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馬紹章《走兩岸鋼索》2016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705-taiwan-Ma-Shaw-Chang/
海基會老臣:面對中國,台灣有嚴重的「無知冷漠症」
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出版新書 「台灣的青年,對於台灣獨立的後果如何,毫無概念。」
特約撰稿人 喬俠青 發自台北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 。攝:徐翌全/端傳媒
馬紹章和海基會的淵源,要從2008年底說起。眾所周知,那一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兩岸關係全面回暖,馬英九5月20日才就職,6月11日新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就率團訪問北京,簽下「兩岸直航」和「陸客赴台觀光」兩項協議。但年底海協會長陳雲林回訪台灣,全程抗議聲不斷,抗議人士甚至包圍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宴請陳雲林的酒店,賓主尷尬狼狽不堪。
這一次江陳會後,馬英九政府決定下重手改組海基會,多位民進黨時期進用的高階幹部相繼離職。馬紹章就在這場被外界形容為「清綠」的改組中,接下了海基會副秘書長,2014年2月調升為副董事長並兼原職。
但早在任職海基會之前,馬紹章就開始接觸兩岸事務。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的「破冰之旅」,馬紹章是核心幕僚之一。連戰在北大的演講,初稿就是出於馬紹章之手。
連胡會面後,雙方共同發布了新聞公報。這是雙方幕僚事前協商時共同的決定,因為這是兩黨領導人在隔絕半世紀後第一次的會面,具有高度的歷史意義,不能只是握握手而已,雙方應該有一些具體形諸文字的成果。為了取得主動權,我先草擬了初稿……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四章「溫水煮國民黨」
馬紹章在海基會任職的6年,正好就是兩岸交流互動最密切的階段,他親身參與第一線的核心工作。直到2014年3月爆發太陽花學運,兩岸情勢丕變。他坦言,就是這場學運,讓他有了寫書的念頭。
擁有美國俄亥俄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馬紹章的母校在比較政治與政治經濟學領域極具盛名,這讓他不同於以往的純兩岸關係研究以及單面向的國際關係架構,能透過政治經濟學角度思考探索兩岸問題。
在《走兩岸鋼索》裏,馬紹章從「小國的命運」開始談起,直指「兩岸關係的觀念誤區」,深入剖析民進黨和共產黨關係的矛盾關鍵在於「互信」,也揭露國民黨從第一次在野時國共互動與國親合作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最重要的,他完整性分析「中共對台政策邏輯」的層次與優先序位,最後談到台灣該有的「戰略思考」。
能夠說一口流利道地台語的馬紹章,算是「時代悲劇」下外省人與本省人融合的「外省平民」。正如書中第一章所述,他的父親當年隻身來台,山東家鄉的妻子懷着身孕,從此生死不知、人倫永隔。馬回憶,年少時父親逢年過節只能獨坐角落拭淚,後來他才懂得,原來是這種「日日夜夜的煎熬、滴滴血淚的思念」;他堅信,這種悲劇與遺憾累積的「椎心之痛」,不該再重演。
馬紹章的母親出身瑞芳貧困礦工家庭,在日本殖民統治下,遭受丈夫被徵兵結果因傷早歿的創傷,被迫獨自承擔養育小孩的家庭重擔。馬的成長歷程,就像當時絕大多數生長在台灣的戰後世代一樣,雙腳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憑藉自己的努力往上爬,沒有任何黨國權貴特權的庇蔭。他吃過的苦,走過的艱辛,和其他人相比,只有多沒有少。
你再問我是哪裏人,但我要問,你又期待我怎麼回答呢?
摘自《走兩岸鋼索》自序
台灣走到今天,「你是哪裏人」這樣若有似無的問題,對於包括馬紹章在內的不少人來說,卻有一種隱隱刺痛的沉重。兩岸的人倫分隔,兩岸的政治分界,台灣政治典範移轉的改變,確實讓一些人在「位置尋找」的時間與空間座標上,掉入了一種「失根的失落」無奈感懷。台灣社會政經氛圍轉變過程中出現的無形意識宰制現象,這是過去強加於人導致歷史悲劇的另一種複製,另一種不公平與不正義。
有人寧願迴避,有人乾脆沉默不語,也有人捍衛並行使該有的發言權,直接面對「台灣何去何從」這個核心問題,以理性的專業學術架構,從理所當然的認知裏,找出事實存在又經常為人所輕忽迴避的癥結,這是對一廂情願式思維的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勇敢。
兩岸問題,離不開統獨的糾葛,或者說「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的糾結。自從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之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台獨已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但我們從時代的演變來看,所有看似天然的東西,幾乎都是加工而成的。
摘自《走兩岸鋼索》自序
談兩岸問題,台灣從不欠缺兩面討好與點到為止,小心翼翼講求中道,其實不是真正的關懷。面對中國,台灣有嚴重的「無知冷漠症」,漠視、逃避真實的中國。
實際接觸、參與兩岸事務多年,馬紹章向端傳媒強調,他關懷與關注的是這塊土地與人,還有台灣的未來,台灣對兩岸關係的認識與認知應該「接近真實」,必須拋棄想像與一廂情願,了解中國大陸對台灣策略的邏輯,才能找到台灣該有的戰略高度。
馬紹章大聲說出「不知危之將至」,在民主多元的台灣社會,依然是少見的勇氣,也是很久不見文人該有的氣質。
他說,希望把這一、二十年來從事兩岸事務的觀察與心得提出來分享,尤其在海基會任職時,經常接觸很有理想與熱情的年輕朋友,卻發現年輕世代對於中國大陸的認識有待加強;透過這本書,他真的很希望台灣年輕世代能夠從不同的觀點,「思考真正在乎的是什麼」,進而從一種「戰略觀點」重新審視兩岸關係。
馬指出,之前曾有個民調,指台灣若因「台灣獨立」因素導致兩岸戰爭,台灣有七成民眾相信,美國軍隊將援助台灣。但他強調,對於研究國際關係,了解美國政治的人來說,這完全是「一廂情願!」明顯對美國有不符現實的過高期待。他反問,台灣的前途為何要放在中國大陸、美國的身上,許多人不願深思,「實力原則」才是真正的關鍵。
尼克森(港譯作尼克遜)為了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把台灣當成伴手禮。1972年他訪問大陸時,中美除了上海公報之外,尼克森還表示「他願意犧牲台灣,因為一旦美中開始合作,台灣對美國就不再具有戰略重要性」。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三章「八字不合的民共兩黨」
根據過去的經驗,馬紹章認為,台灣青年世代去過中國大陸的比例很低,對中國大陸等於是「隔了一層的想像」,台灣新世代對於赴中國大陸創業,「沒有熱情」;他舉例,中國大陸新聞在台灣點閱率很低,大學內開設與中國大陸相關的課程,選課比例也很低,這是令人難以想像的現象!簡言之,「台灣的青年,對於台灣獨立的後果如何,毫無概念!」
從早年的國共互動,一直到2008年開始的兩岸往來,馬紹章無疑是「知中派」,也是一個「理性反思派」。對於過去8年兩岸密切交往,卻讓台灣新世代出現反感,最後爆發太陽花學運。馬認為,這是因為過去國民黨政府建構的兩岸關係,「只剩下利益論述」,兩岸互動演變為「讓利」與「接受讓利」的關係,令他十分感慨。
他舉例,馬政府時期兩岸密切協商交流,談判過程中,我方官員的心態,漸漸視對岸的讓利為理所當然,兩岸互動慢慢失去該有的對等關係,還有原本應該內含其中的「理想性論述」,久而久之就不見了。
馬英九和大陸其實都是「利益迷信」之徒,雙方都認為兩岸交流的利益會衍生對大陸的好感及對馬政府的支持,但這種溢出效果並沒有出現。「不統、不獨、不武」,是百分之百的務實主義,先天上就很難和台獨這種浪漫主義抗衡,當然節節敗退。從這個角度看,「不統、不獨、不武」描述的其實是馬英九的兩面不討好困境。馬總統在兩岸的起手式,已註定2016的命運。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四章「溫水煮國民黨」
馬紹章在書中反覆強調,分裂的台灣沒有光明的前途,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愛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都不願意接受中共的政治制度,兩岸的互動過程中,台灣可以發揮「文化制度價值」的優勢,中共其實最害怕意見一致的台灣,不管是統一或者獨立。他也認為,這部分在過去8年都被「利益論述」所掩蓋。
談到執政的民進黨政府與中共關係的可能發展,馬紹章在書中也詳列各種可能的發展模式,書中提到理論性的「信任體系」概念,系統性分析未來兩岸互動各種模式與可能性,完整性算是台灣的先驅。
馬紹章認為,民共兩黨之間沒有「信任關係」,大陸方面目前對蔡英文政府的兩岸立場沒有直接的「文攻」,雙方陷入「停滯期」,主因就是欠缺信任關係下,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無法承受與承擔「一次的傷害」,萬一「被耍」一次,或者被認為在兩岸關係核心利益上「讓步」,那麼中國大陸面對棘手的南海、東海問題,將更加複雜化。
統獨是明天以後的事,既是未來的事,就可以用「選擇權」來理解。如果是未來的選擇權,對台灣來說,能夠選擇的選項自然是愈多愈好,最好包括獨立的選項。問題是如何才能為台灣爭取到未來最佳的選擇權?個人認為,台灣現在愈往獨的方向走,未來的選擇權空間就愈小,因為中共會全力壓縮台灣的空間。反之,台灣現在如果願意支付「不獨」的權利金,不僅可以爭取到更多的戰略時間,也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選擇空間。(文中的引號為編者所加,原文無。)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二章「觀念的囚徒」
對於無互信的雙方如何建立互信?馬紹章認為,「以突破性帶動突破性」,例如過去美蘇冷戰時期,戈巴契夫(港中譯作戈爾巴喬夫)率先從阿富汗撤軍的「突破性舉動」,才有建立互信的開端與契機。其中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就是「多考慮對方的困難!」另一個關鍵就是:「必須有溝通管道,這個非常重要!」
回顧2005年國共兩黨突破60年來的隔閡推動「連胡會」,他說,這場歷史性的會面事先經過縝密的聯繫與溝通,關鍵就是「權威管道的建立」。
據稱,那時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開始接觸,雙方都有一定代表性,國民黨這邊開口問:反台獨究竟代表什麼意義?維護中華民國主權,是不是台獨?
共產黨那邊沒有迴避,坦言可以接受維護中華民國主權的說法,最重要是憲法不能動,也就是回到國統綱領上面。不久之後歷史性的『連胡會』就登場了。
連胡五項共同願景的提出,事先就歷經密集的溝通協商,過程觸及核心且敏感性的議題,最後達成一定的共識與協議,「溝通管道」扮演非常重要的功能與角色。他認為,民共兩黨下的兩岸關係,更需要有相當的溝通管道。
在《走兩岸鋼索》這本書中,「中共對台政策邏輯」無疑是最精彩又最完整的論述分析。馬紹章將中共對台政策區分為:政權存亡邏輯、民族主義邏輯、發展優先邏輯、實力邏輯,以及成本效益邏輯。
這麼多年的兩岸經歷,馬紹章坦言,中共內部問題很多,中共最期待的兩岸關係,就是國民黨執政下的兩岸關係,某種程度「限制台灣的政策選擇空間」,同時讓美國相信一旦超乎某個範圍,北京必然採取行動。
(對於九二共識)中共態度為何會如此強硬?這一點必須從政權存亡邏輯來理解。首先,對中共來說,台獨意識在台灣愈來愈強,如果任由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一旦跨越過了不可逆轉點 ( the point of no return ) ,就進入了政權存亡邏輯,……中共現在是利用實力邏輯來遏制台獨意識的成長,以免其跨過門檻。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六章「中共對台政策的邏輯」
馬紹章認為,20多年來國際情勢改變,中國大陸整體實力增加,北京目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及經濟能量,擁有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北京已經很久不提《兩岸服貿協議》、《兩岸貨貿協議》,中國大陸目前面對台灣,就是「有耐心」、「可以等」。
他分析,中國大陸從胡錦濤到習近平,把兩岸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綁在一起,再加上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背後來自於政權存亡邏輯與民族主義邏輯;馬憂心,如果台灣也有原生性民族主義,與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碰撞,結果並不令人樂觀。
寫這本書,馬紹章強調,重點在於如何了解中國大陸,如何面對中國大陸,找出台灣應有的戰略思考與高度。他強調,「我們就生活在一隻巨獸旁邊,怎麼可以不認識這隻巨獸呢!充分了解大陸,認識大陸,已是台灣為自己爭取機會、空間與時間的必修科目!」如果不知你的對手,那結局真的是令人不敢想像!
比起其他藍、綠政治人物,馬紹章坦誠、理性、認真面對問題。
放眼台灣,從不缺乏分析兩岸情勢的文章與書籍,性質不外乎揭露過去的歷史紀錄以自清自辯,或者是形為客觀的選擇性立場抒發,亦或是色彩鮮明站在藍綠與兩岸的政治界線上毫不避諱揚中抑台。能夠站在台灣的角度反思,跳脫吹捧中國恫嚇台灣的視角,尤其,能以自創性的專業學術架構分析兩岸問題,提供清晰的理解架構,同時試圖指摘尋求解答的方向,《走兩岸鋼索》確實是近年罕見的難得之作。
~~~~~
馬紹章《走兩岸鋼索》台北:天下文化,2016
作者簡介
馬紹章
1958年生於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研究所碩士,1987年獲選行政院社會科學人才出國進修計劃,1993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主修比較政治,並開始注意中國大陸的政經發展情勢。回國後服務於行政院副院長辦公室,2000年辭公職後投入產業界並參與規劃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曾任媒體主筆、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海基會副董事長兼副秘書長暨發言人,除發表多篇專文外,譯有 「發展理論」。
目錄
推薦序 諍言議國是,寸心繫民情 徐立德
推薦序二 透視兩岸根源的好書 蘇起
自序 思索台灣的未來
第一章 殘酷的事實
一、不能移動的航空母艦
二、小國的命運
三、形勢比人強:國在江湖,命不由己
四、切不斷,理還亂的兩岸經貿
第二章 觀念的囚徒
一、太陽花學運:幾根火柴與一地汽油
二、兩岸關係的觀念誤區
三、打開天窗話九二共識
第三章 八字不合的民共兩黨
一、民進黨的DNA
二、內外夾擊:永遠執政之夢
三、台灣意識的建構與運用
四、格局依舊,形勢更險
五、關鍵在互信
第四章 溫水煮國民黨
一、李登輝的重拳:外來政權
二、連戰:迷信連宋配、國親合
三、馬英九:汪洋中的一條小船
第五章 你不能不知道的大陸
一、改革開放的風景
二、不確定的未來:誰說的比較有理?
第六章 中共對台政策的邏輯
一、政權存亡邏輯
二、民族主義邏輯
三、發展優先邏輯
四、實力邏輯
五、成本效益邏輯:形塑有利多數
第七章台灣的戰略思考
一、應對大陸的政策邏輯
二、兩岸SWOT分析
三、結語:台灣可以更好!
收回
序
推薦序
諍言議國是,寸心繫民情 徐立德 孫運璿基金會董事長、前總統府資政
民國八十二年本人接任行政院副院長一職時,與同在行政院服務的紹章一起工作,相識至今二十餘年。這期間大部分的時間我們一起工作,瞭解到紹章不但在工作上深具內涵,而且為人方正、誠實,是一位處事謹慎的謙謙君子。公事上,我非常倚賴他的協助;私人領域方面,我們更是無話不談、互相照顧、情逾兄弟。
二○○九年,他轉調海基會擔任副祕書長一職,展其所長,尤其是兩岸關係,他做了許多的努力與貢獻。看了他的新書,主要是表達了他個人對於兩岸關係的關切與展望,這不禁使我回想起從二○○○年開始,我們一起推動兩岸交流過程中所做的點點滴滴。
追求雙贏的兩岸關係
二○○一年五月,睽違逾半世紀後,我踏上大陸的土地,重返家鄉探望親友,除了在上海舉辦第一屆「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也到北京參訪,期間當然也會見了多位中共政治高層人士。當年五月二十五日我在中南海拜會當時擔任副總理的錢其琛先生,這也是我與錢先生首度會面。談話過程中,錢副總理首先肯定了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他認為兩岸在經濟上是互補的,也是可以合作的。若再從民族的觀點來看,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關係可以在和平中尋求發展。言談中,他並未提及「一國兩制」,也未表達兩岸統一的急迫性。由於他提及了兩岸可以在和平中尋求發展,並且也提到兩岸都是中國人,因此我回答他說,我認為目前和平發展涉及兩岸人民對主權的認識,因為絕大多數的台灣同胞都認同我們的憲法所顯示的主權。令我非常驚訝的是,他立即說,你們憲法中所規定的中華民國領土還包括蒙古的全部領域,這不就是你們所認識的一中原則嗎?
與這些中共領導高層官員接觸後,感受到對岸的領導人是務實的,大陸並不具有種僵化的急統立場,他們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可以談的。回台後,我向中國國民黨連戰主席報告此事,從擔任行政院長時開始,連主席就認為兩岸應該追求雙贏,因此兩岸之間也應該建立溝通管道,尋求共識。
二○○四年大選後,依連先生指示,與指定的幕僚們開始著手安排訪問大陸事宜。經過縝密的幕僚作業之後,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連戰先生飛抵大陸,正式展開為期八天的和平之旅,之後進行兩黨會談,並發表新聞公報,達成五點共同願景:一、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恢復兩岸協商;二、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三、促進兩岸在經貿交流和共同打擊犯罪等方面建立合作機制,推進雙向直航、三通和農業交流;四、促進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協商;五、建立國共兩黨定期溝通平台。
連戰先生此行破冰之旅獲得國內與國際極大之肯定與回響,也降低了當時兩岸緊張情勢,化干戈為玉帛。回想起這段往事,我必須說明,多年奔波穿梭兩岸,紹章是非常盡心盡力的。
值得新政府三思的兩岸戰略思考
目前新政府上任,我認為中共方面對於民進黨的台獨立場,以及對蔡總統內心真正想法,是有所疑慮的,這點,蔡總統當能理解。因此,我認為連戰先生當初與中共達成的五點願景,以及馬英九總統就任後根據兩岸共識的原則下,陸續簽訂二十餘項協議,可以說為兩岸關係奠下良好之基礎。在此基礎上,新政府應該排除意識型態,以台灣人民為重、經濟發展為先,方是人民之福。
此次,紹章以學術的眼光、穿插個人敏銳與專業之觀察,例如本土化是假議題、九二共識新賽局觀察,以及別具心裁整理的表格……等等,寫下十八萬字巨作,非常值得關心與研究兩岸發展人士參考。尤其是第七章節「台灣的戰略思考」,言之有物,可謂「諍言議國是,寸心繫民情」,值得新政府官員三思。我與紹章並肩工作兩岸事務多年以來,本人爰以這段回憶,對於他巨著中所表達的憂國愛土情懷深表敬意。
導讀
透視兩岸根源的好書 蘇起 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前國安會祕書長
在一般的民主社會裡,任何重要議題必然會成為政府及民間研究討論的焦點。譬如在美蘇冷戰時期,美國的文字與電子媒體經常大幅報導與蘇聯相關的事務,而政府與民間智庫及大學也投注大量經費在蘇聯研究上。眾多卸任的政府官員與資深記者或作家執筆為文、著書立說的熱情一點都不會輸給在學院裡教書的學者。
現在中國研究當道,我們看到美國的學媒界出現同樣強度的悸動。除了媒體報導外,許多高層官員在離職後紛紛發表回憶錄,公開回顧他們如何處理包括美中關係在內的重大議題。有的媒體甚至還允許駐北京記者在調離原職後繼續帶職留薪一段時間,專心寫下他在中國大陸採訪的所見所聞。隨著美中民間交流的熱絡,其他領域的人士也開始書寫他們的大陸生活經驗。這些深度研究不但提升美國公民政策討論的品質,也替華府的政策制定提供深厚的思考基礎。
反觀台灣,一方面幾乎所有人一致認為兩岸關係對台灣的現況及未來最為關鍵,但另一方面與兩岸有關的研究卻貧乏得難以想像。大部分人好像都只「討論」,而沒有「研究」兩岸關係。儘管我們掌握同文同種及大量民間交流的絕對優勢,但學術界相關的著作明顯不足,而退休官員及資深媒體人或作家也大多惜墨如金。正因為沒有以「研究」做為基礎,兩岸關係及大陸政策的「討論」很容易就被片面局部的甚至根本錯誤的資訊所誤導。在沒有足夠資訊的情況下,我們看到與台灣安危榮枯這麼直接相關的兩岸議題卻經常被感性牽著走,而不是根據理性來思考,著實令人擔憂。所幸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的新書《走兩岸鋼索》為我們彌補了部分的缺憾。
全方位的理解兩岸矛盾
紹章兄出身於基層貧寒的芋頭番薯家庭,憑著自身的努力,後來不僅擁有美國名校的博士學位,受過完整的學院訓練;更重要的,他還曾在連內閣與馬政府核心參贊機要,並親自操刀許多重要文件、聲明、與領導人講話的起草。他的宏觀見解、對大局的掌握、對問題輕重的拿捏、對事實精確性的講究、對中外典故的熟悉,對文字技巧的靈活運用、再加上不時帶有感情的筆觸,使得他起草的文稿備受青睞。不誇張的說,過去二十年台灣政壇許多一再被人引用的重要文件,其實都是他深夜絞盡腦汁的成果。難得的是,他具有強烈的奉獻家國的情懷、及謙沖自抑的性格。因此除了極少數人外,很少人知道紹章兄其實一直是連馬時期有實無名的「首席文膽」。
轉任海基會的那幾年,他由幕後走到台前,與對岸及國內不同黨派的人士頻繁接觸。他思慮縝密及溫和圓融的特質讓他每次都很順利完成長官交付的任務。同時他也得以近距離觀察中國大陸的方方面面,以及台灣內部不同勢力與對岸交往的實際過程。這些難能可貴的工作歷練加上他的深厚學養,使得這本新書不僅接上地氣,也具備獨特的廣度及深度。
《走兩岸鋼索》從台灣不可移動的客觀定位,談到流動不居卻力大無比的主觀意識;從民進黨的DNA談到溫水煮青蛙渾然不覺的國民黨,再深度剖析「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大陸」;最後還從中共對台政策的五大邏輯,談到台灣應有的戰略思考。全書雖長,但因文筆流暢,讀來頗有一氣呵成之感,絲毫不覺吃力。在台灣特殊的政治與人情生態下,全書還不時出現一般看不見,或看見卻不敢直言的論點,更讓人深感佩服。
其中占據全書篇幅四分之一的中國大陸專章最能看出紹章兄的學養功力。他不是一般定義下的大陸研究專家,但他融合西方基本學術訓練、實際政府工作的閱歷、親身參與兩岸眾多事務的第一手觀察,以及中外典籍資料的廣泛閱讀,再以心平氣和的態度寫出他對中國大陸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的全方位觀察。除了文筆一流外,無論架構、鋪陳、或論點都屬上乘,非常值得一讀。
紹章兄說的對,就像人不能選擇他的出生家庭,台灣也不能選擇它的地理位置。換句話說,除非把台灣島向太平洋移動一千公里,否則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必須處理好兩岸關係。這是台灣立身處世的必要條件。
紹章兄做為深度參與的過來人,撰此新書協助台灣處理這個重大課題,並提供了大量思考研究的養分。敬佩之餘,樂意大力推薦,以嚮「天下文化」眾多高水準的讀者。
自序
思索台灣的未來 馬紹章
這是第一章,卻是最後動筆的一章;雖是最後動筆,卻也是一開始就在心中時時縈繞徘徊。
朋友的小孩從美國唸了文法科的博士回國,到某學術機構謀職,面試時被問的第一句話竟是:「你是哪裡人?」聽朋友講述這件事時,我感到震驚,沒想到街頭巷尾與學術殿堂的距離如此之近!突然間,我想起當兵時站衛兵,看到有人接近,立刻問口令。口令,就是暗號的意思,答對就是自己人。
面試,難免會問哪裡人,但不應該是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問哪裡人,在台灣,會讓人有不知如何回答的不知所措,因為每個人對答案的定義和想像並不相同。如果是你,如果是我,那要怎麼回答?在國外,被問到是哪裡人,很容易回答;在台灣,也曾多次被問到是哪裡人,卻很難回答,我總是要先確定問者的意思。這個問題,對某些人而言,或許有簡單的答案,但至少對我個人來說,答案並不複雜,卻非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
朋友小孩的遭遇讓我想到,在台灣,想要談兩岸,或許得先自我交代自己是哪裡人。
我是哪裡人,得從我的父母親談起。我的家庭是兩岸關係的歷史悲劇的縮影。我的父親,山東牟平人,現在劃歸煙台市,民國三十六年來台灣,應該是二二八事件前沒多久。來台灣之前,他先回山東老家一趟看已經懷孕的妻子,離開時太太尚未生產。臨走時,妻子縫了一件棉套和一雙鞋子,讓他隨身帶著,他也一直帶到了台灣。
來台灣前,他人在上海,大概是和人做小買賣,因為時局日壞,山東是不敢回去了。也不知是什麼原因,或者聽了什麼朋友的話,他決定從上海到台灣。出發前,聽鄉人說妻子生了,但莫可奈何,他只能買奶粉和衣物寄回老家,能不能寄到都不敢說。到了台灣,從此未見過妻子,至於兒子,連一面之緣都沒有,更不知其情況了。來台後,他改了名字,改了籍貫,連出生日期也變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要讓一個人如此割斷自己的過去!民國六十五年底他離開了人世,當時兩岸仍然敵對,互不往來,當然,大陸的妻子和兒子也不知他人在何方,是生是死。對雙方來說,那是日日夜夜的煎熬,滴滴血淚的思念。
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看到父親獨自一人在屋角默默拭淚。小時候,不知其意,等有歲數了,才能體會那是椎心之痛。類似的悲劇,多少的遺憾,那不只是歷史的一頁而已。這樣的悲劇和遺憾,不該再重演。
我的母親,瑞芳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鄉村家庭,外公是礦工,外婆生了十二個小孩,其中幾人夭折,但家中小孩依然食指浩繁,母親於是被賣到鄰村家當童養媳,曾度過一段還算幸福的短暫歲月。但動盪的大時代,小確幸消失得很快。中日戰爭時,先生被日本人徵召去當兵,在東南亞受傷,傷及肺部,回台灣半年後就去世了,留下兩個女兒和一個家庭的經濟重擔。母親的繼父經商失敗,欠了一大筆債,母親日夜操勞,既要養家,又要還債,還得了肺結核。
父親到台灣後,根本沒有成家的打算,也沒有置產的計畫,因為心中總想著反攻大陸,回去老家。然而,一等再等,十年過去了,直等到放棄希望。父親曾開一家餐廳,母親在裡邊當會計,後經人介紹,父親答應幫母親家還債,且幫母親治療肺病,兩人於是結婚。父親經商不算成功,最後是在市場擺地攤。從我有記憶開始,家在二條通一個大雜院內,租一間大概只三坪大的通鋪,有一個共同的廚房和共用的傳統浴廁。父親在台沒有親戚,鄰居和親朋,都是台灣人,但相處十分融洽;所有鄰居對我父親都極友善。小時候,我從未感受到省籍問題。其實,父親極少和我提起他老家的事,但他和姊姊很親,視如己出,尤其是二姊。二姊結婚時,他的眼眶比母親還要紅腫。
一邊是兩岸鬥爭的海峽悲劇,一邊是日本殖民的時代創傷。看著他們承受如此沉沉重卻又無可奈何的傷痛,反而讓我更想了解悲劇的原因,也讓我走上了研究社會科學之路。
時代的悲劇,背後常是時代的瘋狂,那是近乎一種吸毒後的狀態。我警惕自己,不能相信政治人物,不能相信政黨,任何美麗的政治語言背後,總藏著權力與利益的魔鬼。當一個人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自由的人格,很容易吸食魔鬼的毒品,成為魔鬼的俘虜。以前上課時,第一堂課總會對學生說:公民無偶像。有了政治偶像,就像談戀愛一樣,只看優點,不見缺點,被騙死也甘心;有了政治偶像,就會有雙重標準;有了政治偶像,主客就易位,自己反而成了工具。獨立而自由的公民,愈來愈多,由量變而質變,不僅是避免悲劇,更是促進台灣進步的力量。但這一切,我仍然感覺好遠好遠!
你再問我是哪裡人,但我要問,你又期待我怎麼回答呢?
兩岸問題,離不開統獨的糾葛,或者說「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的糾結。自從二○一四年三月太陽花學運之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台獨已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但我們從時代的演變來看,所有看似天然的東西,幾乎都是加工而成的。人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是在成長與教育的過程中形成了種種的意識。但這種意識有些是自覺的,有些是非自覺的;個人認為,討論台灣的未來時,應以自覺的意識為基礎,才能形成理性的討論。換句話說,台灣的未來不能是天然選擇,應是有意識的理性選擇。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才有本書的誕生。
三一八太陽花學運,讓我動了寫書的念頭。這個學運,出乎各方意料,包括學運參與者在內,都沒有料到會有如此的規模和影響力。朋友的兒子在大陸唸大學,後來也留在大陸工作。他的高中要好同學,在三一八學運後,竟稱他是人民幣的走狗。這是特例嗎?但至少不會只是少數個案而已!這個學運,堅定了個人一些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同時也加深了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一些憂慮。
兩岸關係是一種互動與學習的關係。在這段期間,剛好經歷三次的政黨輪替;前兩次政黨輪替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觀察兩岸關係的互動與變化,二○一六年出現第三次政黨輪替之時,時空條件又異於以往,也提供我們觀察兩岸關係演變的一個機會。面對兩岸關係,個人最為關心者,還是台灣對於自己前途的戰略選擇問題。面對大陸,台灣應該採取什麼戰略,在經歷十餘年的互動之後,似乎愈來愈清晰。本書主要是圍繞著這兩個面向在鋪陳。
台灣就像是走在兩岸的鋼索上,底下又沒有防護網,非常困難,也非常危險。台灣手上有一根平衡桿,一端是美國,一端是大陸,這兩端並不是靜止不動,都有主動性,因此也增加台灣在平衡上的難度。平衡桿兩端的力量在變化,互動在變化,台灣必須謹慎因應,才不致失去平衡。除了平衡桿的變化之外,台灣自己本身也是搖擺不定,統與獨的糾纏讓台灣舉步維艱。
台灣腳下的鋼索,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陳水扁政府、馬英九政府所踩的鋼索並不一樣,一個比較容易搖晃搖晃,一個比較穩定。選擇什樣的鋼索,就像決定什麼樣的兩岸關係,就必須承擔其風險。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的形容是危言聳聽,但台灣沒有犯錯的本錢。走鋼索的人,又怎麼可以走錯一步呢?個人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看著台灣幾十年所走過的路,有今日之成就,非常不容易,卻也讓人感到十分惋惜,因為台灣可以更好,卻已有所迷惘。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如實呈現台灣走鋼索的困境,讓更多的人能夠面對殘酷的事實,思考我們真正在乎的東西,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透過對話而團結,進而形成未來的願景與戰略。
(節錄自自序思索台灣的未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Some Blogs of Hanching Chung
網誌存檔
-
▼
2016
(616)
-
▼
10月
(58)
- 《山海佇望》;「坎坷與榮耀—東吳大學建校百年紀念文集」 /船過水有痕/ 三民書局六十年1953-50...
- 臺灣歷史圖說(三版 2016)
- 沈櫻譯,褚威格的【同情的罪】(1982 山東人民出版社)
- 1929年大崩盤 (The Great Crash 1929), 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市場、國家與世界...
- 高友工(1929-2016)著 《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本》/《唐詩三論...
- Bob Dylan: Nobel Literature Prize left me speechle...
- 87歲羅素的的全程訪談;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by Bertrand R...
- INFERNO by Dante Alighieri
- The life and letters of Samuel Wells Williams,
- Marina Tsvetaeva 茨維塔耶娃; Margaret Oliphant
- Gaining Currency: The Rise of the Renminbi By Eswa...
- 谷川俊太郎〈活著〉; みかづき《新月》森 絵都(もり・えと)
- 科學與生存 1975 Science and Survival (1966) By Barry ...
- 上田 篤編 建築家の学校: 京都精華大学の実験
- 「日星初號楷體」電腦字型
- 《刺蝟的優雅》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 By Muriel Bar...
- Sketches from Formosa 福爾摩沙素描:甘為霖牧師台灣筆記
- Inside Mark Twain’s haunted Connecticut mansion
- Minding the Brain: A Guide to Philosophy and Neuro...
- 《打破暗暝見天光》(人權文學講堂)
- 馬紹章《走兩岸鋼索》2016
- 谷川 俊太郎 Tanikawa Shuntaro《春的臨終》《谷川俊太郎诗选》等等
- Finnegans Wake
- 神秘的"西夏、遼"及百姓的跨國界忠誠;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
- 安國風(Peter M. Engelfriet)《歐幾里得在中國:漢譯《幾何原本》的源流與影響》
- Penguin Bloom
- The Question of German Guilt By Karl Jaspers
- 《劉吶鷗全集》2001、《劉吶鷗全集 增補集》 2010 。《劉吶鷗》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匯編 5...
- Absalom’s revenge (2 Samuel 13:23-39):Convolutions...
-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2016
- 《楊肇嘉回憶錄》 / 六然居存1930年元旦賀年卡 、日刊臺灣新民報 社說輯錄 楊肇嘉留真集
- Robert D Eldridge,尖閣問題の起源:沖縄返還とアメリカの中立政策
- 習近平曬書2014
- Mircea Eliade (1907-1986) 、許達然
- 張瑞芬: 解釋學的春天 -許達然的社會主義、詩與文學 /應鳳凰: 許達然散文的藝術性與台灣性
- 《企鵝島》 Penguin Island by Anatole France
- Vom Musikalisch-Schönen 1854, Eduard Hanslick. The...
- ERIC VOEGELIN:《希特勒与德国人》;《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 第二卷》埃里克·沃格林
- 《蘇忍尼辛選集》 "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ich"...
- 沃格林(1901-1985)《自傳性反思》Order and history
- 杜維明(Tu Wei-ming 1940-);《三年的畜艾》(《龍鷹之旅:從哈佛回歸東海的認同與感悟...
- 高銀(Ko Un,1933-);向陽:在廢墟上起造殿堂的詩人高銀
- 《書聲---新書快報》;龔自珍《己亥雜詩》
- Axel Springer
- 永井荷風的日常祕密(邱振瑞 );『断腸亭日乗』永井荷風;阿禮國 The Capital of the...
-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by E.M. Forster
- Virginia Woolf's writing desk, painted by her neph...
- Arundhati Roy: The God of Small Things...The Minis...
- 郝斌《截屏再瞥周一良》,《周一良全集》2015,鄧廣銘
- The Good, the True, and the Beautiful: A Neuronal ...
- MARTIN CHUZZLEWIT (1844 ) by Charles Dickens
- William Playfair and the Beginnings of Infographic...
- 東方白《真與美:東方白文學自傳 一~七》
- 《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by Patrick Sü...
- 資本論 “Das Kapital” (1867) By Karl Marx 的神話多於現實
- Deepwater Horizon's Parable of Risk
- The XX Factor: How the Rise of Working Women Has C...
- D. H. Lawrence’s THE RAINBOW
-
▼
10月
(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