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編輯]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1977年-1978年),是一場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關於台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的探討,特別是在1977年4月至1978年1月之間,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般稱之為「鄉土文學論戰」。表面上,這是一場關於文學之本質應否反映台灣現實社會的文壇論爭,但是在實質上,這場論戰卻是「台灣戰後歷史中一次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總檢驗」(陳明成 2002,40)。1
事實上,類似的論戰在193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也發生過,所以有人將193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一次鄉土文學論戰」,而將197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二次鄉土文學論戰」。不過,在這裡我們將用「台灣話文論戰」來指涉1930年代的那次論戰,而以「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來指涉1970年代的這次論戰。

目錄


1977年8月17日 彭歌點燃鄉土文學論戰引信

"林懷民改編陳映真作品<將軍族>成為一齣現代舞蹈劇
林懷民改編陳映真作品<將軍族>成為一齣現代舞蹈劇,音樂由鬼才製作人羅大佑創作
台灣在世界版圖上雖係蕞爾小島,但在先民胼手胝足打拼下,不僅工商業在全球舉足輕重,連文化方面的亮麗成績也是有目共睹,其中,除了「雲門舞集」或「琉璃工坊」等表現有口皆碑外,文學領域的自成一格也甚受注目。特別是從上世紀以來,早於1912年便發生過「新舊文學論戰」、1930年之「鄉土文學與台灣語文論戰」以及終戰之後的「純文藝與寫實主義之爭」、「現代詩論戰」及至於七零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在在呈現台灣這一新興民族在轉型中的瓶頸與困境。
00:00
00:00

1977年8月17日的聯合報副刊,突然一連三天登出由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所撰述之「不談人性,何有文學」,自此點燃最新一波的「鄉土文學」論戰風波!因為原名姚朋的彭歌,在這篇萬餘言的大作中,率直提及「年初以來讀到幾篇討論文學的文章,有些分析與討論,我認為是不正確的! 甚至有害的, 有予澄清的必要,在愛國家,愛文學的大前提之下,捐小異而求大同,破邪說而明真理」,於是直接點名王拓、陳映真、尉天驄等人「不以『人』為標準,而以『物』陷入『階級對立』,在文學創作中便會呈現曖昧、苛刻、暴戾和仇恨的面目,進而對中國文學、歷史文化誣蔑損害」,甚且還提及「三十年代文藝與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暗示台灣鄉土文學已與工農兵文學無異。這種公然點名大加撻伐的行止,恰好選在「第二次全國文藝會談」在8月29日召開之前十天發表,隨後又有余光中也接踵於「聯合副刊」發表「狼來了」來聲援彭歌,如果再加上彭歌之前的台大教授朱炎發表「啊!社會文學」「我對鄉土文學的看法」於「中央副刊」上,很明顯便呈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並非像陳映真樂觀所表示的:「所謂『鄉土文學』至今還沒有一定的意涵。一件沒有一定意涵的事務竟引起廣泛的討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不過,同樣被點名的王拓則不做如是觀,他在8月23日馬上發表「擁抱健康的大地—讀彭歌先生『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的感想」,孰料竟掀起五十餘篇文章回應與圍剿,筆戰持續進行一年多,連撰寫《台灣文學史綱》的葉石濤也加入論戰,出版界也加入戰局付梓《這樣的詩人余光中》。
事實上,「鄉土文學」之所以沸沸騰騰,主要是跟隨當權的既得利益者受不了鄉土派作家慣用之「買辦」、「洋奴」、「殖民地文學」等措詞,正如同台大教授顏元叔有感而發的「我個人覺得困惑痛苦的問題,就是本省人和外省人關係的問題」,因為提到「鄉土文學」便會聯想到「敵人迂迴的利用工具」來扣帽子!不但當年之王拓等作家捲入筆戰,即連揭載洪通與朱銘等本土藝術家作品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主編高信疆也被波及,因為其鼓吹「台灣派」出人頭地,可見當時「戰」況之一斑。 
本文作者蔡漢勳,新聞工作者,曾任職於:日本 NIKKEI、PANA、台灣日報特派員、中國時報主筆、亞洲週刊特派員、NEWS 98「呷茶看報紙」新聞節目;攝影散見於AP、TIME。現主持 FM 97.3 綠色和平台灣文化電台「看破新聞」節目、兼任香港信報評論員。著有:《文化頑童‧李敖》、《保釣風雲實錄》、《今天的名人》、《尹案備忘錄》、《誰背叛了國家?》、《誰出賣了台灣?》、《誰動搖了國本?》、《誰破得了尹案?》、《誰遮掩了真相?》… 等書。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