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The Story of Time By Kristen Lippincott (著), Umberto Eco (著),【古代的時鐘】劉夏泱

 

The Story of Time (英語) ハードカバー – 1999/9/1

Exploring this elusive and often controversial subject, Umberto Eco, Sir Ernst Gombrich, and others contribute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meaning of time.

【古代的時鐘】
我曾經看過一部有趣的短片:有個人開著敞篷車行駛在鄉間,他停下車來詢問某個躺在路邊休息的、牧牛的年輕人時間,因為自己沒有帶錶。只見那年輕人轉過頭去,撥弄了一隻公牛的下體,轉頭來對他說:「現在是上午11點。」那人滿腹狐疑地繼續上路。回程的時候,他看見那年輕人還躺在那裡,又停下車來問他時間。年輕人又轉頭去撥弄了公牛的下體,回答他說:「現在是下午3點。」那人終於忍不住地問他,為什麼牛的下體可以告訴他時間。年輕人回答他說:其實只是因為牛的身體,正好擋住了遠方教堂的時鐘,撥開了牛他才看得見。
夏伯嘉教授編譯的一套非常好的書,名為《歐洲經濟史》(四冊,允晨文化,1989),裡頭有許多寶貴的史料。到底歐洲(世界上)何時出現時鐘這個問題,有段資料這樣寫:「機動鐘最先於1309年出現在米蘭的聖尤斯多佐 (San Eustorgio) 教堂,1324年見於波微 (Beauvais) 大教堂,1335年見於米蘭的聖哥達 (Gothard)。鳴響二十四小時的時鐘,於1344年出現於帕度亞,1356年見於波隆那,1362年見於非拉拉 (Ferrara)。1370年法王查理五世置鐘於皇宮的高塔,讓所有的巴黎居民知道『日出日落』之時。時間的理性化與世俗化,顯示了從自然到文明的轉變過程,對城市生活提供了不可缺乏的貢獻。」(〈城市:文明的推動者1200-1500〉,雷哥夫 (Jacques Le Goff))
另外有一段資料也很有參考價值:「1260年以後,很多才智之士開始著力解決時鐘的問題。不過,最終的兩樣解決辦法(限制邊緣與控制擺輪速度的輪子)要等到1330年才出現。接著好像只有一剎那間,機動時鐘遍佈全歐洲。最精巧的一個是1364年由喬凡尼・第當迪 (Giovanni de'Dondi) 製成的。他是帕維亞和帕度亞大學醫學院與星相學的教授。這計時器的齒輪裝置與它數百個移動金屬體之間的完善調諧 - 它不僅是時鐘,更是一永久日曆與行星儀器 - 足以使它成為人類偉大的成就之一。」(〈技術水平的進展:500-1500〉,懷特(Lynn White, Jr.))
時間首先似乎是帶有某種神聖的意義,很自然地取代了許多教堂的大鐘被安立在高塔上。生生不息的「時間」刻度和位於城市中心的「空間」相當程度地象徵著上帝所賦予的時空秩序,以及祂在這個城市掌權,就如同祂在整個國家和世界掌權一樣。雖然,歐洲的時鐘進入城市和平民生活的年代是如此地早,相當於中國的元明之際。但是,它並沒有隨著蒙古人、明朝商人或女真人等,遊歷西方增長了見識以後,直接被引進和導入到城市和平民的生活裡。
然而,在當時的亞洲,就算有人覺得有個公共的大鐘將極有利於人們的公共生活,例如守時的觀念,或競競業業的態度等,但它們可以被放在哪裡呢?有什麼高大的建築可以考慮嗎?以古代的北京城來說,並沒有教堂那種建築。佛寺雖也可以有塔樓,但是佛寺不會在城市中心,而且佛教對時間觀念,也不會去將一個時鐘安在高塔上。市政廳?市政機構不可能蓋得比皇城的建築更高。那麼,例如在清朝的時候,把大時鐘安在紫禁城裡,讓百姓都能看見呢,這難道不是件好事嗎?為什麼不呢。
且不說大時鐘在歐洲城市的意義,應該理解為:人們的生活作息不是被時鐘所制約,而是上帝所制定的神聖秩序所管轄。因此,這套神聖化了的時間觀(或時空觀)難以找到相對應的觀念而被移植到中國或亞洲的文化生活中。或者說,亞洲的時間秩序並不以視覺化,而是以聽覺化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如中國古代的公部門確實也提供了夜晚(晚間七點到凌晨三點)打更報時的服務。這些應是所以時鐘不太常在在亞洲社會中重要的公共空間裡出現,即使是現代。例如,那些車站和政府機關、銀行裡的時鐘,它們的用途則是具體和必須的。
據說,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都很喜歡西洋鐘錶,北京故宮裡有一個庫房就是專門存放他們的這些琳琅滿目的收藏品的,有些可謂是金碧輝煌、巧奪天工。但是,這些時鐘對這些皇城的統治者來說,也只是擺設品而已,它們的功能並不是一件足以能約束他們的東西。
所謂的「使民以時」中的時間,是一種包羅更廣的,以年歲、四時、干支為尺度刻畫的;同時也是幫助統治者們去管理和統治百姓的工具。但是它本身卻無法凌駕於紫微星君的化身,皇帝的權威之上的。或許有個例子可以很貼切地說明,若有人問:古代的皇帝是什麼時間吃飯呢?根據史料,答案並不是他們在幾點鐘吃飯,而是他們想吃的時候吃。
如果時間刻度的精細化和公共化,當時就被引進到古代中國(明、清)一般人們的社會生活裡,所帶來的影響又將是如何呢?
未提供相片說明。
你和其他3人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