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水先生卻說 (1984年的: 《論語‧今注今譯 新版序》) :「『朝聞道,夕可死矣!』這個道字,不是『吾道一以貫之』的『道』。乃是『魯一變,至於道!』的『道』;它含有『天下有道』全句的意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索,那麼是罔罔無知的;只用心思想而不求學問,那就得不到明確的學問。」--毛子水《論語‧為政 今注今譯》又,新華某網頁的說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 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
楊樹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性別 | 男 |
---|---|
出生 | 1885年6月1日 大清湖南省長沙 |
逝世 | 1956年2月14日 (70歲) 中國湖南省長沙市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學歷 | |
| |
經歷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哲學社會科學部,1955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1948年第1屆) | |
專著[編輯]
- 《中國語法綱要》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1925年家刻本。後收入《古書疑義舉例五種》,1956年中華書局出版。又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漢書補註補正》192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叢書》。
- 《詞詮》192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1978年再版。又例為《楊樹達文集》之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老子古義》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1926年再版,1928年增訂出版。又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書之句讀》1928年文化學社出版。
- 《高等國文法》193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收入《大學叢書》,1935年改訂出版,1955年重版。後收入《漢語語法叢書》,198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90年上海書店影印版。
- 《周易古義》1930年中華書局出版。後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馬氏文通刊誤》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33年再版。1958年科學出版社校訂出版。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文錄》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 《中國修辭學》(《漢文文言修辭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195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55年科學出版社再版時改名《漢文文言修辭學》。1969年台灣世界書局以《中國修辭學》之名出版。1980年中華書局以《漢文文言修辭學》一名出版。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一,仍題《中國修辭學》,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聲韻討論集》1933年好望書店出版。
- 《漢代婚喪禮俗考》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 《群書檢目》1934年好望書店出版。
- 《論語古義》1934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書句讀釋例》即《古書之句讀》增訂本,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校訂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5年科學出版社增訂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上海古籍,2007/2013
- 《春秋大義述》1943年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
- 《積微居金文說》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增訂本。
- 《淮南子證聞》1953年中國科學院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小學述林》1954年中國科學院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
- 《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1954年中國科學院出版,後收入《楊樹達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耐林廎甲文說·卜辭求義》1954年群聯出版社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論語疏證》1943年石印本。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漢書窺管》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十,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鹽鐵論要釋》195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讀書記》196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
- 《積微居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十七,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九,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4]
楊樹達侄:楊伯峻
- 楊伯峻,楊伯峻學術論文集,長沙:嶽麓書社, 1984年 (內有約6篇介紹楊樹達的作品。)
----
當時,援老最推崇者,無疑亦寅恪先生。如他在1940年10月6日家書中稱:“寅丈寄來《秦婦吟》(原註:凡考證文先要觀其利用何種書籍)已收到。”諄諄囑咐樂素先生要認真學習陳寅老的詩文互證治學方法及得心應手利用材料的能力。新中國成立後,“二陳”分居南北,中山大學冼玉清教授維繫著二老間的聯繫。如1953年12月8日援老致冼氏信中談到汪籛南行前,曾來拜訪援老,對寅恪先生不願北上而薦以自代,深感失望。寅恪先生因畢生崇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而遠離政治,又因雙目失明而基本上不再與昔日舊友書信往來,但仍保持與吳宓、楊樹達等極少數友人的聯繫,援老也保持著與楊樹達的交誼。楊先生時居湖南,其《積微居金文說》出版後,曾分寄“二陳”。援老1952年12月2日復信云:“來示謙欲法高郵(方按:指清人王念孫、引之父子),高郵豈足為君學?況我公居近韶山,法高郵何如法韶山!”寅恪先生則於1953年1月2日致楊氏書云:“大著多古文奇字……然此書為近年出版物中第一部佳作,雖不讀亦可斷言也。援老所言,殆以豐沛耆老、南陽近親目公,其意甚厚。弟生於長沙通泰街周達武古宅,其地風水亦不惡,惜勵耘主人未之知耳,一笑。”( 《積微居友朋書札》頁97)寅恪先生“風水不惡”之說,既有古典,也有今典,鮮為人知。他的出生地,為長沙通泰街周氏蛻園,實即唐劉蛻故宅。周達武,本姓朱,為明吉王朱見濬後裔;清軍入關後,改姓周。他為湘軍將領,曾任甘肅提督。其子周家純,辛亥革命後登報恢復本姓,改名朱劍凡。 1905年,朱劍凡在周家蛻園創辦了周南女校,楊昌濟(楊開慧之父)、徐特立曾執教於此。 1919年“五四”運動時,朱劍凡結識了毛澤東,周南女校成為“新民學會”經常聚會的場所,向警予、蔡暢等即畢業於此校,而朱劍凡的女兒朱仲麗後成為王稼祥之夫人。此乃虎踞龍盤、群雄聚首之地。寅恪先生“風水不惡”之說,實乃針對援老“法韶山”而言,他對援老的趨時附新頗不滿,因而藉題發揮,極為機敏、頗有分寸又不露痕跡地揶揄嘲諷了一下這位昔日老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