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Tales of translation :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9-1918

Tales of translation :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9-1918

Hu, Ying, 1962-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2000


  (HQ1767 H825 2000 


胡纓【翻譯的傳說: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 】译者: 龙瑜宬 / 彭姗姗,江蘇人民,2009

內容簡介

晚清民初,以一種構建民族文化身份的現代性焦慮為背景,中國“新女性”形象在中、西各種話語與實踐的糾纏混合下,逐漸浮現。而作為對話的橋梁,翻譯無疑為探究這一生成過程提供了極佳的視角。

作者通過考察各種文體、版本及媒介方式,大跨度地並置、比較形象類型,對“傅彩雲”、“茶花女”、“蘇菲亞”及“羅蘭夫人”等流行形象的生產、流傳以至移植情況進行了有效的追蹤。這些經典“傳說”都將成為建構中國“新女性”的重要資源;而通過對它們的生動剖析,本書從整體上也構成了一個展示中、西文化對撞、磨合與再生,凸顯想象他者與自我(再)想象之復雜關系的精彩“傳說”。

胡纓(1962—),1984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英語系後,赴美國深造,並先後取得布林莫爾學院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普林斯頓比較文學博士學位。2000年開始擔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東亞語言文學系中國文學副教授至今。旅美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晚清女性研究,成果豐碩,除專著《翻譯的傳說》(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00)外,更有十多篇論文收錄于中、美核心學術期刊及論文集。
 

目錄

譯者的話
鳴謝
導言 浮現中的新女性及其重要的他者
第一章 《孽海花》:一個跨界傳說
第二章 移植“茶花女”
第三章 從索菲亞到蘇菲亞
第四章 羅蘭夫人及其中國姐妹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hc:很亂)





"銘謝"中,高友工是其"比較詩學"的老師。
本書引用高友工的 Lyric Vision in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a Reading of Hung-lou meng and Ju-lin wai-shih【中國敘述傳統中的抒情境界——《紅樓夢》與《儒林外史》讀法】 (中國敘述傳統中的抒情視角——解讀《紅樓夢》與《儒林外史》) in Andrew Plaks with Kenneth J. DeWoskin (1977). Chinese Narrative :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227-243
說 (也許可以認為,【孽海花】是長篇小說體式中公共與私人化的處理方式的"試圖結合"。 (翻譯本33頁的註1)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