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 天上大風 --聞 陳映真重度昏迷
在internet 找不到的信息
反叛年代:“隨著年歲的增長﹐這本破舊的小說集【《吶喊》】﹐
主編{諾貝爾文學獎全集} 遠景 民國71年[1982],
「人間」雜誌(1985-1989)的理想主義、人道關懷
說什麼「海峽兩岸第一人」美譽……
「……..
***
我翻翻《陳映真文選》(2009),決定確認他中風的年份,原來是2006年,與《陳映真文選》沒矛盾。Wikipedia有一訪談(2001年7月)。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107/storyb1-1.htm
我認為陳映真是西方所謂"馬克斯或基督"的一例子。他可能曲解(或合理化)他父親的"你是上帝的孩子"的意思:
永遠的薛西弗斯──訪問陳映真
| |
◎郝譽翔
| |
出身於宗教家庭的陳映真,曾在〈鞭子與提燈〉中記述父親對他說的一段話:「孩子,此後你要好好記得:首先,你是上帝的孩子;其次,你是中國的孩子;然後,啊,你是我的孩子。」他飽含熱淚聽受了這些話,並且以此為一生的勉勵。而話中的「上帝」,陳映真詮釋為「真理」與「愛」,再加上其次的「中國」,這四者便成為解讀陳映真小說的重要關鍵。 然而,尋找真理的方式有很多種,似乎已對文學失去信心,轉投入政治經濟研究的他,在停筆多年後又開始創作了,對於「真理」、「愛」和「中國」的虔誠信仰,一如當年。於是見到陳映真,我們很自然(也很好奇)的引發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重新提筆寫作小說?對文學又有何期望呢? |
陳映真文選
- 作者: 陳映真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09/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陳映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映真
2007年8月28日 ... 1981年亞菁:(試評陳映真的「第一件差事」〉,《臺灣文藝》第74期, ... 1979年亮軒:(淚話問天天不語:陳映真著(第一件差事〉〉,《愛書人》第112 ...
目錄
*****
陳映真《第一件差事》台北: 遠景 1975 初版 / 1978年5版/1987年10版
1977 陳映真 四版自序
1975年
尉天驄序
許南村:(試論陳映真〉,頁17-30。
兀自照耀著的太陽
最後的夏日
唐倩的喜劇
六月裏的玫瑰花
第一件差事
陳映真《第一件差事》遠景 1975 初版
引詩前2行有錯 (漏"CALL" ) 文中趙公說"十幾二十年來我才真切的知道這個call 那硬是一種招喚哩......"
(小說中主角"素來不喜歡泰尼遜的那種菲力士丁底俗不可耐的自足和樂觀的我.....聽見那麼悲觀化的理解還是第一次.....)
Alfred Lord Tennyson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1.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But such a tide
as moving seems asleep,
Too full for sound and foam.
When that which drew
from the boundless deep
Turns again home.
《人間雜誌》
1985年11月,陳映真創辦以關懷被遺忘的弱勢者為主題的報導文學刊物《人間雜誌》(至1989年停刊),1989年7月成立人間出版社並擔任出版發行人。
1986/1月 第3期
1986/4月 第6期 有李永熾先生文章"日本桶口健二的反公害世界" 內有福島核電廠等外包工人受放射傷害
收入李永熾 從江戶到東京 台北: 當代 198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間雜誌》(1985-1989)是由台灣知名左翼作家陳映真創辦的一本報導文學雜誌,以精彩的報導攝影、深入追求真相的文學描述、以及豐富的社會關懷,形成獨特的雜誌風格,深刻影響學生運動、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台灣八十年代。
從1985年創刊到1989年因財務壓力停刊,《人間雜誌》一共發行了47期。報導的內容遍及文化、歷史、民俗工藝製作、農村與農民、勞工、環保運動、弱勢族群…等等,一概以風格強烈的攝影作品,報導這些在當時尚文國民黨政府視為黑暗面、禁忌或本土色彩濃厚的題材。
《人間雜誌》在短短的四年出刊期間,培育了大量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家及攝影人才,諸如藍博洲、關曉榮、蔡明德、李文吉…等。
[編輯] 外部連結
人間月刊 35 1988年九月 |
一系列的活動
陳映真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人間風景.陳映真
1985年,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關懷邊緣族群、為弱小者發聲。在四年當中,許多攝影家、記者、小說家、詩人、出版人,紛紛投入其間,陳映真在其中扮演靈魂的角色,帶領這一群創作者,在風起雲湧的80年代,形成一股「社會改革」的新力量。
2006年,陳映真病重入院療養至今,期待透過本書,集合各方故舊好友為他獻上祝福,並且讓新世代的青年,重新認識這一位入世的、充滿人道關懷的小說家。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生命風景」、「文學風景」、「人間風景」。「生命風景」是陳映真出生至今的生命歷程:白色與荒茫的童年與青少年、文學與 思想啟蒙的大學時代、生命中的遠行——入獄與歸來、出生入死與病魔奮鬥的經歷等。第二部分「文學風景」則為評論家、學者、作家,對陳映真的文學創作的看 法,包括如何受到他的影響,有嚴肅的評論,但多為友人對他的敬愛之情。第三部分「人間風景」則是有關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的種種,包括發刊詞、專家論 《人間》、媒體專訪《人間》,以及當年伙伴們追述《人間》種種,詳述《人間》理念及己身所受的影響。
同時也將陳映真的著作做一個總整 理,國內的初版、再版、新版,中國大陸、香港的版本,法文、日文的譯本,每本封面一一呈現,各附200字的內容提要。總共出版47期的《人間》雜誌,也是 呈現每本封面,並各附150字的內容提要。正文之後並附錄陳映真大事年表,以及著作目錄。
作者簡介
陳映真
1937年生於苗栗竹南,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曾任中學英文教師、製藥廠經理,參與《文學季刊》及《文季》、《夏潮論壇》等雜誌編務。1983年曾 與七等生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開創台灣報導文學雜誌的先河。後成立人間出版社擔任發行人,1996年曾 獲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陳映真創作文類有論述、散文、小說,為台灣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編者簡介
文訊雜誌社
創立於1983年7月的《文訊》雜誌,為台灣少數重視文學史料及文學評論的雜誌。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台灣文學不同面向的表現與發展,更擴及對華文文學、文化層面的關心,不僅肯定前輩作家的文學表現,也重視文壇新秀的努力創新。
《文訊》以「快速報導文藝資訊、準確評析文學表現、深層探索文化問題、生動描繪文人風貌」為編輯方針,二十多年來已成為台灣文學研究的重要指標性刊物。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文訊叢刊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8k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top
前言:向陳映真致敬 ◎陳怡蓁
【輯一】生命風景
那白色、荒茫的歲月——陳映真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一九三七~一九五七)
後街.一 ◎許南村
鞭子和提燈 ◎陳映真
我的老友陳映真 ◎邱勝男
我所認識的陳映真 ◎單培
困悶的市鎮小知識分子——陳映真的文學與思想啟蒙(一九五八~一九六七)
後街.二 ◎許南村
我的老師陳映真 ◎蔣勳
木柵書簡 ◎尉天驄
遠行——陳映真的入獄與歸來(一九六八~一九八七)
後街.三 ◎許南村
被湮滅的歷史的寂寞 ◎陳映真
關於十.三事件 ◎陳映真
永遠的馬克思——一九八八年以後的陳映真(一九八八~)
生死 ◎陳映真
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 ◎劉大任
堅定不移的民族主義信心 ◎陳若曦
香港緣——陳映真的魅力 ◎鍾玲
以認真、嚴肅的態度思想與創作——專訪陳映真先生 ◎林麗如
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陳永善(陳映真)先生贊辭 ◎鄭樹森
【輯二】文學風景
入世的、為人生而藝術的小說家陳映真 ◎姚一葦
陳映真和蕭斯塔可維奇 ◎李歐梵
文學心靈的敬重 ◎白先勇
最敬愛的文學兄長 ◎吳晟
理想繼續燃燒 ◎林瑞明
最後的烏托邦主義者——簡論陳映真知識世界諸要素 ◎南方朔
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 ◎呂正惠
映真永善 ◎李黎
讓所有受侮辱的人重新得到尊嚴——訪陳映真先生談小說創作 ◎廖玉蕙
陳映真劇作《春祭》的一些外緣脈絡 ◎楊慧儀
陳映真出版作品提要 ◎游文宓
【輯三】《人間》風景
創刊的話——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 ◎陳映真
「看見」是關心的開始——《人間》雜誌的誕生 ◎詹宏志
人間燈火未熄 ◎蔡珠兒等
想念大陳、再現《人間》 ◎關曉榮
永遠的鞭子和提燈 ◎郭力昕
陳映真先生,以及他給我的「第一件差事」 ◎曾淑美
《人間》永存人間! ◎廖嘉展
年輕人的冷漠讓他很傷感 ◎鐘俊陞
《人間》雜誌各期提要 ◎文訊雜誌社整理
附錄
陳映真大事年表 ◎李文媛
陳映真出版作品目錄 ◎文訊雜誌社整理
編後記 ◎封德屏
【輯一】生命風景
那白色、荒茫的歲月——陳映真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一九三七~一九五七)
後街.一 ◎許南村
鞭子和提燈 ◎陳映真
我的老友陳映真 ◎邱勝男
我所認識的陳映真 ◎單培
困悶的市鎮小知識分子——陳映真的文學與思想啟蒙(一九五八~一九六七)
後街.二 ◎許南村
我的老師陳映真 ◎蔣勳
木柵書簡 ◎尉天驄
遠行——陳映真的入獄與歸來(一九六八~一九八七)
後街.三 ◎許南村
被湮滅的歷史的寂寞 ◎陳映真
關於十.三事件 ◎陳映真
永遠的馬克思——一九八八年以後的陳映真(一九八八~)
生死 ◎陳映真
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 ◎劉大任
堅定不移的民族主義信心 ◎陳若曦
香港緣——陳映真的魅力 ◎鍾玲
以認真、嚴肅的態度思想與創作——專訪陳映真先生 ◎林麗如
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陳永善(陳映真)先生贊辭 ◎鄭樹森
【輯二】文學風景
入世的、為人生而藝術的小說家陳映真 ◎姚一葦
陳映真和蕭斯塔可維奇 ◎李歐梵
文學心靈的敬重 ◎白先勇
最敬愛的文學兄長 ◎吳晟
理想繼續燃燒 ◎林瑞明
最後的烏托邦主義者——簡論陳映真知識世界諸要素 ◎南方朔
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 ◎呂正惠
映真永善 ◎李黎
讓所有受侮辱的人重新得到尊嚴——訪陳映真先生談小說創作 ◎廖玉蕙
陳映真劇作《春祭》的一些外緣脈絡 ◎楊慧儀
陳映真出版作品提要 ◎游文宓
【輯三】《人間》風景
創刊的話——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 ◎陳映真
「看見」是關心的開始——《人間》雜誌的誕生 ◎詹宏志
人間燈火未熄 ◎蔡珠兒等
想念大陳、再現《人間》 ◎關曉榮
永遠的鞭子和提燈 ◎郭力昕
陳映真先生,以及他給我的「第一件差事」 ◎曾淑美
《人間》永存人間! ◎廖嘉展
年輕人的冷漠讓他很傷感 ◎鐘俊陞
《人間》雜誌各期提要 ◎文訊雜誌社整理
附錄
陳映真大事年表 ◎李文媛
陳映真出版作品目錄 ◎文訊雜誌社整理
編後記 ◎封德屏
序
前言
向陳映真致敬
◎陳怡蓁 (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趨勢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暨執行長)
對於如今五十歲以上的知識分子來說,陳映真絕對是一個深刻的印記。
我們高中時陳映真在獄中服刑,他的名字是一個帶有禁忌的神祕標記,他的小說在市面上買不到。我們大學時蔣介石去世,全國大學生穿著卡其制服排隊去謁靈,隨之而來的特赦才把陳映真帶還給我們,《將軍族》與《第一件差事》兩本小說集終於復出文壇。
當時我迫不及待地搶購回家閉門苦讀,深深被他那種綿長委婉的幽幽語法所迷惑,那時只懂得以文學的角度去讀他的小說,不能領略背後的精神與哲思,也不明白 為何他的主角總以自殺結局,但是每當讀他的小說,就被一種憂鬱圍繞,心頭沉甸甸卻不知其所以然,這跟讀了李清照的詞之後那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煩又 自不同,竟好像是重量級的憂鬱當胸襲來,鏘然有聲。
一定有太多人跟我一樣受到《將軍族》的重擊,在那個書與歌曲都很容易觸犯禁忌的年代,書出不到一年又被查禁了。
然後我在限重的行李中堅持帶著他的禁書以及白先勇、黃春明等等作家的占去許多重量的小說,負笈美利堅留學。又在中美斷交的風聲鶴唳中,在賓州結婚,在紐 約州生下第一個兒子。必須養家活口的年輕的一家之主張明正每天開車近一個小時,經過彎彎曲曲的索米爾公路,去到紐約市近郊的白原上班,早出晚歸,風雨無 阻,任由二十四歲就當上母親的我在森林中的小木屋寂寞擔憂,思鄉成疾,唯一的慰藉就是來自家鄉的書信與書籍。
一九八○年初遠景出版的 《夜行貨車》經過千山萬水寄到了紐約州的小木屋。出獄之後的陳映真彷彿沒有受到禁錮的影響,立刻投入美商輝瑞藥廠任職,以親身所見所感,寫出這樣戲謔當中 蘊藏深層悲哀的小說,這一次除了文字之美,我也讀出了字裡行間的悲憫之情。他描寫的恰是在美商公司任職的台灣人的無奈,張明正讀後擲書三嘆,書中人物詹奕 宏與他同樣來自屏東,夜行貨車轟隆轟隆地開向南方故鄉的影像從此在他心靈烙印。之後一波又一波的襲擊接連來自《華盛頓大樓》:在莫理遜公司載沉載浮爬企業 階梯的黃靜雄的〈上班族的一日〉,企圖組織新工會領導工運失敗的〈雲〉張維傑。最後當控訴跨國企業毀滅人性的〈萬商帝君〉出現時,我們毅然決然拋下美國 夢,收拾行囊,背起兩歲的兒子,回到台灣。繼而擺脫上班族的生涯,屢仆屢起地創業了。
今天我們創立的趨勢科技也成了跨國企業,還更上層樓地被讚譽為「超國界」企業,五十多國籍的歐美科技菁英奉台灣人為老闆,遵循著我們所擘劃的企業文化。有時我不禁會帶點好奇地省思,有沒有外籍的夜行貨車正駛向他們的心靈故鄉呢?
也許就是求學時代的人文啟發,讓我們在創業經商之外多了這一層省思,引領我們走向社會關懷的路,戰戰兢兢唯恐淪為陳映真筆下的無情的跨國企業的老闆。二 ○○○年當趨勢科技已經在日本上市之後,我們用自己的課稅之後的收入在台灣成立了趨勢教育基金會,致力於網路軟體教育與文化藝術教育的推廣。這是我們認為 可以用自己的專長回饋斯土斯民最好的方式。
回想起來,年輕時讀過的文學小說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作為,多麼希望這樣的感動能夠傳承。於是籌 劃每年一度的「向大師致敬」系列活動,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堂舉辦記者與文友茶會以及開放式的展覽座談,並出版或推介大師的作品全集。繼二 ○○八年向白先勇致敬之後,今年九月向陳映真致敬,我們更進一步運用自身的專長,在網站上完整呈現陳映真的創作年表、手稿、插畫、照片、電子版的小說,甚 至他朗讀〈鈴璫花〉的語音檔以及接受訪問的影音檔,還有白先勇、林懷民、蔣勳等人講述為何必須閱讀陳映真的影片,都以適合網路的編輯方式呈現出來。我們還 在網路上發起尋找陳映真物件以及讀書心得徵文活動,期待與網友的互動更生動。
在網路之外,趨勢教育基金會更出資委託拍攝紀錄片、發起有獎徵文比賽,並出版這本文集,收錄許多文人名士對陳映真的感動與感想,期待陳映真效應全面發酵。
比起向白先勇致敬的活動,因為資料收集的不易,以及某些我所不了解的人間恩怨,這次的系列活動投入更多人力、物力,遭受的挑戰更大。所幸呈現的面貌也是更完整的。我想白老師如果看過陳映真的網站,說不定會有些吃味呢!
在籌備的過程中,許多人主動奉獻、默默付出、熱心協助,我們領會到陳映真的影響力是深刻而久遠的。更欣慰的是年輕的網路工程師、攝影師、企畫人員等等, 過去從未讀過甚至聽過陳映真,卻因投入此次活動也被他的作品所感動,印證了陳映真作品不但未過時,而且是可以代代相傳、永垂不朽的。
我的年代的人深受陳映真影響,但我們不為懷舊,期望的是陳映真在台灣走過的歲月中所留下的烙印能夠傳承,能夠在虛擬的網路時代繼續重擊年輕一輩的心靈。
可惜的是陳映真先生因為健康情況無法親自回台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但是透過他身邊親人的聯繫,他知道活動的內容和我們的心意,也很感欣慰。我們為他祈福,但願他早日恢復健康,繼續揮灑他無盡的魅力,影響新世代的人間!
*****
您回來使睡夢的人驚醒,讓盲者開眼,
叫迷失的時代找到方向,
臨終留言:深以中國為憂
您大去朋友震悼,讓伙伴悲泣,叫奔馳的歷史駐足,
我們誓言:再不讓您為祖國擔憂
───陳映真
*****
摘要: 早 在1994年時,業師林瑞明教授在與作家鍾肇政的私人通信中即已明白指出「『陳映真現象』是台灣文學不能不正視的問題」,就目前所知這應是國內最早發出的 呼聲!而作為一個跨領域的現象,所有關於陳映真的心懷意念、智性活動所形構的精神史或生命史,特別是陳映真在一次又一次的歷史困境中的價值抉擇和其林林總 總生成的一切效應,都必然是「陳映真現象」所考察的對象與指涉的內涵。但非常遺憾的是,筆者卻深覺在眾多有關陳映真的論述中,長久下來已普遍存在著一種 「標準故事」(standard story)的危機。因此針對歷年來的「陳映真研究」及陳映真本身的論述世界,筆者擬以為數不少卻又從來不會也未曾被討論的檔案文獻來進行一場又一場的爆 破──有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宣稱的,電影的出現「以十分之一秒的炸藥摧毀了這個牢?世界」──俾使筆者及所有後來者可以抓住那最富暗示性的時刻在「四處飛散的廢 墟間從容地進行歷險旅行」,將易逝性的「陳映真」碎片放入諸如家族書寫、國族認同等永恆的議題,徹底地重新敲敲打打、拼拼貼貼,期待最後能夠庖丁解牛似地 將「標準故事」從既有情境的裂縫中割離,讓歷來修辭敘事中受到壓抑與變異的部分解放出來,並進一步利用經由一片片碎片重構的「陳映真現象」得以透過陌生化 的方式重獲寓言般的力量,體現當代台灣社會的盲點與方向。
本論文在形式上,預計由七個帶有環狀敘事圈性質的章次以向心的姿態結構乙篇命名為"陳映真現象研究"的「橘瓣式」論文,其中 的每一個章次在論述空間上就像一片橘瓣可獨自開裂剝落又能對稱合抱;而在書寫的策略上則採「剝洋蔥」的方式,每剝掉一層遮蔽,就會多露出一些歷史曙光。
第 一章:挖掘了一首陳映真的生父即陳炎興先生在日治時期親自譜曲的愛國軍歌和一連串曾經確實發生過的歷史現場,明確地打破了陳映真長期以來營造的一則政治神話。第二章:持續出土了陳映真的養父也就是他的三伯父陳根旺先生於日治時期是殖民政權刻意培植的台灣人高階警官、於戰後擔任過縣議員的舊史料,使得陳映真得再次面對自己一直理直氣壯卻荒謬異常的立場與立論。第三章:由於陳映真幾十年來總是試圖「以家喻國」地一再「記憶」一個百年來絕對聖潔的台灣家族,本章 將透過「舊家」、「皇國少年」、「戰爭犯罪性」、「魯迅」、「左翼」、「社會主義」等幾項實證的資料與分析,總結我們在陳炎興與陳根旺的身上看到了歷史、 陳映真卻製造歷史的獨特現象。第四章及第五章:以有限卻異常珍貴的五十七封「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作為論述核心,「再現」一段從六0年代親密的「文學諍 友」進而決裂為九0年代的「認同論敵」的歷程,最後並標示出鍾、陳二人書信因緣的聚散本質。第六章及第七章:當實現所謂社會主義理想與中國統一成為陳映真 解讀世界的唯一視角和最高道德時,筆者試著接連透過「紅色中國」、「少年中國」、「『人間』中國」、「『文選』中國」、「白色中國」、「文革中國」、「六 四中國」以及「回歸中國」等八個橫切面來評價將文學視作政治婢女的陳映真。
從「芥川」的體質一路刻意裝扮成「魯迅」的陳映真,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但這一切並不代表就此認同或不需進行批判。陳映真的問題當然不在擁抱崇高的理 想,卻是出自他把理想當成不可議價、不可挑戰的「目的」,再根據理想來尋求證據、選擇證據,甚至如有必要也可以抹除證據、變造證據去證明被當成「目的」的 理想,「目的與手段」之間不得不在急盼彌賽亞的心理下失去了一種起碼的道德均衡感,最後終究避免不了「異化」為自身言說的囚徒。正因如此,本論文所論證的 整套被「政治化」了的家族史書寫記憶?技藝,它的書寫策略──即為了某種先驗的政治理想或目的而不惜「工具化」書寫對象──恰恰也就是陳映真長期下來習以 為常的論述策略,其政治性的操作與宗教性的救贖共構了一生的「中國情懷」。
「陳映真現象」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兩岸關係的總和,不但說明了陳映真的生命史或精神史就是整個台灣特定社會裡身分認同、左翼視野、統獨立場……等眾多分歧的產物之一,也直接證實了在台灣的眾多國族論述中尚存有??多多的「手段 vs 目的」?「表象vs 真理」被有計畫地進行倒錯而充滿遮蔽與無奈的結論。
筆者相信本論文不止是一個「陳映真研究」再生的界面,也將有效地見證一段現存於台灣文學史的荒謬書寫, 如果學界不正視「陳映真現象」所持續發揮的效應及產生現象的社會現狀,總有一天「陳映真現象」所帶來的這則「國王的新衣」寓言將會演變成一道又一道的「陳 映真問題」,屆時本文的研究成果反倒成了名副其實的「台灣的預言」!
由於出自一種住在家裡的、更本質的漂泊與不安的感覺,本書作者一直致力於考察台灣戰後知識份子--特別是經典作家--的認同議題及其蜉蝣心影,除了先前早已完成的「陳芳明現象」等相關研究外,「陳映真現象」更是作者長年關注的課題。
事實上,從「芥川」的體質一路刻意扮成「魯迅」的陳映真,絕對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台灣作家,但這一切並不代表就此認同或無需批判。陳映真的問題當然不 在他擁抱崇高的理想,卻是源於急盼彌賽亞的心理下,在「目的與手段」之間失去了一種起碼的道德均衡感,以至於他不惜「工具化」書寫對象與「政治化」書寫記 憶,最後終究免不了「異化」為自身言說的囚徒。
如今透過「中國情懷」、「家族三部曲」及「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等一系列的挖掘與探索, 本書作者要為我們一舉破解陳映真長期以來存乎眾人心中的「標準故事」與「政治神話」,並進一步揭露一大塊現存於台灣文學史的荒謬書寫、俾使我們更加理解和 接納台灣百年來的精神面貌與歷史進程……
作者簡介
陳明成
生於台東,長於台南,祖居位於竹山後埔。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及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長期關注台灣作家與知識分子的國族認同議題。
曾榮獲賴和文教基金會文學研究組「賴和獎」、「府城文學獎」文學論述組正獎、台北建成扶輪社博士班組「台灣文化研究獎」。
著有博士論文<陳映真現象研究>、碩士論文<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以及<戰後日軍日僑在台行蹤的考察>、<反攻與反共:關鍵年代的關鍵年 分>、<誰的一九八三?再現「<山路>獲獎現象」所隱喻的時代課題>、<白色檔案.黑色故事:陳映真在「陳中統案」的角色爭議及該案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等 十數篇學術論文。
寫信給作者:cmc531117@yahoo.com.tw
向陳映真致敬
◎陳怡蓁 (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趨勢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暨執行長)
對於如今五十歲以上的知識分子來說,陳映真絕對是一個深刻的印記。
我們高中時陳映真在獄中服刑,他的名字是一個帶有禁忌的神祕標記,他的小說在市面上買不到。我們大學時蔣介石去世,全國大學生穿著卡其制服排隊去謁靈,隨之而來的特赦才把陳映真帶還給我們,《將軍族》與《第一件差事》兩本小說集終於復出文壇。
當時我迫不及待地搶購回家閉門苦讀,深深被他那種綿長委婉的幽幽語法所迷惑,那時只懂得以文學的角度去讀他的小說,不能領略背後的精神與哲思,也不明白 為何他的主角總以自殺結局,但是每當讀他的小說,就被一種憂鬱圍繞,心頭沉甸甸卻不知其所以然,這跟讀了李清照的詞之後那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煩又 自不同,竟好像是重量級的憂鬱當胸襲來,鏘然有聲。
一定有太多人跟我一樣受到《將軍族》的重擊,在那個書與歌曲都很容易觸犯禁忌的年代,書出不到一年又被查禁了。
然後我在限重的行李中堅持帶著他的禁書以及白先勇、黃春明等等作家的占去許多重量的小說,負笈美利堅留學。又在中美斷交的風聲鶴唳中,在賓州結婚,在紐 約州生下第一個兒子。必須養家活口的年輕的一家之主張明正每天開車近一個小時,經過彎彎曲曲的索米爾公路,去到紐約市近郊的白原上班,早出晚歸,風雨無 阻,任由二十四歲就當上母親的我在森林中的小木屋寂寞擔憂,思鄉成疾,唯一的慰藉就是來自家鄉的書信與書籍。
一九八○年初遠景出版的 《夜行貨車》經過千山萬水寄到了紐約州的小木屋。出獄之後的陳映真彷彿沒有受到禁錮的影響,立刻投入美商輝瑞藥廠任職,以親身所見所感,寫出這樣戲謔當中 蘊藏深層悲哀的小說,這一次除了文字之美,我也讀出了字裡行間的悲憫之情。他描寫的恰是在美商公司任職的台灣人的無奈,張明正讀後擲書三嘆,書中人物詹奕 宏與他同樣來自屏東,夜行貨車轟隆轟隆地開向南方故鄉的影像從此在他心靈烙印。之後一波又一波的襲擊接連來自《華盛頓大樓》:在莫理遜公司載沉載浮爬企業 階梯的黃靜雄的〈上班族的一日〉,企圖組織新工會領導工運失敗的〈雲〉張維傑。最後當控訴跨國企業毀滅人性的〈萬商帝君〉出現時,我們毅然決然拋下美國 夢,收拾行囊,背起兩歲的兒子,回到台灣。繼而擺脫上班族的生涯,屢仆屢起地創業了。
今天我們創立的趨勢科技也成了跨國企業,還更上層樓地被讚譽為「超國界」企業,五十多國籍的歐美科技菁英奉台灣人為老闆,遵循著我們所擘劃的企業文化。有時我不禁會帶點好奇地省思,有沒有外籍的夜行貨車正駛向他們的心靈故鄉呢?
也許就是求學時代的人文啟發,讓我們在創業經商之外多了這一層省思,引領我們走向社會關懷的路,戰戰兢兢唯恐淪為陳映真筆下的無情的跨國企業的老闆。二 ○○○年當趨勢科技已經在日本上市之後,我們用自己的課稅之後的收入在台灣成立了趨勢教育基金會,致力於網路軟體教育與文化藝術教育的推廣。這是我們認為 可以用自己的專長回饋斯土斯民最好的方式。
回想起來,年輕時讀過的文學小說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作為,多麼希望這樣的感動能夠傳承。於是籌 劃每年一度的「向大師致敬」系列活動,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堂舉辦記者與文友茶會以及開放式的展覽座談,並出版或推介大師的作品全集。繼二 ○○八年向白先勇致敬之後,今年九月向陳映真致敬,我們更進一步運用自身的專長,在網站上完整呈現陳映真的創作年表、手稿、插畫、照片、電子版的小說,甚 至他朗讀〈鈴璫花〉的語音檔以及接受訪問的影音檔,還有白先勇、林懷民、蔣勳等人講述為何必須閱讀陳映真的影片,都以適合網路的編輯方式呈現出來。我們還 在網路上發起尋找陳映真物件以及讀書心得徵文活動,期待與網友的互動更生動。
在網路之外,趨勢教育基金會更出資委託拍攝紀錄片、發起有獎徵文比賽,並出版這本文集,收錄許多文人名士對陳映真的感動與感想,期待陳映真效應全面發酵。
比起向白先勇致敬的活動,因為資料收集的不易,以及某些我所不了解的人間恩怨,這次的系列活動投入更多人力、物力,遭受的挑戰更大。所幸呈現的面貌也是更完整的。我想白老師如果看過陳映真的網站,說不定會有些吃味呢!
在籌備的過程中,許多人主動奉獻、默默付出、熱心協助,我們領會到陳映真的影響力是深刻而久遠的。更欣慰的是年輕的網路工程師、攝影師、企畫人員等等, 過去從未讀過甚至聽過陳映真,卻因投入此次活動也被他的作品所感動,印證了陳映真作品不但未過時,而且是可以代代相傳、永垂不朽的。
我的年代的人深受陳映真影響,但我們不為懷舊,期望的是陳映真在台灣走過的歲月中所留下的烙印能夠傳承,能夠在虛擬的網路時代繼續重擊年輕一輩的心靈。
可惜的是陳映真先生因為健康情況無法親自回台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但是透過他身邊親人的聯繫,他知道活動的內容和我們的心意,也很感欣慰。我們為他祈福,但願他早日恢復健康,繼續揮灑他無盡的魅力,影響新世代的人間!
*****
您回來使睡夢的人驚醒,讓盲者開眼,
叫迷失的時代找到方向,
臨終留言:深以中國為憂
您大去朋友震悼,讓伙伴悲泣,叫奔馳的歷史駐足,
我們誓言:再不讓您為祖國擔憂
───陳映真
*****
摘要: 早 在1994年時,業師林瑞明教授在與作家鍾肇政的私人通信中即已明白指出「『陳映真現象』是台灣文學不能不正視的問題」,就目前所知這應是國內最早發出的 呼聲!而作為一個跨領域的現象,所有關於陳映真的心懷意念、智性活動所形構的精神史或生命史,特別是陳映真在一次又一次的歷史困境中的價值抉擇和其林林總 總生成的一切效應,都必然是「陳映真現象」所考察的對象與指涉的內涵。但非常遺憾的是,筆者卻深覺在眾多有關陳映真的論述中,長久下來已普遍存在著一種 「標準故事」(standard story)的危機。因此針對歷年來的「陳映真研究」及陳映真本身的論述世界,筆者擬以為數不少卻又從來不會也未曾被討論的檔案文獻來進行一場又一場的爆 破──有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宣稱的,電影的出現「以十分之一秒的炸藥摧毀了這個牢?世界」──俾使筆者及所有後來者可以抓住那最富暗示性的時刻在「四處飛散的廢 墟間從容地進行歷險旅行」,將易逝性的「陳映真」碎片放入諸如家族書寫、國族認同等永恆的議題,徹底地重新敲敲打打、拼拼貼貼,期待最後能夠庖丁解牛似地 將「標準故事」從既有情境的裂縫中割離,讓歷來修辭敘事中受到壓抑與變異的部分解放出來,並進一步利用經由一片片碎片重構的「陳映真現象」得以透過陌生化 的方式重獲寓言般的力量,體現當代台灣社會的盲點與方向。
本論文在形式上,預計由七個帶有環狀敘事圈性質的章次以向心的姿態結構乙篇命名為"陳映真現象研究"的「橘瓣式」論文,其中 的每一個章次在論述空間上就像一片橘瓣可獨自開裂剝落又能對稱合抱;而在書寫的策略上則採「剝洋蔥」的方式,每剝掉一層遮蔽,就會多露出一些歷史曙光。
第 一章:挖掘了一首陳映真的生父即陳炎興先生在日治時期親自譜曲的愛國軍歌和一連串曾經確實發生過的歷史現場,明確地打破了陳映真長期以來營造的一則政治神話。第二章:持續出土了陳映真的養父也就是他的三伯父陳根旺先生於日治時期是殖民政權刻意培植的台灣人高階警官、於戰後擔任過縣議員的舊史料,使得陳映真得再次面對自己一直理直氣壯卻荒謬異常的立場與立論。第三章:由於陳映真幾十年來總是試圖「以家喻國」地一再「記憶」一個百年來絕對聖潔的台灣家族,本章 將透過「舊家」、「皇國少年」、「戰爭犯罪性」、「魯迅」、「左翼」、「社會主義」等幾項實證的資料與分析,總結我們在陳炎興與陳根旺的身上看到了歷史、 陳映真卻製造歷史的獨特現象。第四章及第五章:以有限卻異常珍貴的五十七封「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作為論述核心,「再現」一段從六0年代親密的「文學諍 友」進而決裂為九0年代的「認同論敵」的歷程,最後並標示出鍾、陳二人書信因緣的聚散本質。第六章及第七章:當實現所謂社會主義理想與中國統一成為陳映真 解讀世界的唯一視角和最高道德時,筆者試著接連透過「紅色中國」、「少年中國」、「『人間』中國」、「『文選』中國」、「白色中國」、「文革中國」、「六 四中國」以及「回歸中國」等八個橫切面來評價將文學視作政治婢女的陳映真。
從「芥川」的體質一路刻意裝扮成「魯迅」的陳映真,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但這一切並不代表就此認同或不需進行批判。陳映真的問題當然不在擁抱崇高的理 想,卻是出自他把理想當成不可議價、不可挑戰的「目的」,再根據理想來尋求證據、選擇證據,甚至如有必要也可以抹除證據、變造證據去證明被當成「目的」的 理想,「目的與手段」之間不得不在急盼彌賽亞的心理下失去了一種起碼的道德均衡感,最後終究避免不了「異化」為自身言說的囚徒。正因如此,本論文所論證的 整套被「政治化」了的家族史書寫記憶?技藝,它的書寫策略──即為了某種先驗的政治理想或目的而不惜「工具化」書寫對象──恰恰也就是陳映真長期下來習以 為常的論述策略,其政治性的操作與宗教性的救贖共構了一生的「中國情懷」。
「陳映真現象」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兩岸關係的總和,不但說明了陳映真的生命史或精神史就是整個台灣特定社會裡身分認同、左翼視野、統獨立場……等眾多分歧的產物之一,也直接證實了在台灣的眾多國族論述中尚存有??多多的「手段 vs 目的」?「表象vs 真理」被有計畫地進行倒錯而充滿遮蔽與無奈的結論。
筆者相信本論文不止是一個「陳映真研究」再生的界面,也將有效地見證一段現存於台灣文學史的荒謬書寫, 如果學界不正視「陳映真現象」所持續發揮的效應及產生現象的社會現狀,總有一天「陳映真現象」所帶來的這則「國王的新衣」寓言將會演變成一道又一道的「陳 映真問題」,屆時本文的研究成果反倒成了名副其實的「台灣的預言」!
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
由於出自一種住在家裡的、更本質的漂泊與不安的感覺,本書作者一直致力於考察台灣戰後知識份子--特別是經典作家--的認同議題及其蜉蝣心影,除了先前早已完成的「陳芳明現象」等相關研究外,「陳映真現象」更是作者長年關注的課題。
事實上,從「芥川」的體質一路刻意扮成「魯迅」的陳映真,絕對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台灣作家,但這一切並不代表就此認同或無需批判。陳映真的問題當然不 在他擁抱崇高的理想,卻是源於急盼彌賽亞的心理下,在「目的與手段」之間失去了一種起碼的道德均衡感,以至於他不惜「工具化」書寫對象與「政治化」書寫記 憶,最後終究免不了「異化」為自身言說的囚徒。
如今透過「中國情懷」、「家族三部曲」及「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等一系列的挖掘與探索, 本書作者要為我們一舉破解陳映真長期以來存乎眾人心中的「標準故事」與「政治神話」,並進一步揭露一大塊現存於台灣文學史的荒謬書寫、俾使我們更加理解和 接納台灣百年來的精神面貌與歷史進程……
作者簡介
陳明成
生於台東,長於台南,祖居位於竹山後埔。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及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長期關注台灣作家與知識分子的國族認同議題。
曾榮獲賴和文教基金會文學研究組「賴和獎」、「府城文學獎」文學論述組正獎、台北建成扶輪社博士班組「台灣文化研究獎」。
著有博士論文<陳映真現象研究>、碩士論文<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以及<戰後日軍日僑在台行蹤的考察>、<反攻與反共:關鍵年代的關鍵年 分>、<誰的一九八三?再現「<山路>獲獎現象」所隱喻的時代課題>、<白色檔案.黑色故事:陳映真在「陳中統案」的角色爭議及該案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等 十數篇學術論文。
寫信給作者:cmc531117@yahoo.com.tw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536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緒論 台灣的寓言
前言 鏡子與槌子
第一節 憂鬱的台灣
第二節 橘瓣與洋蔥
結語 當「王者進行曲」響起時
第一章 在「台灣行進曲」的年代
前言 台灣青年陳炎興是「誰」?
第一節 在「台灣行進曲」的年代
第二節 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
第三節 歷史很多漏洞
結語 以父之名
第二章 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
前言 時代「背叛」歷史
第一節 南無警察大菩薩
第二節 島人及第「巡查部長」
第三節 吾等の觀た母國
結語 看.不見.最關鍵
第三章 在「義勇軍進行曲」的回聲
前言 怎樣「國仇」?哪來「家恨」?
第一節 「父親」作為一個隱喻
第二節 猶大與蔡千惠的合體
1、一股面對中國人的台灣人原罪感
2、一場走樣的「弒父」戲碼
第三節 被湮滅的歷史的寂寞
1、鶯歌與舊家
2、皇國少年與漢和字典
3、台灣行進曲與戰爭犯罪性
4、小結
第四節 渴望中國.製造台灣
1、魯迅信徒與左翼光環
2、中國意識與中國認同
3、小結
第五節 「日本多桑」何以成為「中國父親」?
結語 從國族神話回歸國民歷史
第四章 「失落」的台灣文學史
第一節 從「失落的1962年」論起
第二節 渴切地盼望您的更大的鑽石
第三節 沒想到您便是鍾正先生
第四節 如果我只是蛙,我寧不參與蛙鳴
第五節 一個開眼底人是何其不幸呵
第六節 事實上,今天的文壇上不會有省籍的壁壘的
第七節 我總共才寫不到20篇,選都沒法選,怎麼能出?
第五章 台灣文學史的「寄語」
第一節 聯副有新人「七等生」者,老師是否認識
第二節 也許到外面跑一年,或者不無幫助罷
第三節 在這個再認識的過程中,我也是一個學生
第四節 把作品讓宣傳民族分離論的出版社出版,對自己實難交待
第五節 寄語「以一生反芻島的記憶」
第六章 認同的身影……---追記「情懷中國」的陳映真(上)
第一節 陳映真的「紅色中國」
第二節 陳映真的「少年中國」
1、劉自然事件
2、陸家小姊事件及其效應
第三節 陳映真的「『人間』中國」
1、《人間》雜誌的創辦及其「中國」意象
(a)「對土地人民的熱愛,不被時代所需」?
(b)著眼中國.著手台灣
(c)陳映真的《人間》與台灣的人間
2、「人間出版社」的開辦及其任務
第四節 陳映真的「『文選』中國」
1、多方婉拒與自我缺席
2、彼長我消與積極納編
3、反思.弔詭與建議
第七章 親愛的同志
第一節 陳映真的「白色中國」
1、一九六八年「陳映真讀書會」事件
2、「夜行.山路」的跋涉者
第二節 陳映真的「文革中國」
1、「抵『死』不信」的信仰
2、知識分子的鴉片
3、變調的「國際歌」
第三節 陳映真的「六四中國」
1、陳映真與劉賓雁的因緣際會
2、陳映真的「六四」側像
3、擺盪於「第一種忠誠」與「第二種忠誠」的陳映真
4、歷史的轉角
第四節 陳映真的「回歸中國」
結論 台灣的預言…
參考書目
附錄附錄一:<讀「濁流」>全文
附錄二: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8年民主台灣聯盟」乙案之「判決書」全文.
附錄三:《人間》雜誌(1至47期)事涉「中國意象」的篇章之初步整理
附錄四:「人間出版社」出版品(1986~2011)之初步分類
附錄五:陳映真作品在台灣各式「文選」或藝文盛事中「缺席」之初步整理
附錄六:台灣收有陳映真作品的各式「文選」之初步整理
****謹轉貼陳映真為《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一書所寫的“序”,聊表對杜葉錫恩女士的哀悼 。
前言 鏡子與槌子
第一節 憂鬱的台灣
第二節 橘瓣與洋蔥
結語 當「王者進行曲」響起時
第一章 在「台灣行進曲」的年代
前言 台灣青年陳炎興是「誰」?
第一節 在「台灣行進曲」的年代
第二節 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
第三節 歷史很多漏洞
結語 以父之名
第二章 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
前言 時代「背叛」歷史
第一節 南無警察大菩薩
第二節 島人及第「巡查部長」
第三節 吾等の觀た母國
結語 看.不見.最關鍵
第三章 在「義勇軍進行曲」的回聲
前言 怎樣「國仇」?哪來「家恨」?
第一節 「父親」作為一個隱喻
第二節 猶大與蔡千惠的合體
1、一股面對中國人的台灣人原罪感
2、一場走樣的「弒父」戲碼
第三節 被湮滅的歷史的寂寞
1、鶯歌與舊家
2、皇國少年與漢和字典
3、台灣行進曲與戰爭犯罪性
4、小結
第四節 渴望中國.製造台灣
1、魯迅信徒與左翼光環
2、中國意識與中國認同
3、小結
第五節 「日本多桑」何以成為「中國父親」?
結語 從國族神話回歸國民歷史
第四章 「失落」的台灣文學史
第一節 從「失落的1962年」論起
第二節 渴切地盼望您的更大的鑽石
第三節 沒想到您便是鍾正先生
第四節 如果我只是蛙,我寧不參與蛙鳴
第五節 一個開眼底人是何其不幸呵
第六節 事實上,今天的文壇上不會有省籍的壁壘的
第七節 我總共才寫不到20篇,選都沒法選,怎麼能出?
第五章 台灣文學史的「寄語」
第一節 聯副有新人「七等生」者,老師是否認識
第二節 也許到外面跑一年,或者不無幫助罷
第三節 在這個再認識的過程中,我也是一個學生
第四節 把作品讓宣傳民族分離論的出版社出版,對自己實難交待
第五節 寄語「以一生反芻島的記憶」
第六章 認同的身影……---追記「情懷中國」的陳映真(上)
第一節 陳映真的「紅色中國」
第二節 陳映真的「少年中國」
1、劉自然事件
2、陸家小姊事件及其效應
第三節 陳映真的「『人間』中國」
1、《人間》雜誌的創辦及其「中國」意象
(a)「對土地人民的熱愛,不被時代所需」?
(b)著眼中國.著手台灣
(c)陳映真的《人間》與台灣的人間
2、「人間出版社」的開辦及其任務
第四節 陳映真的「『文選』中國」
1、多方婉拒與自我缺席
2、彼長我消與積極納編
3、反思.弔詭與建議
第七章 親愛的同志
第一節 陳映真的「白色中國」
1、一九六八年「陳映真讀書會」事件
2、「夜行.山路」的跋涉者
第二節 陳映真的「文革中國」
1、「抵『死』不信」的信仰
2、知識分子的鴉片
3、變調的「國際歌」
第三節 陳映真的「六四中國」
1、陳映真與劉賓雁的因緣際會
2、陳映真的「六四」側像
3、擺盪於「第一種忠誠」與「第二種忠誠」的陳映真
4、歷史的轉角
第四節 陳映真的「回歸中國」
結論 台灣的預言…
參考書目
附錄附錄一:<讀「濁流」>全文
附錄二: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8年民主台灣聯盟」乙案之「判決書」全文.
附錄三:《人間》雜誌(1至47期)事涉「中國意象」的篇章之初步整理
附錄四:「人間出版社」出版品(1986~2011)之初步分類
附錄五:陳映真作品在台灣各式「文選」或藝文盛事中「缺席」之初步整理
附錄六:台灣收有陳映真作品的各式「文選」之初步整理
****謹轉貼陳映真為《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一書所寫的“序”,聊表對杜葉錫恩女士的哀悼 。
在第二次大戰前,全世界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地區和國家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殖民地,在十六世紀西方「地理大發現」時代重商主義的掠奪,意味著對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的搶掠、奴隸勞動的貿易和殘酷役使、殖民主義貿易的商品作物之搾取,以滅族為代價的土地掠奪。迨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工業資本帝國主義的瓜分地球,則意味著強行壓片貿易,毒害全民族;也意味著不平等條約的重重枷鎖下獨佔海關、路權、內河航行權,劃分勢力範圍和租界,割佔殖民地,傾銷宗主國獨佔資本主義的利益,更不必說對殖民地心靈、文化、歷史和傳統及文明的嚴重挫傷和扭曲。
二次大戰結束後,一些宗祖國如德、義、日、應等在戰爭中受挫,要繼續佔有殖民地,已力不從心。以蘇聯為中新的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戰前的殖民制度無以為繼,帝國主義各國採取了新的方略,企圖保持和延續昔日殖民地的利益。於是在殖民地反帝鬥爭的浪潮下,佯為給與殖民地形式上的政治獨立,骨子裡拉攏舊殖民地時代培養的買辦精英,保證前宗主國在前殖民地的利權,是謂之「新殖民主義」。
二戰末期,蔣介石曾向同盟國表示過戰後自英國收回香港的意向,據說也獲美國同意。但邱吉爾堅持繼續殖民英軍根本無力保護使之免於淪日將近4年的香港,在列強姑息、蔣介石無力力爭情況下,當日章旗在戰後香港降下,大英帝國的米字旗又在香港戰後的天空飄揚!
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東西冷戰達於高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霸權主義,在遼闊的第三世界前殖民地打擊反新殖民主義的民族‧民主運動,扶持和鞏固親美英的反共法西斯政權,以白色恐怖的「國家恐怖」(State terrorism)殘酷清洗自戰前殖民地時代以來就進行反帝、反封、反殖的人、歷史、思想和價值。而在舊殖民地時代中與殖民勢力合作的買辦精英,則在極端反共意識形態統治一切的時代,不僅得以延命,而且與新殖民主義外國主子和其國內的代理人相溫存而輝煌騰達。
而於是殖民制度「結束」、恢復了政治「獨立」後,對殖民歷史徹底反思和清理的機會,因反共冷戰體制的統治而喪失。殖民主義下悲慘、壓抑的歷史,一變而為「落後」的殖民地化前的社會帶來「現代化」的歷史。日本人說,日本侵略東南亞的戰爭為今日亞洲的獨立和經濟發展奠基。日本人和少數不肖的台灣人,異口同聲說,日本統治帶來以日語為「國語」共同語的制度,帶來現代文官制度下廉潔、效率的統治;帶來了公共衛生,現代教育……。總之,殖民化即現代化!
一、殖民地香港普遍、深重的腐敗
戰後,在廣大亞非拉地區前殖民地作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有不少人以文學作品、評論的形式,揭發和控訴殖民地歷史中的深痕與罪行。在日據下的台灣新文學作品中,絕大多數──除了一九四○年初極少數「皇民化文學」的「作品」外,都描寫日本殖民地下台灣生活的壓迫、艱難、貧困化和反抗;寫日本統治者的殘暴語腐敗。但這些文學,在一九五○年後,都被歸類為「左派」文學,橫遭台灣國府當局禁閱,而逐漸湮滅。一九五○年後編入反共「自由世界」的台灣,受美、英、西方反共、西化思潮的統治,滿腦子親美思想,根本沒有脫殖民和殖民史批判意識。而重新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知識份子成為對宗主國效忠,編入英殖民統治下政治和文教官僚體系,成為殖民地「合作精英(Collaborating elites),從而也長期沒有啟動「脫殖民」的思想理論工程。因此,一九五○年後的台灣,「殖民主義有功」、「殖民制度帶來現代化」之論,在精英中佔主流地位,和前宗主國「學界」互相唱和。在台灣,誰要主張殖民地體制的不是,誰就是「共產黨」、「義和團」、「民族主義份子」和「親中派」……。
就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中,去年八月,在香港居住了五十四年(1951─)的英國人杜葉錫恩(Elsie Tu 1913─)女士出版了一本對「殖民地後」的歷史都不曾清理過的港台皆有重要思想與現實意義的書:「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英文原著書名Colonail Hong Kong In the Eyes of Elsie Tu,香港大學出版社。中文版隋麗君譯,香港文匯出版社),瀝述了一個有堅定的正義感、追求公平正義不妥協,批評英國在殖民制度的歧視和腐敗不遺餘力,對當前以美國為首的「經濟殖民主義」懷抱憂思和儆惕,一心一意維護一九九七年香港在恪守《基本法》基礎上順利回歸過渡的、香港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政治家對香港正式回歸前五十年──包括回歸前夜的回憶,表現殖民地香港英國人極少見的正氣、執著、誠實和理想。
英國是老牌的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實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高唱「民主」、「自由」、「平等」三百年。英國又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長期的殖民地統治技術上的經驗。一般都說英國殖民方策很「現代化」、開明,殖民地官僚和當地英國化精英合作,以現代文官官僚統治,廉能而公正。然而作者卻告訴我們,一九五一年後她到香港之後所見,是貪污腐敗和賄賂公行,無處不在,像病毒一樣蔓延,感染了殖民地香港社會的全構造!
當時的香港公安政法機關,和當地黑社會「三合會」共生,魚肉人民。五、六○年代香港公共交通設施不足,私人為生活「非法」經營小巴、小客車者眾,這些升斗小民,自然成為「三合會」勒索敲詐的對象。在警察環伺下,三合會在車站站點公開收取保護費,警察卻視若無睹,因為三合會收錢,會和警察分贓。此外,舉凡開店、擺攤要上牌,取得許可,都必須直接或通過三合會賄賂。甚至於要辦學、在醫院要求照料,找一份差事,取得「公屋」居住權,公職職位買賣,郵寄包裹、批發場中的交易,都要給一個或多個關節賄賂打點。更糟的是,賄賂層層分贓,非但貪得無厭,整個公安、官僚機關的權力反而成為殖民地香港巨大貪瀆結構的保護體。任何人向公檢機關舉發,往往收到「查無實據」的回函,甚至召來三合會份子毆打、打砸。於是「政府加三合會」的罪惡、黑暗結構變成了肆無忌憚的大吸血蟲,附著在香港廣大升斗小民身上,盡情吸食其膏血,而殖民當局歷任總督竟視若無睹。到了一九六○年代,香港幾乎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貪瀆機器,終於引爆了一九六六年和六七年的市民暴動事件。
受到市民暴動的影響(大陸文革只是暴動的外因),港英當局在一九七四年推出了「廉政公署」,基本上打擊了殖民地香港腐敗結構。然而據本書作者指出,由於「廉政公署」沒有起訴權和審判權,不免有為德不卒之處,使殖民地高層白人貪官享受殖民政策下對白人、英人官吏的「治外法權」,讓他們秘密辭官,帶著貪瀆積累的巨富「退休」回到歐洲。香港的貪腐今日也許基本遏止住了。和貪風鬥爭了五十年的作者,語重心長地要今日香港為政者,心存「為人民服務」之志,汲取教訓,更好地保證杜絕腐敗的惡疾!
二、「民主」在香港
作者在書中多次著重指出,老牌的資產階級民主國家英國,終一百五十年對港統治,從來沒有在香港施行過民主,總是以保證香港的「穩定」、「繁榮」為藉口(一九六六、六七市民暴動後,又以香港在一九九七回歸中國在即,已經沒有足夠時間進行民主改革為託辭),拒絕在區議會和利法會安排幾個民選的議員)。
作者自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九五年任香港市政局議員,一九九五年任立法局議員,一九九七年至九八年被選入保證香港和平回歸過渡的「臨時立法局」議員。估計除了一九九○年代中後經由民選擔任公職,也有由港英當局指定的任期。這樣的港英當局,在一九九七年,為了聯合在港親英反中的精英,破壞香港和平有序的回歸,達成滯留港英殖民勢力,破壞中國將香港和平回歸的既定(依中英協議的「基本法」)政策,在末代總督彭定康策動下,突然在一九九七年主張之直選立法局議員和區議會的「突然民主化」政策,使作者感到港英殖民者的偽善與險惡。作者批露,當英國確定其對香港的「租期」將於一九九七年結束,「香港突然冒出一類新政客」,其中有人與美國關係密切,自稱「民主派」。但這些人在殖民地香港腐敗政治下荼毒港人的時候從來不曾對社會不正義過問過。作者指出他們根本不是什麼「民主派」,而是一群親英(美)中的「積極份子」。他們和殖民當局一道,力圖為香港的回歸設置障礙。他們先是要求香港主權歸還中國,而治權仍歸英國,只在香港升中國五星紅旗。遭到中方拒絕後,又提出「延長」英國治港三十年,又遭峻拒。中國堅決主張一切依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
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在中國下,香港人民享受了比英國人統治下更為民主的制度……。」
一九九二年,英國當局突然陣前換將,將原定留任到一九九七回歸時的衛奕信總督撤下,換上了殖民主義者彭定康,帶著一籃子阻撓和平順利過渡的計劃來港履任末代總督。其來港行前,還在英國首相府,與首相共同會見兩個今日香港「著名」的「民主派」,打算不惜違背《基本法》規定改變政局、區議會、行政局和立法會的結構與功能,結果經歷了鬥爭,被中國打銷,回到《基本法》的方針上來。
作者杜葉錫恩對英國殖民主義體制深惡痛絕,對香港終能光復回歸中國深為高興與祝福。在書中,她對古巴、北朝鮮和中國革命表達了同情和理解,但她卻絕不是一個激進的革命派。她出身英國工人階級。一九四八年來中國傳教,不久就對在華西方教會的民族歧視和信仰上的偽善心生厭惡。四九年大陸解放,五一年隨教會撤到香港。一九五五年她因長期來眼見教會的偽善、種族歧視和令人窒息的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宣布離開教會,繼而從事為香港社會深為貧困和不公義所苦的弱勢者的利益奔忙的工作,飽受打擊和挫折,卻只能使她逾戰彌勇。長年為民眾奔波使她得以躋身區議會而立法會議員──雖然她坦白自承她的白人背景使他免於受到更大的打壓或遞解出境的報復。
她不相信形式上「一人一票」的普選能保證「民主」。她認為花大錢、媚俗煽動,接受企業「政治捐款」的「競選」只能欺騙選民,強化權力與(企業)金錢的苟合。在她看來,民主(democracy)是真正使人民群眾(demos)作主的制度,是挑選真正能「為人民服務」,心中常存人民的疾苦、深入民眾和他們的生活中,調查和研究深重的民瘼,從而提出具體針對的改革立法和方案。她批評高高在上的英國殖民當局、立法會議員,都不了解香港和港人的真實問題和實態,尤其是那一幫跟著彭定康「突然」登上政治舞台的一些「突然出現的『民主派』」。在她看來,他們是親英反中的急先鋒,「相信其中有人和CIA關係密切」。
但她也不相信革命。在一切改革、改良陷於明明白白的絕望、人們容易選擇革命。「但革命也帶來令人惋惜的負面結果」。在基本上,作者是一個誠實、身體力行、堅定不移的改良主義者。而她的改良主義也確實成就了許多在香港的卓著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她明白地說,在殖民地香港,只有英國人統治階級和在港白人、以及極少數親英華人豪商享有「民主」。而她正是利用了殖民地白人享有的「民主」,為被殖民地非理生活所迫、所苦的港人呼號改革。她不主張當下企圖擾亂香港的、一步到位的「直選」民主。她贊揚中國堅守一國兩制,恪守《基本法》不動搖的漸進、有步驟的民主工程。
三、儆戒新的「經濟殖民主義」(Economic Colonialism)
作者指出,帝國英國,曾為了加強自己的霸權,而不擇一切手段達成富國強兵、統制宇內、奴役他人的目的。希特勒的帝國,二戰時的日本都做過相同的迷夢,但無不在戰敗和衰落中結束。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做為新興大國崛起,自恃其無可匹敵的財富和巨大殺傷性武器,戰後五十年來,不斷發動侵略戰爭,任意施加經濟封鎖,殃及無數老幼婦孺,發動政變,蹂躪民主和人權。美國並且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貿易組織」,做為干預他國財經政策,為其跨國公司謀利,進一步擴大世界範圍內嚴峻的貧富差距,業已引起第三世界國家憤怒的反撥。美國,像歷史上的大帝國一樣,深信自己有統治和征服世界的「道義責任」。
作者杜葉錫恩女士更認為「二次大戰後的法西斯主義」正在興起。在冷戰體制下,美國支持各扈從反共獨裁國家進行了以清除共產黨人為名的、組織性的人權蹂躪運動,殺害了數百萬人。美國以販毒、走私、武器買賣支付全市界反共親美戰爭與政變,設立國際性恐怖訓練學校,秘密培訓酷刑拷打強暴逼供的「科技」。作者也側重指控了美國及其包括英國在內的「聯軍」對伊拉克絲毫不顧及國際正義和法律的恣意侵略,對無辜的伊拉克老弱婦孺造成重大傷害,而對世界輿論的譴責不屑一顧。總之,作者把這種以重武裝、跨國大企業、國際金融工具為手段干涉和控制世界以滿足敵國霸權利益者,為「經濟殖民主義」。
四、從台灣回看香港
關於「殖民地現代性」的分析,思想家馬克思早在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就作過非常科學的分析。他在論及英國對印度斯坦的統治時,就說殖民主義對殖民地同時表現破壞性作用和「建設性作用」。破壞性──掠奪、壓迫、搾取、種族歧視和壓抑,使殖民地政治社會、經濟和心靈附庸於宗主國,破壞傳統文化……而這些作用,是為宗主國獨佔資本的肥大話所必要之蓄意的營為。至於其「建設性作用」──基礎設施,少數殖民地精英的教育培養、並不普及的下、初級教育、以殖民者社區為中心的公共衛生設施,鐵路公路的鋪設、殖民地商品農業,使傳統農民為農業無產階級和債務奴隸……凡此,都是為了殖民者利益,發展殖民資本主義必要的配套,是非常蓄意的營為,總體上是增進殖民地的庸屬化和奴隸化,絕不是現代化和文明開化。而被殖民各族人民,只有通過革命的批判,才能將殖民者非蓄意的「建設性」遺產,為我所有,供我利用。
八○年代以來,台灣少數老一代皇民遺老和日本反動學者政客一道,為日本殖民下台灣「現代化」大唱讚歌,和一八九五年以降至一九四五年間台灣人民在武裝游擊抗日和非武裝抗日,四五年後澀谷抗暴、反美扶日、一直到新民主主義鬥爭中光輝磅礡的愛國主義大相逕庭。去歲我滯港二月餘,也知道了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被決定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後,突然出現的一批親英、親美、親西方,反共反華的「突然民主派」,和以彭定康為代表的舊殖民主百般勾結,處心積慮破壞香港依中英協定的《基本法》順利結束香港殖民地制度,回歸中國,並以殖民統治為「現代化」和「文明開化」,倡言「香港意識」,甚至以英國人自居自詡的殖民地遺老遺少精英階級感到十分詫異。本書作者談到這一小撮假英國人、到前殖民地在「解放」後,有意識、有目標、有步驟和有政策地展開「脫殖民」運動,是事關民族團結與自立,事關去奴性化的千秋大業,絕不可等閑視之!
五、寄希望於新生一代
作者談了今日霸權大國如何以「經濟殖民主義」制霸世界,旨在說明今天全球範圍內的民主與自由在現實上正受大帝國的嚴重威脅,意在對面向這個大氣候不但視若無睹,又實際上對這帝國極盡斜肩諂笑之能事,在香港政治生活的末節上挑弄不必要的矛盾的香港「民主派」,有嚴厲的批判。
然而,這本書又絕不是寫給「民主派」看的書。在卷末,作者表露了對年輕香港學生和青年一代的關心,希望年輕的一代人能明辨是非,看見偏執宣傳的迷霧背後的歷史真相與前行的正確方向。高齡九十二歲的外國老太太,作者杜葉錫恩女士對中國和中國新生代青年的寄望之殷、關懷之切,真情流露,力透紙背,讀之動容。而凡中國人,多麼應該懷著深深的自省和感謝,通讀這本充滿道德力量、真知洞見又勇於實踐精神的好書。
最後,我們感謝中華經濟文化傳播基金的關懷與協助下,使本書的台灣版得以順利出版。
二○○五年三月三十日
(杜葉錫恩〔Elsie Tu〕著,隋麗君譯,《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2005年,台北:人間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