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當然很用心,然而,對於將vision 翻譯成"視覺",figure(s) 翻譯成"形象"等,有點不以為然,詳本文
《<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為海外漢學家浦安迪用比較文學方法,就中國經典文本《紅樓夢》進行了文化層面的解析。不同於重視評點的舊式讀法,書中引入「原型」與「寓意」的西方文學理論,意欲揭示這部作品的內在思維模型,以及表層敘事背後隱藏的含義。之所以選擇《紅樓夢》,是因為它最集中地反映了中國文化中二元對立互補( 陰/陽、寒/暑……) 和周期循環往復(五行、四季……)的文化思維模式。此次為中譯本首次出版。
《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
[美] 浦安迪 (Andrew H. Plaks) 著 夏薇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10
ISBN: 9787108060488 定價:39.00元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vym9z24.html
此園俯仰鑒天地:
大觀園的寓言
曹雪芹在為他的偉大小說中的那個自給自足的世界選擇名字時,背後有一個宏大視覺的理念(或像我曾經所說的「全視覺」)的支持,這個理念是由有限空間內觀察到的模式所引發的。「大觀」所指的是封閉空間中的廣闊視覺,而不是字面意義的全景照片。這一點可以通過小說中清晰地描寫了大觀園是建於城市中兩個院落間的一個封閉的地點上的事實得以證實。雖然小說給了大觀園一個人造假山(大主山)和一個多層結構(大觀樓),但是,文本中,大觀園的居民們在文字層面上對全景視覺的享受無處不在。儘管賈政在第十七回(卷一,195)游大觀園時似乎對這一點發生了興趣:「到底從那一邊出去,可略觀大概」,但「大觀」的首次出現卻是從寶玉口中聽到,在他關於庭園美學的著名論述中,這個術語完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下面將會談到。
大觀園的布局大體如下所述。穿過南牆的大門向北,立刻有一座假山橫亘在觀察者面前:「只見一帶翠嶂」,將後面的風景盡皆遮蔽。想繞過這個屏障,就要經過隧道般的一條蜿蜒小徑(曲徑通幽),之後才來到一片廣闊而變化的水域,一座主橋跨越其上(沁芳橋),將人們引入風景如畫的中心地帶,小說中三位核心人物的住宅即安置於此。再向里走,地面開始上升到一個中央山丘(大主山),越過山丘便是側翼結構的「正殿」(大觀樓)。在遙遠的角落(雖然在附錄三藝術家所繪的建築圖中它位於東部),依偎在山懷中,一個村莊式的房舍「稻香村」坐落於此。
在這個總體布局中,我們可以想見大觀園的具體特徵,因為之前有過對中國庭園傳統的整體的討論,所以我們對其中的很多特徵都已經比較熟悉了。在這些細節里,我們注意到粉牆、裝飾門、內牆上的月洞門、蜿蜒的小徑和曲折的橋樑。雖然空間上的考慮會限制對樓閣、亭子和半隱於樹葉中的小屋的全面描述,但是我們可以駐足去留意有著茂密的竹林、彎曲的小路和體現了古遠高雅(幽)的黛玉的瀟湘館,具有寶釵性格特徵的神秘的芳香和純粹的樸素(清雅)的蘅蕪苑,有著耀眼的紅綠色彩和奢侈家具的寶玉的怡紅院。第四個重要地點也應該提一下(根據第十八回中元春的評價),青山腳下質樸的「村莊」,有著隱居傳統所需的條件:籬笆、桑樹、水井、耕地。餘下用來居住的建築有探春的秋爽齋、迎春的綴錦樓和惜春的蓼風軒, 只有妙玉的清修之所櫳翠庵受到過特殊關注。
大觀園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就是對流動著的水元素的精心處理。水源經由一個水閘(沁芳閘)自外而來,流水環繞著庭園的大部分地區,偶爾也流入人造的山間溪流中,有時匯聚於池塘,因為池水足夠深,可以讓人們享受划船的樂趣。在庭園裡處於中心位置的山崗和微型山峰中,還有在精心設計的洞穴中、岩洞裡,甚至在岩石結構的隧道中,山水風景里的山的元素是很明顯的。因為要考慮到園子是建在一個庭院的舊址上這一事實,裡面的許多岩石都被披上一層華麗的苔蘚外衣。我們已經看到,花在小說寓言結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注意到除了鮮花在整個地區的大量生長外,庭園中有傳統的養花的花圃、花壇和格架:「過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藥圃,入薔薇院。」(第十七回,卷一,192)
讀者或許會注意到,我們在大觀園中得到的是一個概括性的東西,是全部中國庭園藝術的綜合式圖景。紅學家們對於賈府庭園真正位置的不斷研究喪失了其重要意義。雖然對於大觀園歷史位置的驗證與我們關於庭園的原型分析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它只存在於小說的書頁中,但是我們也要先停下來去回顧一下在這項研究中發現的關係到我們正在討論的問題的某些細節。如果我們假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為了迎接康熙帝南巡在南京建了一個華麗的私家庭園的事確係事實,而且曹雪芹也的確是在這個庭園中長大的,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即後來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描繪的庭園的原型是否就是南京那個庭園。至少我們知道大觀園是明確地建於城市中相對平坦的地面上的,而袁枚的庭園卻是建於山上,即清涼山(位於南京城中)附近的小倉山,那裡很明顯是多山地帶,似乎沒有一點與大觀園這種類型相符之處。另一方面,小說中描寫的豐富的植物所暗示的似乎更像是南方地區,如童雋所描述的粉牆,就更像是南方庭園的特徵,雖然占有重要地位的精心設計的水的供給或許更多地卻像是針對氣候乾燥的北方環境來說的。其中,吳柳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替代理論,認為大觀園是以19 世紀的恭親王府為原型的,它原是聲名狼藉的官宦和珅的園子。吳氏堅決主張,位於北京西北部的恭王府完全符合小說中賈府院落外面的街道和後面胡同的描述(例如,賈璉為他和尤二姐的風流韻事尋找的房屋),還有一些庭園中水供給的細節也能說明這一觀點。.......
New Left Review 47, September-October 2007
Cao Xueqin’s monumental 18th-century novel Honglou Meng—Dream of the Red Chamber—is an undisputed masterwork of world literature. Andrew Plaks on the resonant imagery and dense interweaving of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motifs in a paradoxical Bildungsroman of decline.
ANDREW PLAKS
LEAVING THE GARDEN
Reflections on China's Literary Masterwork
Ask any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readers to name the premier literary monument of their tradition, and the most likely answer will be the eighteenth-century fictional masterpiece Honglou meng, best known in Western-language translation by variants of its two different Chinese title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Story of the Stone. [1] To be sure, there is no lack of alternative choices for this honour; one can easily find partisans of the beloved heroic narratives Sanguozhi yanyi (A Popular Elabo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Three Kingdoms, or simply Three Kingdoms) and Shuihuzhuan (Tales of the Marshland, or Water Margin), or those who would cite the exquisite lyric verse of the great Tang poets Li Bo and Du Fu, or the virtuoso dramatic works Xixiangji (Romance of the Western Wing) and Mudanting (The Peony Pavilion) as the crowning achieve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art. But this is the single text that is almost universally held to embody the deepest spirit of the grand civilization of old China—in the way that Dante’s Commedia, Goethe’s Faust, The Tale of Genji, Don Quixote and the works of Shakespeare are often felt to incarnate the cultural genius of Italy, Germany, Japan and the rest.
(美)Andrew Plaks《浦安迪自選集》劉倩 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List of books by Andrew H. Plaks
浦安迪 Andrew Plaks著《浦安迪自選集》
ISBN 978-7-108-03580-6 2011.02出版 定價43.00
作者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比較文學系榮休教授、以色列希伯萊大學東亞系教授。本書收錄其有關中國早期思想與經典、明清小說、中國古典文學與文 化等的研究文章24篇,展現了其一以貫之的中西比較的理論維度,和闊達的視野,比較全面地反映他多面的研究領域和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通全的理解。
浦安迪(AndrewH.Plaks),1945年出生于美國紐約,1973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比較文學系榮休教授,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東亞系教授。浦氏通曉十幾種語言,尤對漢語、日語、俄語、法語、希伯來語最為精通;研究領域廣泛,如中國古典文學、敘事學、中國傳統思想 文化、中西文學文化比較等。
中國早期思想與經典
中國早期文獻中的天地有始、無始說
古代世界的經典化:遠自東亞的視野
中道、人性與成己成人:《中庸》的歐洲翻譯
中道與中庸: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和《中庸》的比較閱讀
中國古典小說:理論與評釋
前現代中國的小說
“文人小說”與“奇書文體”
《金瓶梅》非“集體創作”
《金瓶梅》崇禎本評注:瑕中之瑜
《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亂倫問題
《西游記》與《紅樓夢》中的寓意
《紅樓夢》與“奇書”文體
《紅樓夢》原稿為百回本的設說
《紅樓夢》評點學的分類解釋
晚清儒學對《紅樓夢》的闡釋與張新之批評本
中國古典小說中的“自我封閉”與“自我沉溺”
墜落之后:《醒世姻緣傳》與17世紀中國小說
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雜題
平行線交匯何方:中西文學中的對仗
《文心雕龍》中?對仗修辭之“骨”
不過夢一場
中華文明之謎與謎語
當代的文章:時文
晚明文學與繪畫的反諷美學
中國猶太人的儒化:開封石碑碑文釋解
《神曲一臠》賞析
出版說明
無索引
Andrew H. Plaks (浦安迪) 文學術語 "figural recurrence" 二種譯法
紀念: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Translated by David Tod Roy (1933-2016).
* Andrew H. Plaks 浦安迪其他2本中文書:
《中國敘述學》北京大學
Andrew Plaks《明代小說四大奇書》(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1987)
,沈亨壽譯,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北京:三聯,2015 再刷
,沈亨壽譯,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北京:三聯,2015 再刷
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Ssu ta ch'i-shu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1400843936
Andrew H. Plaks - 2015 - Literary Criticism
In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figural recurrence, Mao Tsung-kang adds a number of further refinements. One of these, which I touched upon earlier, is the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