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 Abdulrazak Gurnah與非洲流散者的困境。讀Abdulrazak Gurnah回憶錄的第一章,就很驚艷、感人

 



去年或者前年,在諾貝爾獎網站讀Abdulrazak Gurnah回憶錄的第一章,就很驚艷、感人


天堂信息
英國的土壤好象特別適合文學成長,遠的不說,近的就有文壇移民三雄拉什迪、奈保爾、和石黑一雄。他們青少年時代分別從印度、千里達和日本移民英國,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成為文學巨匠。近日,讀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小說,驚艷之餘,心想這位非裔英藉作家其實應當名列英國文壇移民第四雄。
古爾納跟所有的移民作家一樣,身分模糊,得獎時人們有的強調他的非洲裔身份,有的強調他的英國教授身份,道出的都只是部分事實。而這也正是古爾納小說不變的主題:一名「妾身未明」的非裔移民如何在這茫茫人世中尋找他心目中的天堂。
我讀他小說《天堂》(Paradise)的感覺卻是:這天堂甚麼樣,依然朦朧;但地獄是甚麼樣,我們已經看到了。
同樣來自於一個窺不見天堂窺得見地獄的地方,同樣是移民,我對他的小說因而產生了濃厚興趣:也許他會在他其他小說中給出有關天堂的信息呢?畢竟,《天堂》只是他的早期作品。
古爾納1948年生於東非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你如今到旅遊書上查閱,那地方是個天堂般美麗的旅遊勝地,擁有世界上最澄靜的大海和最潔白的沙灘,還有綜和了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多處名勝,在這裏,你可以品嘗世界各地的美食。
然而另一方面,遊客也可以看到人間地獄般的古跡,在石頭城,這個當初桑給巴爾蘇丹的城池,有奴隸賣賣市場和奴隸居停所的遺址,這里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奴隸交易市場。十六世紀葡萄牙人來到這裏,他們跟蘇丹里應外合,把土著黑人賣往南北美洲。寫下了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古爾納就在這地方出生、長大、中學畢業。
有些大陸讀者讀了《天堂》之後抱怨:看不懂作者要說甚麼?那名被他父母賣給商人抵債的小主人公,在受夠了故國的種種苦難之後,竟然跟在一支德國殖民軍隊伍後面出走。這倒底是說他奔天堂去了呢,還是說他背棄了故國?畢竟,那地方除了髒亂差,也有一座讓他一度流連忘返的美麗花園。
這種脫出了官方意識形態規則的故事,在「亞非拉人民要解放」的反帝反殖教育下成長的一代人,當然看不懂。要理解不能歸置於任何政治體系的古爾納小說,不但需要具備基本歷史常識,還要有開放的心態。他那些看似明白如話、娓娓道來的故事,既不能把它解讀為「後殖民主義」,也不能把它解讀為「去殖民化」,更不能把它解讀為反殖民主義。因為作者只是文學地講述他所觀看到、甚至親身經歷的故園故事。而所謂文學,不就是去除了國別、族別、宗教政治差別的客觀講述嗎?它表現的不是一地一族一國的苦難,而是人類普遍生存困境。
所以不同身份、不同信仰、不同民族膚色的人,都可以借助這位非裔英人的視角觀照自己的人生故事,只是背景和細節不同而已。
古爾納跟奈保爾一樣,青年時才前往英國上大學。這是他們的幸,也是他們的不幸。幸的是他們從此進入一個成熟的自由民主社會,有了施展天斌的廣闊空間;不幸的是夢魘般的往事揮之不去,成為他們必須以某種方式卸下的重負。
古爾納說他青年時代并未想寫小說,他想成為一名學者。在寫作關於後殖民主義的博士論文時,他情不自禁寫下他的往事回憶。這一副產品就是他的處女作小說:《離別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借助這部小說,他一方面揮別過去,一方面展望未來。從此便一發不可收,連連出版了多部小說。
象每個漂泊異鄉的移民者一樣,他已然明白:異國他鄉雖然好過故國,但也并非天堂。他於是用另一種目光考量那個他逃離出來的故國。閱歷漸多,學養愈深,他的目光也越來越開闊深遠。我讀了他好幾部小說,欣喜地發現,把他歷年來寫作的十多本小說的書名連綴起來,正好體現了他這種由淺入深、由近到遠的人生思考:
《離別的記憶》-《朝聖者之路》-《天堂》-《贊美沉默》-《海邊》-《遺棄》-《最後的禮物》-《爍心》-《來世》。
主人公的名姓不同,演繹出來的故事不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他們都是來自於非洲的移民,傷痕累累,浪跡天涯,追尋天堂信息而不可得。從希望到失望,從失望到希望,至死不休。
這些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一部是《爍心》(Cravel Heart),這不僅是因為古爾納的小說技藝至此已臻化境,更因為整部小說行雲流水般的敍事語調,當你聽到一個如此悲傷的故事以如此心平和的口氣講述出來,大白的真相就不那麼震撼了,震撼的倒是真相前後左右流露出來的日常生活。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21 was awarded to Abdulrazak Gurnah "for his uncompromising and compassionate penet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



【下期特輯預告】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與非洲流散者的困境】
十月七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七十三歲的坦桑尼亞小說家古納,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坦桑尼亞作家,亦是繼一九八六年尼日利亞的索因卡後,再有非裔黑人作家獲頒發此獎,時隔三十五年之久。
古納獲獎,被稱為「爆冷」,甚至連他本人也以為是開玩笑,可是他的小說並不是玩笑。本期特輯,除了介紹大家都不太認識的古納,還會以古納為代表,探討非洲流散者遭遇的困境。對非洲文學深有認識的袁俊卿教授,通過幾部古納的長篇小說作品,探討古納如何通過文字,表達非洲流散者的身份迷失;定居瑞典的作家、翻譯家萬之,直言由於古納用的是英語寫作,他的作品「與其說是非洲文學,不如說是後殖民主義嫁接的英語文學」,並進一步剖析非洲裔的英語作家,在世界的文化定位。
古納得獎後表示:「非洲難民並非『兩手空空』來到收容國,當中許多才華洋溢的人可作出貢獻,盼自己得獎能喚起對難民危機和殖民主義等問題的討論。」他的獲獎,或許是踏出這個願望最重要的一步。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留言
分享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