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魯迅*先生介紹到中國,對中國現代版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魯迅評價她的作品是:「她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鬥爭;所取的題材大抵是困苦,飢餓,流離,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聲,掙扎,聯合和奮起。」--
凱綏·柯勒惠支版畫選集 序目1936/2/17
Käthe Kollwitz 凱綏·柯勒惠支 (原名Kaethe Schmidt 夫姓Kollwitz )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战争》(组画)等,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 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以一八六七年七月八日生于东普鲁士的区匿培克(Koenigsberg)。她的外祖父是卢柏(Julius Rupp),即那地方的自由宗教协会的创立者。父亲原是候补的法官,但因为宗教上和政治上的意见,没有补缺的希望了,这穷困的法学家便如俄国人之所说: “到民间去”,做了木匠,一直到卢柏死后,才来当这教区的首领和教师。他有四个孩子,都很用心的加以教育,然而先不知道凯绥的艺术的才能。凯绥先学的是刻 铜的手艺,到一八八五年冬,这才赴她的兄弟在研究文学的柏林,向斯滔发·培伦(Stauffer Bern)去学绘画。后回故乡,学于奈台(Neide),为了“厌倦”,终于向闵兴的哈台列克(Herterich)那里去学习了。 一八九一年,和她兄弟的幼年之友卡尔·珂勒惠支(KarlKollwitz)结 婚,他是一个开业的医生,于是凯绥也就在柏林的“小百姓”之间住下,这 才放下绘画,刻起版画来。待到孩子们长大了,又用力于雕刻。一八九八年, 制成有名的《织工一揆》计六幅,取材于一八四四年的史实,是与先出的霍普德曼(Gerhart Hauptmann)的剧本同名的;一八九九年刻《格莱亲》,零 一年刻《断头台边的舞蹈》;零四年旅行巴黎;零四至八年成连续版画《农 民战争》七幅,获盛名,受 VillaRomana 奖金,得游学于意大利。这时她和 一个女友由佛罗棱萨步行而入罗马,然而这旅行,据她自己说,对于她的艺 术似乎并无大影响。一九○九年作《失业》,一○年作《妇人被死亡所捕》 和以“死”为题材的小图。 世界大战起,她几乎并无制作。一九一四年十月末,她的很年青的大儿子以义勇兵死于弗兰兑伦(Flandern)战线上。一八年十一月,被选为普鲁 士艺术学院会员,这是以妇女而入选的第一个。从一九年以来,她才仿佛从
大梦初醒似 的,又从事于版画了,有名的是这一年的纪念里勃克内希(Liebknecht)的木刻和石刻,零二至零三年的木刻连续画《战争》,后来又有三幅《无产 者》,也是木刻连续画。一九二七年为她的六十岁纪念,霍 普德曼那时还是一个战斗的作家,给她书简道:“你的无声的描线,侵人心髓,如一种惨苦的呼声;希腊和罗马时候都没有听到过的呼声。”法国
罗曼·罗 兰(Romain Rolland)则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 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 和纤秾的同情,把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里了。这是做了牺牲的 人民的沉默的声音。”然而她在现在,却不能教授,不能作画,只能真的沉 默的和她的儿子住在柏林了;她的儿子像那父亲一样,也是一个医生。 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 之上——或者赞美,或者攻击,或者又对攻击给她以辩护。诚如亚斐那留斯 (Ferdinand Avenarius)之所说:“新世纪的前几年,她第一次展览作品的 时候,就为报章所喧传的了。从此以来,一个说,‘她是伟大的版画家’; 人就过作无聊的不成话道:‘凯绥·珂勒惠支是属于只有一个男子的新派版 画家里的’。别一个说:‘她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宣传家’。第三个却道:‘她 是悲观的困苦的画手’。而第四个又以为‘是一个宗教的艺术家’。要之: 无论人们怎样地各以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来解释这艺术,怎样地从中只看见一种的意义——然而有一件事情是普遍的:人没有忘记她。谁一听到凯绥·珂 勒惠支的名姓,就仿佛看见这艺术。这艺术是阴郁的,虽然都在坚决的动弹, 集中于强韧的力量,这艺术是统一而单纯的——非常之逼人。” 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 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此后又出了一本新集(Das Neue K. Kollwitz Werk,1933),却更多明朗之 作了。霍善斯坦因(Wilhelm Hausenstein)批评她中期的作品,以为虽然间 有鼓动的男性的版画,暴力的恐吓,但在根本上,是和颇深的生活相联系, 形式也出于颇激的纠葛的,所以那形式,是紧握着世事的形相。永田一修并 取她的后来之作,以这批评为不足,他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和里培尔 曼(Max Liebermann)不同,并非只觉得题材有趣,来画下层世界的;她因 为被周围的悲惨生活所动,所以非画不可,这是对于榨取人类者的无穷的“愤 怒”。“她照目前的感觉,——永田一修说——描写着黑土的大众。她不将 样式来范围现象。时而见得悲剧,时而见得英雄化,是不免的。然而无论她 怎样阴郁,怎样悲哀,却决不是非革命。她没有忘却变革现社会的可能。而且愈入
老境,就愈脱离了悲剧的,或者英雄的,阴暗的形式。”
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是本世纪很有影响的画家。中国曾出版过她的版画集、开过她的画展,可以那么说,我国老一辈的版画家都间接地成了她的学生。直到今天,在他们的每一幅作品中,都能明白无误地辨认出珂勒惠支鲜明风格的刀法和造型等。
1.来自哥尼斯堡的姑娘
凯绥•珂勒惠支本姓施密特(Schmidt),1867年7月8日出生于德国哥尼斯堡。她的外祖父和父亲都是崇尚法国革命、参与民主运动的。在家庭的影响下,她以自己的艺术投身于工人运动。 1889年,珂勒惠支到慕尼黑深造绘画艺术,受德国著名的版画家麦克思•克林格尔铜版画技法的 影响很深。后来,当珂勒惠支的组画《农民战争》称誉德国艺坛时,克林格尔还代表艺术学院授予她维拉•罗马奖金。珂勒惠支在去慕尼黑之前,1885年已经在 柏林学过绘画,但慕尼黑之行,却奠定了她成为版画家的基础。 1891年,她与卡尔•珂勒惠支结婚。卡尔是个医生,婚后,他们一个为工人、贫民治病,一个作画。我们在珂勒惠支的版画中,发现大量表现贫病交迫的工人生活版画和赈济病人、扶救妇孺的宣传画,就是画家生活的写照和感受。 1894年至1898年间,珂勒惠支完成了第一套由6幅铜版画和石版画组成的组画《织工的反 抗》。史沫特莱在《珂勒惠支版画集•序言》中说:这套组画"第一次描写了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下的德国劳动阶级的痛苦生活,——跟今日中国的工人同样的痛苦 生活。"这套组画取材自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暴动史实。 1904年至1908年,珂勒惠支又完成了7幅铜版组画《农民战争》,这套组画以其深刻的内容和无与伦比的精湛的铜版画艺术技法,轰动德国绘画界。著名画家克林格尔、利勃尔曼等,都给以很高的评价。国家艺术馆收藏了她的版画。 1928年,珂勒惠支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版画部主任,同时被授予教授的学衔,这是德国艺术教育界的第一个女教授。 1933年,希特勒对进步文化界实行法西斯镇压。在首批受迫害的人中,就有珂勒惠支。她被解除 一切职务,作品禁止展览和出版。但是全世界的进步人士都尊敬这位杰出的版画家。罗曼•罗兰称颂道:"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 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1945年4月22日,珂勒惠支逝世于德累斯顿附近的摩里茨堡。
2.作品传入中国
把珂勒惠支版画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是
鲁迅。 1931年9月20日出版的《北斗》创刊号上,有一幅珂勒惠支木刻组画《战争》中的第一幅《牺牲》。作为珂勒惠支第一幅介绍到中国来的版画,有着深刻的含义。这是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柔石等特意选刊的。 这幅木刻画的是一个母亲悲哀地闭上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后来鲁迅在《写于深夜里》一文中说:柔 石被害时,报章上毫无记载,"许多人都明白他不在人间里,……只有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上海翻译和校对。偶然看到德国书店 的目录上有这幅《牺牲》,便将它投寄《北斗》了,算是我的无言的纪念。"柔石等牺牲后,鲁迅还曾写信给珂勒惠支,请她画一幅烈士被害情形的图画作为纪念。 但她来信说不能,因为她没有看到过真实的情形,而且对中国的事物又很生疏。 1930年7月15日鲁迅收到诗荃寄来的5种珂勒惠支的画集,画家高度的思想力量和精湛的艺术 技巧,引起鲁迅的重视,遂产生了搜集珂勒惠支原拓版画的念头。后来,鲁迅就托史沫特莱写信去求购,先后购得组画《织工的反抗》、《农民战争》及别的版画, 都是署有珂勒惠支亲笔签名的精拓品。此后,鲁迅将这些画陆续发表在刊物上。 1932年11月,鲁迅在《文学月报》第1卷第4期上,发表《"连环图画"辩护》,同时选发珂 勒惠支黑白木刻组画《无产阶级》中的两幅。1933年2月7、8日,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在同年4月1日《现代》第2卷第6期上发表的同时, 选登了柔石烈士的照片和手迹,并再次刊出《牺牲》。1935年10月,鲁迅还在《译文》上,介绍过黑白木刻《纪念李卜克内西》。这是珂勒惠支所作的第一幅 黑白木刻,也是她唯一的一幅表现工人运动领袖人物的作品。鲁迅写于1936年4月7日的《写于深夜里》的文章,在英文刊物《Thevoiceof China》(《中国的呼声》)上发表时,他又选发了《农民战争》组画之五《反抗》,这是被评论家称为珂勒惠支把自己画进反抗行列的著名的一幅。 1931年8月17日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请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来讲解版画创作技法,自己当翻译。这是我国第一个创作木刻技法讲习会。20日,鲁迅将珂勒惠支亲笔签名的一套组画《织工的反抗》送给内山嘉吉。 当时参加讲习会的江丰回忆道,鲁迅先生曾对学员们说,由于《农民战争》这套组画特别感动他,因此写信请珂勒惠支创作表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版画,但未成。1932年,江丰被捕入狱,鲁迅通过关系送给江丰国外版的珂勒惠支版画集一册,鼓励他继续从事木刻。 鲁迅自1931年收到珂勒惠支的版画后,在与木刻青年会晤或通信时,经常谈起珂勒惠支先进的艺 术思想、严格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版画技法,一再要求木刻青年学习珂勒惠支。3.《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出版 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凯绥•珂勒惠支版 画选集》,是1936年5月由鲁迅自费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的。这是中德人民文化交流的一件纪念品。 这本书不但内容精彩,就是装帧也早为出版界盛称。它由鲁迅编印并自行设计封面,为4开本,前有 茅盾译亚格纳斯•史沫德黎序文,内收版画21幅,其中石版画7幅、铜版画14幅。此外,在《序》中还附有3幅黑白木刻。这些版画一部分采自原拓本,一部分 从德国艺术护卫社画帖中选取。21幅画系在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印刷厂,用珂罗版、宣纸精印,线装包角、磁青纸封面上粘有鲁迅手书的题签,显得质朴大方,清新 悦目。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是鲁迅生前亲自编选的最后一本版画集,自病前病后,前后经年。原定 1936年5月出版,中途因鲁迅病势转剧,一度工作停顿。至7月间,健康转佳,在酷暑中,鲁迅和许广平一起在地席上,一页页地将印刷好的宣纸,排正次序, 衬添夹层,然后送到印刷所,以中国民族传统的线装装订成册。 这本版画选集限于财力,又要求印得精美,可以作为艺术学徒的范本,所以只印了103部,其中 40部为赠送本,30部在国外发售,在国内仅售了33部。现在,已很难觅到这个珍贵的版本。鲁迅希望能够翻印此书,在画册扉页上印着:"有人翻印,功德无 量"。1936年10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根据初版本,用铜版纸缩小重印了该书。分精装、平装两种版本,都为16开本,其中精装印了500本、平装印了 1000本。至此该书便广为流传,为艺林所推崇。
4.在中国开画展
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展出,是在1932年6月4日开幕的德国版画展览会。 这个展览会由德侨汉堡嘉夫人出面主持的,展出的作品由鲁迅提供。 1933年10月14日第二次外国木刻展览时,又展出了珂勒惠支版画。这一次展览很成功,鲁迅在展览会场上,与木刻青年们谈起收集珂勒惠支原拓版画的情况,还提到他曾经和珂勒惠支通信的事。 过了半个多世纪,1992年,在上海再次举行珂勒惠支作品展。展出80多幅珂勒惠支的木刻、石版及铜版画。参观者中,有白发苍苍的画界老前辈,有刚踏入美术界的青年,也有美术爱好者,他们在展品前流连忘返,细细地品味珂勒惠支与中国的千丝万缕的缘分和其作品的本身。 ——《德国研究》1999年1期
5.鲁迅与珂勒惠支
当印造凯绥·珂勒惠支(KaetheKollwitz)所作版画的选集时,曾请史沫德黎(ASmedley)(2)女士做一篇序。自以为这请得非常合 适,因为她们俩原极熟识的。不久做来了,又逼着茅盾先生译出,现已登在选集上。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许多年来,凯绥·珂勒惠支——她从没有一次利用过赠授 给她的头衔(3)——作了大量的画稿,速写,铅笔作的和钢笔作的速写,木刻,铜刻。把这些来研究,就表示着有二大主题支配着,她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 的是母爱,母性的保障,救济,以及死。而笼照于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难的,悲剧的,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 “有一次我问她:‘从前你用反抗的主题,但是现在你好像很有点抛不开死这观念。这是为什么呢?’用了深有所苦的语调,她回答道,‘也许因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 我那时看到这里,就想了一想。算起来:她用“死”来做画材的时候,是一九一○年顷;这时她不过 四十三四岁。我今年的这“想了一想”,当然和年纪有关,但回忆十余年前,对于死却还没有感到这么深切。大约我们的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认为无足重轻, 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那样的认真了。有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最怕死。这其实是不确的,——但自然,每不免模模胡胡的死掉则有之。 ——节选自鲁迅《死》 距今已有七十二载的1931年,对于中国的版画艺术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经历了明清两季 的鼎盛之后,中国的版画艺术终于在国运衰弱的清末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式微和没落。是鲁迅,在他用如橡大笔进行韧性的文学战斗的同时,竖起了又一面大纛:版 画!这场由鲁迅倡导发起的、志在重振中国版画艺术的运动,有一个十分贴切而又响亮的名字:“新兴版画运动。”这一年,正是1931年。 与此同时,在世界另一端的欧洲,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已经64岁,早就以其富于抗争精神和 表现母爱的悲怆而深沉的版画,赢得了世界声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和纤浓的同情,把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里了。这是做了牺牲的人民的沉默的声音。” 凯绥·珂勒惠支1867年生于德国哥尼斯堡,1885年在柏林学习绘画,1889年又前往慕尼 黑深造,学习铜版技法,并开始用版画表现工人的生活。1898年她完成了组画《织工的反抗》;1908年创造了组画《农民战争》,由此轰动了德国画坛,荣 获维拉·罗马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她的大儿子在战火中阵亡。十月革命后,她又创作了组画《战争》和《无产者》。1927年,珂勒惠支应邀访 问苏联。1928年,她作为德国艺术教育界第一位女教授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但是时隔不久,希特勒上台,她即被开除了一切职务。自此,她以沉默 为抗议,度过余生。 鲁迅倡导现代版画运动,以介绍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版画新作、举办“青年木刻讲习会”为滥觞。从1930年起,他委托当时正在德国留学的徐诗筌(梵澄)购买德国和法国的版画,还请珂勒惠支的好友,当时在上海的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写信去求购。据《鲁迅日记》载: 1930年7月15日,“收诗筌所寄Kathe Kollwitz画集五种。” 1931年6月23日,“收到诗筌所寄Kathe Kollwitz画选”一贴。 1931年4月7日,“托A·Smedley寄K·Kollwitz一百马克买版画”。 1931年5月24日,“收到Kathe Kollwitz版画十二枚,值百二十元”。 1931年7月24日,“得Kathe Kollwitz作版画十枚,共泉百十四元”。 1931年,2月7日,柔石、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等左联五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 于上海龙华。这一暴行立即引起了世界进步文化人士的强烈抗议,而珂勒惠支正是在抗议书上签名的一位。鲁迅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 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上,以表示对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的纪念。鲁迅在后来的《写于深夜里》一文中写道: 一九三一年——我忘了月份了——创刊不久便被禁止的杂志《北斗》第一本上,有幅木刻画,是一个 母亲,悲哀的闭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这是珂勒惠支教授(Prof. Kathe Kollwitz)的木刻连续画《战争》的第一幅,题目叫做《牺牲》;也是她的版画绍介进中国来的第一幅。 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纪念。他是我的学生和朋友,一同绍介外国文艺的人,尤喜欢 木刻,……然而不知道为了什么,突然被捕了,不久就在龙华和别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枪毙。当时的报章上毫无记载,大约是不敢,也不能记载,然而许多人都明白 他不在人间了,因为这是常有的事。只有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上海翻译和校对。 1932年2月,鲁迅又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以纪念左联五烈士,当该文在《现代》杂志上发表时,又一次刊印了珂勒惠支的这幅《牺牲》。 1931年8月,鲁迅请来了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的胞弟内山嘉吉,在北四川路底长春路的一幢三 层楼房的顶层,日语学校的一间教室,举办“中国木刻青年讲习会”,由鲁迅自任翻译,并且还亲自讲了三次,其中的一次即是让大家一起观摩珂勒惠支的版画。据 当时参加讲习会的江丰回忆: ……一次是鲁迅先生带来刚从德国托人买来的凯绥·珂勒惠支夫人的代表作——《农民战争》七幅铜 版组画作观摩。这组版画,是作者签名的十份中的一份。按欧洲的惯例,凡名作家签名的版画作品,一般只供美术馆收藏和展览会之用,不卖给私人的。想必这是由 于鲁迅先生的名望以及通过她与版画作者双方都是好友的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的关系,才得到这组珍贵的版画的。鲁迅先生对这位“和颇深的生活相联系”并“被周 围的悲惨生活所动”的大艺术家,而且她又是全世界进步文艺家联合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左联五个青年作家的抗议书上的签名者,因而在谈话中表示由衷的敬佩。 当时他对学员们讲述珂勒惠支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时,想必是出于爱护艺术珍品的心意,出现了一个异常现象,平时不停吸烟的鲁迅先生竟没有吸一口烟,而且这次观 摩的时间又特别长,超过了规定的下课时间。 我记得,在这次观摩会上,鲁迅先生还说:他曾去信给当时在德国的史沫特莱,请她转达珂勒惠支是否可以创作一组中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铜版画。鲁迅先生这一愿望没有实现,因为这位德国大艺术家不大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实现这一愿望的,该是中国版画家了! 还在刚开始构藏珂勒惠支版画时,鲁迅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急于向中国民众推介她的作品。 1930年10月间,由鲁迅先生策划组织,内山完造赞助,另一位日本友人谦田诚一具体操办,在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的楼上,举办“版画展览会”。由 于珂勒惠支的版画所具有的战斗性和反抗性,为避免反动派的寻衅闹事,特意把它们分散在几个房间。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版画展览会之一,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使中国的文艺界对版画有了初步的认识。 1931年末,寓居上海的第三国际工作人员、开设瀛寰图书公司的德国汉堡嘉 (Hamburger)夫人,筹办“德国作家版画展”,展品全部由鲁迅提供,其中包括珂勒惠支的多幅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展览延至次年6月4日才正式举 行。鲁迅特意撰写《介绍德国创作版画展》一文,发表在左联机关报《文艺新闻》上。
(1)《自画像》(Selbstbild)。石刻,制作年代未详,按《作品集》所 列次序,当成于一九一○年顷;据原拓本,原大 34×30cm.这是作者从许多 版画的肖像中,自己选给中国的一幅,隐然可见她的悲悯,愤怒和慈和。 (2)《穷苦》(Not)。石刻,原大 15×15cm.据原版拓本,后五幅同。 这是有名的《织工一揆》(Fin Weberaufstand)的第一幅,一八九八年作。 前四年,霍普德曼的剧本《织匠》始开演于柏林的德国剧场,取材是一八四 四年的勖列济安(Schlesien)麻布工人的蜂起,作者也许是受着一点这作品的影响的,但这可以不必深论,因为那是剧本,而这却是图画。我们借此进了 一间穷苦的人家,冰冷,破烂,父亲抱一个孩子,毫无方法的坐在屋角里, 母亲是愁苦的,两手支头,在看垂危的儿子,纺车静静的停在她的旁边。 (3)《死亡》(Tod)。石刻,原大 22×18cm.同上的第二幅。还是冰冷的房屋,母亲疲劳得睡去了,父亲还是毫无方法的,然而站立着在沉思他的无法。桌上的烛火尚有余光,“死”却已经近 来,伸开他骨出的手,抱住了弱小的孩子。孩子的眼睛张得极大,在凝视我们,他要生存,他至死还在希 望人有改革运命的力量。 (4)《商议》(Beratung)。石刻,原大 27×17cm.同上的第三幅。接着 前两幅的沉默的忍受和苦恼之后,到这里却现出生存竞争的景象来了。我们只在黑暗中看见一片桌面,一只杯子和两个人,但为的是在商议摔掉被践踏 的运命。 (5)《织工队》(Weberzug)。铜刻,原大 22×29cm.同上的第四幅。队 伍进向吮取脂膏的工场,手里捏着极可怜的武器,手脸都瘦损,神情也很颓 唐,因为向来总饿着肚子。队伍中有女人,也疲惫到不过走得动;这作者所 写的大众里,是大抵有女人的。她还背着孩子,却伏在肩头睡去了。 (6)《突击》(Sturm)。铜刻,原大 24×29cm.同上的第五幅。工场的 铁门早经锁闭,织工们却想用无力的手和可怜的武器,来破坏这铁门,或者 是飞进石子去。女人们在助战,且痉挛的手,从地上挖起石块来。孩子哭了, 也许是路上睡着的那一个。这是在六幅之中,人认为最好的一幅,有时用这 来证明作者的《织工》,艺术达到怎样的高度的。
突击
(7)《收场》(Ende)。铜刻,原大 24×30cm.同上的第六和末一幅。我们到底又和织工回到他们的家里来,织机默默的停着,旁边躺着两具尸体, 伏着一个女人;而门口还在抬进尸体来。这是四十年代,在德国的织工的求 生的结局。 (8)《格莱亲》(Gretchen)。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歌德 (Goethe)的《浮士德》(Faust)有浮士德爱格莱亲,诱与通情, 有孕;她在井边,从女友听到邻女被情人所弃,想到自己,于是向圣母供花 祷告事。这一幅所写的是这可怜的少女经过极狭的桥上,在水里幻觉的看见 自己的将来。她在剧本里,后来是将她和浮士德所生的孩子投在水里淹死, 下狱了。原石已破碎。 (9)《断头台边的舞蹈》(Tanz Um Die Guillotine)。一九○一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是法国大革命时候的一种情景:断头台造起 来了,大家围着它,吼着“让我们来跳加尔玛弱儿舞罢!”(Dansons La Carmagnole!)的歌,在跳舞。不是一个,是为了同样的原因而同样的可怕 了的一群。周围的破屋,像积叠起来的困苦的峭壁,上面只见一块天。狂暴 的人堆的臂膊,恰如净罪的火焰一般,照出来的只有一个阴暗。 (10)《耕夫》(Die Pflueger)。原大 31×45cm.这就是有名的历史的 连续画《农民战争》(Bauernkrieg)的第一幅。画共七幅,作于一九○四至○八年,都是铜刻。现在据以影印的也都是原拓本。“农民战争”是近代德 国最大的社会改革运动之一,以一五二四年顷,起于南方,其时农民都在奴 隶的状态,被虐于贵族的封建的特权;玛丁·路德既提倡新教,同时也传播 了自由主义的福音,农民就觉醒起来,要求废止领主的苛例,发表宣言,还 烧教堂,攻地主,扰动及于全国。然而这时路德却反对了,以为这种破坏的 行为,大背人道,应该加以镇压,诸侯们于是放手的讨伐,恣行残酷的复仇, 到第二年,农民就都失败了,境遇更加悲惨,所以他们后来就称路德为“撒 谎博士”。这里刻划出来的是没有太阳的天空之下,两个耕夫在耕地,大约 是弟兄,他们套着绳索,拉着犁头,几乎爬着的前进,像牛马一般,令人仿佛看见他们的流汗,听到他们的喘息。后面还该有一个扶犁的妇女,那恐怕 总是他们的母亲了。 (11)《凌辱》(Vergewaltigt)。同上的第二幅,原大 35×53cm.男人 们的受苦还没有激起变乱,但农妇也遭到可耻的凌辱了;她
反缚两手,躺着, 下颏向天,不见脸。死了,还是昏着呢,我们不知道。只见一路的野草都被 蹂躏,显着曾经格斗的样子,较远之处,却站着可爱的小小的葵花。 (12)《磨镰刀》(Beim Dengeln)。同上的第三幅,原大 30×30cm.这 里就出现了饱尝苦楚的女人,她的壮大粗糙的手,在用一块磨石,磨快大镰 刀的刀锋,她那小小的两眼里,是充满着极顶的憎恶和愤怒。 (13)《圆洞门里的武装》(Bewaffnung In Einem Gewo-elbe)。同上的 第四幅,原大 50×33cm.大家都在一个阴暗的圆洞门下武装了起来,从狭窄的戈谛克式阶级蜂拥而上:是一大群拼死的农民。光线愈高愈少;奇特的半 暗,阴森的人相。 (14)《反抗》(Losbruch)。同上的第五幅,原大 51×50cm.谁都在草 地上没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从全体上洋溢着复仇 的愤怒。她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还好像 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片片。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个。也如《织工一揆》里一样,女性总是参加着非常的事变,而且极有力, 这也就是“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的精神。 (15)《战场》(Schlachtfeld)。同上的第六幅,原大 41×53cm.农民们打败了,他们敌不过官兵。剩在战场上的是什么呢?几乎看不清东西。只 在隐约看见尸横遍野的黑夜中,有一个妇人,用风灯照出她一只劳作到满是 筋节的手,在触动一个死尸的下巴。光线都集中在这一小块上。这,恐怕正 是她的儿子,这处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现在流着的却不是汗 而是鲜血了。 (16)《俘虏》(Die Gefangenen)。同上的第七幅,原大 33×42cm.画里是被捕的孑遗,有赤脚的,有穿木鞋的,都是强有力的汉子,但竟也有儿 童,个个反缚两手,禁在绳圈里。他们的运命,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各人的 神气,有已绝望的,有还是倔强或愤怒的,也有自在沉思的,却不见有什么 萎靡或屈服。 (17)《失业》(Arbeitslosigkeit)。一九○九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 44×54cm.他现在闲空了,坐在她的床边,思索着——然而什么法子也 想不出。那母亲和睡着的孩子们的模样,很美妙而崇高,为作者的作品中所 罕见。 (18)《妇人为死亡所捕获》(Frau Vom Tod Gepackt),亦名《死和女 人》(Tod Und Weib)。一九一○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死” 从她本身的阴影中出现,由背后来袭击她,将她缠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 孩子,无法叫回他自己的慈爱的母亲。一转眼间,对面就是两界。“死”是 世界上最出众的拳师,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而这妇人则是全作品中 最伟大的一人。 (19)《母与子》(Mutter Und Kind)。制作年代未详,铜刻;据《画帖》, 原大 19×13cm.在《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中所见的百八十二幅中,可指 为快乐的不过四五幅,这就是其一。亚斐那留斯以为从特地描写着孩子的呆气的侧脸,用光亮衬托出来之处,颇令人觉得有些忍俊不禁。 (20)《面包!》(Brot!)。石刻,制作年代未详,想当在欧洲大战之 后;据原拓本,原大 30×28cm.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 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的仅有的慈爱。
(21) 《德国的孩子们饿着!》(Deutschlands Kinder Hu-ngern!)。 石刻,制作年代未详,想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 43×29cm.他 们都擎着空碗向人,瘦削的脸上的圆睁的眼睛里,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热望。 谁伸出手来呢?这里无从知道。这原是横幅,一面写着现在作为标题的一句, 大约是当时募捐的揭帖。后来印行的,却只存了图画。作者还有一幅石刻, 题为《决不再战!》(Nie Wieder Krieg!),是略早的石刻,可惜不能搜 得;而那时的孩子,存留至今的,则已都成了二十以上的青年,可又将被驱 作兵火的粮食了。 ——鲁迅《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