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郭靜雲著《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
參考:周策縱 《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
----
天神與天地之道:俄羅斯猶太裔漢學家如何解讀中國神明
2016年07月16日14:08
來源:鳳凰網綜合 作者:姜廣輝
我認識郭靜雲教授有十多年了。2005年,我應台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何廣棪教授之約,在該校執教一年,為碩、博研究生開三門課:一是儒學通論;二是出土楚簡;三是論文寫作方法。到華梵大學不久,我應邀在台灣“中研院”文哲所講《孔子詩論》,那次與會的學者很多,郭靜雲也在其中。演講後她了解了我在華梵大學的開課情況,說要來聽我的出土楚簡課。果然,在此之後每次我上楚簡課,她都專門打車來聽,風雨無阻。華梵大學位於台北市東南郊的大崙山頂,學者戲稱“台灣最高學府”。從“中研院”來華梵大學聽課,坐車至少要一兩個小時。對她的勤苦與執著精神,我很受感動。
我當時與同學們逐字逐句研究楚簡《緇衣》和上博簡《緇衣》。郭靜雲經常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而她之後出版的第一部中文學術著作就是關於楚簡《緇衣》的研究:《親仁與天命——從《緇衣》看先秦儒學轉化成“經”》(台灣萬卷樓2010年出版)。
同郭靜雲熟悉了之後,了解到她之前的一些情況 ,她是猶太族裔,年輕時就讀於莫斯科大學東方藝術系,主攻中國古代藝術(考古),畢業後就職於蘇聯科學院。她有很好的中文功底,曾參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翻譯。正因為有這樣的中俄語言翻譯能力,台灣故宮邀請她到台北來,請她幫助將台灣故宮的相關資料譯成俄文,台灣“中研院”文哲所也請她做客座研究員。她非常熱愛中國文化,也喜歡與兩岸的中國人交往。有一次,我談及現代中國人受市場經濟影響,道德滑坡,她感慨地說:“嗨,那比俄國好得太多了!”從她的話中我感覺到,她已經把中華文化作為她“安身立命”的“家”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之間並沒有文化心理上的疏離感。
有一天,她拿來一篇題為《神明考》的論文,請我提意見。這可能是她第一篇用中文撰寫的學術論文,論文大約兩萬字,基本是歐式句法。我看著不習慣,也看不太懂,提了兩點意見:一是建議她將歐式句法改為中式句法,中文以簡潔為美,應將長句化為短句。二是講中國人所理解的“神明”,是一切神靈的通稱。她反複申說那不是“神明”的最初意思。“神明”的初意是:“神”由上降下,“明”由下升上,她並且舉出許多文獻的例證。我最後被她說服。同時感到她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學者有很大不同,她很敏銳,所能聯想的知識很豐富,悟性也很高。最後我同她一起將原文通改為中式句法,壓縮至六千字。隨後我將此文推薦給王中江教授主編的《中國儒學》第一期發表。這本書出的很慢,直到2008年才出版。
在這期間,華梵大學將郭靜雲聘為副教授,教甲骨文,我們就成了華梵大學的同事。後來我回到北京,我原來在華梵大學開的儒學和楚簡的課就由郭靜雲接替了。郭靜雲之後來北京,我介紹她與我的老同學、中國甲骨文專家宋鎮豪教授見面。
八年後,郭靜雲來岳麓書院講學,她帶來了《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的書稿。這是一部巨著,我翻看之際,大有一日千里、令人瞠目結舌之感。八年不見,郭靜雲的學術研究竟有如此飛躍的進步!這不僅是因為她的中式行文極其老到,她的研究視野也非常開闊。我於是半開玩笑地說:“猶太人太厲害了!”她也笑著回敬一句:“中國人太厲害了!”她這部書出版後,我在第一時間寫了一篇書評,發在《中華讀書報》上,隨後她這部書入選2013年中國最有影響力的20部文史圖書,名列第一。
如今,郭靜雲又呈現給我們另一部巨著:《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這部書毋寧說是圍繞“神明”問題建構的一個大理論體系。
長期以來,我深感學術界關於中國思想史源頭研究成果的匱乏。據我所知,到現在還沒有一部西周思想史,更不要說殷商思想史。上個世紀初,胡適出了第一部中國哲學史著作,從老子、孔子講起,受到蔡元培贊揚,說他能“截斷眾流”,這是何等的氣魄!胡適當時這樣做,或許有他的理由,但他這種方法卻在長時期內對思想史研究起了誤導的作用。1949年後,中國大陸哲學史學者追隨蘇聯日丹諾夫的哲學史方法論,即撰寫哲學史必須貫穿“唯物”與“唯心”、“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兩個對子,致使思想史研究出現一種“貼標籤”式的形式化和簡單化弊端。這時的思想史著作雖然從殷商時代開始寫,但少不了要給“天命”思想和批判“天命”思想戴上“唯心”、“唯物”的帽子。其實在中國,“天命”思想不止存在於殷周時期,它一直延續到晚清時代。我最近考慮中國現代人普遍缺乏“敬畏心”,為此重讀《尚書》,深感“天命”思想自有其深刻的積極意義,覺得有重新研究殷周思想史的必要。
前輩學者如張光直教授晚年曾提出殷商巫覡文化之重要,可惜他沒有以此為課題寫出專門的著作。此後,餘敦康、陳來等學者在其著作中曾專門討論過中國上古巫覡文化,但由於他們是中國哲學史專家,未能掌握和處理考古學方面的資料,所用資料只限於傳世文獻,故所論多為思辨性的而非實證性的。
郭靜雲教授是考古學、文獻學、藝術史方面的專家,於思想史方面也有很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她沒有大多數中國學者在方法論方面的教條主義框框,能根據實際材料和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尋求歷史事實的本來面目。
我讀這部書稿,深感其體系宏大,資料豐富而整飭。其中許多討論綜匯眾家之言,而又能獨闢蹊徑,排比鉤稽,推陳出新。雖說是學術論著,而又饒有趣味。但我也不免有些擔心,因為書中涉及的問題太多,很難做到每個問題都無疑問。如作者認為漢代“黃白”一詞專門表達升天,對此解釋我就心存疑慮。
古人說:“篳路藍縷,用啟山林。”這是第一部用商周考古學材料結合傳世文獻來探討中國思想史起源的著作!今後由考古學學者、殷商史學者、思想史學者來評論吧。
姜廣輝
2016年2月22日(正月十五)
寫於北京寓所
*本文系岳麓書院特聘教授姜廣輝為郭靜雲著《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一書所作跋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Some Blogs of Hanching Chung
網誌存檔
-
▼
2016
(611)
-
▼
7月
(62)
- Jacques Barzun: The Culture We Deserve : A Critiqu...
- Jacques Barzun雅克·巴爾贊 The Culture We Deserve: A Cr...
- 馬悅然、 陳文芬《我的金漁會唱莫札特》
- SPEAK, MEMORY by Vladimir Nabokov
- Roland Barthes 寫《符號帝國》THE EMPIRE OF SIGNS By Rolan...
- 出版界人物:遠景沈登恩(1949─2004) (黃春明等)
- The erotic, macabre art of Virgil Finlay, favorite...
- 童年、故鄉、戰場 (Otto Dix):Es war einmal (1934) By Olaf_G...
- BRAVE NEW WORLD by Aldous Huxley
- The 15 best European and Russian novels of all time
- 梁容若 《大度山雜話》1968《常識與人格》1968;徐復觀《論戰與藝術》曹永洋編1982
- 邵燕祥;章詒和:三千丈清愁鬢髮 五十年春夢繁華
- A Question of Trust 信任的力量/ Building the high-trust...
- 張秀哲《「勿忘臺灣」落花夢》1947/2013
- 劉守宜 ( -1989)《文學雜誌》明華書局
- A Floating Chinaman — Hua Hsu; H. T. Tsiang (1899-...
- 趙元任譯的《阿麗思漫遊奇境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 (海倫.奧森插圖),
- 《護生畫集》 純文學1981;台中蓮社2003 ;《豐子愷文選》
- Chinese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S...
- 《罪與罰》 / Crime and Punishment ;《窮人》By Fyodor Dostoe...
- 童軒蓀著《文化城故事》1972;翁立著《北京的胡同》,1992
- 《未名社作品選》: 臺靜農、韋素園、韋叢蕪、李霽野、曹靖華
- 《張充和詩文集》;《春風捎來的問候》Greetings from Fukushima
- Adorno: A Biography. A Conversation with Theodor ...
- 郭靜雲著《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
- Fauré: Pavane ; Andrew Lloyd Webber's Requiem. Moz...
- 《拾穗月刊》1950-1985? 張思婷「台灣戒嚴時期的翻譯文學與政治」
- 《心靈的慰藉:一部非同尋常的地域與家族史 》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 Juvenescence : A Cultural History of Our Age;苏薇星的翻譯評論
- 《錯過的時光:哈金詩選》
- The Periodic Table (1975, Levi, Primo , 1919–87)週期表
- MANSFIELD PARK by Jane Austen
- Jacques Derrida's library goes to Princeton / The ...
- 山椒大夫 Sanshō Dayū
- 雷諾茲【皇家美術學院十五講】Discourses on Art, by Joshua Reynolds
- Ingmar Bergman (1918- 2007)
- "Confession" "Where Love Is, God Is" -- an essay b...
- William McNeill (1917-2016)《追求真理:威廉‧麥克尼爾回憶錄》 The P...
- 《徐復觀教授紀念文集》、《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文存》/中國文學論集續編
- 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
- "Doctor Zhivago" by Boris Pasternak
- Anna Freud (1895-1982)
-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by Friedrich Nietzsche
- 《東海大學第二屆畢業同學紀念冊》;曹永洋《粒粒活命--胡文池牧師傳》
- Proust's Lasting Appeal. Proust: The Search By Ben...
- 簡白《流轉的夜色》《江戶.東京》;陳從周《蘇州庭園》
- SWANN'S WAY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Volume One...
- "Agamemnon" by Aeschylus
- Charles Chaplin:The birth of the Tramp;Modern Time...
- 《梁遇春散文集》《梁遇春散文全編》《春醪集》《淚與笑》
-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 1945--1988】【臺中文學地圖】
- The Dance of Death 《向死而生:哲人小語/哲言集》
- Voice. SEEING VOICES,
- Peter Zarrow《 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 1895-1949》;潘小松 《書夢依舊》《晚...
- Me Before You
-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
- 四方田犬彥《日本電影與戰後的神話》
- 音樂創作散記 1 /黃友棣撰;杜鵑花 作詞:蕪軍 作曲:黃友棣
- "The Power of Movies: How Screen and Mind Interact...
- Exercices de style 《風格練習》(1947)
- 《修理匠》The Fixer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
- 陳少聰《永遠的外鄉人》
-
▼
7月
(6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