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胡慧玲撰文;李喬序:台灣人原型




高俊明(1929年6月6日-2019年2月14日),臺灣牧師,臺灣臺南人。畢業於臺南神學院,肄業於英國Selly Oak College. 1957年至1970年之間擔任玉山神學院 ...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台北:望春風文化,2001出版/再版


He hath shewed thee, O man, what is good; and what doth the Lord require of thee, but to do justly, and to love mercy, and to walk humbly with thy God?
King James Version (KJV)8世人啊!上帝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8人啊!已通知了你,什麼是善,上主要求於你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


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傳記文學。對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文學史,做了驚豔的開場。  
作品橫跨百年時空,以史詩的宏觀視野,詩意優美的筆觸,深刻記錄一位宗教家的信仰之路,和追求真理堅定壯闊的情懷。  
對於長老教會在台灣的百年宣教史,及近二十年台灣艱辛的民主化進程,本書也提供第一手的珍貴史料。  
無論就文學或史學的觀點,這都是一部深具價值的作品。尤其書中處處閃耀愛與歡喜、溫柔與美善的靈光,對於追求性靈生活的人,格外親切可讀,值得細細品味。作者

簡介    胡慧玲1958年出生於台東。台大歷史系畢業。曾任《自由時代周刊》副總編輯,現任職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著有《我喜歡這樣想你》、《島嶼愛戀》等書。 


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十字架之路(節錄)

台灣人原型


李喬序
我在《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出版前就拜讀了。一般說法是很意外的機緣,基督徒的感受則是上帝的巧妙安排。這是很奇特的閱讀經驗。近年來胸懷中堆積了不少垃圾雜碎,經《十字架之路》的沖刷:心靈上清明了一些。很感謝。

在一般人印象裡,台灣風雨動盪的二十年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是會適時隱約出現,而高俊明牧師也成了鮮明符號。勿論百姓同胞,就是「敵對陣營」,甚至「反台灣集團」中人,對於這位高高瘦瘦、細語寡言的牧師,也都持七分敬意。高俊明牧師的身家經歷、內在世界、特殊看法想法等等如何?想一探究竟的人必然眾多,在台灣更為紛擾的今天出版《十字架之路》,正是時候。

實際上高牧師的家庭、親情、困頓求知生涯、義利中抉擇,面對時代苦難的境況…等等,幾乎相當代有志台灣人的遭遇完全一樣;也可以說,高牧師的生命行程模式,就是台灣人的樣板。然而,高牧師的「姿態」、高牧師的「步伐」,卻是獨特的,很「原始」的;世俗看來是「陌生」的--所以感到「陌生」,不是高牧師的問題,是「今日台灣人」的問題。

由《十字架之路》可知,高牧師來自基督教家庭,但那是保有早期台人勤儉、樸素、正直、謙恭諸美德的「台灣家庭」。高牧師主要求學時代在日本。傳中雖然交代不夠詳盡,但在其言行中透露一種信息:日本古老傳統文化的簡素、正直、忠誠諸美德,已是其人格特質的一部份。

高牧師在就任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之前,主要的佈道工作在原住民部落。與原住民弟兄姐妹手創的「玉山神學院」,不但落實本上神學,在共事相處的歲月中,很自然的原住民文化精髓也進入高牧師的心底。想來真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超越性」(Transcendence)的基督教信仰基點是「謙卑與敬畏」,而原住民的文化特質正有豐滿的「敬畏與謙卑」心。高牧師身在其中,心入其內,其中造就與恩典應是奇妙十分。

讀了《十字架之路》,個人經常思索的議題又浮現出來:台灣人是怎麼樣的一種人?嚴肅地說:台灣人的生活方武、思考模武、行為模武,以及隱藏其中的「價值觀」如何?更重要的是「應該如何」?在《十字架之路》裡,個人似乎找到「神祕答案了」。

一個族群的生活、思行與價值觀,跟其歷史累積、生態背景,以及對應的世潮大趨勢有關。台灣脫離草萊榛極不遠,台灣是移民社會,而台灣是處於亞熱帶多民族多族群的海洋文化國家。這樣的「生活基地」,「應該」生活著一群熱情開放、簡樸正直的人民才對。回首以觀,高牧師的為人思行,不正是具備這些「質素」嗎?

在文學理論有「原型」(Archetypal pattern)的說法:意味著人類的行為或行程,猶如始祖亞當、夏娃因罪被斥出伊甸園,於是走上「流浪」「狩獵」追尋」等等--這些文學的主要主題,正與人類基本行程隱隱呼應。個人以為「原型」的觀念,可用在文化思考,即如上述某族群的歷史生活條件之下,其生活思行價值觀「應該」如何?「事業」如何?兩相比正是可行的反省基礎。

個人的意思足:從《十字架之路》梳理出那種簡樸、純粹、正直、忠誠的文化特質是台灣人思行價值觀的「原型」,也就是「台灣文化的原型」。從這個角度讀《十字架之路》,然則《十字架之路》豈止是一個人的自傳而已?再就宗教角度看二這個人如果減掉「信仰上帝--行上帝的路」這個「成份」這個人就「什麼都沒有了」高牧師身上可以體會到下「仰的力量」以及「人得救的可能」高牧師的傳記幾乎無一字「說教」讀後一定會體悟到: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絕對的信仰是支持他唯一的力量,他憑這個力量,以行動愛這塊土與人民。而吾人一定會感受到:苦難是希望的過程,最重要的是不能放棄希望。這是掩卷的感想。

--由絕對信仰、無邊的苦難,自然地會想到二七OO年前那位號稱「哀哭的先知」耶利米。這位先知生於政治腐敗、社會墮落、強敵在外、危在旦夕的時候。然而耶利米的號告哀求,當道與百姓卻是漠然不應,眼睜睜看著國破人亡。今日台灣內奸作亂媒體作怪、外敵嗜血冷笑,百姓隨股票而瘋狂。吾人擁有「台灣型的耶利米」、「台灣原型人物」在邇。二七OO年前後相對,無言無言;請細讀《十字架之路》,然後放聲一哭。

謹此寫就不成格局的序為序,也是時代見証。

寫於二OO一年二月五日核四廢建不決的哀傷之日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