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GHT THAT FAILED
By Rudyard Kipling
消失的光線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4 1960 台北: 環華
不知道為什麼選此書而不選傑作 Kim 或公認不錯的兒童讀物 如日本
- 邦訳作品
- 『ジャングル・ブック』
- 『少年キムの冒険』(訳:亀山竜樹、絵:山中冬児、『世界名作全集』172、講談社、1960年)
- 『少年キム』(訳:斎藤兆史、晶文社、1997年6月)ISBN 4794963092 /ちくま文庫、2010年3月
- 『プークが丘の妖精パック』(訳:金原瑞人、三辺律子、光文社、2007年1月)ISBN 4334751210
- 『キプリング短篇集』(訳:橋本槙矩、岩波書店、1995年11月)ISBN 4003222024
- 『祈願の御堂』(訳:土岐恒二、土岐知子、 国書刊行会 、1991年10月)ISBN 4336030472
- 『ゾウのはなはなぜ長い』(訳:寺村輝夫、著:長新太、集英社、1992年12月)ISBN 4082590056
- 『アルマジロがアルマジロになったわけ』(訳:高橋源一郎、講談社、1998年4月)ISBN 4062619725
此書無譯者名 (譯文有些問題(第一章引詩未譯 第一句she 譯錯 不過還可猜.....)等等
可以當英文教材
Contents
英国诗人兼小说家吉卜林
|
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英国诗人兼小说家吉卜林。也许有些大家会以为自己对吉卜林的作品一无所知。但是也许您看过迪斯尼的经典动画片"丛林故 事"。它就是根据吉卜林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的是婴儿莫格里在印度丛林中被狼抚养成人的故事。100多年来,它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吉卜林是一位优 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除了《丛林故事》之外,他还著有许多其它的儿童文学作品。
吉卜林所写的远古时代系列故事充满魔力和音乐,这些故事解释了豹子身上怎样长出斑点、犀牛的皮肤怎样变厚、大象鼻子又是怎样变长的:象娃娃低下头,凑在鳄 鱼那长着尖牙又带着腥味的嘴旁边。鳄鱼一口咬住了它的小鼻子,象娃娃一屁股坐下,使劲往后扯,扯了又扯,他的鼻子就开始变长了……
不过,吉卜林并非单纯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在严肃文学方面同样造诣深厚。虽然长期以来,他被视为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辩护人。但任何人都不能这样简单地将他的作品一笔勾销。事实上,吉卜林是最难定位的英国作家之一。
|
难定位
约克大学的豪顿教授是研究吉卜林的权威:可以说在吉卜林一个人身上有好几个作家,他作品题材种类之广,令人惊讶。《丛林故事》是他文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 他个人生活的中心。吉卜林对最原始的故事带有深厚的感情。儿童以及儿童文学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大英帝国时期的作家,他本人不可避免地带有帝国 主义色彩。他的作品受到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影响很大,不过他的作品决不是单纯的帝国主义文学。
吉卜林在1933年曾发表一次讲话,那时的他已经年近70,体态消瘦,胡须浓密。他说,我们跟木材是一样的:木材里的每一个节疤、每一个罅缝都代表树木在成长的时候感染的某种疾病或经受的某种伤害。那么吉卜林染过什么疾病?又受过什么伤害呢?
吉卜林在1865年出生在印度。他的童年似乎很幸福。他三十岁左右写的《丛林故事》就反应出了他本人童年的那种自由自在。我要请你自己去想象一下莫格里在 狼群中度过的美好生活,因为要是把他的经历都写下来的话,那得写好几本书。他刚到狼群中的时候,和才生出来的小狼一样大,但狼长得快,莫格里还只有几岁 大,小狼就已经长成大狼了。狼爸爸教给他各种本领,让他熟悉丛林里一切事物的含义,直到草儿的每一声响动,夜间的每一阵暖风,头顶上猫头鹰的每一声啼叫, 在树上小憩的蝙蝠的每一下抓搔,以及每条小鱼在池塘里跳跃发出的水声,他都能分辨得明明白白,他熟悉丛林就像商人熟悉办公室一样。不学本领的时候,他就躺 在太阳下睡觉,醒了就吃饭,吃完又睡。要是他觉得身上脏了或者热了,他就跳进池塘去游泳。想吃蜂蜜的时候,就爬上树去取。
除了自由和诗意以外,丛林中也充满危险和冲突。吉卜林笔下莫格里的世界中也带有深刻的不安全感,牛津大学英语教授贺麦尼说:《丛林故事》这 本书中不安全感的中心就是莫格里自己,这正是他令人感兴趣的地方。莫格里是一个具有思维能力的生物,从小就被迫在做人还是做狼之间做出取舍。这就是这个故 事的魅力所在,这是莫格里痛苦的根源,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属于谁,长大以后又会怎么样。从某种角度来说,《丛林故事》描述的就是青春期的不确定性。
童年的结束
吉卜林六岁时,他无忧无虑的童年突然结束了。他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正统教育,便把他和姐姐送回英国。对于吉卜林来说,他当时在英国的监护人是一个陌生人,而且给他造成了很大伤害。后来他曾经说,他当时好象是被带进了地狱,体验到了以前未听说过的各种恐怖。
研究吉卜林的权威豪顿教授说:我认为这段经历对吉卜林的性格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早期的名作《黑羊咩咩》表面上看是个虚构故事,但只要读过他的自 传,就可以看出其实这个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自己的经历为基础的。在我看来,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带有被出卖的感觉以及自我认知的断裂。
《黑羊咩咩》发表在1888年,当时吉卜林还不到23岁。他已经在六年前返回印度,在报社做记者和编辑,业余写短篇小说,发表在他任职的报纸上。1888 年,他把这几年里发表的作品收录在同一本书中发表,这就是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山中的平凡故事》。他的这部处女作,受到相当的好评。第二年,吉卜林离开了 印度,那以后他只回去过一次,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仍然是他想像中的故乡。《丛林故事》是他在1892到1895年之间写的,小说以印度中部为背景。
牛津大学的贺麦尼教授说:吉卜林1890年代写《丛林故事》的时候住在美国佛蒙特州,他是在以怀旧之情和幻想来创作这部作品的。书里的丛林他并未见过,而 是根据他读过的书虚构的。这令他的故事带有一种特别的异国情调,书中不少章节都是我童年时非常喜爱的,这些精彩的描写都出自他对于想象中那片土地的深切热 爱。这正是《丛林故事》的魅力所在,也正是迪斯尼动画片无法体现的
下面从《丛林故事》中挑选一段贺麦尼教授最喜爱的描写,也来感受以下吉卜林文字的魅力在印度,放牛就是天下最逍遥自在的活儿之一。牛群一面慢慢地走动,一 面嘎吱嘎吱地嚼着草,然后躺下来,过了一阵又起来向走动。它们甚至懒得叫,只是呼噜几声。水牛们挨个走进泥塘,一点点钻进污泥里,直到只有它们的鼻子和呆 滞的青色眼睛露在外面,然后就像木头那样一动不动地躺着。放牛的孩子这时也开始睡觉,睡醒了接着又睡,睡够了以后,就用干草编小篮子,把蚱蜢放在里面;或 者捉几只螳螂让它们打架;或者把丛林里采来的红色和黑色的坚果穿在线上做成项链;或者看蜥蜴在岩石上晒太阳,或者看蛇在泥塘边捉青蛙。然后孩子们还唱一些 长长的歌谣,结尾都是当地奇特的颤音。这样的一天显得比大多数人的一辈子还要漫长……
文字如音乐
吉卜林的文字就像音乐一样。事实上吉卜林有时就去酒吧或是部队营房收集民歌和小调,然后按照他们的节奏谱出新词,改成诗歌。
吉卜林不少作品都以军营为背景,不过他的视角并不局限在军营或军人中:吉卜林是一个高明的口技演员,他能用好多不同的声音说话,从他们的角度去叙述故事。 吉卜林的文字总是那么朗朗上口,蕴藏着童话、圣经和史诗的魅力。读他的文字,我们就会感觉到节奏的魅力,总会感觉到在最原始的层面上与素材的接触。
上面发表意见的是英国学术界公认的吉卜林权威,豪顿教授。其实,吉卜林出了擅长以作品中人物的角度和口吻看待事物、讲述故事之外,他的作品中夜不可避免地 带有他个人的视角和声音。1898年他写了一篇长诗,题为《白人的负担》。现在看起来,这题目相当招人反感,因为其含义是指白人统治并开化世界不但是他们 的道德义务,而且是一种负担。吉卜林从此被认为是帝国主义以及种族主义的发言人。不过在当时,虽然也有人对他这种观念提出批评,但那正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 期,因此他的大多数读者都赞同他的观点。三年后,他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基姆》发表后,吉卜林更被视为当时最伟大作家之一。
豪顿教授说:吉卜林笔下描写了多个不同的印度。但我认为小说《基姆》中的印度是最复杂的一个。作品发表在1901年,当时他已经彻底离开印度。吉卜林借基 姆这个人物写出了他自己对英帝国和印度抱有矛盾情感。基姆是印度教圣人的门徒,同时又是英国政府的间谍。他既是土著,又是殖民者;他是爱尔兰人、英格兰 人、同时也是印度人。他的身份不断变换。通过刻划人世的无常和基姆多变的性格,吉卜林鲜活地描绘出了大英帝国和印度复杂性。这部小说的形式上的杂乱,使吉 卜林得以将他在印度次大陆上的独特经历彻底而写意地呈现给读者。
吉卜林在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也就是因为《基姆》的成功。当时他只有42岁,对诺贝尔奖得主来说算是相当年轻。他在1936年去世时,英国举 国为他致哀。不过后来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不喜欢他,认为他守旧,在政治和思想上都不思进取。但近年来,由于殖民时代已逐渐被人淡忘,吉卜林也以其作品的 趣味性和复杂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