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大衛.格雷伯
- 原文作者:David Graeber
- 譯者:湯淑君,李尚遠,陳雅馨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7/05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反對是為了生存,
公民覺醒是為了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
上街頭是為了爭取更有尊嚴的未來!
公民覺醒是為了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
上街頭是為了爭取更有尊嚴的未來!
「投入這(社會運動)那麼久,你會有點忘記自己還有可能會贏。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辦遊行、群眾大會……假如只有四十五人現身,你會很沮喪。如果三百人到場,你會很高興。結果,有一天,來了五十萬人。你反而難以置信:某種程度上,你早已停止去想那有沒有可能發生了。」
原本只是一則刊登在雜誌上的廣告,邀請大家在 2011年9月17日一起上街頭,占領華爾街;這樣單純的籲請,如何演變成全球矚目的公民運動,且其影響力至今還在持續延燒呢?
大衛. 格雷伯以「占領華爾街」發起人之一的角度,翔實觀察了華爾街占領行動的始末,並分析了這場行動之所以引發的原因,及其獲致成功的諸多因素。
身為一個相對溫和的無政府主義者,格雷伯重新耙梳了民主的定義:民主不是只彰顯在投票的那一刻,群體決策亦非粗糙之多數決;它源於一種相信人人在根本上平等的信念,允許人們以充分且平等參與的方式,運用各種有利的手段去決定集體的事務。
延續著這樣的信念,格雷伯也以資深社運人士的經驗,分享了在公民行動中群體取得共識決的操作原則,以及如何「占領」及「解放」各種公共空間,並在既有的權威之外,建立起基於共識、平等、廣泛參與的自治生活。
所謂革命、行動與公民不服從,從來就不會有固定的形式,其所激盪出的思想轉換卻是永久的。我們所要做的,不是顛覆掉眼前的一切,而是不斷擴展自由的範圍,直到其成為生活中的終極價值。
名人推薦
李茂生(台大法律系教授)、何明修(台大社會系教授)、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孫窮理(苦勞網祕書長)專文導讀
李惠仁(紀錄片導演)、何穎怡(商周出版選書顧問)、吳叡仁(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哲斌(媒體工作者)聯手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格雷伯 David Graeber
1961年生於美國,左傾而激進的人類學家。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助理教授;現任倫敦政經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人類學教授。二○○六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演講,被譽為「型塑文化本質論述的傑出人類學家」。二○一一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百大風雲人物之一。
二○一一年出版的《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中文版由商周出版)一書,榮獲「文化人類學學會」(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二○一二年最佳專書獎。
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為華爾街占領運動的重要領袖。他的論述將這場被視為擾人的街頭抗爭,變成全球矚目的抗議運動。格雷伯共同發表的運動口號:「我們是99%。」(We are the 99 percent),撼動了長期由極富人口壟斷社會資源的美國。
譯者簡介
湯淑君
翻譯工作者,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同學,上課了!》、《甩掉壞情緒》、《哪裡出了錯?》、《深海潛航》、《比爾蓋茲開講》等書。
李尚遠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譯有《帝國》(合譯)、《我們只有一個世界:全球化的倫理學》、《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 》、《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
陳雅馨
台大社會所畢。譯有《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立緒)、《未來的性》(麥田)、《路西法效應》(合譯)、《REPLAY重播》、《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危險療程:心理學大師榮格、佛洛伊德,與她的故事》(合譯)(商周)等書。
大衛‧格雷伯 David Graeber
1961年生於美國,左傾而激進的人類學家。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助理教授;現任倫敦政經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人類學教授。二○○六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演講,被譽為「型塑文化本質論述的傑出人類學家」。二○一一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百大風雲人物之一。
二○一一年出版的《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中文版由商周出版)一書,榮獲「文化人類學學會」(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二○一二年最佳專書獎。
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為華爾街占領運動的重要領袖。他的論述將這場被視為擾人的街頭抗爭,變成全球矚目的抗議運動。格雷伯共同發表的運動口號:「我們是99%。」(We are the 99 percent),撼動了長期由極富人口壟斷社會資源的美國。
譯者簡介
湯淑君
翻譯工作者,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同學,上課了!》、《甩掉壞情緒》、《哪裡出了錯?》、《深海潛航》、《比爾蓋茲開講》等書。
李尚遠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譯有《帝國》(合譯)、《我們只有一個世界:全球化的倫理學》、《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 》、《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
陳雅馨
台大社會所畢。譯有《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立緒)、《未來的性》(麥田)、《路西法效應》(合譯)、《REPLAY重播》、《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危險療程:心理學大師榮格、佛洛伊德,與她的故事》(合譯)(商周)等書。
目錄
1. 序幕即將揭開
2. 為什麼可行
3. 「暴民開始思考與推論」:隱藏的民主史
4. 改變如何發生
5. 打破魔咒
2. 為什麼可行
3. 「暴民開始思考與推論」:隱藏的民主史
4. 改變如何發生
5. 打破魔咒
個以佔領、開大會的模式來進行的抗議活動有所不同,且這個「不同」的意義何在。看完後,讀者一定會憶及1990年阿岡本的一本小書「即將到來的共同體」,並且在對照輝映下得到鼓舞。那麼本書的第三章到底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一般提到民主制度,我們都一定會將這個制度定義成民有、民治、民享的制度,並且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成熟的政治制度。然而,事實上果真如此?或許真實僅是我們不過是以虛偽的民意取代了虛幻的神權而已,現代的統治者的本質仍舊是與中世紀的統治者一樣,他們都是少數的菁英分子,強佔了所有的資源,而且也是自私自利。本書不斷地提及「我們就是那些被支配的百分之九十九」,就正是在非難這個現象。而且作者也提及在後工業時代,金融服務取代了工業生產,於資本金融化後,貨幣的虛幻價值不斷地被再生產,工人日益貧窮,而學生也在畢業後受到就學貸款清償的壓力,而整日感到不安與羞辱。整個的社會中階層的向上移動一事,已經是個無法實現的夢想,此際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種不斷被傳統民主體制壓抑到社會邊緣的生活圈,或許就是另一個讓我們恢復尊嚴的選擇。
讓我們回憶起一個更古老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一個族群的組成份子公推了共主,在族群受到外界侵襲時,該共主擁有所有的權限以利擊退外界的侵襲,但是在平時仍舊是與其他的族群組成分子一樣,沒有享受任何的特權;更奇妙的是,只要有必要族群可以透過共識而另選共主(作者是以海盜為例)。然而,在現在,這類的行動被定義成革命,而且被任何種類的法制所禁止。這種戰鬥型的生活共同體,在剝除戰鬥的性質後,難道沒有留下任何的斷簡殘篇?
革命是個創法的活動,然而當創法者成功地推翻了原有的體制後,其自身又會成為支配者,並盡全力發揮護法的權力,維護其所創製的體制,於此階段創法的權力會一變成為護法的權力,兩者幾乎無法區分。在這種無限循環的機制下,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都會存在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被支配者。
本書的作者,不是主張這些被支配者應該革命,更不是主張應循合法管道懇請支配者留意到他們的需求。革命只是個無限的循環,每次的革命除了帶來極度的犧牲與悲哀外,改變不了現實。而體制內的改革一事,在在證明人民只能在投票的數秒內當主人,然後繼續當奴隸。在這種充滿了無力感的情況下,人民沉迷於意識形態鬥爭的對決(例如藍綠兩極的謾罵)一事,並非無法想像。所謂的做自己的主人,僅是代表了選擇一邊的支配者當自己的主人而已。不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對於華爾街佔領活動的批評都是,他們是無政府主義者,沒有行動計劃,也不想提出任何具體的改革建議,他們能夠做的僅是透過「暴力」拆除現有的秩序。然而,這種的批評僅是想把直攻「金錢、軍事、全球化統治模式的核心﹣美國華爾街」的活動,引導回「正軌」而已。
華爾街佔領活動透過非暴力的訴求,暫時地佔領了傳統統治體制下的一個物理性空間,然而其所表達出來的卻是以往被民主洪流沖刷過後成為斷簡殘篇或廢墟的、被遺忘的生活態度,一種透過討論集結共識,來對以多數決迷惑群眾的統治階層施加壓力的新型直接民主管道。亦即,透過佔領物理性空間的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卻是處於創法與護法兩物理性空間中的「閾」,一種存在於不存在的空間中的生活態度。
正如班雅明所論,挖掘出斷簡殘篇或廢墟,並且給與新生命、新定義一事,並不是一種給與過往被遺忘事蹟「正名」的舉動,而是一個讓挖掘遺址的人得到救贖的活動。面對著全球化現象,在(不)自由貿易協定下幾乎無法呼吸的百分之九十九,在這近二十年來,在全世界各處串聯,雖然短暫但是卻不斷地發出了怒吼,尋求新的生活態度,這正是遍地開花的時刻,也是即將到來的共同體的實踐。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一書用了極為淺顯的用語,表達了以上的情事,同時也帶來了希望。
一般提到民主制度,我們都一定會將這個制度定義成民有、民治、民享的制度,並且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成熟的政治制度。然而,事實上果真如此?或許真實僅是我們不過是以虛偽的民意取代了虛幻的神權而已,現代的統治者的本質仍舊是與中世紀的統治者一樣,他們都是少數的菁英分子,強佔了所有的資源,而且也是自私自利。本書不斷地提及「我們就是那些被支配的百分之九十九」,就正是在非難這個現象。而且作者也提及在後工業時代,金融服務取代了工業生產,於資本金融化後,貨幣的虛幻價值不斷地被再生產,工人日益貧窮,而學生也在畢業後受到就學貸款清償的壓力,而整日感到不安與羞辱。整個的社會中階層的向上移動一事,已經是個無法實現的夢想,此際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種不斷被傳統民主體制壓抑到社會邊緣的生活圈,或許就是另一個讓我們恢復尊嚴的選擇。
讓我們回憶起一個更古老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一個族群的組成份子公推了共主,在族群受到外界侵襲時,該共主擁有所有的權限以利擊退外界的侵襲,但是在平時仍舊是與其他的族群組成分子一樣,沒有享受任何的特權;更奇妙的是,只要有必要族群可以透過共識而另選共主(作者是以海盜為例)。然而,在現在,這類的行動被定義成革命,而且被任何種類的法制所禁止。這種戰鬥型的生活共同體,在剝除戰鬥的性質後,難道沒有留下任何的斷簡殘篇?
革命是個創法的活動,然而當創法者成功地推翻了原有的體制後,其自身又會成為支配者,並盡全力發揮護法的權力,維護其所創製的體制,於此階段創法的權力會一變成為護法的權力,兩者幾乎無法區分。在這種無限循環的機制下,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都會存在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被支配者。
本書的作者,不是主張這些被支配者應該革命,更不是主張應循合法管道懇請支配者留意到他們的需求。革命只是個無限的循環,每次的革命除了帶來極度的犧牲與悲哀外,改變不了現實。而體制內的改革一事,在在證明人民只能在投票的數秒內當主人,然後繼續當奴隸。在這種充滿了無力感的情況下,人民沉迷於意識形態鬥爭的對決(例如藍綠兩極的謾罵)一事,並非無法想像。所謂的做自己的主人,僅是代表了選擇一邊的支配者當自己的主人而已。不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對於華爾街佔領活動的批評都是,他們是無政府主義者,沒有行動計劃,也不想提出任何具體的改革建議,他們能夠做的僅是透過「暴力」拆除現有的秩序。然而,這種的批評僅是想把直攻「金錢、軍事、全球化統治模式的核心﹣美國華爾街」的活動,引導回「正軌」而已。
華爾街佔領活動透過非暴力的訴求,暫時地佔領了傳統統治體制下的一個物理性空間,然而其所表達出來的卻是以往被民主洪流沖刷過後成為斷簡殘篇或廢墟的、被遺忘的生活態度,一種透過討論集結共識,來對以多數決迷惑群眾的統治階層施加壓力的新型直接民主管道。亦即,透過佔領物理性空間的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卻是處於創法與護法兩物理性空間中的「閾」,一種存在於不存在的空間中的生活態度。
正如班雅明所論,挖掘出斷簡殘篇或廢墟,並且給與新生命、新定義一事,並不是一種給與過往被遺忘事蹟「正名」的舉動,而是一個讓挖掘遺址的人得到救贖的活動。面對著全球化現象,在(不)自由貿易協定下幾乎無法呼吸的百分之九十九,在這近二十年來,在全世界各處串聯,雖然短暫但是卻不斷地發出了怒吼,尋求新的生活態度,這正是遍地開花的時刻,也是即將到來的共同體的實踐。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一書用了極為淺顯的用語,表達了以上的情事,同時也帶來了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