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新書,是曹永洋先生夫婦送給我們的。曹永洋是作者洪朝枝的文友。有天想起許久沒見到洪先生了,打電話去問.......
內容實在不錯。
我先讀 "懷念 黎烈文教授"-- Hugo的詩"年輕時的古戀歌/Vieille chanson du jeune temps"是課中解釋的課文; "追思 方東美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文學評論》季刊資深作家 洪朝枝
回憶1950年代那追求自由民主的臺大校園
作者於1952年~1956年在臺大外文系渡過四年的大學時光。當時,因為國民政府從中國大陸撤退來臺,許多名教授匯集到臺大校園:傅斯年、錢思亮、陳大齊、曾約農、英千里、方東美、黎烈文、趙麗蓮、臺靜農、吳相湘、傅啟學、沈剛伯。本書記述了此時臺大校園和教育的環境,例如:被稱為臺大一景的「沈剛伯的頭髮」;追憶夙夜匪懈、事必躬親的傅斯年校長猝死時,臺大停課一天,並下半旗致哀;除了任教於臺大,更因為主持電台英語節目而家喻戶曉的趙麗蓮先生;新生入學註冊要繳交保證書,保證「該生過去不曾,現在沒有,將來不會加入匪黨組織」;教官強迫學生加入救國團,期末考憑團證領取必修的軍訓課考卷。凡此種種皆為臺灣社會的小縮影,1950年代是臺灣歷史上很不一樣的時代,當時瀰漫著「小心!匪諜就在你身旁」的氛圍。到底當時臺灣的社會風氣和臺大校園的環境是如何呢?就待讀者翻閱本書,一窺究竟。
本書特色
●《臺灣文學評論》季刊資深作家──洪朝枝,回憶戒嚴時期,那渴望衝破禁錮,追求自由民主的臺大校園!
●大量重要的第一手史料!1950年代,臺大的環境與氛圍正是臺灣社會的小縮影,傅斯年校長建立的「學術自由,校園自主」面臨嚴酷的考驗!
名人推薦
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彭明敏
作家 曹永洋
作者簡介
洪朝枝
一九三三年出生於澎湖馬公。讀日本國民學校至五年級,終戰後讀馬公中學初、高中。大學時自習日文,選修法文。一九五六年臺大外文系畢業。曾任馬公中學英文教師,後轉任高雄女中英語教師以迄退休。因服預官役時常發表「反動言論」贏得「奧斯卡」綽號(Oscar美俚,左輪手槍之意)。後來寫有關二二八及臺灣前途文章大都以此為筆名。
目錄
推薦序一/彭明敏
推薦序二/曹永洋
自序
「臺大與我」緣起
臺大四年 過眼雲煙
「想當然耳」,不當然是
雖世殊事異 何妨談談
愛,讓我們飛出去吧
未靠岸的船
年輕時的古戀歌/Vieille chanson du jeune temps
懷念 黎烈文教授
追思 方東美教授
臺大一九五二――自由中國最後一盞燈
懷念省立馬公中學周潤岐老師
後記
附錄一:憶臺大師長/張琴虎
附錄二:臨別贈言/趙麗蓮
回響
序
自序
我生平只得過一個第一名――高一時全校作文比賽冠軍;只有一次出人頭地――以一位離島高中畢業生考上臺大外國文學系;只有一件引以為傲的事――在威脅利誘下拒絕成為中國國民黨員。
我小學時學日語,中學時學中文,大學時主修英文選修法文。我以臺語和家人講話,用日語與同輩友人交談,後來以北京話授課。語文的混亂是我寫作的致命傷。
大學同班中,我是真正喜愛文學且志在學文學的少數人之一。入學之初,自視頗高;無奈四年來與世界名著接觸的結果是畢業時發覺「江郎本無才」(畢業論文自序語)。告別了「強說愁」的「年輕的時代」,也告別了握筆的日子。服預官役,開始教書,結婚,生兒育女;工作與勞務幾乎佔去我所有的時間,「忘我」的時光飛逝無痕。直到年近半百才驀然回首,試圖尋回往日的自己。先是紀錄些「師生之間」的事,後對臺灣的前途提供些「書生之見」。情意與理念總是油然而生,但要形之於文,卻常覺筆重千斤;因此我的文章是篇篇「難產」!現在步入老年,更覺力不從心,也許就此打住了。
人,來時兩手空空,去時兩袖清風。在「好歹給這個世界增添一點東西」的心情下,把過去的作品纂輯成冊,意在贈與親朋好友,同事,學生。倘因此能倖免於「與草木同朽」之譏,則我願足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