尤其是法國當代作家的作品最受青睞。
2001年教育部資助成立「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研究計畫(為期3年),收集並登錄包含日、法、德、西班牙文等四語人才與相關文學翻譯作品。並發行《世界文學》季刊(麥田版),共9期。彼時的《世界文學》投搞相當踴躍,少了譯文,多了評介。發行9期,共刊出154篇論文及書評簡介59篇。當中以法文最多,其次是德文、日文及西班牙文。
銳不可擋的生活趨勢
「世界文學」其實就是全人類的文學,只是以不同的語文、風貌、形式,甚至技巧,出現在地球各個角落,以各自迥異的藝術手法及形態發聲、展現。它描繪人類共
同的心靈世界、訴說人類心底共同的關懷及期盼。事實上,文學從來就沒有藩籬,也沒有國界。文學隨著人類的遷徙很早就已經全球化了:《詩經》可說就是當時華
文世界的第一本「世界文學」。漢唐文學有著濃郁的佛學思辨。詩仙李白甚至來自西域,而非漢族。《羅摩衍那》是影響華文世界至深的一部印度文學。《灰姑娘》
的故事早在西元860年
就已有了中文寫本《酉陽雜俎》。《伊索寓言》在明朝末期就已經在中土發行。《巴黎茶花女遺事》堪稱近代西方小說漢譯的濫觴。從《雙城記》、《孤星淚》到
《飄》,它們不知感動歷代多少華文讀者,一同與世界各地的讀者一掬熱淚,或掩卷歎息。從《天方夜譚》到《聊齋誌異》,從《福爾摩斯》、《大盜亞森.羅蘋》到《哈利波特》,從村上春樹到網路集文;年輕世代繼續以他(她)們的視界,以新的工具及介面,書寫並閱讀新的文學。
目前台灣地區每年出版的小說文學類中,幾乎一半以上皆為譯著!這除了說明我們社會裡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口相對較少外,也顯示了我們社會的開放,以及讀者品味
的多樣與國際取向。事實上,我們現代的孩子年紀小小便早已接觸過許多外國文學,譬如:《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小紅帽》*、《魯賓遜飄流記》、《小王
子》等等。如果再將那些所謂的「副文學」──動畫電影、卡通片、圖畫書、有聲錄影帶、電腦數位影片(DVD)
等等算進來,那我們的孩子們每天接觸到的「外國文學」作品,又何止數倍於我們「本國的」文學作品。這本就是一種趨勢,幾乎是一種社會風尚,任誰也阻擋不
了。我們要做的反而是要引介更多更好的作品,讓大家有更多的選擇,並且透過討論與賞析,提高年輕讀者的世界觀與視野。將來也能汲取更多外國文學豐富的內
容,轉植到我們的文學創作裡,使它變成「本國貨」,變成我們的一份文化資產!
文學早已全球化
整體而言,台灣在引介世界文學方面量的呈現是相當可觀的。但語種嚴重偏向英、日語(最近法語文學有逐漸抬頭現象),重當代輕古代,嗜輕薄流行不愛正典,重
閱讀不重賞析,喜模仿不愛創新。吾人皆知,讀者品味的培養需有專業的文評引導,需有能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專家投入,以及需有宏觀的文學史專家的分析及論述。
但目前台灣有關外國文學的刊物也只有淡江大學英文版的《淡江評論》及台灣大學的《中外文學》。這兩本刊物都偏重「比較文學」,且過於「學術味」。新出刊的
這本《世界文學》季刊正是想要彌補這道缺口,它將大幅增加不同語系的文學介紹,更有系統的引介當前文學相關主題,同時分析報導國際最新文學動向及風氣,還
有「書評書藝」提供在地觀點,期能做到兼顧學術及面向大眾的目標。透過這份刊物,寄望落實文學賞析,進而提升台灣整體文學素養。總之,我們堅信:文學是可
以改變氣質(包括個人的及社會的),而且文學早已全球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