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Toyo Ito 建築家伊東豊雄 Architectural Iconoclast Wins the Pritzker Prize 建築家伊東豊 (謝宗哲雄2010 謝立沛老師送 )╱伊東豐雄 Nikkei Architecture 編、龔婉如譯2011。......「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社會科學院院館20

 Inside Mr. Ito’s building for Tod’s, the Italian shoe and handbag company, in Tokyo

  • Tomio Ohashi

  • Fu Tsu Construction Co., Ltd.

  • Daici Ano

  • Daici Ano

  • Tomio Ohashi

  • Fu Tsu Construction Co., Ltd.

  • Daici Ano

  • Daici Ano

  • Nacasa & Partners Inc.
NEXT
The Toyo Ito Museum of Architecture in Imabari, Japan.
The Toyo Ito Museum of Architecture in Imabari, Japan.

  • Tomio Ohashi

  • Fu Tsu Construction Co., Ltd.

The Sendai Mediatheque library, completed in Sendai, Japan, in 2001

Mr. Ito’s stadium in Kaohsiung, Taiwan, built for the World Games in 2009


  • Tomio Ohashi
にほんの建築家 伊東豊雄・観察記 (ちくま文庫)
 
 

にほんの建築家 伊東豊雄・観察記 (ちくま文庫) [文庫]

瀧口 範子



内容紹介

「アーキテクトとは、コンペを競うK-1ファイターのような存在である」(伊東豊雄)。ジャーナリスト瀧口範子によるトップランナーの解体新書・増補版。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走りつづけていれば、必ず何が問題か見えてくる」。ジャーナリスト・瀧口範子による、トップランナーの解体新書。世界を飛び回る建築家・伊東豊雄に密着 し、その創造力の源を探りだす。妥協を許さない建築家からこぼれる言葉の数々は、職業のジャンルを越えて、現代に生きるすべての人々の胸に深く響いてく る。文庫化にあたり、新たに2012年までの活動を増補。 






  • 文庫: 350ページ
  • 出版社: 筑摩書房 (2012/9/10)
  • 言語 日本語



田園城市 有伊東豊雄文集


臺大社科院新大樓: 2010年3月2日,新大樓正式動工,2012年底竣工,預計於2014年2月完成遷院。

新大樓動土不過兩年多,惟因工程浩大、所費不貲,故規劃耗時達十餘年,其間波折不斷,但憑全體師生同心合力,以及校友們踴躍捐款支持,才可能達成此一不可能的任務。「完成遷院工程是我上任第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林惠玲院長表示,她要讓此一不可能任務功成圓滿。
這 是臺大近年少見的國際標工程,現代感獨具,如大閱覽廳,長168米、寬23米,玻璃通透,突顯出人文社會學者所應有的開闊胸襟。每位老師的研究室有7.6 至7.8坪大,明亮寬敞,一改舊校區的侷促狹小。看著這棟由國際知名建築師伊東豐雄所設計的現代綠建築,將成為臺大新地標,她雀躍地滿心期待,但也知道要 做的事還很多,可說是誠惶誠恐地接下重任。她表示,「社會科學院過去培養很多菁英,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階層居於領導要角,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重大。為了培 養更優秀的領導人才,也為了社會科學院的永續發展,遷院是必要的。」只是目前經費尚有1.4億缺口,以及後續的空間規劃與內裝工程、進駐動作等等,還有賴 遷院團隊繼續協助募款與監督。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15540
臺大社科院新大樓,一棟富現代感又環保的綠建築。 感謝校友熱心回饋母校,捐建社科院新大樓,圖為與侯貞雄(中)校友合影。
原文作者╱
日経アーキテクチュア 編
作  者╱
Nikkei Architecture 編、龔婉如譯
譯  者╱
龔婉如
出版社別╱
博雅 
出版日期╱
2011/10/01   (1版 1刷)


I  S  B  N ╱
978-986-6098-25-3
書  號╱
RA12
頁  數╱
312
定  價╱
650


本書除了是伊東豐雄這位建築大師40年來的歷程、變化及主要作品全紀錄之外。
他在台灣的近期知名作品就是「2009高雄世運主場館」,從競圖過程到設計概念和評價等,書中皆有收錄。
目前他在台灣還有五個案子正在進行中,包括「台中都會歌劇院」、「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等,本書還收錄了「台中都會歌劇院」(預計2013年完工)的競圖模型和完成預想圖。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份,而建築也該是自然的一部份。──伊東豐雄


  伊東豐雄這位建築師對台灣民眾而言想必已經不再陌生了。包括已經落成的高雄世運主場館及台北世貿中心外廣場、施工中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大社科院與松山菸廠文化園區主建物,伊東豐雄無疑已經成為目前在台灣擁有最多Project的外國建築家。然而有別於安藤忠雄以清水混凝土及古典幾何形體所建立的個人清楚識別的做法,在建築創作上有著濃烈作家性格的伊東豐雄,建築作品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固定而清楚的「風格」存在,反倒是他個人對於建築論述與創作上不斷尋求突破與進化的軌跡,更清楚地標記出他作為建築領域中之Pioneer與Adventurer的身分。而Nikkei Architecture所編撰的本書《伊東豐雄》,無疑便是深度剖析伊東豐雄建築生涯所有面向最為鉅細靡遺的完整記錄。
  話說回來,身為前衛建築一脈*、承先啟後的伊東豐雄先生在今年夏天又有一令人驚艷之作問世。那是座落於瀨戶內海島嶼之中(愛媛縣今治市大三島)、以多面體單元的嶄新幾何學邏輯彷彿自然界的結晶現象所組構而成的鋼構空間模組系統、被暱稱為Steel Hut的「伊東建築博物館」。
這個作品的原型其實來自於伊東事務所於2009年所參與的挪威奧斯陸圖書館競圖。主要的企圖與訴求在於掙脫「建築=方盒子」的這個慣性思考所做的批判與反思,而在摸索的過程中碰觸到自然現象中的結晶體,而發掘到其中構築空間的強大潛力。而作為在日本誕生的第一個建築博物館,其展示內容除了介紹世界級建築伊東豐雄本人的生涯軌跡、主要作品及貢獻之外,在對現代建築進行深入探討與理解的同時,也作為「伊東建築塾」的基地來進行年輕建築師的養成教育。除了全國以至於全世界積極地傳遞出最新的建築資訊,同時也期許能夠促進當地的觀光以及和世界的交流。
  由於我有幸在今年夏天的尾聲親臨這棟劃時代建築的現場,因此將沿著觀察伊東建築博物館的視線與足跡來展開本文的書寫,透過最新的建築案例提供閱讀伊東這位建築巨匠最直接的approach。
  在前往現場的途中,我們穿梭於無數串接島嶼的海上橋梁,以「跳島」的行徑邁向這個建築聖地。在這個移動經驗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窗外隨時都有著瀨戶內海諸島溫柔身影相隨,因而醞釀出一股帶有某種療癒系的、不可思議的氛圍。那是一種靜默的、安詳的相伴,也像是某種孕育出富饒文明而帶有女性特質的、母愛般的呵護。我想這或許會是同樣身為海洋文化所洗禮的島國子民所能具備的感性,是一幅無以名狀但卻又帶有淡淡鄉愁而令人無比懷念的風景吧。
  在大三島上短暫的「迷航」之後,我終於看到了為咖啡色與清水混凝土所裝扮、以多面體所構築而成的Steel Hut──伊東豐雄建築博物館就在崖上眺望著那片寧靜而古老的海域,同時露出她婀娜的姿態。
  入口大廳,展出的是伊東建築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仙台媒體館。它剛好誕生於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其中遭遇的挫折以及後來完全逆轉地的廣大迴響徹底改變了伊東的建築觀,並為伊東帶來自信,走向以「衍生的秩序」來生產建築的前衛創作之途。然而,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地震的威力,甚至連仙台媒體館亦難以倖免。即便在結構系統上因著有13根管柱發揮了耐震的支持力,然而最上層天花板系統在強烈的歷時性激烈搖動下徹底崩壞而帶來了新的啟示。伊東曾公開表示他的建築思想隨著這個毀滅性的大地震而有了本質上的改變。在仙台媒體館於2001年落成之後,伊東認為21世紀建築最大的命題應該成為人們得以重返自然的裝置與媒介。然而,在氣候極端化與天災頻仍的這個現實處境下,伊東有了深刻的反省,對於建築有了重新的領悟──「或許是該先向自然懇求、在得到它的諒解之後,才開始思考建築該怎麼作的吧」。這份反樸歸真的思維與謙卑的姿態著實令人動容。
  接下來,緊鄰大廳的展覽室以「瀨戶內海」為主題,整個空間為藍色所包覆而散發出一種深沈的寧靜感,而牆上則佈滿著漂浮於海上的諸島。伊東將歷來作品模型配置在這些島上,各自展現出基於不同的構造系統及幾何學所具有的建築樣貌與姿態。這些作品,是伊東針對人們各種生活行為所賦予「造形」的結果,然而更深層的意涵則是企圖透過這些設計操作來將過去建築在慣習上所帶有的形式性加以解體,而持續探索能感受得到自由與舒服的建築。這樣的展示包含了伊東對「環境」脈絡的回應、「場所性」的創造、以及「建築創作」的歷時性呈現。至於漂浮於空中的小型多面體模型,則是以「My Cosmo」為題,針對未來建築與城市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所作的未來性提案。藍色牆面與天花板上更記載著伊東就「建築是什麼」對於各領域專門者的提問下所集結的回覆訊息與建築話語,而瀰漫著淋漓盡致的空間詩意。
  最後來到一個往下延伸的多面體空間則展出了由伊東豐雄、妹島和世、山本理顯、內藤廣、隈研吾等重量級建築師所組成的建築復興組織「歸心之會」基於為改善311東北大地震災民「持續居住在近似極限環境中的狀態」,希望使他們的居所「再更人性化一些、再稍微舒服一些」所作的努力與貢獻。他們召喚了全世界的建築家、有志於建築的學生及孩子們來畫出屬於他們內心中的「所有人的家(みんなの家)」的期待與想像,並試圖將適合的提案加以實現。看著這些滿溢著熱情的圖,內心感受到了一股出自於建築家們深刻人道關懷的暖意。
  今年已滿70歲的伊東,仍舊一如往昔地在建築創作領域中持續奔跑著。而這棟伊東建築博物館,無疑便是身為Pioneer的他在建築生涯中的另一次全新出航啊。最後,期待本書能夠拓展讀者在建築知識論上的全新視野,並期許為台灣建築界吹入鮮活的氣息與全新進化的能量。


*出自日本建築評論權威/建築史學家五十嵐太郎教授的說法。指的是「菊竹清訓—伊東豐雄—妹島和世—石上純也」的這個前衛建築作家的系譜。

伊東豐雄 Toyo Ito:備受國際矚目的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1986年以「銀色小屋」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2003年以「仙台媒體中心」再次獲獎,被譽為新世紀建築的代表作。獲獎資歷豐富,包含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1998年)、日本藝術學院獎(1999年)、威尼斯建築雙年獎「金獅獎」(2002年)、英國建築家協會(RIBA)金獎(2006年)、朝日獎(2010年)等。
※譯者簡介
龔婉如 
龔婉如,文藻外語學院日文科、東京家政大學造型表現學系畢業。曾任日商出版社編輯、廣告公司翻譯等,目前為專職翻譯。熱愛旅遊、美術工藝及馬拉松。譯作有《赤朽葉家的傳說》、《魔王》、《窮忙族: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原研哉。Ex-formation植物:視覺藝術聯想集》等書。
 

CHAPTER1 邁向「會呼吸的建築」(2007年以後)
 PROJECT01 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八王子校區][2007年]
 PROJECT02 座.高円寺[2008年]
 PROJECT03 2009高雄市運主場館[2009年]
 PROJECT04 Porta Hotel Fira[2010年]

CHAPTER2 伊東豐雄的成長歷程[1941-1986年]
 READING01 從諏訪時代到獨立
 READING02 「住宅的時代」編年史
   鋁之家[1971年] 
   URBOT-002A[1971年]
   URBOT-003[1971年]
   黑之回歸[1975年]
   中野本町之家[1976年]
   HOTEL D[1977年]
   名古屋PMT大樓[1978年]
   小金井之家[1979年]
   笠間之家[1981年]
   銀色小屋[1984年]
   RESTAURANT BAR NOMADO[1986年]
 INTERVIEW01 「"純文學"般的建築如今已不成立」[1985年]
 COLUMN 50人談伊東豐雄的核心[前篇]
   藤森照信
   月尾嘉男
   石山修武
   菊竹清訓
   遠藤勝勸
   石田敏明
   妹島和世
   萩原朔美
   法眼健作
   橋田真木

CHAPTER3 「浮遊」的時代[1987-1993年]
 PROJECT05 SAPPORO BEER北海道工廠GUEST HOUSE[1989年]
 INTERVIEW02 「所謂的建築並不是那麼了不起的事」[1989年]
 PROJECT06 風之卵[1991年]
 PROJECT07 八代市立博物館 未來之森博物館[1991年]
 PROJECT08 Amusement Complex H[1992年]
 PROJECT09 下諏訪町立諏訪湖博物館.赤彥紀念館[1993年]
 INTERVIEW03 「捕捉穿越時代的空氣」[1993年]

CHAPTER4 競圖的時代[1994-2001年]
 READING03 伊東事務所的競圖奮鬥記
 PROJECT10 老人安養機構八代市立保壽寮[1994年]
 READING04 競圖報告.仙台媒體中心
 INTERVIEW04 「紀念碑般的建築和時代是背道而馳的」──與隈研吾對談[1995年]
 PROJECT11 大館樹海巨蛋[1997年]
 PROJECT12 大田區休養村TOBU[1998年]
 PROJECT13 野津原町廳舍[1998年]
 PROJECT14 大社文化會館[1999年]
 INTERVIEW05 「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在製作過程中越來越強」[2001年]
 PROJECT15 仙台媒體中心[2001年]

CHAPTER5 「新幾何學」的時代[2002-2006年]
 PROJECT16 布魯日臨時建築[2002年]
 PROJECT17 蛇型藝廊 臨時建築2002[2002年]
 INTERVIEW06 「近代建築另一頭有著『新裝飾』」[2003年]
 PROJECT18 松本市民藝術館[2004年]
 PROJECT19 TOD’S表參道大樓[2004年]
 PROJECT20 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核心設施[2005年]
 INTERVIEW07 「我想做出一棟屋頂和牆面之間沒有區別、渾然一體的建築」[2006年]

CHAPTER6 伊東流發想術.組織論
 READING05 初出茅廬時代的工作與交流
 READING06 解剖.伊東事務所1992
 INTERVIEW08 「細部施工和尺寸是概念表現的手段」──與遠藤勝勸對談[2008年]
 READING07 解剖.伊東事務所2010
 INTERVIEW09 「目標是成為SONY或HONDA那樣的研究機構」[2010年]
 COLUMN 50人談伊東豐雄的核心[後篇]
   西澤大良
   大井清嗣/松永安光/山本理顯
   塚本由晴/貝島桃代/西澤立衛
   藤本壯介/佐佐木睦朗/新谷真人
   C.Balmond/小野田泰明/安東陽子
   佐佐木君吉/村松映一/原義孝
   山田浩/鈴木明/五十嵐太郎
   瀧口範子/寺田真理子/泉洋子
   東建男/城戶崎和佐/佐藤光彥
   曾我部昌史/KDA/古林豐彥
   柳澤潤/松原弘典/平田晃久
   中山英之/末光弘和/百田有希
   小屋かをり/井本惠英/末田龍介
   奧山惠美子/中澤新一/茂木健一郎

[卷末]
伊東豐雄年譜
STAFF LIST
SNAP/交友錄
後記(伊東豐雄)
執筆者/報導刊載號


NTU 逛校園
互助營造廠某員工 (700-800人) 談新建好的社會科學學院.
主建築160米(後有一樓圖書館)   伊東豐雄-宗邁     造價約20億多清水混凝土表面


Toyo Ito
Toyo Ito is a Japanese architect known for creating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in which he seeks to simultaneously express the physical and virtual worlds. Wikipedia





  1. English - 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www.toyo-ito.co.jp/WWW/index/index_en.html - Cached
    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 Profile · Projects · Products · Books · Thesis · Access · 日本語.
  2. Toyo Ito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Toyo_Ito - Cached
    Toyo Ito (伊東 豊雄, Itō Toyoo, born June 1, 1941) is a Japanese architect known for creating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in which he seeks to simultaneously ...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 - Career - Critical vision - Exhibitions


    List of works

  3. Toyo Ito | ArchDaily

    www.archdaily.com/tag/toyo-ito/ - Cached
    15+ items – About · Contact · Submit · Ads. Subscribe to our Daily newsletter ...
    Lecture: What Was Metabolism? Reflections on the Life of Kiyonori ...
    AD Interviews: The Jap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 Toyo Ito ...

0203 2011 初一 謝立沛老師送的書

書中有"記憶中的九座(異鄉 我加的) 城市"之簡介
人總是記憶故鄉與異鄉......

建築家伊東豊雄 作者:謝宗哲 SHA Sotetsu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10年0
  • (2013.3.16:
    我的副教授升等沒過。
    理由是我的代表著作「建築家伊東豐雄」一書的缺點囊括了「沒有特殊創見、學術性不高、七年內研究成績差、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均弱、析論欠深入、不符合該類科學術論文寫作格式」。
    優點則是「有助於建築欣賞普及化的推廣」。
    我完全接受審查委員們的指謫與評論,也完全心服口服。內心唯一的OS是,學術究竟帶給台灣建築界什麼樣的貢獻呢?而我被評述的優點,則確實地讓我達成寫作之初所設定的目標。我的重點不在於自己有什麼過人的創見與理論的宣告,而在於好的東西、美的東西該如何讓世人理解並學習接受與欣賞,為台灣建築的未來鋪路,如此而已。
    衷心感謝 神給我如此明白的答案,讓我知道自己或許真的不適合身處於白色巨塔。而讀經進度剛好來到出埃及記的部份也直接鼓舞我是該出埃及的時候了。
    和散那哈雷路亞。所有的榮耀都歸與主耶穌。阿們。)

如果你也期待台灣可以因建築而美麗,那麼,請來期待伊東豊雄吧!
  已經於2009年7月在萬眾矚目中正式開幕的高 雄市運主場館、好不容易才終於在去年底完成發包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甫於3月初舉行動土典禮的台大社科院新館,還有肩負融合古蹟與文化新創意重任的松山菸 場文化園區主建築,恰好分別座落於台灣的北、中、南三大都會區。而每一件作品,都是伊東以細膩的觀察力,擷取在地特有的自然與人文風情,創造出專屬於台灣 的、如有機體般充滿生命力的大型公共建築。
  很難想像早已晉身國際級建築大師、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獎殊榮的伊東豊雄,也曾走過 一段艱辛的建築創作之路。那是在他30歲時,剛成立事務所之初,因為工作沒有著落,只能靠著親朋好友介紹的小住宅案勉強度過好長一段時日。而當伊東第一次 有機會進行公共建築的設計,是他已經四十七歲的時候了。
  彷彿非得歷盡艱辛才能嚐到甜美的果實,讓伊東橫掃國際建築大獎的「仙台媒體 館」,在伊東贏得競圖首獎之初,竟因為提案過於前衛而遭受輿論強烈抨擊。然而當這棟建築完成,各界的讚揚與設計邀約紛至沓來,伊東卻不曾停下腳步,選擇繼 續在世界各地的各種競圖案中奮戰,同時追尋著更理想的、更有意義的、與自然共生的新建築。
  《Pioneer Forever / 建築家伊東豊雄》書中,記錄的正是這位始終熱情、永遠前衛的建築冒險家,在建築創作道路上奮鬥不懈的身影。就算是不瞭解伊東建築中所謂「流動性」、「設計 演算法」、「衍生的秩序」等涵義,閱讀他的經歷、體會他的思想,再走進他的作品,一定能夠對蘊藏在建築中的無窮魅力有新的領悟!


作者簡介
謝宗哲 SHA Sotetsu
  學術專長為建築設計、建築理論、日本當代建築論述、都市住宅研究、創意商品與視覺設計。2007 年取得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現為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以及 Atelier SHARE 綜合計畫研究室負責人。


006 寫在《Pioneer Forever / 建築家伊東豊雄》的付梓前夕 by 伊東豊雄
010 刻畫 / 一代建築巨人——伊東豊雄的輪廓
018 序章 改變台灣都市地景的伊東新建築
自 2005 年起,在台灣的北、中、南三座城市,
陸續吹起了生機盎然的伊東新建築旋風,
伊東建築所特有的流動性,也同時帶動了台灣都市地景的正向演化與變容。
其一 / 與城市環境共生的高雄世運主場館
其二 / 作為城市生活藝術場域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其三 / 與森林共舞、可呼吸的台大社科院院館
其四 / 誘發新舊文化交流的松山菸廠新建築
072 第一部 成為建築家之前
原本為了打棒球而只想進入輕鬆的文學院就讀,
卻因意外落榜而重考進東京大學理學院,
伊東自此踏入了建築領域,也為開創屬於自己的建築創作之路奠下基礎。
成長記憶中的原風景
從內側觀看著藝術的成長歷程
東京的故宅出自建築名家之手
東大入學——與建築的邂逅
在菊竹清訓事務所的建築修業096 Episode I 衍生過程的形態 by 伊東豊雄
104 第二部 作為年輕建築家的那段日子
獨立於 70 年代、伊東這個世代的新銳建築師,
既沒能趕上 60 年代日本大興國家建設的潮流,也沒能受 80 年代蓬勃的經濟發展所庇護;
因而在當時只能陷入一片無能為力的氣氛之中。
獨立、成立個人事務所
一九七○年代的慘澹記憶
過渡到八○年代——不斷辯證的住宅論
平和時代的野武士
八○年代的新氣象——開展設計規模
134 Episode II 伊東與安藤的冷靜與熱情之間
142 第三部 凝視 / 伊東事務所的絕對真實
雖然伊東事務所的設計操作並不是 top-down 的方式,
然而一旦伊東內心的 image 開始建立起來,
所員們在設計發想上便很難跟得上伊東的腳步了。
事務所的運作與創作風景
作家型事務所的宿命——競圖中的戰鬥
設計案的執行與落實
伊東與所員之間的互動
176 第四部 旅 / 伊東豐雄的城市漫遊
一般建築師通常會透過畫 sketch 來為旅行做紀錄,
然而伊東卻認為該忘記的事情自動會忘記,
而該記得的事情也會自然而然地殘留在記憶裡。
旅行手記(1985)
記憶中的九個城市(1988)
220 第五部 歷經仙台案的成功 / 邁向世界的伊東豊雄
透過仙台媒體館一案,伊東對極簡、純粹、抽象性空間做出了告別,
並勇敢地朝著有機而充滿生命力的仿生建築邁進;
從此,更掀起了一股席捲日本海內外的伊東建築新浪潮。
仙台案之前的境遇
建築人生的轉機——仙台媒體館
對於「仙台媒體館」之報導的質問書
來自仙台媒體館的領悟
走向世界的創作足跡——比利時 / 英國 / 西班牙 / 義大利
256 第六部 伊東豊雄的建築創作歷程
伊東的建築從年輕時代開始一直到現在,
都處於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裡,
就如同他在建築中所持續追尋的「流動性」一樣……
原始(Primary)建築形態的迴避
對於建築之「厚重與堅固」的反感
所有的一切來自於對建築立體主義的反抗
水的流動與漩渦——對於平面計畫的觀點
告別立體主義、邁向管狀主義的美學
在立方體中有著「管」的貫通
仙台媒體館之後的進展
新的真實與衍生的秩序
286 Episode III (泛)伊東建築學派
298 Appendix 伊東豊雄的光榮軌跡
302 Credits & References

寫在《Pioneer Forever / 建築家 伊東豊雄》的付梓前夕
伊東豊雄 / 2010年3月19日於東京

  我設立個人的小工作室是在一九七一年,那是在我三十歲的時候;所以到了明年,我的事務所就成立滿四十年了。
   不過,當時的我既非對將來有什麼樣的展望,也不是工作有了著落。大學學運以風捲樓殘之勢席捲各地、號稱國家等級之祭典的大阪萬國博覽會(EXPO’ 70)也在未能達到原先的期待之下結束,六○年代所懷有的那份屬於未來都市的夢想,可以說急速地萎縮。由於是在那樣的狀況下開始了自己的創作活動,因此可 以說我對未來完全沒有任何的期望。
  那時的我,和兩到三人的員工一起度過無數持續設計著親戚與友人之小住宅的日子,甚至無法在每個月按時把薪水支付給員工。雖然後來陸續地稍微增加了員工的人數,不過這樣的狀況一直到八○年代中期為止,幾乎都沒有什麼改變。
  變化出現在八○年代的後半。日本迎向泡沫經濟的頂點,特別是東京的商業建築可以說是蓋了又拆、拆了又蓋。「橫濱的風之塔」與「Restaurant Bar Nomad」這兩件作品的實現,也是在這個時期。事務所的生活總算變得比從前稍微好過了一點。
   決定性轉機的到來是在一九八八年,那是因為接受了位於熊本縣八代市的「八代市立博物館—未來之森 Museum」之設計委託的緣故。這一年他們開始了由「熊本 Art-Polis」這個委員會來選定設計者的方式,而我則幸運地榮獲來自於總策劃人(Commissioner)磯崎新先生的設計指名與邀請。目前,我 也擔任第三代的總策劃人而繼承了這個事業體的工作與任務。這件案子對我來說是很值得紀念的初次的公共建築設計案,而那時的我其實已經四十七歲了。
   八代市立博物館在一九九一年開幕,而我的這件作品也獲得了好評。因為有這個「實績」,我在九○年代之後便轉為以公共建築作為設計工作的主要核心。而在做 過幾件公共建築的設計案之後,我對於日本的公共建築是如何承襲著習慣、如何堅持著過去的形式與保守的態度這件事,有了很深刻的體會。我開始感到要突破這樣 的困境,並不能單只從形態的設計來著手,而是 program(空間計畫)本身也非得做出革新的提案才行。
  就在我這個想法開始醞釀的前方,於一九九五年有了「仙台媒體館」建築競圖的舉行。而那正是我一直追求的、針對 program 本身做出提問的那種建築競圖。
  我們傾全事務所之力來面對這個競圖的挑戰,並且贏得了首獎。然而品嚐勝利的喜悅也只有在瞬間而已,我們的提案在贏得競圖不久之後隨即受到來自市民猛烈的反對運動。這個提案的嶄新之處無論再怎麼說明也無法得到理解,有好幾次,我甚至覺得就把這個設計提案給丟掉算了。
   然而在設計持續進行、進到施工的階段之後,支持這個設計案的人們陸續地增加;到了二○○一年,仙台媒體館終於得以順利開幕。我未曾有過比那時候更覺得做 建築設計實在很棒的時刻。這是因為在我設立事務所長達三十年後,第一次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建築對這個社會有了貢獻的緣故。
  這份感慨與感動在之後給予了我極大的勇氣。仙台媒體館開幕到如今已經過了九年,而它也早就已經塵埃落定為仙台市民的文化據點,融入市民的生活當中了。
   從進到二十一世紀開始,我的設計活動除了日本之外,也擴展到了亞洲、歐洲、北美等世界各地。目前我的設計案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在海外。雖然不同的地域 有著各自不同的建築思想,而基於這些思想的設計與施工方法也都完全不一樣;不過在各地經驗過各種設計案之後,就會知道建築是否能夠實現的關鍵,總歸是建立 在人際關係之上。我甚至會認為只要人和人之間能夠建立起彼此的信賴關係,那麼無論是在任何不知名的土地之上,都能夠實現出美好的建築。
   自二○○五年以來,台灣成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所在。那是因為台灣是少數願意堅持意志,來追求具有高度公共性之建築的國家之一。包含日本,世界上絕大部分地 區都是受市場經濟所支配,無論是建築本身或建築師,都漸漸變成只不過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已的道具,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味地追求著驅使電腦科技所製造出來的 那種時尚風格而已。然而,也就因為是處於這種受市場經濟所支配的社會當中,那種真正能夠保障市民們得以享受文化性生活的公共空間,才更是人們所需要的,不 是嗎。
  在台灣的各個設計案,包括高雄市運主場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館、松山菸廠文化園區BOT計畫主建築案等等,很清楚地傳達出台灣的人們追求著公共性的熱情與強烈意志。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比能夠參與這種案子的設計更來得幸福的事了。
  最後,要深深感謝各方的諸多先進提供我這樣的機會。同時,也對於在我持續進行建築的過程中,願意將我截至目前為止的建築生涯與建築思想等紀錄加以出版的這件事,表達深刻的謝意。尤其是不辭著述之勞苦的謝宗哲先生,對於他所做的一切努力,特此答謝致意。
作者序
刻畫 / 一代建築巨人——伊東豊雄的輪廓
謝宗哲 / 2010年1月於東京

  近幾年來,台灣掀起了一股日本當代新建築的熱潮。
   無論是最早以清水混凝土極簡建築風靡全球,而深受台灣民眾矚目的巨星安藤忠雄,還是這一兩年來因贏得羅浮宮朗斯(Lens)分館、受邀進行二○○九年英 國肯辛頓公園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並將於二○一○年三月底在台北舉辦建築模型展的 SANN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所引領的白色曖昧空間風潮;毫無疑問地,其中最為真實,並且已在台灣登陸的日本當代新建築,便是由與安藤忠雄齊名、最受 日本年輕建築師所尊敬的前衛建築家——伊東豊雄所設計的「高雄市運主場館」。
  二○○九年,世界運動會即將在高雄拉開序幕的前夕、全世界 的媒體聚焦於南台灣高雄之際,這座優雅蜿蜒、盤據在世運園區裡的高雄世運主場館建築,彷彿擁有生命氣息而讓人們眼睛為之一亮。而作為其首度正式啟用的二 ○○九年五月二十日的開幕音樂會中,在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氣勢磅礡的樂音中,高雄市很幸運地終於擁有了這座以連續螺旋體為主要形象表現、象徵著 嶄新生命時代來臨的、座落於台灣的伊東建築第一號作品。
  事實上,伊東在台灣的第一號建築作品原本該是他在二○○五年所贏得的台中大都會 歌劇院一案。奈何伊東所提出的涵洞形空間所需要的曲牆系統實在是前所未有的難題,因此才延宕多時,而讓高雄世運主場館率先粉墨登場。這座嶄新形態的運動場 同時也一舉終結了近年來外國建築師贏得競圖的設計案,在台灣根本就蓋不起來的魔咒。
  二○○九年的初夏,就在台灣建築界將矚目焦點放在伊 東豊雄身上之際,我受天下文化出版社的邀請,要為伊東豊雄撰寫傳記。基於同樣出身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因而可算是伊東先生的「小學弟」,以及因緣際會 下,曾與伊東先生本人有過近距離接觸與合作的緣故,我感到無比榮幸而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了下來。而就在這近一年的寫作過程中,在我腦海裡不僅浮現當年在日 本留學的生活點滴,同時我也想起了第一次與伊東先生碰面的情景。
我的建築奇緣——與伊東豊雄的邂逅
   這段奇妙的機遇要從二○○五年的晚春說起。我當時受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曾成德教授的委託,擔任伊東豊雄先生在陳邁國際建築講座中之專題演講的現場即 席口譯。為了事先培養默契,我便在新建築社社長吉田信行先生的引薦下,前往位於東京澀谷的伊東事務所與伊東先生見面。我還記得當天,我穿起了久違了的西 裝、打著領帶前往約定好的青山劇場前等候吉田先生,既緊張又興奮而流得滿頭大汗。我幾乎完全忘記在與吉田社長打過招呼之後,究竟和他有了什麼樣的交談,因 為當時我整個情緒充滿了即將與伊東先生見面的緊張與不安。
  然而,當我實際見到了伊東本人,原本的那股惶恐與不安在轉瞬間便平靜了下來。 伊東先生給人的安穩平和印象,就如同站在毫無波紋的湖面那般;和先前我也曾見過的、散發出難以言喻的威嚴與霸氣、充滿距離感的安藤完全不同。我還清楚地記 得,伊東先生在笑容可掬地和我打過招呼後,竟然用很謙卑而溫和的口吻對我說:
  「□□□□台□□□□□的通□□□□□□。□□□□□□□□願□致□□□。」
  (那麼台灣演講的翻譯就拜託你了。請多多指教。)
  聽到這句來自伊東的、無比尋常的一句話,我的內心油然而生一股因為接受到建築長者的請託,而感到無比激昂的情緒。怎麼說呢?那或許是一種感化,「因為伊東對你這麼說」而願意無條件地為他全力以赴的熱情,就這樣在體內到處竄流。
   現在回想起來,那也許是我到目前為止、三十幾年的人生中,讀書最有效率的一段日子——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我幾乎把伊東最重要的文章與典籍都閱讀了一 遍。任何做過即席口譯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先把相關背景知識準備好的話,那麼現場 real time 的時候將可能會是一場永遠揮之不去的惡夢。
   我先從由五十嵐太郎先生所編撰的《Alternative Modern》一系列小書中,關於伊東豊雄的演講紀錄那本開始著手,接下來則從作品集來對伊東的作品案例進行地毯式的分析與研究;然後,再由集結了伊東建 築生涯中之重要文章的《風的變樣體》與《透層建築》,那兩本厚得像字典似的重量級論文中,蒐集有助於準備伊東演講時即席翻譯的資料。
  約 莫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我整個人接受了伊東建築論的醍醐灌頂,也成就了我在留學東大過程中最為享受閱讀與研究的一段美好時光。幸運的是,這樣的努力並沒 有白費(這些研究工作後來直接促成了二○○八年,我所編著的《伊東豊雄建築論文選》的出版),伊東在台北遠東大飯店所舉行的那次演講中,我竟然就如同入定 了一樣,能夠配合伊東講解的節奏、很行雲流水地用正確而適切的中文做出流暢的表達。那是我第一次與伊東先生甜蜜的並肩作戰經驗,時間是二○○五年的五月 底。
台灣—伊東建築的新天新地
  或許是這一次的美好經驗讓伊東與台灣結下了不解之緣, 伊東豊雄在該年的秋天於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中,打敗了宿敵——札哈.哈蒂,贏得了首獎與設計權。伊東在台中歌劇院一案中,延續了在仙台媒體館當中有 機的管元素,把原本只是在抽象水平量體的垂直向度中貫穿的管元素,做水平與垂直兩向度的交疊,創造出超越仙台案的建築論述與空間提案,甚至伊東本人還發出 「只要台中案可以完成,那麼自己也就可以了無遺憾地引退、告別建築生涯」的豪語。伊東對於台中案成敗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般。
  在贏得 台中案不久之後,有天伊東先生約我到鄰近伊東事務所的青山圖書中心旁的 Cafe用餐,並提出希望我加入該案設計工作的邀請。可惜的是,那時的我離提出博士論文的時限只剩下一年不到,在各方考量之下,我滿懷著遺憾地婉拒了這個 成名在望的機會。不過事實上我後來還是以 Atelier SHARE 的名義與伊東先生有了對等的合作關係,因而能為台中案出一點力。台中案幾經波折,歷經無數次的流標之後,終於在二○○九年九月由台中的麗明營造取得建造 權,但願這場前衛建築的戰鬥最後能夠有圓滿的結果。
本書的構成
  話題回到這本伊東豊雄傳記。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更直接地認識伊東豊雄,這位當代建築先驅,本書的內容與構成是這樣的:
   一開始,在序章的部分,我採取破題的手法來介紹改變台灣都市地景的伊東新建築,以引領讀者進入伊東建築的世界——包括先前所提到的、已落成的「高雄世運 主場館」,以及分別在二○○九年十二月及二○一○年三月份開工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與「台大社會科學院院館」,然後則是仍在設計階段的「松山菸廠文化園 區」的主建築。
  在感受到伊東建築的震撼之後,在第一部中,我將場景與時空拉回到伊東的少年時代,透過歷史性的考究來敘述這位一代宗師在成為建築家之前,從小時候成長記憶中的原風景一直到進入東京大學、與建築邂逅,並在菊竹清訓事務所進行建築修業的點點滴滴。
  之後,我延續著伊東青年時期的歷史足跡,在第二部中追索他作為年輕建築家的那段日子,探究他如何獨立、成立個人事務所,後來則與安藤忠雄等人一同被稱為「平和時代的野武士」的、屬於一九七○年代的記憶。
  從身為建築人的角度來看,相信讀者也會對「伊東事務所是如何創造出這些前衛建築」,以及「這樣的工作室型事務所的日常風景會是什麼」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第三部中,我整理了對於伊東事務所之絕對真實的凝視,試圖描述伊東與員工之間的互動及生活面的風景。
   接下來,內容重新回到伊東本人身上。我們都知道旅行是建築的走法、是學習建築的捷徑。因此,相對於安藤忠雄在自學建築之際的「都市徬徨」,我在第四部則 收錄了伊東豊雄所寫的〈記憶中的九個城市〉與〈旅行手記〉這兩篇文章,以記錄另一種城市漫遊的足跡,並試著剖析伊東在建築這條路上的心路歷程。
  第五部作為一個轉折,主要在於詳細描述伊東如何歷經仙台案的考驗,在千辛萬苦後終於成功而邁向了世界的舞台。
  最後則以第六部作為總結,從伊東的創作歷程來論述其建築設計演化的軌跡與邏輯。同時也記錄下伊東對於新世紀建築的應有姿態所留下的訊息。至此,或可讓讀者一覽伊東豊雄作為一代建築先鋒與巨人的真實輪廓。
   除了以上的主要章節之外,本書也收錄了〈衍生過程的形態〉、〈伊東與安藤的冷靜與熱情之間〉、〈(泛)伊東學派〉這三段插曲。除了釐清伊東的建築思想之 外,也企圖藉由受伊東影響的日本當代建築新秀來對他做出更清楚的定位。附錄則標記了伊東豊雄的光榮軌跡,包括伊東的建築展覽與他在世界各大建築獎的得獎紀 錄。
  在完成了這本描述伊東豊雄先生建築生涯的傳記之後,我才終於有了自己已經取得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真實感。這項作業對我而言是某種責任,或許也是一種亟欲將伊東先生的建築思想與眾人分享的、無以名狀的使命感吧。
   回首這些年來自己所走過的邁向建築之路,赫然發現有許多烙印在腦海裡的深刻記憶,幾乎都曾經出現與伊東先生相遇的畫面:無論是二○○五年,前往伊東事務 所與伊東先生的初次接觸;或者是私底下隨著我在東大的指導教授曲淵英邦、小(山鳥)一浩及赤松佳珠子與伊東先生聚會飲酒、一起唱卡拉OK的當下;還是因協 助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案的設計工作,而與伊東先生及其 staff 在台中市政府做簡報翻譯時的戰戰兢兢;甚或是在我提出博士論文的前夕,也就是二○○六年聖誕節當天,與伊東先生於澀谷一○一偶然巧遇的奇蹟;還有當我取得 博士學位返台之後,擔任伊東先生在東海大學(二○○八)及建築學會五十週年(二○○九)演講的即席翻譯等等;對我而言,都是最彌足珍貴的建築時光與永難抹 滅的記憶。
  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完成,首先要衷心感謝天下文化的副總編輯林榮崧先生及資深編輯雅蕾願意給我這個機會,來刻畫這位建築巨人,也感謝天下遠見設計中心的張議文小姐在版面構成與美術設計上的努力與付出。
  最後,更必須感激的是我在建築學習之路上的導師——伊東豊雄先生對我的信任,願意讓我來為他撰寫第一本傳記性的書籍,也讓我因而得以對伊東先生的建築作品與論述有更進一步的學習與領悟。
  期許讀者能藉由這本書,更深入地了解伊東豊雄,這位當代建築巨人之外,也能感受到建築所蘊含的無盡魅力與可能性。

內容連載


§內文

1. 與城市環境共生的高雄市運主場館
二十世紀的建築是作為獨立的機能體而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但到了二十一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起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生態相協調的……
——伊東豊雄

日本當代建築家伊東豊雄在台灣的第一座建築作品——高雄世運主場館,終於在二○○九年的夏天落成。

從 二○○五年底贏得競圖以來,為了配合高雄於二○○九年舉辦的世界運動會,在經歷無數個不眠不休的晝夜之後,全體工作團隊終於完成了這個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當電視上播放著高雄世運會的宣傳影片、聽到「高雄,將在這裡迎接世界」的聲響時,所有熱愛這塊土地的人們,內心無不充滿了難以言喻的驕傲並且熱烈地鼓動 著。因為台灣,總算有了一座能夠與全球標準接軌、足以和中國北京的「鳥巢」匹敵的世界級體育場館。

這座主場館的建築形式與風格,在高雄世運甫於二○○九年七月盛大開幕之際,便立即引起國際媒體注意。美國紐約時報在當時曾專文介紹這座極為「另類」的體育場,盛讚它不僅極具魅力,更著重與周邊都市生活、人文環境的結合,擁有其他類似規模建築少有的豐富人文氣息。

這座體育場的主體結構是由白色鋼管交織而成的螺旋體,蜿蜒如一條正準備環抱其獵物的巨龍,尾端往外延伸,形成入口廣場的一部分,場館周圍則是一片廣大的綠帶 公園。數年後,當這些熱帶植物長高長大,體育場將彷彿受到一片茂盛的熱帶森林所圍繞。主體尾端和開口式設計,在意象、實體上,傳達將場館外環境融入體育場 內的體驗,就在視線隨著充滿律動感的主體結構曲線投向體育場內之際,遠方山頭和市中心天際線納入眼簾,伊東豊雄似乎藉此再次凸顯體育場與這座城市連結的意念。

伊東表示,我第一次來到高雄的時候,對這地方耀眼的陽光,以及有熱帶風情的大量綠意,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還有,每到 晚上,很多人喜歡走出戶外,享受夜晚的生活。像這種擁有南國風貌、內外一體化的生活形態,為我帶來不少刺激,所以我想在這次世運主場館的建築設計上,重視 這種文化風貌,或者啟用更新的技術,表現出內外一體的感覺。

另外,很幸運的是,由於基地十分寬廣,因此可以在主場館的周邊設置公園,並且 利用各式設計的手法,讓公園與主場館合為一體;即使體育場內沒有活動舉行,民眾也會聚集到這裡,在公園裡遊憩的同時,也可以享受與公園融為一體的主場館。 一般的體育場,都是關在一個同心圓之中,在很封閉的環境下舉行賽事。然而這裡卻是開放的,為了實現這個開放的空間,我們採用的是最有生命力的企劃案,就好 像有人在做運動,這種躍動感十足的計畫才算完整實現了我的概念。

這座主場館朝南邊的方向,規劃成開放的空間,有迎接民眾進入那種溫暖與親切的感覺。像這樣的體育館,我想在世界上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同時由於是開放式的空間,使得體育館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融入其中。

有 別於一般運動場經常採用的、具有高度完結性的橢圓形建築量體,在伊東的巧思之下,有意識地將運動場的建築體打開成C字型加上神龍擺尾的形貌(或者可說是 「?」形),展現出積極迎接城市生活的開口意象。於是,在這個廣場中亦可舉辦音樂會或展覽會等各種活動,基於和周遭環境地景的相互疊合,而創造出熱絡的城 市生活情境。
2. 作為城市生活藝術場域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如果將整個世界比喻為一條河流,那麼一般的建築就如同是插在河流裡的木樁一樣——木樁的內部與河流完全不具有關係性。而我想做的建築,則是像河流裡的漩渦般的場所——它既擁有自己的空間,同時也是完全融合在河流的流動之中的。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與其說是建築,不如說是柔軟、謎樣的生物活動狀態。
——伊東豊雄

二 ○○九年十二月三日,日本建築家伊東豊雄所設計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終於克服前半段的難關正式動工了。從二○○五年底贏得競圖以來,歷經數次重大的設計變 更、五次施工發包的流標,以及整個設計作業過程中無數的困難,這項伊東自稱為建築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設計案終於邁向落成之路(預計二○一三年底完工)。

當年的伊東豊雄(Toyo Ito),以這座或可稱之為「壺中居」的大型都市廣場般的表演藝術殿堂,在最後關頭獲得六位評審全票認同,不僅擊敗了他在國際競圖賽中的宿敵札哈‧哈蒂(Zaha Hadid),也贏得了大都會歌劇院建築競圖的首獎。

評 審委員之一的台北大學都市計畫所教授郭肇立表示:「這是戰後,台灣首座真正的前衛建築。」評審主席、當時的康乃爾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莫斯塔法維 (Mohsen Mostafavi)說他從未見過如此風格強烈的嶄新設計,因為世上的歌劇院都非常具紀念性,而伊東的手法卻能兼具歡愉又不失其紀念性。他強調:「伊東固 然是贏家,但未來最大的贏家卻是台中,因為這座建築將是世界地圖上最重要的標記之一。」

當時的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曾成德則指出,「伊東方 案之所以勝出,在於他精準地回應了二十一世紀位於台中都市紋理之都市象徵與生活品味等典型歌劇院的兩個Typological上的命題;而『壺中居』的 『聲音的涵洞』(Sound Cave)之概念與『伸展性架構』(Flexible Grid System)之網絡則在時代精神(zeitgeist)與建築議題上提出了超越性的手法。……他的方案既內又外,既呼吸又吐納,既藝術又生活,既古典幾 何(A-B-A-B立面韻律)又絕對當代(即物性的有機形體)。既帶紀念性又具常民性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在當代建築界不僅將會是台灣,也絕對是世界所矚 目的傑作。」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座落在台中市七期重劃區的新市政中心專用區「公3」公園用地。主要建築結構為地上六層、地下兩層;室內空間則規劃了二○一三席大型劇院、八百席中型劇院,以及兩百席實驗劇場,主要的表演空間都以優雅的三度立體曲面空間相互串連。

關 於建築的配置計畫,伊東完全意識到作為公園裏之歌劇院的現實處境,因此在手法上採取其「無接縫」(seamless)的概念,試圖讓歌劇院建築直接與都市 交融在一起。換句話說,伊東在大都會歌劇院一案體現了他「希望創作的建築是一種猶如河流中之漩渦般的場所」的意念,也就是享受都市生活的人潮可由四面向直 接「流入」歌劇院這個「漩渦」中,而建築物又得以直接納入公園綠地裡、並朝著自然環境延展。
 3. 與「森林」共舞、「可呼吸」的台大社科院院館
今天我們經常會談到與環境之間的融合以及和自然共生的主張。……如果真的是論及 生態與節能,那麼「建築」本身的概念難道沒有加以改變的必要嗎?而伴隨著這樣的觀點,那麼幾何學也就不得不跟著改變才行。與自然共生並不意味著僅止於建築 性能上的追求,我認為在表現上,也應該擺脫那種自主性強的柏拉圖式的幾何形態,轉而追求一種更新的有機性格才對。
——伊東豊雄

作為新世紀大學的象徵
伊 東豊雄第三個在台灣的案子,即將座落於台灣高等教育學府之首的台灣大學。這項設計案的由來,始於原本位在徐州路校區的台大社會科學院即將遷回公館校總區。 因此社科院組成了遷院委員會,並由彭錦鵬教授(現任台大政治學系專任教師、社科院遷院工程執行長)、林峰田教授,協同顧問劉育東教授(交大建築所)赴日洽 談,在先後接觸了隈研吾、大江匡及伊東豊雄之後,由於在理念上與伊東豊雄的想法最吻合,因此邀請伊東前來為社科院新館進行設計。

為了要讓社科院成為台大新地標,伊東事務所所提出的基本設計案前前後後一直到第三個方案才終於定案。而伊東豊雄本人也對社科院新建工程設計案是否能成為下個建築界的經典之作相當重視,為此親自來台灣參與公聽會。

伊 東事務所提出的三個設計案是這樣的:第一個方案以波浪型鋼架的建築物設計為主,獨特時髦,但清潔維護不易,而未獲採用。第二個方案則以三塔造型增添氣勢, 一樓均為挑高空間,其中配置大型教室,但因為其中一棟建築物費用並無明確財源,加上這又將回到獨棟大樓的偏狹性,只能緊急喊停。直到第三方案,出現符合 「樂學」精神,並有著自然環境與人文氣息共存的特徵,才讓新社科院院館的基本設計大致底定。而這個第三方案之所以能得到校方的青睞,主要在於伊東採取了一 種不把社科院整棟都加以象徵化的策略,而是把圖書館切出來以作為整體象徵造形的定位。

這座新社會科學院院館的基地面積為16,228平方 公尺,建築面積為6,491.2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則為54,018平方公尺;是混合使用鋼骨結構及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地上八層、地下兩層建築物。長度 一百六十八米、高三十二米,與法學院同為台大校總區北側辛亥路、復興南路入口的重要門戶。為了讓校園變成城市和人們的交流空間,特地除去辛亥路的圍牆,走 出校園的局限,讓新大樓成為附近居民心中的風景,只要跨越馬路便可感受到濃郁的學術氣氛。在空間計畫上,伊東則打算將法律系、政治學系、圖書館與研究中心 進行整合,使社會科學院成為校園裡研究與發展的樞紐。


 4. 誘發新舊文化交流的松山菸廠新建築
我認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建築,應該是有別於過去的機械時代裡,那種封閉與完結性的純粹幾何形體,而要在境界面上做出更為碎化、創造出與自然環境更接近的距離與更高密度的接觸。……換句話說,在新世紀中最為重要的建築命題,就在於建築與環境設計的一體化。
——伊東豊雄

第 四個落腳台灣的伊東新建築,是台北市松山菸廠文化園區BOT案中的指標性建築物,主要位置是在緊臨國父紀念館之台北大巨蛋預定地的東北角。為了有效經營這 塊台北最後的核心黃金地帶,台北市政府與最優申請人富邦建設團隊簽下了長達五十年的長約;而BOT案中的主建築則委託伊東豊雄操刀,主要的目的在於為台北 市打造出都心中的永續生態綠化建築。

據業主富邦建設表示,未來BOT園區的整體景觀將以綠帶串聯,並利用牆面、露台綠化、屋頂綠化設計, 將綠意從戶外一路引入室內。建築物樓高為地下四層、地上十四層,預計於二○一三年初開幕營運。內部空間將涵括商場、文創辦公室、文創主題旅館以及其他附屬 多用途文化設施,兼具文創產業資源基地及市民文化休閒園地等功能。

新舊建築的對峙與整合
松菸BOT主建築的基地座 落於台北市中心,一面鄰接巨蛋場館與大型商場等都市尺度的設施,但另一側又面向創建於一九三七年的菸廠、倉庫等古蹟群,以及中庭、蓮花池等從日治時代即保 留下來的原始純靜的、較接近人性尺度的環境。因此新建計畫中高達兩萬八千坪容積的這棟主建築物,首要任務就是必須能對應園區內的古蹟等各式各樣不同尺度的 建築群組。此外,主建築除了牆面綠化、打造綠色屋頂等基本概念之外,也必須符合文化園區內既具歷史感卻又無比創新的特質。

面對這樣的空間議題,伊東嘗試拼組不同尺度的圓弧來回應基地的需求,也特別考量在菸草工廠與蓮花池之間,設置了深具人性尺度的戶外空間。另外,由於座落在這塊基地上的既 有老建築,不僅止於生產菸草的勞動場所,還併設了完善的員工衛生福利設施與庭園,算是一個追求理想居住的勞動環境空間。因此,針對部分老建築的保存與再利 用,以及新建築必須賦予藝術與設計等文化活動為中心的基礎條件下,伊東認為必須創造出一種嶄新生活型態的提案來加以因應。換句話說,在此基地內設置的辦公 室與旅館,都應該要創造出可讓市民共享的特殊文化氛圍,並且營造出沉穩且平靜的空間;即使是商業設施(如店鋪與餐廳等),也必須是讓文化交流得以進行的空 間。
 1.仙台案之前的境遇

誠如在本書先前曾提到的,伊東豊雄雖然與安藤忠雄同在一九四一 年出生,而且也都曾受東京大學教授槙文彥譽為「平和時代裡的野武士」而備受期待,然而安藤忠雄自一九七九年以住吉的長屋贏得日本建築學會建築作品獎之後, 便逐漸走出了早年的抑鬱不得志,先伊東一步而搖身一變成為媒體矚目的建築新星。以清水混凝土及古典幾何形體建立起個人鮮明識別的安藤,儼然成為繼六○至七 ○年代之代謝派後的、最具有代表性與能見度的建築創作者。

伊東豊雄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極受建築界重視,甚至也曾經在日本建築界大老,磯崎 新的率領之下,以日本新一代建築師代表的身分,與安藤忠雄一同出席於一九八二年由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美國所舉辦的世界建築師交流大會(P3 Conference)。然而坦白說,安藤的建築手法的力道與容易理解的程度,確實比伊東較具抽象性的形態操作手法要來得更容易為一般人所親近;同時,由 於安藤對社會性事務的參與度與積極度也來得更高,因此對一般民眾而言,確實比較容易將目光放在安藤忠雄身上。

身為安藤「同梯」的伊東豊 雄,縱然還是默默地持續著各種建築創作上的嘗試,但想必內心百感交集亦是難免的吧。伊東豊雄先生其實直到現在,仍然謙虛地說,「由於彼此的出生境遇不同, 或許有某些部分是永遠贏不了安藤的吧」。而一直到安藤攀上了建築生涯的巔峰、摘下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桂冠後的一九九五年,伊東心中 的苦悶才終於迎向了一個重要的轉機,也就是日後讓伊東名震全世界的作品——仙台媒體館的公開競圖。

伊東自己曾經表示——

「……作為建築師的自己,對於在社會中未能被賦予一個適當的定位而抱有強烈的挫折感,而這樣的情緒於是便轉化為對於社會制度的批判。然後便轉為背對那樣的社會,而試圖只在封閉的微小體系/小宇宙(microcosm)裡一味地描畫出美麗而內向的世界。
將自己從這種內向性格的美的世界給解放出來的契機是『仙台媒體館』(二○○一)。綜觀自己的建築歷程,這個案子帶有壓倒性的重大意義。
自 從一九九五年贏得這個競圖以來,到開幕為止的六年之間真的和許多人們進行了議論,並且也透過和許多人們之間的共同作業來將這個案子實現。這個過程將作為建 築師的我給拉回了社會的內側。因著得到許多人的幫助與許多困難的克服,而讓我感到原來自己也能夠存在於社會的內部了。對建築師來說那是無可取代的喜悅,而 這份喜悅也改變了我寫文章與做建築的態度與想法」

 2.建築人生的轉機——仙台媒體館(Sendai-Mediateque)

一九九五年,這一年安藤成為第三位奪得普立茲克 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 ,而伊東豊雄則終於贏得仙台媒體館的競圖首獎。伊東以「悠游的水藻撐起樓板」的概念所發展出來的這個設計案,成就了新型的多米諾系統(domino system)。不同於柯比意的第一代多米諾系統,伊東的設計對支撐的柱子元素有了新的詮釋,也就是以鋼材塑造成有機造形的螺旋管狀結構(仙台媒體館於二 ○○一年完工開館營運)。

由於整棟建築物的內部空間完全沒有任何分割,最大的意義即在於瓦解現代主義建築中傾向以機能作為建築計畫之根 據,所容易發生的空間局限。這樣的內部空間打破了空間層級(hierarchy)上的限制,而是透過家具的配置來誘發空間中的活動及當中的流動性。而作為 與外界之介面的建築表層,則以視覺通透的玻璃來處理,讓內部與外部的空間相互滲透,成為一個包容涵蘊外在城市活動的場域。

此外,這棟建築 的獨到之處,也在於伊東長久以來希望在現代主義的均質空間上所進行的突破,亦即在水平元素(地板)中置入了十三根有機元素的管(tube)。像這種靜態的 抽象元素(樓地板)與動態之具象造型(以樹林為喻的管柱)並置的手法,可以說為建築領域開啟了邁向新世紀的希望之門。

從贏得了仙台媒體館競圖之後,到完工為止,整整花費了六年之久,不但工程之艱困令人難以想像;甚至在贏得競圖之初,伊東還遭受到莫名其妙且不明究理的指控。當時的伊東毫不猶豫地親上火線在報紙上投書反擊,勇敢地為自己的建築創作做出辯護。以下是當時伊東的原文實錄:

關 於仙台市計畫中的「仙台媒體館」,在貴報社(《河北新報》)於十月三十一日的晚報當中,有一篇以〈對於仿櫸木柱子「礙事」的嶄新之異論‧反論〉為題的報導 刊登了出來。基於公開競圖的結果所指名的設計者,以及作為進行基本設計中的主要當事人,對於貴社這樣的報導,我感到無比震驚而不解。

「仙台媒體 館」是將圖書館、市民藝廊、視聽覺障礙者專用設施等多種機能加以整合,探求二十一世紀公共建築所應具備的樣貌而充滿企圖心的劃時代設計提案。目前正處於基 本設計中最緊鑼密鼓的階段。十月二十六、二十七日這兩天,已舉辦了與本案有關的七組使用者團體的聽證會。然而在參考眾人的意見之後,正準備迎接即將於十一 月二十一日進行的市民懇談會「暢所欲言」(Wai-Wai-Talk Ⅱ)到來的此時,貴社竟然刊登了這樣的報導…..
 



3.走向世界的創作足跡——比利時/英國/西班牙/義大利

自仙台媒體館順利開幕後的二○○一年開始,伊東事務所的 海外工作突然有了急遽的增加。特別是在歐洲,包括競圖的現場簡報或國外的演講,大概每一兩個月就至少會有一次這樣的工作找上門來。而在二○○二年,伊東在 比利時的布魯日(Bruges)與英國的倫敦,都各完成了一個臨時性的pavilion建築。

在比利時的設計案主要是為了紀念布魯日獲選 為歐洲的文化首都,而有了在城市的中央廣場蓋出一座為期一年的臨時性pavilion建築計畫。伊東與結構工程師新谷真人合作,設計出一座鋁材構造物。這 個透過局部補強、以鋁材蜂巢板所製作出來的簡單結構,相對於市政廳廣場前、中古世紀的石造立面,充分展現出當代的透明性與變樣性。在二月二十日的開幕儀式 當天,比利時國王還特地前來參加,而後因為廣受好評,因此這座小型建築一直保存到現在而未拆解掉。

在倫敦的設計案則是位於肯辛頓公園的蛇 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前庭,要蓋出一座僅存於夏天的三個月期間的臨時性pavilion建築。伊東這次與結構工程師柏曼(Cecil Bolmond)的合作,成就了一個收穫極為豐碩的設計案。身為ARUP的首席結構工程師柏曼,將「幾何學」定義/解釋為「空間的數學表達」,並將由其中 所引導出來的獨特策略——反覆的數學規則稱為「設計演算法」(Design Algorithm);亦即透過數學規則來控制「點」的運動,使它們迴轉、動搖、曲折。雖然只不過是決定「點」如何移動、變位的單純法則,然而一旦將這樣 的規則在空間裡加以拓展、並透過電腦科技來加以生產,複雜而多樣的世界便隨即得以成立並展現其風貌。而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2 這個看似隨機但卻具有複雜性動作的「結構系統」,便是透過「設計演算法」所實現的、令人驚艷的建築作品。

此 外,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前幾年這段期間,伊東豊雄的重要經歷還包括參與了北京CCTV的競圖。針對業主所要求的「新的象徵性」,伊東刻意採取了一種逆向操 作的手法,將所有機能收納進一個直徑三百公尺,但卻只有五層圓盤式的「disc」量體當中,以低層的手法來回應北京這個平面式的古都。可惜的是,最後敗給 了荷蘭建築師庫哈斯。

伊東在這段期間其他值得一提的發展,則是繼贏得了西班牙巴賽隆納的國際會展中心競圖(二○○三年)後,也決定接下位於馬德里的蓋薇亞公園與位於托列維哈的養生公園(Relaxation Park in Torrevieja),這兩個將會有較長的工作時程的設計案…..



****

漫讀大師9}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演繹鐘乳石洞穴
位於日本東京八王子市的「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Tama Art University Library),是伊東豐雄(伊東豊雄)攜手著名結構設計師佐佐木睦朗( 佐々木睦朗),繼「仙台媒體中心」後另一個齊力擘劃的佳作。
翻開伊東的作品年表,2004年仙台媒體中心之後,就鮮少再出現極致虛化立面以消弭內外藩籬的建築演繹,抑或純然用垂直水平線條語彙構成的作品。而2007年竣工問世的「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不僅兩個面呈優柔和緩的曲度,內部更以弧牆、拱形樑作為主體結構,這些變異,無不顛覆了現代主義建築為人詬病的教條式、幾何感方盒子量體輪廓。
❝ 流動、流動、再流動的「長廊式空間」❞
「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的設計初衷,在於讓每位使用者找到與場域的互動風格。穿梭在空間中迤邐不斷的拱廊,不同於理性直線的圓弧構造,圖書館蘊蓄出一種流暢溫潤的意象,當人漫步其中,就像走進翳薈大樹叢簇的森林,或是某個曲徑通幽的洞窟,存在不經意地探索和再發現。
基地位於校園內一處蒼翠蘢蔥的坡地上,建築入口正立面朝著繁樹遍植、綠茵芊萰的大草地,氣氛悠閒歡快。事實上「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裡,所有學生與教職員共享的空間僅有咖啡館,因此如何打造一個眾人皆可使用的開放場域,是設計主軸之一。
對此,首先躍入伊東豐雄腦海地,就是打造一個寬敞通暢的「長廊式空間」,讓所有人得以自由貫穿,視野亦能保持豁朗開闊。為了讓進出圖書館更顯愜意自由,並營造一種從人行動線、視覺感等等皆澶漫如流的綿延無礙,團隊依循基地所在的坡地,把建築一樓地面順著坡度傾斜,這種做法,彷彿把前方袤廣的綠地順勢朝內攬入,化為室內一部分,將建築與戶外整合成一塊。
❝ 複雜交錯的拱形網格,猶入鐘乳石洞空間 ❞
整幢建築由混凝土結構、玻璃以及鋁板打造成,全由拱廊所構成的室內空間,無牆、無樑、無柱,讓樓層得以形成一個連綿無輟的大開放空間。拱廊既是結構體也具備強烈視覺張力,不同跨距、高度的拱框以複雜形式進行交錯層疊,在空間中營造出多變的透視效果,而這般造型語彙,實際上摹擬著抽象且帶有規則性的鐘乳石洞。
某種程度,「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緊密的內外連結關係,會直觀地聯想到「仙台媒體中心」,唯後者整合、串連垂直樓層關係的屬性更明確,但無論如何這兩件出色的作品,都彰顯了前瞻性的結構概念,並由此塑造嶄新的平面關係和空間穿透性的詮釋。
建築主材料亦十分凝鍊簡潔,包括混凝土結構、玻璃窗以及鋁框架,拱形結構體,實際上為厚度20公分的鋼板塗覆混凝土製成。連綿交錯的拱廊結構形成足以支撐建築重量的網格系統,拱框交匯處也形成了一種空間分隔效果,並流露出遒勁有力的結構感。
【圖片版權】
主圖|ドイツ語版ウィキペディアのRobertbaumさん
左一、左二|Wiiii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