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范仲淹/《范仲淹研究資料彙編》/ 胡適: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


四十年幾前 初中石 國文老師教我們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
今天讀 范仲淹
送石曼卿



河光獄色過秦關,英氣飄飄酒滿顏。
賈誼書成動西漢,謝安人笑起東山。
亨途去覺雲天近,舊隱回思水石閑。
此道聖朝如不墜,疏封宜在立譚間。

石曼卿(994-1041)

《送真元二上人歸吳中》一詩中,作者還表達了對歸隱山水的嚮往:“歸心不可奪,千里故園春。……願結虎溪社,休休老此身。”



---
今年很早就知道有鄭清茂老師譯的《奧之細道》
現在讀他的同學林文月先生寫的書評 就將2004年寫的一篇合在這兒
昨天作 范仲淹 取吉川幸次郎的宋詩概論中選的一首 復習 讀鄭清茂譯《奧之細道》(林文月)/ 紀念吉川幸次郎,感謝鄭清茂:嚼飯增味。平生知己





劉子健 "宋初改革家-- 范仲淹",《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 , 1976pp. 123-162

--

李壽林等編,《范仲淹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88)-- 這兩巨冊共1266頁 是范仲淹千年誕辰紀念會議(台北圓山飯店)的贈品

此書目錄無頁數 很不方便
第一至第四卷/第二十卷是詩賦等 不過他著名的五首詞不知收在何處
此書大部分應該上網


****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句話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靈烏賦〉。

  范仲淹曾擔任北宋京城開封的知府,他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僅僅幾個月,開封就「肅然稱治」,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政績。只要他不再得罪什麼 朝廷的大人物,本可憑此政績逐漸獲得進一步提升,然而他卻生性耿直,不僅不會阿諛奉承,看到朝政上的過失,不管是不是在他的職責範圍之內,他都要理直氣壯 的提出批評。

  范仲淹發現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便根據自己的調查,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在景佑三年(西元1036年)呈給宋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 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呂夷簡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不僅如此,范仲淹還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的狡詐。偏偏呂夷簡老謀深算,蠱惑君主將范仲淹貶為饒州知州,後來幾 乎又貶死在嶺南。

  饒州在鄱陽湖畔。從開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須經十幾個州。除揚州外,一路之上竟無人出門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對此毫不介意,反而作詩道:「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不久,范仲淹的妻子李氏病死在饒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縣令的友人梅堯臣,寫了一首〈啄木〉詩和一首〈靈烏賦〉給他。梅堯臣在〈啄木〉詩中勸 他不要像啄木鳥一樣,啄了林中蟲,卻招來殺身之禍,面對貪官污吏不要過於耿直;〈靈烏賦〉中也是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勸范仲淹應 學報喜之鳥,而不要像烏鴉那樣報凶訊而「招唾罵於里閭」,希望他從此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隨意吃喝外,不要多事。

  范仲淹立即也回寫了一首同樣題目的〈靈烏賦〉給梅堯臣,他在賦中斬釘截鐵的寫道,無論如何,他都要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他始終都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這句名言,和他的另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樣為世人所千古傳頌,范仲淹的這種精神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Wikipedia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祖籍彬州(今陝西省彬縣),生於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個人生涯

早年

生 於北宋蘇州,隔年(990年)父親范墉不幸逝世,母親謝氏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范仲淹知道自己身世之後,辭別母親。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陽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讀書,仲淹讀書「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 淹不苦也。」[1],每天只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取食二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2]。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進士第,乃恢復范姓,受命 爲廣德軍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此時迎回母親贍養。 任官

後相繼出任集慶軍節度推官、泰州海陵西溪鹽倉監官。泰州任內,倡議修海堤,轉任興化知縣,與好友滕宗諒協力修築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堤成後不久,因母喪回應天府守喪三年。

宋 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行郊祀大禮,下令將親率百官至會慶殿為太后劉娥賀壽,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賀。時正值范仲淹守喪期滿,返朝任秘閣校理,上 書反對,以為有違君主之體,不合朝廷體制,並接連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天子。兩度上書皆被宰執壓下,范仲淹乃自請出任地方,貶為河中府判官。

宋 仁宗親政時期後,擔任右司諫一職。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協助夏竦 平定叛亂,在當地編造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3]。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升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副宰相)等職,進一步編造歌謠說:「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負。」慶曆三年(1043年)與富弼、韓琦等人組成政 治小集團參與政治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 手詔條陳十事》,是當時所謂「慶曆之治」的推動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風範。後因為遭到嫉恨朋黨的夏竦的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 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4],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於徐州。有子范純佑、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

文學

《宋史·范仲淹傳》云:「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嚴先生祠堂記》及《岳陽樓記》等,後者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主詞」[5]。著作為《范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於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於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鳥賦[6]中強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即所謂「知識分子的良知」)。

評價

  • 王安石在《祭范潁州文》中稱范仲淹「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7]。可是早在熙寧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評范仲淹「好廣名譽,結游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8]
  • 朱熹評說:「范文正傑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范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復,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9]
  • 呂中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10]
  • 宋元學案·序錄》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 王夫之對 范仲淹有苛評:「(范公)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簷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繫於其心。……若其執 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倖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 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11]

注釋

  1. ^ 《宋史》本傳
  2. ^ 《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之二《參政范文正公》
  3. ^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范)仲淹與韓琦協謀,必欲收復靈夏橫山之地,進一步編造歌謠說:『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4. ^ 《宋史》本傳記載:范純仁「自為布衣至宰相,廉儉如一,所得奉賜,皆以廣義莊」。樓鑰《范 氏義宅記》云:「文正公少長北地,皇祐中守杭,始至故鄉,訪求宗族,買田千畝,作義莊以贍之。宅有二松,名堂以『歲寒』,閣曰『松風』。因廣其居,以為義 宅,聚族其中,義莊之收亦在焉。……嗚呼!文正公奮身孤藐,未嘗賴宗人毫髮之力。既達,則闔族受解衣推食之恩。天佑范氏,三子鼎貴,皆以宏才高誼上繼父 風,後人得維持憑藉,以保其家。」
  5. ^ 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
  6. ^ 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歐陽修、余靖、尹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謫的時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當時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要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靈烏賦》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
  7. ^ 《臨川文集》卷八十五
  8. ^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七五
  9. ^ 《朱子語類》卷一二九
  10. ^ 《宋大事記講義》卷十
  11. ^ 《宋論》卷四《仁宗九》

[編輯] 參考書目





胡適: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幾年前,有人問我,美國開國前期爭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原文是 Patric Henry 在一七七五年的"給我自由,否則給我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在中國有沒有相似的話,我說,我記得是有的,但一時記不清楚是誰說的了。

我記得是在王應麟的《困學紀聞》裡見過有這樣一句話,但這幾年我總沒有機會去翻查《困學紀聞》。今天偶然買得一部影印元本的《困學紀聞》,昨天撿得卷十七有這一條。

范文正《靈鳥賦》曰:"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儒。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當時往往專指諫諍的自由,我們現在叫做言論自由。

范仲淹生在西曆九八九,死在一〇五二,他死了九百零三年了。他作《靈鳥賦》答梅聖俞的"靈鳥賦",大概是在景祐三年(一〇三六)他同歐陽修、余靖、尹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謫的時期。這比亨利柏烈的"不自由,毋寧死"的話要早七百四十年。這也可以特別記出,作為中國爭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話。

梅聖俞名堯臣,生在西曆一〇〇三,死在一〇六一。他集中有《靈鳥賦》,原是寄給范仲淹的,大意是勸他的朋友們不要多說話。 ……這篇賦的見解、文辭都不高明,……

范仲淹作《靈鳥賦》,有自序說:

梅君聖俞作是賦,曾不我鄙,而寄以為好。因勉而和之。庶幾感物之意同歸而 殊途矣。因為這篇賦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文獻,所以我多摘鈔幾句:

靈鳥,靈鳥

爾之為禽兮何不高飛而遠翥?

何為號呼於人兮告吉凶而逢怒!

方將折爾翅而烹爾軀,

徒悔焉而亡路。

彼啞啞兮如想,

請臆對而忍諭:

我有生兮累陰陽之含育,

我有質兮慮天地之覆露。

長慈母之危巢,

託主人之佳樹。 ……*

母之鞠兮孔艱,

主之仁兮則安。

度春風兮既成我以羽翰,

眷高柯兮欲去君而盤桓。

思報之意.厥聲或異:

憂於未形.恐於未熾。

知我者謂吉之先.

不知我者謂兇之類。

故告之則反災於身,

不告之則稔禍於人。

主恩或忘,我懷靡臧。

雖死而告,為凶之防。

亦由桑妖於庭,懼而修德,俾王之興

雉怪於鼎,懼而修德,俾王之盛。

天德甚迷,人言遏病!

彼希聲之鳳凰,

亦見譏於楚狂。

彼不世之麒麟。

亦見傷於魯人。

風豈以譏而不靈?

麟豈以傷而不仁?

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

焚而可變,孰為英瓊?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不學大倉之鼠兮,

何必仁為,豐食而肥?

倉苟竭兮,吾將安歸!

又不學荒城之狐兮,

何必義為,深穴而威?

城苛記兮,吾將疇依!

……**

我烏也勤於母兮自天,

愛於主兮自天。

人有言兮是然。

人無言兮是然。


這是九百多年前一個中國政治家爭取言論自由的宣言。

賦中"憂於未形,恐於未熾"兩句,范公在十年後(一〇四六),在他最後被貶謫之後一年,作《岳陽樓記》,充分發揮成他最有名的一段文字:

嗟夫,予當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微斯人,吾誰與歸。

當前此三年(一〇四三)他同韓琦、富弼同在政府的時期,宋仁宗有手詔,要他們"盡心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忌"。范仲掩有《答手詔條陳十事》,引論裡說:

我國家革三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綱紀制度,日削月侵,官壅於下,民困於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

這是他在所謂"慶曆盛世"的警告。那十事之中,有"精貢舉"-事,他說:

……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進諸科士皆合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盈,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乎教以經濟之 才,庶可以救其不逮。或謂救弊之術無乃後時?臣謂四海尚完,朝謀而夕行.庶乎可濟。安得宴然不救,並俟其亂哉。 ……

這是在中原淪陷之前八十三年提出的警告。這就是范仲淹所說的"憂於未形,恐於未熾";這就是他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從中國向來知識分子的最開明的傳統看,言論的自由、諫諍的自由,是一種"自天"的責任,所以說,"寧嗚而死,不默而生。"

從國家與政府的立場看,言論的自由可以鼓勵人人肯說:"憂於未形,恐於未熾"的正論危言,來替代小人們天天歌功頌德、鼓吹昇平的濫調。

(自由中國 第12卷 七期 : 1954/9/3 日作 ;9/1 是范文正公生日)

*****

*斤不我伐,彈不我仆。


** "甯驥子之困於馳騖(wu)兮,駑駘泰於芻(ahou)養。寧鵷(yuan)(qian)之饑于雲霄兮,鴟鳶飫乎草莽。君不見仲尼之勻兮,予欲無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見孟軻之志兮,養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優優,而大者乾乾。"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