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我解開了Punctum這首詩。遍遊網路,終於在一篇文章看到王鷗行去看史密松尼博物館的展覽。沒提是什麼展覽。只寫了當年加州曾經私刑了350人,許多是亞洲人。
我查到有個攝影師 Ken Gonzalez以這些私刑照片為題材作展,他拿掉照片中的受刑人。因此那些是挖去部分主題的照片。王鷗行再以羅蘭巴特的「刺點」(punctum)觀念來寫這些照片。對王鷗行來說,刺點是人物消失後依然留在地面的陰影。
我非常非常自傲我在電腦前坐了三小時,終於找到這首詩的寫作契機,因而解開了這首詩的暗喻手法。我猜多數讀者都不知道。這就是譯者的用途。
讀者捧在手中的是作者的思想與我們譯者無人聞問的歲月。
中文書 , 西蒙波娃 何穎怡 , 先覺 , 出版日期: 2001-03-30
優惠價: 9 折, 324 元
快活;卻肯定我會極端想念她。 一九四七年一月,被《紐約客》譽為「最美麗存在主義者」的
西蒙波娃,拿著靈魂伴侶沙特的介紹信抵達美國,展開為期四個月的旋風旅行。 一九四八年,她在法國出版日記體遊記《
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初始並不為人注意。但......
more
......
今天掏到以前水晶唱片的業務 林崇予傳給我的罕見罕見罕見封面,雷光夏首張專輯「我是雷光夏」的日本版CD封面。看,創作是病毒,到日本去了。日本版額外收錄「泰雅人的故鄉」。音樂往留言1去。
- 何穎怡/譯,《阿姆斯特丹》,商周出版,2008年。
內容簡介
反對是為了生存,
公民覺醒是為了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
上街頭是為了爭取更有尊嚴的未來!
「投入這(社會運動)那麼久,你會有點忘記自己還有可能會贏。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辦遊行、群眾大會……假如只有四十五人現身,你會很沮喪。如果三百人到場,你會很高興。結果,有一天,來了五十萬人。你反而難以置信:某種程度上,你早已停止去想那有沒有可能發生了。」
原本只是一則刊登在雜誌上的廣告,邀請大家在 2011年9月17日一起上街頭,占領華爾街;這樣單純的籲請,如何演變成全球矚目的公民運動,且其影響力至今還在持續延燒呢?
大衛. 格雷伯以「占領華爾街」發起人之一的角度,翔實觀察了華爾街占領行動的始末,並分析了這場行動之所以引發的原因,及其獲致成功的諸多因素。
身為一個相對溫和的無政府主義者,格雷伯重新耙梳了民主的定義:民主不是只彰顯在投票的那一刻,群體決策亦非粗糙之多數決;它源於一種相信人人在根本上平等的信念,允許人們以充分且平等參與的方式,運用各種有利的手段去決定集體的事務。
延續著這樣的信念,格雷伯也以資深社運人士的經驗,分享了在公民行動中群體取得共識決的操作原則,以及如何「占領」及「解放」各種公共空間,並在既有的權威之外,建立起基於共識、平等、廣泛參與的自治生活。
所謂革命、行動與公民不服從,從來就不會有固定的形式,其所激盪出的思想轉換卻是永久的。我們所要做的,不是顛覆掉眼前的一切,而是不斷擴展自由的範圍,直到其成為生活中的終極價值。
名人推薦 李茂生(台大法律系教授)、何明修(台大社會系教授)、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孫窮理(苦勞網祕書長)專文導讀
李惠仁(紀錄片導演)、何穎怡(商周出版選書顧問)、吳叡仁(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哲斌(媒體工作者)聯手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格雷伯 David Graeber
1961年生於美國,左傾而激進的人類學家。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助理教授;現任倫敦政經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人類學教授。二○○六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演講,被譽為「型塑文化本質論述的傑出人類學家」。二○一一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百大風雲人物之一。
二○一一年出版的《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中文版由商周出版)一書,榮獲「文化人類學學會」(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二○一二年最佳專書獎。
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為華爾街占領運動的重要領袖。他的論述將這場被視為擾人的街頭抗爭,變成全球矚目的抗議運動。格雷伯共同發表的運動口號:「我們是99%。」(We are the 99 percent),撼動了長期由極富人口壟斷社會資源的美國。
譯者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