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雜談: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狄培理《中國的自由傳統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 》(1983 ),待補

錢穆講座(Chi'en Mu Lectures,直接從其英文翻譯,中文正式名稱: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新亞書院,中文大學)
1982
狄百瑞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書:
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o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中國的自由傳統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 》(1983 )
底下掃描1983本,研究一下,很有意思。
金耀基的〈迎狄百瑞先生來新亞書院講學〉1982.1
可知將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稱為"狄百瑞",是金先生使用的(他甚至知道另一中文名字培理...... )
另外,書名和章名似乎改變很多。
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書中將LIBERAL EDUCATION翻譯成自由教育,就與眾不同。
各百科都有些錯誤,如Wikipedia

狄培理相關的題材出書多:
  • 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 (CUP, 1989)
  •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Learning for One's Self: Essays on the Individual in Neo-Confucian Thought (CUP, 1991)

Waiting for the Dawn: a Plan for the Prince (1993)
相關專家說法比較,可能有用,譬如說珠子的教育論/行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2003,




Amazon 網站有此書的引言:
吳晗在寫這個劇本時,心裡一定明白他是拿自己的生命作賭注,必然也準備好後事,靜待處分。“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曾對吳晗加以攻擊,吳晗最後是如何死的,至今尚未有詳細的說明。~引自第117頁
113頁附註一,將cannibals (食人者) 翻譯成"野蠻人"。















狄培理(舊譯為“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1919年8月9日 [1]  —2017年7月14日 [2]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海外研究中國思想的著名學者。 [3]  主要著作有:《高貴與文明》(2004),《亞洲價值與人權》(1998),《為己之學》(1991),《東亞文明:五個階段的對話》(1988), 《中國的自由傳統》(1983),編寫了影響廣泛的《中國傳統資料選編》。......
狄培理2016年6月獲得第二屆唐獎漢學獎,在與唐獎基金會聯繫時,特別表達希望藉此機會,向華人社會“正名”。原來“培理”二字,是他年輕時造訪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前身)時,由國學大師錢穆所取,具有深刻的意涵。清大榮休講座教授李弘祺,是“正名”事件的關鍵推手。他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解釋,1982年時,他還是年輕教員,因和狄培理有過幾次信件來往,香港新亞書院邀請狄培理擔任“錢穆講座”,院長金耀基便請教他如何翻譯de Bary的中文名字。 [10-11] 李弘祺表示,他當時不知道狄培理有沒有專用的中文名,於是採用一位台大學者的翻譯,此人專門研究儒學,就這樣把名字定下來了,並沒有特別去確認。 [10] 後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狄培理的演講集《中國的自由傳統》,由李弘祺掛名翻譯,就是使用“狄百瑞”這個名字。這本書在學界非常有名,卻也因此加強了“狄百瑞”的流傳。 [10] 直到1991年,李弘祺從香港應聘到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任教,離哥倫比亞大學很近,狄培理邀請他參加研討課,才從本人口中得知,狄百瑞其實應是“狄培理”,且是出自錢穆的手筆。 [10-11] 李弘祺表示,“狄百瑞”之名當然也很好,富有長壽百命的意思,但“狄培理”意義更為深遠。狄培理當初到北京時,已對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有高度興趣,錢穆用de Bary譯音取名,選擇宋明理學中的重要觀念“理”和“培”,正是對狄培理的鼓勵和嘉勉。 [10] 李弘祺知道翻譯上的錯失後,寫文章時都會使用“狄培理”,並多次跟人私下談起這個名字,卻一直沒有在正式場合來訂正。這次唐獎的機會非常難得,心想一定要說明清楚,才聯絡狄培理的代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鄭義靜,以及中央大學教授楊自平等人,一同和唐獎基金會說分明。 [10] 學術成就編輯除了在教育行政上的貢獻外,狄百瑞教授的學術成就亦廣被承認。 [6]  他先後在1974年和1999年獲選為美國文理學院和美國哲學會院士,並獲得聖勞倫斯大學芝加哥羅耀拉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而他所獲得的獎項,則包括美國歷史協會華圖莫爾獎、教育出版社聯會費斯本獎、哥倫比亞大學傑出教師獎、哥倫比亞學院約翰·傑伊獎、哥倫比亞大學萊納·屈林書籍獎和範多倫獎、譚能邦紀念獎、漢密爾頓獎(兩屆)以及旭日三等勳章等。 [6] 研究興趣編輯狄百瑞教授的研究興趣是東亞宗教和思想傳統,尤其是中國日本韓國儒學 [6]  他把新儒學研究引入美國,提倡一種對亞洲在通識和核心課程中的位置的全新構想。他撰寫和編輯的超過二十五部著作裡,主要處理中國的民間社會等問題。 [6]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