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more than you show, speak less than you know.”
— William Shakespeare
人是有情理法的。彼此用馬內的花和貝多芬的音樂,溝通起來較為方便多多。
Scientists have been playing sounds to plants since at least the 1960s, exposed them to everything from Beethoven to Michael Jackson. Over the years, evidence that this sort of thing can have an effect has been growing
每個筆觸,都對應著一個自由的靈魂。
回望內心,找出與心靈共鳴的永恆之作。
最完整引領你穿梭於優質的藝術作品中,
#講座資訊 《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2022, 2023.3 再刷 )新書發表會
時間|9/8(五)19:00-21:00
與談|陳逸淳(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與談|洪儀真(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地點|永樂座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24巷13號B1)
主辦|@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群學出版社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藝術圈正湧現一場寧靜革命。官方支持的學院派繪畫遭受各路新興派別挑戰,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在內。其中,馬內(Édouard Manet)在「落選者沙龍」展出〈草地上的午餐〉,更為這場藝術運動吹響了號角。自此,人們不再期望藝術要承載宗教或歷史等宏大敘事,而是能更追求技巧與形式。自此,世人對於「何謂繪畫」的觀念起了徹底的轉變。本書作者、知名社會學家布迪厄,將這種認知及實作上的變革,稱為「象徵革命」。
然而,象徵革命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眾多條件才能達成。本書首先從「場域」的概念切入,探究革命發生的條件。當時,教育擴張導致學位過剩,連帶改變了創作者的人口結構,讓馬內為首的「異端」能吸納更多支持者。於是,原先被官方壟斷的審美標準,開始弱化並鬆動。另一方面,馬內出身上流社會所養成的「慣習」,以及他日後在沙龍、咖啡廳、畫室累積的社會「資本」,也都是他得以擔綱革命先知的條件。而這恰恰展現出象徵革命的弔詭:革命者往往是擁有優勢的人。
以此,透過分析畫作風格、評論家的論述、行動者的階級屬性,布迪厄從法國繪畫的案例,見證現代藝術如何誕生。
本書由未完成手稿與課程講稿集結而成,課堂上不時穿插對聽眾來函的回應。因此,即便看似是一部未竟之作,本書反倒更能讓我們窺見這名思想家鍛造概念的過程。
說明:約半年前,曹永洋老師拿本李健吾翻譯的【情感教育】(1984,上海譯文,【李健吾之譯者序與譯註甚佳】),說要交換看永安的譯本---我忘掉有無交換。
曹老師聽說郭松棻會背李健吾翻譯的【包法利夫人】,特別注意。
所以2月份漢清講堂要請梁永安來主持討論【情感教育】,請定日期,請多參與!
2007 林南先生講『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我偶爾會在台大有些巧遇,就將其一小部分記下)
林南(
Nan Lin
)是我久聞其名的東海先輩,我猜它1930
年代出就畢業了。
他出版過社會學方法論的書。
【作者簡介:林南是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的社會學系教授, 以及亞太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他是
The Struggle for Tinanmen (1992);SocialSuppo
「The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與Afren Dean與
Walter Ensel合著,
1986):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1976):以及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1973)等的作者,地也是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1982)的共同編輯
(與Peter Marsden)
。他的作品散見於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與Social Force\'
以及其他刊物.林南教授是美國社會學會(1999-2000)
,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許多大學, 包括台灣大學與中國的人民大學等等的榮譽或諮詢教授。】
2007/4/12
在台大,他講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這講題與他合著的書相同
N Lin, KS Cook, RS Burt - 2001 - Aldine de Gruyter)。
相關之著作
兩岸都有翻譯:
林南
/著的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2001
)
:『社會資本』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出版社,
2005
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論文:
[美
]林南著/
「社會網路與地位獲得 」俞弘強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3年第
2期
我第一位提問:正如他明年在
OUP要出版的
Handbook of Social Capital—世界各國的同志採用
定名法(name generators)來談社會資本。
這種「學派」(school)搞學問之方式,本身這種社會資本, 就是學界早已有之的。
(
定名法是一種通用的測量"接觸的社會資本
"方法,它已經在有關網路的文獻資料中得到廣泛應用。 這種方法的一般技巧就是向個體自我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 詢問其與熟人的一些情況:角色關係(如鄰里關係、工作關係), 交往內容(如工作事務、家務雜事)或者親密程度(如相互信任、 非常親密等)。
)
他回答這主要是過去受到兩大師關於
社會資本理論(Bourdieu ,
1986;Coleman
,1988)的影響(在
20世紀70
年代末80年代初),不過他們的作品其實很少, 以後這主題成為各行各業都樂於談論的,演變到莫宗一是。
(「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結構中的特徵,但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有的人認為是社區規範(
Coleman ,
1990),有的人認為是群體團結(Hechter 1983
;Portes &Senssenbrenner ,
1993),還有的人認為是對自願性組織和公民組織的參與(Pu tnam
,1995
)。雖然存在上述分歧,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 即社會資本主要是指社會網路中接觸到的資源(Lin
,1995;
Flap,1996
;Tardos ,
1996;Burt
,1997;
Portes,1998
)。此外,社會資本理論同樣也關注資源的工具性使用( 對資本進行投資或動員)。」)
----
P. Bourdieu 在實踐理性中 引別人說法 杜尚之尿桶展示是最社會學的
布爾迪厄(1930-2002),
布爾迪厄的社會活動主要透過學術鑽研與社會關注,
《以火攻火》(意為主動另起新火,令森林大火轉向,
布爾迪厄的這本《以火攻火》是當今少見清析又震撼的論述。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eu)
1930年生於法國庇里牛斯山-大西洋省裡的東泔市,
Pierre Bourdieu 《藝術的法則》劉暉譯,北京:中央編譯,2001;2011修正版
Pierre Bourdieu (1930-2002)
French habitus habitus.
German Habitus exterior, habitus.
Hungarian habitus habit.
Italian habitus habitus.
Latin habitus disposed, in a certain condition.
French champ field, range. "
場"
布爾迪厄
:《
藝術的法則——
文學場的 ...
97 布爾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
——反思
社會學導引》,158頁、163頁;布爾迪厄:《
藝術的法則——
文學場的生成和 ...
布迪厄已經有《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自由交流》、《 關於電視》、《實踐與
反思》、《藝術的法則 》五部著作被譯成中文,據稱,今年商務印書館將有包括《區隔》的
四部布迪厄的譯著問世,這顯然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不過, 需要警惕的是,布迪厄論述的.....
反思》、《藝術的法則 》五部著作被譯成中文,據稱,今年商務印書館將有包括《區隔》的
四部布迪厄的譯著問世,這顯然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不過,
他不僅在許多著作中屢屢提及文學藝術, 而且還專門寫了幾部專著如《區隔:趣味判斷的
社會批判》、《藝術之戀:歐洲藝術博物館及其觀眾》、《藝術的法 則
:文學場的發生和
結構》、《文化生產場:論藝術和文學》等等。 要紹介布迪厄的文學理論,我們可能會有一 ...
社會批判》、《藝術之戀:歐洲藝術博物館及其觀眾》、《藝術的法
結構》、《文化生產場:論藝術和文學》等等。
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
- 作者: 皮耶‧布赫迪厄 新功能介紹
- 原文作者:Pierre Bourdieu
- 譯者: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
-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6/02
作者介紹
Pierre Bourdieu 《藝術的法則 》
目錄
序
文化帝國主義身為傳播與文化的政治經濟先驅,是「一個被納入到現代世界體系中心的社會,其領導階層則透過迷戀【?】、壓力、權勢或賄賂等方式,去模塑社會規定,好讓其符合統馭中心體系的價值及結構,或符合讓自己成為促銷者的整體過程。」〔Schiller,
1976, p. 9〕這個定義可與四分之一世紀後皮耶‧布赫狄厄【?】(Pier re Bourdieu)和洛伊克‧瓦岡(Loïc Wacquant)以社會學的眼光所下的定義做比較,他們兩人有 篇報告的主題便是針對「有史以來第一遭,唯一一個國家處於強加其 世界觀點於全世界的地位」的事實;「宛如對性別或對人種的統治一 般,文化帝國主義是種象徵暴力,在一種令人質疑的交流關係的支持 之下,行強迫服從之實,故而其組成特徵便是利用將連結獨特歷史經 驗的個別主義普世化,將這些個別專有的歷史經驗的獨特性變得不為 人知,從而讓這些經驗看起來很普遍。」〔Bourdieu
和Wacquant, 2000, p. 6〕
和Wacquant, 2000, p. 6〕
Few people depend as much as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do for their self-image upon the image others, and particularly other writers and artists, have of them. "There are," writes Jean-Paul Sartre, "qualities that we acquire only through the judgments of others." This is especially so for the quality of a writer, artist, or scientist, which is so difficult to define because it exists only in, and through, co-optation, understood as the circular relations of reciprocal recognition among peers.
Pierre Bourdieu,
2002《以火攻火:催生一個歐洲社會運動》.孫智綺譯,台北: 麥田. 2003 《遏止野火》. ...
《遏止野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Contre-feux
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作者:Pierre Bourdieu
譯者:孫智綺
出版社:麥田
單色印刷 / 平裝 / 160頁 / 直排
ISBN:9867895614
出版地:台灣
以火攻火:為一個歐洲社會運動催生 | ||
Contre-feux 2 | ||
| ||
| ||
出版社:麥田 | ||
出版日期:2003 年 11 月 29 日 |
Contre-feu原本在法文的意思是指大火災時,
布赫迪厄於1998年接受瑞士Jérôme Meizoz訪問時,也提到了書名Contre- Votre maison d'édition (Éditions Liber- Raisons d'agir) s'inscrit dans un esprit de « résistance », le mot revient souvent. Oui. Nous souhaitons exercer une force négative, c'est-à-dire avant tout résistante aux médias les plus puissants, comme Le Monde, pour ne pas le nommer, qui banalisent le discours néo-libéral sur le monde social. Le succès de vente est donc important, car il oblige les médias à prendre en compte ce que nous disons. Malheureusement, aujourd'hui, dans les médias, la force des idées se mesure à la force du nombre. C'est la pensée audimat. Nous espérons, par nos livres, tenir en respect, ou du moins faire respecter certaines règles. D'où le titre de mon livre, Contre-feux. Les grands journalistes, qui détiennent aujourd'hui un immense pouvoir, veulent parfois faire croire que les intellectuels veulent je ne sais quel pouvoir terroriste de type stalinien. En fait, les intellectuels ne veulent pas le pouvoir, ils veulent un contre-pouvoir efficace, ils veulent le pouvoir de dire non. JM:貴出版社的社名Éditions Liber -Raisons d'agir(「書卷-行動的理由」)帶有「反抗」的精神, PB:我們希望發揮一種反對的力量, 出處: Propos recueillis par Jérôme Meizoz, 11 mars 1998. Parution in Le Temps, Genève, 28-29 mars 1998, p. 11 |
Sur la television
布赫迪厄論電視
作者:Pierre Bourdieu
譯者:林志明
出版社:麥田
初版日期:2002 年 08 月 03 日
單色印刷 / 平裝 / 164頁 / 橫排
ISBN:9867895606
出版地:台灣
《布赫迪厄論電視》
「畢竟,在這所謂媒體的年代,知識政治的一個主要戰場, 不正就是聲光俱全的電視,或者,報紙?」
1988年10月,法國數以百計的藝文人士帶領, 得到二十萬人簽名,要求電視戲劇在播放中不能插播廣告, 要求公共頻道完全不能播放廣告, 經費全部取自執照費與徵收自私營頻道的廣告收入。 這個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就是布赫迪厄。
這位法國乃至於全球人文社會學科的泰斗認為, 哲學與社會科學的文化生產場域,現在已經由新聞場域取代, 而執行這場轉換的,主要是透過身跨兩個場域的人。 他們的身影並不確定,錯落在新聞場域與專業場域之間。 他們利用雙重身分的優勢,避開兩界的特定要求, 但是卻將取諸兩界的或多或少的權力,引進彼此。
此書一出,法國新聞工作者群起「 口誅筆伐這位法國最具分量知識分子」,但是, 布赫迪厄自己對本書是這麼定位的:「 我仍希望這些分析提供工具或武器, 給所有為了如下理想而奮鬥影像從業人員: 讓媒體成為一種民主公器,而不是成為形象符號的壓迫手段。」
回看台灣,較諸法國,應該是更為嚴重。《布赫迪厄論電視》 這本書是適時的一本短論,關切電視民主化前途的人,何不一讀?
《防火牆》
本書由數十篇評論集結而成。布赫迪厄認為英美的新自由主義、 全球化已侵入法國,甚至歐洲。新自由主義以理性經濟包裝, 試圖縮減社會政策以達到最高的經濟成長率。 作者認為全球化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金融市場的全球化, 但這並不是一個均質化的過程, 國家權力只能任由少數金融大國及金融大手所掌控。 而歐元貨幣的統合將造成歐洲各國只能透過降低社會保險的支出、 加強勞動市場的「彈性化」等手段,來維持其競爭力。 相對於破壞社會權益的金融歐洲,作者提出一個社會福利的歐洲, 使其建基在歐洲各國勞動者的結盟上,以便抵銷每個國家的勞動者( 特別是透過社會傾銷)所加諸其他國家勞動者的威脅。 作者並主張研究者有義務介入社會運動, 協助創造象徵行動的新模式,以對抗新自由主義霸權。
作者簡介:
對當前一這股新自由主義下的全球化,<防火牆>提供了, 不同於目下以與世界接軌,國際化(=會説英語) 為尚的觀點或許並不需要選擇贊同那一邊只是,於看待事務, 甚有啟發小心自己不被單一的價值觀(尤其是不賈思索, 理所當然的單一價值)左右,甚至造成恐懼( 如果市面上所有崇尚資本主義的媒體,書與雜誌, 都在傳遞成功等於有錢這件事,便很難不為自己的荷包與價值擔心) ,能夠有機會看看各種不同的觀點,也頂不錯的
作者:Pierre Bourdieu
譯者:林志明
出版社:麥田
初版日期:2002 年 08 月 03 日
單色印刷 / 平裝 / 164頁 / 橫排
ISBN:9867895606
出版地:台灣
《布赫迪厄論電視》
「畢竟,在這所謂媒體的年代,知識政治的一個主要戰場,
1988年10月,法國數以百計的藝文人士帶領,
這位法國乃至於全球人文社會學科的泰斗認為,
此書一出,法國新聞工作者群起「
回看台灣,較諸法國,應該是更為嚴重。《布赫迪厄論電視》
《防火牆》
本書由數十篇評論集結而成。布赫迪厄認為英美的新自由主義、
作者簡介:
對當前一這股新自由主義下的全球化,<防火牆>提供了,
Blue Cave 店長:7374 | ||||
人道關懷的展現─讀布赫迪厄<防火牆> 不管你關不關心政治或經濟,在台灣大概都躲不開「全球化」 <防火牆>一書有個副標題叫「抵禦新自由主義的入侵」。 那麼又是為什麼要抵禦新自由主義的入侵? 問題就在於, 新自由主義就是這麼一套來合理化自己罪惡手法的藉口! 我們來看看近幾年來最流行的名詞<知識經濟時代>一書作者, 極度不平衡?極度不平衡的結果就是美國的財富源源不絕的增加, 這時候自稱是左派中的左派的社會學家布赫迪厄當然要出來講話。 從社會學家的觀點,像梭羅那些經濟學家- 讀<防火牆>是在台灣一片全球化的聲浪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