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我是黎智英》台北藍鯨,2005/商周 2007;《台灣壹週刊》停刊2020.2 From WSJ Opinion: There is no cure for Chinese communism except the collapse of the party, writes Jimmy Lai.



From WSJ Opinion: There is no cure for Chinese communism except the collapse of the party, writes Jimmy Lai.
Recent stresses have exposed the lack of trust at the core of Beijing’s repressive model.

WSJ.COM
Opinion | China’s Facade of Stability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壹週刊》從創刊第一期到紙本停刊,我幾乎每一期都有看,即使在美國住的時候都會去世界書局買,稱得上是忠實粉絲。
對明星八卦我當然沒興趣,政治爆料對台灣影響巨大,但對我來說還不是最具吸引力的。不過,《壹週刊》有三大亮點是我極為喜歡的:第一,該刊有一些社會議題的報導非常深入,且堅守和積極推動進步價值,尤其是一些對於底層民眾的生活的報導,感人肺腑;第二,該刊的人物專訪精彩絕倫。董成瑜等一批寫手功力了得;第三,該刊第二本的名家專欄的水平都是一時之選,劉大任,江春男,張惠菁等等,這個陣容,不比文學刊物遜色。.......



停刊結束營運

2020年2月20日
林靜梅 陳信隆
台北報導
總覽
創刊19年 壹週刊2月底停刊結束營運
疫情延燒外食人口減 知名麵食宅配訂單增
疫情嚴峻 高普考延至7/17-7/21舉行
蘇花改「北花線」客運業者擬減班
口罩實名制 台南一人藥局老藥師吃不消

"2001年創刊的台灣壹週刊,今天宣布將於本月底結束營運,台北市勞動局表示,目前尚未收到資方申請大量解僱計畫。而長年研究新聞媒體與八卦文化的台大教授王泰俐指出,長達十年,壹週刊主導台灣議題走向,認為它是一個極端的媒體,評價正反都有。

2001年5月創刊號,壹週刊以當時總統陳水扁女兒陳幸妤的私生活為封面,創下高銷售紀錄。正式將狗仔文化帶入台灣,除了名人八卦隱私,同時也揭發弊案。紀錄片「蘋果的滋味」在創刊十多年後採訪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他當時強調無懼權勢:「有些你不想得罪的人,你得罪了以後可能有後果,但是這是做傳媒一定要承擔一個的責任。」

長年研究壹傳媒的台大教授王泰俐指出,壹週刊週三出刊,2001年起長達10年,當天電視晚間新聞頭條,多為週刊封面故事,名人、非名人隱私皆在人前曝光,主導台灣議題走向。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王泰俐表示:「壹週刊進軍台灣對台灣媒體最大的影響,就是台灣的電視新聞或者是一般的新聞,正式進入了所謂八卦媒體的年代。」王泰俐指出,除了煽色腥,壹週刊的獨家揭弊新聞,從李登總統的國安密帳,到陳水扁、林益世等人弊案,不分藍綠、撼動政壇。

王泰俐認為:「非常的正負兩極,它當然是帶來了台灣腥風血雨般的八卦,我也相當肯定它對台灣整個社會事實上確實是有做出貢獻,所以它是一個很極端的新聞媒體。」

2018年停止紙本發行,朝網路媒體發展,屢次傳出將退出台灣市場;2020年2月20號壹週刊發出聲明,確定將於2月29日結束營運,上午社長已召集員工宣布。壹週刊工會理事長黃威勝說:「會再跟資方有一個協商的會議,然後來正式確認一些內容。」

台北市勞動局尚未收到壹週刊申請大量解僱計畫,資方依法在提出計畫十天內,與勞方協商;若無法達成協議,主管機關才會介入。而當年顛覆台灣媒體生態風光上市的紙媒,如今在百家爭鳴的網路世界,黯然吹起熄燈號。"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
"2011年5月,黎智英的自傳《我是黎智英》(台北藍鯨,2005)刪減版由廣東珠海出版社(珠海特區報社集團下屬單位)出版,內容主要是講述黎的創業經過和心得。但因黎智英不受中共歡迎,故出版社不僅被新聞出版總署以違規為由查處書籍,還吊銷出版社牌照,20多人被安排其他部門或面臨失業,澳洲日報有報導中援引訊息人士稱出版社社長、副社長、總編輯等高層幾乎皆被撤職。".....



我是黎智英


內容簡介

  黎智英,用一元港幣從香港街頭起家,沒有受過教育,卻能靠著流利的英語闖進紐約成衣業,閱讀複雜的經濟理論。先後創立公明織造廠,佐丹奴成衣連鎖,《壹周刊》與《蘋果日報》,身價超過五億美元。
三十年的創業生涯,他說︰簡單,才能專注;專注,才能成功。
  我要偷渡到香港必先進澳門,當時,進入澳門只能攜帶一元港幣,臨走前母親偷偷將一塊小金條?在我的內褲裡。在拱北關檢查站排隊等候檢查的時候,有個女人因為私藏金器而被官員押走,我驚慌之下用手指把褲袋戳破一個洞,伸手拔出金條,讓它沿著大腿滑落,再重重將之踩入泥土裡。經過檢查哨時,官員並沒有搜我的身,可是踏出關口的那一剎那,我沒有懊悔,我為自己的決定高興。因為,我要逃離貧困,去澳門是我唯一的路,除此之外我別無選擇。
  一個人,只要能認清「我別無選擇」的現實,就能體悟到「謙遜」,而「謙遜」正是簡化事業和簡化人生的第一步。在構思如何挽救佐丹奴時,我不時回想走過拱北關的那一刻。面對當時競爭條件好過佐丹奴許多的對手G2000,我下定決心簡化公司的運作,我心想,如果我的經營模式比你簡單六倍,那麼,只要我不比你笨六倍,我豈會沒有贏的機會?
  無論做人或做事,簡單才能專注。但是簡單令人生畏,大多數的人都喜歡保有許多選擇,愈是重要的事情便要愈多的選擇。殊不知選擇愈多,事情愈複雜,如果我們將生命裡重要的事情都複雜化,那我們必死無疑。
  若你問我在近六十年的複雜人生裡找出了什麼條理,這條理便是簡單。無論經營事業還是人生,我們都要時刻提醒自己,有什麼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
作者簡介
黎智英
  1948年出生在貧窮的廣東農村,12歲那年,他乘著舢舨船偷渡到香港,進入成衣工廠當童工,月薪8美元。他一路經營自己,做到成衣廠的經理,卻因公司的一場記過處分,下定決心自己創業。1981年,他成立佐丹奴(Giordano)成衣連鎖店,快速打響名號;1989年,創辦《壹周刊》(Next),正式進入媒體事業,繼發行量破紀錄達到15萬本的《壹周刊》後,1995年又創辦《蘋果日報》,發行量超過70萬份,此時他擁有的財富已超過5億美元。1999年6月創辦「蘋果速銷」(adMart),以線上零售為主,虧損10億港幣(台幣40億元)。2001年創辦台灣《壹周刊》,2003年創辦台灣《蘋果日報》。
 目錄
I 創業者和他的故事∣∣推薦黎智英的新書 詹宏志
V 自序 黎智英
我的立志
002 賣五香花生也要做老闆
006 我不想當廟祝,我要成佛
010 記住,那是一雙好心人的手
我的摸索
016 將駱駝往針孔裡穿
022 雙手是大腦的先鋒
028 大波蓮與飛仔黎
034 紐約是我的幸運之都
038 我要對海耶克說聲多謝
044 賄賂
我的崛起
050 竅妙
056 武林至尊
062 幼稚的問題創造了奇蹟
066 我創造了自己的配額
070 別人為我創造的奇蹟
076 踏在紅地毯上
我的慘敗
082 Giordano
086 專注就是專業
092 福榮街542號
我的改革
098 誘惑
102 服務
106 McDonald's
112 Simplicity
116 嘩,怎麼這麼美味
122 系統是簡化之源
128 承擔是簡化的要素
134 概念溝通
138 有得賺就足夠
142 走在鋼索上耍雜技
我的憶往
148 累,我真的很累
152 見山不是山
156 創造
160 幫兒女做自己
166 昨天已太遲
172 生意夥伴
178 創業的誘惑
182 忠誠
我的體悟
188 張藝謀的第三隻眼
192 想像力
198 激情
202 簡單
206 靈感
212 虛懷
附錄 黎智英的媒體經營學
220 黎智英∣∣由細賭到大 陳惜姿
228 壹週刊與蘋果日報成功的祕密 編輯部

推薦序
創業者和他的故事  推薦黎智英的新書 
詹宏志
  胡適生前最喜歡勸人寫自傳,他認為自傳不是只屬於社會上功成名就的那一班人,而是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之徒,每一個人都有寫一部自傳的價值,因為每個人的人生各有不相同的面貌,都有故事可看,都有教訓可取。胡適當然也別有歷史家的私心與陰謀,寫自己個人的人生不免也要寫到他孑身所寄託的時代與場所,這些側寫的線索,多年之後就可能成為歷史學家見獵心喜的文獻與史料,胡適勸人多寫自傳,想來也是為了自己行業的就業生計著想。
  我也是愛勸人寫書的人,一方面是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的副作用,一方面也真的是體會到各種書有各種益處,寫書的人把自己的曲折人生或思考多時的心血藏寄於書中,不管高明與否,很少有讀來沒收穫的。我在有機會擔任各種文學獎評審時,特別愛看初審,因為那裡頭有許多非職業的素人作家,既沒有寫作的想像又沒有圓熟的技藝,只好押下自己真實的人生與經驗,血淋淋地挖心剖肺、排闥直述,在曲折幽微的閱讀中,我們就見識到一個又一個全然獨立的生命樣態,讓我們這些偷窺者好像活過好多個人生一樣,那真是白白賺到了。
  黎智英自從辦雜誌辦報紙以來,自己已經是寫文章的老手了,因文賈禍也撞上不只一回,一句大快人心幹譙李鵬的話換來他的Giordano服裝店在北京的關門大吉,這是見諸媒體、舉世皆知的故事。但是我做為他的讀者,雖然常常在他文章裡得到收穫,卻總覺得還不夠滿足痛快,我仔細想了想,猜想是因為他急於表達抽象的意見和看法,忘了說有血有肉的故事的緣故。
  肥佬黎來台灣辦雜誌,我因緣際會從遙遠陌生的讀者變成一見如故的朋友,我才有機會向他表達讀者立場:「嘿,Jimmy,你的文章想法很有意思,可是有時候還不夠好看……。」他問為什麼,我就說,你可能急於做一個思考者,忘了做一個說故事者,但說故事是比較受歡迎的,連帶思考的內容也容易被消化;別忘了偉大的溝通者都是說故事者,佛陀是說故事者,耶穌也是說故事者,故事之內才有無數的可能意涵。最後我半挑釁半鼓勵說:「為什麼你不把自己寫進去?把自己的故事拿出來?為什麼老是要給我們完成的答案和道德教訓呢?」
  對呀,辦《壹週刊》和《蘋果日報》闖出一片天的黎智英,雖然以挖掘內幕八卦令名流權貴愛恨交織,但他自己的故事可精彩了,並不亞於他傳媒中的八卦,不管是他從赤貧到富貴的人生轉折,或是他峰迴路轉的經商生涯,他都有他的爆發性與傳奇性。而他今天的許多看法不就是從這些獨特歷練裡冒出來的嗎?為什麼不把這些看法見解和那些經驗歷練寫在一起?
  沒想到一向驕傲自信的Jimmy竟聽了我的勸告,沒多久後的專欄文字開始把自己的故事寫在裡頭了,而且寫得挖心剖肺,誠實得令人又驚又畏。這裡面有一系列講他自己創業故事與做生意的體會,由於出於真實經驗,寫來有血有肉,就變得發人深省,而其中旁及創業時期友人的情誼與個性,也頗令人動容。故事出來之後,不只我覺得好看,我發現好幾個寫文章或做生意的朋友都和我提到這系列文章,他們都注意到黎智英獨特的個性有獨特的經營哲學,他們讀出來他的成功並非偶然,他們也讀出黎智英衝刺時不可阻攔的力量,但也讀出他絕情於世俗的孤獨命運。性格決定命運,黎智英的故事,庶乎近之。
  慫恿者再接再厲,我又對Jimmy說,嘿,為什麼不寫出你的街童歲月,那些從殘酷大街得來早熟的知識?人生既是苦澀曠野,卻又能長出甜美果實,再沒有比這更有意思的故事了。說完這些話,輕鬆做為一個讀者的我,正準備期待他下一個系列的故事。
自序 
  記憶詭譎。回望過去,人老了,記憶裡的面孔卻更新鮮。回望過去,我們不是重溫舊夢,而是給過去新的註解。年紀大了,明白的世情多了,憤怒少了;對自己過去的了解多了,回憶中的情節忘掉了,但情理卻來得更清楚。
  人都是朝著前面的目標走的;對過去,我們卻不斷有不同的理解。一旦明白了過去的所作所為,我們可能會懺悔做過的錯事,寬恕那些對不  起我們的人,也可能為過去的一切感恩,因為我們曾經愛過。
  人都在不斷成長。在成長路上,過去便像夢那樣不斷更新出現。年紀大了,多少事情細節都從記憶裡消失了。當我們對世間事物的認識透徹了,記憶中的事實跟現實也就接近了。
  是什麼的現實?那就是眼前的現實。記憶裡的事實,加上對未來的期望便是我們眼前的現實了。沒有錯,過去和未來是分不開的。對過去的回憶牽動我們對未來的期望,我們選擇回憶些什麼倒轉過頭來又影響對未來的期望,成為我們眼前的現實。
  當我動筆寫「創業篇」時,我從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對我來說,過去便是過去的了,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是死的、是不會變的。到寫完了創業經過,我才發覺一切可不是這麼一回事。知識要是活的,那麼歷史也一定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歷史是什麼?那不外乎是人對已發生了的事情的了解罷了。新的知識會給舊的事物帶來新的了解,歷史不會長大或變小,卻會不斷更新,故此歷史也是活的。
  寫創業經過,初時我沒有想過要多謝誰。自小出來行走,好多人有恩於我。知恩難報,但我從未虧欠過誰。我好運,我擁有的,比我應得的多好多、好多。不過我可以誇口說,我擁有的一分一毫都是自己賺回來的,都是我應得的。
  幾歲時我便時常想:「為什麼父母生我下來而不是其他人,我多麼幸運啊。」我知道我欠了這個世界太多,故此對錢財身外物不敢強求,也不敢虧欠別人。我時刻緊記的,是小時候母親講的一句話。
  解放後,家境窮困,物質缺乏。有一天吃過午飯,母親在我耳邊輕聲說:「錢財沒了遲早會回來,得失不重要。但千萬要記住,鈔票買不到的東西一點一滴都不能浪費。」這句話令我靜了下來,生活窮苦,媽媽的話卻令我感到溫暖和實在。 打從我還是個街童的日子到今日,母親從來沒有稱讚過我一句;她沒有說過我聰明、有本事、有錢或成功。好幾次我自覺做了些得意的事,特意跟她說,希望她稱讚我一言半語,可是等到吃完整頓飯了她就是不說。
  那些時候,我唯有安慰自己:「她見過世面,不會對這些事情大驚小怪。」多年前,我帶三個孩子到廣州告訴她我要離婚了。她對我說:「兒子,你是個好人,什麼都不要怕;相信自己是好人,你就會過關。」她這句話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我說自己當過街童,這其實並不正確。街頭是個邊緣社會,落難時我在那裡掙扎過。我在街頭混過,卻沒有在那裡交過朋友;也從未在那裡把過妹,我從未在那裡生活過。
  對我這輩子,這段日子重要嗎?那是個考驗,這個我是肯定的。到了要明白的時候,才知道這段歷史對我有多重要。到現在,我仍然對那段日子有不少不明白的地方。
  那段日子給過我什麼教訓?如果心痛便是教訓,那麼這段日子便滿是教訓了。不過,到今天我還想像不到這些教訓的畫面是什麼。我不知道這段日子要跟我說些什麼。經驗不應只是心痛而已,經驗也該有個畫面。
  我從未融入過街頭的世界││一個只會從負面去看事物的黑暗世界。在那個世界裡的人,看到十號風球
  (1)下大招牌被狂風吹落,他會說:「好呀,大風再大一點更好呀,我乘機死掉算啦。」就算我死前遇上十號風球,我只會希望狂風暴雨將死神嚇走,或起碼將之延遲,直至最後一刻我也要搏命活下來。
  我天生樂觀,不明白那些人怎麼會有地獄式的人生觀。在我而言,窮或苦都只是一種心境。跟現代的生活水準比,幾百年前的人多窮、多苦,他們可也快樂啊。可是活在街頭的人卻從來都那麼痛苦。
  他們活在痛苦裡,那既是生活現實,也是他們自己做的選擇,他們選擇跟這個世界作對,他們選擇以自己為被迫害的一群(哪怕他們是江湖中人)。以這樣的處世態度,這些人又怎能不注定活在痛苦裡?我未見過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是會自願留在黑道中的。
  那年,我到巴黎追老婆,整個月住在Plaza Anthene的套房。出入酒店,每位職員都對我非常有禮貌、招呼周到。一天,我給一位司機一百美元小費,他不敢收。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聽說你是日本山口組的大哥,所以不敢收。我說:「我不是山口組,收了吧。」
  剃光了頭的中年肥佬,一個人住套房,不務正業,每日只在等女生放學,他怎會是好人?不是好人卻有錢住套房,他還不是黑社會?剃光頭像個日本仔,他一定是山口組無疑了。如果你看似個老粗但卻有錢,那麼你的錢一定骯髒;不是做壞事,單靠氣力,哪裡來這麼多錢?
  我時常被人誤會、詆毀,有人說我是美國的C.I.A.、台灣特務;鄭大班(2)甚至在電台暗示我是中共臥底。我對這一切都沒有理睬。我不跟這些人糾纏,日子還是過得很好的,理睬他們來幹什麼?倘若誤會、詆毀可以傷害我,那麼我便實在太脆弱了,就算神仙也保不住,遲早死。
  我不需要名譽。我平生沒有做過壞事,要名譽來幹啥?如果我對不起妻兒,就算有名譽又有什麼用?媽,你給我的已經夠好了,還要名譽來做什麼?
  一輩子,我未認過人做大哥,或加入過任何幫會黨派(梁智鴻(3)搞過一個什麼黨,我簽名支持,但我沒有入黨;我過去沒有入黨,將來也不會)。不加入政黨,我卻肯定是個大右派,是個小政府、大市場的自由經濟派信徒。我支持布希攻打伊拉克;我相信布希連任,中東便和平可期。
  我相信人可以互相提攜幫助,但凡人卻不能救世,只有神才可以救世。人要認識自己的極限。我相信有神的存在,我更相信神的救贖,但我不相信免費午餐。免費午餐不是神賜予的牛奶和糖果,而都是政治的糖衣毒藥。政治販子做的午餐你敢吃嗎?
  我今年五十六歲了,從做街頭小販到如今,做了四十多年生意。寫「創業篇」,回首往事,想起不少人情世事。沒有忘記過去的人,心中怎能無情?
  那天我跟詹宏志說「創業篇」寫完了,以後該寫些什麼呢?他說,你當街童的日子肯定會更過癮吧。這個事情我沒有想過,傷口深、疤痕更深。我無意回想埋在傷口裡的往事,將來我會否依詹宏志說的,寫我的街童歲月,現今沒有人知道。我知道的是,回首過去,我沒有恨過一個人,這樣的一生,夫復何求?過去,多謝了。過去,將來你還愛我嗎?
  我很少提到我父親,故此我把這幾句話留到最後。我跟他關係疏離,見面的時間很少。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過到現在我還是很想知道他會怎麼樣看我。 自從懂事以來,我便以父親為做人目標。我一直把這個事情藏在心底,家人都不知道。每當遇上困難時都會問自己,換作是父親,他會怎樣做呢?就算到了今日,我還是時常這樣想。我一直都是活在他的傳奇裡。
  我是一個很愛錢的人嗎?困難時,我可能真的好恨錢、做過些貪錢的事,不過這些我實在記不起了。歷史和記憶都是有選擇性的。我過了一些很窮困的日子,但卻從未匱乏過;就算什麼都沒有、連飯都沒得吃,我都還有希望。在平常日子,人也要對未來有希望,在困苦的日子,希望來得更重要。我從未為錢發過愁,我不相信金錢是我創業的動力。
  這些年來我其實一直在找一個人。我到過他去過的地方,坐過他坐過的椅子,站在他站過的峭壁上,在他走過的路上徘徊,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想他想過的事,讀他讀過的書,體驗他的情,細細品味他愛吃的東西……我一直在找他,可卻不知道他在哪裡?他的地址,我很久前便丟掉了。 爸爸,你在哪裡?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