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自西徂東 (2)[德]花之安

德国传教士,汉学家。1865 年代表礼贤会到香港,后在广东内地传教。1880年与礼贤会脱离关系,独立传教。1885年加入同善会。翌年赴上海。1898年德国占领青岛后,移居青 岛。次年死于青岛。著有《儒教汇纂》、《中国宗教导论》、《中国妇女的地位》、《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等书。被誉为“19世纪最高深的汉学家”。

花之安-简介

花之安 Ernst Faber 1839-1899,他是 19世纪德国新教传 教士。 1864— 1899年 ,他在中国从事传教活动达 3 5年之久。他以“文字传教”为工作重点 ,一方面用中文写作了若干宗教宣传品和介绍西方文化的读物 ;另一方面 ,他也有意识地研究中国 ,把中国的各方面情况和他自己的认识介绍到西方社会。然而花之安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为传教服务的。由于宗教偏见和西方文化优越论的影响 ,花之安的中国观带有显著的帝国主义倾向 ,是西方列强征服中国的文化辅助工具

花之安-经历

1865年代表礼贤会到香港,后在广东内地传教。1880年与礼贤会脱离关系,独立传教。1885年加入同善会。翌年赴上海。1898年德国占领青岛后,移居青岛。次年死于青岛。著有《儒教汇纂》、《中国宗教导论》、《中国妇女的地位》、《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等书。被誉为“19世纪最高深的汉学家”。

花之安-作品

·自西徂东 [1]Civilization, China and Christian 花之安 著  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德国学校论略 [普通古籍] / (德国)花之安(Faber,Erhst)译述 德国学校论略 花之安 德国 译述   
·自西徂东 [普通古籍] : 五卷 / (德国)花之安(Faber,E.)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上海 : 上海广学会 清光绪19年(1893)
·德国学校论略 [普通古籍] : 二卷附录一卷 / (德国)花之安(Faber,Erhst)译述 德国学校论略 花之安 德国 译述   
·经学不厌精 [普通古籍] : 五卷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 上海美华书馆 清光绪22 24年(1896 1898)
·自西徂东 [普通古藉] : 五卷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上海 : 上海广学会 清光绪28年(1902)
·自西徂东 [普通古藉] : 五卷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广东 : 小书会真宝堂 清光绪10年(1884)
·大德国学校论略 [普通古藉]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清同治12年(1873)
·德国学校论略 [普通古藉] / (德国)花之安撰 德国学校论略 花之安 德国 撰   清同治12年(1873)
·自西徂东 [普通古藉] : 五卷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上海 : 上海广学会 清光绪25年(1899)
·德国学校论略 [普通古藉]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清同治12年(1873)
·自西徂东 [普通古藉] : 五集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上海 : 广学会 清光绪23年(1897)
·明心图官话 [普通古籍] / (德国)花之安撰 明心图总论 花之安 德国 撰  上海 : 安保罗 民国3年(1914)
·教化议 [普通古籍] : 五卷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 羊城小书会真宝堂 清光绪元年(1875)
·教化议 [普通古籍] : 五卷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 羊城小书会真宝堂 清光绪元年(1875)
·马可讲义 [普通古籍]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 汉镇英汉书馆 清光绪25年(1899)
·泰西学校论略 教化议 [普通古籍] / (德国)花之安撰 泰西学校教化议合刊 花之安 德国 撰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清光绪23年(1897)
·教化议 [普通古籍] / (德国)花之安撰 花之安 德国 撰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清光绪23年(1897)
·经学不厌精遗编 [普通古籍] : 二卷 / (德国)花之安编 花之安 德国 编  : 上海美华书馆 清光绪29年(1903)
·精学不厌精 [普通古籍] : 二卷 / (德国)花之安编 花之安 德国 编  : 上海美华书馆 清光绪22年(1896)
----

自西徂東

本 書是19世紀末德國傳教士、漢學家花之安最著名的著作。主要通過中西方文明的對比,指出中國社會、道德、文化的現狀與西方相比落後的地方,並提出改良方 法。本書分仁、義、禮、智、信五集。每集所述內容與中國道德信條“三綱五常”中的“五常”的涵蓋面緊密聯系,共分為72個問題,每個問題先討論其重要性, 其次列數中國在該問題上的弊端和不是,再次介紹西方在該問題上的優越之處,最後從基督教教義的立場提出改良方法。 作者在中國多年,對中國社會了解頗深入,所以本書是對當時中國影響較大的一本書。

《自西徂東》之書何為而作也?欲有以警醒中國之人也。噫!中國之大勢,已有累卯之危矣。在今日熙熙攘攘,似太平景象,然亦思強鄰環列,果能懷柔否乎?夫當 今之時勢,外邦多日益富強,然中國能改弦易轍,不拘于成跡,發奮為雄,亦無不可共臻強盛,措天下于磐石之安,顧亦思所行者為何如耳。今中國與外邦通商已 久,不特列邦之人到中國者勢不能免,即中國人之到外國者亦實繁有徒。然第一要著,貴有以使列幫和平,不至有齟齬不合,而又須辨別列邦之人物,不至混而不 分,則同歸交接之中,庶有以知列邦之好尚,而聲名民物政教有可得而考察焉。乃今中國人混而不分,統以外夷視之,豈待友邦之法乎?雖然,勿謂中國無人也,中 國人亦有明白而警悟、謹慎而有為、勤勉而學西國之學者,但學問失其要,徒得西學之皮毛,而不得西學精深之理,雖學亦無甚益耳。況中國人所學,徒欲精技藝以 益己,而不能充所學以益人,安得仁愛之大道而致天下一家,遠人悅服耶?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近代文獻叢刊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cmX20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自序
凡例
卷一 仁集
第一章 周濟窮民
第二章 善治疾病
第三章 贍養老人
第四章 撫教孤子
第五章 優待癲狂
第六章 無忘賓旅
第七章 省刑罰
第八章 體恤獄囚
第九章 解息戰爭
第十章 論家主財東法則
第十一章 懷柔遠人
第十章 愛憐仇敵
第十三章 仁及禽獸

卷二 義集
第十四章 慎理國財
第十五章 保護善良
第十六章 論綏靖地方
第十七章 論修治道途
第十八章 論整飭關稅
第十九章 論利貴相通
第二十章 懲戒奢侈
第二十一章 勸禁賭博
第二十二章 清除鴉片流弊總論
第二十三章 嚴禁買賣奴婢
第二十四章 論民盛則國強
第二十五章 禁溺女兒
第二十六章 廣行恕道
第二十七章 明正道權
第二十八章 臣道總論
第二十九章 萬國公法本旨

卷三 禮集
第三十章 吉禮歸真
第三十一章 凶禮貴中
第三十二章 嘉禮求正
第三十三章 賓禮主敬
第三十四章 軍禮示權
第三十五章 以樂濟禮論
第三十六章 假禮指謬
第三十七章 貴保原質論
第三十八章 辨論風水
第三十九章 齊家在修身
第四十章 孝本愛敬
第四十一章 勸戒輕生
第四十二章 謹慎言語
第四十三章 心防詐偽
第四十四章 清潔內外論

卷四 智集
第四十五章 學貴精通
第四十六章 經學體要
第四十七章 史學瑣談
第四十八章 子學探原
第四十九章 同文要學
第五十章 教化要言
第五十一章 博學有方
第五十二章 新聞紙論
第五十三章 農政善法
第五十四章 機器利用
第五十五章 辨明技藝工作
第五十六章 開礦富國
第五十七章 上藝之華美
第五十八章 國貴通商
第五十九章 武備發明
第六十章 精究醫術
第六十一章 格物功用

卷五 信集
第六十二章 正教會發明
第六十三章 傳道會
第六十四章 聖經會
第六十五章 善書會
第六十六章 歸道會
第六十七章 勸守安息會
第六十八章 戒酒會
第六十九章 西家準繩
第七十章 少壯會
第七十一章 女紅倡善會
第七十二章 合眾善會
末章 西法何能行于中國說


《自由徂東》之書何為而作也?欲有以警醒中國之人也。噫!中國之大勢,已有累卯之危矣。在今日熙熙攘攘,似太平景象,然亦思強鄰環列,果能懷柔否乎?夫當 今之時勢,外邦多日益富強,然中國能改弦易轍,不拘于成跡,發奮為雄,亦無不可共臻強盛,措天下于磐石之安,顧亦思所行者為何如耳。今中國與外邦通商已 久,不特列邦之人到中國者勢不能免,即中國人之到外國者亦實繁有徒。然第一要著,貴有以使列邦和平,不至有齟齬不合,而又須辨別列邦之人物,不至混而不 分,則同歸交接之中,庶有以知列邦之好尚,而聲名民物政教有可得而考察焉。乃今中國人混而不分,統以外夷視之,豈待友邦之法乎?雖然,勿謂中國無人也,中 國人亦有明白而警悟、謹慎而有為、勤勉而學西國之學者,但學問失其要,徒得西學之皮毛,而不得西學精深之理,雖學亦無甚益耳。況中國人所學,徒欲精技藝以 益己,而不能充所學以益人,安得仁愛之大道而致天下一家,遠人悅服耶?

昔有中國官員曾到外邦游歷,亦知西國立法之善,欲回中國行之而終不果,甚可惜矣。中國在上之人,亦有令兵丁學西國之火炮、洋槍者,亦有學西國之輪船、電報 等項者,亦有用輪船航海為生理,開礦亦用西國之法者,然此非不美,而究未能得西國至善之道也。如此之學,譬如樹之有寄生,外實好看而內實有弊,人多不知。 何以言之?寄生非由樹根而生,實無根本,而日蝕樹之精汁,日久蝕之,其樹必枯。蓋中國人非有至精之學問,由己心之智慧而成各項之技藝,徒傣刺藝人,此無根 本之學,亦猶寄生之暫時好看,日久必害其樹。是知無本之學,必害其國也。

予到中國約二十年,睹中國如一至美之果樹,本可枝葉發榮,全樹茂美,果實成熟而香甜,今則雜葉雜枝從此樹而生,且枯枝亦已太多。栽培此果樹者,必貴知其樹 之難生長處,有雜枝雜葉則先刈去之,有枯枝則亦刪去之,必求美好香甜之物,合乎樹之原質者,則加上接續之,且善培養其根本,日後性能發榮茂盛,勝于昔時, 並不難將果樹之原質盡變為美好香甜,緣接續者為甜美之物也。不然,徒欲其樹好看而惟寄生是存,不求根本之所在以善其培養,而且續上者盡甜美之物,其果樹雖 生,而味必酸澀,且恐其樹終枯矣。此不盡人力之咎也,豈不大可惜哉?予所以欲中國人細看西國之書,大為匹配,不至令他人之斧斤戕敗其樹,以除其寄生並傷其 根本也。

然則中國欲求西國之美好者,須知其從根本而出,其理于何而得乎,非從耶穌道理,何以致此乎?蓋西國從耶穌道理,如一至美生活之樹,其質甚壯,其根甚深,固 無憂其戕敗矣。耶穌道理實有生活之氣,到處貫通,中國若得其道理,真一至美之樹,生氣貫通,無處不有,何至有頹廢之患耶?獨惜耶穌道理之奧妙,不特中國人 鮮明,即西國之博士亦有難明之處,蓋因其嗜欲之心勝,自與耶穌之理不相浹洽耳。蓋耶穌道理不外歸于真誠,人能實從耶穌之理,其心自然真誠,如一最美之樹, 根深蒂固,由是千枝萬葉,發生不窮。人心具此真誠,而千變萬化之理,皆由此心以發出,故能開物成務,雖天下至精妙之物,無不能成之也。或者謂西國各項技藝 之妙,止賴智慧以制物成物,與耶穌道理有何關涉?抑知譬如各等美種播在膏腴之地,無日以喧之、雨以潤之,而美種不能發生成熟,耶穌之理即天上之日與雨也, 可知人雖有智慧,無耶穌道理感發其聰明,安能成精妙之物?試觀不從耶穌教之國,如回回、太陽等教,絕無精妙之技藝,細而思之,便可明其故矣。今各國見識淺 陋之人,最喜得各項新巧之器,若與之談道理,則覺味如嚼蠟,听之則欲寐。此等人但知愛物慕物,如異端之楊朱,彼其以為物可以養身,物可以徇欲,故逐物而遺 其理,實己亦是一物,是以物養物而已,可知人從楊朱,徒為己而愛物,必至縱欲而敗壞人倫。今中國人多拜孔子而不行其言,惟從楊朱之愛物,所以多縱欲敗度 耳。如此者,不特中國人為然也,西國博士亦有專務博覽,馳逐于物之中,竟忘心性之理,如楊朱之溺于物者。然又有人見理不真,從墨翟之教而徒欲利人者,在淺 見者觀之則以為甚善,勝于楊朱也,而不知其不能利人,害實隨之。此何以故?即如今日中國用西國之輪船、火炮,遂欲揚威于外,在無識者,亦以為中國之威未減 也,抑知徒欲以物利中國,而不能以耶穌道化民,則民離心離德。孟子所謂“兵甲非不堅利,恐有委而去之”之虞矣,可知第以船炮與中國,非盡利中國也,以非愛 人以德之事也。然則人從墨子,徒欲利人,而實有危險于其中,緣墨子雖欲利人,實徇人之欲而不以理化人,利之而反害之,正不如耶穌之以理愛人而戒人之從欲 也。蓋人從楊朱之為己則失乎仁,人從墨翟之為人則失乎義,孟子所以皆闢之。若由耶穌道理而行,則道理純全而無異端之弊矣。夫儒教言理則歸于天命之性,耶穌 道理則歸于上帝之命令,仁義皆全。雖用萬物,而非逐物,是以物養吾之心性,而物之靖妙莫能違,此耶穌道理實與儒教之理同條共貫者也。可知耶穌之理無所不 備、無所不包,上天之奧旨、人間之倫紀、無中之萬物,無不統括于其中矣。今中國欲圖富強,有以振興,尚未能從耶穌之真理,雖有從道之人欲助中國,勢有不 能,如柄鑿之不相入也。誠能得中國君子同心合力,共往西國,真心求耶穌之理,不囿于故見,不拘于小技,精通西人格物、數學、天文各項之蘊奧,由此發出妙 義,以創制顯庸,並不必假手于他人,斯可長久而不壞,真如美樹之根深葉茂,其接續者皆美好之物,而非徒如寄生之好看也。然則西國之書必有真理所在,世之君 子,觀覽是書者,細而閱之,靜而思之,不可固執一偏,其中妙理必有可得者也,慎勿以文詞之粗率而忽諸。大德國花之安自序。

---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