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妖精 | |||||
注音一式 |ㄠ ㄐ|ㄥ | |||||
漢語拼音 y o j n | 注音二式 y u j ng | ||||
|
----
Yes娛樂 5月25日綜合報導 繼以運動為主題的《Soul》、音樂為主題的《gigs》之後,詹偉雄緊接著推出新雜誌《短篇小說》,邀請資深出版人,同時也是茉莉二手書店的執行總監傅月庵為主編,即將在六月創刊。這是今年自四月以來,「小雜誌逆襲」系列活動中,最受讀者矚目的一本刊物。
一般文學雜誌內容多元,包含文章連載、訪問,書評、對談等等,《短篇小說》突破格式,以「小說」為唯一內容。希望呈現文本的的本身,詮釋權則交給讀 者。有別於其他文學雜誌的做法,主要是因為「小說」和「讀者」之間的關係每個人不同。而「讀小說」是應該是牽涉文字和個人經驗的互動;不給予觀點,讓讀者 和文本自由發生連結。而這樣的閱讀互動,正好連結到現今社會朝向「個體化」發展的主軸。可以說「閱讀小說」是非常構築個人生活經驗和認同的一個重要的活 動。
《短篇小說》每期將固定刊載10位作家的短篇小說。每期皆會收錄中生代與新生代的作家的全新作品。讀者不僅可以閱讀到耳熟能詳的作家新作;也可以看 到新銳作家的優異創作。創刊號即將出場的10位作家,網羅文學界中舉足輕重的作者。陳雪、柯裕棻、林宜澐是華文閱讀市場極受歡迎的作家;久未發表新作的張大春、張惠菁更是端出佳作。囊括四年級到七年級的作家未發表過的作品、如此黃金陣容的《短篇小說》創刊號,令藝文界引頸期盼,獲得初安民、楊照、陳浩等的 大力推薦;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芳明也讚譽「這是陣容堅強的作者群,可能是近年來最整齊的一次演出。」。在上市前預購期間更是創下銷售佳績。這 不僅說明發行人詹偉雄與主編傅月庵的強大號召力,也足見台灣社會對於「閱讀小說」有深度的需求。
****
末章是總結
不過對於 辯士 的創作想像力可能過去寬鬆
----
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
三澤真美惠/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教授
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影人,在「帝國」日本與「祖國」中國的夾縫間不斷反覆地「交涉」與「跨境」,從電影中尋找
自我表現的場域。他們在殖民地台灣展開的「交涉」,為何無法讓電影製作走向產業化?而跨境後的電影人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何非光又為何被「忘
卻」?本演講運用各地的檔案史料與日記、書簡、個人訪談等資料,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他們的足跡,重新連接起電影史
當中失落的一環。
講者簡介:
1964年出生大阪府。1987年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後曾任職於出版界,後留學台灣。1999年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2004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後期課程學分修畢。
曾任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21世紀COE事業客員研究助手,現為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教授。2006年以〈植民地期台湾人による映画活動の軌跡――交渉と越境のポリティクス〉取得東京大學博士(學術)學位。著作包括《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年)》(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劉吶鷗(1905年9月22日─1940年9月3日),本名劉燦波,台灣台南縣柳營鄉人。台灣日治時期小說家、電影製片人,曾就讀於上海震旦大學。其寫作走的是現代主義路線,與施蟄存等有交往。代表作為《都市風景線》,描寫都市男女的狂熱迷亂,借鑒了日本新感覺派的技巧。翻譯過橫光利一的小說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藝術社會學》。攝製的電影屬於「軟片」性質,大多已遺失。引進了「影戲眼」的拍攝技巧。曾任汪精衛政府機關報紙《國民新聞》之國民新聞社長一職。35歲時在上海被槍殺,據傳是因為捲入黑幫糾紛,也有傳言是死於國民黨特務之手。
相關詞條
台灣大百科全書<劉吶鷗>一九四一年何非光前往香港,並為南洋影片公司編導了一部名為「新生命」的片子,完成後不久香港便被日本攻下,他只好倉皇逃離,再次回到重慶,接著並 編導了【氣壯山河】、【血濺櫻花】等愛國電影,也在一九四二年和朱嘉衛結婚。二次大戰後,他於一九四六年回到台灣,但只住了一個月便去離開故鄉前往上海。
何非光再次回到台灣,是於一九四八年五月間到台灣為西北電影公司拍攝影片【花蓮港】,這是一部大製作的影片,他以名電影導演之姿回到故里,自然受到 親友的熱情包圍,真正感受到衣錦還鄉的榮耀,同時也受到張深切等昔日好友的鼓勵,心中萌起回台灣發展電影事業的念頭。同年八月,【花蓮港】拍攝完成,他也 隨著劇組到上海,而這次離開則是他此生和故鄉的最後道別,從此再也無緣踏上故鄉的土地。
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建國之後,何非光沒過幾年輕鬆日子便大禍臨頭了。一九五八年八月,他被依替國民黨拍攝過【保家鄉】、【東亞之光】等反動電影的 罪名,判處二年的勞動改造並撤銷公民權,直到一九六一年才獲得恢復。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對何非光而言又是另一場無法逃脫的浩劫,右派反動分子所遭 受到的各種凌辱,他一點也沒有比別人少,一直到一九七九年他的案子才得到平反,獲得宣判無罪。雖然如此,這時的上海電影協會仍拒絕他加入,他也不能參加任 何電影界的活動。
小雜誌的逆襲!《練習》《小日子》《Soul》小而獨特聯合宣言
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1 - 頁庫存檔
小雜誌的逆襲! 微小的幸福更具體,真誠的創作才動人 2012年4月,我們開始閱讀小而獨特的雜誌 社會變了,市場變了,讀者變了, 迎接新時代,告別舊思維,我們 ...!
籌備3年,《練習》雜誌創刊。 ( 自轉星球文化出版/提供) |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人 生是一段反覆練習的旅程。策畫3年,自轉星球文化《練習》雜誌終於發刊,「《練習》雜誌,其實就是希望讀者們可以一起練習捕捉吉光片羽的人生風景,練習享 受平凡普通的日常片刻。」總編輯黃俊隆表示,練習生活中習以為常而值得深思的課題,「《練習》不是一本學習類雜誌,我們沒辦法教會讀者什麼,只能陪讀者一 起練習。」
創刊號中,有駱以軍和陳綺貞在習慣閉關創作的旅館裡對談「強迫自己一個人」這件事情。也有現已退休的玉山氣象觀測員李臺 軍,30年間獨自一人處在海拔3千多公尺與觀測儀器相對,是雜誌中最有資格談「一個人」的人物。其他還有不同領域名人的單身住所大公開,外加更多創作者從 音樂、閱讀、旅行、電影、廚藝各方面,披露自己「一個人」狀態下的視野與風景。
黃俊隆說,這些年國內外陸續出現幾本精彩的「小雜誌」,「所謂的小,除了團隊規模小,發行數字小,選題內容也有別於一般雜誌的無所不包,走向更微小的個人命題。」
電影欣賞雜誌 第148期
『莎韻之鐘』為何沒在台灣上映?
川瀬健一(東洋思想研究所)
翻訳 侯瀕潔・鍾漢清
摘要 以「台灣上映過電影『莎韻之鐘』」為主題的活動與研討會, 至今舉辦過許多場。可是,實際上台灣根本沒上映過名為『莎韻之鐘 』的電影。本篇論文將探討為何台灣沒有上映過『莎韻之鐘』,以及 臺灣總督府對這片電影的立場的轉變。本篇論文將明確論述立論的根 據,即,《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新報》等都未報導過台灣上映過 『莎韻之鐘』,以及台灣總督府後來不願意再介入『莎韻之鐘』 這兩件事實。
【關鍵字】 『莎韻之鐘』 李香蘭 台灣總督府 皇民化 『山地姑娘莎韻』
台灣不曾上映過『莎韻之鐘』
2005年(平成17)年,筆者以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為對象, 進行了一次電影欣賞調查。結果,在接受調查的116人當中, 有32人表示自己看過『莎韻之鐘』(註3)。除了本次調查之外, 另外還對20人左右進行訪談。這20人當中, 許多人都表示的確看過或似乎看過『莎韻之鐘』。其中只有一位徐姓 的喃喃自語地表示,記得母親說過那部電影的片名是『 山地姑娘莎韻』,而不是『莎韻之鐘』。
2008年11月,我曾經出席 『『莎韻之鐘』70周年 ---- 殖民地文化國際影像暨討論會』 (主辦單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並以講師身分談論「『莎韻之鐘 』的時代背景」。然而,當時我對於本論文主題還沒有十分的把握, 所以不敢發表任何對於「台灣不曾上映過『莎韻之鐘』」的看法 (註1)。直到去年,我才在「台灣電影2009年」發表「 台灣不曾上映過『莎韻之鐘』」的看法(註2)。
以下將概略介紹莎韻的死和其死後的發展,以及其故事被拍成電影的 經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