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總理到亡國之父: 《中華民國國父──孫逸仙傳》/Sun Yat-sen /國父與阿Q



為父爭權 國父紀念歌侵權官司 原作後人敗訴

2011-04-23中國時報【王己由/台北報導】  
國人耳熟能詳的《國父紀念歌》,爆發侵權爭議。旅居美國多年的黎澤遂,認為原曲名《總理紀念歌》的國父紀念歌,詞曲都是他的父親黎錦輝創作,但國父紀念館卻將作詞者標示為戴傳賢,要求國父紀念館登報道歉和賠償。台北地院廿二日審結,判決黎澤遂敗訴。  五十六年過世的黎錦暉,是知名音樂家、兒童歌劇創始人,童歌《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就是他所創作,風靡數十年的《桃花江》,也是他的作品,有國語流行歌祖師爺的稱號。  

黎錦暉定居美國的兒子黎澤遂,今年初向台北地院提出民事損害賠償訴訟。主張父親黎錦暉在民國十四年編寫的《總理紀念歌》,在十六年九月發表在《小朋友週刊》第二七七期上,後來陸續同意發表在《美麗歌曲》、《大眾音樂課本》上,是該曲的詞曲創作人。  

黎澤遂說,民國卅九年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決議,改尊總理孫中山為「國父」,他父親的創作,因此被更名為國父紀念歌。但國父紀念館卻將黨國大 老戴傳賢列為作詞者,侵害他父親的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格權,他身為黎錦輝之子,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要求國父紀念館須在中國時報、聯合報刊登道歉啟事,並賠 償四十萬元。  

法官審理後認為,黎澤遂的說法,國父紀念館沒有爭執,可認定他的主張是真實。但法官認為,教育部在六十七年間審定的《國父紀念歌》就將作詞者記載為戴傳賢,迄今多年,國父紀念館因此沿襲照樣登載,很難認為有任何故意或過失可言。  另依著作權法八十六條規定,著作人死亡後,其子女無法依同法八十五條「侵害著作人格權」規定,主張金錢損害賠償權。昨日判決黎澤遂敗訴。本案還可上訴。



《中華民國國父──孫逸仙傳》/吳相湘編撰

吳相湘- 维基百科,

---

孫逸仙
Sun Yat-sen



作者:白吉爾
Marie-Claire Berger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

Bergere)

法國大學榮譽教授。曾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當代中國研究和資料中心主任,巴黎東方語言文明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專著有《清朝官員與買辦:東亞危機的關鍵》、《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等。

譯 者 簡 介


溫洽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世新大學,譯有《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前朝夢憶》等。

目 錄


臺灣版序

導論

第一部
南海冒險家 一八六六至一九○五


第一章 一八六六至一八九四,成長歲月
第二章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七,革命領袖的象徵性創造
第三章
一八九七至一九○○,革命運動的象徵性創造
第四章 一九○五年,喚醒民族主義與創立同盟會

第二部 國父? 一九○五至一九二○

第五章
孫逸仙與同盟會
第六章 謀反者
第七章 中華共和之(養)父
第八章 一九一三至一九二○,跨越沙漠

第三部 孫逸仙晚年:民族革命和革命民族主義
一九二○至一九二五

第九章 一九二○至一九二四,孫逸仙、蘇聯顧問和廣州革命基地
第十章 孫逸仙的三民主義
第十一章
孫逸仙之死與變形

人物小傳
注釋
參考書目



《孫逸仙》──褪下神聖光環的英雄

孫逸仙、孫中山、孫文,對我們而言,這幾個名字都不若「國父」一詞來得具代表性。當我們提到他時不但自然而然地 使用這個尊稱,心中也根深蒂固地伴隨著一個崇高神聖的形象。這個形象當然是來自於政府特意的塑造,那麼,其中有多少是史實?又有多少扭曲或掩飾呢?於是基 於如此的懷疑,我期待這本法國學者所寫的《孫逸仙》或許可以為我提供一個較為客觀的不同觀點。

果然,國父的言行與功績都和我以往的認知有所不同。首先關於他「從小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這個說法就有問 題。他的確不滿滿清政府腐敗無能,令中國任列強欺凌,但他一開始並未打算推翻滿清,而是上書李鴻章,期望能貢獻己力,推動改革。但這些當朝大臣瞧不起孫中 山這種不是科舉制度出身的而不理不睬,才逼得他走向革命之路,否則,他很可能就被納入麾下,加入改革派了。

即便他選擇武裝起義,並穿上民族主義的外衣喊出驅逐韃虜,但他最初恐怕也沒打算真的馬上搞到全面變天。此所以前 十次起義都在廣東地區,除了因為人脈都在此處,其目標也僅止於佔地為王,依其理念治理廣東。而真正造成滿清垮台的武昌起義不但國父並未參與,那些人也根本 與他毫無瓜葛。所以國父頭上的「推翻滿清,建立民國」這個光環應該要打個折扣的。

那麼為什麼孫中山會被大家推舉為總統呢?其實辛亥革命只是造成南方十四個省宣布獨立,北方猶在效忠滿清的袁世凱 大軍控制之下,在此「革命尚未成功」的情況下,幾個強國的態度特別重要,如果他們站在清廷那一邊,革命就前功盡棄了。而孫中山顯然是當時革命領袖中唯一有 國際知名度且與幾個強國都打過交道的,因此就成為各派都能接受的總統人選。只不過這個位置只是臨時性的,因為袁世凱的軍力強大,他輕輕鬆鬆的收復漢口與漢 陽後按兵不動,展現其實力,迫使南方政府認清:袁世凱不倒戈就不可能推翻滿清。因此孫中山只當了短短四十五天的臨時大總統,就將位置讓給了袁世凱。從此他 再沒有當上全國的領袖,甚至連他自己的大本營廣東省都難以駕馭。直到1925年他逝世時,全國仍是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狀態,離他心中現代化的民主中國還 相當遙遠。

事實是,國父自始至終都不是一呼百應,眾望所歸的聖雄型人物,也稱不上以一家之言啟萬人之智的思想家。但正因為 他就只是個普通人,更顯得他白手革命的可貴。革命需要錢,他就在海外奔走募款;需要人,他就結交地下幫派;他被緝捕、被驅逐,仍然不肯放棄。要怎樣的救國 熱枕加上樂觀浪漫,才能如此堅持下去?而這一切顯然不是為了權位與私利,否則他不會在聽到武昌起義成功時不趕回國內,卻繼續留在海外尋求支持;也不會沒有 利益交換就讓位予袁世凱;更不會在袁死後不競逐大位,卻埋首於經濟建設的擘劃。而他死後未留下財產,想想他經手過的鉅額革命經費,更突顯他的廉潔。

對我而言,摘掉官方添加的神聖光環,並不會減損國父的偉大,反更令人感佩在那動亂的大時代下,一個人可以如此不屈不撓地實現他的志業。


---

國父與阿Q
作者:黃文雄/著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01年

在臺灣,「國父孫中山先生」一詞,連幼稚園學生都能朗朗上口,更遑論數十年來在國民黨黨國教育下被魔音傳腦、全力灌輸的臺灣民眾了。

實則「中華民國」之有「國父」名號,始自1940年代,原是蔣介石的重慶政府為要對抗汪精衛的南京政府,才把骨頭已經可以打鼓的孫文抬出來當國父的。沒想到蔣介石的中華民國竟然一路敗退「君臨」臺灣,臺灣人也就莫可奈何地「默認」這個政治神話了。

孫中山先生既是中華民國國父,國民黨黨政軍特文棍們自然得把他美化加神化,不但孫中山的種種「偉大事蹟」都出爐了,連民初全國都乏人問津的「國父思想」、「三民主義」也都鹹魚翻身,強令學子必讀,各種大小考試也都列為必考科目。

臺灣人之被愚民蒙蔽已久矣!孫中山真是「中華民國國父」嗎?孫中山真有那麼偉大嗎?

本 書挖掘海內外有關孫文及孫文革命的大量史料,試圖以反向思考的角度來揭穿:為什麼辛亥革命前,他所領導的十次起義,十次都失敗?為什麼南京臨時政府時代, 他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卻不到三個月就拱手出賣給袁世凱?為什麼北洋政府時代,他又藉口「護法革命」,三次革命,三次破功?為什麼他三組廣東軍政 府,卻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為什麼他自吹自擂「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臨死卻還自哀自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為什麼他冠勉堂皇的「建國大 綱」,卻被各派群起圍攻,轟為「賣國賊」?以及為什麼他一再買空賣空,想以滿州換日本三個師團兵力呢?

原來,孫文一生行徑猶如中國精神文明化身的阿Q,孫文革命和阿Q革命幾乎一模一樣。有人懷疑魯迅寫《阿Q正傳》時,是不是骨子裡就以孫文為模型,也難怪有一點頭殼的人都會問:「國父孫中山先生」或許就是阿Q的最佳造型吧,而阿Q就是「國父」的分身哪!


作者簡介


  黃文雄,高雄岡山人,1938年生,1964年赴日留學,取得 早稻田大學商學部學士、明治大學西洋經濟史學碩士學位。曾任日本台灣同鄉會會長,世界台灣同鄉會副會長,台灣獨立聯盟日本本部委員長,世界總本部中央委 員,拓殖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是海外台灣陣營中最具衝擊力的思想家兼評論家。迄今日文著作共四十餘部,每每引起轟動,是繼陳舜臣、邱永漢之後,當 今仍活躍於日本書市的台籍暢銷作家,曾被列入PHP版戰後50年日本言論界最具影響力的500名人錄,自1989∼2000年間,曾有六種書共八次進入日 本全國每週十大暢銷書排行榜內。目前漢文著作和譯本共有︰《台灣國家的條件》、《台灣國家的理想》、《台灣人的價值觀》、《中國沙豬.日本狗.台灣牛》、 《中國食人史》、《中國的沒落》、《中國投資誡》、《中國與近代東亞》、《國父與阿Q》、《日中戰爭—「中國八年抗戰」掩蔽的真相》、《日本如何締造中華 民國?》、《中國瘟疫史:兼論SARS禍》(以上均前衛、草根出版)等廿餘部,曾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台灣十大本土好書獎。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