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世新「台灣立報社」的媒體還有《四方報》,旨在服務外籍移工,共有越南文、泰文、印尼文、菲律賓文、柬埔寨文五語版本之《四方報》,對在台外籍勞工可說是頗具影響力的月刊。
【世事難料 《四方報》十年快轉】
2016年4月,《四方報》確定停刊。
《四方報》原本就是在極為拮据的狀況下長大,一開始,用的是立報長期遇缺不補所剩下的座位,用的是燃燒熱情的志工,用的是社長另外掏腰包的50萬,用的是我這個不支薪的總編輯。雖然後來漸漸步入正軌(有發薪水了),規模快速膨脹(比立報的人都還要多了),但是每一步都危危顫顫。而且後期成露茜過世,接手的高層只要名聲不給資源,扯後腿比幫忙要勤快,《四方報》的處境就更辛苦了......
胡慕情:我要說話
2014/10/07
作者:
胡慕情
世新大學經營的兩份報紙立報與破報,前者是報人成舍我秉持「我要說話」的新聞精神,堅持不有廣告收益而創立之報紙,後者是已過世的立報前社長成露茜為次文化發聲而創,兩份報紙的收益從來就不好,尤其是立報,拒絕任何廣告。但那是為留一方直挺說話的空間,那樣的空間,讓許多社會議題有轉圜的立基,比如樂生、都原部落、莫拉克風災時的大愛村計劃等。這樣清新的環境,培養出許多耐挫力高的新聞媒體工作者,即便離開破、立兩報,在媒體環境愈趨惡劣的情況下,依舊牢記「新聞為公眾」存在的守則而持續發聲。
立報在獨立媒體尚未蔚為風潮之際,是少數針對各式社會議題深入追蹤的媒體,經常以小搏大,翻轉公眾對弱勢議題的漠不關心。是以這兩份報紙在年初傳出停刊消息,除引發員工不滿,許多關懷媒體的閱聽眾也加入聲援,當時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丘延亮老師告知,許多具社會關懷的老前輩對形象正面、價值相對清晰的立報要停刊感到震驚,希望破、立兩報可以維持運作。儘管學界挺身而出協助破、立兩報員工抗議,但破報終究完全收刊、立報則暫時休刊,於九月重現江湖。但彼時關心立報者看到立報頭版莫不退避三舍,某已離職編輯忍不住評論:現在的立報跟「世間情」一樣沒有極限。
一份原具風骨的報紙如此劇烈轉變,與現行社長、世新傳院院長彭懷恩不無關係,彭懷恩曾大剌剌表示:「士魂商才! 昨晚研究台灣立報,四方報資產負債表,除了嘆氣,還是嘆氣!怎麼如此沒有商業頭腦!我大學時就不向家裏拿錢,一路走來,投資房地產,創允晨文化(新光投資),擁有風雲論壇,辦休閒雜誌,開彩色盤餐廳,投資亮晶晶快速冲洗照片店,鳳誠音響,經營領域咖啡館,有賺有賠!但是快樂學習到資本主義的邏輯! 我最看不起那些汚國科會,報假帳,剝削工讀生的假道學教授!還有那些用什麼基金會為白手套的吸血鬼!有種,正大光明賺錢!」
房地產炒作是現在政經環境敗壞甚至媒體墮落的根源,世新傳院院長竟還洋洋得意,唯有世風日下可以形容。當時以為這已是立報最難堪的狀態,豈料日前世新校長吳永乾與學生會談的發言更是等而下之。吳永乾首先說明破、立兩報停刊並非他的決定,但因「教學資源」珍貴,在破、立兩報發行量從五、六萬份掉到六百份,且不能提供實習空間,卻還要因此支出兩千五百萬的情況下,必須整頓。他說:「我們是來辦學的,不是來辦報的。辦報是為了能夠支援我們教學,提供實習機會,增加學校的知名度、光彩,你如果發行只有六百份,我請問你們增加了什麼光彩?」
若將吳永乾的話放置在立報創立時,以及現今的社會環境脈絡下來看,世新大學確實可以選擇「只辦學不辦報」。但身為一個世新傳播學院畢業,以及在立報服務五年的學生、媒體工作者,乃至於閱聽眾身份的人,萬萬難以接受校方暗示性地以發行份數抹除立報同事曾想努力轉型卻不被接受的過程、推卸經營者的責任。更精確地說,從校方強勢打壓立報的過程來看,只更彰顯世新作為一家傳播起家的學校之失格與無能,因為根本不了解自家發行報紙的優勢。
在我進入立報服務時,台灣的媒體環境已經相當低迷,地方記者頻被裁員,然而那正是弱勢新聞與新聞從事者眼光必須關注之所在。當時,立報發行量已經不佳,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發行部門窄化時任社長成露茜對於「教育」的定義,將立報所報導之新聞窄化為與學校教育有關的內容。
這樣的窄化,正是為了鞏固數字上的發行量。中、小學經常辦理活動,這些活動必須核銷、必須繳交報告,因而需要媒體露出。業務部只要跑學校,就有基本業績。然而這種看輕閱聽眾市場的行為,卻反噬了立報得以拓展的空間。首先,業務部會要求記者銷假採訪「校慶」並且須有版面露出,這雖是相對輕微的置入性行銷,但卻影響記者的勞動權益,且忽略這樣的新聞並無價值,當這樣的新聞量多,便使得非學校的訂戶對立報的閱讀興趣越低。勞動者成就感低落、福利條件不佳,當其他媒體招手,資深工作者便流動,那讓好新聞出現更不可能。
另一個關鍵原因,是校方「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心態。校方要將立報當成招牌,但編輯部被告知每年出差經費只有五千元。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根本無法做出質量俱佳的新聞,甚至,為了填版面,必須改編中央社新聞。然而,立報的同事很少埋怨。因為它有相對獨立的空間與版面。為了新聞業最珍貴的版面,為了新聞就是要監督權力的理念,同事多半壓榨自己在工作。
莫拉克風災發生時我仍在立報服務,當時主流媒體受限於慈濟的壓力,完全無法為錯誤的重建政策發聲,但立報沒有包袱,當時立報與苦勞網等媒體開了第一槍,中國時報後續跟進,大愛村的政策因而稍有轉圜餘地。那一系列報導如何在五千塊的經費限制做出來?北高來回,靠高鐵的救災專車。到了高鐵站後,請災區的友人來載我。吃由自己花費,住則依靠災民,甚至在小林村的路未能暢通時,請災民用小客車送我們進小林村,油錢?災民付。而莫拉克風災只是其中一例,校方所不知道的是,有多少同業羨慕立報的空間,為了閱聽眾該知道的訊息,願意動用自己的資源,協助立報的同事處理交通與住宿的支出。
這些人從來沒有認為我或立報欠負他們,因為他們很清楚,若非如此,那些該被看見、指正的事物便無法被看見。那正是立報最難以取代的價值。它的價值,不是紙張的印刷數之多寡,而是在那樣資源缺乏的限制下,還能鼓動許多人一起合作。那正是為何立報要停刊時,會有吳永乾所厭惡的「來抗議的絕大部分不是員工」。試問,有哪一份報紙要停刊時,可以有無關乎其利益的人願意挺身而出發聲?那不僅是光彩,更是探照燈,只不過校方有眼無珠。
的確,立報紙本發行量低得可笑,但透過立報這個機構所寫出的新聞閱讀率並不低。社交媒體臉書尚未出現時,是部落格的時代,當時我嘗試進行將所寫新聞貼至部落格,再藉由推特轉出的實驗,長期觀察,點閱率都不低,一天的閱讀量可以達好幾千人,遠遠超過發行。且因立報容許記者長期追蹤某議題,透過網路媒介,相當容易培養固定讀者。當時甚至有推特上的網友因此回頭訂紙本報紙。
這顯示的是立報具有存活下去的優勢。其優勢就是有一群仍相信新聞理念的人投身其中,但校方從來沒有想要好好把握這些契機,這使得立報在獨立媒體蓬勃之後,似乎顯得更無存在必要。
然而真是如此?立報停刊前,仍在立報服務的同事提出許多轉型意見,如停印刷專心數位、不再限定教育專業、強化即時,但董事會卻堅持停數位只印紙本、限定教育、完全不作即時。更讓人訝異的一項要求是:明確要求不做國際新聞。要是認真閱讀立報就知道,立報做得最好的一塊版面正是國際新聞,國際新聞在現今媒體幾乎一灘死水,董事會的決定若非無知,便是有意要立報「被自殺」。
成露茜曾說,創設立報、破報乃至於四方報,為得不是存續。它們可以死亡,當這媒介所關心與推進的事務已確實改變。只可惜,典型在夙昔。既然立報未曾認真思索轉型,在獨立媒體蓬勃之際,死不足惜。讓人義憤的從來是校方的立場與發言,那預示未來「辦學不辦報」的世新將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媒體工作者,進而將新聞領向死亡。
【編輯推薦延伸】
世新校長痛貶《立報》 「才600份有什麼價值」陳煜 2014年10月03日
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日前和學生溝通時批評立報分數太少。(摘自世新大學青年陣線)
2009.5.29 爽報破報
爽報可能是數年前UDN"飆'到的台北捷運報
現在印刷已超越破報多多
2014/04/28
破週報員工
《破周報》428聲明,呼籲世新董事會盡快簽署讓渡協議
4月15日於世新大學行政大樓前公記者會上,我們提出了三點訴求:一、譴責董事會停刊過程粗暴,決策黑箱,違反年度預算執行原則;二、譴責董事會
無視員工工作權;三、呼籲董事會回應外界期待,讓《破報》走向公共化。然自4月15日以來,已經過了近兩週,我們不但沒有獲得董事會正式出面回應,讓渡產
權協議仍在拖延戰術下,尚未化為實質白紙黑字。
《破周報》員工將持續爭取,使過去二十年的公共財不致淪為私校私有財產或者轉售一般商業公司。今天,我們再度針對資遣停刊過程提出說明,以及我們的訴求:
一、得知《破周報》即將停刊時,台灣立報社社長魏瀚在編輯會議對員工口頭承諾,談及商標、發行人權利、資料版權與財產權可讓渡給由破報員工自行籌組 的人民團體,以延續社會公器為青年與弱勢發聲的理想。因此,破報員工才同意被資遣,董事會現在的模糊態度,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事情。
二、《破周報》停刊後,世新大學校友在臉書專頁「堅持異議,邁向公共:請世新董事會三思立報與破報的存續」發起聲明連署,至今已有四千人以上參與, 足見外界對於獨立媒體公共化的期待。在此,再度呼籲董事會立即與員工籌組的人民團體簽署讓渡協議,將內容及相關權利移交給有志推動公共化的青年自己創造新 的環境。這將會是台灣媒體有史以來,第一次由資本家將財產和平下放給員工的先例。我們誠摯希望董事會能看見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三、《破周報》能在台灣嚴苛的媒體環境下持續二十年之久,長久以來有賴世新大學的資源挹注、辦報理念與無條件支持,《破周報》所有員工及讀者都深深 感念。然而有消息指出,在現任社長魏瀚退職後,董事會已經指派新任社長,於八月初上任,憑個人意志喜好任命人事、決定版面內容。繼任者將秉持何種理念繼續 辦理《立報》、《四方報》?我們不希望,報社回歸學校的結果,是由董事會黑箱作業,私自任命社長,而無經由校務會議公開遴選、納入師生意見的過程。我們不 希望,未來的人事管理與內容營運方針,是由董事會或個人的偏好所決定,而喪失作為媒體的公共價值與意義。我們不希望,記者再也不以報社與自己所生產的報導 為傲,而只是聽命行事的工具。難道報社回歸學校的結果是淪為私產而不見其初衷理想?我們呼籲,不論現在或未來,社長的任命都應經過透明的程序,於校務會議 上公開討論後方得產生,才能不負社會大眾對於教育專業日報的期待。
《破周報》全體員工 2014.4.28
新聞聯絡人:
曾芷筠
lelle318@gmail.com
《破周報》員工將持續爭取,使過去二十年的公共財不致淪為私校私有財產或者轉售一般商業公司。今天,我們再度針對資遣停刊過程提出說明,以及我們的訴求:
一、得知《破周報》即將停刊時,台灣立報社社長魏瀚在編輯會議對員工口頭承諾,談及商標、發行人權利、資料版權與財產權可讓渡給由破報員工自行籌組 的人民團體,以延續社會公器為青年與弱勢發聲的理想。因此,破報員工才同意被資遣,董事會現在的模糊態度,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事情。
二、《破周報》停刊後,世新大學校友在臉書專頁「堅持異議,邁向公共:請世新董事會三思立報與破報的存續」發起聲明連署,至今已有四千人以上參與, 足見外界對於獨立媒體公共化的期待。在此,再度呼籲董事會立即與員工籌組的人民團體簽署讓渡協議,將內容及相關權利移交給有志推動公共化的青年自己創造新 的環境。這將會是台灣媒體有史以來,第一次由資本家將財產和平下放給員工的先例。我們誠摯希望董事會能看見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三、《破周報》能在台灣嚴苛的媒體環境下持續二十年之久,長久以來有賴世新大學的資源挹注、辦報理念與無條件支持,《破周報》所有員工及讀者都深深 感念。然而有消息指出,在現任社長魏瀚退職後,董事會已經指派新任社長,於八月初上任,憑個人意志喜好任命人事、決定版面內容。繼任者將秉持何種理念繼續 辦理《立報》、《四方報》?我們不希望,報社回歸學校的結果,是由董事會黑箱作業,私自任命社長,而無經由校務會議公開遴選、納入師生意見的過程。我們不 希望,未來的人事管理與內容營運方針,是由董事會或個人的偏好所決定,而喪失作為媒體的公共價值與意義。我們不希望,記者再也不以報社與自己所生產的報導 為傲,而只是聽命行事的工具。難道報社回歸學校的結果是淪為私產而不見其初衷理想?我們呼籲,不論現在或未來,社長的任命都應經過透明的程序,於校務會議 上公開討論後方得產生,才能不負社會大眾對於教育專業日報的期待。
《破周報》全體員工 2014.4.28
新聞聯絡人:
曾芷筠
lelle318@gmail.com
【反對公器成私利,反對校產成私產── 抗議世新大學董事會片面決定破報、立報的停刊和發展!】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8800599694299/
發起單位:世新大學學生勞動權益行動小組
行動時間:4/15 10:00am
行動地點:世新大學行政大樓前
《立報》、《破報》是世新大學附屬機構「台灣立報社」底下的兩份重要刊物,分別自1988、1994發刊至今,一直以來都作為世新大學引以為特色的報刊,以及台灣社會具代表性的社會公器。
只是,令人錯愕地,在3月底,《破報》、《立報》突然遭世新校方大幅刪減預算,使《破報》被迫在3月24日宣告停刊後,《立報》在一週後31日的下午也公告了要休刊四個月並轉型,將刪除勞工、性別、族群等專版。據了解,這樣的決議,過程倉促,且完全是由世新大學新任的董事會所自上而下的獨斷專行。而報社的受僱者及世新大學全體師生、職員,完全沒有可以參與決策的空間。
對此未經公評的決議,我們世新大學學生勞動權益行動小組無法接受!在4月15號在世新大學行政大樓前,我們嚴正地要求世新大學校方、董事會有必要出面,針對這次《破報》、《立報》停刊和轉型一事有個清楚的交代!
「破報」宣布月底停刊
破報編輯部於網站及臉書宣佈,該報將於3月底停刊重整。(圖擷取自破報臉書)
〔本報訊〕台灣目前最具「左派關懷」與「全球視野」的免費報紙「破報」宣布,18日接獲公司指令,3月底停刊重整,目前緊急將下期調度成特刊,以804期為休刊號。
1995年創刊的破報深具左派思想,報導以藝術、勞工運動、環保運動、性別運動等社會議題的消息與評論為主。前身是世新大學所支持的獨立報「台灣立報」 的專版中心。發行日為每週五,發行量每週約8萬份,發行點遍及台灣各大學與高中校園,咖啡店、書店、學校圖書館、美術館、Live House、藝廊等。
破報靈感來自於美國紐約的《村聲雜誌》(The Village Voice),內容含有大量藝文活動資訊,並著眼於不同的社會議題和另類文化,觀點前衛尖銳,影響知識青年頗深。
1995年創刊的破報深具左派思想,報導以藝術、勞工運動、環保運動、性別運動等社會議題的消息與評論為主。前身是世新大學所支持的獨立報「台灣立報」 的專版中心。發行日為每週五,發行量每週約8萬份,發行點遍及台灣各大學與高中校園,咖啡店、書店、學校圖書館、美術館、Live House、藝廊等。
破報靈感來自於美國紐約的《村聲雜誌》(The Village Voice),內容含有大量藝文活動資訊,並著眼於不同的社會議題和另類文化,觀點前衛尖銳,影響知識青年頗深。
aNobii
誰說法國只有浪漫- anobii (拉丁:書虫)
2006年12月1日 ... 楊翠屏. 政大外交系畢,法國國家文學博士,曾為中國時報開卷報世界書房 ... 年非文學類最佳書獎)、《見證》(法國文學評論)、《西蒙波娃回憶錄》。 ...aNobii is a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for book lovers. It was set up in 2006 by a private company owned by Greg Sung and based in Hong Kong.
Contents
|
aNobii has readers in over 20 countries, but it is most well known in Italy.
On March 2, 2011 it was announced that in 2010 aNobii has been acquired by a UK startup led by HMV Group and supported by HarperCollins, Penguin and The Random House Group and that the company is working on a new version of the website with possibility to buy books and most of all ebooks.[1]
References
See also
Further reading
- Ming Pao (2007-07-09). "Web 2.0 'Made in Hong Kon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7-11-21. http://web.archive.org/web/20071121194634/http://www.mingpaovan.com/htm/News/20070709/wa1h.htm. Retrieved 2007-10-31.
-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2007-06-27). "Virtual Bookshelf in Hong Kong Impresses Bookworms of the Whole World". p. A35.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07-08-02). "Shelf absorbed". pp. CITY5.
External links
四方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方報》是在臺灣的越南及泰國讀者的越南文、泰文報紙型月刊。越南文《四方報》於2006年創刊,越南文名稱為「Báo Bốn Phương」;泰文《四方報》於2008年4月的潑水節 ...外部連結
(中央社記者陳淑芬台北14日電)「希望30萬名泰越新移民,在台灣能有母語資訊平台」,六年級生張正抱持理想與傻勁,經營台灣唯一越文和泰文報紙「四方報」,兩年多來助人人助,苦撐這個為新移民發聲的媒體。
「四方報」為台灣立報隸屬報紙,分為越南文版及泰文版,2006年9月創刊,每月出刊,目前越文版發行3.5萬份、泰文版1萬份,版面有72頁,定點免費索閱近兩年,並有4000份訂閱報,今年初在便利商店上架,單價新台幣20元。
近年來報業蕭條,「四方報」創刊以來均處虧損狀態,去年上半年才剛創下損益平衡成績。「四方報」發言人廖芸章表示,讀者投書量激增,版面激增、索閱大幅成長,因成本提高,去年下半年再苦嚐虧損,賠了50萬元。
台灣立報記者張正與廖芸章都是六年級生,關懷弱勢新移民,擁有新聞人的熱情。張正曾到越南學越文4個月,「在陌生的文化及環境中,非常渴望看到中文,甚至連傳單、宗教書,都百讀不厭」。
在台的泰籍勞工和外籍配偶等達10萬人,越南新移民有20萬人,張正體會他們在台灣看不到母語刊物的痛苦。他說,台灣僅有政府印製的泰、越文版的生育及工作安全手冊,但「他們不是生孩子及打工的機器」,應有可閱讀的母語知識平台及表達意見的發聲管道。
為了幫泰越新移民辦份報紙,張正去找立報社長、世新大學教授成露茜商討。成露茜透露父親成舍我曾想過為移民辦報,因此支持張正的想法,促成「四方報」的誕生。
張正說,「台灣的主流媒體不會注意這群新移民,即便刊登他們的訊息,不是極好的好人好事,就是極壞的社會案件」。「四方報」提供泰、越本國的國內新聞,也提供國際外籍勞工、配偶的政策及他們在台同鄉投稿作品,透過「四方報」,以母國語言閱讀、發聲、紓解鄉愁。
因經費有限,「四方報」在分享立報既有的資源下,陽春創刊,第一期僅6頁,規劃越泰當地新聞、外勞外配政策、健康休閒、讀者投稿等版面,發行量4000份。
如何發行是個難題,張正與同事出奇招,初期採定點贈閱,到越南、泰國餐廳一家家敲門,尋求免費寄放索閱合作。有餐廳老闆還直言,「你們瘋了嗎?」但張正仍不放棄,一步步透過餐廳、商店推廣「四方報」。
「台灣人居然要為我們辦報!」張正的傻勁感動不少新移民族群,更挖掘出在台的泰、越人才。來台經營中盤雜貨業的越南華僑羅先生,在越南曾任校長、記者,他聽張正說明後,推薦在清華大學念中文的女兒當翻譯義工,羅先生不求報酬,只盼「四方報」千萬別倒。
胡志明市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珊珊,來台嫁給藥劑師,她看到「四方報」後深受感動,主動協助翻譯越文稿及中文教學版,還出了2本學中文的教學書。
「我們是文盲辦報!」張正說,越南文很難,他學得「哩哩落落」,為泰越新移民辦報的助人念頭下,張正跨出艱辛的一步,不少在台泰、越人及友人協助解決翻譯專業語文、編輯人才的困難。
當其接到讀者來函感謝,例如有人寫著「我的心,感到被安慰了!」這些肯定讓張正感到非常欣慰。他說,「過去當記者,久久才有讀者來信,但大多是罵;現在每月500多封來信,全是感謝信」。
因應讀者大量回應及投稿,「四方報」增加版面「故鄉」、「親情」、「心情」,甚至有「婚姻與愛情」版,成為讀者思鄉、意見發表天地。特別的是,「四方報」傳閱率很高,很多讀者轉寄給在台同鄉看。
「四方尋友」是四方報很受歡迎的版面。張正表示,很多外勞透過這個專欄找到當初一起來台的朋友,也促成許多對佳偶。此外,一般印象總覺得雇傭關係緊張,但在「雇主與我」的版面,很多外勞堅持用生澀的中文,寫下他們對雇主的感恩。
張正還說,一名綽號「阿桃」的陳桃氏,仕女畫受歡迎,雇主陳先生在「四方報」發現「阿桃」的才華,還出錢幫她買工具和顏料。
增加版面就增加成本,免費報要增加收入就得靠廣告,張正自己跑起業務,電話卡、匯款公司、旅行社是主要廣告客戶。沒有經驗的他,曾為報實價不願讓步削價,而與客戶爭執。
除了廣告問題,「四方報」的發行也是一項難題。很多外勞及外籍配偶住在偏遠鄉鎮,郵寄費高又常寄丟,張正多次與便利商店洽談寄售遭回絕,今年終於談成,1月在超商上架,但上架6000份,退報4000份。
儘管如此,張正並不放棄。他套用成露茜的話說,「如果台灣有其他泰越雜誌出來,『四方報』又經營不好,那就可以休息了」。但身為台灣唯一一份泰越報紙,張正仍要為30萬新移民繼續奮鬥。9804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