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我所知道的漢寶德先生 《境與象雜誌》《境與象叢書》境與象出版社;《文明的躍昇》 2021年版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漢寶德逝世九週年,追思漢先生留下的風範。
  
漢寶德 (𝟏𝟗𝟑𝟒/𝟖/𝟏𝟗-𝟐𝟎𝟏𝟒/𝟏𝟏/𝟐𝟎),中國山東出生,在建築、教育、生活美學,書法等領域皆有所長,評論與著作豐富。他是台灣現代建築思想啟蒙者、知名建築教育與美學推動學者、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創建人、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以及現代書法家。「漢寶德紀念館」2022年於台南藝術大學落成。


境與象-漢寶德紀念論壇







黃健敏
2小時 ·

文明的躍昇:人類文明發展史
The Ascent of Man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03
定價:480元
優惠價:79折379元
優惠期限:2021年04月15日止
譯序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一點專門性的翻譯,而且出版過幾本譯書。憑良心說,並不是自己的英文好,中文好,或對翻譯有特別的興趣。而是很拙笨的辦法,逼自己精讀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把自己在智識的大海裡揀來的這一點東西,與國內本行的朋友們共賞。
  翻譯這本《文明的躍昇》在心情上略有不同。這是一本在美國暢銷了半年多,到今天仍在暢銷書單子上的著作,而其內容又是很嚴肅的人類文化的宣言。這一點說明原作者不但是有心人,而且是能深入淺出,又能廣徵博引的寫作家。我隨便翻譯原著的內容,立刻發生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的動筆了。因為我覺得在我國,像這樣跨越專門知識的界域,廣面的以人類文化的成就互相闡釋、互相發明的著作實在太需要了。所以我翻這本書的目的是給國內大多數人看的,我希望在讀書的青年朋友們能看看這本書,對人類文明的成長,及年輕一代的文化責任有一全面的了解。
  我特別提到青年朋友們,因為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是非常偏頗的,整個中學與大學在一種膚淺的專門教育的觀念籠罩之下,在職業主義的支配之下,青年朋友要長成為有眼光、有識見,以天地為心,對人類之前途有見解的胸襟廣濶的知識份子,是相當困難的。在專門教育之上,如果沒有廣大的人文精神的準備,知識與人都是一些工具,都會為野心家所利用,或為自身的慾望所驅策,混混噩噩的在社會裡鑽營而不知所為。
  我國的文化原是一種安心立命的文化。非常使人感動的是,通過科學的發展,西方的文明也要走上這一步。布羅諾斯基是一位大數學家,是一位科學的人文主義者,由他來解釋這一觀點,不但生動、鮮活,而且有一種悲壯的生命的感覺。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今天,我毫不猶豫的說,中國知識分子應該接上西方的追索精神,自傳統的退縮的人文精神,走上樂觀、進取的人文主義精神;自知識中,自知解中了解人生之意義,以求心安命立。我覺得自這一方向看,未來的世界就不再是東方、西方世界的對立,而是全球一致努力於人文精神的發掘。讀了這本書,使我回想王陽明先生格竹致病的故事。也許我們的先賢不能自外在的現象中求得生命之意義,乃缺少了顯微鏡,缺少了認識生命的基本知識,缺少了自外界知識中認識自我的信念:一種更堅強的信念。
  通過這種角度來觀察人類文明的成長,實即知識領域的擴展,精神領域的開拓。所以科學只有在藝術、生活背景的襯托下,才能顯出它的光輝,才能成為人類成長的支柱。所是無可諱言的,科學知識是一種人類精神的脊椎。布羅諾斯基在這裡發揮他的想像力,在多方面為我們於藝術、文學與科學間建立了橋樑。所以我誠心的希望,我國在文藝界的朋友也能抽暇讀讀這本書。因為在現時代中,我覺得知識界的隔閡不是單方面的。有時候,科學孤立於社會的情況,尚不如文藝界自絕於科學知識那樣嚴重。文藝界必須負起知識界與廣大社會間媒介的責任。
  也許由於這是一本暢銷書,一本稀有的主題嚴肅的暢銷書,我在翻譯時,盡量使用字通俗,希望不會有難於盡讀的感覺。這一點我只能盡力,卻有點力不從心。同時,為了盡量減少歐化的文法,我沒有逐句推敲,雖然自信尚能傳達原意。我希望一般的讀者,即使對科學與文化這等大題目沒有興趣,至少可以自通俗的解說中,了解人類進步的艱苦歷程,把它當做一種故事來看。希望讀者能分享我在翻譯中所得到的樂趣。這本書涉及的範圍很廣,自考古學到生物學幾乎無所不包,雖然談問題都在一般了解的範圍內,在翻譯工作上,仍不能不有一些困難,為此曾請教幾位教授先生在名詞與僻字的翻譯上幫忙,特別在這裡表示謝意,但譯書中仍有甚至為專家所不能首肯的翻譯方法,自然仍由我負責,因時間與才學所限,錯謬難免,尚請讀者賜教。
  本書翻譯期間,內人中行不但曾不斷給我鼓勵,而且譯出了圖版的說明,讀過了大部份的譯文。出版期間,高上秦兄曾多方協助,提供意見,並實際幫忙編排了版面。辛勤與盛意,感激之情非言辭所可表達。
漢寶德 一九七五年冬
於 東海大學



****
2018年8月,漢清講堂將邀請羅時瑋等專家來紀念漢先生:我所知道的漢寶德先生 。

 《境與象 雜誌》《境與象 叢書》(境與象出版社)等,內容的部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寶德



出生 1934年8月19日
中華民國山東省日照縣
逝世 2014年11月20日(80歲)
籍貫 山東日照

獲獎 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漢寶德(1934年8月19日-2014年11月20日),生於山東省日照市臺灣知名建築教育學者。1960年至1970年 (sic 應該為1961~1977)曾任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民國77年(1988年)漢寶德舉辦了中華民國第一次關於議立《博物館法》的座談會,並於民國79年(1990年)成立「博物館法研擬委員會」,漢寶德和張譽騰等人起草的《博物館法》草案於民國82年(1993年)初定案[1][2]但始終未能完成立法,《博物館法》至民國104年(2015年)6月15日三讀通過[3]



漢寶德的設計作品有中橫洛韶山莊、溪頭活動中心、天祥青年活動中心,以及為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為紀念其父王芾南設計的南園等[4]

2014年11月20日病逝於臺大醫院[5]


《境與象》雜誌
這26張相片(封面),有許多昔日師長(莊喆、趙建中......)和學長的文章

Hanching Chung 外行之見。這套有不少文章不成熟,可也有很有趣的介紹,譬如說,化外建築等等。我認為老漢的許多學生應可考慮作些「接著講」的工作。



翻譯:化外的藝術,登載於境與象 1976.2,16~25
救國團洛韶山莊──幾何形設計的邏輯
救國團洛韶山莊──幾何形設計的邏輯
摘自 境象風雲 寫意人生 漢寶德著 黃健敏編
原文出自境與象雜誌1971年6月號(第二期) 此摘文僅約雜誌全文三分之一
37歲的漢先生與24歲夏鑄九的問答
(夏鑄九記錄)
先生,我看到您在牆上釘了一張建築模型的照片,看上去好像也是一些三角,半圓的組合。有人說,這些東西不過是一種時髦,想來您是不會同意的?
我同意的,使用三角形、半圓形等是一種時髦。雖然時髦並不能解釋全部意義。
那您為甚麼也去趕這些時髦呢?
為甚麼不呢?「時髦」這個名辭被大家所憎惡,實在想不出甚麼道理。你也許看過電視上放映的一九四○─五○年代的舊片,對他們的衣著不覺得很奇怪嗎?離開現在不過才二十年,我們已經感到有點過於遙遠了。可是自五○年代生存到今天的人,就以我來說,並沒有覺得中間有甚麼突然的不得了的變化。我們今天感覺到的差異,只是一年一年的時髦漸變的結果而已。想想看,如果我們絕對不趕時髦,還停留在五○年代,豈不等於與外國人生存在兩個世代嗎?
照您這樣說,大家拒絕時髦就是落伍的想法了。
我沒有這樣說。時髦社會性的意思,有一種強制力,是不太容易拒絕的,想拒絕的人很多,但多半身不由已。有一件事是事實:時髦與商業有關係,與商業社會中,求新求變的動態觀念有關係,所以在現代工業化國家,時髦容易流轉,在比較靜態的開發中國家,時髦仍被認為是一種新奇而怪誕的事。故這樣看來,拒絕時髦多半發生在比較靜態的國家,在表面上看,就覺得拒絕時髦是落伍了,其實只是靜態國家中,對時間流轉的觀念反應較緩慢而已。
您實在是說,沒有國家沒有時髦的。
完全對。我國的時髦與美國比起來轉變較慢,但也是不可缺的。想想民國以來女人旗袍的改變就明白了。如果一個國家完全沒有時髦,恐怕是文明相當落後的情形了。
回頭來談談建築系本身,三角、半圓為大家取為笑柄的原因是不是「時髦」的過快呢?
可以這麼說,非矩形的幾何形在國際藝術界已經風行了十年以上了,因為國內藝術界,特別是建築界,還沒有接觸的很多,今突然有人使用,就發生形變跳躍的問題,感到十分刺眼。如比在五○年代,穿一件熱褲,那有不引起爭論的呢?
基本上,是文化移殖時產生的問題。
您提到國際藝術界。難道您認為藝術也有時髦在裡面嗎?我們通常總以為藝術有一種永恆價值呢?
正是如此,藝術是人的造物,如果人可以受時髦的影響,藝術家能承受時髦的影響嗎?因為怕離題太遠,暫不牽扯到永恆價值問題。讓我們暫時假定藝術有沒有永恆價值都沒有關係,但藝術一定受時髦的影響。如果不把時髦看成一種壞東西,則可以從正反幾面去看這個問題。正面看,時髦之所由出是一種對新形的發明、創造,或再發現;時髦必須有一個「先驅」,以破除先前的時髦,創造未來的時髦,而這種創造、發現、再發現的過程,是一種藝術的過程──我們不要把藝術家看得太偉大太遙遠、太神聖了。當在某一時髦之時,他努力追求未來的時髦,就是我們所說藝術家不為社會所容的原因。從反面看,藝術家在時髦之中受時髦之影響,亦為當然。蓋每一藝術家,不論其具有多少獨創的能力,在後世的歷史家看來,還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人物,就是因為多多少少感染了大量在當時流行而敬愛的東西。別人穿迷你裙,你也穿迷你裙並不可恥,迷你裙是一個剛過時的時裝主流,創造的力量可以發揮在「迷你」的基礎上,有什麼不可以呢。
我覺得您好像把「時髦」與「時代性」弄混了。
我是不太看得出時髦與時代性之間的差別的。一般說來,「時代性」比較嚴肅,「時髦」比較通俗,但細分起來,幾乎很難畫一條線。某一藝術品的「時代性」是表示該作品反映所產生時代的精神,後代可以由之而鑒別的,什麼是時代的精神?女人的裙子越穿越短不是我們時代的精神嗎?你可以說前兩年流行拖曳到地的「迷西」裝是例外,但是這種長裝在我看來,暗示著睡袍,隱約的掩蓋裸體;它實在是我們這個性開放世紀的另一種極端的表徵。當然,我承認「時髦」一是指比較瑣細而表面的「時代性」表現,是一種外、內的關係,在基本上,是不十分容易分開的。
那麼三角、半圓等作為一種「時髦」,代表那一類的時代精神呢?
很難說,一下子被考住了。我試著解釋一下,不能保證其正確。現代藝術開始於二十世紀初,就分為兩派,一派是看重於感情表現的,一派是內省看重理性的形態。後面的一派多用幾何形態做均勻的塗抹,影響建築的是後一派。這兩派也因一時之風尚互為畫壇之領袖;比如近十年來,先是普普,後是奧普,而普普屬於前者,奧普屬於後者。很明顯內省的幾何派屬於現代文化正向的機械精神與機械秩序,而表現派是在精神上唱反調的。
近十年來,幾何形的使用幾乎凝結為最完整最簡單的形式,亦即正方形與圓形。故外方內圓的殼子是近年來美術的象徵。在極端的簡單之下,藝術的創造可能性就在方與圓打主意。在變化上,在靜中求動,一種方法是重覆,把方與圓以色調與濃度的不同排列起來。另一種方法是自一中求多,即把方、圓切成一半加以排列。於是四十五度三角與半圓產生了,由於四十五度的斜線有一種很強的動力感,故很快被大家接受。三角與半圓都有一種未完成的特色,使觀者想像一種完成後的局面,故很容易產生視覺上的張力。如果把正方形切成兩個長方形,就沒有這種動力與張力的感覺。故半圓與三角形是現代幾何秩序加上當前動力感所產生的一種時髦形式。
先生,您談到這裡,似乎說建築的外表受這種時髦的影響。能不能說這影響是限於造型呢?
在造型上最具有上面所說的意思,因為藝術形式的影響是造型的。如路易士.康對圓形,半圓形的使用。康的建築是最受其他造型藝術影響,也最影響其他造型藝術,他在巴基斯坦所建造的迪卡東都,紅磚砌成的圓拱,有一種大神的巨靈掌造成大力穿透的感覺。四十五度角的表現力是由查里利.摩爾開發出來的。范裘利的作品曾經使用了割裂圓與四十五度角。這些形式很快的影響了全世界的建築界。大家顯然不一定是抄襲,但是有志一同的樣子。
可是我明明看到很多作品是在平面上使用三角形與半圓的,這不是與上面所說的意思相抵觸了嗎?
沒有。你記得我開始就說,三角形與半圓形雖有時髦的意思,但在建築上卻還加些別的意思。形式上的時代感,與這點「別的意思」加起來,就幾乎是一種很堅實的方法,經人攻擊也不必介意了。
這「別的意思」是些甚麼呢?顯然它不能再與形式有關係了,難道與機能有關係嗎?
不錯,可以說與機能有關係。在純粹主義的建築時代,建築的空間都是矩形,兩邊的比例也許不同,但根本上是一樣的。矩形的空間與機能有甚麼關係呢?請注意,在過去談到建築與機能的關係,是限於空間與空間的距離關係,以及空間的大小,我們有沒有想到空間的形式與機能有關係呢?沒有,因為大家覺得只要量一下房間的長寬,乘起來的面積大體符合就可以了。近年來這個看法漸漸改變了。有些人開始認真的研究機能與空間形態的關係,就發現矩形除了適合所謂彈性空間外,並不能適於大多數的機能,或者至少反過來說,大多數的機能的滿足並不需要矩形。由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對形式的創造的可能性就拓寬了。
因此我們就可以使用三角形與半圓形空間了。
因此我們就可以因機能的需要,使用非矩形的各種形式。三角形與半圓形不過是千變萬化的形式中的兩種而已。今天大家習於使用三角形與半圓形,與這兩種幾何形的「時髦」有關,這是我開宗明義先承認時髦存在的原因,但同時亦因為在建築的機能中,有若干成份是需要三角形與半圓形的。在矩形萬靈的時代,沒有人敢於冒犯,今天在思想上解放了,可以自由的使用。
同時,沒有人會建造一座三角形或半圓形的房子的。使用這兩種形式,也是配合矩形或其他種幾何形加以綜合,故只能說是形式與造型之表達語彙增加了而已,在根本上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我們實在用不著害怕。最近我為某教會計劃一個集會所,由於基地的特殊形狀竟無法安排一個勻稱合適的入口,而尚可保有其面積,後來就是由於使用斜線,竟順利解決了。
您的意思是說這些三角、半圓在機能上,應該不比矩形差,有沒有人為三角而三角,為半圓呢?
我剛才說過的意思,是非矩形的使用只能表示在機能上勝過或等於矩形,不會比矩形差。但由於時髦來了,確也有些人不顧內部的機能為何,就大膽的三角、半圓起來。因此在美國有些穩健的人看了四十五度就討厭,認為是一種病態。當然斜線的使用今天已經太廣泛,幾乎是少不了的。而且在當前都市設計的觀念還要依賴它呢。
怎麼與都市設計又扯到一起去了呢?
說來話長,斜線與圓弧的利用本不是現代的事,是自古典時代就有的。羅馬時代的廟宇或廣場,常常以半圓形,做為空間象徵上的使用。斜線的使用更是隨意。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的巴洛克時代,在城市的計劃上,斜線成為不可或缺的連結市內重點的工具,與圓弧共同構成城市空間結構的骨架。這些東西本來是被現代建築革了命的,誰知到了六○年代,有些都市設計家,特別是賓大的一派,又把它們恢復。因為在過去是強調視覺連續感的,現在又復活了,加上對市內交通動線的整理,新的巴洛克觀念再建起來。
使用幾條斜街與建築的造型何干?
大有相干。這本是正正負負的問題。當年街道是平直的,房子自然是方正的,如今街道是斜向的,房子怎能不是三角的?街道在巴洛克觀念中成為空間之主題,不再是附庸。相反的,建築不過是填充在街道與街道之間的實體,用以把街道顯出來而已──倒成為從體了。為了適應街道的需要,建築便不得不帶角,必要時亦不得不畫弧了。所以我說,當前的都市設計觀念是不能不依賴這種非矩形的建築來撐面子的。
這麼說來,今天的建築物有時倒是非三角、半圓不可的了。
可不是麼,我們的條件是內在的條件,雖然已經是相當的具有決定性了,但比起外在環境的條件來,還算不了甚麼。在矩形時代,計劃家們設想城市是矩形的,或是一片自由的地面,可供矩形建築發揮其性能,如今都市設計家規定了街道的模式,建築師在某些地面上,是要假定斜線與圓弧是一種人為的天命,建築形態非如此取不可的。但是我要提醒,斜線與圓弧是時髦,今天的建築師不但不怕街道造成的斜、圓限制,有時還故意去找麻煩呢!









****



彫刻的藝術

Read, Herbert, 1893-1968.


台北 : 大中國 民51[1962]


合理的設計原則

Roe, P. H. 1934- 寶德 ; Soulis, G. N. ; Handa, V. K.  1970



美國建築的新方向

Stern, Robert. 寶德


台中 : 境與象 民62[1973]




日本建築的新方向

Boyd, Robin. 寶德.


臺中市 : 境與象 民62[1973]




整體建築總論
叢書名:建築譯叢 ; 3.

Gropius, Walter, 1883-1969. 寶德


台北市 : 台隆 民65[1976]



體驗建築

Rasmussen, Steen Eiler, 1898-1990. 寶德




文明的躍昇
叢書名:景象文庫 ; 1.

Bronowski, Jacob, 1908-1974. 寶德 1976    出版








*****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