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巫鴻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巫鴻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這是巫鴻先生博士論文 (之後的專書多本都有漢譯了),1989年由Stanford 大學出版社出版:

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在Google Books ,幾可讀本書原著全文:如文末所聯

書副標題中的 Ideology翻譯"思想性",在本書第7頁翻譯成"思想觀念"。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


作者: 巫鴻 (1945-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5/05/01
語言: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 · · · · · ·



巫鴻(Wu Hung),早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1987年獲哈佛大學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後在該校美術史系任教,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獲1989年全美亞洲學年會最佳著作獎(李文森獎);《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獲評1996年傑出學術出版物,被列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獲全美最佳美術史著作提名。參與編寫《中國繪畫三千年》(1997)、《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國客座講學,發起“漢唐之間”中國古代美術史、考古學研究系列國際討論會,並主編三冊論文集。

近年致力於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研究與國際交流。策劃展覽《瞬間:90年代末的中國實驗藝術》(1998)、《在中國展覽實驗藝術》(2000)、《重新解讀:中國實驗展覽藝術十年(1990-2000)——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2004)和《“美”的協商》(2005)等,並編撰有關專著。所培養的學生現在美國各知名學府執中國美術史教席。
內容簡介
研究回應從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發出來的四個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對於未來學術的進展都極為重要。第一方面是對武氏家族墓地的遺存進行清點和著錄。盡管這些遺存對研究東漢圖像藝術是極重要的資料,但相互矛盾的斷代、祠堂歸屬以及編目等諸多問題仍然存在。

此外如錯錄銘文等問題更使人迷惑。通過重新檢驗發掘記錄、以往著錄以及復原設計等材料,《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希望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處的環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確的信息。


目錄
總序

導言

上編 千年學術研究
第一章 武氏墓地遺存的發掘和初步研究
祠堂的配置與復原
祠堂主人及建造日期
祠堂及東漢墓地結構
第二章 武氏祠研究的歷史回顧
傳統學術
19世紀以來的綜合研究
現代研究
對意義的探尋
考古學的啟示
結論

下編 武梁祠:宇宙之圖像
第三章 屋頂:上天征兆
祥瑞形象及圖錄風格
征兆圖像的流行
武梁和征兆圖像
第四章 山牆:神仙世界
西王母與「陰」
西王母與昆侖山
西王母:從神仙到宗教偶像
偶像之表現:西王母及其仙境
第五章 牆壁:人類歷史
牆壁圖像的一般解讀
漢代的史學觀
古帝王和歷史進化
「三綱」與列女、義士
君主與臣民之責
拜謁場景:君權的表現
歷史學家的自我表現
跋:武梁祠石刻畫像的思想觀念

附錄
一榜題、圖像志、文本
征兆古帝王列女孝子和義士忠臣刺客
二武梁祠研究年表
三武氏祠畫像石詳目
四引用文獻目錄
五索引

































The funerary shrine of the Confucian scholar Wu Liang, created in AD 151, is the most important surviving pre-Buddhist monument in China. That is to say,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work of visual art from the centuries that set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thought for almost two millennia. The importance of the shrine lies in the beauty of the stone reliefs on its walls and, especially, in the remarkably comprehensive iconography of its nearly one hundred scenes. They constitute, in effect, a coherent symbolic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as the Han Chinese conceived it. This structure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the ceiling carvings present the Mandate of Heaven; the scenes on the two gables depict the paradise of the immortals; and the 44 stories related on the walls illustrate the history of mankind, starting with the creators of human culture and ending with a portrait of Wu Liang, who designed his own memorial. The author finds the shrine comparable, in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its iconography, to the cathedral at Chartres or the Sistine Chapel.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