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urning Inward Hardcover – January 1, 1974 此書有漢譯
|
第七篇為劉子健所撰之〈中國史料編纂中之官僚分類〉(James T. C. Liu, “Some Classifications of Bureaucrat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作者首先指出:近代學者多習以社會源流、地域、經濟地位、階級利益或思想學派以為中國官吏作分類,然而中國歷史學家卻習以官吏之政治行為為分類標準。本文 主旨即在於由儒家經典中之理想人物、歷史作品以及「政書」、「類書」中之官吏行為為探究焦點,並將焦點集中於宋朝之官吏,以分析中國史學中之官僚分類。
作者透過對上述類型的作品探究,發現不同的作品對官吏的分類標準也有所不同。以《隨/隋?書》和「類書」來論,「類書」的分類標準較傾向現實主義,而《隨書》則傾向儒家的思想。
此外,作者繼而探討文官則例中之官員考績於各朝代之變遷情形。總而言之,就「功能品質」與「道德品質」二者而論,中國歷代對官員之評價,乃較強調官員之功能品質,至於道德品質則僅為行為最低限度之標準。
然而,劉子健先生久病不愈,已於1993年9月30日,在美國新澤西州勞倫斯威爾(Lawrenceville)寓所中溘然長逝。享年74歲。哀之!
劉子健
(宋史專家)
編輯
目錄
學術計劃編輯
在斯坦福,由劉子健先生牽頭,啟動了一項極富遠見的學術計劃,該計劃不但促進了美台之間的學術及文化交流,而且令眾多“ 中國研究 ”領域的研究生們受惠。在劉子健等先生的努力下,這一計劃最終發展成台北的“美國各大學聯合研習所”(譯者按:1997年後改稱“台大國際華語研習所”)。
宋史界編輯
1959年,憑藉一本名為《宋代中國的變法》的小書,劉子健先生一躍成為宋史界的領軍人物。這本書是日後極有影響的“哈佛東亞研究叢書”的第三種。劉子健先生研究的對像是帝國晚期最具爭議性的題目之一,他徵引了極廣泛的史料,運用其自稱為“截面研究法”的手段,對這一複雜的時期進行了頗有說服力的記述。此外,該書充分利用了日本及中國學者最新的中國史研究成果,在這方面,它與當時一般的西文著作比起來,可謂著了先鞭,令人側目。儘管後繼者不乏其人,但在中國史研究領域,劉子健先生始終是促進美日兩國學界交流的一座橋樑。
劉子健先生其後的一系列著作表明,他是全球宋史領域的頂尖專家之一。對11世紀的重要詩人、學者、官員歐陽修,他尤為關注。同樣是廣徵博引,劉子健先生在1963年出版的中文著作(香港新亞書院)及經改寫於1967年出版的英文著作(斯坦福大學出版社)中,對歐陽修的生平和多方面的志趣進行了描述。這部關於歐陽修的著作,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劉子健先生作為中西史學津樑的作用。正如鄧廣銘在《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出版於日本京都,收文章40篇)的前言(譯者按:該文後收入《鄧廣銘全集》卷十二)中所云,劉子健先生在中國大陸的多次講座和會議上都強調,路子應該寬一點,爭取打破學科藩籬,以矯正有時顯得狹隘、瑣細、教條的大陸學術訓練體制。同時,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他也強調了在作出大判斷之前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學生們難忘師恩,不僅因為得到他的悉心培養,也是因為他總是樂意給予睿智的建議與幫助。
文章解析編輯
當然,劉子健先生的文章也常常作出大判斷。為什麼到了9世紀馬球就不受歡迎了?童蒙書《三字經》發生過哪些變動?對這些問題,劉子健先生都做了入情入理的引申。他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概念,如“新傳統時代”及“包容政治”。他還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解釋,其中持論最力的莫過於12世紀初“中國轉向內在”說(哈佛,1988)。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熱切盼望能成為另一座連接古代中國、當代中國以及未來中國的橋樑(對連接未來,他總心嚮往之)。
在中美之間,劉子健先生同樣希望能通騎驛。即使他因對中華人 民共和國友好而在美國受人攻擊,因長駐美國而在中國受人攻擊,先生照樣不改初心。他回中國時,得知自己的三個兄弟於“文革”期間慘死的情形—— 周恩來都認為“太過分”——卻不曾流露絲毫怨尤之意。
角色半賓編輯
劉子健先生知道扮演橋樑的角色令他兩頭不靠岸。為此他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叫“半賓”——半個客人。無論是在美國、日本、歐洲,還是在中國,他都當自己是個客人。在涉獵某一學術領域或某一歷史時期的意義上,這個名字也挺合適:他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半個客人,也是人文領域的半個客人。劉子健先生身邊的同事、弟子意識到,先生對各種政治事件、歷史材料知之甚詳,因此要想理解20世紀的中國,向他請教準沒錯;在一個混亂時期,先生到中國探訪過。同樣,他對11世紀、12世紀的深入了解簡直讓人以為他曾到宋朝當過遊客。先生本人的書法就是宋徽宗的“ 瘦金體 ”,即可印證此說。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他作為“半賓”,當然也意味著,在所有他感興趣、研究過的領域中,他同樣會有半個“主人”的感覺。而他以普林斯頓大學為歸宿,與吾等盤桓,竟達二十五年之久,何其幸也。然而,劉子健先生久病不愈,已於1993年9月30日,在美國新澤西州勞倫斯威爾(Lawrenceville)寓所中溘然長逝。享年74歲。哀之!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Volume 53 / Issue 03 / August 1994, pp 1044-1045
- Copyright ©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Inc. 1994
- DOI: http://dx.doi.org/10.1017/S0021911800032162 (About DOI), Published online: 26 March 2010
New Content Alerts
CJO WidgetAbout Widget
Rss
Atom
Table of Contents - 01 August 1994 - Volume 53, Issue 03
Buy This Article
$37.50 / £25.00
Rent This Article Now for 24 Hours
$5.99 / £3.99 / €4.49
Request Permissions
Previous Abstract
Next Abstract
As this article doesn't contain an abstract, the image below is necessary to enable the article to be indexed by certain search engines. The resolution of the full-text PDF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shown here.
Obituaries
James T. C. Liu (1919–1993)
Andrew H. Plaksa1, Willard J. Petersona1, Hai-tao Tanga1 and Ying-shih Yua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