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楊牧:《葉珊散文集》《柏克萊精神》, 《搜索者》,楊牧詩集, 傳說,德譯本《蜘蛛.蠹魚.與我——楊牧的隨筆》《綠騎:楊牧詩選》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3.13),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人,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花蓮中學、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創作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又參考:楊牧:《一首詩的完成》,《亭午之鷹》2016.12.10



《葉珊散文集》台北:大林,19661978再版(文星1966年初版,洪範也是正版,大林印很多,卻是盜版。)
《葉珊散文集》最初是文星版1966。1977/78年又有洪範版,2009年已改版21刷;楊牧每一版都有話說。到2009版後記才有一段謝辭。
 1978年4月黎明版的楊牧自選集序言說明「散文集」盜印猖獗,於是自己動手做個定本。但有加入一輯「新作」約八篇,還是與原版有所不同(特別是書名)應鳳凰


聶華苓序
第一輯   陽光海岸 (大學作品)
第二輯    給濟慈的信
教堂外的風景,頁145-52,前半部談天主堂和雷神父的法國文壇見解……
第三輯  陌生的平原
後記


(封面為honeysuckle- 忍冬, 金銀花hinney, honey, honeysuckle, anthemion, fragrant)

綠騎:楊牧詩選(中文和瑞典文對照) Den grone riddaren

這部題名為《綠騎》(Den grone riddaren)的楊牧詩選由著名瑞典漢學家馬悅然(Goran Malmqvist)翻譯完成。譯者以個人觀點精選楊牧1958年至2010年所作詩120首,次第先後,譯為瑞典文,並別出心裁,訂定書名,則全書所見 左頁列印有楊牧原作,右頁為馬悅然之瑞典譯文,是為體例完整之漢瑞對照本。
  詩選出版後不及十天,瑞典國內即有重要消息見報,斯德哥爾摩 第一大報《每日新聞》刊登 Anna Hallberg 書評,點出楊牧詩自有一種「由柔和轉為急迫」的聲音,穿過整部詩集五百頁,動人心絃,絲毫不見隙縫與界限,而譯文顯然保存,展現之。「細雪那樣悄悄,無聲 下著,地雷 / 在遠方斷續爆破」,書評作者讚歎道:「楊牧詩裡美麗而急迫的聲音再現於和原文迴異的瑞典文字了。」
  《綠騎》又獲2011年瑞典最美麗書籍獎(書籍藝術獎),此獎自1933年設立,每年由六位專家評選,就書籍內容、設計、裝幀等,選出二十五本,在皇家圖書館展出,並代表瑞典年度出版品,參加巴黎書展及法蘭克福書展。

《綠騎:楊牧詩選》序文(摘錄)
楊牧與西方
【馬悅然,曾珍珍∕譯】
   當今華文創作的現代詩人,論對西方詩歌傳統之涉獵深入,恐鮮有出楊牧之右者。為了探窺經典文學之堂奧,他潛心修習多種語文。學古英文以鑽研英雄史詩《貝 爾武甫》Beowulf;學古典希臘文以閱讀平達耳和荷馬;更為了里爾克和歌德,努力學德文。除了詩作令人稱奇的吸納,轉化用心之外,作為譯者,楊牧的成 就亦屬可觀。2007年漢英對照付梓出版的《英詩漢譯集》展現了他融會中西的治學與譯事功力。這本譯詩集橫亙英詩發展的歷史縱深,精選詩作或擷要或全豹呈現,上起古英文佚名經典(包括《貝爾武甫》),續之以中古英文敘事傳奇《甲溫爵士與綠騎俠》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而於英詩傳統成大家者更自喬叟以迄吳爾芙,共選譯了三十位詩人的傳世名作。

  「轉益多師是吾師」,楊牧師法的西方詩人, 除了濟慈和葉慈之外,里爾克和艾略特對他的影響亦令人矚目。他以詩心獨運的譯筆完成的《葉慈詩選》出版於1997年,採原文與漢譯雙語呈現,共譯出葉慈精 選詩作76首,佐以愜恰註釋。在書首的導言中,楊牧縷述愛爾蘭國族的發展始末,勾勒出這一支最初「四季遊走和歇息於無垠的綠野上」的弱小族群,如何歷經天 災饑饉與殖民壓迫多重苦難,得力於先民前仆後繼的流血犧牲與意志堅持,終於在1948年推翻大英帝國統治,卓爾獨立,成為愛爾蘭共和國。在這篇導言裡,楊 牧特別強調凝聚國族意識,躁進的政治活動未必可恃也非唯一的革命取徑。以葉慈的成就與貢獻為例,楊牧倡言,詩人將源自於愛爾蘭本土的古老神話融入詩歌與劇 作,為喀爾特文化注入再生的活力,允為鎔鑄國族認同的先導。

  而楊牧最傲人的譯事成就當推1999年以漢英對照出版的莎劇《暴風雨》 The Tempest。敏於史識,楊牧以絲絲入扣,洞察人文與自然的敏銳解讀、靈動的詩韻、展現豐贍學養的註釋與評析,讓莎翁這齣封筆傑作,透過雜糅多元用語的 絕妙譯藝,為台灣文壇揭開了二十一世紀的序幕。

  楊牧嘗云,「小教堂初夏廊蔭裡讀里爾克〈杜伊諾哀歌〉,西方文化之美盡在於斯」(見《疑 神》,1993)。這位奧地利詩人所著《給青年詩人的信》(Briefe an einen jungen Gedichter, 1903-08),以及史本德(Stephen Spender)的散文專書《一首詩的創作》( The Making of a Poem, 1954),進一步則為楊牧撰述已被論者目為他個人詩藝論文之《一首詩的完成:給青年詩人的信》(1989),提供了典範。這本書寫於1984至1988 年,其間楊牧以客座教授身份二度任教於台灣大學。全書由十八封信簡組成,旨在為愛好寫詩的年輕學子解疑,著眼於闡發中西文學傳統互可融通的精髓。楊牧強調 寫詩是一種召喚,受召者眾,得道者寥。此一召喚求之於詩人的,乃期許他堅忍不拔,窮一生之力心無旁騖追求藝術之精進。而真誠無偽的詩除了需具備洞見與知識 之外,尤賴正直的人格和有為有守的道德修持相輔相成。

  楊牧對於西方文學深入而獨到的研究心得向來為他的創作活動提供源源不絕的養料。早 在1966年,他即譯出了洛爾伽(Federico Garc ia Lorca)的詩集《西班牙浪人吟》(Romancero Gitano)。又十年,在洛爾伽逝世四十週年前後,他發表了〈禁忌的遊戲1 ~ 4〉、〈民謠〉、〈西班牙一九三六〉等六首詩,以活用洛爾伽詩吟的迴響追懷這位挺身對抗極權橫遭殺害的詩人劇作家。

  記憶與時間撲朔迷離 的主題在楊牧多首詩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依我看來,艾略特形諸於〈焚毀的諾頓〉(Burnt Norton)詩中的時間觀或許對楊牧產生了影響,在〈水妖〉(1999)一詩略見端倪。楊牧生長在台灣東海岸的花蓮,後來任教於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華盛 頓大學,前後達30多年。太平洋、海的意象、洄瀾、洋流、以及潮汐的湧動在楊牧詩中迭生多重象徵意涵。潮起潮落無情地為時間的流動定節拍。然而,搏命以身 體的極限搆著精準的絕技,終生嚮往超越的完美(臻於美與真的遇合),水妖,楊牧的另我,矯疾旋身逸離於時間之外。她是她自己的女兒。我個人深信瑞典詩人哈 定(Gunnar Harding)針對伯格森(Henri Bergson)「流動的當下」(now flow)這一概念所做的精闢詮釋,楊牧或許心有同感。以下是哈定在2010年歌登堡(Gothenburg)書展的專題演講中所提出的詮釋:
「流動的當 下,生之流流動不居,時時盛載著過往,且往前發展從而更新。它不只涵納過往,也孕育著未來。就像一首正在演奏的樂曲,預示著下一個即將湧現的音調,而每一 個當下奏出的音調也同時溯迴改變了前此曲調的意涵。」
楊牧的第一本詩集《水之湄》於1960年結集印行,他在後記中曾經矢志自許,表明 一生將永續探索、實驗,務求不拘泥於一種固定風格。回顧他長達近乎一甲子的創作途程,對於初衷至今可謂恪守不渝。在這本以瑞典文譯行的《楊牧詩選》 (Den Grone Riddaren Dikter av Yang Mu)中,我決定按創作年代依序呈現楊牧的詩作,收錄了他始於1958年勃發自18歲浪漫少年情懷的歌詩,以迄2010年七十嵩齡詩人的近作,共117 首。這種呈現方式,我相信較諸炫學的指引,更有助於讀者從中體會楊牧令人驚異與時俱進的創作風格。我同時期望譯詩能提供讀者掌握原詩結構的門徑:楊牧的詩 特色在於語言縝密多姿,句構隨機拆解,變化有致,而主詞的省略和行尾標點符號的闕如更平添耐人尋味的多義性。

 *****
臨界的頃刻: - 德譯本《蜘蛛.蠹魚.與我——楊牧的隨筆》

德譯本《蜘蛛.蠹魚.與我——楊牧的隨筆》

圖◎阿力金吉兒
◎梅儒佩(Rupprecht Mayer)
譯◎汪玨 圖◎阿力金吉兒
忽 然,行走著的母親跟她的孩子停步了。飛機在山谷出現,那山谷之美孩子終生記得。母親把他從大路拉開,在斜坡找到一個掩蔽的地方,自己伏在孩子身上,怕他為 流彈傷及。母親的愛,撫慰的母語,大自然與故鄉,這些都是1940年出生的楊牧生命中最可持信的恆常;終究成為台灣最著名的詩人。
但是何以他們可能被美國飛機攻擊呢?在哪裡?這場景發生在瀕依太平洋海岸的島嶼,台灣。
半個世紀之前遭受一個中國政府(清廷)割棄,而今天另一個中國政府則企圖索回。
這島嶼之美亦為歐洲人認知,稱為:美麗島。楊牧五歲之前這島嶼是日本的屬地,亦即美國的敵國之領土。
若 干年後的另一頃刻。大地震撼搖著他摯愛的鄉城花蓮,台灣東海岸沿著太平洋的震區。這學童聽信讓人心驚的謠傳,海嘯將至,將吞噬這整個濱海地帶了。他坐在海 灘高處,終於見證自己童年的原鄉依舊無恙存在。同時他警悟,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宇宙」引導他離開花蓮,在「一個非常遙遠陌生的地方,去探索,追求,創 造」。地震最後的晃動使他進入某種狀態,「我似乎發現了什麼永恆的端倪」。又一次真實與心靈臨界的頃刻,使讀者難以忘記。
楊牧果然探索追求 創造,對各種外國語言,各類文學,以及遼遠的空間,都感到好奇;但是同時他對美麗家園的認知,根深蒂固,「蟬聲和蘆花和簷滴和蜻蜓銜尾」──還有,中國文 學。他在台灣開始研讀中國文學,旁及濟慈(John Keats),羅卡(Garcia Lorca);繼而躍向美國。
在西方攻讀人文科 學,這是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許多台灣香港學生選擇的求學過程。可是反觀在中國大陸,比較文學家作家和研究西方人文歷史的學者如錢鍾書 (1910-1998)、季羨林(1911-2009)等人,他們幾乎沒有後繼者,造成整個世代學術斷層的現象。原因就在於那裡缺乏外語訓練及實際與世界 接觸的宏觀,再加上意識形態之圜堵,遂導致其文學的某種局部區域性,並且阻礙其思想之推展。

楊牧在台灣求學時代就已是知名的詩人和散文作者。他先後於愛荷華,柏克萊讀書進修研究;學習新的語言,以掌握新的文學──英文、日文之外兼習德文,中古英文,拉丁及希臘文。其後他定居西雅圖在華盛頓大學執教比較文學,同時也屢屢停駐香港台灣做訪問教學或任講座教授。

美國西海岸對台灣人的牽引力,在楊牧的〈瓶中稿〉一詩裡有極動人的描繪。每一層拍岸的浪濤,對他而言,都與故鄉花蓮沙灘那片片弄潮的波浪切切相連;眺望可及,真實,卻遙遙千里之外。

另一處感人且詩意盈然的記憶片斷使我們恍如就在學童楊牧之側,觀看著那位雕塑木刻師傅。倏忽之間,一座手刻完成的木像竟轉變成了神祇,那神祇是男孩在廟宇裡不敢仔細觀望的;卻讓這孩子悟及藝術與詩的緣起。「詩是神話的解說」。

取之為題的文章〈蜘蛛.蠹魚.與我〉導引我們趨向又一段時間與文化的臨界頃刻。
楊 牧埋首柏克萊都蘭樓攻讀西方中古文學,譬如,他節譯了德國學者庫爾提烏思(Ernst Robert Curtius,1886-1956)著作《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Europaische Literatur und Lateinisches Mittelalter)之一章,在樓底最下層的人文特藏室裡,他看到一隻誤闖進來的蜘蛛。他假想牠的命運:無助地垂吊懸掛在一線之絲上,恐怕再不能完成 牠藝術品般完美的網;沒有同類相伴,除了書裡的蠹魚和這來自台灣的學者詩人。

校園外學生正「熱火朝天」高聲喧譁著遊行示威,而置身另一廣袤 天地的楊牧,吸引他的是大街上幾家學術名著收藏豐沃的書店。一次,學生闖進大學圖書總館,揚言將把貯收著成千上萬張登錄書卡的屜櫃推翻砸毀。楊牧對圖書館 工作人員的凜然無畏記憶深刻,他(她)們繞著卡櫃圍成一圈,誓死保護這些書卡,同時也是維護他們職業的尊嚴,不計生命安危。他們成功了。事件以口舌議論爭 辯作結,流歸塵沙。

令人同樣印象極深的是,當他在歐洲語言文學的迷宮裡徘徊逡行如那隻失落的蜘蛛,他可敬的導師──比較文學家陳世驤先生,及時點醒他鼓勵他,不要辜負他的才氣,忽略了創作。

楊牧的詩作數量極夥,並且屢屢加冕獲獎;這本精選十二篇文章的「隨筆」──如其副題標示,正是詩人沉思回顧的果實。
就像其他語文的偉大作品一樣,中文也具備著讓作者在一系列固定的文體之外,可以採用更多自在空間的抒寫方式。

「隨筆」,是一種周旋於短章敘說,奇聞逸事,遊記,論述或詩篇之間的文體。簡而言之,它包羅各種體裁,撰文者但需備妥水墨硯台,執筆直抒其思便是。
本 書譯者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和汪玨(Wang Jue)2002年即已責成楊牧詩選精美的雙語本《和棋》(Patt beim Go)之迻譯,亦由慕尼黑愛文出版社(A1 Verlag, Munchen)出版。這次她們把楊牧涵義深奧多重,註釋諷喻兼涉中西文化範疇的作品,翻譯成流暢可誦的德文,殫非易事。

小說作者並漢學家洪素珊與來自台灣攻讀中國文學的汪玨合作無間。汪玨從事善本書工作(類似西方16世紀前之木刻本古書 Inkunabel),曾在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東方部與蠹魚為伍多年。對於楊牧文章辭面辭裡的了解詮釋,應可無虞。

企 望從文集裡領略「中國情趣真味」的讀者,自當感受到西方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在作者的思想裡交融激盪後,潛發出的獨特風格和迴響。楊牧,史迪曼 (Tilman Spengler)稱之謂「當是今世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他毋需以異端分子自居,亦不必拱列在中國主流文化旗下──洪素珊在跋裡的警語。

正當目前各種評議言論滔滔紛紜之際,這本作品更是亟需的增全補闕。因為它非但緊靠當下,也同時與千百年來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密密關照,接軌。
譯者共同撰寫的跋之後附有語彙和作者紀事繫年,增加了這本新譯本的價值,讓我們更接近楊牧──這位美國著名的紐曼中國文學獎2013年得主;同時也讓我們可以欣然稱之為:德語地區推介台灣文學的一方里程碑。 ●



前 記
搜索者
出 發
科學與夜鶯
普林士頓的秋天
普林士頓的冬天
普林士頓的春天
紐約以北
西雅圖誌
海岸七疊
山坡定位
冬來之小簡
三代以前農家子
六朝之後酒中仙
風雨簷下
島嶼記載
花蓮白燈塔
北 方 (石湘先生十年祭)
南 方
霜滿天
土撥鼠芻言



搜索者一書 讀過幾篇 多佳作 有些很感人
很難想像楊牧之後的散文功力
會是何等境界


搜索者 楊 牧
我第二次去溫哥華島,正是春天快到的三月天氣。那些年我很習慣於單獨的旅行,一個小小的行囊丟在車子右邊座位上,除了換洗衣服外,只有少許的紙筆和香菸;通常我不攜帶任何書籍,但我有一本地圖,又有一本小冊子,記載些重要的地址和電話號碼,以及別的。
那大概是四年以前的春天,我已經慢慢淡忘了第一次去溫哥華島的經驗。或許因為我曾經去過溫哥華島,記下了那一次過分感傷的旅行——我從加拿大海邊出發,在豪雨中渡過喬治亞海峽——我乃決定換一條路線,重新體會單獨旅行的趣味;而且我還暗自砥礪,必須帶著果敢堅忍的意志,好像這將是平生第一次搜索著,計量著,如何出發,到達,去發現一個從來不曾去過的地方。那大概正是四年以前的春天,三月光景。有一天清晨醒來,坐在書桌前凝思,我忽然感覺到一絲細微的召喚,彷彿是大海洶湧的聲音,森林呼嘯的聲音,細微而強大,又如嬰見戀慕的啼聲。
我匆匆出門到港口趕搭早晨的渡輪,往西航向奧林匹克半島,這條航線很短很平靜,半小時就靠岸了。我取路北行,經過一些農田和橋梁;一個鐘頭之後終於到達安磯渡。那是奧林匹克半島北端唯一的大鎮,遙遙與溫哥華島相望。
到了安磯渡,我才發現時間很不湊巧,剛剛開走了一班定期的渡輪。那時因為春天還沒有真正到達普濟灣,渡輪的班次很少。我揣測,這麼一來,我可能將在碼頭上枯坐等候三個鐘頭。可是已經到了這遙遠的海角,似乎也沒有理由回頭了,何況我早就下定決心來搜尋一條全新的路線,難免遭遇不便和困難。我買了船票,將車子開向海岸公路上排隊。我的前面已經排了十多部車子,不久後面又接了一長條,都是候船的,準備渡海去溫哥華島。我坐在車子裡,舒展四肢半躺,注意著天色,原來四方暗淡隱晦。「岸上風雲如此,」我想:「海面必有大雨。」這方向可能不對,我又想。但我已經進入候船的行列,似乎沒有理由回頭了。
我翻開地圖來判讀。安磯渡和溫哥華島尾端的維多利亞港只隔了一衣帶水的璜‧德‧福卡海峽,相距大約二十五海里。溫哥華島形狀和臺灣很像,臺灣島若是先賢耆宿常說的「臥蠶」,那麼溫哥華島就是翻了一個身的臥蠶。兩島面積也非常接近,幾乎相等,甚至地形也大致雷同,中央是大山,河流短而急促,近海有盆地縱谷和港灣。我想我多年來對溫哥華島所懷抱的一分奇異的感情,莫非正是為了這個原因,但其實也不必如此,何況那裡更有一絲細微而強大的召喚,大海和森林的聲音;彷彿是神祕,又無比真實。
過了中午不久,我終於看到一艘船從海峽那邊緩緩駛來,心裡有些喜悅。我張望它靠近碼頭,旅客紛紛駕車從底艙出來。又過了一盞茶光景,我們車隊前的柵門也升起來了,車子連續發動,慢慢開過潮溼的浮橋,進入相反方向的底艙,熄火鎖門。我又爬到高處甲板上,覺得風大,乃又回頭走進餐廳,買了一杯啤酒坐在玻璃窗下,點一支菸,漠然看海。這時發覺渡輪正在移動,汽笛聲響,海鷗在水面亂飛,穿制服的港務員嚴肅地看著我們離開了安磯渡。
船行到海峽當中,我把啤酒一飲而盡,又走到甲板上眺望。現在知道不但天上風大,海水也是出奇地洶湧。璜‧德‧福卡海峽一頭接普濟灣,出口卻是太平洋,所以這條航線特別顛簸,已經不完全是內海的情調了,何況我們的船並不大,噸位還不如內海一般緊湊而忙碌的渡輪。我知道這是一種全新的體念,和第一次去溫哥華島的經驗不同。我因此乃又產生了喜悅和滿足的感覺。我知道,在北美洲一個不太知名的海角,在天之涯,我正為了響應一聲召喚,神祕不可知的呼喊,彷彿是波浪拍打的,或是森林交擊的一種聲音,深入我的心坎,引帶著我冒著陰鬱的層雲和春寒,彷彿又是沒有目標的,尋覓著,計量著人間有限卻又無限的旅程。
我在維多利亞港口上岸,經過市中心——這是一個種滿花卉的好看的小城市。那時陽光竟照亮了溫哥華島上這出名的港都。我早聽說維多利亞常年麗日,果然是真的。街道當中和人行小路邊都種滿了花,含苞待放;大部分是玫瑰,還有些天竺葵,而後者有些竟也開了。市民很閒適地坐在長椅上,衣著整齊,帶著戰前英國人的自尊風度;他們在讀報,或是交談,或是安詳地看鴿子啄食。我匆匆轉了一個大圈子出城,沿海岸公路繼續北上,黃昏前到達那奈摩,又是一個水邊的小城。我投宿在那奈摩,夕陽華麗。我把房門鎖好,走到海灘上,乃又想起了一首英詩,在心裡默誦華滋華斯的「黃昏在卡列海灘」:
這是一個美好的黃昏,寧謐無滯;
聖潔的時光安詳如女尼
肅穆而虔誠。豪華的太陽
正在平靜中緩緩沉落;
昊天的溫柔覆壓在海面上:
聽,那偉壯的生命是醒了,
並且以它永恆的運作盪開
一陣聲響如雷——悠遠不絕……
……
這本來是一首十四行詩,但我只能記憶到第八行,其餘都零碎難誦,雖然我知道它的大意,也記得所有的韻腳結構。那奈摩正對加拿大本土,海船來往,但好像都是遊艇和捕魚的舟楫。夕陽逐漸隱退,天地間確實充溢著一種濃厚的溫暖和柔情。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但我心情平靜,彷彿來過,確實經驗過,也許因為華滋華斯的十四行。
清晨帶著露水和海風混雜的涼意。我在陽臺上坐了許久,慢慢體會那涼意。不完全是春寒,似乎還是冬天的冷冽。陽臺外是廣大和平的海水,籠罩在一層灰白的晨霧下,但我彷彿也可以聽見小小的波浪在滾動,輕輕地,竊竊私語著,講小魚和蝦的閒話,大魚的故事,海鳥和船桅的傳奇。
我坐在陽臺上,久久。忽然真實地感覺到從前曾經來過,坐在同一個位置,張望同樣的海水,思索同樣沒有結果的問題。或許未曾來過,那便是在另外一個海邊,另一個天涯,另一個海角,單獨的,也許是人群中的寂寞,坐在彷彿類似的陽臺上一張椅子裡,沉沒在莫須有的抑鬱中。或許也不是,這只是我自己的設想,假定別人也經驗過這種完全相同的抑鬱和寂寞,在另一個天涯,另一個海角,而這一切都是可以五相傾訴的。
晨霧漸開,忽然幾道金陽直射而下,海面一片閃光。先是粼粼激盪,升沉不定;瞬間化為無垠的輝煌。
我想再度走到碼頭上,像昨天的黃昏,去看看醒轉的船屋和浮橋。我坐在陽臺上這樣想,然而並沒有動,只換了一個姿勢,讓朝日滿滿地完全地照在身上,感覺那溫暖。右邊沙灘上已經有人在走路了,海鷗跟著他飛,倏然提高,逸向海面,不久又三三兩兩回來,在我面前比翼頡頏。這是拿奈摩港外的清晨。
從拿奈摩向北走一小段路,可以左轉過山去溫哥華島的西岸。這是一條次要公路,顯然是很安靜的。我將行囊擲在右座,繼續前行。公路離開海邊不久,就開始上山了,溫哥華島的地形可以想見。車子在安靜得近乎荒涼的山區裡疾駛,越走越高,兩邊的林相慢慢改變,間雜的闊葉樹終於完全被針葉林所取代,空氣更涼,饒有高山的寒意。我轉過一個森林中的湖泊,煙雲迷濛,一片死寂;再升高時,發覺公路兩邊都積著清潔的白雪,大概是昨晚才下的。不久,忽然看到細小的雪片迎著擋風玻璃飛來?我將速度減低,雪片越來越大,能見極差。我猜想這一帶可能是溫哥華島橫貫公路的巔峰。雪太大,我的速度不得不繼續降低,幸虧新雪到地上就融化了,路並不滑。但我自忖,這樣低速前進也還是危險,乃將車子挪到路邊停下,因為我相信這雪不會下太久。我熄了引擎,注意看四周,原來我正好停在一棵巨大的松樹下,前後白茫茫一片,而松樹外竟是懸崖,谷底的森林大多遮在雪後。我索性點上一支菸,盡量教自己悠閒下來,埋在菸氣中休息。這時我想:誰也不知道我在什麼地方,誰也找不到我了。我在溫哥華島中央山脈的一個小角落,在初春的雪花中,完全自由,完全獨立。
半個鐘頭以後,雪漸漸小了,天色廓清。在神聖的寂靜中,我搖下窗戶外望,覺得天地純粹的寧謐裡帶著激越的啟示,好像將有什麼偉大的真理,關於時間,關於生命,正透過小寒的山林,即將對我宣示。一種宿命的接近,注定在空曠和遼闊的雲霧中展開。我不自禁開門走出來,站在松蔭的懸崖上,張臂去承受這福祉,天地沉默的福祉,靜的奧義。山嶺逐次向我顯現;雪完全停了,浮雲詭譎地飄著,迅速無聲,在我眼前紛紜地舒卷。許多古典詩詞的形象和節奏,中國以及外國的藝術和哲學體驗,不斷湧向我心頭,如山色谷風,又如樹梢跌落的積雪,提醒我須準確誠實地索引讚頌。然而我還是決定,這一刻的體驗悉歸我自己,我必須於沉默中向靈魂深處探索,必須拒斥任何古典外力的干擾,在這最最真實震撼孤獨的一刻,誰也找不到我。
我把車子從松蔭下轉回公路,慢慢滑行。車輪輾過那薄薄的積雪,隨地化為水漬。我覺悟這到底是春天的開端,有一種溫暖的力在幫助我。山中的針葉森林皚皚挺拔,在我兩側注目;天色越來越明朗,後來幾乎變成透明的藍。幾分鐘以後,車子就開始走下坡了。我證實剛才的猜測沒有錯,我曾經在溫哥華島的中央山脈巔峰遭遇一場短暫的大雪,停駐松下懸崖的角落。這時下坡的公路潔淨乾燥,我加速向阿爾柏尼港駛去。
當晚我住在阿爾柏尼港靠小河的一個旅棧裡。那是四年以前的春天,在阿爾柏尼港陌生的旅棧裡,我坐在窗前看陌生的街道,簡單的市招,飲酒,愉快地想著,我終於來了,來到一個我想像中非常重要的,充滿生命的啟迪和教誨的地方,完全陌生,卻又熟悉。彷彿曾經來過,確實來過了,不只是夢魂,是血肉的軀體,以另外一種姿態先我降臨這港口,復又召喚著我,要我通過海峽的陰雲和夕照,如此光明華麗,通過一首十四行詩,去擁抱高山大雪中的寂靜,以及那寂靜所宣示的時間的祕密。那是四年以前的春天,我第二次去溫哥華島,彷彿是沒有目的的流浪之旅,其實那是我永遠肯定的一莊嚴的搜索。 (一九八一‧九)

----

柏克萊精神

  • 作者:楊牧
  • 出版社:洪範
  • 出版日期:1977年

自 序
歸航之一
歸航之二
臺灣的鄉下
鯉魚潭
瑞穗舊稱水尾
山谷記載

夜宿大度山--20周年畢業3824人 1975學生數3929人 "如果東海決定以幾何級數擴大招生 它必須以幾何級數加聘教授添置設備"

又見臺南
聞彰化縣政府想拆孔廟
偉大的吳鳳
柏克萊精神
卜弼德先生
我所不知道的康橋
漢城 . 一九七四 . 贈許世旭
覃子豪紀念
徐道鄰先生
讀書萬卷且讀律
新潮叢書始末
外文系是幹甚麼的 ?
人文教育即大學教育
後 記


  本書為楊牧第一本隨筆散文集,收作品二十篇,三分之二為他在臺灣大學任教時所撰之觀察及感懷,大半為「結廬隨筆」專欄之精髓,觸及面極為廣泛,頗 能看到楊牧以詩人之心擴張的介入抱負,對於現代社會、文化、教育的體會和批判,於題材風格方面超越了《葉珊散文集》時代之抒情飄逸,也大異於《年輪》一書 所代表的寓言濃郁,以切入直指之文筆面對現實人生的問題,探討知識份子的社會良知,闡揚勇於任事的現代精神。
作者簡介
楊 牧
  臺灣花蓮人,一九四○年生,東海大學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Iowa)碩士,柏克萊(Berkeley)加州大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著有散文集十種,及詩集、戲劇、評論、翻譯、編纂等中英文三十餘種。

***

搜索者

前 記
搜索者
出 發
科學與夜鶯
普林士頓的秋天
普林士頓的冬天
普林士頓的春天
紐約以北
西雅圖誌
海岸七疊
山坡定位
冬來之小簡
三代以前農家子
六朝之後酒中仙
風雨簷下
島嶼記載
花蓮白燈塔
北 方
南 方
霜滿天
土撥鼠芻言



 楊牧詩集/ 傳說
傳說 葉珊 新潮叢書之十 1971
楊維中作畫 (各輯前)



922 2010

又 一回在餐宴上談到胡適,我基於「同志本位」,也拉胡適作同路人,說胡適曾當著徐志摩的面喊汪精衛:「我愛你!」還有「如果你是女的我一定娶你!」的話, 只見楊牧當下一臉狐疑,說:「『胡適全集』我都讀完了,沒有這一段。」我當下暗笑,怎有人會把這胡話寫在自己的文章裡,怕日記裡也不提。想了一下,這故事 似乎典出徐志摩日記,真實性當無疑問。


****
2010.10.15

前幾天Abe 拿一本厚厚的楊牧詩集

我查一下Wikipedia 只有楊牧詩集I/II
http://zh.wikipedia.org/zh-tw/楊牧_(台灣)


不信邪
查到
楊牧詩集Ⅲ-文學叢書31
I S B N:9576743141
I S B N 13:9789576743146
作 者:楊牧
精平裝/頁數: 平裝本 / 540頁
出版社:洪範
出版日: 2010/09/16



現代詩大家楊牧的作品,近年在海外陸續出版英、法、德、日等外文版,廣受國際矚目。本書是繼《楊牧詩集Ⅰ》、《楊牧詩集Ⅱ》之後的第三部長篇詩集,將《完整的寓言》、《時光命題》、《涉事》、《介殼蟲》等四本詩集彙整為一部,依洪範體例精編精印,慎重推出。

楊 牧在「自序」中說:我曾經把過去一段長時間的工作整理為詩集長編二部,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中原刊五卷之合帙,是為其第一部,七十年代中以下至八 十年代中四卷合為第二部,先後覆校出版。則此書所收為賡續其次之四卷,包括一九八六年至二○○六年間的作品,是為長編第三部。物換星移,荏苒數十寒暑,偶 爾有些陌生的警覺,但也不乏因為體會到其中一些雖不能盡知,卻多少也諳識有餘的奧秘,關於時間和空間,心靈的假象和神志的真諦之類,一些屬於嚴謹縝密的詩 的奧秘,所以招致的感慨,何曾忘懷。

目次

自序
第十卷 完整的寓言
 我從海上來
 村莊十四行
 無端
 代牋
 春月即事
 復活節次日
 魚的慶典
 單人舞曲
 雙人舞
 去矣行
 草原告別
 蛇的練習三種
 其實
 劫後的歌
 新陽
 易十四行
 燈
 風鈴
 十二月十七與小名對霧
 午后的公園
 康州暴雨
 端午寄莊二
 暑中離席
 悼某人
 在一隊坦克車前
 你也還將活著回來
 寓言一:石虎
 寓言二:黃雀
 寓言三:鮭魚
 喇嘛轉世
第十一卷 時光命題
 客心變奏
 心之鷹
 懷念柏克萊
 一定的海
 島
 樓上暮
 歸北西北作
 宗將軍挽詩幷誄
 致天使
 劍蘭的午後
 十二月十日辭清水灣
 連續性無伴奏隨想曲
 戲為六絕句
 時光命題
 拾起
 故事
 子夜
 小滿
 驚異
 長安
 抒情詩
 望湖
 十年
 最憂鬱的事
 新歌
 象徵
 前生
 論詩詩
 挽歌詩
 仰望
 七星潭
 鶴
 船
 裂痕
 構成之一:CHIASMUS
 構成之二:盆景
 松下
 細雪
 伯力
 聖.彼得堡
 孤寂.一九一○
 她預知大難
 施琅發銅山
 寧靖王歎息羈棲
第十二卷 涉事
 卻坐
 水妖
 三號風球
 巨斧
 為抒情的雙簧管作
 舞者
 錯覺
 一仕女之畫像
 搜尋的日光1
 搜尋的日光2
 搜尋的日光3
 搜尋的日光4
 野薑花
 藿香薊之歌
 回歸
 和棋
 主題
 兔
 獅和蝌蚪和蟬的辯證
 雉
 鷹
 虛線
 地震後八十一日在東勢
 近端午讀Eisenstein
 遂渡河
 平達耳作誦
 預言九九
 蠹蝕
 隕蘀
 失落的指環
第十三卷 介殼蟲
 遺忘
 七月
 招展
 閏四月
 砉然
 爽約一
 爽約二
 零時差
 心動
 替身
 木魅
 自君之出矣
 蘇幕遮
 失題
 侵曉作
 臺南古榕
 成年禮
 顏色
 戰爭
 心兵四首
 子夜徒歌
 霧與另我
 無題一
 無題二
 介殼蟲
 老式的辯證
 以撒斥堠
 沙婆礑
 佐倉:薩孤肋
 蜻蜓
 隰地
 池南荖溪一
 池南荖溪二
 松園
附錄 序跋彙編
 《完整的寓言》後記
 《時光命題》後記
 《涉事》後記
 《介殼蟲》後序
題目索引
 一 年代序
 二 筆畫序



葉珊詩集《傳說》志文新潮叢書 1971/1978三版

  1. 論楊牧傳說

    〈山洪〉其實是銜接葉珊時期,過渡到楊牧時期的一首力作,也是《傳說》這本詩集具備典範性 ...傳說》出版後次年,葉珊從詩中消失,楊牧則巍然升起,原因應該在此。 ...
    tea.ntue.edu.tw/~xiangyang/tailit7.htm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2. 楊牧(台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水之湄》; 《花季》; 《燈船》; 《傳說》. (以上為葉珊時期所著的詩集). 《瓶中稿》(台北:志文,1977); 《楊牧詩集I》(台北:洪範,1978)(由以上五卷詩集合 ...


林淇瀁〈台灣文學〉論文4

樹的真實
論楊牧﹝葉珊﹞《傳說》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