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前言
图版目录
第一编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佛教基本原理
第三章 三宝和三扳依
第四章 其他皈依处
第五章 小乘
第六章 大乘
第七章 密乘、本尊、勇士空行、护法神
第二编
第八章 佛陀早期画像和雕塑像
第九章 宗教雕塑和绘画的功用
第十章 专业艺术家及其作品
第十一章 造像尺度与象征装饰
第十二章 开光仪轨与圣物
第十三章 宗教祟拜与供品
第十四章 艺术流派述要
第三编
第十五章 唐卡的分类
第十六章 唐卡的绘画与裱制装璜
第十七章 绘画材料
第十八章 泥塑艺术
第十九章 金属雕刻艺术
第二十章 金属雕铸艺术
第二十一章 金赂雕铸艺术
第二十二章 石刻和木刻艺术
第四编
第二十三章 十六尊者
第二十四章 本师释迦牟尼
第二十五章 佛陀的二位弟子——舍利子和目犍连
第二十六章 因竭陀尊者——十六尊者之一
第二十七章 阿氏多尊者——十六尊者之二
第二十八章 伐那婆斯尊者——十六尊者之三
第二十九章 迦里迦尊者——十六尊者之四
第三十章 伐阇罗佛多尊者——十六尊者之五
第三十一章 跋陀罗尊者——十六尊者之六
第三十二章 迦罗加伐蹉尊者——十六尊者之七
第三十三章 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十六尊者之八
第三十四章 巴沽拉尊者——十六尊者之九
第三十五章 罗怙罗尊者——十六尊者之十
第三十六章 注荼半托迦尊者——十六尊者之十一
第三十七章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十六尊者之十二
第三十八章 半托迦尊者——十六尊者之十三
第三十九章 那迦希尊者——十六尊者之十四
译后记
---
我竟然有1989年版 封面非下圖 :
《西藏宗教艺术》,扎雅·诺丹西绕著, 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265千字,1989年第一版,1997年1月第二次印刷。
西藏的艺术实际上大部分是宗教艺术。我写作《西藏宗教艺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介绍理解西藏宗教艺术所必需的佛教背景知识和藏族人对佛教的信仰观 念;通过介绍佛像雕塑及绘画的工艺和技法,向读者展示藏族人的宗教艺术观点和宗教艺术。这样做将有利于我们今后对西藏宗教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有助 于我们对西藏宗教艺术有一个更细致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藏族的佛教和藏族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有必要对佛教的某些方面,也就是我们 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的那些佛教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说,在个人学力所及的范围内,对藏传佛教的。些基本知识也作了重点说明。
没有一定的宗教背景知识,要理解西藏艺术是不可能的。我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宗教背景知识;本书的第二部分叙述宗教和艺术之问的联系; 本书的第三部分叙述制作各种宗教艺术品的工艺过程和技法。因为时至今日,关于宗教艺术品的工艺过程和技法方面,还没有信实可靠,可资利用的著作;使用传统 的工艺和技法进行艺术创造的艺术家也屈指可数。所以本书的第三部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我写作《西藏宗教艺术》的最早起因是由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the Central Asian Institute ofBonn n University)的舒尔曼教授编辑木版印刷全集时触发的。当时我从全集中选出一幅描绘十六尊者的木版画进行了译释,后来收入本书作为第四编。十六尊 者是佛陀的十六位弟子,在西藏艺术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宗教题材。他们或单个出现,或一组组出现;或者合起来作为一组艺术品。完整的十六尊者群像,除十六尊 者外,还有释迦牟尼佛和他的两位大弟子更仁布和目键连,居士羯摩札拉(佛陀一个俗人信徒)、汉地和尚和四大天王。
在进行译释的过程中,我首先确认画面所描绘的人物身份,然后解释人物的手印和身体姿式的宗教含义,介绍人物的传记,指明我们从圣物、圣像处学到什么东西。
书中表述的所有观点均来自权威性的著作或经典,其中有很多出自佛祖释迦牟尼的。谕;有一部分出自印、藏高僧大德的著作。因而书中的观点并不 只是藏族人的观点,但是以藏族人自己的观点作为基础的。我还引用了一些印藏人士所著的权威著作的材料作为参考。在写作过程中,我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出错,不 臆测,不作毫无根据的个人论断。
本书第三编涉及宗教艺术品的制作方法及使用器具方面的内容,我倾向于写得详细一些,每叙述一项内容,总要举出一个典型的实例。西藏各地的宗 教艺术品制造工艺有一定的差异,但不是很显著。使用的工具和配料的名称各地也基本相同。当然.我并不能单凭个人的能力把所有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工艺技巧都 记录在这本书里,只是采用了西方学者研究传统工艺的方法,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了一些在宗教艺术的某个特殊领域享有专长的艺术家叙述的宗教艺术品的制作工艺和 技法。但是仍然不能够说已为人们制作佛像和绘制唐卡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工艺入门说明书。
本书中一些今仍术语约五字拼前,像然我成了很大的气力。但还有一些艺人使用的术语我不知道该如何拼写,或许本来就没有确定的拼写格式。遇上 不能正确拼写的这类专门术语,我就根据听到的发音拼写出这个术语后面标上一个问号作为标记。另外一些专门术语,诸如金属和植物的名称,现在出版的一些藏文 字典都查不到,只好付之阀如了。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填补我这里留下的空白。
关于造像学的问题,西方研究者们似乎需要从分析和批评的角度进行研究。我自己也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赋予我的使命是表达一种藏族人自己 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探求隐匿在每一件艺术品背后深奥的宗教意义,而不是驻足于每个微小的细节本身,探究一些并不经常存在的细节的 释义。
本书的第二册是为第一册理论文字配备的插图。图版的文字只是简要地对画面描绘的内容做一说明。(汉译本将一、册合为一册出版——译者注)
该书的每一章都列出了所引文献材料的出处。文献的全名可以根据编号在书后的参考书目中查到,在正文写作中则以小号数字标出所引书目。此外, 我还另外开列了一些书目文献供对该专题有兴趣的同仁作深入的探讨。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假如书中引用的材料涉及《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一部十三卷的大 书,书中我所给出的确切出处都是在十三卷中一卷一卷、一叶一叶翻检出来的,这是唯一的办法,读者查阅起来是很费时间的,即使读者一遍一遍地翻检书后的附录 也感到麻烦。
最近一段时问在涉及西藏佛教的著作、论文中,人们往往宁愿使用梵语佛学词汇而不使用与此相对照的藏语词汇,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但它会 妨碍藏语佛学词汇的通行。因此,在本书中,除了因行文简洁的需要保留一些为人所知而且极为通行,几乎不能将其还写为藏文的梵文词汇,诸如佛陀 (Buddha)、菩萨(bod-hisattva)、羯摩(dharma)、经文(Sutta))、怛特罗tantra)、生死轮回 (samsāra)、曼札(mandala)等等之外,我尽可能多的使用藏文佛学词汇,以便使读者对这些词汇熟悉起来。所有的藏语词汇都进行了转写,发音 表列在书后的藏文索引里。注音方案采用1943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古尔德和瑞查逊编写的《藏语词书》。该书15页记:“藏语辅音的发音与英语辅音的 发音相近似,一些宽限元音的发音与意大利语有点近似”。“u”的发音和英语单词“too”里的[u:]一致“ü”的发音和德语或法语“tu”[ty]的 [y]一致。一些元音改变现象也做了补注,和辅音一起列在序言后的表格里。藏语的发音是根据拉萨语音为准的,但并不全是平民口语,是受过教育的人使用的语 言。(书中藏文转写已由译者还原为藏文排版——译者注)
本书第一册收有八张图表用来说明佛教的派系及其徒众,这样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直观示意图,将错综复杂的佛教体系图表化,使之通俗易懂,也为 读者提供了研究佛学体系的工具。除了一些次要的附属的术语,表中的佛学术语我尽可能地列出了梵语和与之对应的英语词汇。但对一些在英语、梵语中都经常使用 的术语,我就没有列出对应的英语词汇。
我要在这里向帮助这部著作得以出版的人们表达我衷。心的感谢。向德国研究院第十二专门研究所表达我的谢意;向研究所主任,伯恩大学中亚研究 所主任海西希教授表达我的谢意,感谢他鼓励我写出这本著作,感谢他对我的支持;我还要感谢伯恩大学中亚研究所的克劳斯·萨根斯彻教授,感谢他对我这部著作 的结构提出的建设性的设想和意见;感谢威涅尔·舒尔曼教授,他编辑的《西藏艺术全集》促使了我这部著作的产生,并从《全集》中选用了大量的图片作为本书的 插图,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舒尔曼教授又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我还要感谢伯恩大学印度研究所的让·米歇尔和爱弥儿教授,感谢他们代为校验了梵语词的转写; 还要感谢硕士露丝,感谢她为本书第二册拍摄了很多的图片。还要感谢那些允许我我采用他们收藏艺术品的照片的个人和博物馆。云色止江仁波且,云色止江仔细审 阅了全部的藏文,利用他对西藏艺术的渊博知识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并提供了诸多引文的藏文出处;感谢与云色止江一起的洛色林堪苏仁波且白玛坚赞,原拉萨 哲蚌寺洛色林和仓的堪布,作者本人的导师,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并以他个人的学识查对确定了佛教教义的论点;感谢在瑞士的伊嘎仁波且和慕尼黑中亚研究会, 巴伐利亚科学研究所的硕士邦隆仁波且也为本书的框架及其展开出了力;感谢印度达磨萨拉西藏文献图书馆主任、硕士嘉措次仁帮助我翻译了密乘的部分章节。
最后,我还要感谢莱普顿学院的英语负责人、硕士普林顿先生,感谢他认真仔细地校阅了全部英文译文;感谢我的妻子,诺丹·扎雅硕士,是她承担 了将我写的藏文原稿译为英语,并将译文全部打印这一艰巨的任务,她还协助我编排整理了参考书目。帮助我完成这部著作的还有许多人,以致不能在这里将他们一 个一个全部列出来,这里我再一次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扎雅·诺丹西饶
1976年4月26日 于波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