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及其脈絡 | |||
出版時間 : 2012年 | |||
我先讀康正果的圖書館式文章
導 讀
作者簡介
第一篇 政治經濟
變遷中的臺灣家庭:自經濟研究的觀點剖析/朱敬一、于若蓉……3
在發展型國家裡的臺灣,還有什麼依然「在發展」?/Joseph Wong……35
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為臺灣的民主歷程做見證/黃紀……61
第二篇 歷史見證
「二二八事件」之後的呂赫若/孫康宜……77
1945年以來臺灣的文化譜系──一個大陸人的海外觀/康正果……91
道德媚惑、殖民身分與現代性焦慮:1949年中國大分裂前後/王曉珏……141
第三篇 文學藝術
尋找「中國」的新聲:江文也的音樂/王德威……161
後鄉土小說初探/范銘如……221
女性主義與古典傳統:二十世紀後期臺灣女詩人的自我形象/鍾玲……255
彰化南瑤宮的變容──日治時期媽祖廟建築的新舊衝突/顏娟英……281
第四篇 社會脈動
臺灣文學中的性越界/馬嘉蘭(Fran Martin)……323
臺大精神與其經歷/柯慶明……349
臺灣公共知識分子的式微/廖炳惠……399
導讀/廖炳惠
《臺灣及其脈絡》邀請了研究臺灣各個領域的國內外重要學者,針對臺灣 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各種思想認同和藝術建築等層次來做各種深入淺出的分析。希望能為1987年以降,臺灣這二十年來所經歷的各種巨大社會變 遷,提供一個較全盤的鳥瞰。本書一方面具有歷史的描述性意義,一方面以哲學詮釋的角度,切入臺灣近二十年來的動盪。臺灣在1987年解嚴民主化、本土化 後,本身長期累積下來的政治修辭及道德意識的魅惑力量,從金融到兩岸關係,乃至於臺商大量出走,從政黨政治的許多變化之中,逐漸覺醒了所謂的基本教義派; 而臺灣在外交上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尤其是兩岸關係的調整,無論是從南進到西進,或是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強調以臺灣本體作為主導的思考,到馬英九執政之後 以鬆綁重建的角度來化解兩岸的關係,這二十年來可以說是空前的巨變。在早期漢人移民之前的原住民,或是荷蘭、西班牙,或者是明鄭、清領時期乃至後來的日治 時代、國民黨政府來臺的這些階段,都沒有像這二十年來如此迅速;一夜之間就可以有劇烈的變化,甚至能把以前的作為全部推翻,在論述策略上造成了相當難以爬 梳的困境。本書所蒐集的文章便是針對這些現象,希望能夠做一些理路釐清,在政策以及社會影響上做某些理解、分析或建議。
臺灣在這二十年 來,除了本土的意義上有巨大的變化之外,實際上對整個亞洲地區,甚至對全世界可以作一個相當精彩的見證。在1950年代冷戰之後,隨著1987年解嚴、東 歐及蘇聯民主化、1989年的天安門事變,臺灣的「自由中國」地位再度變成非常重要,加上法輪功及西藏遭迫害的種種狀況,讓全世界對臺灣產生了不一樣的觀感。民進黨陳水扁兩次的總統選舉,由全民民主的投票過程中找出大家的選擇,這在東亞的民主過程裡,可以說是相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特別是臺商在全球化 的經營模式中發揮臺灣的軟實力,於中國大陸具舉足輕重的地位,二十年來已投入了將近3,000億美金,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政治發展有相當的影響力;而對南 亞的越南、菲律賓到印尼的投資,還有對許多中南美洲的外交國家的互動,臺灣在全球可以說是小而美的模範。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灣與全球的關係可以說是牽一髮 而動全身。
就全球化的地位而言,因美日的市場繼續延續,臺灣在亞太有相當重要的經經濟地位,在國際和平方面則處於相當微妙的國防地位;美 國、日本一直在牽制中國大陸,日本將臺灣納入防禦體系之中,美國不斷把重要武器賣給臺灣,甚至逐漸杯葛及攏絡中國大陸。在這樣敏感的狀況裡,臺灣本土所發 生的選舉政治以及資源的分配,例如黨派裡的鬥爭、政黨間的角力,逐漸因為媒體高漲,充滿了許多由外面的媒體(如香港媒體,尤其是《蘋果日報》進駐到臺灣之 後)所發布出的小道消息,甚至是透過針孔、特偵等具有破壞性的緋聞或八卦,無論總統家人或是政治人物、企業小開都成為對象,可以說臺灣的媒體在民主的過程 中,產生了扭曲又極端具有爆炸力的社會效應。隨著政治急速的變化,公共知識分子、學者,乃至公共人士逐漸在公共領域裡面,成為政黨政治或某些媒體的操縱目 標。也隨著政黨政治的火爆,在不同電視臺裡播報的新聞(尤其是新聞評論),以及晚間從八點到十點的黃金時段不斷播出的政治評論,產生左右民心、挑撥離間的 作用,讓人民之間的互信變得薄弱,甚至變成無可化解的痛恨和怨恨。聳動的消息透過媒體逐漸深入民心,成為牢不可破的政治潛意識;有一些消息被傳開之後,馬 上演變成抗爭和衝突,從新聞的工作坊、立法院前,到各個公共廣場的自焚、抗議,乃至於集體的暴力事件,可以說前所未有。
在這樣混亂的方式 裡,臺灣可以說相當地熱鬧,而且在熱鬧中還表現出某種民間的智慧;這種以中小企業為規模的民間社會,事實上在每次選舉中都表現出某種的理性選擇,及長期相 當冷靜的抉擇。在這樣的狀況下,臺灣表面上看起來相當火爆,像是接近東歐、南歐的種族主義或民族主義,但是始終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反而在監督政府 上,民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政治非常動亂、媒體非常嗜血的狀況下,慈濟、法鼓山、佛光山等宗教團體愈來愈加茁壯,對臺灣的慈善事業及小市民的研究,於社 會具有安撫人心作用。以2006年感動了全臺灣的「一碗麵的故事」為例,可以說一夕之間,就讓非常貧窮的下層階級,得到社會應有的注意。
在 二十年內,我們看到不少有關臺灣民間迴腸蕩氣、令人感動的一面,因此在土石流、環境破壞、大企業債留臺灣到中國發展、令人無法忍受的食物安全或政經騙局、 動盪時局的事件、媒體透過小道的方式讓明星或政治人物的家人受到隱私的侵害、……在這樣一個令人不安焦慮的狀態下,臺灣發揮出向心力和令人和諧的力量,讓 許多淪於家破人亡的家庭,一夜間得到道義上、社會上的種種關注;因此臺灣可以說是非常特殊的案例,在混亂熱鬧之中,表現出某種人情冷暖、令人始終不會失落 的往上提升的力量。雖然像李遠哲等人,對臺灣有某種期許和焦慮的顯現,把希望放在政治人物上,但民間社會互相提攜的力量始終存在,而且以愈來愈有運作能力 的方式組織起來。例如九二一地震,發生不到兩小時之內,慈濟功德會和民間的組織便發揮了救援的力量,讓同胞馬上發揮人飢己飢的心理,臺灣產生了生命力、社 會力,在幾個小時之內就重新整頓,變得空前的蓬勃。但在幾個短暫的轉變之下,從立法院到暨南大學,一些問題被揭露之後,這股向心力又變得更多元化,被種種 力道重新檢視、監督,產生摩擦,在這樣的狀況底下也見證了臺灣民主的另一個階段。這些程序性正義的問題,不再是透過某些人物的號召,而是民間透過多元層次 彼此的斡旋、理解或是真相的釐清,逐漸產生變化。
所以二十年來,臺灣有許多變化雖然相當混亂而又不按牌理出牌、沒有條理,然而民間跟許多 政治的發展,以及經濟的活動,一直要到2008年年底金融海嘯爆發出來,從希望轉為失望再轉為絕望,在這樣的狀況底下,臺灣新的政府上來又重新做一些調 整。這二十年來可以說是波濤洶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經歷了前面幾個世紀未曾有的變化,因此我們把這段時間重要的文件及事件做一些整理,不僅是研究臺灣的 關鍵所在,更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