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人與空間的對話:漢寶德看建築》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漢寶德逝世九週年,追思漢先生留下的風範。
  
漢寶德 (𝟏𝟗𝟑𝟒/𝟖/𝟏𝟗-𝟐𝟎𝟏𝟒/𝟏𝟏/𝟐𝟎),中國山東出生,在建築、教育、生活美學,書法等領域皆有所長,評論與著作豐富。他是台灣現代建築思想啟蒙者、知名建築教育與美學推動學者、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創建人、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以及現代書法家。「漢寶德紀念館」2022年於台南藝術大學落成。

《人與空間的對話:漢寶德看建築》
台北:博雅書屋 2011


本書作者以個人多年經驗及閱歷,將認為值得介紹給廣大讀者的建築物,用一種導覽的口氣,陳示在大家面前,讓讀者們可以多認識些建築,進而欣賞建築的美。

既然是欣賞,要自了解開始。本書是以一般讀者為對象,首先要介紹這建築的來龍去脈。

建築是一種理性為基礎的藝術,簡單的說明結構或功能是免不了的,但為了減少太過理性的感覺,作者在行文間總是以遊記的方式敘述,增加些故事性。只是對於缺乏美感素養的人,只靠說是沒有用的。所以一定要對照相片,希望引起讀者的共鳴,幫助讀者體會到美感。

雖然建築美學要普及化,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本書嘗試向前邁出的一小步,相信有助介紹建築美感的著作能夠多被注意到。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以個人多年經驗及閱歷,將認為值得介紹給廣大讀者的建築物,用一種導覽的口氣,陳示在大家面前,讓讀者們可以多認識些建築,進而欣賞建築的美。既然是欣賞,要自了解開始。

本書是以一般讀者為對象,首先要介紹這建築的來龍去脈。建築是一種理性為基礎的藝術,簡單的說明結構或功能是免不了的,但為了減少太過理性的感覺,作者在行文間總是以遊記的方式敘述,增加些故事性。只是對於缺乏美感素養的人,只靠說是沒有用的。所以一定要對照相片,希望引起讀者的共鳴,幫助讀者體會到美感。

雖然建築美學要普及化,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本書嘗試向前邁出的一小步,相信有助介紹建築美感的著作能夠多被注意到。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曾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建築獎(1968)、教育部頒一等文化獎章(1994)、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2000)、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 (2006)、台南藝術大學榮譽博士(2007)、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8)、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09) 、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0)。

著有【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築人間—漢寶?回憶錄】、【中國的建築與文化】、【漢寶德歐洲建築散步】、【漢寶德談美】、【收藏的雅趣】【如何培養美感】、【漢寶德的人文行腳】
等作品。

目錄

萊特:西塔里生的感動
凝固的音樂:廊香聖母堂
典雅的臺灣博物館
臺南的武廟與大天后宮
精緻的火柴盒:劍橋國王學院教堂
凡.得.羅:鋼骨玻璃之美
霍爾:羅耀拉紀念教堂
顛覆現代主義美學–范求利:哥倫布小鎮上的消防站
陳其寬(或貝聿銘):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泰姬瑪哈:世上最美的墳墓
高第:遊戲、幻象與美感
金門王宅:窄巷的天際線
巴黎群賢堂:圓頂建築與都市空間
徽式建築:宏村的自然錯落之美
雪梨歌劇院:令人難忘的國家地標
京都平等院,像振翅待飛的鳳凰!
洛韶山莊:白色的幾何雕塑

  民國九十七年,當時任「人本」雜誌主編的黃怡小姐要我為該雜誌寫一個專欄。她是我的忘年交,很喜歡我的文章,特別是我所寫有關建築的普及性的 文章。她也了解我對國民美育的濃厚興趣,所以建議我把我認為值得介紹給廣大讀者的建築物,用一種導覽的口氣,陳示在大家面前,讓讀者們可以多認識些建築, 進而欣賞建築的美。她希望我每期介紹一個作品,集到一定數目,可以出書,以廣流傳。這樣的邀約,我一口氣就答應了。

  開始下筆,選擇建築 物並不困難。由於是每月專欄,次序無關緊要,想到哪裡就可寫到哪裡,只要是我認為重要的作品就可以了。但是在介紹的過程中,不免想到空間與時間的分配。在 空間上,自歐美澳等西方國家,到中日等東方的國家;在時間上,自古代、現代,到當代,都要有代表性作品。我們在臺灣推行美育,當然在可能範圍內,多介紹幾 座當地的建築。值得我們欣賞的建築是不分空間與時間的。建築有民族與文化背景的分別,有時代的特色,但自審美的觀點看,其價值是相同的,不應有偏見。

  寫這類文章,當然以一般讀者為對象。既然是欣賞,要自了解開始。首先要介紹這建築的來龍去脈。建築是一種理性為基礎的藝術,簡單的說明結構或功能是免不了的。因此還是需要讀者們一些耐性。為了減少太過理性的感覺,我在行文間總是以遊記的方式敘述,增加些故事性。

   當然,我一定會指出這座建築的美感之所在。我知道,對於缺乏美感素養的人,只靠說是沒有用的。所以一定要對照相片,希望引起讀者的共鳴。對於初次接觸 「美」的朋友們,則希望他們認真的看,沉下心來欣賞。為了幫助讀者體會到美感,免不了對美做一些分析。因為形式的美感也是可以用理性來說明的。

   這個專欄寫了一年,很高興,居然為新聞局的先生們注意到,頒了一個金鼎獎給我。我在報紙、雜誌上寫專欄幾十年,頭一次得獎,有點受寵若驚,可見他們還是 只承認我在建築上的專業地位。由於得獎,我回頭讀了一遍,覺得建築美學要普及化,仍然是不容易的。這個專欄是我寫「為建築看相」以來,向前邁出的一小步。

  多謝博雅書屋的陳副總編,願意為這個專欄集結出書。黃怡小姐雖暫時離開了出版業,我對她熱心催生此一專欄,感激不盡。希望這不是我最後一本介紹建築美感的著作。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